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麥提國王執政記

  • 9 360
    400
  • 分類:
    中文書文學世界古典文學世界古典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雅努什.柯札克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繪者:鄒享想 追蹤 ? 追蹤繪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繪者新書通知。
  • 譯者:林蔚昀
  • 出版社: 心靈工坊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18/08/20

出版情報

碎散的日常,真實的歷史與個人──《柯札克猶太隔離區日記》與閱讀方式

2020/07/20 《柯札克猶太隔離區日記:兒童人權之父最後的回憶錄與隨筆》,不同於先前中文化的其他柯札克作品,沒有明確的主題或目標讀者,收錄的是柯札克在離世前三個月斷斷續續寫下的日記,以及柯札克研究者整理出的書信、報告、隨筆;呈現的是德軍入侵波蘭後,柯札克和他院裡兩百名孤兒、其他四十餘萬名猶太人被迫大批遷入隔離區,在資源稀缺、環境惡劣之下的生活。 有過先前編輯、閱讀柯札克的經驗,這回收到《柯札克猶太隔離區日記》譯稿,準備校稿、整理書籍資料時,我先深吸一口氣,告訴自己要慢慢來,讀柯札克急不得。 曾有讀者不好意思地告訴我,先前買了《當我再次是個孩子》還沒看完。我說別太介意,其實我自己也讀第二次才讀進去。畢竟我們已習慣網路時代的閱讀,要傳達訊息的文字都短短的,想方設法要讓讀者馬上看見重點;柯札克的書寫,除了「麥提國王」系列有鮮明的劇情推進外,很多時候隨著他個人或者角色的意識漂流,閱讀緩慢是很自然的事,甚至只要動了尋找重點或意義的念頭,便更難以前進。 也聽說另一些讀者表示,閱讀柯札克的關卡是他筆下的論述──柯札克的教育思想使得他們覺得自己被譴責了,無法做到跟他一樣好。又或者是他的形象:慈愛的老醫師,陪著孤兒院的孩子到最後一刻,最後與他們一起被送到滅絕營赴死。沉重的背景、抬頭才看得到的面孔,仰之彌高,令人覺得追不上。 猶太隔離區孤兒院院長的生活紀錄,沉重是可想而知的。沒有明確讀者與主題的日記,難掌握方向、流水帳也是可想而知的。 「第一部結束。我讀過了。我自己都很難理解,那讀者呢?讀者沒辦法理解我的日記是正常的。有人能理解他人的回憶、他人的人生嗎?看起來,我應該要毫不費力地理解我寫下的東西。哈。有人能了解自己的回憶嗎?〔……〕每一個小時都是厚厚的一疊紙,是一小時的閱讀。是啊。你必須讀一整天,才能稍微明白我的一天。一星期又一星期,一年又一年。而我們想要花幾個小時,付出幾小時的代價,就體驗一整段長長的人生。沒那麼好的事。你只會在模糊的縮寫中,在輕率的草圖中,認識千百個片段中的一段。」連柯札克自己都在日記中段這樣寫著。閱讀至此,雖然日記內容令人傷感,我卻不禁莞彌,心想:「哎,你自己也知道。」 前方看似有雙重阻隔,然而,這次的閱讀與編輯體驗,卻讓我感到更靠近了柯札克一些些。 柯札克在晚上的零碎時間寫日記,在每天晚上到凌晨之間,忙完奔走開會、張羅資源、外出看診、照顧院童等等事務後寫作,有時寫他一天做了哪些事、經營孤兒院面臨的困難,有時加入他對童年與過往歲月的回想,有時是隨機的感觸。信件、報告與隨筆中,除了記錄他的觀察與感想,更針對當下孤兒院、猶太區的需求、困境大聲疾呼,試圖向相關單位爭取資源、建議主事者採取行動,還會自告奮勇當那個採取行動的人。 