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之外:藝評社會與近當代前衛運動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藝評,顯然只有介入思想與文化時,
才能在藝術社會產生生命力。
「我希望能揭露和釐清隱藏在特定判斷和品味之下的理論假設。雖然我不曾就藝術或現代性提出某種「立場」,但某些一般性的立場似乎已經成形……。」──《反詮釋》蘇珊.桑塔格(1975 Susan Sontag)(美國著名的作家和評論家著名女權主義者)
藝評-
作為啟蒙精神的延續
作為辯證文學的展演
作為美學定義的伸張
作為跨語際的實踐
作為歷史意識的表態
作為藝術理論的聲言
作為思想與行動的聯結
作為前衛的守護角色
作為文化發展的經驗參照
作為新感知世界的陳述
藝評與藝術,過去被設定於「謎」與「詮釋」之間的關係。
藝術評論不僅是藝術作品的陳述文字,具有影響性的視覺文化評論,也是藝術史的扭轉點。作為藝術理念、思維和工具演練,本書旨在介紹具影響藝術史、藝術生態的近代重要評論書寫之影響力、進而討論近代及當代藝術評論的思潮和困境,並分析藝術評論與社會文化脈絡的關係和作用力。它不僅是一種檔案的總整理,更期待能作為區域藝術文化發展的經驗參照。
這是一本以藝評與藝術思潮出發的前衛藝術運動小史、一本有關藝評社會生態史的筆記,也期待是一本能產生藝術社會交流的閱讀文本。
目錄
自序-詮釋之外的行動
第一卷 當現代性遇見民族性
1.啟蒙運動與文藝沙龍的串連
2.唯美生產與工藝革命的思潮
3.規範批評與民族美學的論點
第二卷 唯物與唯心的角力
1.當前衛藝術遇見現代化社會
2.前進唯物實證批評的藝評者
3.從象徵精神到形式主義批評
4.重塑世界與未來烏托邦想望
第三卷 現代主義的精神分裂
1.意識與精神分析的探索運動
2.藝術自主與國家文化的衝突
3.三山時期的平面美學新論述
4.日常文化與情境國際的交叉
第四卷 後現代的介入與改寫
1.東亞前衛與戰後新國際美學
2.介入與參與的社會行動類型
3.女性藝術運動與後殖民論述
4.後真相年代的大眾批評解放
5.詮釋之外的自律性與感知力
序/導讀
自序
詮釋之外的行動
所有的藝術運動,多端賴文字工作而前進、而被理解。近代前衛藝術運動如果沒有藝術批評的文字力量,以及適時被凝聚的群組認同,包括美學、意識、觀念等具傳播力量的書寫,其發展不會如此多元與快速。
從藝評與近代藝術運動的關係出發,我們會發現藝術前衛思潮的策動,多出自一些具前導性的藝評者。而現存的藝術理論文獻,除了藝術家感性的藝術書信,能將藝術思潮轉為全面性的藝術運動者,亦多賴具有藝術與文化革命激情的文字工作者。19世紀中期,英國藝術作家與社會改革家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的藝評曾引導英國半世紀。他為畫家泰納辯護,又擁護前拉斐爾學派,並發起英國新工藝運動。印象派與野獸派的正式立名,則是兩位名字不曾見報的反對者之藝評觀點。「印象」與「野獸」雖是非常直接的視覺形容詞,但已隨這兩大美術運動而不朽。高更的象徵式後期印象主義,得力於阿伯特‧歐瑞爾(Albert Aurier)的加持。歐瑞爾在象徵主義風行的1890年曾寫了一篇「批評新方法論文」,提出以象徵的角度觀讀作品;1891年又寫出「繪畫象徵主義裡的高更」,以高更作品作為其藝術觀點的典範。進入20世紀,藝評與藝術前衛運動的關係,不僅是年代與世代的互動鏡照,藝評勢力的轉變更顯示出藝術思潮的主力所在。
藝評世界充滿理性與感性的對辯與制衡,其疆域也涵蓋到龐大的跨領域人文社會。從藝評與近代藝術運動的關係出發,近現代的藝評發展史,無異於是一部近現代前衛藝術運動史。藝評的歷史演革、區域性與當代性所交織的藝術社會,同樣也反映出一部過去現在進行式的「人類文化社會學」,以及人們不斷以追求烏托邦的精神。透過藝評行動,藝術呈現出表露或解決個人與社會難以綏靖的關係。
任何時代,當「共時性」與「歷時性」在交鋒之際,都會面對的舊文化瓦解或新文化轉進的精神困頓。藝評在前衛運動中同時扮演了前進與守衛角色(Guarder of Avant-Garde),在積進或防守的變更裡,則會回到「何謂藝術」的本質與現象之辯。詮釋之外-藝評社會與近當代前衛運動》之書寫,便是以總體分述的架構,陳述藝評與藝術思潮的關係。在內容上,它爬梳了從18世紀啟蒙運動年代以來,長達兩百餘年,不同國度中具有影響性的文字工作者,包括作家、詩人、美家、創作者、文化研究者等,相關重要的藝評主張與藝術運動的介入。在書寫形式上,則以藝術文字工作者的小傳、社會背景、文藝生態為舞臺,以史詩進行方式描述前現代、現代、後現代三個階段的藝評發展,以及與社會的互動。
第一章〈當現代性遇見民族性〉,是以19世紀法國、英國、俄國的三種不同藝術革命思潮,提出代表性的藝評工作者之藝術觀點與藝術社會,以及其奠定的近代藝術發展路線。第二章〈唯物與唯心的角力〉以19世紀末至20世紀前期,藝評工作者面對現代藝術思潮與現代化社會衝擊,以不同科學與哲學的實證態度,所開展出的藝術美學論戰,以及重塑世界與未來烏托邦的想望。第三章〈現代主義的精神分裂〉,以1930年代至1960年代的藝術思潮與運動為範疇,分述具影響力的藝評家之個人文化養成背景、意識探索、藝術自主、國家文化、大眾日常文化等個別觀點,乃至所支持的現代主義藝術運動。第四章〈後現代的介入與改寫〉以戰後多元文化的對話介入,分述1960年代至21世紀初,從後現代、後殖民至全球化情境下的藝術論述脈絡、與當代藝術運動的關係,以及藝評本身的質變過程。
從藝評書寫到研究藝評,此書從構思至階段完成,經歷七年。在七年之前,則有另二個七年,是徘徊於藝評勞動的身份界定與其社會位置。關於本書,個人期待它是一本以藝評與藝術思潮出發的前衛藝術運動小史、一本有關藝評社會生態史的筆記,也能是一本能產生藝術社會交流的閱讀文本。關於本書的閱讀者,則想像能在藝術界之外,也能讓古典人文與前衛思想的愛好者產生興趣。
本書文字生產過程中,曾於2011年至2016年間,在高雄市立美術館刊《藝術認證》中〈藝評講堂〉系列,陸續提出藝評沿革與觀念議題。亦曾在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觀點》中,作了有關譯文與引文的論述。以民間立場,【典藏藝術家庭】在第一時間即應允出版,肯定藝評社會有被再認識的需要。在此向曾經支持過的所有朋友與單位一併致謝。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