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紐約的窗景,我的故事

The City Out My Window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看更多
  • 9 297
    330

出版情報

《窗》──50位作家,50幅窗景,50種視野

2015/12/14 打從我在紐約上西區公寓的窗前駐足,心有所感的那天起,轉眼十年了。當時內人和我正要搬出那一房一廳的公寓,我心頭湧上一股渴望,想把那幅窗景捲起來一併帶走。那景致我觀看了七年,日復一日,窗外那些樓宇錯落排列,深印我腦海。不知不覺中,那幅窗景成了我對那城市最熟悉的印象。它成了我的一部分,可是我將 從此與它揮別。 要密切留意已融入日常生活之中的事物並不容易。「它們明天還是會在那裡。」往往要等到即將失去,或者已經失去,才赫然明白它們的重要。我納悶的是,我怎麼會沒有多加留意窗外的景色。這疏忽讓我不禁尋思,我們如何體驗與感知窗外的一切。說到底不外是,我們如何體驗與感知生活。 對我來說,窗口和窗景就像某種「重啟按鈕」。好比眼睛累了會眨一眨一樣,每當我想讓腦袋放空、思緒停頓,我會默默地任目光穿透玻璃,在窗外遊移,不加分析,不有意識地解讀。我的雙眼單純只是瞥向某個景致,並沒有真的盯著什麼看,而下意識裡對於那景致的熟稔——尋常的屋頂、著名的飾板、附近的中庭,遠方的山丘,反倒可以讓我分心恍神。我不經意地望穿一片玻璃,這玻璃把我和世界連接起來,也把我和世界分隔開來。 因此,二○○四年那天,我總算仔細打量那幅窗景。我甚至試圖拍照,但很快便發覺拍照行不通。照片無法傳達我眼中的風景,單純僅呈現窗外景物。於是我取來鉛筆和粉蠟筆,把窗景畫在一大張包裝用的牛皮紙上,窗框等一切都畫進來,並且頭一次注意到,我觀看了那麼久的風景裡蘊藏著那麼多的事物,而之前我竟渾然不察,它們都躲哪去了? 打從那時起,我花了好多年的時間素描一幅幅窗景。在二○○四年至二○○八年之間,為了一本以紐約市為題的書進行研究時,我發現作家通常和我有類似的處境: 在書桌前一坐就是數小時,所以他們若不是把書桌擺在靠窗的位置,盡可能飽覽風景,就是刻意避開窗景。當我邀請作家們以文字描述他們的窗景,奇妙的事情發生了:我在素描裡捕捉到的元素,都由他們的文字補足了(或者甚至是補強了)。 這就是二○一○年起在《紐約時報》發表以及後續刊在《巴黎每日評論》裡的「世界窗景」系列的發想與初衷:描繪全世界作家的窗景,並附上他們的一段文字—— 線條和文字透過有形的觀看角度結合在一起。本書裡的五十幅素描(有些從未發表過),每一幅都提供了一座觀景臺,也可以說是一個「視野」,讓你在五十趟的環 遊世界行旅中歇息和沉思。 經過這些年,我終於學會在窗前停留更久一點,也往往會思索著,假使我擁有那些窗景,我會有什麼感受。它們會如何影響我?如果我天天看著那些樓宇或樹木或船隻經過,我會有所不同嗎?我慢慢體會到,一扇窗終究不僅僅是與外在世界接觸或分隔的界面,它也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向內的凝視,投射回到我們自身的生活。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63篇私密告白,63幅私藏的紐約風貌。
你的窗口是你眼中世界風貌的框架。
這風貌只屬於你,獨一無二。


一個窗景,兩個故事。 窗外有故事在上演,窗內也有我的故事在發生……

本書收錄了許多定居紐約的知名藝文人士窗外景色素描,以及他們對這面窗景的諸多臆想、懷想、追想。

包括作家彼得・凱瑞(Peter Carey)、作曲家菲利普・葛拉斯(Philip Glass)、妮可・克勞斯(《愛的歷史》作者)、攝影家安妮.萊博維茲(Annie Leibovitz)、名廚馬利歐.巴塔立(Mario Batali)、《紐約時報》發行人小亞瑟.奧克士.沙茲伯格(Arthur Ochs Sulzberger Jr.)等63位。

