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築美學與文化:都城╳宮殿╳祭壇╳陵墓╳古塔,以歷史的語言形態講述「雖過去,卻實在」的物、事與人情
內容簡介
「雖過去,卻實在」
古建築,不僅是物,也是事;
不僅是事物,還是事情和人情。
古建築文化不是僅僅讓後來者在眼前景物中透視歷史,
它更需要我們在與眼前景物的心靈對視中獲得一種靈感──
▎中國古代建築的起源
──人類在最初並不知道建築房屋,仍然棲身於自然中
•「土」的萌芽
古文化遺址提供的充分證據表明,新石器時期出現的穴居、半穴居的「土穴」建築形式代替自然洞穴形式的居室建造,是中國古代建築具有「土」意義的最早萌芽。
•「木」的形成
與北方流行的穴居方式不同,南方溼熱多雨的氣候特點和多山密林的自然地理條件,形成了南方民族「構木為巢」的居住模式,出現了木結構形式的樹枝搭蓋和簡單構架「屋舍」。這應看成是中國古代建築「木」意義的形成。從此,奠定了中國古代建築土木文化的獨特個性和民族特點。
▎傳統文化對古代建築的影響
──任何建築都是它所屬的那個民族和時代的文化「音符」
•儒家禮制文化對布局上的影響
儒學主張君權至上,皇帝是受命於天的萬民之主。以皇宮為中心形成的都城布局,便顯示出君權的至高無上。無論是百姓居室還是皇宮王府,均主張尊卑有序,上下有別。其尊卑、長幼、妻妾、嫡庶的層次安排,都在居住方面示顯出身分與地位的差別。
•道家風水文化對封閉空間的影響
中國道家文化就以外兼形內修神的觀念,呈現出中國古代建築封而不閉的神通性。如造天井以通光漏氣存天色、建庭院以遊山玩水聽雨風、透壁牆以通門串戶融親情,成巧為得體、妙為得法的天經地義,所謂「天時地利人和」。
•佛教世俗文化對中國古代建築的影響
從鴻盧寺改建成白馬寺的建築可以看出中國宗教建築從一開始就表現出對世俗政權的依附性和非獨立性,從如來造像由印度的「智者」姿態轉變為中國「福者」形象也可以略見一斑。這種世俗功利性在建築文化也曲折呈現出對於宗教的「信廟不信菩薩」取向。
◎陵墓:封建皇帝的地下王國
►隨王權發展
君王的墳墓稱「陵」,是從戰國中期開始,它首先出現在趙、楚、秦等國。由於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和封建王權的不斷加強,當時作為最高統治者的國王的墳墓,造得越來越高大寬闊,狀似山陵,墳墓也因此被稱為「陵」。
►秦始皇首創
最早稱墓為陵的記載是西元前335年趙肅侯「起壽陵」。西周以前,帝王墳墓多為木槨大墓,地面不封不樹。秦以前,對先王的祭祀不在墓地進行,因此,陵墓建築還沒有祭祀殿之類建築。秦始皇首次將祭祀用的寢殿建在墓地,開創了在寢殿中供奉和祭祀帝王的陵寢制度,並為以後歷代帝王陵墓所效仿。
◎祭壇:人類對神靈敬畏的表現
►因為依賴所以崇拜
遠古時期,在強大的自然力支配下生活的先民,對生存環境有著無限的敬畏,對自然狀態和自然現象等有著極端的依賴,於是便產生了神聖的祭祀文化,出現對神祇、人鬼、物靈的崇拜。
►周代祭壇建築與周禮
周代祭壇建築文化更為發展,設有祭天地、祖先等的壇廟。在王城之內,王宮居中,左是祭祖宗的廟,右是祭社稷的壇,祭壇建築已經形成基本祭禮,成為周禮的主要部分。這種格局沿襲至唐、宋、元、明、清歷代。
本書特色
本書共分九章,中國古建築概述、中國古代都城與建築、中國古代宮殿與民居建築、中國宗教建築、中國禮制性建築、中國陵墓建築、中國古代園林建築、中國古塔建築和其他古建築八大子建築體系。每一章均以從大到小的思路進行陳述。透過具體建築藝術的解讀和欣賞,達到對古代建築文化的充分理解。
目錄
序/導讀
前言
