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9~0930_開學語言展

悲戀之歌:聆賞姚讚福

  • 9 315
    350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內容簡介

一九三年代以一曲〈心酸酸〉創下臺語流行歌有史以來最佳的銷售量的音樂家姚讚福,傳記報導故事首次出版!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出版「典藏臺中」系列,紀錄音樂人姚讚福的一生,包括他的音樂創作、人生軌跡,以及時代背景。

◎作者林良哲繼《臺灣流行歌日治時代誌》後,將焦點聚集在臺中音樂人姚讚福身上,藉由唱片收藏、子女親友訪談紀錄,以及成長軌跡的田野調查,融合當時流行歌背景與社會現象,圖文並茂,娓娓道出姚讚福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

◎隨書附贈姚讚福音樂故事CD。

台中市新文化協會策劃、臺灣流行歌研究學者暨臺語流行歌詞曲創作者林良哲年度力作!

向那個時代,寫出臺灣心聲的流行歌創作者姚讚福致敬!
附贈姚讚福音樂故事CD

一九三○年代,姚讚福以一曲〈心酸酸〉,創下臺語流行歌有史以來最佳的銷售量,成為當時歌壇上炙手可熱的流行音樂作曲家。

但他從一九三三年入行到一九六七年過世的三十四年間,只發行過四十多首的曲目,從戰前的〈心酸酸〉、〈悲戀的酒杯〉、〈我的青春〉、〈送君曲〉,到戰後的〈日落西山〉、〈青春嘆〉、〈苦酒滿杯〉等歌曲,無一不是臺灣人民所不斷傳唱與思憶的臺語流行歌經典。

然而,被傳誦的還有姚讚福所屬的苦悶、悲愁年代,他窮困潦倒的人生,就像是唱片上又窄又細的溝槽,唱針只能循著溝槽旋轉前進,直到片尾曲終……

就讓我們循著這個音樂行軌,慢慢沉浸在音樂人姚讚福的人生樂音中吧!

姚讚福(1908-1967)

出生於臺中牛罵頭(清水區),幼年時居住於墩仔腳(后里區),後隨父親移居宜蘭以及臺北松山等地,因家中信奉基督教,進入臺北神學校就讀,並於1931年奉派前往臺東「新開園」(池上鄉)傳道。但他因疾病纏身,離開傳道工作回到臺北,投身於臺語流行歌的創作,進入古倫美亞唱片公司,後又到奧姬、勝利、日東等公司,創作出〈心酸酸〉、〈悲戀的酒杯〉等歌曲,成為當時知名的作曲家。

戰爭期間,他遠赴香港謀職,並在此娶妻生子。戰後全家返回臺灣,卻因時運不濟而謀職不順,多年顛簸且痼疾難治,加上生養眾多,致使家境貧寒。他獨自前往臺北奮鬥,冀望靠著作曲的功力再度於臺語流行歌壇揚名,然因時代變遷、市場轉換,雖有〈日落西山〉、〈青春嘆〉等優秀作品,卻不敵市場走向的轉變,最後因積勞成疾而病逝。

作者

林良哲

1968年出生於臺中市,1991年開始創作臺語流行歌曲,陸續發表〈無花果〉、〈玫瑰〉、〈鵝媽媽要出嫁〉等曲,之後又與陳明章、朱約信等人合作,迄今仍從事臺語流行歌曲創作,已創作歌詞、歌曲超過百首。

1995年進入《自由時報》擔任記者工作,並開始搜集及研究臺中市的地方歷史,先後出版《臺中酒廠專輯》、《臺中公園百年風華》、《手術刀與照相機的故事》、《臺中電影傳奇》、《何春木回憶錄》、《臺灣流行歌日治時代誌》等書籍,多數和臺中市歷史相關,2004年考入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2008年以《日治時期臺語流行歌詞之研究》為碩士論文題目,並取得學位,目前為自由時報彰化新聞小組特派員。

陳彥斌/總策劃

南投中寮人,長居臺中逾三十年。曾任自立晚報記者暨特派員,望春風電臺臺長、臺灣日報採訪中心主任、國家文化總會中部辦公室執行長、行政院《文化視窗》月刊主編、台中市新文化協會理事長,及立委林佳龍服務團隊執行長、顧問。著有《填補地球裂縫的人》,發行《臺中風華》,主編《走讀雲林》、《講予全世界聽》、《臺中媽祖蔭臺灣》、《因為黑暗,所以我們穿越》等。現任:台中市新文化協會執行長(2016)。

