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之父提琴教學之根本探索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歷史上的偉大經典,也是首次將小提琴教學法出版的書籍。
給正在學習小提琴的您─市面上有各式現代小提琴教本,但您看過18世紀古典時期德奧地區的小提琴教本嗎?
對小提琴有興趣的讀者絕對不能錯過,讓音樂神童莫札特的父親親自教您拉小提琴!
「在學習像小提琴這樣一種如此尋常,且在大部分音樂家中幾乎不可缺的樂器,卻未曾出現任何指引。因為人們究竟還是需要好的啟始基礎,特別是一些好品味之特別用弓方式的規則,早就有所需要了。」
─李奧帕德‧莫札特 Leopold Mozart
此譯本是根據1787年李奧帕德‧莫札特在德國家鄉Augsburg出版的第三版《提琴教學之根本探索》譯出,同時也參考了Editha Knocker在1948年的英譯版。透過作者─莫札特的父親不厭其煩之舉發各種例證,我們得以清晰窺見整個古典時期德奧地區音樂語法、修辭、句法、美學、裝飾奏類型、articulation 樣態、術語使用方式等等涵蓋詮釋依據的所有面向,能夠幫助演奏者在處理17~18 世紀作品時,建立詮釋的知性自信,以及良好的直覺品味,著實隸屬藝術音樂從事者的必讀書單。
給正在學習小提琴的您─市面上有各式現代小提琴教本,但您看過18世紀古典時期德奧地區的小提琴教本嗎?
對小提琴有興趣的讀者絕對不能錯過,讓音樂神童莫札特的父親親自教您拉小提琴!
「在學習像小提琴這樣一種如此尋常,且在大部分音樂家中幾乎不可缺的樂器,卻未曾出現任何指引。因為人們究竟還是需要好的啟始基礎,特別是一些好品味之特別用弓方式的規則,早就有所需要了。」
─李奧帕德‧莫札特 Leopold Mozart
此譯本是根據1787年李奧帕德‧莫札特在德國家鄉Augsburg出版的第三版《提琴教學之根本探索》譯出,同時也參考了Editha Knocker在1948年的英譯版。透過作者─莫札特的父親不厭其煩之舉發各種例證,我們得以清晰窺見整個古典時期德奧地區音樂語法、修辭、句法、美學、裝飾奏類型、articulation 樣態、術語使用方式等等涵蓋詮釋依據的所有面向,能夠幫助演奏者在處理17~18 世紀作品時,建立詮釋的知性自信,以及良好的直覺品味,著實隸屬藝術音樂從事者的必讀書單。
目錄
譯者序:葉綠娜
計畫主持/協同潤稿/審訂者序:江靖波
前言:原作者Leopold Mozart
序言
第一段 有關絃樂器,特別是關於提琴
第二段 從音樂,及樂器之源由說起
第一篇
第一段 古老與新音樂之字母與音符,今日常用之符號與譜號
第二段 關於拍子,或音樂之時間度量
第三段 長度、音樂之時值、休止符和附點,以及所有音樂符號與術語
第二篇 小提琴家應該如何持琴及運弓
第三篇 學生在他開始拉奏之前必須注意的,換句話說,在開始學習時應該給他什麼材料
第四篇 上弓與下弓的規矩
第五篇 如何經由有技巧的節制,讓弓在小提琴上找到美好的音色並正確奏出
第六篇 關於三連音
第七篇 弓法的多種變化
第一段 等值音符的弓法變化
第二段 有關由不同和不等值音符放在一起之音型的弓法變化
第八篇 關於把位
第一段 關於被稱為全把位的
第二段 關於半把位
第三段 有關複合或混合之把位
第九篇 有關倚音,以及一些相關裝飾音
第十篇 有關震音
第十一篇 關於抖音,漣音及一些其他即興式的裝飾音
第十二篇 有關正確讀譜與好的演奏
索引:關於最重要的事項
附錄一:中德譯名對照
附錄二:示範表格
計畫主持/協同潤稿/審訂者序:江靖波
