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建築的元素【全新增訂版】:形式、場所、構築,最恆久的建築體驗、空間觀與設計論

Elements of Architecture: From Form to Place + Tectonics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看更多
  • 1個人喜歡
  • 9 539
    599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1986年首次出版,感知性+觀念性的建築永恆之道,最新增訂版


可信的基礎,啟發正確建築觀,30年歷久彌新經典導論
最恆久的原理原則 VS 最值得一學的設計理論
交通大學建築所講座教授暨人社院院長曾成德選書導讀

「馮麥斯希望為建築學習揭櫫的是『設計的理論』,也稱之為『方案的理論』。『設計』與『方案』不僅是學門之外的人所難以明白的名詞,也是建築人自己說不清楚的過程。……建築師手中拿著建築方案,這是他的設計,這是他的夢想。而我們知道:『方案的理論』才是建築之夢的基礎。」──曾成德

「教授建築近二十年來,這本最適合幫助同學進入建築領域。」──林昌修

「出版至今逾30年仍歷久彌新,是引導學生認識建築的一本經典教科書。」──施植明

「在數位時代的今天,書中談述的空間觀念正在全面流失中。」──Kenneth Frampton

國內外各大建築院校指定參考書目、學術論文引用專書

這不是一本歷史也不是理論,而是一本詳盡的導論,對建築界眾所接受的概念,做一番分類總覽,書中架構出的感知性和觀念性,性質接近「設計的理論」,幫助我們了解建築設計的觀念,發現一些確實可信的基礎,學到一些方法。增訂版做了大幅擴增與修訂,後半部5-10章,是當中最具新意的部分,收錄了許多全新素材,尤其是以空間為主題的第五章,令人耳目一新,當中詳述了各種範疇的空間觀念,在數位時代的今天,這些觀念正在全面流失中。另於附錄中,收錄半世紀以來討論建築組構、城市和地景的三篇重要文章。

作者融合逾三十年的教學經驗,以一位西歐建築師的角度書寫,深受「完形心理學」、「現象學」影響,結合理論與實務,特別強調「know-how」。從不同角度談論各種建築體驗,包括秩序vs.失序、場所vs.空間、光線vs.陰影、對稱vs.非對稱。

書中援引的例子,囊括國際大師,從艾森曼、李伯斯金到哈蒂,從黑茲貝赫、西薩到妹島,從蓋瑞、祖姆托到赫佐格與德穆隆,從安藤忠雄到伊東豊雄,並說明一系列最關鍵的空間觀念,包括深度、密度、相互穿透、組合、組構,連同某些現代主義的空間觀念,例如阿道夫‧魯斯的「空間體量設計」和柯比意的「自由平面」。

作者身為建築教育界的老兵,自身的經驗讓他強烈感覺到,傳統的建築修辭不該盲目繼承,但也不能以日益動盪的後現代情境為由,輕率否定,分析到最後,建築既非藝術也非科學,它依然是一門哲學技藝,少了傳統很難出現真正重大的創新,反之,少了創新也很難讓傳統存活延續,這種持續、吊詭的互惠,正是本書的終極主題。

名人推薦

專家學者一致推薦

吳光庭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兼藝術中心主任
林昌修東海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哈佛大學建築碩士
施植明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兼系主任
孫全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名譽教授
張崑振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陳珍誠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陳林蔚東海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曾成德國立交通大學建築所講座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黃少妤東海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黃奕智淡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劉克峰東海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本書基於現象學的理論,帶領讀者進入一座『想像博物館』內,體驗建構場所的建築空間元素;出版至今超過30年仍歷久彌新,是引導學生認識建築的一本經典教科書。」──施植明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兼系主任

「本書的特出之處,在於對建築設計,提出一個兼具認識論與方法論的描述、分析與論證。」──曾成德國立交通大學建築所講座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這是一本頗具深度與廣度的建築學基礎原理專書;值得建築系學生以及年輕建築師閱讀及探討。本書內容涵蓋建築學的基本元素及構築主題;不僅承續了西方建築傳統之精華,也揭示了符合時代性的建築議題。」──孫全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名譽教授

「教授建築近二十年來,我認為這本是最適合幫助同學進入建築領域,不但能夠建立完整全面的基礎認識,且啟發許多正確的建築觀。」──林昌修東海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哈佛大學建築碩士