本書不僅關乎他們對於一扇窗的想像,也是他們對於自己住家,以及住家與外面世界關係的反思。

作者佩里柯利詳實描繪了每位受訪者窗外可見的風景與住宅設計,諸如高級的赤褐砂石樓房,直入雲霄的摩天大樓,以及充滿紐約風情的老公寓,儘管只是線條簡潔的黑白素描,觀者的想像力卻會自動為它們上色,使之成為一幀幀宛如電影定格畫面的圖畫。

而當我們的心思被作者牽引望向窗外的景色,也會不禁揣想起,住在這面窗景所在的房間裡,人們的生活是什麼模樣……

你的窗景,絕非無關緊要,而是構成自己生活風貌的一片重要風景。因此現在就推開你的窗,敞開你的心,用心與眼享受只屬於你自己的私密風景,向外觀看世界,也向內觀看自己。

專文推薦

馮光遠、黃寶蓮

名人推薦

鄭重推薦(依姓氏筆畫)

•1976阿凱
•太陽臉(知名插畫家)
•小樹(La Vie專欄作家,StreetVoice音樂頻道總監)
•李清志(實踐大學建築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李俊明(設計與生活風格作家)
•杜祖業(GQ總編輯)
•黃威融(《Shopping Design》總編輯)
•楊子葆(輔仁大學客座教授)

譯者

廖婉如

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畢業,紐約大學教育心理學碩士。曾任技術學院講師,現為自由譯者。

目錄

推薦文 一座令人激動的回憶劇場/馮光遠
推薦文 借來的私房風景/黃寶蓮
 
引言:這風貌只屬於你,獨一無二/保羅.高柏格(Paul Goldberger)╱ 普立茲建築獎評論家

寇特.安德森KURT ANDERSEN╱小說家、電台主持人
羅傑.安哲ROGER ANGELL╱紐約棒球評論家
彼德.班內特PETER BARNET修道院博物館館長
卡洛琳.貝倫CAROLINE BARON╱製片、慈善家
巴瑞辛尼可夫MIKHAIL BARYSHNIKOV╱芭蕾舞家
馬利歐.巴塔立MARIO BATALI╱名廚
約翰.伯蘭特JOHN BERENDT╱作家
德瑞克.柏梅爾DEREK BERMEL╱豎笛家、作曲家
艾席卓.巴拉斯可ISIDRO BLASCO╱視覺藝術家
查爾斯.波克CHARLES BOCK╱小說家
卡蘿.波格特CARROLL BOGERT╱人權運動家
大衛.拜恩DAVID BYRNE╱樂手、藝術家
彼得.凱瑞PETER CAREY╱作家
葛雷登.卡特GRAYDON CARTER╱雜誌總編
蘿珊.凱許ROSANNE CASH╱創作樂手兼作家
史蒂芬.寇柏特STEPHEN COLBERT╱喜劇演員、電視節目主持人
克列柏.克雷恩CALEB CRAIN╱作家
亞瑟.丹托ARTHUR DANTO╱哲學家、藝評家
麥特.戴林傑MATT DELLINGER╱作家、新聞工作者
朱諾.迪亞茲JUNOT DÍAZ╱作家
E.L.達克多羅E. L. DOCTOROW╱小說家
納森.英格蘭德╱NATHAN ENGLANDER作家
諾拉.伊佛朗NORA EPHRON╱導演、作家
李察.伏洛德RICHARD FLOOD╱新當代藝術館博物館館長
奈爾.法蘭科NIEL FRANKEL╱藝術家
格勒克仁波切GELEK RIMPOCHE╱藏傳佛教大師、流亡作家
尼克.吉斯NICK GHIZ╱藝術家
菲利浦.葛拉斯PHILIP GLASS╱作曲家
伊森.荷遜菲德ETHAN HERSCHENFELD╱聲樂家
郭華德ED KOCH╱前紐約市長
妮可.克勞斯NICOLE KRAUSS╱作家
東尼.庫許納TONY KUSHNER╱劇作家
安妮.萊伯維茲ANNIE LEIBOVITZ╱攝影家
丹尼爾.李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建築師
菲力普.洛佩特PHILLIP LOPATE╱作家
格倫.勞瑞GLENN D. LOWRY╱紐約現代美術館館長
弗列德.魯布林FRED LUBLIN╱神經學家
溫頓.馬沙利斯WYNTON MARSALIS╱爵士樂手、作曲家
布魯斯.麥考BRUCE MCCALL╱插畫家、幽默大師
科倫.麥肯COLUM MCCANN╱作家
李察.麥爾RICHARD MEIER╱建築師
丹尼爾.米納克DANIEL MENAKER╱出版人、作者
安東尼奧.孟達ANTONIO MONDA╱作家、教授
蘇珊娜.摩爾SUSANNA MOORE╱作家
馬克.莫里斯MARK MORRIS╱編舞家
尼可.馬利NICO MUHLY╱作曲家
梅根.奧羅奇MEGHAN O’ROURKE╱作家、詩人
克利斯.拉西卡CHRIS RASCHKA╱插畫家
奧利佛.薩克斯OLIVER SACKS╱腦神經學家、作家
史地芬.薩格梅斯特STEFAN SAGMEISTER╱平面設計師
蓋瑞.史坦恩加特GARY SHTEYNGART╱作家
彼得.席斯PETER SÍS╱插畫家
班.桑南柏格BEN SONNENBERG╱作家、編輯、譯者
洛林.史坦LORIN STEIN╱編輯
亞歷山大.史迪里ALEXANDER STILLE╱作家、記者
伊莉莎白.史卓特ELIZABETH STROUT╱作家
小亞瑟.奧克士.沙茲伯格ARTHUR OCHS SULZBERGER JR.╱《紐約時報》發行人
蓋伊.塔利茲GAY TALESE/作家
阿基雷.瓦爾茲ACHILLE VARZI╱哲學家
亞歷.威金森ALEC WILKINSON╱作家
湯姆.沃爾夫TOM WOLFE╱作家
亞當.賈克ADAM Y╱樂手
勞倫.扎拉茲尼克LAUREN ZALAZNICK╱媒體主管