這些寫實的文本讓我們得以進入第一現場,看見柯札克、孤兒院的孩子與老師還有猶太區的人們,在化作大屠殺受難者數字之前,每日面臨的是怎樣的掙扎:有些孤兒院在柯札克介入之前,孩子穿不暖也吃不好,午餐只分得到兩百公克的湯,五歲孩子體重跟一歲的娃娃一樣;柯札克要不斷寫信、到處找人談話,這邊五塊那邊五塊地去募款,養活「孤兒之家」兩百個孩子;街上出現屍體是稀鬆平常的事,平常到一旁遊戲的孩童只會換個位子玩耍,以免屍體礙事…… 我們也看到柯札克這個人立體起來,他不再只是那個慈愛、提醒大家要尊重孩子的老醫生。遇到不斷霸凌其他小孩的孩子,他也會怒得指出該將他送矯正營。認為主事者與員工不可理喻的時候,他也忍不住尖酸地罵對方下流、懶惰、敷衍隨便。碰上孩子生病,他很誠實地解析自己的情緒,從利他的角度同情,但又從利己的角度怕她咳個不停夜晚干擾;他擔心孩子好不了,又擔心病會傳染,又煩惱買食物、治病、送病童去鄉下靜養都要錢。他還承認自己在戰爭爆發後借酒澆愁、想要自殺……他和我們所有人ㄧ樣,有脾氣、不可能時時只替他人著想,也會絕望。 但我們也從日記與其他文字中明白,柯札克怎樣在這種困境之中走下去。他在日記裡回憶自己的年少歲月:七歲、十四歲的年紀,他便意識到自己存在的價值、照顧世界的義務;二十一歲時他體驗到對自由與空間的渴望;二十八歲的他,滿心是對積極行動的嚮往,設法突破已知的權威、創造自己的模式而有所作為。六十三四歲的他,仍然相信自己的理念,他在一篇關於「主要收容之家」的隨筆寫著:「既然沒有其他人願意承擔,我認為我有義務把這責任一肩扛下,即使它超出我的能力範圍。」柯札克不光空有熱血。他向主管機關提出計畫,仔細說明應如何成立相關單位安置垂死街童等問題;他一遍又一遍盤點院內所需的器材和資源、規畫員工會議與討論事項,試著讓一切在一片混亂中上軌道…… 一路讀來,我明白為何波蘭猶太大屠殺文學史學者李歐恰克與作家葛林柏格等人,會主張在每個紀念日讚頌柯札克的英雄之舉、使「傳說掩蓋了他的人生、事蹟和創作」,是對柯札克的侮辱與不尊重。確實如他們所言,「眾人眼中不凡、英雄式的舉動,對柯札克來說是理所當然、再自然也不過的,完全符合他的人生觀和教育宗旨,他無法做出其他選擇。」而柯札克自己也寫過,「我活著的目的不是讓別人愛我、讚嘆我,而是為了行動、為了去愛。」 要成就英雄之舉,需要的不是什麼完美、讓人供奉景仰的人格;而是對於「常理」與「正直」的堅持,或者可說是固執。在柯札克留下的文字裡,我們看見一個有信念也有情緒,能堅強也會喪志脆弱的普通人,在面對困境與重重打擊之下為所應為,不斷去做他心中「對的事」,不向外界的阻撓、內在的糾結妥協,每天在黑暗中維持承平時對是非黑白的認知,努力向相信的微光走上一小步。 整理完《柯札克猶太隔離區日記》譯稿,寄回給譯者蔚昀核對。文件拉到最底的那一刻,忽然有點惆悵。我在 e-mail 裡寫道,感覺好像是發現了柯札克的臉書,覺得此人講話有點意思,便點下追蹤,不斷地滑不斷地滑,滑到最後沒有了。 或許,上世紀這樣的書寫,也是很符合二十一世紀網路時代的書寫啊。社群媒體上的閱讀,不也是撿拾著「千百個片段」中的一段又一段,一個碎片又一個碎片的拼湊起來,建構出我們所認識的世界?柯札克的日記,其實也有點像每日忙碌過後,上臉書發篇文。或許閱讀柯札克日記的最佳方式,就是漫無目的隨機翻開,隨機讀一段,一點一滴把遙遠的世界拼湊起來——像我們日常追蹤某個臉書專頁或頻道那樣。請按讚,訂閱,開啟小鈴鐺或推播通知……猶太隔離區的樣貌、柯札克其人其事,最終會在我們的腦海裡自動浮現。 只是,沒有了,不會再有通知。這個帳號是紀念帳號,故事終結,像許許多多人生一樣,結局在具體的作品之外,不由本人記下。寫下劇終的是 1942 年八月來到孤兒院門口的德軍,是肉眼看不見的歷史流向。老醫生澆完花,寫了點日記,擱下筆暫時離開,然後便沒有寫完。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 媲美《小飛俠彼得潘》、《愛麗絲夢遊仙境》的經典童話小說
● 波蘭兒童人權之父柯札克,洞悉人性光輝與脆弱的文學巨著
● 笑中帶淚,刻劃理想與幻滅、自由與責任的成長歷險記
● 透過孩童治理國家的夢幻綺想,隱喻公民社會的願景與失落