「本書跳脫一般建築論述在認知上光滑無斷裂的完整性偏見,以多重複音的感知經驗描述,清晰呈現了空間/人的實在感。」──陳林蔚東海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建築家皮耶‧馮麥斯投注情感於建築思維中,以現象學詮釋材料、構築、場所、氛圍與詩性,拓展了建築學的想像。」──陳珍誠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建築學是一種物質美學與非物質的空間美學的綜合體。本書藉由建築史之中,必要認識大量的建築案例,來論證與說明建築有其自明的體系,在秩序、度量、場所、空間、構築與知覺的系統中交相辯證!」──劉克峰東海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經四分之一世紀修整,本書凝聚了建築的物質性營造與抽象思考之論述,做為一部具備批判當代脈絡之哲學工藝導論。對於建築研究與教學皆提供關鍵性的梳整與參考。」──黃少妤東海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作者

皮耶馮麥斯Pierre von Meiss

最早於康乃爾大學擔任助理教授,之後在洛桑聯邦理工學院擔任建築和都市設計與理論教授,長達三十餘年,對於教授建築基本原理興趣深濃,致力於發展適當的教學方法。

1973年,他在聯邦理工學院創立建築實驗研究室(LEA, Laboratory for Architectural Experimentation),除了研究外,也讓學生從做中自學,用一比一的模型輕鬆模擬教室、醫院或旅館房間、公寓和兩層樓以下住家的空間配置。

他所承接的建築設計案總是會對他的教學與研究提出質疑和滋養,反之亦然。在這個看似恆變的世界裡,他最關心的是,如何將建築、都市和地景設計中比較不受時間限制的原理原則展現出來。

他的思考和研究多發表於歐洲和海外的出版品上。本書的初版是法文,1986年上市,陸續翻譯成德文、英文、義大利文、韓文和中文。2012年推出增訂改寫的新版本(2013年出版英文版),並加上「構築」這個新主題。本書參考的資料和知識來源包括法國、德國、義大利和英美。做為一本可供世界各地建築系學生參考的教科書,使用來自不同文化裡的多元原始資料,是其成功關鍵之一。

譯者

吳莉君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譯有《觀看的方式》、《觀看的視界》、《我們在此相遇》、《持續進行的瞬間》、《A致X:給獄中情人的溫柔書簡》、《建築的法則》、《包浩斯人》、《設計是什麼?》、《當代建築的靈光》、《好電影的法則》、《光與影》、《建築的危險》、《建築的語言》、《畫建築》等書。任職出版社多年,現為自由工作者。

目錄

前言 
新版導言
 
第一篇建築元素:從形式到場所
 
第1章感知現象
看建築,聽建築,感覺建築,觸碰建築,以及在建築裡移動的樂趣
觀看
聆聽
嗅聞
碰觸
身體移動
觀看與感知
視覺法則
眼睛並不天真
球體與玫瑰
 
第2章秩序與失序
無法迴避的秩序
營造秩序
秩序感
構成凝聚性的因素
重複與相似
鄰近
圍牆或共同的背景
元素的方位:平行或輻輳
從秩序到混亂
均質和肌理
對齊和系列
漸層
層級
對比
複雜
矛盾
混亂
因素互動
規律和不規律
簡潔
規律
規則中的特例
亂中有序和序中有亂
 
第3章度量與平衡
以人為尺度的空間
尺度觀念
擬人論與建築
對數字和比例的迷戀
可通約的比例
不可通約的比例
比例的困境
平衡
對稱
不對稱的平衡
 
第4章紋理與物件
城市和紀念物
物件的組構:接合和連續
接合
連續
物件:表面、轉角、與天空和地面的關係
正形接合:醒目的轉角,基座和簷口
負形接合:凹接
銳邊
面的交融
 
插曲一:從物件到空間
物件的空間性
物件之間的關係
 
第5章空間
界定空間的元素
空間的深度
空間的密度
空間的開口
空間並置和相互穿透
基本形狀的空間特性
組合:萊特和福祿貝爾積木
組合:柯比意和〈四種組構〉
垂直組合
空間組構三策略
結構性空間
空間體量設計
自由平面
樓地板、牆壁和天花板
 
第6章光與影
來自物件的光
質與量
光線和空間
無所不在的窗
半明半暗與陰影
照明挑戰五重點
 
插曲二  從空間到場所
 
第7章場所
地景:一大挑戰
基地與場所
界限、門檻和過渡空間
支撐身分的場所
路徑動態學
 
插曲三:宇宙的、大地的和時間的方位
 
第二篇構築
 
第8章讓材料唱歌
形式和材料
石頭
鋼筋混凝土

木材
玻璃
從金屬到碳
 
第9章重力美學
一目了然的堅固感
優雅演出的穩定性
為求平衡的不平衡
側向推力
科技和現代性
事實或虛構?
 
