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
內容簡介
跨越音樂類型的「造音」
突破民族主義、狹義本土定義的「翻土」
發現一種全新、全面聆聽與展示台灣聲音的角度
■涵蓋日治時期至今,台灣聲響文化重要事件/運動的口述歷史、第一手文件、照片和史料,繼2014展覽之後,紙上再現時代氛圍
■自數千張珍貴文件、史料、經典照片中精選數百張入文
■「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展覽獲得「第十三屆台新藝術獎」
長期被某幾種音樂類型綁架了嗎?《造音翻土》邀請你透過聽覺感知進入歷史之中翻轉,重新發現一種聆聽與解釋台灣聲音的角度。
戰後至今,台灣聲響文化的討論一直付之闕如,或僅偏重特定類型,本書策劃團隊歷經多年田野調查、研究與蒐集,將台灣聲響文化中的重要事件與運動的口述歷史、第一手文件、照片、史料,在2014年以展覽形式呈現,2015年邀集作家、學者、音樂人與展演策劃者、藝術家共同著述,探索戰後台灣聲響文化運動的脈絡。
本書以「造音」來跨越音樂類型的分析藩蘺──無論是一般熟悉的流行、電子、民謠、搖滾等音樂,甚至是聲音實驗與創作,重新聆聽不同的時空脈絡裡,「造音者」與權力在消音、規訓、閃躲、協商、拮抗與顛覆的可能交鋒下所展開的文化與政治意義;「翻土」則是從歷史的社會土壤裡,重新翻、掘、找,爬梳聲響「本土化」的軌跡,思考它再一次被「造音」轉化的可能。
本書作者包括長期與此領域耕耘的文化工作者:何東洪、何穎怡、范揚坤、馬世芳、張照堂、張鐵志、黃孫權、羅悅全……,在專文與訪談文之外,也搭配短文介紹說明文中提及的人物、事件、歌曲、專輯,並穿插藝術家的展覽作品,紙上再現時代氛圍。
本書主文共分為五個章節:
一、「控管與隙縫」:戒嚴時期,當權者對於台灣通俗音樂實施了嚴格的文化治理,包括歌曲審查、電波管制與出版管制。然而,隨著美軍協防而進入台灣的美國流行音樂得以避開審查,形成治理隙縫。於是,相較於本土音樂的治理與規訓,美國熱門音樂成為一種對於現代聲響的想像。
二、「聲響翻土」:1966年由許常惠、史惟亮發起的民歌採集運動,是當時對於「我們需不需要有自己的音樂?」之提問的行動。之後,恒春民謠歌手陳達被台北知識圈發掘。但直至解嚴,新一波的本土反思運動才開始試圖連結到陳達,並以另一種方式重新回應提問。
三、「另翼造音」:本章敍述了李雙澤、楊祖珺到解嚴後的左翼政治行動樂團的歷史,及Live House「地下社會」遭到排除的事件,以及原住民如何在漢人主流音樂脈絡之外唱自己的歌。
四、「另逸造音」:自戒嚴的規訓身體叛逃出來的行動,在1980年代初即開始在行為藝術、小劇場領域中醞釀。解嚴之後,造音的身體叛亂、逃逸逐漸走上高峰,包括後來被總稱為「噪音運動」的一連串公開表演,以及演變為社會事件與文化現象的「瑞舞運動」。
五、「另藝造音」:2000年前後,「聲音藝術」一詞的被運用,讓造音的可能性不斷被擴張與辯證,並且以多種方式實踐,成為另一種實驗的藝術取徑。本章節討論「在地實驗」、「失聲祭」、「旃陀羅公社」、黃大旺等創作者及其作品。
名人推薦
馬世芳、張鐵志、鍾永豐、林曼麗、謝佩霓、黃明川、龔卓軍等
在後殖國度校對自己的喉嚨與耳朵,從來是扭曲折磨的辯詰;《造音翻土》正是這個歷史過程的再造訪。
───鍾永豐(詩人、作詞人)
