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異國家鄉

Home In A Different Land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9 432
    480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本書蒐羅黃惠元從事新聞編輯工作二十年來在國內外報刊發表過的散文、論著,分為散文特寫篇、人物篇、演講與專論。

作者

黃惠元(Huynh Huy)

知名的新聞工作者,祖籍中國福建南安,自幼僑居印支(中南半島)。曾任越南堤岸中文《大夏日報》記者、編輯。一九五六年移居柬埔寨,從事教育工作,曾任實居華僑中學校長。一九八一年移居墨爾本,八六年起任澳洲《華聲日報》(後改名《澳洲日報》)主筆兼駐墨爾本代表,自副社長一職退休。重要的著作有長篇小說《苦海情鴛──血淚浸濕的高棉農村》、時論選集《華聲集》、《異國家鄉》等,現為澳洲華文作家協會會員,持續筆耕。

目錄

自序/黃惠元
序一/涂文暉副教授
序二/張天牧

【散文特寫專訪】
弱絮隨潮何處飄—女難民陳潮娟的故事
一個印支難民眼中的澳洲
一、從曼谷到墨爾本
二、花園城墨爾本
三、異國家鄉
四、人命最寶貴的國度
五、「老大」學生
六、由購物想起的
七、損有餘而益不足
八、禮義之邦
九、圖書館
十、衣食足,禮義興
十一、宗教在澳洲

生活四關
人間仙境坎培拉
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訪問記
萬民同歡慶「蒙巴」
菲立浦島看企鵝
清明掃墓記
《假如我是真的!》作者訪問記
維省國家藝術博物館
澳洲首座紀念華人銅像──澳洲首座非歐裔紀念塑像
維多利亞州博物館
如何樹立澳洲華人良好形象座談紀要
中國人大華僑委員會副主任何英先生會見記
黃有光、黃惠元與中國兩政要一席談
霍克總理與亞裔人士在一起!
人間淨土話南極
難忘的石春來大使一席談
建立一個更圓融的哲學體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湯一介訪問記
舊床頭書得到新啟示
華埠之光
厲以寧教授暢論中國經改與公司海外招股
動物王國樂悠遊一墨爾本動物園參觀記
中國著名社會學家田森教授訪談記
西藏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與西藏藝術團團長群培及才旦卓瑪一席談
洪門興義百餘年──訪墨爾本民治黨盟長雷謙光先生

【人物篇】
富而仁的企業家光輝典範──悼念張國橋先生
仁風遣愛 永存人間
尋求經濟學新突破的黃有光教授
首位榮登澳洲國會殿堂的華裔聯邦參議員一一陳之彬
學養兼優的僑領陳寧先生
歌聲與愛心奉獻社會人群——記名歌唱家陳林樹鴻女士
訪被毛澤東斥為「思想反動」的楊小凱
永遠的樂觀主義者——雷鎮宇
一次意義非凡的壽宴──記德高望重的葉華英老先生
一位稱職的維州華裔議員林美豐
華裔政治新星蘇震西
融入澳洲主流社會的傑出畫家傅紅
傑出的華裔女性張月英
區鎮標先生和寶康書局
滿門俊秀的方家昆仲
潮籍傑出僑領蔡達明
商界翹楚馬世源
攝影沖印業界奇才鄧華貴
以和為貴的商場「戰」將陳冠群
紐西蘭奧克蘭柬華人士的經營之神一蔡林南
美國保險業界的華裔女狀元林國慶小姐

【演講與專論】
關於澳洲華人團結的幾個問題
──在全澳華人第一次聚會上發言《華聲報》
願寫實主義文學遍地開花──參加第四屆亞洲華文作家會議論文
關於「苦海情鴛」的創作──應澳廣電台記者專訪
願它發芽、長枝、開花、結果
澳洲華文作家協會成立感言
發揮文藝力量滌蕩社會功利污染──出席世界華文作家協會第一屆大會論文
「多元文化主義對澳大利亞太重要了!」──在《華聲集》首發典禮上的演說詞
附錄「開創澳華報業史上光輝範例」
發揚儒家思想,化解國際矛盾──出席第二屆世界儒商大會發言
對澳洲華人社會前景的幾點看法──出席中華文化與移民文化國際研討會的演講
從高行健得獎看世華文學的傳承與發展
附錄一:從憂患中堅強屹立
附錄二:從「殺戮戰場」到「苦海情鴛」
附錄三:精誠之聲 正義之鳴