前言:原作者Leopold Mozart
序言
第一段 有關絃樂器,特別是關於提琴
第二段 從音樂,及樂器之源由說起
第一篇
第一段 古老與新音樂之字母與音符,今日常用之符號與譜號
第二段 關於拍子,或音樂之時間度量
第三段 長度、音樂之時值、休止符和附點,以及所有音樂符號與術語
第二篇 小提琴家應該如何持琴及運弓
第三篇 學生在他開始拉奏之前必須注意的,換句話說,在開始學習時應該給他什麼材料
第四篇 上弓與下弓的規矩
第五篇 如何經由有技巧的節制,讓弓在小提琴上找到美好的音色並正確奏出
第六篇 關於三連音
第七篇 弓法的多種變化
第一段 等值音符的弓法變化
第二段 有關由不同和不等值音符放在一起之音型的弓法變化
第八篇 關於把位
第一段 關於被稱為全把位的
第二段 關於半把位
第三段 有關複合或混合之把位
第九篇 有關倚音,以及一些相關裝飾音
第十篇 有關震音
第十一篇 關於抖音,漣音及一些其他即興式的裝飾音
第十二篇 有關正確讀譜與好的演奏
索引:關於最重要的事項
附錄一:中德譯名對照
附錄二:示範表格
序/導讀
譯者序
大約四年前,突然接獲【樂興之時管絃樂團】音樂總監江靖波的邀約,希望我能翻譯莫札特父親 Leopold Mozart 所著的《提琴教學之根本探索》Versuch einer gründlichen Violinschule。當時直覺這是個不可能的任務:一來我對小提琴演奏技巧並不熟悉,二來德文原版是以古德文、古字體寫出,非常難懂。雖然家中有位德文專家能隨時幫忙,可是連他都怯畏於這艱難的工程。
這是一部歷史上的偉大經典,也是首次將小提琴教學法出版的書籍,非音樂學家也非小提琴家的我,自覺實在無法勝任。不過最終我還是決定勇敢嘗試,然而這也開始了我的「愚公移山」歲月:翻譯、修改、校對等,一點一滴、日復一日重複同樣的工作。但我相信,如果沒有【樂興之時】幾位工作人員的全力幫忙,大提琴家謝宜璇適時給予絃樂器相關技巧及名稱上的協助,還有魏樂富在古德文、拉丁文及音樂上的各種幫助及最後的外文校對,江靖波老師之審訂與修改,此中譯本真是無法完成的。
莫札特父親果然博學多聞,註釋解說引經據典從古希臘文、希伯萊文,到羅馬時期的經典、拉丁文,加上自述的簡短音樂歷史、各種絃樂器介紹,還有音樂的好品味演奏、裝飾音的奏法等等,都有非常詳盡之敘述,讓人看見一位偉大音樂家高貴的教育使命感。此書早已超越了想像中的純小提琴教學法,而作者毫不含蓄對當代音樂家的評論也讓人莞爾。
此譯本是根據 1787 年莫札特在德國家鄉 Augsburg 出版的第三版《提琴教學之根本探索》譯出,同時也參考了 Editha Knocker 在 1948 年的英譯版。由於莫札特父親的特殊表達方式,以及十八世紀古德文的繁複句法,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嘗試盡量接近原文,傳達作者原意。或許因此讀來「咬文嚼字」,敬請多加指教。
葉綠娜
2019 於 台北
計畫主持/協同潤稿/審訂者序
長期以來,繁體中文的閱讀環境一直大量欠缺 performance practice—時代風格演繹法的相關譯作。繁中使用者若欲接觸相關知識內容,要不自身必須具備充足的外文閱讀能力,要不只能轉求網路的破碎二手資訊。當我自己在此領域的追求因著原文史料之閱讀的累積而獲益匪淺,甚至許多時候可謂茅塞頓開之後,益發感受到催生關鍵典籍繁中譯本之重要性,以及自身之責無旁貸。