「聽我說,我是一個很不快樂的國王。人們說,我統治這個國家,但我只是做別人叫我做的事,這些事都很無聊……」
麥提是個國王,他才十歲。
「從今天起,我要叫改革者麥提國王!」
不願在大臣保護下當個傀儡,麥提靠著勇氣與本事爭到了治國的權力,他勇闖食人族作外交,還推動兒童議會,讓小孩也參與國家決策。
就在萬民擁戴之際,國家卻因外敵的詭計陷入了重重危機。敵軍壓境,年輕的麥提和他的國家,即將面臨生死交關的考驗……

名人推薦

聯合推薦──
梅西亞( Dr. Maciej Artur Gaca)/ 波蘭台北辦事處代表
李崇建/作家
李偉文/作家、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林世仁/兒童文學作家
花媽(卓惠珠)/幫助高功能自閉與亞斯伯格部落格版主
吳叡人/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吳佑佑/宇寧身心診所院長
幸佳慧/兒少文學作家
郝譽翔/台北教育大學語文創作系教授
彭樹君/作家
馮喬蘭/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楊 翠/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
韓良憶/作家

 

這本書有異於一般兒童小說人物總是好人、壞人黑白分明,故事從孩子的視角,呈現了人的複雜與軟弱。──李偉文

 

我們很難以一般的框架來定義這本小說;你可以說它是兒童歷險記,說它是勵志文學,也可以說它是政治寓言,但這些都不能概括這本小說的思想幅員。──楊翠

 

這是一本從年紀小小的麥提國王視角,慢慢勾勒出個人和國家成長,到國與國競合的青少年政治小說。非常推薦!!──花媽(卓惠珠)

 

麥提這個角色其實投射了柯札克摸索兒童權益的經驗,他們倆的影子彼此重疊。──幸佳慧

 

把時間倒轉回96年前,我們便能讀出這本書的局限和突破,在看似駁雜的故事中看到作者的大膽和苦心孤詣。──林世仁

作者

雅努什‧柯札克(Janusz Korczak,1878 or 1879 - 1942)
 

猶太人,波蘭醫生、作家、教育家。本名亨利•哥德施密特(Henryk Goldszmit),也被人稱為「老醫生」或「醫生先生」,為兒童人權與教育奉獻畢生,被譽為波蘭兒童人權之父。
柯札克早年擔任兒科醫生,也曾在戰爭中擔任軍醫。1912年,他擔任猶太孤兒院「孤兒之家」(Dom Sierot)院長,在孤兒院實驗以兒童為主體的教育,並時常於媒體宣揚教育理念,其教育觀念被認為是眾多教育潮流的先鋒;他也是個作家,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如何愛孩子:波蘭兒童人權之父的教育札記》(已於2016年發行中譯本)。
二戰期間,柯札克與兒童一起於集中營遇難。1979年逢柯札克百年誕辰,聯合國宣布當年為「國際兒童年」。1989年聯合國大會通過《兒童權利公約》,超過兩百個國家簽署,其精神可視為柯札克的價值之發揚。