後記/窗框內那片薄玻璃之外的一切,屬於我們內心,不屬於外在世界。

序/導讀

推薦序一

一座令人激動的回憶劇場 / 馮光遠

對居住紐約十多年的我來講,看完馬帝歐‧佩里柯利這一本用黑白線條描繪出來的紐約窗景,滿足了我不少鄉愁。是的,鄉愁,紐約是我的第二故鄉。

當年在紐約,是怎麼都不可能從這麼多俯視的角度看這個城市的。那個時候拍紐約,很多時候都是「室外、仰視」的畫面,不像這本圖文書裡的「室內、俯視」視角。你可以安靜地從許多紐約客的窗子,用獵豹掃描草原的方式檢視窗外這個城市,她的靜止,她的流動,她的古舊,她的創新,每次都讓你重新認識她。

看到湯姆‧沃爾夫在《紐約的窗景,我的故事》裡寫道,房地產仲介商帶著他妻子與他一起看房子,當看到後來成交的這一棟時,仲介商說,「你有沒有發現,每次我帶你看房子,你從沒看內部一眼,總是直接衝到窗邊看風景。」這敘述讓我回想到許多我的紐約朋友不也都是這樣,到了別人家(尤其是位於曼哈頓的公寓),幾乎都是先考察窗外的景色,又突然想到一個跟這有關的有趣之事:有回跟幾個朋友去上城哥大附近參加派對,從主人家客廳的窗子望出去,幾條街外有兩棟長得一模一樣的住宅大廈,寫詩的夏宇看著看著就問我,「光遠,那是世界貿易中心嗎?」我噗嗤一笑,「小姐,不是長得一樣的兩棟大樓都是世貿中心。」

可是佇立在窗口打量窗外風景,不管是夜晚遠眺帝國大廈頂樓紅白藍光,或者白晝近望克萊斯勒大樓從劍魚般尖塔反射出來的銀光,永遠都是一件讓人出神的事──若是你可以看到稱得上是經典建築或者自然美景的話。