第10章身體與覆面
議題
肌理、拼組和細部幾何配置
厚度
面孔或面具
素顏或美膚?
依隨骨架vs.獨立自主
受到織品啟發的覆面理論
從「高科技表現主義」到「面紗神祕主義」
立面做為一種複雜「機器」
 
結語
 
附錄
附錄1  透明性:實質與現象
附錄2  建築依憑或反抗城市
附錄3  另類地景
 
參考書目
圖片出處

序/導讀

推薦序    

邁向建築:從閱讀理論到設計方案
曾成德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所講座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十九世紀美國畫家湯瑪斯‧柯爾(Thomas Cole)畫了一幅叫《建築師之夢》(The Architect's Dream)*的畫。畫中的建築師似乎正全神傾注於想像創造更美好的世界。巨大的柱礎撐起建築師的身軀,他的臉龐揚起,眼睛微闔,四周環繞著過往歷史上各種樣式的建築。建築師側身躺靠在四部巨大的建築典籍之上,似乎憑藉著它們,他即將構思出與大師名家相互輝映的作品。在這張畫作裡,柯爾揭開了建築學門與設計創作的特質:建築奠基於材料與構造,環繞著歷史與文化,依憑著理論與概念。

在當代建築理論著述中,程大錦(Francis D.K. Ching)博士的《建築:形式、空間與秩序》(Architecture: Form, Space and Order)四十年來對於建築初學者有其無可取代性。它圖說豐富,取材經典,言簡意賅。康乃爾建築系主任夫婦西米區與沃克(Andrea Simitch and Val Warke) 近年出版的《建築的語言》(The Language of Architecture),以字典與「關鍵字」的方法以及橫貫古今光譜的視野,一方面列舉案例一方面釐清觀念,展現建築是眼、腦、身、手一起到位的整合性知識實踐,非常具有啟發性。建築名家赫茲伯格(Herman Hertzberger)在《建築教程》(Lessons for Students in Architecture)親自出手示範,強調建築必須在公共性上與城市環境切入的必要,對建築學科與學生極具重要性。然而本書,皮耶‧馮麥斯的《建築的元素》(Elements of Architecture: From Form to Place + Tectonics)的特出之處,則在於對於建築設計,提出一個兼具認識論與方法論的描述、分析與論證。

本書的架構正如副標題,由三個部分構成,以建築在自身客體、空間環境與物質材料等三個面向探討設計的產製與施為。我們或許可以像閱讀建築設計方案圖面中的剖面圖,在目錄裡按圖索驥,由作者所謂的三個「插曲」切入理解本書的意圖與作者的觀點。這些「插曲」正如矗立的大牆,界定了建築的存在,界分了室內與戶外,也連結了兩者,建立了建築的意義。他們分別架起了本書的四大內容:元素與原理、空間與光影、場所與地景,以及材料與營造。進一步的閱讀則會發現,在插曲一與插曲二之間的兩個篇章,分別是關於空間與光影的探索,透露出作者所依據的──而前言作者法蘭普頓 Kenneth Frampton 也觀察到「有點對立」的兩個思想立場──完形心理學與現象學。而插曲二與插曲三之間則介紹了當代最為緊要的顯學:地景與身體。此外,插曲三則迅速帶向此一增訂新版所擴充的重要主題:構築。馮麥斯毫不保留的指出這個部分對於建築學習的重要:學校學習「未必是把設計、材料和營造融為一體的最佳培育場所」因此他希望「喚醒對於構築的品味」進而「把營造當成建築設計裡的關鍵要素」。

「建築設計」。馮麥斯常一再強調本書探討並且希望為建築學習者揭櫫的就是「設計的理論」(Theory of Design),而法蘭普頓則稱之為「方案的理論」(Theory of Project)。「設計」與「方案」(或譯「專案」) 不僅是學門之外的人所難以明白的名詞,也是建築人自己說不清楚的過程。其實我們當今在建築界所知曉的「方案」這個字的意義乃是西方啟蒙晚期的重要思想家、作家、考古學家與建築理論家伽特赫梅赫.德.甘西(Antoine-Chrysostome Quatremère de Quincy)在《建築學歷史詞典》(Dictionnaire historique de l'Architecture)一書中所提出。有別於藝術畫作,伽特赫梅赫.德.甘西將建築的產製、設計的發展視為一種過程,必須藉由各種理論、方法與工具,依靠一系列彼此關聯、相互指涉的各種圖版與多張圖面,並透過與各種歷史理論知識與意匠概念發想相互應證、不斷來回所投射(project)而成。

