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政媒角力下的台灣報業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9 522
    580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在黨國凌駕一切的戒嚴年代,媒體往往只能是政府的傳聲筒;
  當年《自立晚報》的存在,不但為當時的台灣菁英守住最後一塊發聲基地,
  也讓微弱的本土論述得以一脈相承。

  然而,當台灣走向民主,各種論述百家爭鳴之際,
  堅持「客觀、公正、本土」立場的《自立晚報》,卻逐步走向衰落,甚至消逝。
  這當中的曲折轉圜到底為何?
  報社員工為了辦報理念的堅持與自身權益,做了多少努力?
  國家、財團、報社之間,又有多少暗潮洶湧的角力暗鬥?

  本書作者為資深媒體人,目前為公共電視新聞部台語新聞製作人。
  當他還是懵懂的新聞菜鳥時,進入了《自立晚報》,
  不但見證了台灣在困頓年代,人民衝撞社會禁錮的熱情與激昂,
  也看到了台灣民主運動前輩為了爭取言論自由,慷慨犧牲,
  並因而深深地衝擊了他往後的新聞生命,堅信「新聞自由」的理所當然。

  這本書的完成,不單只是為了台灣民營報業的歷史留下不可抹滅的紀錄,
  更是作者自身,以及為了一群被時代捉弄的沉默的台灣人的生命書寫。

  時值今日,各種網路及電子媒體競相出現,看似眾聲喧譁之際,
  財團、政府卻透過新的包裝手法,介入媒體與報業,形成另類的言論控制。

  撫今追昔,《自立晚報》以及台灣民營報業奮鬥的過程,
  將可為台灣報業現在與未來的發展,提供反省、借鏡,以及邁步向前的重要動力。

本書特色

  1.國內第一本台灣民營報業史。
  2.本書作者現為第一線新聞從業人員,以親身的觀察紀錄台灣報業的發展,極具參考價值。

名人推薦

  檢視了半世紀以來台灣報業經營所面對的政治力、經濟力的沉重壓力,以及報業如何在這兩大壓力之中突圍持續的動力所在。  

—— 吳樹民(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副董事長)

  忠實記錄了我在一生中最美好的歲月所參與的志業;那裡頭有血有淚、有成功有失敗、有我們這個國家奔向前程的顛跌、夢魘和歡笑。

——吳豐山(監察委員)

  生動記錄了「《自立》報系」從衰敗到終結的最後那十年,這段讓許多人最不堪回首的十年,但恐怕也是最難書寫的十年。

——倪炎元(《中國時報》總主筆、銘傳大學兼任教授)

  作者是資深、深具理想抱負的傳媒工作者,除了取材嚴謹之外,更具有體察歷史脈絡的敏感度,是撰作本土報業史的不二人選。

——羅世宏(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序/導讀

推薦序一

為台灣的聲音留下值得懷念的樂章  吳樹民


  台灣戰後報業發展,認真說來,儘是辛酸史,從228事件以降,本土報業發展路途就崎嶇至極,而本土報人之遭遇,也特別坎坷,早年的報人不是失蹤、被捕,就是遭統治者殺害,後期的報人則是在國民黨威權體制下遭受政治與市場的擠壓,難以施展其抱負,這五十多年來的台灣報業發展,名為「台灣」,實則不見台灣,即使台灣總統民選之後,仍未見改善,由於資本主義的傾軋,媒體生態改變,資本與市場決定了媒體的存活,台灣報業經營又面對了另一種生存危機,面對新興電子媒體和港資報業的衝擊,當前台灣報業景氣猶如寒冬。

  在這樣的報業發展危機之下,呂東熹君以《自立晚報》報史作為縱經,以台灣戰後政治經濟變遷作為橫緯,全面爬梳戰後台灣報業發展的這本著作,就具有重大的意義。意義之一,是透過在威權統治中獨立經營的《自立晚報》報史的觀察,提供給讀者縝密而深入的景深,得以瞭解《自立晚報》如何在政治機器全面掌控媒體的年代,以其經營者和媒體工作者的堅持,為台灣的聲音留下值得後人懷念的樂章;意義之二,是在《自立晚報》的經營歷史探照下,檢視了半世紀以來台灣報業經營所面對的政治力、經濟力的沉重壓力,以及報業如何在這兩大壓力之中突圍持續的動力所在;意義之三,是本書寫出了延續自日治時期《台灣新民報》系以降台灣報人為台灣說話、發聲,最後卻仆倒在台灣冷漠社會之前的悲哀。