以本書為例,雖名為《提琴教學之根本探索》,然則透過作者—莫札特的父親不厭其煩之舉發各種例證,我們得以清晰窺見整個古典時期德奧地區音樂語法、修辭、句法、美學、裝飾奏類型、articulation 樣態、術語使用方式等等涵蓋詮釋依據的所有面向,能夠幫助演奏者在處理 17∼18 世紀作品時,建立詮釋的知性自信,以及良好的直覺品味,著實隸屬藝術音樂從事者的必讀書單。加以作者文筆辛辣、珠璣犀利,就連賣弄之際都讓讀者會心含笑,實在是雋永珍稀的好讀品。而談到作者文筆之辛辣賣弄,我曾就此與譯者葉綠娜老師多次討論,究竟應以閱讀之通暢性為重,貫徹中文化;抑或以原著之行文特色為重,保留異國語言之語法結構,雖然如此必然會降低中文讀者之閱讀流暢感?我們最終的判斷是,如果我們只把它看做一部工具書,則閱讀通暢性應為最高指導原則,意譯即可*;然則一方面這本書實為重要歷史文獻,意譯必然稀釋其歷史感,二則原著之珠璣尖刻,著實賦予本書工具書以外之文學性的自體價值,因此,在盡量尊重原著語法與行筆邏輯的大原則下,設法鑿出中文化之閱讀性,應為正辦。誠盼本書繁中譯本之面世,對於廣大中文讀者可以帶來如同其之於我的啟發與歡樂。
* 目前通行之 Editha Knocker 英譯版即為意譯導向。
計畫主持/協同潤稿/審訂
江靖波
【樂興之時管絃樂團】藝術總監/指揮
前言
自從我為那些讓我在小提琴上指導過的人寫下這些規則後,已有許多年了。我經常相當訝異,在學習像小提琴這樣一種如此尋常,且在大部分音樂家中幾乎不可缺的樂器,卻未曾出現任何指引。因為人們究竟還是需要好的啟始基礎,特別是一些好品味之特別用弓方式的規則,早就有所需要了。我也經常感到非常遺憾,當我發現有些學生受到惡劣教導,不只得全部從頭重來,甚至需要費許多力氣來除去他們所被教導,或是至少看得見之缺陷。我亦感覺極大之同情,當我聽見不少已經成人之小提琴家,經常對他們的學識自以為是,在非常簡單的樂段卻稍只依弓法就偏離了一般之拉奏方式,而扭曲作曲家的意思。是的,我非常驚訝看見就算他們以口頭解釋之助或是實際之示範,往往還是幾乎或根本無法達到理解作品之實質與純淨。
因此讓我想到出版此《提琴教學之根本探索》,我也真的與出版商洽談。然而,就算再大的努力,盡己之全力服侍於音樂世界,仍然拖延了一年多。因為在這啟蒙時代,以我卑微之努力實在太難以踏進天日。
終於,偶然間我得到馬普格(Marpurg)先生的書:《對音樂之歷史性評論建言》Historisch-kritische Beyträge zur Aufnahme der Musik。讀了他的序言,他在最開始處就說:「我們不需抱怨音樂出版品之數量。」他也指出並諸多感嘆地道出尚缺少一本小提琴的指引。這又激起了之前曾下之願望,並且成為讓我將這些冊頁送往家鄉出版商之最強大動力。
至於這些冊頁能否符合馬普格先生及其他學者、音樂專家之期望,這問題不是我,而是時間才能回答的。對於自己的作品,除了自褒或者自貶,又還能說什麼?後者我不願意,因為它冒犯自尊,且又有誰會相信是出自我之真心?而前者則與良好禮儀相違、與理性相悖,並非常可笑,因為每個人都曉得自我誇耀將會留下多少惡臭名聲。我幾乎不需為此書之出版而致歉,因據我所知,這是第一本小提琴公開出版之指引。假如必須對學術界道歉,也只會是因為文章與展現的方式。
不過仍然有許多討論空間,而這可能是人們可以指責我的地方。可是,這算什麼?這些,只是為一些演奏家之惡劣判斷力點燃光芒,並經由規則去形成一位睿智獨奏家之良好品味。在此我立下一個良好拉奏風格之基礎,這是無可否認的,也是我唯一的意圖。假使還要敘述出其他所有的話,那麼這本書就會再大上一倍,而這是我極力想要避免的。對於那些無法長時間跟隨老師學習的人而言,購買一本更貴卻幫助較少的書,不反而是本末倒置?那些最傑出、最有天賦的人,不往往也是最貧困的嗎?假如能有個實用的教本在他們手中,豈不能在最短時間內讓他們進步許多?