譯者

林蔚昀
 

1982 年生,臺北人。多年來致力在華語界推廣波蘭文學,於2013 年獲得波蘭文化部頒發波蘭文化功勳獎章,是首位獲得此項殊榮的臺灣人。著有《回家好難:寫給故鄉的33個字詞》、《遜媽咪交換日記:一樣的育兒關卡,不一樣的思考》(合著)、《我媽媽的寄生蟲》等書,譯有《如何愛孩子:波蘭兒童人權之父的教育札記》、《人,你有權利》等作。

目錄

【推薦序1】改變秩序,是存在的證據/馮喬蘭
【推薦序2】追求人權與民主背後的省思/李偉文
【推薦序3】至今,我們仍說著麥提的故事/幸佳慧
【譯序】離開金絲雀的牢籠,進入成年的戰場/林蔚昀

 

麥提國王執政記

 

【解析】只要手中有一枝彩色筆/楊翠

 

附錄1:雅努什‧柯札克生平/林蔚昀
附錄2:延伸閱讀

序/導讀

【譯序】離開金絲雀的牢籠,進入成年的戰場  林蔚昀/作家、本書譯者
 

麥提國王的故事一開始,就是戰爭。

 

當然,故事不是從這裡說起的。故事一開始,老國王死了,按照法律規定,他年幼的兒子麥提繼承了王位。但是很快地,戰爭就爆發了,大臣們覺得麥提太年幼,事事瞞著他,麥提於是隱瞞身份、自己上了戰場,成了志願兵。

 

也許有人會說,小孩上戰場,這不太寫實吧?但我們知道,童兵的歷史悠久,甚至今天在某些地區也依然存在。又有人會說,好吧,現實中有這樣殘酷的事,但是一本少年小說以此為主題,實在是太沉重了。不只如此,這本書中還充滿了政治、陰謀、間諜、殖民、叛國、民主、改革等主題。

 

這不是應該是《都鐸王朝》或是《紙牌屋》的情節嗎?少年小說怎麼會以這為主題呢?少年小說不是應該講兒童或青少年的成長經驗,比如校園霸凌、初戀、升學壓力、和家人的相處、這些比較平易近人的經驗嗎?

 

如果麥提不是國王,那他可能會有這樣的經驗。如果他來自底層,他的故事可能會像《三毛流浪記》或《孤雛淚》。如果他出身中產階級,他可能會被一堆規定和旁人的期待壓得窒息,像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但是,麥提是國王,於是,他的世界就是國家。

 

孩子怎麼可能當國王?如果我們這樣想,就落入了柯札克批判的、大人們先入為主地認為「孩子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的僵化思考。再說,在歷史上,也有這樣的小國王,溥儀是小皇帝,而被囚在獄中、從來沒有執政的路易十七也是小國王。

 

就像這些小國王、小皇帝一樣,麥提的處境也很險峻。大部分人不是想把他當傀儡,就是想殺掉他、毀滅他。但是,憑著勇氣和智慧,還有身邊善心人士的幫助(老醫生、憂鬱的國王、黑人國王)及支持(孩子們),麥提開始在顛簸中學習執政,在錯誤中學習成長的代價。

 