目錄

市長序、聆賞臺灣樂音,撫觸時代紋路
局長序、探尋原創故事,追索臺灣流行歌文化
作者序、人生飲苦酒,運命嘆心酸
 
引言、偶然的巧遇
壹、那個時代、那段歲月
貳、基督教家庭
參、求學過程
肆、短暫的傳道生涯
伍、血液中的自我
陸、作曲的困境
柒、一曲〈心酸酸〉
捌、縱橫流行樂壇
玖、遠走香港謀生
拾、人生轉機
拾壹、深陷困局
拾貳、生命的熱情
拾參、苦酒?美酒?還是甜酒?
拾肆、曲終人不散
結語、人生藏寶圖
市長序、聆賞臺灣樂音,撫觸時代紋路
局長序、探尋原創故事,追索臺灣流行歌文化
作者序、人生飲苦酒,運命嘆心酸
 
姚讚福創作目錄
姚讚福年表

序/導讀

市長序

聆賞臺灣樂音,撫觸時代紋路臺中市長  林佳龍

音樂是不假任何外力,最純淨而直接沁人心脾的感情火焰;它是從口吸入的空氣,是生命的血管中流動的血液。

擁有「鋼琴之王」美名,匈牙利籍的音樂家李斯特(Franz Liszt)如是說過。

聲音是一種奇妙的人類特質。化作語言,就成了溝通的工具;焠煉成音樂,就更深入一層,觸及了靈魂。

臺中是個美好的國際都市。漫步臺中街頭,如果你稍微細心聆聽,一定會聽見一種專屬於臺中的城市音符。

今日的流行音樂多元寬廣又充滿豐沛的生命力,但我們也常須提醒自己,音樂若是一個時代的生命血液,那麼,那些曾在臺灣傳唱的美好聲音,在新的時代裡能否喚回屬於臺灣人生命精神中那些獨一無二的音軌?

可惜,臺灣的聲音或許仍被傳唱著,但極少人真正認識聲音的原創者。

1908年底,姚讚福在臺中牛罵頭(清水)的基督教家庭出生,而後進入臺語流行歌壇,從戰前到戰後創作未曾間斷。

1957年左右,為了養家活口,他隻身離開臺中到臺北教唱和「推銷」作品給唱片公司。辛苦掙來的錢,省吃儉用後,全部寄回臺中補貼家用。為了回家探視家人,他省下車資,騎著一臺腳踏車往返臺北、臺中,在碎石路上一趟趟顛簸往返,從清晨微光騎到滿天星斗才到家。如此勞苦地為生活與創作打拼,最後不到六十歲就病逝臺北,墓碑竟只是北投山區一處公墓裡的兩塊石頭,上面還沒有他的名字。

這故事每每讓我看得鼻酸。

我小時候常在父親工作的裁縫工廠裡,跟著離家來當學徒的大姊姊、大哥哥們一起聽〈孤女的願望〉、〈港都夜雨〉等充滿思鄉情懷的臺灣歌曲,臺灣的味道彷彿自然而然就儲存在血液裡。在聆聽姚讚福創作的〈心酸酸〉、〈我的青春〉、〈悲戀的酒杯〉、〈黃昏城〉、〈送君曲〉、〈日落西山〉、〈英俊少年家〉等流行歌曲時,我彷拂再次觸碰到他那個年代的生活紋路。

姚讚福辛苦為家人與創作奔波的故事,也讓我想起了父親。

父親是一位裁縫師,他國中畢業就赤手空拳從雲林麥寮離鄉背井到臺北艋舺工作,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父親和姚讚福一樣,為了家人日夜不停地工作,日子很苦、很累,但他們的內心不曾貧窮。

困苦的環境讓性格堅毅的人更能留下光明的寶貴資產,若沒有姚讚福這種為創作打拼的堅毅意志,那個時代的臺灣聲音必定會失去一大塊美好的傳奇。

美國CNN電視臺記者曾在CNN官網發表一篇題為「為何臺中是臺灣最適合居住的都市」(「Why Taichung is the most livable city in Taiwan?」)的專欄文章,羅列臺中擁有九點適合居住的魅力,而其中之一便是大讚臺中是臺灣的藝術中心。