古建築,不僅是物,也是事;不僅是事物,也還是事情和人情。同樣,古建築文化必然要透射一定的文化現象和一定的人事狀態。以古建築文化為旅遊對象的活動恰恰是要將一定的文化和一定的人事,以歷史的語言形態,講述「雖過去,卻實在」的物、事與人情。
因此,古建築文化不應該只是淺層的展示存在的歷史實物形態或朗讀一段歷史劇情。即使對於經濟層面的旅遊文化來講,古建築也不僅僅是「眼球經濟」和「眼睛文化」,而是展現著某種感悟層面的「心靈經濟」和「心性文化」。古建築文化不是僅僅讓後來者在眼前景物中透視歷史,它更需要我們在與眼前景物的心靈對視或心靈對話中獲得一種靈感。旅遊意義上的古建築文化教育,不是建築技術的掌握,而是建築藝術文化的整體掌握,從而使旅遊從業人員在旅遊工作中,為旅遊者解讀古建築歷史提供比較有意味的「歷史閱歷」。
中國古建築文化,是歷史上「人的靈魂活動」的雕塑,是古往今來「人的意義化」的風景。學習古建築文化就必然要達到「靈魂風景」的感觸和「風景靈魂」的感悟。至少,應該向「那個境地」「趨步」。
基於這種思考,本教材主要以古建築的文化體系為編寫脈絡,以試圖解釋中國古建築文化體系的精神基礎和文化内涵為編寫重心,以具體的建築物體為學習的參照對象而不僅僅是接受對象為考慮,以牽引受教育者在文化「傳統與現實」中所能產生的思索為手段,以建構中國古建築文化初步認識為編寫目的。
本書在以上基礎上形成的編寫思路是:整體上,以古建築遺存實物為點、以建築文化藝術為線,以一定時代的人文歷史為面,完成中國古建築文化應該反映和傳達的「歷史訊息」,並成為我們解讀「歷史中國」的一個視點。微觀上,敘述古建築文化空間緯度的建築藝術特色(如從建築整體文化淵源→各派文化思想對古建築的影響→各具體藝術門類對古建築的襯托→建築群落→院、屋、房的介紹),形成從廣泛到精鍊、從廣博到精深的總結;敘述古建築文化空間經度的建築藝術特點(如從史前社會→先秦→漢→唐→宋→元→明→清的闡述),歸納出中國古建築文化歷史走向的特徵。在具體建築構件文化上,力圖以小見大,以大鑒小,達到能夠睹物見性、思事出情,從而使中國古建築與古建築文化成為「有生命的歷史」和「有歷史的生命」,使讀者在了解學習中國古建築時,既能從現代走近歷史,又能從歷史走向未來。
為呈現編寫思路,本教材編寫的分段意圖是:層次格式上注意以古建築文化淵源、歷史特徵、建築鑑賞為主要層次,構建符合中華民族文化思維的傳統方法(如每章基本都遵循文化淵源→歷史特徵→建築鑑賞的思維線索);注意古建築的「詞彙意義」,在每一形制建築中,都交代其基本建築配置、構件,並成專項成文式(或大節或小項),如殿、堂、亭、閣、斗拱、榫卯等。注意中國古建築藝術的審美感染,貫穿在古建築文化的美學傳達幾乎在每一章節都有涉及。
本書共分九章,以中國古建築概述、中國古代都城與建築、中國古代宮殿與民居建築、中國宗教建築、中國禮制性建築、中國陵墓建築、中國古代園林建築、中國古塔建築和其他古建築八大子建築體系為編寫模組。每一模組均以從大到小的思路進行陳述。閱讀思維也是立足於對每一章文化知識的掌握後,透過具體建築藝術的解讀和欣賞,達到對古代建築文化的充分理解,使歷史的「見證」成為自己的「見識」。
本書在編寫中,特別注意了事與情、物與理的關係,避免了在寫「凝固的文化」時,缺少「鮮活的靈性」的缺點,使古建築文化介紹走出了「冷酷的過去」,而置身於「喧囂的現在」;還特別注意了在以「文本模式」啟發歷史靈魂的過程中,運用近似「散文式」的語調,使枯燥的學習瀰漫「薰陶熏陶」。
本書可作為旅遊系教材,也可作為人文知識基礎教材,還可作為旅遊從業人員的工作輔助讀本。
在本書編寫過程中,得到了吳玲教授、朱晟軒老師的熱情關注與無私支持。本書中的部分圖片引自劉敦楨先生的《中國古代建築史》一書。在此以誠摯和感動的心情對他們表示由衷的謝意。
編者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