當然,我能夠將這本書中出現的素材更廣泛討論,而且可以遵循一些作家之範例,在此處彼處摻入關於其他科學的討論,尤其應該對於音程作出更多論述。然而這些議題大多與作曲無關,或者比較像是在展現作者之學識,而非為學生之用處,我去除了所有會讓此書加大之可能。為求精簡,因而無法詳述在第四章起始兩把小提琴之範例,並也縮減其餘範例之篇幅。
最後我必須承認,這本小提琴教材並非只為學生之用途及裨益教師而寫,而是我非常期望能改造所有經由劣質指引而誤導學生的人們,因為他們自身有著如此之錯處,如果他們能短暫放棄驕矜自滿,就能夠即刻認清錯誤。
「一個容易被模仿的錯誤範例,會欺騙無知者。」—選自賀拉斯,《書信集》第一冊第 19 節
Decipit Exemplar Vitiis imitabile:
Horat. Lib. I., Epist. XIX
或許當某些人找到在此書中生動描繪出之錯誤時,即使他們不會馬上承認,卻經由確信之良知被感動而有所改善。只有下面這事我會公開禁止:不要輕信在此書中輕蔑展現出的一個或是其他錯誤,係指為某個特定人物。在此引用拉貝納(Rabener)先生在他的《嘲諷文集》前言之尾,為防止如此傳言所做的聲明:「我並未指向任何人,除了那些,那些知道我所指是誰的人。」
「在每個時代,藝術學者們是准許談論惡習的,只要不提及人名,就那些因此而生氣的人會被認出。」──塞內卡
Omni Musarum licuit Cultoribus aevo
Parcere Personis, dicere de Vitiis,
Quae si irascere agnita videntur.
Seneca.
薩爾茲堡,莫札特 寫於1756年枯草月26日
大約四年前,突然接獲【樂興之時管絃樂團】音樂總監江靖波的邀約,希望我能翻譯莫札特父親 Leopold Mozart 所著的《提琴教學之根本探索》Versuch einer gründlichen Violinschule。當時直覺這是個不可能的任務:一來我對小提琴演奏技巧並不熟悉,二來德文原版是以古德文、古字體寫出,非常難懂。雖然家中有位德文專家能隨時幫忙,可是連他都怯畏於這艱難的工程。
這是一部歷史上的偉大經典,也是首次將小提琴教學法出版的書籍,非音樂學家也非小提琴家的我,自覺實在無法勝任。不過最終我還是決定勇敢嘗試,然而這也開始了我的「愚公移山」歲月:翻譯、修改、校對等,一點一滴、日復一日重複同樣的工作。但我相信,如果沒有【樂興之時】幾位工作人員的全力幫忙,大提琴家謝宜璇適時給予絃樂器相關技巧及名稱上的協助,還有魏樂富在古德文、拉丁文及音樂上的各種幫助及最後的外文校對,江靖波老師之審訂與修改,此中譯本真是無法完成的。
莫札特父親果然博學多聞,註釋解說引經據典從古希臘文、希伯萊文,到羅馬時期的經典、拉丁文,加上自述的簡短音樂歷史、各種絃樂器介紹,還有音樂的好品味演奏、裝飾音的奏法等等,都有非常詳盡之敘述,讓人看見一位偉大音樂家高貴的教育使命感。此書早已超越了想像中的純小提琴教學法,而作者毫不含蓄對當代音樂家的評論也讓人莞爾。