臺中國家歌劇院在2016年啟用了,我相信,臺中未來也可以打造成一個國際化的音樂之都,音樂不但會成為臺中人血液中引以為傲的成分,音樂創作者也會在臺中獲得最多的尊重與掌聲。

音樂抒發了個人情感,承載了時代的內涵與人們的共同記憶。一個偉大的城市,必定都會留下在地與當代特質交融的樂音。

臺灣的聲音,還有許多消失在唱盤末端的「軌跡」等待我們去發掘,期待看見更多文化與藝術原創者的故事。臺中市文化局會繼續挖掘,讓這些故事被看見、被傳頌,這是向創作者致敬的最佳方式。

本書作者林良哲先生也是一位音樂創作者,我很佩服他投入許多心血,把音樂界前輩們的故事寫出來,讓我們清晰地看見,那些你或許熟悉、或許能朗朗上口的臺灣音樂背後,那個堅毅不饒、意志堅定的創作者身影。

音樂為我們留下屬於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曲調,還有大時代裡的樂章。

大家總說,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沒錯!好的音樂會讓人聽進血液裡,成為靈魂的一部分,讓人更加美好。

局長序

探尋原創故事,追索臺灣流行歌文化臺中市文化局局長  王志誠

自20世紀以來,流行歌以及其所衍生的文化影響了人類的文明。

流行歌是藉由留聲機、唱片、無線電收音機等科技,才能儲存、大量複製、販售以及傳播。從1877年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1847-1931)發明留聲機及唱片開始,配合著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及資金的募集,唱片市場逐漸成形;之後,又隨著全球資金的快速流動及貨物的運輸便利,唱片及留聲機可以在短期間遠渡重洋,將這些音樂及新的流行文化散布於全球。

流行歌文化在資本市場中生成、茁壯,在20世紀初期,歐美資金挾帶著新興科技而進入東方,原本屬於民間的民謠、俚曲,在商業唱片公司的運作下灌錄成唱片來銷售,之後又配合都市化社會的產生及市民階級的形成,讓唱片市場愈加穩固,而唱片公司為了滿足大眾之口味,推出了符合市場需求的流行音樂文化,並不時要推陳出新,創造出新的流行潮流。

在1920年代以降,流行歌又透過無線電臺的放送擴大了傳播的影響層面,讓流行歌時代就此誕生。臺灣自然也不能自外於世界潮流,從1930年代之後,流行歌文化在臺灣生根、發芽,孕育出本土的臺語流行歌,也開創出不同凡響的黃金歲月,〈望春風〉、〈雨夜花〉、〈月夜愁〉、〈四季紅〉、〈心酸酸〉、〈青春嶺〉、〈悲戀的酒杯〉等歌曲,迄今仍為人所傳唱,成為代表臺灣的「聲音」。

由於流行歌為平民百姓所傳唱,多年來不獲學術界所重視,相關研究付之闕如,直到近年來臺灣社會對於本土文化開始重視,不只是音樂界開始研究,更有不少有心人士從歷史、文學、社會學或是人類學等方面投注心血,讓流行歌的研究大放異彩,尤其在日治時期臺灣流行歌的原版唱片陸續被發掘出來後,我們對於當時的歌詞、歌曲,甚至是唱片公司的發展情況,才逐漸明朗。

近來,對於臺灣流行歌的研究也開始轉變,從原本的歌曲、歌詞研究更深一步,進入對於創作者或是歌手的探尋,例如作曲家鄧雨賢、許石、作詞家慎芝以及歌手文夏、紀露霞等人,都有相關傳記或回憶錄出版,而新竹縣政府文化局也為鄧雨賢召開了相關的研討會並出版論文集。而對於出身於臺中市的作曲家姚讚福而言,不但相關研究相當少見,對於其生平記載以及作品介紹也經常有誤,我接任臺中市政府文化局長後,即有意出版姚讚福之相關傳記。

本書的作者林良哲曾與知名歌手陳明章、朱約信等人合作,創作臺語流行歌,在二十年前即開始蒐集臺灣的流行歌、戲曲、廣播劇等唱片,並以〈日治時期臺語流行歌詞之研究〉論文,取得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學位,對於臺灣的流行歌研究投注不少心血。而他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與姚讚福的長子姚香山先生相識,經過一番勸說,讓姚讚福的八位子女同意加入「社團法人臺灣音樂著作權人聯合總會(MCAT)」,並與外界接觸,接受媒體、電臺的訪問。

