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與新聞業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本書集結兩岸三地頂尖學者及實務工作者共同探索社交媒體與新聞業之間的複雜變動關係,內容主題涵蓋面兼顧深度與廣度,包括:數位時代的新聞生產與新聞專業 主義、新聞業與社交媒體的辯證、公民新聞、獨立媒體與另類媒體的另闢蹊徑、新媒體時代下新聞實務的技能要求、以及信息碎片化時代的閱讀與觀看…等。作為兩 岸三地首部專門探討社交媒體與新聞業的書籍,期能有助於讀者深入了解新媒體與新聞業當前面對的挑戰、機會和未來的發展前景。
目錄
本書作者群名錄
緒論:社交媒體與新聞業 羅世宏
PART I-數位時代的新聞生產與新聞專業主義
調查記者的微博使用及其職業影響研究 張志安、周濤
中國大陸新聞從業者的社交媒體運用及其影響因素:一項針對上海青年新聞從業者的調查研究 周葆華
「微博新聞」對新聞專業主義的建構與消解 王君超
記者微博與記者角色扮演:基於角色理論的研究視角 張學標、歐健
媒體2.0時代:關於中國新聞業的話語 童靜蓉
PART II-新聞業與社交媒體的辯證
其實,華人媒體並不在意社群網站 林照真
歷史又將重演:社交媒體時代中國國家與新聞業關係的演進 周翼虎.
社會化媒體背景下對新聞事業的幾點思考 莊鴻明、許清茂
回歸根本――社交媒體時代的新聞查證 羅世宏
PART III-公民新聞‧獨立媒體‧另類媒體
當小媒體遇上社交媒體:「香港獨立媒體網」個案研究 葉蔭聰
公民新聞與中國網民創造的變革場景 胡泳
獨立媒體「小」革命:自主、專注、公義的新聞實踐 陳順孝
公民不冷血--台灣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的社會實踐 管中祥
PARTIV-社交媒體、數據新聞學和新新聞生態
建構中的新新聞生態系統:共識、爭議與展望 胡元輝.
網路化下的新新聞商業模式與新聞專業技能之轉化 王維菁、蕭維傑
參與式新聞為何難以實現?當用戶生成內容進入主流報紙:基於中國大陸主流報紙S報「報網互動」欄目的個案分析 張偉偉
數據新聞在中國大陸的發展 馬金馨
數位時代的閱讀:整理者與社會化閱讀 魏武揮
序/導讀
緒論
社交媒體與新聞業
短短不到十年的時間,社交媒體如水銀洩地,已滲透到在全球各地越來越多人的日常生活當中。重度使用臉書(Facebook)的年輕世代被稱作「讚世 代」(Generation Like),而政治選舉則已被稱作是在社交媒體上進行的「臉書選舉」(The Facebook Election)(Smith, 2014)。
這一切都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就連發明「網路空間」(cyberspace)一詞的科幻小說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也失算。他一再超前時代地預示了「大數據」(big data)和「真人實境秀」(reality TV shows)等現象的興起,也領先世人構思出數位化的當代日常生活充斥著「時時刻刻的監控」(constant surveillance)。此外,他還預見因為數位化媒體的滲透而形成的一種揮發性極高、瞬間即逝的「漫長當下」:因為「當下」的瞬逝,故而也不再有 「未來」,「當下」於是變成一種無邊無際、特別漫長的狀態(eternal now 或the Infinite digital now)。但,一向這麼洞燭機先的他最近坦言:自己未曾想像到,臉書這樣的社交媒體竟然會在這個時代發展得如此繁榮(Schulson, 2014)。
根據公佈的財報,臉書的營收大多來自廣告:2009年占98.3%,2010年占94.6%,2011年占85%,2012年占84%。自2007年 至2012年,臉書的利潤大約是7.2%的年增長率,獲利金額從2007年的1.38億美元,增加為2011年的10億美元。除了獲利增長速度驚人之 外,2012年上市後的股價更是一飛沖天,市值已衝破2千億美元,成為世界上資本最雄厚的企業之一。
臉書獲利大爆發的原因當然是用戶激增:2009年3月的1.97億,到了2012年12月,已增加為10億6千萬!而根據臉書2014年第一季度公佈的資料,臉書使用者人數已達12億7千6百萬人,超越印度的12億4千萬人口,正式宣告成為世界的「第二大國」。
臉書的興起和稱霸全球,只花了十年不到的時間。對已經超過12億的用戶而言,儘管又愛又憎,卻已經到了幾乎離不開臉書的地步:雖然不少人痛恨臉書,但一旦成為經常使用臉書的「臉友」(Facebooker),也就很難再離開它,因為人們確實需要一個好用的社交網路。
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伯(Mark Zuckerberg)年紀輕輕,已經是世界巨富,除了他的個人努力和時代機遇,而且臉書的各類服務也確實滿足了當代每個人社交分享的剛性需求,但這位創 辦人和他的公司的成功法寶無他:每一個臉書用戶的免費和甘願勞動(free labor),以及將每個人的個人隱私資料商品化為商業資產。每一個臉書使用者在享受社交網路帶來愉悅的同時,其實也是在為臉書作出無償的勞動。令人憤怒 的是,隨著這家公司成為最多人使用的社交網路,它也更加惡劣地任意修改隱私條款,更肆無忌憚地從用戶的免費和甘願勞動中獲取暴利,更別說這家公司也是斯諾 登(Edward Snowden)此前所揭露的配合美國政府秘密監控公民的共犯之一。