序/導讀

自序/黃惠元

我自從一九八?年初,攜婦將雛,歷盡千辛成苦逃離柬埔寨,抵達泰國難民營,滯留一年多,於一九八一年,幸獲澳洲收容,來墨爾本定居,迄今已整二十年。在難民營期間,為曼谷《世界日報》寫通訊,也在該報及香港報刊投稿。來澳後,在羅延(Loyan)發電廠打工,從事業餘寫作,文章多在香港報刊發表。一九八六年起,受聘為《華聲報》(後改名《澳洲日報》駐墨爾本代表兼主筆,又當起爬格子動物,吃回頭草(我年青時在越南堤岸《大夏日報》工作多年),除了因職務所須的報導及時論外,也寫些特寫、專訪,間或寫些散文在國外報刊投稿。我早有一個心願,要把二十年來在國內外報刊發表過的散文,收集成冊出版。至前年,這愿望強烈升騰,動手搜集,發現數量竟然不少,幾經篩選,存這數十篇文章(若無標明刊登的報章名稱,即為《華聲報》所刊。)從搜集、審閱、修訂、補充,篩選過程,因受其它俗務影響,做做停停,停停做做,拖延很久。

本書內容分類已如目錄所刊。人物篇部份,讀者會發現,掛一漏十,就是說墨爾本還有很多出類拔萃的知名之士——他們中有很多是我欽仰的好友——這里卻尚付闕如,我為此深感歉疚,因為人物篇與其它部份一樣,都是搜集的舊文章加以修改增補。但是有些散失難尋,有的正待介紹,別的報已捷足先登,須等其它適當時機,再行介紹。若待尋獲補充,勢必拖延更多時日,只好將已有部份先行刊出。我希望將來人物篇能擴充內容,獨立成冊。眼下,懇請漏刊的朋友諒宥。

這本書的出版得到很多朋友的支持、鼓勵與幫助。使我萬分感動的是多位好友聞訊,預先訂購,以示支持!畫家傅紅賜贈油畫一幅,以傳神的意境、濃郁的墨彩烘托了本書深邃的主題——《異國家鄉》;詩人廖蘊山先生題寫書名;來自新疆的前影片公司導演、現任墨爾本華人協會名譽會長唐光濤先生題詞勗勉,增光篇幅,鄉親黃顒君統理本書的桌面排版,還精心安排本書的印務工作,隆情厚誼,統此致以深摯謝意!

書中的謬誤之處,歡迎讀者指正。

黃惠元

廈門華僑大學文學院塗文暉副教授

筆者近幾年一直致力於越南、柬埔寨、老撾、緬甸等東南亞國家的華文文學研究。來自柬埔寨的華文作家黃惠元一直為筆者所關注。《異國家鄉》是其散文創作的代表性著作之一,筆者閱後曾欣然寫下了一篇評論。值此著作再版之際,蒙黃惠元先生盛邀,將這篇評論作為序文之一,不勝榮幸。

散文集《異國家鄉》出版於2001年。該書收錄的是黃惠元先生逃離柬埔寨之後,“二十年來在國內外報刊發表過的散文。”從中,我們能看到印支華人在海外開疆拓土的辛路歷程,感受中、西文化的交流與碰撞。該書在編排上分為“散文特寫專訪”、“人物篇”、“演講與專論”三大部分,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歷史、哲學、文學等各方面,呈獻給讀者的是一道豐盛的精神大餐。

細讀全書,筆者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幾方面:
(一)、苦難記憶 不可磨滅
澳洲的柬埔寨華人,絕大多數都是從紅色高棉的魔爪下死裡逃生的。歲月抹不去他們的創傷。控訴紅色高棉的滔天罪行,是黃惠元先生文學創作的母題之一。

