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鄉聲影:文化、書寫、影像的跨界敘事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在全球化的劇變時代,不同文化間的流動越界,引發了東/西方理論的概念競逐及社會體制運作的建構與解構。「譯鄉」是一種翻轉與跨越的新觀點,跳脫原鄉與異鄉的二分對立思維,讓文化的中介、轉接、創造、再生、形塑有了多元的想像與多重詮釋之可能。現今各種異質文化和身分符碼的相互協商與高度互涉都提點出如何與過往歷史連結,並在當代時刻質變幻化新生這項文化翻譯工程的重要課題。本書從亞洲地域出發,以跨國觀察的眼界和解殖視角的洞察,企圖勾勒出文學、電影、戲劇、音樂、藝術策展美學的跨界表述與展演,期能深刻解讀越在地、越國際的文化發展趨勢及社會創新現象。《譯鄉聲影:文化、書寫、影像的跨界敘事》是由十六位不同領域的學者專家跨界相遇所撰寫之文章結集而成,以敘事或論述來分享自身的經驗與學思所得,期待促生更多的文化想像與具體成果。
目錄
序言 譯異與傳思──
《譯鄉聲影:文化、書寫、影像的跨界敘事》中的逾越與愉悅 單德興
序言 破泡而出之必要──
傷口、偏執、負人類世 廖咸浩
第一篇 跋涉中的最遠與最近
試剖《快雪時晴》、《當迷霧漸散》的內在穿越 施如芳
第二篇 藝術作為轉動的力量 吳瑪悧
第三篇 病毒、感染與不死生命
當前生命政治情境的一些反思 黃涵榆
第四篇 中國科幻與現代性的轉譯
以劉慈欣的《地球往事》三部曲為例 楊乃女
第五篇 臺南府城地景的「雙重編碼」
以《臺灣鐵道旅行案內》收錄之臺南驛相片為例 王怡茹
第六篇 光影夢土建築師
「法國國家電影動畫中心」影視音產業策進的奇妙工法 吳珮慈
第七篇 檔案之眼
當代台灣錄像藝術如何對日本殖民史事發動影像起義 孫松榮
第八篇 回收港星
鍾孟宏電影的亞際互文性 王萬睿
第九篇 文人桃花源的聲景
談古琴音樂的美感所在 林子晴
第十篇 金庸《天龍八部》中的譯鄉情懷與後遺民想像 王震宇
第十一篇 六朝隋唐的嶺南意象 陳俊強
第十二篇 台灣廟會民俗藝陣表演文化的「共時性」與「隨適性」 翁素涵
第十三篇 以西方文學表演學教授英詩之研究 陳彥豪
第十四篇 中國餐館與歐洲咖啡館──歐洲如何看待中國與歐洲 蔡慶樺
序/導讀
序
譯異與傳思──《譯鄉聲影:文化、書寫、影像的跨界敘事》中的逾越與愉悅
單德興
釋名譯題:「譯鄉聲影」
「譯」與「異」息息相關。因「異」而「譯」,非「異」不「譯」,藉「譯」雖未必能「化異為同」,但至少可「化異為易」,使得原本無法溝通與了解的異/己,彼/此之間達到一定程度的溝通、傳達、了解,甚且達到互補互助、共生共榮的理想。
「鄉」有「故鄉」與「他鄉」之別。「故鄉」為「同」、為熟悉、為安定,「他鄉」為「異」、為陌生、為挑戰。古人安土重遷,可能世代定居一地;今人流動頻繁,為了種種原因易地而居成為常態。昔日「家鄉」等同於「故鄉」,然而今日「家園」與「故鄉」的關係如何,值得重新思量。
「聲影」則與五官的耳朵與眼睛有關。眼、耳為佛家「六根」中的前二根,是人類用以感知外在世界最明顯且重要的生理器官,相應於物理世界「六塵」中的「色塵」與「聲塵」,產生心理作用「六識」中的「眼識」與「耳識」。眾多事物應運而生,包括文化、書寫、影像。
《譯鄉聲影:文化、書寫、影像的跨界敘事》一書為臺北大學智庫中心近年具有代表性的文章結集而成。特別拈出「譯鄉」二字,藉由「異鄉」的諧音,引發對於「譯」與「異」之間的聯想,以及跨界的思維(可進一步引申到「易鄉」──「改變」或「容易」居住之地)。「譯而為鄉」,「譯能為鄉」,在在刺激我們的思維,挑戰我們的想像。「聲影」則用以串連文化、書寫與影像。主事者據此發想,邀集不同領域的學者專家跨界相遇,以敘事或論述(或兼而有之)來分享自身的經驗與學思所得,期待促生更多的文化想像與具體成果。
異/譯/易:因異而譯,因譯而易/異
翻譯源遠流長,始於不同語言群體接觸時,彼此意欲溝通與了解。有關翻譯的不同體認,可藉由東西方三個不同語文的定義窺見一斑,而居間的譯者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筆者曾以拉丁文、梵文與中文為例,說明各自的意涵,以及著重的不同面向:「拉丁文的“translatus”,意指『轉移』、『遷移』、『搬動』、『傳遞』,強調的是空間的面向和越界的行動」;「梵文的“anuvad”……著重的是時間的面向(尤其是『延遲』、『後到』〔belatedness〕)和解釋、重複之意」。而根據中國《禮記‧王制》,「言語不通」的「五方之民」,為了「達其志,通其欲」,必須有中介者,而「譯」原指專司北方的通譯。許慎的《說文解字》把「譯」擴大解釋為「傳譯四夷之言者」,「除了明指『語言的傳達』之外,更暗示了我們/他們,中心/邊緣(中土與四方),文明/野蠻(華夏與蠻夷)之辨」。由拉丁文的“translatus”、梵文的“anuvad”與中文的「譯」,可看出各自著重的面向(「空間性、時間性、分野、階序與高下」),也透露出面對他者時的思維模式。