當然,遠在西元前一世紀,維楚維斯(Marcus Vitruvius Pollio)就已在《建築十書》(De Architectura)中隱然揭示這一點。他不僅指出製作各種營建圖面時必須思索與比例量度原則 (proportion)的關係,更直接點出建築師必須具備文學、寫作、數學、幾何、音樂、醫學、法律、天文、歷史、哲學等。簡言之,建築師必須具備當代所謂「跨領域」的知識,而他的工作就是在匠人與文人,實務與理論之間彼此應證、相互投射的「方案」。

讓我們再回到《建築師之夢》:窗簾大開,柱頭撐起,歷史環繞在四周,典籍理論是依憑。面向我們,臉龐揚起,眼睛微闔,建築師手中拿著建築方案,這是他的設計,這是他的夢想。而我們知道:「方案的理論」是建築之夢的基礎。

*《建築師之夢》(The Architect's Dream)  
Thomas Cole. 1840, 35 x 84 1/16 in. Toledo Museum of Art
www.explorethomascole.org/gallery/items/91

 前言

這本書在1986年首次出版時,是以建築為目的的開創性研究之一;依照馮麥斯自己的說法,這不是一本歷史也不是一本理論,而是一本實用的「專案理論」(theory of the project),也就是說,它像是某種詳盡的導覽,帶你從一名西歐建築師和建築教授的角度,對建築界眾所接受的概念做一番分類總覽。

副標題透露出,這本書意圖做為一本建築導論,就這點而言它非常成功,可以引領新手建築師進入長久以來在營造文化裡會遭遇的各種現象。和初版一樣,這個版本依然受到兩個有點對立的德國哲學思潮的影響:一是完形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和象徵形式的理論,該派的闡述始祖包括魯道夫‧安海姆和恩斯特‧卡西勒等;二是現象學,以胡賽爾和海德格的著作為基礎,接著由加斯東‧巴舍拉、米歇‧塞荷和梅洛龐蒂進一步闡述。除了由上述兩者綜合起來的「成見」之外,還疊上了藝術史家魯道夫‧威特考爾對帕拉底歐的重新詮釋,另外有一個影響是來自英美評論界,特別是對柯林‧羅的想法以及透過柯林‧羅對作者本人所造成的影響。

新版共有十章,外加三篇所謂的「插曲」,用來描繪一些不屬於章節基本主題的特殊反思。新版的後半部,也就是5–10章,是這個版本最具新意的部分,收錄了許多全新素材。以空間為主題的第5章,尤其讓人耳目一新,因為裡頭詳細說明了各種範疇的空間觀念,在這個數位化的媒介時代,這些觀念正在全面流失中;例如,潛藏在某些造型組合裡的空間價值,而這些造型組合是由特定的平面並置結構而成。馮麥斯接著處理了一系列空間觀念,包括深度、密度、相互穿透、組合、組構,連同某些現代主義的空間觀念,例如阿道夫‧魯斯的「空間體量設計」和柯比意的「自由平面」。第6章討論光與影,是現象學色彩特重的一章,因為它觸及到開口結構與光線性質之間的交互關係。接著是插曲二,處理從空間到場所的轉換,然後是專門討論場所的第7章,過程中帶入許多新的素材。

初版和增訂版的最大差別表現在本書的第二篇,該篇鎖定構築(tectonic)這個主題。第8章──探討不同材料與生俱來的表現特質,包括:石頭、混凝土、磚塊、木材、玻璃和鋼鐵。第9章是處理結構配置如何抗拒重力,進而談論到一些構築形式的美學,諸如框架、拱頂、等壓網絡、懸臂、摺板,等等。第10章取了〈身體與覆面〉這個曖昧標題,討論的主題是建築物的材料體與表面處理之間不可避免的擺盪,而且永遠會有二合一的特例出現。這章談論的一些觀念,例如拼組、細部幾何配置、覆面塗層。接著談到面孔與面具之間與生俱來的緊張關係。在這章的末尾,處理了帷幕牆現象。他已逐漸接受「高科技」建築的透明性,它們用玻璃將整個結構封包起來,因而在形式上保有如同以往的內在誠實性──如果忽略掉膜層表面不可避免的反射和折射。儘管馮麥斯無法否認佛斯特、皮亞諾和羅傑斯的耀眼表現,但是在最後關頭,他還把經過時間考驗、相對較不透明的立面價值重新搬出,有點標新立異地把它形容成一種複雜的機器。