《異國家鄉》中的不少文章,就相當於《苦海情鴛》的散文版,是《苦海情鴛》的延伸閱讀。比如該書開篇《弱絮隨潮何處飄》一文,寫于作者滯留于泰國難民營期間,創作上更早於《苦海情鴛》。作者自述“本文是真實故事,……是年作者任泰國考依蘭難民營華聯會中文秘書,因代陳潮娟寫尋人啟事而瞭解到她的悲慘經歷。”女難民陳潮娟一家在柬埔寨原有23口人,最後倖存下來的只剩3口人,彼此還失散了。陳潮娟一家的悲慘遭遇,是無數柬埔寨難民家庭的縮影,它讓讀者們看到了柬埔寨人民在紅色高棉的“勞役、饑餓、疾病三把無形的大刀”的威逼下“悲哀、惶恐、絕望”的處境。緊接《弱絮隨潮何處飄》一文的《一個印支難民眼中的澳洲》由11篇系列散文組成,寫的是作者抵澳之後,白手起家、艱苦創業的親身經歷。新生活的和平安定時時令他想起剛逃離不久的動盪的柬埔寨,每念及此,他的情緒就立刻轉喜為悲,淒憤難平。

這種心靈的傷痛早已在柬華人士心中紮下了根,每一觸及,都會讓他們淒戚憤激,難以自製。在《異國家鄉》的其它許多作品中,我們都能感受到這種情緒的起伏蕩漾,如《何英先生會見記》、《難忘的石春來大使一席談》等。

現居加拿大的前澳門著名作家陶裡先生曾寫過一篇文章《越南華文文學的發展、擴散及現狀》(《華文文學》1995年第2期),文中將越南域外華文作家(越南統一後逃亡海外)的作品定性為“傷痕文學”, 黃惠元先生的《苦海情鴛》也納入其中。筆者認為,《異國家鄉》中的有關作品依然屬於“傷痕文學”的範疇。

(二)、勵志人生 催人奮進
古人雲:君子貴自強不息。通讀全書,筆者不僅對黃惠元其人,而且對海外印支華人都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劫後餘生,他們身上那股頑強的生存意志,不屈不撓的拼搏精神,激勵著年輕人奮發向上。

黃惠元先生逃離柬埔寨的時候,已是家破人亡,三個兒女死在柬埔寨,四女失蹤至今未尋獲。他初抵澳洲時,一切從頭開始,最迫切的是要過語言關。他進英語學習班時,已年近五十,是班上年齡最大的學生,學起來倍感困難。但他下定決心,拿出一股“傻勁”,“苦學惡補”,幾年下來,終於可以應付日常生活了。在他和妻子的苦心經營下,生活的難關接連被他們闖過,但就在生活剛剛有了起色之後,厄運又一次向他襲來,他的幼子因連日高燒而病殘,這巨大的打擊幾乎把他壓垮,但他經過多日的痛苦掙扎,由《三國演義》得到啟示,想到了古人的“臨難毋苟免”,由此聯想開去,心境終於“豁然開朗”,又滿懷信心地面對生活。

除了黃惠元先生以外,《異國家鄉》一書所寫的傑出人士中,很多都曾是印支難民,他們與黃惠元先生一樣,都是歷經坎坷,才有所成。以現年60多歲的蔡林南先生為例,當年他逃離柬埔寨、抵達澳洲之時,一切從零開始。他本是“一個窮學徒出身,沒高深的文化學歷,沒有人扶掖依靠,僅憑他自己的勤奮好學與聰明才智而奮鬥成功”,被譽為“紐西蘭奧克蘭柬華人士的經營之神”;再比如張月英女士,“一位平凡而又高尚的華裔女性”,她“身為寡婦,在那黑暗動亂的歲月,帶著五名未成年的子女,為逃避暴政而浪跡天涯”,在澳洲站穩腳跟之後,化悲痛為力量,“一直關懷社會,推動公益,投身文教,以愛心撫育子女”,後來她獲得了維州政府頒發的高齡傑出人士獎。

全書中,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不勝枚舉。總之,災難並沒有壓垮海外印支華人。他們憑著一股生命的韌勁闖過了人間地獄,他們以在新土地上打拼出來的事業詮釋了人生的真諦,還有什麼困境能阻擋他們前進的腳步呢?