此譯本是根據 1787 年莫札特在德國家鄉 Augsburg 出版的第三版《提琴教學之根本探索》譯出,同時也參考了 Editha Knocker 在 1948 年的英譯版。由於莫札特父親的特殊表達方式,以及十八世紀古德文的繁複句法,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嘗試盡量接近原文,傳達作者原意。或許因此讀來「咬文嚼字」,敬請多加指教。
葉綠娜
2019 於 台北
計畫主持/協同潤稿/審訂者序
長期以來,繁體中文的閱讀環境一直大量欠缺 performance practice—時代風格演繹法的相關譯作。繁中使用者若欲接觸相關知識內容,要不自身必須具備充足的外文閱讀能力,要不只能轉求網路的破碎二手資訊。當我自己在此領域的追求因著原文史料之閱讀的累積而獲益匪淺,甚至許多時候可謂茅塞頓開之後,益發感受到催生關鍵典籍繁中譯本之重要性,以及自身之責無旁貸。
以本書為例,雖名為《提琴教學之根本探索》,然則透過作者—莫札特的父親不厭其煩之舉發各種例證,我們得以清晰窺見整個古典時期德奧地區音樂語法、修辭、句法、美學、裝飾奏類型、articulation 樣態、術語使用方式等等涵蓋詮釋依據的所有面向,能夠幫助演奏者在處理 17∼18 世紀作品時,建立詮釋的知性自信,以及良好的直覺品味,著實隸屬藝術音樂從事者的必讀書單。加以作者文筆辛辣、珠璣犀利,就連賣弄之際都讓讀者會心含笑,實在是雋永珍稀的好讀品。而談到作者文筆之辛辣賣弄,我曾就此與譯者葉綠娜老師多次討論,究竟應以閱讀之通暢性為重,貫徹中文化;抑或以原著之行文特色為重,保留異國語言之語法結構,雖然如此必然會降低中文讀者之閱讀流暢感?我們最終的判斷是,如果我們只把它看做一部工具書,則閱讀通暢性應為最高指導原則,意譯即可*;然則一方面這本書實為重要歷史文獻,意譯必然稀釋其歷史感,二則原著之珠璣尖刻,著實賦予本書工具書以外之文學性的自體價值,因此,在盡量尊重原著語法與行筆邏輯的大原則下,設法鑿出中文化之閱讀性,應為正辦。誠盼本書繁中譯本之面世,對於廣大中文讀者可以帶來如同其之於我的啟發與歡樂。
* 目前通行之 Editha Knocker 英譯版即為意譯導向。
計畫主持/協同潤稿/審訂
江靖波
【樂興之時管絃樂團】藝術總監/指揮
前言
自從我為那些讓我在小提琴上指導過的人寫下這些規則後,已有許多年了。我經常相當訝異,在學習像小提琴這樣一種如此尋常,且在大部分音樂家中幾乎不可缺的樂器,卻未曾出現任何指引。因為人們究竟還是需要好的啟始基礎,特別是一些好品味之特別用弓方式的規則,早就有所需要了。我也經常感到非常遺憾,當我發現有些學生受到惡劣教導,不只得全部從頭重來,甚至需要費許多力氣來除去他們所被教導,或是至少看得見之缺陷。我亦感覺極大之同情,當我聽見不少已經成人之小提琴家,經常對他們的學識自以為是,在非常簡單的樂段卻稍只依弓法就偏離了一般之拉奏方式,而扭曲作曲家的意思。是的,我非常驚訝看見就算他們以口頭解釋之助或是實際之示範,往往還是幾乎或根本無法達到理解作品之實質與純淨。
因此讓我想到出版此《提琴教學之根本探索》,我也真的與出版商洽談。然而,就算再大的努力,盡己之全力服侍於音樂世界,仍然拖延了一年多。因為在這啟蒙時代,以我卑微之努力實在太難以踏進天日。