這就是這本專案理論致力達到的目標,身為建築教育界的老兵,他自身的經驗讓他強烈感覺到,傳統的建築修辭不該盲目承繼,但也不能以日益動盪的後現代情境為由,輕率否定。分析到最後,建築既非藝術也非科學,它依然是一門哲學技藝,少了傳統很難出現真正的重大創新,反之,少了創新也很難讓傳統存活延續。而這種持續、弔詭的互惠,正是這本書的終極主題。
 

肯尼士‧法蘭普頓(Kenneth Frampton),紐約,2012年5月

試閱

Chapter 1 感知現象(節錄)

看建築,聽建築,感覺建築,觸碰建築,以及在建築裡移動的樂趣

對於擁有五感可自由支配的人而言,建築的體驗首先是視覺的和動覺的(牽涉到身體部分的移動),基本上,這就是本書想要談論的觀念。這並不表示我們是聾子,對嗅覺無感,或對觸覺冷漠,因為這樣會否認我們的五感完整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儘管這些感官被視為次要,但建築物如果無法滿足其中任何一項,都會大大減損該作品的視覺品質。對環境的體驗是五感齊開的,在某些情況下,聽覺、嗅覺和觸覺的投入程度,甚至比視覺更強烈。因此,讓我們試著想像,迴盪在設計空間裡的聲響,從建築材料裡揮發出來的氣味,可能在裡頭進行的活動,以及它們可能產生的觸覺體驗。

聽覺──有其角色,不只限於對聽覺有特殊要求的表演藝術空間;為街道鋪設路面以及為樓梯或工作空間選用材料時,都必須把聽覺考慮進去。一間教室,無論多寬敞明亮、空間安排得多精彩,只要聲音的共振程度超過某個限制,就會變成一個災難場所,無論原因是選錯建材,還是最常見的天花板過高。另一方面,一座聽覺功能「死掉」的教堂,也會失去它在信仰上的絃外之音。通往主屋的碎石小路,可以昭告訪客的足音,如果把它鋪平,就無法傳遞這項訊息。有時我們會閉上雙眼,逃離視覺世界,專心聆聽建築訴說了哪些純粹的聽覺樂趣。想想那些腳步聲!

嗅覺──花園的芳香,木頭和混凝土的氣息,煮飯和煤煙的味道,洗衣房傳出的蒸氣,教堂的薰香,穀倉的乾味,地窖的塵味和霉味(我們甚至可以在皮拉內西〔Piranesi〕的版畫裡「看到」這點)……嗅覺緊扣著我們生活的場所和時間。或許是因為這些感官經驗相對罕見,使得它們更加強烈,一輩子都能記得一清二楚:祖母家的氣味可能根植於我們記憶深處,哪怕二十年後在一個截然不同的環境中聞到,也能再次召喚出那棟房子的清楚模樣。

觸覺──在建築裡佔有特殊地位,原因有二:一方面是因為重力關係讓它無可逃避,二是因為我們可以觀看形式與紋理來預期它的觸感。不管是站立或走動,我們都會與地板持續接觸──平滑或粗糙,硬或軟,平或斜;如果可以自由選擇走哪條路,我們往往會以輕鬆方便為依歸。那我們的雙手呢?我們都知道,欣賞美麗的展出品時,光用眼睛看永遠無法滿足我們:我們會想伸手觸摸,感覺它們的重量和表面的紋理質地。在建築裡,平滑的垂直元素、雕刻、貼面和柱子等,最容易邀請我們伸手愛撫。

那我們的臀部呢?它們也會被某些形式配置給吸引,例如階梯、柱礎、長椅和座位,我們還會用眼睛或手先行掃過,確認它們的質地和潔淨程度。

那我們的皮膚呢?冷、熱、不舒服或涼爽的通風、壓迫滯悶或輕盈愉快……以上種種,都是所有建築專案必須考量的。看看法蘭克‧洛伊‧萊特!