(三)、保持傳統 融入澳洲
華人身在海外,文化的定位是很現實的問題。《異國家鄉》一書反映出了以黃惠元先生為代表的一大批澳洲華人希望既保持華人文化傳統,又融入澳洲社會的心態。
在該書中,一方面,筆者看到了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在海外的弘揚。

黃惠元先生剛到澳洲,時逢世界經濟不景氣,找工作十分困難,幸得從前的一名學生的幫助,不僅找到了一份工作,而且還在工作中得到這名學生的多方照顧,黃惠元先生寫道:“中國人尊師重道的優良傳統在起作用。”(《生活四關》,《異國家鄉》第38頁)

華人參與開發澳洲,已逾百年。每逢清明,澳洲的華胞都要掃墓、祭祀,敬悼先人,發揚“慎終追遠”的美德。(《清明掃墓記》,《異國家鄉》第53頁)
俗話說:家和萬事興。《異國家鄉》“人物篇”中的不少華人傑出人士,不僅事業有成,而且家庭團結和睦,比如墨爾本百慕企業有限公司故董事長張國橋先生,作者在悼文中寫道:“張國橋先生……家庭雖大,人口眾多,但充滿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出入相守、守望相助的團結和睦氣氛,……這也是他們的事業能持續發展的原因。”(《仁風遺愛 永存人間》(張國橋先生逝世周年紀念),《異國家鄉》第122頁)又如寶康書局的創立人區鎮標先生,書中也強調:“區先生的家庭成員團結和睦,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充分合作,這也是事業能蒸蒸日上的一個重要因素。”(《區鎮標先生與寶康書局》,《異國家鄉》第164頁)

另一方面,全書在字裡行間無不流露出澳洲華人對澳洲的歸屬感與滿足感,例如在《華埠之光》一文中,作者以極大的熱情,詳細介紹了墨爾本的唐人街,民族自豪感躍然紙上,與此同時,文中有這樣的話:“再更深一層瞭解唐人街的內涵,就會發覺這裡正煥發著華族歷史文化的光芒,而為澳洲的多元文化社會增添絢麗色彩。”

在本書的另一篇文章中,作者用老子的思想來考察澳洲的社會福利制度,得出的結論是,澳洲政府實行的政策,有點像老子所說的天道“損有餘而益不足”,作者還進一步寫道:“在這裡不足和有餘者,生存和發展的機會是均等的。”(《損有餘而益不足》,《異國家鄉》第25頁)

海外華人為了生存和發展,既保持民族傳統、又融入當地社會是明智的選擇,表現在精神面貌上,就有了一些“改造”,黃惠元先生經過近20年的觀察,對居澳印支華人的精神面貌的總結是:“覺醒的精神,勤奮刻苦守望相助精神和熱心公益精神”。(《對澳洲華人社會前景的幾點看法》,《異國家鄉》第209頁)筆者認為,這種精神正是融匯中、西文化的具體表現。

澳洲華人認同澳洲,同時基於血緣關係和民族感情又心系母國,在異鄉”與“原鄉”之間,華人願意充當紐帶。書中有篇文章的結尾處寫道,華人尤其在“發展經濟貿易,促進文化交流兩項”上面“可作為澳洲與原居地之間的橋樑。”(《對澳洲華人社會前景的幾點看法》,《異國家鄉》第212頁)

《異國家鄉》這本書就起著溝通中、澳文化的橋樑的作用。《人間仙境坎培拉》、《萬民同歡慶“蒙巴”》、《菲立蒲島看企鵝》、《維省國家藝術博物館》等篇向讀者展示了澳洲獨特的人文地理風貌,帶給人美的享受;《澳洲首座紀念華人銅像》一文,則明確寫道:“這塑像體現了中澳文化的結合。”毋庸諱言,澳洲文化屬於西方文化,中、西文化的“碰撞”在所難免,如何化解,歷來為中外學者所關注,黃惠元先生對此也有自己的思考,他的總體思路是遵循孫中山先生的教導:“取長補短,相資為用,互助以成。”(《發揚儒家思想,化解國際矛盾》,《異國家鄉》第208頁)

《異國家鄉》這本書,引發了讀者對中華文化全球性的深深思考……。?