雖然麥提執政這件事,有童話的色彩(在現實中,大人根本不會讓他有機會握有實權,也不會和他溝通對話),但是柯札克並不想說一個迪士尼的故事,而是想透過這個包著玫瑰色玻璃紙的童話或寓言,讓我們看到現實生命的殘酷。他先用精彩的冒險和遠大的理想(兒童當國王,還爭取兒童權益!)把讀者騙上路,然後一點一滴地讓讀者經歷到失望及幻滅,就像麥提離開了王宮的同溫層和舒適圈後,發現人們沒有想像中這麼愛戴他,也經常把他當蠢蛋。這體悟是辛酸的,但卻是成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麥提的國家打了勝仗,但國家還是缺錢,因為他沒有和大臣商量就簽了和平協議,沒有和敵國索賠。雖然他贏了戰爭,但其他的國家依然蠢蠢欲動,逮到機會就要打擊他。他必須去非洲找資金進行改革,同時找動物來蓋動物園。

 

麥提想當個改革者,想給孩子們自由,讓他們擁有權利,但是沒有限制、沒有制衡的民主有可能演變為民粹。有一些孩子有了自由,獨攬大權(在此同時,大人們都被迫去上學),只想為所欲為,他們不知道怎麼使用自由,也不知道如何平衡自由與社會規範。而另一些孩子即使想好好治理國家,也不知道從何做起,因為他們缺乏經驗和能力。

 

在敵國有心人士的操弄下,麥提的國家陷入無政府狀態。面臨內憂外患,麥提誤信親信,輸了戰爭,被迫離開自己的國家,被流放到無人島上。

 

看起來是很殘酷的故事,但是很真實。麥提離開了金絲雀的牢籠(童年、王宮),來到現實世界,一座更大的監獄,這是他必經的破滅,也是每個想要成長的人、每個想要努力邁向民主的政權必須經歷的破滅。成長就是破滅了、失望了,但依然往前走。長大、獨立的人沒有放下自己的玫瑰色眼鏡,只是把它收在口袋,被灰暗刺得太痛時,偶爾拿出來看一看,然後再收起來,繼續往前走。

 

麥提接下來的故事如何呢?我們會在《麥提國王在無人島》上看到。書還沒出版,我在此不想透露太多,但我可以說,它比《麥提國王執政記》更動人,但也有更多的絕望和希望。和不停有事情發生的「執政記」不同,「無人島」的節奏慢了下來,有更多關於自己的沉思,更多自省、還有個人與世界如何相處的辯證。

 

我相信,成長到最後,都是面對自己,每個人都必須自己找到關於世界的答案,自己決定,要如何面對這個世界的鑽石和灰燼,自己決定,王冠的責任和權力。

 

《麥提國王執政記》雖然是1922年出版的,但在今天看起來依然歷久彌新,比如柯札克提倡性別平權(一百年前,女性受到壓迫,一百年後依然受到壓迫),或是他描述孩子被大人看輕、處處受限,因此主張必須讓他們擁有表達意見、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利。

 

不過,這本書因為是快一百年前寫的,有些事情在今天看來已經政治不正確。比如殖民主義把掠奪當協助的傲慢、白人對黑人的歧視及白人優越感、把動物抓來關進動物園等。這些地方會令人不舒服,為忠於原作我在翻譯時予以保留,但我希望讀者在閱讀時,留意這些事,抱著批判性的眼光,不要對書中的一切全盤接受。

 

有些波蘭朋友曾勸我,不要翻譯這本書,他們說,這本書太悶了,太多政治、戰爭和陰謀。他們說,柯札克的《巫師卡特》(Kajtusz Czarodziej)比較好看,還說這是波蘭版的哈利波特。

 

但我仍然選擇了麥提國王。和他們說的相反,我認為這個故事高潮迭起,一點都不悶,很多地方超好笑,尤其是諷刺大人虛偽、無能的部分,這方面柯札克真的很會,看了很痛快,但又令人心驚慚愧。它是一個孩子成長的故事,坐三望四、依然在成長路上顛簸前行的我可以在書中找到共鳴。它也是一個國家成長的故事,身為台灣人,有著顛簸民主、艱困現實的我們也可在書中找到共鳴。

 

成長都是不易的,但成長也都是美麗的。這是麥提國王告訴我們的事。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3571285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84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29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