身體移動雖然並非五感之一,但確實能幫助我們衡量物件和空間的大小。穿行、造訪、舞動、抵達……這些動作都能讓我們對大小尺度有更好的領略,並能探索一些隱而不見的部分。趨近、離開、繞轉、爬上爬下、進進出出……這些動作全都邀請我們在一個既定的環境中,自行將我們想要看的、聽的、聞的、嚐的和碰的東西組織起來。

聽覺、嗅覺和觸覺,就跟視覺以及動覺一樣,不僅是單純的生理機能,也是可以學習的技巧。耳朵、鼻子和皮膚並不比眼睛「天真」;我們的智能,我們的學習和記憶能力,都會把這些感官運作與自身特殊的經驗、文化和時代連結起來。十九世紀體驗氣味、噪音和旋律的方式,和二十一世紀並不相同。

我們的感官幾乎不曾單獨運作;它們會彼此協助,彼此聯合,有時也會彼此衝撞,或者,套用法國哲學家米歇‧塞荷的話:「沒有人曾經聞到而且只聞到一朵玫瑰花的獨特香氣……身體聞到一朵玫瑰和它周圍的一千種氣味,並在同一時間觸摸羊毛,眺望繽紛風景,隨著聲波顫動,在這同時,它還拒斥這股感官洪流,希望能騰出時間幻想、發呆或陷入狂喜,積極工作或以十種不同的方式詮釋這種狀態但無須停止對它的體驗。」

觀看 SEEING

「你的腳步所跟隨的不是眼睛之外的,而是眼睛之內、被埋葬、抹去了的東西。如果在兩座拱廊之間,某個人看起來滿心愉悅,那是因為三十年前有個女孩走過那裡,擺著寬大繡花的衣袖,或者,這只不過是因為這座拱廊在某個時刻裡光輝充盈,宛若另一座你已忘記在哪裡的拱廊。」──伊塔羅‧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Chapter 6 光與影(節錄)

光線和空間 LIGHT AND SPACE

空間氛圍是光的功能之一,不過用來形容開口的一些詞彙,像是「灣窗」、「孔洞」、「隙縫」和「角窗」等等,對這方面的研究用處不大。在這一節裡,我們將從四種典型的照明情況來探討這個問題:宛如空間的光、做為物件的光、由一系列物體發出的光,以及由表面發出的光,並請記住,這四種分類還可交錯出無數種組合。我們不會去嚴格區分真實的光源(一盞燈、一扇窗)和較弱的光源,後者指的是受到照明的物體或表面,它們將光線反射出去。我們把光源現象和反射現象整合成一個概念,想要透過光線來組構空間,這點非常重要。

宛如空間的光是一種「虛構」,做法是讓某一部分的空間得到強烈照明,同時讓其他部分保持在幾近黑暗或完全黑暗的狀態。這個空間的界線只是意象,但能發揮作用。置身在光線外的觀察者,會覺得自己看到「黑色大盒子裡的透明小盒子」;那個小光盒就像商店櫥窗一樣,吸引他的所有注意力。如果他置身在小光盒裡,外面的黑暗會因為看不出到底有多大而不復存在。

宛如空間的光可以把場景呈現出來,一如劇場、馬戲團、博物館、晚上的商店櫥窗或露天場地。它可以讓置身在照明區裡的人,把自己與環境隔離開來並因此更加專心,就像使用個人閱讀燈時,我們會發現自己置身在大辦公室或家裡,但空間的其他部分漸漸消失。

做為物件的光:單扇窗戶,孤獨的彩繪玻璃窗,黑暗空間裡打了聚光燈的一樣物件或人物,房裡的一枝蠟燭……這些全都在光源與空間之間確立了一種類似圖底的依賴關係。直接注視時,只要光源比它的空間封皮來得小,就會顯得迷人炫目。當你背對光源,空間給人的感受就會完全改變,因為這時,牆壁、樓地板和天花板就變成弱光源,以巨大的表面包裹著你。

由一系列物件發出的光:這些物件包括窗戶、聚光燈和蠟燭,這類光線往往會在扮演圖形角色的光源和扮演背景角色的空間封皮之間,建立平衡或反轉的可能性。我們在第2章提過,重複也是一種美學樂趣的來源。

規律排列的窗戶、壁燈,甚至水平長條窗,都可在劃定空間界限上發揮積極貢獻。軸線上的大窗小窗,或是懸掛在房間中線上的一系列吊燈,都有助於釐清空間的幾何形狀。若要以自由排列的方式安置燈源,必須對平衡原則非常專精。

由表面發出的光:這類光線是從牆壁、天花板和地板照向我們,它們有可能是從看不見的縫隙裡發散出來。這種光線讓空間的界圍變成大型的發光體,而且層次明顯,靠近光源時亮,遠離光源時暗。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9481205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400
    • 商品規格
    • 18開17*23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