試閱

弱絮隨潮何處飄—女難民陳潮娟的故事

按:本文是真實故事,發表於一九八〇年九月一日曼谷《世界日報》。是年作者任泰國考依蘭難民營華聯會中文秘書,因代陳潮娟寫尋人啟事而了解到她的悲慘經歷。

陳潮娟是考依蘭難民營裡的一名華人難民。她一家廿三口,在赤柬殘酷統治下;被折磨死廿人,剩下三人,另二人是一位弟弟和一位妹妹。妹妹仍滯留在柬埔寨,弟弟宏烘,聽說逃往國外,卻不知何處?她這一家的滄桑是有典型意義的,它可以形象地說明赤柬統治的凶橫與殘忍。

潮娟今年大約卅左右,身體微胖膚色蒼白,圓臉龐,大眼睛,相貌麗,給人的印象是慈和端莊。她從小生活在離金邊不遠的白倫,長大後才移居金邊,她具有鄉下姑娘的壯碩體格,兼有城市婦女的大方儀態,講得一口流利的國語,她祖籍廣東揭陽,曾在金邊集成中學肆業。

金邊變色前,她和她的父兄等直屬親人,構成一個廿多人口的大家庭,分居金邊各處,她和丈夫林金海及兩個孩子(一男一女),住莫尼旺大道,近火車站處,(即原烏亞西市),丈夫是汽車司機,她則縫批發衣服幫補家用,她的父母及兩位弟弟,兩位妹妹(均未婚)等六人,也住那邊,父母這一家是靠兩位弟弟在運輸公司打工來維持生活的。若用赤柬的階級分析眼光來看,她們是受薪者,是無產者,是城市貧民,稍為寬裕的,是她的兩位哥哥,大兄潮宏開鞋店,另與人合股開運輸公司,川走金邊磅清揚市,有四個兒女(二男二女),一家六人,二兄潮漢也是經營運輸業,有五個子女,一家七人,住集成學校附近。

七五年四月十六日,棉共波爾布特軍(即赤柬)迫近金邊市郊,她的兩位哥哥見勢不對,立即搬到烏亞市中心與父母住在一起。十七日,黑衣軍(按赤柬軍裝黑色)長驅直入金邊市,他們用報答市民熱烈歡迎的是到處搶劫,經常可聽見槍聲和爆炸聲,混亂、恐怖的氣氛瀰漫著金邊,近午黑衣軍駕駛著軍車,用擴音器洽銜治巷通知市民:「為避美機轟炸,應立即離開市區,三兩天後才回來」。下午,黑衣軍持槍逐家逐戶趕逐,多有拒不出走或行動迨慢的,遭到槍殺,所以「解放軍」變成名副其實的「解散兵」,潮娟的父親陳雁是六十多歲的老人,貧苦人出身,他看這些「黑衣解散兵」的架勢,已知其奸詐,因而告誡子女們不要存有幻想,他們是不可能回金邊了,他命令家中一切可以拿走的,儘量拿,尤其是食物一點也不剩下,全部裝滿了一「馬士力」牌汽車(這是她大哥的車),十八日清晨,由她大哥駕車,家人不論老少,全部步行,隨著出城的人流,開始了他們苦難的旅程。

人流緩慢的按照「黑衣兵」指定的方向移動。潮娟她們這一家是向著中華醫院及鐵橋頭市的方向走,出了鐵橋頭市,她們和成千上萬的密集人群在郊外呆了好幾天,證實回城無望!因為許多人往回走被槍殺!她們再也不敢自尋死路。商量的結果,大家決定到白倫去,理由是那邊人熟,地熟,她們就折向那個方向。一路上,她們走走停停,露宿風餐,曉行夜宿,受盡苦楚。糟糕的是到了白英渡口,那車載著全家貨物的「馬士力」汽車,被「解散兵」「施拿」去了,(按施拿柬語的原意是建議或要求,黑衣兵就是用這句話,半軟半硬的劫奪人民的東西),他們只好把東西背著走,增加不少負累。