  呂東熹君是資深媒體工作者,我與他在《自立晚報》共事多年,並且因為《自立晚報》後期經營困頓,不斷易手經營,而有前後兩次共事經驗,因此對他瞭解甚深。作為一位來自台灣土地的媒體人,呂君具有濃厚的台灣草根特質,樸素、剛直、正義感強烈,並且認真、堅持,他在《自立晚報》工作期間,表現傑出,採訪新聞不為勢劫、不為利誘,深獲同仁與長官肯定;而他對於媒體作為第四權的認知,對於記者作為公共領域守護者的堅持,以及他對台灣這塊土地與人民的愛心,都具體表現在他過去的採訪經歷之中,也表現在本書的各個章節之中。

  我至今仍然相當珍惜《自立晚報》的工作經驗,從先父三連先生手中接任發行人之職之後,《自立晚報》的不黨不私,獨立經營精神,就是報系全體上下的共識,《自立晚報》的全體同仁雖然因為這樣的堅持,在台灣社會解嚴之後,不敵資本主義市場的冷峻,但畢竟無愧於作為台灣報業砥柱的自我期許。我相信在正常民主自由國家,《自立晚報》的貢獻與歷史定位必定更大。讀呂東熹君為《自立晚報》寫下的歷史,雖然不無感慨,但在為台灣發聲的媒體工作過程中,我相信呂君也應該與我一樣,因為我們曾經如此堅持、如此相信、如此熱情地看待我們的工作,即使最後失敗,也已經無所遺憾。是為序。

(本文作者為前《自立晚報》發行人,現任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副董事長)




推薦序二

一段很重要的歷史  吳豐山


  呂東熹先生是我在《自立晚報》服務時候表現優秀的老同事,他後來考進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寫台灣民營報業辛酸史,並且特別聚焦在《自立晚報》上。為了寫這本論文,呂先生對我訪談甚久。在出版這專書的時候,呂先生又希望我寫一篇序文,我也樂予應命。

  為什麼呂先生對我訪談甚久?這是因為我在《自立晚報》服務了二十七年,其中二十四年擔任採訪主任、總編輯、社長和發行人。為什麼我樂予應命寫序?這是因為呂先生忠實記錄了我在一生中最美好的歲月所參與的志業;那裡頭有血有淚、有成功有失敗、有我們這個國家奔向前程的顛跌、夢魘和歡笑。

  《自立晚報》並不是吳三連先生創辦的。在吳先生接手以前,它已經換了好幾個老闆。吳先生接手《自立晚報》,一開始純粹只是因為在報禁的時空下,不能辦新報,只好接手財務飄搖的舊報。吳先生接手後的前期,《自立晚報》只聊備一格,到了後期由於各種條件有了變化,才開始扮演突出的角色。什麼樣的條件變化?第一個是,由於台灣教育普及,民國36年228事變之後經過一個世代,新的知識份子又上來了。第二個是,由於台灣經濟建設有成績,人民於溫飽之餘,開始要求參與政治。第三個變化是,台灣本土社會開始重新評量新聞事業的價值,一些有為的本土青年加入了新聞工作行列,本土關懷成為一種必然。

  本人原來無意於新聞事業,加入《自立晚報》只是參加選舉前的一個短暫過渡,後來在吳三連先生的感召下,才與《自立晚報》相依為命。我聽說,某些「大報」老闆在民國60年到76年報禁開放的十餘年間,常常對朋友說:「印報紙像印鈔票一樣。」衡之實際,絕非誇口。不過,《自立晚報》即使在那個年代,也只過苦哈哈的日子。即使在《自立晚報》的晚報市場佔有率已高達百分之八十的年月,很多企業家仍顧忌《自立晚報》對當權者不馴順,不情願把商業廣告刊登到《自立晚報》上。

  這樣的一份報紙,卻在百般艱苦的情況下,長期扮演社會良知和國家靈魂的吃重角色,直到油盡燈枯。不過,弔詭的是,它培養出來的眾多幹才,如今卻已紛紛成為台灣傳播界的舵手。 我有理由相信,呂先生這本論文只是《自立晚報》的故事之一,將來一定還會有許多不同角度的文字出現;因為《自立晚報》所代表的畢竟是一種典範、一種情操,也是一段很重要的歷史。

2009.12.24.
(本文作者為前《自立晚報》社長、前公共電視董事長,現任監察委員)