此次,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即委託林良哲先生,將其對於姚讚福的一生故事以及作品加以整理,並發表出書,希望藉由本書的出版,讓世人更能認識姚讚福的歌曲以及生命歷程,也從中了解那段屬於臺灣流行歌的故事。

作者序

人生飲苦酒,運命嘆心酸

1991年,我進入唱片發行的商業體制並參與臺語流行歌詞創作工作,作品先後在水晶、寶麗金、滾石、魔岩唱片等公司發行。在創作之餘,我對於臺灣流行歌產生興趣,從1995年開始蒐集日治時期所發行的臺灣流行歌及戲劇唱片 期盼能以此資料來建立研究之基礎。然而在投入流行歌壇之後發現,在臺灣的學術研究中,流行歌曲常被視為大眾文化之一,長期以來不受重視,且在國家機器的壓制下,經常受到扭曲與牽制,甚至必須配合國家政策來發展。

2005年,我進入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就讀,並以〈日治時期的臺語流行歌詞之研究〉做為論文主題取得學位。在我看來,流行歌的歌詞其並非一個獨立的個體,必須配合歌曲的旋律、配樂的鋪陳、歌手的演唱技巧等條件。更重要的是,流行歌曲為唱片商業體系之產品,在商業行銷的考量下,歌詞的結構與內容必須顧及大眾之需求,才能符合商業利益的考量。

而在研究所就學期間,我也對臺語流行歌的創作者以及歌手產生興趣,因而認識了第一代的女歌手「愛愛」(周簡月娥)女士,在訪談中,她多次提及〈心酸酸〉的作曲家姚讚福之往事,希望能找出其後代。此時因一個偶然的巧遇,我又認識了姚香山先生,從中得知了在姚讚福過世之後,姚家子女的心路歷程。

姚讚福早期的作品,因其教育、宗教背景之影響,被

試閱

壹、那個時代、那段歲月

1971年時,知名的臺語流行歌作曲家許石(1919-1980)在接受電腦音樂家林二的採訪,談及他與姚讚福的一些往事。許石在訪問中,除了稱讚姚讚福的音樂天賦之外,並提及曾以「接濟」的方式買下〈悲戀的酒杯〉之版權,還拿給他一個四百元的紅包作為酬勞。

身為知名臺灣流行歌作曲家的許石,其作品有〈安平追想曲〉、〈港都夜雨〉、〈孤戀花〉、〈夜半路燈〉等歌曲。1952年時,他成立了中國唱片公司(其後更名為女王、大王、太王唱片公司),全力推廣臺灣鄉土民謠和歌謠,對於臺灣的流行音樂的發展,他可說相當熟悉。這段許石與姚讚福故事與往事,林二隨後在報章上發表〈臺灣民俗歌謠作家列傳(八)窮困潦倒姚讚福〉一文,並收錄在1979年出版的《臺灣民俗歌謠》一書中。至於許石向姚讚福買下〈悲戀的酒杯〉之版權之後,也由「大王唱片」發行一張78轉唱片,依其唱片年代推算,應該是在1958年前後。

騎行腳踏車的窮途背影

許石除了說到曾經買下姚讚福的歌曲版權之外,在此一訪問中,他也提及姚讚福曾經在電臺彈奏鋼琴餬口,其後又因「帶病騎腳踏車而過世」。許石的此一回憶,應該是指1958年左右。姚讚福原本在臺中市的「中聲電臺」服務,但其後電臺因轉手他人經營而裁員,致使姚讚福失去了固定的收入。為了養家活口,他離開臺中的妻兒獨自北上,並在臺北市松山一帶租了一個小房間,平時教幾位學生彈奏鋼琴或演唱,卻不足以餬口。為此,姚讚福還得不時拿著自己的作品到各唱片公司「推銷」,以賺取一些「外快」,貼補家用。

就在此時,姚讚福將自己創作的歌曲拿來給許石,希望能獲得採用。許石所謂「曾以接濟的方式買下其〈悲戀的酒杯〉版權」一事,應是許石了解姚讚福的家庭狀況,最後將其日治時期的作品〈悲戀的酒杯〉版權買下,包了一個四百元的紅包給他。在當時,臺灣的著作權相關法律並不完備,對於以前已發行或是出版的音樂作品,沒有強制規定要給付使用費用給詞曲作者。甚至唱片公司還以「買斷」的方式,即可將創作者的著作權買下來。之後不管多次錄音使用,甚至是改編再製,都不用給付給原創作者任何費用。在此情況下,姚讚福雖有音樂天賦,卻是時運不濟。甚至要靠著許石的同情,才能「賣」掉歌曲版權。至於〈悲戀的酒杯〉一曲,直到1960年代才改編為華語歌曲〈苦酒滿杯〉,由歌手謝雷演唱,沒想到一炮而紅。