終於,偶然間我得到馬普格(Marpurg)先生的書:《對音樂之歷史性評論建言》Historisch-kritische Beyträge zur Aufnahme der Musik。讀了他的序言,他在最開始處就說:「我們不需抱怨音樂出版品之數量。」他也指出並諸多感嘆地道出尚缺少一本小提琴的指引。這又激起了之前曾下之願望,並且成為讓我將這些冊頁送往家鄉出版商之最強大動力。
至於這些冊頁能否符合馬普格先生及其他學者、音樂專家之期望,這問題不是我,而是時間才能回答的。對於自己的作品,除了自褒或者自貶,又還能說什麼?後者我不願意,因為它冒犯自尊,且又有誰會相信是出自我之真心?而前者則與良好禮儀相違、與理性相悖,並非常可笑,因為每個人都曉得自我誇耀將會留下多少惡臭名聲。我幾乎不需為此書之出版而致歉,因據我所知,這是第一本小提琴公開出版之指引。假如必須對學術界道歉,也只會是因為文章與展現的方式。
不過仍然有許多討論空間,而這可能是人們可以指責我的地方。可是,這算什麼?這些,只是為一些演奏家之惡劣判斷力點燃光芒,並經由規則去形成一位睿智獨奏家之良好品味。在此我立下一個良好拉奏風格之基礎,這是無可否認的,也是我唯一的意圖。假使還要敘述出其他所有的話,那麼這本書就會再大上一倍,而這是我極力想要避免的。對於那些無法長時間跟隨老師學習的人而言,購買一本更貴卻幫助較少的書,不反而是本末倒置?那些最傑出、最有天賦的人,不往往也是最貧困的嗎?假如能有個實用的教本在他們手中,豈不能在最短時間內讓他們進步許多?
當然,我能夠將這本書中出現的素材更廣泛討論,而且可以遵循一些作家之範例,在此處彼處摻入關於其他科學的討論,尤其應該對於音程作出更多論述。然而這些議題大多與作曲無關,或者比較像是在展現作者之學識,而非為學生之用處,我去除了所有會讓此書加大之可能。為求精簡,因而無法詳述在第四章起始兩把小提琴之範例,並也縮減其餘範例之篇幅。
最後我必須承認,這本小提琴教材並非只為學生之用途及裨益教師而寫,而是我非常期望能改造所有經由劣質指引而誤導學生的人們,因為他們自身有著如此之錯處,如果他們能短暫放棄驕矜自滿,就能夠即刻認清錯誤。
「一個容易被模仿的錯誤範例,會欺騙無知者。」—選自賀拉斯,《書信集》第一冊第 19 節
Decipit Exemplar Vitiis imitabile:
Horat. Lib. I., Epist. XIX
或許當某些人找到在此書中生動描繪出之錯誤時,即使他們不會馬上承認,卻經由確信之良知被感動而有所改善。只有下面這事我會公開禁止:不要輕信在此書中輕蔑展現出的一個或是其他錯誤,係指為某個特定人物。在此引用拉貝納(Rabener)先生在他的《嘲諷文集》前言之尾,為防止如此傳言所做的聲明:「我並未指向任何人,除了那些,那些知道我所指是誰的人。」
「在每個時代,藝術學者們是准許談論惡習的,只要不提及人名,就那些因此而生氣的人會被認出。」──塞內卡
Omni Musarum licuit Cultoribus aevo
Parcere Personis, dicere de Vitiis,
Quae si irascere agnita videntur.
Seneca.
薩爾茲堡,莫札特 寫於1756年枯草月26日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