推薦序三

一頁台灣政媒關係史  倪炎元


  在台灣本土報業發展史的文獻中,「《自立》報系」的興衰應該最具歷史顯著性的意義,但在歷史書寫上,卻一直缺乏系統性的整理與論述。《自立晚報》創生於國府遷台前,走過了漫長的戒嚴與報禁歲月,參與了所有民主轉型的重要議程,也留下了所有台灣當代歷史關鍵時刻的現場記錄,更造就了無數跨政、媒與藝文界的優秀人才。它曾經在台灣當代歷史進程中扮演過關鍵的角色,卻在世紀交替之際,倉促落幕甚至完全走入歷史,速度快到史學家還來不及去為它定位,甚至還來不及搶救已經流失殆盡的史料。如今,呂東熹這本著作的出版,至少舒緩了不少這其間的遺憾。

  要知道,台灣報業史如果沒有《自立晚報》的存在,整個戒嚴年代將被《中央日報》與兩大報的論述所壟斷。在那個黨國與警總凌駕一切的時代,吳三連與《自立晚報》不僅為本土菁英守住了最後一塊基地,更讓微弱的本土論述得以一脈相承,這一點過往的《自立晚報》已經留下了充分的記錄。如今展讀那些泛黃的舊報紙,任誰只要是經歷過戒嚴的世代,大概都會識讀出當年那群報人如何在不觸怒當權的前提下,儘可能委婉地傳達人權、民主等等普世價值。而吳三連本人更在台灣民主發展史上的諸多關鍵事件中,扮演過關鍵角色,這些事例在過往的史料上其實一直不甚清晰,一直到最近若干口述歷史與回憶錄陸續出土,才得以還原全貌。而呂東熹一直都在這段史料的還原過程中耕耘,他的動作也很快,立即就掌握並消化了這些史料,並融入在他的分析論述中,而這部分論述的還原,對我們重新理解戒嚴時期的報業集團與政治的糾葛關係,相當重要。

  當然,呂東熹的寫作旨趣,並不全在梳理《自立晚報》的興盛與衰亡,他有意地將吳三連與《自立晚報》的角色,納入兩組動態的分析架構中,一條是威權國民黨與台灣地方派系互動的架構,另一條則是威權國民黨與黨外運動互動的架構。過往分析國民黨與地方派系的論述中,大多將焦點集中在選舉結盟或是區域經濟分贓的層面,很少有論者將注意力放在報紙這個領域。事實上,即使在國民黨掌控力最強的年代,文化霸權的拉扯就已經存在,只不過往昔的論述過度偏重《自由中國》、《文星》、《大學雜誌》這幾份刊物,相對忽略了同時期《自立晚報》的角色,而呂東熹在他的論述中則適時補上了這個空白,特別是他處理當年的台南幫曾怎麼與國民黨共同治理《自立晚報》的部分,讓人們對那個年代複雜糾纏的政媒關係,有更深切的體會。

  另一方面,在當代史家梳理1970到1980年代的黨外運動史中,通常也會將關注焦點過度集中在彼時百家爭鳴的黨外雜誌,相對地也忽略了同時期吳三連與《自立晚報》在幕後所扮演的舉足輕重角色;在這裡,呂東熹的論述也同樣補上了這塊空白,說直接一點,呂東熹所書寫的「《自立》報系」史,偏重的其實是一頁台灣政媒的關係史,並不全然是單純的報業史。 除了梳理複雜的政媒關係外,我個人認為呂東熹這部著作中,另一項最有價值的部分,是他生動記錄了「《自立》報系」從衰敗到終結的最後那十年,這段讓許多人最不堪回首的十年,但恐怕也是最難書寫的十年,呂東熹記錄下來了。記得1980年代末期台灣開放報禁之際,《自立晚報》立即順勢創辦《自立早報》,儼然有以報業集團之聲勢逐鹿中原的氣概,在那個本土意識開始飛揚的年代,「《自立》報團」原本就有資格當仁不讓,順勢而起的。然而在創辦人吳三連於1990年代初逝世後,彷彿就標誌著「《自立》報系」興盛年代已然結束,就在台灣媒體開始熱炒政治新聞的那十年,「《自立》報系」卻耐人尋味地在營運與影響力上一路走下坡,這中間經營權數度易手,從統一集團的高清願、三重幫宏福集團的陳政忠、象山集團江道生、國民黨籍中和地方政客張慶忠,到最後的民進黨籍地方政客王世堅等,都沒能有效挽回《自立》的頹勢。而這期間,「《自立》報系」內部的編輯部與工會組織,也不斷為編採自主及員工工作權與高層奮戰。但最終還是挽回不了關門收攤的命運。而呂東熹本人幾乎是全程經歷並參與了這個過程,許多關鍵的時刻他本人就在現場,不少重要的歷史記錄他也都有留存,他如果不將之書寫出來,再遲個幾年,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6789816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680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