從鐵橋頭市至白倫這短短的路程,卻走了一個多月,儘管艱苦備嘗,但僥倖全家無損,因為他們食物帶得夠;病了,自己有藥。這樣,比起別的人來,她們是幸運者了。這些顛沛流離者最先遭殃的是那些左派仁兄,他們對三天內回金邊的諾言,深信不疑,因而只帶足夠兩三天食用的東西,好幾個兩三天過去了,這些人糧盡援絕,就以「同志式」的溫和有禮的態度,向黑衣軍請求回城,回答是拳打腳踢,再要講話的,即遭槍殺,當他們知道他們早先認為是同道者的人,原來是一批禽獸不如的匪盜,已經太遲了,因而餓死路旁的不少。

平心而論,大多數金邊市民,是做夢也沒有想到赤柬會出此史無前例的絕招。也不有少人,知道要多帶些東西,但由於工具的缺乏,人力不夠,終於力不從心,這些人非常悲慘,無處買東西,貨幣沒有用,隨身帶的手錶、飾物偷偷地換得一點東西(赤柬嚴禁交易),很快就吃完,他們去找野菜、野果和嫩樹煮汁吃,但爭著找的人太多,這二百多萬流徙者,好像掉進了無邊的苦海一樣,到處浸漂,在飢寒交迫和疾病死亡線上掙扎呻吟。路旁,田野,到處可見到餓死病死和被「黑衣」打死的屍體,赤柬在人世間畫下了一幅哀鴻遍野,餓殍載道,慘不忍睹的圖畫。

陳潮娟一家得她父親先見之明所賜在災難的歷程上順利地渡過了第一關,第二關怎樣呢?

她們到了白倫,發現過去這個湄公河畔的美麗富饒的小市鎮,已變成一片廢墟,到處殘垣頹壁,滿目瘡痍,令人沭目驚心。到這裡,他們才聽到一個駭人聽聞的消息,黑衣「解散兵」,不只「解散」掉金邊市,而且全柬所有市鎮在幾天之內,用同樣的手法「解散」了。有不少市鎮,像白倫這樣被燒燬搗毀。擠到白倫來的難民不少,一種走投無路的惆悵、徬徨、焦慮的氣氛,籠罩了她們全家。

幸好她父親為人和善,人緣還好,在柬人老鄉的幫助下,他們終於在白倫附近的鄉下,找到了落腳處,全家總動員,蓋搭了一間簡陋的茅屋,黑衣管上來了,把她們編入生產單位,開始耕作,種植。同時也開始分發糧食,每人每天白米二百克,大小一起,拉長補短,飯粥相間,勉強可吃飽,菜餚很差,所幸她們從金邊帶來的東西還剩一些,可變換來吃。她們也知道赤柬的厲害,所以小心翼翼,從不敢觸犯任何條規,勞動方面按時出工,不敢怠慢,從不敢在公共場合說一句中國話(按赤柬禁止華人說中國話)。這樣,雖然缺衣少食,工作勞苦,精神壓力大,但還是欣幸有一個落腳地。她們想,先穩住現在,寄希望於將來。

然而,等著她們的「將來」是怎樣的呢?

她們在白倫住了半年後,一九七六年一月,有一天黑衣幹部召集村民大會,宣讀上級「翁家」(棉語組織的意思,指棉共)的決定,說是馬德望、菩薩一帶,有大片大片的稻穀熟透了無人收割,要從這個村和別的地方抽調一些人去收割,割後可以把穀子帶回村,妙哉!人們期待已久的希望,果然要實現了,很多人興高采烈,對這決定深信不疑,理由是:一、柬共「解放」金邊及全國城市這一招,是在全人類面前撒了一個彌天大謊,造成了成百萬人死亡,罪孽不可謂不深,後果不可謂不壞,民憤極大,也許他們悔罪,說輕些也許他們知錯要改,據說「批評與自我批評是共產黨人有別於別人的銳利武器」,也許他們是從內部自我批評了吧!總之,他們再也不至於欺騙人民壓迫人們了吧,從收買人心出發,他們對人們的束縛總應該放寬些吧!而且,馬菩一帶,素有柬埔寨穀倉之稱,人們羨慕已久,此去應可避兇趨吉。唯一堅持懷疑態度的,是陳雁老人,理由是,如果是收割,為什麼全家大小一起去?但也無奈何;因為到了這裡「翁家」已對人民操生殺予奪大權,一切衣、食、住、行,工作,直到婚姻,語言……等等,全部人類所應有的基本權利,通通集中在「翁家」手上,你不想去也得去,稍有反對意見表露,立即被殺掉了,這是不好玩的,況且,長期在白倫住下去,也不是好景,因此他們跟大家一起去了。

