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之神米開朗基羅:跨足繪畫、建築、詩歌,造就無數經典的傳奇天才,卻鑿不出理想的人生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文藝復興時代最傑出的曠世奇才
雕塑聖母、畫出〈創世紀〉、建造陵墓
「完美不是一個小細節,但注重細節可以成就完美」
▎挑戰宗教禁忌!夜半潛入停屍間,只為研究肌肉紋理與骨骼奧秘,為雕塑〈大衛〉(David)增添生動
大抵是天才間的共通性,米開朗基羅與達文西一樣,為求在雕塑時能最精確的鑿出理想流暢健美的肌肉線條,不單單只是從書上汲取知識,他挑起燭燈拿起手術刀潛入停屍間,親手解析細緻的人體結構,以藝術的信仰戰勝了自我的恐懼,戰勝了宗教的巨大影響。
〈大衛〉的精巧勻稱、優雅的相貌、從容的意態和蓄勢待發的氣勢,被稱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具人文思想的展現,冰冷堅硬的大理石,在他的巧手下有了無限的生命力,柔軟流暢的線條彷彿覺得下一秒人物就會鮮活地走下高臺來到面前,米開朗基羅總能「將禁錮在石頭中的生命解放出來」。
▎迫於權勢不得不聽命於教皇,放下最愛的鑿子,舉手抬頭完成藝術奇蹟〈創世紀〉(Genesis)
──藝術史上的瑰寶!連看他不順眼的文藝復興大師達文西都為之讚嘆
以痛苦造就經典,用生命完成前所未有的穹頂畫,他的驕傲與執著,使他不願假他人之手,耗時五年終於完工。
融合粗獷、雄渾、剛毅,具有浮雕感的繪畫風格,與主流精細纖巧的藝術風格形成強烈對比,重擊了觀眾的心。
經歷了長年的痛苦,米開朗基羅學會從苦澀中找到歡樂,他甚至自豪地宣稱:越是使我痛苦的就越是讓我喜歡。
對於米開朗基羅來說,他認為痛苦是一切事物的源頭,甚至包括愛和善行。他在詩中這樣寫道:我的歡樂,就是憂傷。
▎受盡教皇恩寵卻形同奴役,苦難伴隨經典而生,不極致無以成作
曠世奇才擄獲歷代教皇的心,總想著讓這位藝術大師為自己留下作品,命令如同囚籠般束縛了米開朗基羅,他被迫製作青銅雕像、穹頂畫、建造教堂陵墓。他數度出逃失敗,能做的便是在創作時堅持自己的任性,近乎病態地執著於作品的完美,在作品中投射出幻滅的苦澀和年華虛度的絕望。
他一生的命運被緊緊握在統治者的手中,對理想英雄的渴望,代表著他對自身悲劇命運的強烈抗爭。苦難中造就的經典幾乎要把他壓垮,他卻能在逆境中創造奇蹟,種種挫折並沒有阻撓這位天才的創作,反而成為他靈感的催化劑,最終實現了自己的藝術理想。
▎終身未結連理,將熱情與愛寄託詩歌中
脾氣執拗不善社交的米開朗基羅,在冰冷的外表下隱藏著炙熱的情感,雖終身未娶,但在近90年人生來往的過客裡,不乏令他傾心的對象,如比他年輕34歲的羅馬貴族卡瓦列里與詩人維多利亞・科隆娜,跨越性別與年齡的藩籬,在一首首十四行詩中注入真摯赤誠的情感,成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繆思們。
本書特色
本書詳盡介紹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米開朗基羅充滿苦痛卻輝煌的一生,看他是如何在逆境中創造出一件件經典,將一生的苦難刻進雕像中,畫進穹頂之上。他是文藝復興最後的倖存者,他以自身展現著文藝復興,獨自一人就代表著整世紀的光榮。
目錄
序
快樂的童年生活
喜歡上藝術之神
短暫的學畫生涯
新的藝術愛好
甘願為藝術冒險
可怕的宗教陰影
熱情的藝術創作
辛苦的創造者
偉大作品的誕生
偉人之間的競賽
英雄時期的開始
無法逃脫的命運
痛苦的人生折磨
完成驚世巨作
不能忘記的合約
毫無進展的任務
勇敢地保護城市
充滿悲傷的創作
終於逃脫了束縛
友誼的光輝
柏拉圖式的愛情
最後的偉大傑作
把晚年送給上帝
照顧自己的親人
忠誠的僕人們
孤獨的晚年生活
遲遲不到的死神
人生的最後時刻
附錄:米開朗基羅年譜
序/導讀
序
米開朗基羅・迪・洛多維科・博那羅蒂・西蒙尼(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西元1475~1564年),雕塑家、建築師、畫家和詩人。