然而,從1958年離開了臺中的家人,到臺北獨自奮鬥的姚讚福,卻始終過著貧困的生活。據說他為了省錢,不能搭乘火車或是公路客運往返於臺北與臺中間,而是騎著自己的那輛又破又舊的腳踏車,辛苦地「南征北討」,為生活來「打拚」。

當時,臺灣的高速公路尚未開通,西部交通主要是鐵路與公路。以姚讚福的腳踏車行程來說,應該是由省道「臺一線」南北往來。而這段路以單程計算約為180公里,來回就大約360公里。在那年代,臺灣部分路線還未鋪設柏油,都是碎石路面,腳踏車又不像現今裝有越野變速系統。估計這樣一趟的單趟騎程要花上一整天的時間,長途騎車應該相當疲累。

林二在1971年於報章上發表〈臺灣民俗歌謠作家列傳(八)窮困潦倒姚讚福〉一文,介紹姚讚福的生平。雖然生活貧困,但姚讚福的音樂卻受到許石的肯定與稱讚。此時,我們不免要問:許石為何如此看重姚讚福、又對於他的人生遭遇如此不捨?

姚讚福,何許人也?

對於現今臺灣的民眾來說,姚讚福是個陌生的名字。他雖是一位臺語流行歌曲的創作者,但這個名字並不會出現在教科書中,也不會出現在所謂「知名音樂家」的排名內。然而,他的音樂作品卻留在臺灣人的腦海中,在民間四處傳唱。甚至遠到東南亞的華人社區都可以聽見,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徵。

或許,我們可以先從幾個角度來觀察或定義,以幫助我們了解姚讚福以及他所身處的時代背景。

他是第一代的臺語流行歌曲創作者

說起臺語流行歌,不得不提到1932年4月發行的〈桃花泣血記〉。這首歌曲是配合電影上映所推出的同名「宣傳歌」,創下極佳的銷售量,成為當時臺語流行歌的「主流」,也開創臺灣流行歌的新世紀。其後,唱片公司又推出〈懺悔的歌〉、〈倡門賢母的歌〉、〈怪紳士〉等歌曲,而這些歌曲都與當時上映的電影相互搭配,造成轟動。並因此確立了臺語流行歌的經營方式,也開創了新的流行歌市場。1933年,姚讚福投入流行歌曲的創作行列。在此之前,他身為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傳道師,在臺東池上一帶宣教。後來因故辭去原本的工作,轉而加入「臺灣コロムビア(Columbia,漢文譯音為『古倫美亞』)販賣商會」,成為該公司簽約的「專屬」作曲家。

這一年,正是臺語流行歌的黃金年代。新的歌曲、新的科技以及新的娛樂,滿足了人們的心靈需求。〈望春風〉、〈雨夜花〉、〈未來夢〉、〈月夜愁〉等歌曲的誕生,讓當時的人們有了新的「想像」,甚至將歌曲改編為新劇以及電影來上演。或許,上述歌曲現今已被視為老歌。但在當時,其歌詞中所勾勒出的自由戀愛、悲歡離合,不但觸動了年輕人的心弦,更撥動著其渴望自由的期盼。

一時之間,流行歌曲蔚為潮流、四處傳唱,銷售量節節上升。除了古倫美亞公司之外,「博友樂」、「文聲」、「奧稽」等唱片公司也紛紛設立,並投入臺語流行歌的發行,以搶攻這個新興市場。因而,開創臺語流行歌歷史上第一次的輝煌時期。就在此時,姚讚福放棄了宣教工作。進入當時臺灣最大的唱片公司「古倫美亞」,並擔任作曲以及訓練歌手的工作。

1930年代,不但是臺語流行歌曲的風華年代,也是姚讚福的風光時代。其後,他從古倫美亞公司到勝利公司,又在奧稽、日東等唱片公司,作品皆受到肯定。因此,在1930年代臺語流行歌崛起之際,姚讚福於因緣際會下,成為了第一代臺語流行歌的創作者。