《紐約的窗景,我的故事》書裡就有好幾個人描述到這樣的景況,作家菲力普‧洛佩特說,他其實很高興從他書房窗口望出去的景色「平凡無奇,不會美得讓人屏息」,因為如詩如畫的風景會讓他無法專心寫作;編導過《西雅圖夜未眠》、《美味關係》的諾拉‧伊佛朗講得更白,說從她辦公室落地窗望出去,可以看到她最喜歡的克萊斯勒大樓,「幸好我寫作時是背對著它,否則會半個字也寫不出來。」

窗外的風景的確會讓你沉浸在各種思緒裡久久不想動,尤其是在紐約這種城市,不盡然要在高樓櫛比鱗次的曼哈頓區,饒有文化感覺的布魯克林區、族裔鮮明的皇后區、具郊區風味的布朗克斯區,甚至是帶點世外桃源感覺的史泰登島,從各個人家窗戶望出去,再對照書裡各扇窗戶外的景觀,你突然會有一種領悟,原來紐約市做為世界級的文化藝術重鎮,窗外的風景竟然扮演著這麼重要的角色。

那也無怪乎希區考克的《後窗》觀念被書中好幾位作者提及,電影《後窗》裡,腿打上石膏坐在輪椅上竟日無所事事的攝影師詹姆斯‧史都華,從他位於曼哈頓下城西村的公寓後窗,不但看盡庶民生活百態,還見證一起謀殺案。

從後窗緊挨著後窗的公寓裡,紐約客一不小心就會看到故事,啟發靈感。傳記作家亞歷‧威金森就經常從他的窗子看到對面有二十個房間的名人的家居生活,並且好奇他經常在某個房間度過一天的最後時光的理由;鄉村搖滾歌手蘿珊‧凱許住在雀爾喜區,從她朋友住的雀爾喜飯店房間窗口,可以看到凱許的臥房,所以凱許喜歡跟先生在拜訪那位朋友時,從那個窗口反看自己的臥房;08年普立茲獎得主,《貧民窟宅男的世界末日:奧斯卡‧哇塞短暫奇妙的一生》作者朱諾‧迪亞茲更是在書中寫道「在這麼高的地方,窗子不再是窗子,反倒像窺視孔。這是如假包換的『後窗』,獨不見美侖美奐的房子,也不見人性光輝。」 所以,誰說文化藝術不就是從這些點點滴滴的「窺視」開始累積,漸次成形,終至無限開展?

一邊閱讀本書,自己的窗景經驗也不時跳出來。初至紐約,我與畫畫的朋友合租布魯克林「公園斜坡」的公寓,就是作家克列柏‧克雷恩與他男友彼得居住的那一區,看到克雷恩家的窗景,八○年代「公園斜坡」21街的日子又鮮活起來,不同的是,我居住的公寓後窗,跨過低矮的窗櫺,就是一樓的屋頂。我喜歡搬張椅子坐在人家屋頂上喝啤酒,而我的室友習慣把比人高的畫布撐在人家屋頂上作畫。後來我搬到皇后區「陽邊」,從窗口望出去,看得到帝國大廈頂層部分,七月四日,紅藍白三色總是異常耀眼。記得1986年紐約大都會棒球隊打敗波士頓紅襪隊奪得世界冠軍,紅藍白光也高掛曼哈頓上空提醒紐約客大都會的成就。

提這些,因為在本書裡,你會不時在各個角度的天際線看到帝國大廈,它出現在凱許家窗口,出現在建築師李察‧麥爾辦公室和編舞家馬克‧莫里斯家窗口。從平面設計師史地芬‧薩格梅斯特的工作室窗口也看得到帝國大廈,因為他需要工作室的每個人都時時感受到自己生活在紐約的事實。這真是一個激勵人心的選屋條件。

呆看《紐約的窗景,我的故事》的各個窗景,十幾年紐約生活從不去深究、就這麼擦身而過的建築或生活細節,竟然也會從畫作裡冒出來。《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的作者奧利佛‧薩克斯原來住在格林威治村外沿的十三街,當年,我應該曾經經過他的公寓;媒體人勞倫‧札拉茲尼克住的那棟大樓旁邊有間很大的賣酒的店,我知道,因為我在畫作左下方瞄到古博聯合學院;以前經常去華盛頓廣場,看到從作曲家尼可‧馬利的窗口望出去的廣場拱門,許多回憶紛沓而至,加上一直在研究他家到底在廣場的哪個角落,我因此在這頁待了好久。