《造音翻土》完全翻轉了校園民歌、學院精英與流行音樂的慣常論述,台灣音樂的當代場域,自此轉向了政治異議與噤聲、反主流文化、特定場址與噪音團體、前衛藝術叛亂事件、聲音檔案建置行動等新穎的思考範疇中,台灣現當代庶民聲音社會史,終於音景畢現。
──龔卓軍(藝術史學者、藝評人、策展人)
因為這部書,我們才終於醒悟:那些總被目為邊緣的小眾的不登大雅之堂的、不肯乖馴的生毛長角的驚世駭俗的、衝得太遠跳得太高想得太多的音樂,才是過去幾十年台灣這塊小島最最重要的發聾振聵的聲音。
──馬世芳(廣播人、作家)
非主流聲響的迴訪,加上諸多考古重見天日的禁歌、陳達的恆春調、原住民流行歌曲到整個噪音運動,讓《造音翻土》這本書在台灣近代聲響文化上,呈現前所未有的思考。
──黃明川(紀錄片導演)
我們對台灣流行音樂,尤其是那些另類之聲的理解與研究,一向是蒼白而貧乏的。《造音翻土》是遲到太久的重要挖掘工作。
──張鐵志(文化評論者)
福爾摩沙的子民,世世代代堅定回應著天地、山水與人民,所以儘管歷經多少劇變的衝擊壓制與一時困頓窘迫,始終能夠自我超越而與時俱進。《造音翻土》展集結無數的歷代藝術眾生,為了斯土斯民畏無懼所發出的澎湃眾聲,其共振沛然成章,可謂凝聚了集體心志,具體形塑了巨觀台灣近代發展史,發人深省更震撼人心。
──謝佩霓(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
婉約的樂曲、憤怒的吶喊、解放的噪音,這些聲響構成了我們所在的台灣。《造音翻土》這項包括了展覽與出版的計畫,前所未有地從爬梳台灣聲響文化的發展脈絡,來思索台灣本土化的過程,並由此打開以另一種感官記憶和經驗方式重新瞭解自己的近代史的可能。
──林曼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授)
「《造音翻土》透過對聲響文化生 產實踐的重新檢視、辯證,將幾組與本土、常民概念相關的命題再次拋回特定時空下的意識形態、社會關係,使這個以系譜學的方式翻攪主題的展覽,不在停留於特 定聲響美學的歌頌,而是實踐者如何以其異質聲響,抵抗、發聲、進而造音的辯證歷程。」──郭昭蘭
「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展覽獲得「第十三屆台新藝術獎」
目錄
前言
關於音樂,不只是音樂 羅悅全
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 何東洪、鄭慧華、羅悅全
第一章 控管與隙縫:戒嚴與冷戰下的審查與小自由
細數禁歌淨曲的故事 徐睿楷(Eric Scheihagen)
三個政權都要查禁的《何日君再來》 羅悅全
台灣熱門音樂場景下的「陽光合唱團」 王淳眉、何東洪、鍾仁嫻
《今日世界》雜誌 羅悅全
第二章 聲響翻土:尋找自己的聲音
以台灣為名:民族音樂、田野錄音及其反思 范揚坤
黑澤隆朝的台灣田野錄音計畫 范揚坤
民歌採集運動 范揚坤
呂炳川 范揚坤
來自台灣底層的聲音 羅悅全
台灣有聲資料庫 羅悅全
陳達歲月 張照堂
民歌採集運動與青年下鄉:丘延亮的回憶點滴 丘延亮、何東洪
台灣山地流行歌曲 黃國超
田野錄音與傳統音樂的再生 澎葉生(Yannick Dauby)
複島計畫與歷史中的聲音:高雄點唱機裡的社會圖景 黃孫權
第三章 另翼造音:不願主流的發聲
重探現代與鄉土:鍾永豐與何東洪對談 何東洪、鍾永豐
台灣新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