社交媒體在兩岸三地捲動風潮
不只臉書,各類社交媒體帶來的熱潮也湧向兩岸三地。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4年1月發佈的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 報告》,截至2013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已達6.18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5億,在各國網民人數排名中穩居全球第一。但值得注意的是,微博在 2013年出現轉折,用戶規模和使用率均不尋常地出現銳減的現象:截至2013年12月,中國微博用戶規模為2.81億,較前一年底減少了2783萬,降 幅達9.0%;微博用戶減少之外,中國大陸微博用戶的活躍度(使用率)也同樣大減為45.5%,較前一年底降低了9.2%。但在同一期間,另一個新興社交 媒體「微信」(weChat)的用戶則在持續增加,而大量出現的微信公眾帳號的影響力也不可小覷。
規模較大的新浪微博在2009年11月3日啟用,在啟用的一年之內,註冊使用人數即達到數千萬人之多,每天產生的消息量多達300萬條,後來則更劇增 至每天約有1億條微博內容被發佈和流通。更值得注意的是,微博在社會輿論上動見觀瞻,擁有中國大陸話語權力最大的一批用戶,包括娛樂明星、企業名人高管、 公共知識份子及媒體人。除了中國大陸網民之外,台灣註冊成為新浪微博用戶的人也逐漸增多,特別是一些明星。截至2013年6月底為止,中國大陸女星姚晨在 新浪微博的粉絲人數已高達4,800萬。雖然名人的粉絲人數不等於活躍用戶,但這還是意味著當他們發佈任何訊息時,可能會有多達千萬以上的人看到,其影響 力可能已不下於傳統的大眾媒體。
新浪微博不是最早、也不是唯一的社交媒體平台。早在2007年5月12日,中國大陸的第一個模仿推特(Twitter)的微博網站「飯否」上線;接 著,另一個模仿推特的微博「嘰歪」也上線。但在2009年7月7日以後,飯否、嘰歪等中國大陸早期微博網站相繼被官方要求停止營運,或與飯否被用於傳播有 關新疆「七五事件」的消息有關。同樣地,來自境外的社交媒體平台推特和臉書也從此在中國大陸被禁用,至今尚未解除被封鎖的狀態。
目前中國大陸規模較大的幾個微博網站都是在2009年年底以後陸續設立的。2009年11月3日,新浪微博正式開通上線,成為最早由商業門戶網站推出 的微博,開始掀起中國大陸的微博熱潮。緊接著,2009年12月,搜狐微博正式上線。2010年1月,網易微博上線。2010年4月,騰訊微博上線。由於 微博的熱潮,2010年更被稱作「微博元年」。
微博在用戶可以通過網頁、手機或iPad發佈消息、轉成圖檔的「長微博」或上傳圖片/視頻。使用者間通過互相關注、私信、或@對話等方式互動。和推特 一樣的是,微博限制用戶每次只能發佈140字以內的訊息,但由於漢字的訊息量遠超過英文等西方拼音文字,140個漢字已足以傳遞一則新聞的所有元素(包括 5W1H:What, Where, When, Why, Who, 和How),因此它可能比推特在西方世界更可能扮演新聞媒體的角色,而這對主流媒體和言論自由受到黨國嚴格控制的中國大陸而言,微博更能發揮另類新聞媒體 的作用,而且它的「公共性」色彩更強烈,使用者的公眾表達需求更強烈,也更可能介入公共議題和公共事件。
在使用人數大幅成長之後,微博在中國大陸也開始成為重要的新聞傳遞或轉發的管道。2010年8月,甘肅舟曲發生土石流災害,網民在第一時間於新浪微博 直播災情,並轉發至其他網站。影響所及,影響所及,中國大陸官方一改過去對待微博的消極態度,轉而積極利用微博。許多政府機構也開始設立微博帳號,對外發 佈並企圖引導網絡輿論。
一時之間,各界對於微博改變中國有著相對較為樂觀的期待。前《南方周末》首席評論員笑蜀即曾在2010年即指出,以微博等網路工具驅動的公民圍觀,代 表的是一種有可能「改變中國」的關注力量,也是一種「來自普通人的漸進革命」。他指出,「圍觀個案有其積極意義,最大意義在於啟蒙,即從根本上改變普通人 對公共事務的冷漠,把圍觀變成最大規模、也最有效的公民訓練場。」雖然他承認圍觀個案有其侷限,無以指引整個政治社會體制的變革,但如果圍觀個案發展到一 定程度,未必不可能促成「體制上的變革」,要求根本地杜絕因體制不健全導致的社會悲劇。
在當時中國大陸的社會脈絡下,透過微博關注社會事件和公共議題,的確也激發出各種有創意的、另類的公民行動,包括「草泥馬」(意指在網路上表達對政治 社會體制不滿的異見者)、「散步」(無組織的自發性遊行)、「同城飯醉」(在集會結社限制下的另類公民社會串連活動)到「圍觀」(透過微博等網路工具對社 會世紀和公共議題的集體關注),確實是不可小覷的力量,也逐漸蓄積一股可能改變中國大陸的社會潛在力量。
中國大陸傳播學者喻國明也曾指出,微博是最看重內容、最輕忽發言者政經地位的媒體;微博在中國大陸已具有一定政治和社會功能。越來越多的中國大陸民眾知道,「真相只在微博上出現」(羅印沖,2011)。
◎羅世宏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