至於居於翻譯行為樞紐的譯者,又扮演何種角色?筆者特意將原先具有貶意的義大利諺語 “Traduttore, traditore”(「譯者,逆者也」)加以「翻譯」、「轉化」,並置於中文脈絡,指出「逆」字「至少具有三重意義:違逆、追溯、預測。其中,『違逆』、『不肖』(後者取其『不像』與『惡劣』二意),最貼近義大利文原意和當今的中文用法。『追溯』則取『以意逆志』之意……『預測』則取『「逆」睹』、『「逆」料』之意,把目標投射於未來。」經過如此翻譯、轉化之後,譯者的角色由原先充滿負面的意涵,變成具有多元的色彩:「譯者有意無意之間集三重意義於一身,綜合了逆與順、反與正、不肖與肖似、前瞻與回顧、開創與溯源。」其中的「一」與「異」在於,回顧與溯源時,希望能重索(retrieve)原先的意涵,了解必要的意思,以利於彼此協商與應對、甚或抗衡與敵對。
然而不同語言之間有其不可共量性(incommensurability),因而形成不可譯性(untranslatability),使得原文與譯文之間勢必有落差。這種落差既有「失」(loss),如經常遭人詬病的未能正確(accurate)、充分(adequate)傳達,但也有「得」(gain),如在新語境中產生原先未有的意涵與聯想。這種現象用眾所周知的比喻來說就是「橘逾淮而為枳」,也就是為了適應不同時空與生態環境的變動,固然多少失去了原質原味,但也反而激發了原物的潛能,在異地他鄉促生了新質新味。雖然衍異,卻未必較差,也有可能更好。而這種異於原質原味的多樣性,來自物種的越界與異/易地生根。生物界如此,文化界又何嘗不然?
因此,這裡出現了「因異而譯」與「因譯而異」的現象。析言之,不同團體因為語言的歧異,為了溝通與傳達,必須要有翻譯。然而翻譯固然可為不同語言團體之間達到一定程度的溝通與了解,其中卻也總存在著難以完全歸化(naturalize)、馴化(domesticate)的成分。這些成分因為翻譯而滲透、進入異語言與異文化的脈絡中,隨著主客觀條件而發展,可則化之,不可則容之,久而久之也就見怪不怪、司空見慣,甚至日用而不知。例如:平常說話中夾雜的外來語(作秀、歐吉桑),一些源自異域的食物(胡蘿蔔、番茄)與日用品(西裝、西藥),都因為習以為常而不察原為「外來種」。
又如,唐朝玄奘大師以漢語翻譯梵文佛經時有「五種不翻」之說,然而千百年下來,當時因為一些原因而未意譯的語彙,不少已成為今日佛教徒熟知的術語和觀念,甚至於日常生活中琅琅上口。當今漢傳佛教寺院早晚課誦念的〈心經〉,標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以及結尾的咒語便是明顯的例子。這些來自異語文、異文化的元素,因為翻譯,進入異鄉,豐富了原先的語文與文化,帶來了源頭活水,有利其延續、發展與創新。
上述為一般人認知的翻譯,著眼於不同語文之間的轉換。其實翻譯的範疇遠較此寬廣。雅克遜(Roman Jakobson)在〈論翻譯的語言學面向〉(“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一文將翻譯分為三類:同一語文之內的語內翻譯(intralingual translation),不同語文之間的語際翻譯(interlingual translation),不同符號之間的符際翻譯(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這種分類方式在習以為常的語際翻譯之外,提供了一個方便有效、更具包容性的觀念架構,來處理類似將文言翻譯成白話的語內翻譯,以及將文學作品改編為歌曲、電影、舞台劇等的符際翻譯──其實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轉換現象。
至於埃文─佐哈爾(Itamar Even-Zohar)倡議的多元系統論(Polysystem Theory),進一步把翻譯置於文學與文化的脈絡,帶入了詩學(poetics)與政治(politics)等多元面向。正如該理論最有力的闡釋者張南峰所言,「埃文─佐哈爾的文化理論,有助於進一步拓寬翻譯學的研究範圍,令翻譯學能給較重要的跨學科課題提供較全面的解釋,從而提高學科地位。」
凡此種種都擴展了原先的觀念與想像,引領眾人以更寬廣的視野來看待翻譯。而本書所收錄的文章,都與廣義的文化與歷史現象之觀察、詮釋、理解、迻譯、越界相關。前文提到不同的「翻譯」觀念,或有助於我們認知翻譯的不同面向與錯綜複雜,並且體會到其實翻譯早已涉入我們生活與生命的方方面面,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2021年5月2日
臺北南港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