1475年3月6日生於義大利佛羅倫斯附近的卡普雷塞,父親是當地的一名法官,母親在米開朗基羅6歲的時候就死了。他13歲進入佛羅倫斯畫家吉爾蘭達工作室,之後又跟隨多納太羅的學生貝托爾多學習了一年雕塑,後轉入聖馬可修道院的麥地奇學院當學徒,為了完全徹底掌握人體結構,他曾親自解剖屍體進行研究。
時興的新柏拉圖主義和受到火刑懲處的道明會教士薩佛納羅拉給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影響。米開朗基羅最初本無意當一位畫家,他的志向是成為一位雕刻家。其繪畫代表作有〈創造亞當〉(The Creation of Adam)、〈最後的審判〉(The Last Judgment)和〈聖家族〉(Tondo Doni)等。他的藝術風格以現實主義為基礎,又兼具浪漫主義風格,有很深的人文主義理念。
1564年2月18日逝世於羅馬。
1496年,米開朗基羅來到羅馬,創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克斯〉(Bacchus "Caravaggio")和〈聖殤〉(Pietà)等。1501年,他回到佛羅倫斯,用了4年時間完成了舉世聞名的〈大衛〉(David)。
1505年在羅馬,他奉教皇儒略二世之命負責建造教皇的陵墓。1506年停工後回到佛羅倫斯。
1508年,他又奉命回到羅馬,用了4年零5個月的時間完成了著名的西斯汀小堂天頂壁畫。1513年,教皇陵墓恢復施工,米開朗基羅創作了著名的〈摩西〉(Moses)、〈叛逆的奴隸〉(Rebellious Slave)和〈垂死的奴隸〉(Dying Slave)。
1519年至1534年,他在佛羅倫斯創作了他生平最偉大的作品聖洛倫佐教堂裡的麥地奇家族陵墓群雕。
1562年受其門生、著名畫家、藝術史家瓦薩里之邀成為迪亞諾學院名譽院長。
1536年,米開朗基羅回到羅馬西斯汀小堂,用了近6年的時間創作了偉大的教堂壁畫〈最後的審判〉。之後他一直生活在羅馬,從事雕刻、建築和少量的繪畫工作,直至逝世。
米開朗基羅與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和拉斐爾(Raffaello Santi)並稱文藝復興三傑,以表現人物健美著稱,即使女性的身體也描畫得肌肉健壯。米開朗基羅代表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的最高峰,他創作的人物雕像雄偉健壯,氣魄宏大,充滿了無窮的力量。
他的大量作品顯示了在寫實基礎上非同尋常的理想加工,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象徵。他的藝術創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義理念和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常常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和浪漫主義的幻想,表現當時市民階層的愛國主義和為自由而鬥爭的精神面貌。
米開朗基羅的藝術不同於達文西的充滿科學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藝術作品中傾注了自己滿腔悲劇性的熱情。這種悲劇性是以宏偉壯麗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徵又是現實的反映。這些都使他的藝術創作成為西方美術史上一座難以踰越的高峰。
米開朗基羅畫的這些巨人充滿超人力量,善於表現豐富的運動,並達到戲劇性高潮。人們從中感受到的是對人類的莊嚴頌歌。他生命的最後20年只研究建築。他的作品雄壯宏偉,因此他所畫的女性也具有男性的氣質。他一生未婚,追求精神而不涉及肉體。他在孤獨中奮戰了一生。他的風格影響了幾乎3個世紀的藝術家。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