潮娟一家和八百名其他村民,被黑衣用船載到磅針渡口,然後上岸,改乘大車到菩薩市在空城住了一晚,第二天,天剛矇矇亮,就改乘牛車,長途跋涉,走了近六十公里,至晚到達一個很荒僻的村落,叫「奔佔」,這是連最詳細的軍用地圖也無法找到的地方,到處荆棘草莽,茅屋稀疏寥落。護送的黑衣兵才告訴他們說:「到目的地了。」大家不禁駭然,才恍然大悟,又是受騙了。他們按捺不住滿腔怒火,很有禮地說:「不是說來割稻嗎?去那裡割?」黑衣聳聳肩說:「不知道,這是「翁家」的決定。」趕著牛車往回走了,九百名「收割者」被丟在這荒村。白天烈日暴晒,夜來冷風緊吹,也是露宿餐風。他們內心的憤恨不平,是不用說了。

然而赤柬的把戲還在後頭。當地的黑衣幹部接收了這些移民,把他們分組分隊,先建個馬虎的草屋,然後立刻開荒,一點喘息的機會也沒有。開頭的三個月,為了使人們保持體力開荒,飯倒還是給自由吃飽,菜餚就很糟了,經常是吃野菜或又粗又黑的大粒鹽。三個月後,米糧逐日減少,一些年青力壯的抽調到遠地開荒,吃得較多些,留在村裡勞動的,先是十多個人一餐合吃一罐米,(註:荷蘭出產的煉奶罐,一罐可容二百五十克米),再下去,廿人一罐,卅人一罐,最嚴重時是整個食堂百多二百人一半罐米,又沒有其它任何雜糧,這簡直是喝白水度日,勞動方面,一天工作十多小時,日夜干,加之這個村瘴氣極重,瘧疾肆虐,勞累,飢餓,易得病,病了沒有藥醫,大量死亡的情形出現了,許多人先是滿身浮腫,繼而步履艱難,繼而奄奄一息,繼而……赤柬就是這樣用勞役,飢餓,疾病三把無形的大刀,迅速地砍殺這個村的六千多名來自各地的移民,至七七年為止這個村的村民被殺害了百分之七十,剩下不到二千人。

陳潮娟的一家,在這樣的砍殺下,死去了整二十人,先是七六年七月,她的小男孩病死,九月,她的父親陳雁死,十天後,她的丈夫金海死,又十天後,她的小弟弟死,接下去是她的母親,小妹……兩位哥哥全家大小……。

對於這些死難親人的屍體,潮娟儘量爭取自己埋,因為那個村出現了偷挖人家的屍體的心、肝等內臟,據說是飢民挖去吃,這是有可能的。自己埋,可以埋深些,避免多死一次,也算是盡了親人的責任。在埋這些親人的過程中,最令她哀痛的是埋她的男孩及父親的時候,那是剛開始,她又不敢哭,因為赤柬有一條奇怪的不成文的法律——柬共從沒有成文的法律,真的「無法」,因為它「無天」——凡親人死亡,不准哭,他們的幹部在各地的會議上公開宣佈,「幹革命,就得有犧牲,死人的事,是經常有的。我們的戰士,為了國家的獨立,人民的解放而拋頭顱,洒熱血,壯烈犧牲,我們都不哭,為什麼你們死了一兩個親人就哭?」這種強詞奪理的事,他們卻說得冠冕堂皇,因此,哭,就是不滿,哭就是埋怨,哭就是反抗,哭就有罪。因此,當她拿著鋤頭,她的弟弟妹妹抬著用破蓆包裹著的親人屍體,走向荒林時,她要抑制失去親人的悲哀,也擔心自己的命運,誰也不能預料,死神會在什麼時候,突然降臨她們身上,不知道在那一天早晨,發一陣燒,或者眼前一黑,往前一仆,與世長辭,是父子,夫妻最直接而親密的關係的人,也無法相救,無可奈何眼看他們一個個死去,民主柬埔寨可說是當今世界上人命最低賤的國度,沒有誰有可能告訴她們活路在那裡,她們好像掉入黑洞洞的無底深坑一樣,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悲哀、惶恐、絕望的情緒,噬咀著她們的心。她們變得有些麻木,每次埋藏好親人的屍體後,潮娟和她的弟妹,告別那一坯黃土,無語無淚拖著疲累不堪的步伐,默默無言地走回家,又得參加勞動了。