佩里柯利的黑白線條工整,把書裡這些紐約客各自的窗景,不論複雜或簡單,都整理得有條不紊。想到他能夠登堂入室到許多人家裡,端坐窗前畫出城市的各個面貌,我想也只有在紐約這個不論文化或歷史都層次分明的城市才有可能成其事。

以前在《紐約時報》,後來在《紐約客雜誌》寫建築評論的保羅‧高柏格為本書寫的引言是這本書有看頭的另一個理由。至於諸多文化人、作家、藝術家為自家手繪版窗景所寫的短文裡,《光影交舞石頭記──建築師李伯斯金回憶錄》作者,紐約新世貿大樓建築師丹尼爾‧李伯斯金的窗景以及他的感想,我覺得最值得拿出來當作這本書的代表。

李伯斯金是這麼寫的:我窗前這片景捕捉到紐約的詩意。它飽含感情和幾何線條……而感情才是建築的靈魂。好一座讓人激動的回憶劇場。

推薦序二

借來的私房風景 / 黃寶蓮

我倚窗夠久,

早已習慣一個空寂的房間,而,

你的愛不過是老人袖口上的塵垢, ——Leonard Cohen歌詞裡憂傷的窗。

窗是浪漫愛情發生的場景,

窗是想像飛馳的靈感之泉,

窗是誘惑的源頭,也可能是犯罪的入口……,

窗是關於自由和夢想,孤獨和寂寞,歡樂與喧囂……。

人的一生中想必都住過不同的房子,在不同的城鎮,有過不同的窗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擁有或大或小、或闊綽或窄促的窗;窗的存在連繫了心靈與外面的世界;人都害怕孤獨,害怕被世界隔絕;有了窗,讓光進來,讓風景留駐;窗也是為了等待,等待生活可能發生的奇蹟,等待愛情,等待四季的變化,等待未來或緬懷過往……。

在紐約的那些年,我在布魯克林的窗外有一片藍天,許多高大的落葉喬木,下雪的時候,天地一片灰濛;晴朗的夏夜,偶有流星墜落天際,窗前也來過鴿子和賊子,有過我的遐想和失落;二十年過去,那一扇窗的景物,生生猶在記憶裡,成為生命中恆常的一頁風景。

是因為戀戀難捨即將告別的窗景,畫家馬帝歐.佩里柯利,造訪了六十三位和紐約淵源深遠的音樂家、建築師、博物館館長、舞蹈家、記者、哲學家、教授、插畫家、藝評家、雜誌總編、視覺藝術家、醫生……,將他們私家窗景拍照入畫,成為這本《紐約的窗景,我的故事》,從這些窗口我們望見紐約既古典又摩登的建築特色,窺見了世界知名的地標景物,也讀到不同的人物的思維與訊息,看見了一般人看不到的私房風景。

作家科倫.麥肯說:「我總以為,我們開多少次窗,便可以編織出多少個不同的故事。」讓我這個在窗前眺望著高樓夾縫中六尺見方的海景,埋頭敲打鍵盤卻未必能寫出像樣故事的書寫者嫉妒而且汗顏!

前紐約市長Ed. Koch說:「我的窗可以讓陽光通行無阻地灑進來!」

簡單一句話語,有力的說明Koch居處的闊綽;寸土寸金的紐約,一扇向陽的亮麗窗口是何等優沃奢華!Koch是個熱愛廣東烤鴨的老饕,更是典型的紐約客,他已經給自己在紐約選好墓地,因為無法想像自己離開紐約,生是紐約人,死是紐約鬼!是這樣一個讓人愛得徹底,恨也決絕的極端城市!這裡富人窮人各得其所;難見天日的半地庫裡,其實也窩居著未來的藝術家、音樂家或者清潔工、售貨員。

攝影家安妮.萊博維茨,蘇珊.桑塔格生前的伴侶,住在最富歐洲情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5722753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160
    • 商品規格
    • 23.2*18.7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27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