〈望春風〉一曲不但風靡一時,還拍成電影及上演新劇。此為古倫美亞唱片公司所發行的〈望春風〉新劇唱片。

他在戰前與鄧雨賢齊名

1936年左右,姚讚福跳槽到「勝利」(Victor)唱片公司,遇上了他這輩子的「貴人」,也就是作詞家陳達儒,兩人因此展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陳達儒的歌詞搭配姚讚福的歌曲,二者宛如渾然天成,受到大眾的喜愛,這也讓他的人生成就達到了頂峰。不管是〈心酸酸〉、〈悲戀的酒杯〉、〈我的青春〉等膾炙人口、傳唱不墜的臺語流行歌,都是此一時期的作品。在勝利唱片的階段,奠定了姚讚福在臺語流行歌壇的地位。此時,他的作品受到民眾的歡迎,銷售成績極佳。尤其是1936年發行的〈心酸酸〉一曲,不但創下臺語流行歌有史以來最佳的銷售量,還外銷到南洋諸國的華人社區,為唱片公司賺進了大把的鈔票。值得一提的是,〈心酸酸〉不但極為暢銷,更奠定了臺語流行歌新型態的創作模式,讓流行歌市場更加豐富、澎湃。

就在〈心酸酸〉獲得成功之後,姚讚福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音樂特色,成為當時臺灣歌壇上炙手可熱的流行音樂作曲家,與古倫美亞唱片的鄧雨賢得以分庭抗禮。而這種帶有傳統民謠風格流行歌,也開始流行了起來,成為當時勝利唱片的主流,其他的唱片公司也紛紛仿傚。

他的創作生命從戰前延續到戰後

姚讚福從1933年進入臺語流行歌壇,直到1967年過世為止,前後總共有三十四年的創作生涯。以目前所知,

在此期間其作品發行唱片的只有四十多首,但卻有許多精典之作留存世間,直到現在仍在傳唱。

1960年代,臺灣的唱片公司為了節省成本,大量採用日語流行歌的曲調來填寫臺語歌詞,並製成臺語流行歌唱片發售,這種經營模式讓「原創」的臺語歌曲幾乎絕跡。但在此時,姚讚福仍堅持創作理念,繼續寫作臺語流行歌。因此,他的創作年代橫跨日本統治與國民政府時期,甚至一度有意跨界,直接進軍華語歌壇。

從戰前到戰後,姚讚福對於臺語流行歌曲的創作並未間斷。甚至在年老之時,他仍然開班授課、培養新進。例如知名的唱片製作人陳和平,在年輕時與姚讚福便是亦師亦友的關係,並且在姚讚福的實際指導下,慢慢了解臺語流行歌的「氣味」,建立日後發展的基礎。

他從傳統戲曲中找尋臺灣的「聲音」

西方古典音樂的樂理以及其記譜方式,雖在清代末期透過基督教會體系引進臺灣,但直到日治時代,才開始普及並納入教育體系。

1908年,臺灣籍的張福興獲得推薦保送「東京音樂學校」,是臺灣首位留日的音樂系學生。他學成返臺後,熱中於採集臺灣原住民音樂以及漢人傳統戲曲。並在1924年自費出版《支那樂東西樂譜對照──女告狀》一書,將臺灣民間音樂工尺譜與五線譜對照,是臺灣整理傳統戲曲之始。張福興在1935年到勝利唱片擔任文藝部長工作,極力推展較富傳統曲風的「流行小曲」。隨後,姚讚福也進入該公司。受到張福興影響,其音樂作品朝此一方向進行。再加上其個人與生俱來的音樂天賦,創作出〈心酸酸〉一曲,獲得極大的成功。

之後,姚讚福即認為在傳統的戲曲中,隱藏著代表臺灣的「聲音」。尤其是極受民間喜愛的歌仔戲、布袋戲,其音樂曲調更是值得研究。因此,他開始到戲臺下觀看,每當發現戲臺上唱著不同的曲調時,便記下曲譜。據說,姚讚福整理出不少臺灣傳統戲劇的樂譜,分存於幾只大皮箱內,不幸在1959年的「八七水災」中,一場突如其來的洪水沖進其住處,他在逃命之餘,只能隨手拎起了一只小皮箱。因而有不少戲曲樂譜以及其創作手稿,都被洪水沖走了……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0507713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40
    • 商品規格
    • 18開17*23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本商品會員日滿額金幣加碼回饋最高15倍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