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設計:涵構與理路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這本書的出版,我們將其定位為學院內建築設計的入門書籍,目標讀者設定在建築相關的學院內就讀的學生、有興趣攻讀建築學士後學位的朋友或初入建築設計產業的職場新兵,讓讀者了解建築設計大致上的樣態後,也能激發出讀者去追尋建構符合自己的建築設計方法,我們不是要成就一位大師,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自己要成為一個有思維、有態度、懂論述、也會實踐的建築專業工作者。本書章節內容的架構主要由關於建築與建築設計的認知與入門基礎開始,包含了:前言、意涵、哲史、運動、術語、分析、思考、落實與結語。
我們衷心地建議建築系的學生在踏入學習建築設計之路前,先學著怎麼過「生活」;在進入建築設計操作之前,我們建議應該先學會什麼是思考與如何思考;在開始找問題之前,我們建議先了解這個世界的運行方式;在尋求解決問題的可能性之前,我們建議先理解自己看待這個世界的態度與價值觀。
最後,僅以電影Twelve Years a Slave的一段話送給「即將」與「仍在」建築設計這條路上奮進與堅持理想的我們與各位準建築人們:A lot of times you don't choose to hold on because there's hope; you held on, and so there's hope.
目錄
前言3
第1章 意 涵
一、關於建築
二、建築與生活
三、空間的概念
四、地方的概念
五、建築設計
六、建築設計教育
七、建築結構系統
八、建築構造與材料
九、建築物理與設備
第2章 史 論
一、建築的設計研究
二、建築設計的方法
三、創意與設計思考
四、哲學與建築理論
五、建築的歷史
六、歷史的建築
第3章 運 動
一、現代主義建築
二、後現代主義建築
三、解構主義建築
四、批判的地域主義建築
五、新現代主義建築
六、當代建築師簡介
第4章 術 語
一、建築的空間語言
二、建築設計實務的術語
三、建築的空間關係
第5章 分 析
一、「建構意涵.形隨意生」的思維
二、建築設計的程序
三、建築設計的需求
四、設計分析的方法
五、設計分析的課題
第6章 思 考
一、設計分析的關鍵因子
二、建築的案例分析
三、建築類型學分析
四、空間語法分析簡介
五、建築的設計思考
六、建築的設計決策
第7章 落 實
一、建築計畫
二、建築設計準則
三、構想/概念的轉譯與空間形構
四、建築的設計管理
第8章 結 語
序/導讀
前言
建築,從廣義上來說,是探討建築及其環境的科學研究與實踐應用的論證,而更多的是指與建築物設計和建造相關的藝術和技術的綜合。因此,「建築」無疑是一門橫跨工程技術和相關人文藝術的整合型專業,它一方面追求科學研究與學術理論的實證精神,另一方面追求人文藝術的空間美學呈現,同時更是以追求結合前述二者的具體實踐為目標。建築學所涉及的建築藝術和建築技術,以及作為實用藝術的建築藝術從而包括的實用、功能的一面和藝術、美學的一面,它們之間雖有明確的不同但又密切聯繫,並且其份量隨具體情況和建築物的不同而大不相同。
我們衷心建議學生在踏入學習建築設計之路前,先學著怎麼過「生活」;在進入建築設計操作之前,我們認為應該先學會「什麼是思考」與「如何思考」;在開始找問題之前,我們建議先了解這個世界的運行機制;在尋求解決問題的可能性之前,我們則是建議先理解並建構自己看待這個世界的態度與價值觀。建築設計的過程在本質上就是一連串判斷、決策與執行的過程,就如同你我的生活一般,從幼兒園、國小、國中、高中、大學、研究所的選擇、服義務兵役、退伍找工作、繼續深造、尋覓人生伴侶、尋找適合理想的工作、購買居住的一席之地、孩子的養育與教育選擇等,關鍵不是我們有多聰明或學歷有多好,而是我們如何選擇與做決策判斷,如何選擇與決策判斷則大多取決於我們所汲取的生活習性、專業學習、生活態度與價值觀;建築設計更是如此,專業內涵的廣度與深度的養成是非常重要的。