然而更駭人聽聞的一件事,在這個村出現了。七七年這個村,死亡的人太多了,「黑衣」又從柴楨省接近越南邊境的地帶移來一批人。這些人與眾不同的地方是,他們都用藍白相間的小方格水布,因為住近越南,被疑通敵,於是整批被押去殺掉,他們大多數是柬人,也有不少是華人,殺後黑衣的幹部拿新鮮的人膽汁來混酒喝,潮娟被分配縫衣,衣車在辦公廳附近,她親眼看見這些魔鬼們用刀尖挑破人膽後,清綠色的膽汁混進白酒裡,他們神泰自若地喝著。她不寒而慄。血債啊!血債!數不清的罪孽,寫不完的血債,柬共傾盡湄公河之水也洗不清這些血債。

潮娟每次收工回家,入夜常翻復難寐。她意識到,她是活在魔窟中,她的命是在魔鬼的掌中。

她開始懂得什麼叫做非人生活。這不是人生活的地方,這是地獄,人們在這裡受折磨,這是一個屠場,赤柬用種種無形的殺人武器,屠殺著人民,這是一個墳墓,它與世隔絕,倖存的只能活動於劃地為牢的田間,實際上成為共黨奴役的一堆走肉。眼下,潮娟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怎樣使自己活下來,「留得青山在,那怕沒柴燒」。因此,她拚命工作,衣服儘量縫得合魔鬼們的意,然後用乞求或偷的方法,拿到魔鬼們的一些殘羹,她的弟弟宏烘,修理單車的技術高明,他也是用同樣的方法才能活下來,他們兩姐弟從找來的食物中,還可以分一些給她的另一個妹妹吃,這樣三個人才免於難。

一九七九年六月初,越共打近她們村,黑衣脅迫村民搬入山林,不撤的以通敵論罪。許多人知道去一定死,多數在半途逃跑,潮娟三姐弟隨著逃走的人走入越共基地,途中弟弟不幸失散,那時越共初到,要收買人心,人民自由走動,允許他們回原居地,潮娟便回白倫去了,弟弟宏烘逃入泰國已到外國去了。
天下烏鴉一般黑,柬越共雖是敵對的,但統治手法大同小異。只是越共更狡猾,他們取消集體食堂,夜晚不做工,他們發救濟糧,很少用飢餓來殺人,他們允許人們做小生意,但等人們安定一段時間後,又強迫用大卡車把人們迫運到別處,搶劫全部財物,沒有食物要餓死,找到食物,越共要搶,怎麼活下去呢?潮娟只好隨著逃難的浪潮逃到泰國來了。

中國古時的騷人墨客喜歡用弱絮來形容女子。是的,潮娟是一個普通婦女,在赤柬革命狂飄的掃蕩下,這弱絮不幸落入苦海浸漂了幾年,今天,她家破人亡,孓然一身地隨著逃亡的人潮漂到考依蘭來了,她的妹妹仍在虎穴裡,她的弟弟宏烘不知在天涯海角的何處?這三名余生者有團聚的一天嗎?潮娟今後的生路在那裡呢?她期待著什麼?有誰能理解和同情她內心的苦楚?有誰願向她伸出救援之手?這弱絮今後將漂向何方?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1625031013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44
    • 商品規格
    • 22.9*15.2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29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