這本書並未企圖成為一個類似設計理論的論述,它僅作為筆者們在臺灣建築學院內(8~9年間)擔任建築計畫與建築設計課程的心得所彙整,作為建築設計的入門書籍,目標讀者設定在建築相關的學院內就讀的學生、有興趣攻讀建築學士後學位的朋友或初入建築設計產業的職場新兵,預期讓讀者了解建築設計大致上的樣態後,也能激發出讀者去追尋建構符合自己的建築設計方法。我們不是要成就一位大師,但是我們可以選擇成為一個有思維、有態度、懂論述、也會實踐的建築專業工作者。本書章節內容的架構主要由關於建築與建築設計的認知與入門基礎開始介紹(前言與第一章、意涵),內容有01關於建築、02建築與生活、03空間的概念、04地方的概念、05建築設計、06建築設計教育、07建築結構系統、08建築構造與材料與09建築物理與設備。接著是對相關建築專業在近代中重要的哲學、歷史與建築運動發展的概述(第二章、史論與第三章、運動),內容有10建築的設計研究、11建築設計的方法、12創意與設計思考、13哲學與建築理論、14建築的歷史、15歷史的建築、16現代主義建築、17後現代主義建築、18解構主義建築、19批判的地域主義建築、20新現代主義建築、21當代建築師簡介。接續將介紹在建築設計操作過程中會常常會在口語中提及的專業術語(第四章、術語),內容有22建築的空間語言、23建築設計實務的術語、24建築的空間關係。接著進入介紹建築設計的重要步驟即設計分析與設計思考(第五章、分析與第六章、思考),兩者的重要性就如同建築物的結構柱一樣,從地下室基礎到出地面後一直到屋頂都必須能夠有效地接續讓荷重與力得以順利傳達(在地震帶尤為關鍵),內容有25「建構意涵.形隨意生」的思維、26建築設計的程序、27建築設計的需求、28設計分析的方法、29設計分析的課題、30設計分析的關鍵因子、31建築的案例分析、32建築類型學分析、33空間語法分析簡介、34建築的設計思考、35建築的設計決策。最後是介紹如何將有創意的構想/概念得以落實的幾個基本方法(第七章、落實與第八章、結語),內容有36建築計畫、37建築設計準則、38構想/概念的轉譯與空間形構、39建築的設計管理、40結語。
當前臺灣建築環境與建築設計專業教育的表現實在需要大刀闊斧地改革並急起直追,這需要公部門、教育單位與家長的心態與觀念在本質上的改變,尤其是在強調百年大計的教育體制的改革。以色列本古里大學科學教育教授伊夏克(Haim Eshack)曾言到:我們希望學校老師能鼓勵小孩子問問題,但不直接告訴答案,讓他們自己思考。問問題本身比回答問題更重要!無疑地,目前臺灣各級學生普遍呈現的問題之一就是膽怯開口提問與表達自己的觀點,其原因可能是口語表達的訓練不足或是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抑或是眼高手低的認知匱乏,這現象的改善是非常必要且急迫的。當前學院內建築設計教育的現象就是對於當前創新改革浪潮的視若無睹,尤其當前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大數據與AI人工智慧浪潮席捲而來未知世界,這部分臺灣建築設計教育似乎完全處於被動狀態;SpaceX的創辦者及TESLA特斯拉汽車的聯合創辦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曾說到:在創新時,首先要先相信一件事是有可能的,然後可能性才會發生。臺灣建築師(建築師公會)與學院教育都需要有這樣的認知與急迫感,尤其是當下低迷不振的建築環境與混沌未明的國家前景。
本書之諸多內容因多來自筆者們早年於國外留學時在大學與研究所相關課程及學術演講筆記與心得(中譯版),以及多年前準備建築師考試的學習資料與課堂筆記、執業與學術交流過程的心得,以及在教學過程中的回饋等集結而成,因筆者們才疏學淺,在能力及時間有限的情形下,未察書中有疏漏不及備註出處及錯誤,還請不吝指教,並給予我們更正之機會。
唯有親自走過一遭,我們才會知道這個世界究竟有多大;最後,僅以電影《Twelve Years a Slave》的一段話送給「即將」與「仍在」建築設計這條路上奮進與堅持理想的自己與各位準建築人們:很多事情不是因為看到希望了才去堅持,而是因為堅持了,才看得到希望。
李峻霖及莊亦婷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