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尹子研究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關尹子》一書,《列子》、《莊子》已明引,其文字和今本《關尹子》同,劉向校錄該書並撰序,《漢志》有載,葛洪曾撰寫後序並載述各篇篇名、主旨,所說皆與今本同,足見《關尹子》非偽書。
關尹子以為萬物皆由一氣所生,一氣散而為萬物,萬物聚合為一氣;氣聚而生,氣盡而死。既皆由氣而來,所以並無真正之生死,亦無實有不變之萬物、時空。人能掌握氣,運用氣,即能隱形現形,變易萬物,召喚風雨,改變時空。而其要妙則在於「以神存氣,以氣存形」。
又,關尹子以為由一氣而有陰陽、五行,因五行而生五臟與精、神、魂、魄、意五神。由五神而衍生:性、心、意、識、情等察照及認知作用。性未萌,心已萌,意紛亂;由意而起認知美醜是非之識,由識而起喜怒哀樂之情,因情而為外物所囿。修道在以智去識,棄意返心,由心返性,察照萬物而任運自然。
關尹子的「變識為智」,和佛教的「轉識成智」不同;佛教是以識為認知本體,將八識轉變成四智。關尹子以識為認知作用而非本體,是以智遣識,返回心性之觀照自然。佛教轉識成智,出自玄奘編撰的《成唯識論》,成書於唐高宗朝,其說也晚。有可能是玄奘取相近之名相以譯經。
目錄
自 序/01
關尹子歷代諸家序/01
凡 例/01
上編 關尹子研究
第一章 關尹子其人及其思想/2
摘 要/2
壹、周世至漢代文獻中的關尹子其人/2
貳、漢末至六朝,隨老子化胡故事發展的關尹子事蹟/5
參、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鑑》近八千字的長篇關尹子傳記/14
肆、關尹子的學術思想/24
伍、結語/29
第二章 關尹子真偽考/31
摘 要/31
壹、漢代相關載記中的《關尹子》書/31
貳、南宋後學者始疑《關尹子》一書為偽/34
參、周世《列子》、《莊子》書中已明引《關尹子》書,所引文字與今本相同,足證《關尹子》書非偽/37
肆、由東晉.葛洪《文始真經後序》所載《關尹子》九篇篇名及主旨和今《道藏》本相同,可證今本即葛洪本子/41
伍、從關尹子的言行思想上看,關尹子既是哲學家也是術數之士,亦即是道、術兼具的方士之流/43
陸、唐宋史料中曾引《關尹子》文句,可見唐宋時《關尹子》書依然存在/48
柒、《關尹子》中之「識」非佛教六識之識/50
捌、結語/53
第三章 關尹子道體論一氣生萬物說,兼述與子華子五神五行相配說的異同/56
摘 要/56
壹、關尹子的道體論源承自老子——萬物出於道,返於道/56
貳、關尹子對老子道體論的沿承/61
參、關尹子對道體論的闡發——人體稟氣,由五行精魄而生/63
肆、關尹子魂魄與鬼神之論述/66
伍、關尹子五神五行相配說,和子華子相關說法的異同/68
陸、關尹子對莊子的影響/72
柒、結語/75
第四章 關尹子與道教神仙修煉術/77
摘 要/77
壹、氣為萬物生滅之總根源,以氣合道,得道方能超越時空物我/77
貳、關尹子以為修道之方在存氣、煉氣/79
參、關尹子合三一之修道說及其影響/83
肆、周秦至兩漢間,內丹修煉法門的源起及流變/86
伍、《關尹子》書中所說內丹修煉名相及修煉法門/88
陸、關尹子氣化論對五代.譚峭《化書》的影響/93
柒、結語/97
第五章 試論《關尹子》之心性情識非佛教之八識四智/99
摘 要/99
壹、《關尹子》書中的心性情識說/100
貳、戰國時期諸子對心性情識的說法/103
參、關尹子對識的看法/106
肆、《關尹子.五鑑篇》的轉識成智說/108
伍、佛教六識、八識說的演變及轉識成智說的形成/116
陸、結語/119
下編 關尹子古注今譯
關尹子古注今譯/122
一 宇 篇/123
二 柱 篇/181
三 極 篇/215
四 符 篇/267
五 鑑 篇/332
六 匕 篇/382
七 釜 篇/418
八 籌 篇/454
九 藥 篇/475
參考書目/529
序/導讀
自 序
關尹子為周朝守關吏,《史記》說老子見周之衰,將出關,關尹子強邀老子撰寫《道德經》五千言。《史記》未言所出關名,後人或以為大散關,或以為函谷關,今以函谷關在東,通往六國;老子既然是西去,所出之關應是大散關。
關尹子的思想,來自老子,著書九篇,名為《關尹子》。關尹子認為萬物由氣而生,一氣散為萬物,萬物聚合為一氣;以萬物各自而言,氣聚則生,氣散則死,並無真正之生死,亦無不變之時空與萬物。因此只要能掌握氣,能運用氣的變化,即能變化生死,隱形現形,使走獸變飛禽,飛禽變走獸,召風雨,變易時空。而修煉的法門,則如《關尹子.六匕篇》所說:「以神存氣,以氣存形。」把形、氣、神三者,當作修道之要素。貴在以心神來聚氣,使氣合虛契道,進而能運氣以存形,以變化萬物。
《關尹子》書,周世《列子.仲尼篇》、《莊子.天下篇》已明引關尹子,其文字和今本《關尹子.三極篇》第十六章全同。西漢.劉向已校錄,《漢書.藝文志》有載,東晉.葛洪曾撰寫後序,而後序所提九篇篇名及主旨,亦被南宋.陳顯微《文始真經言外旨》題下注及元.牛道淳《文始真經註》題下注所採用;這些都證明《關尹子》非偽書,自周漢至今,一直沿承不絕。
關尹子談到修煉法門,也談到心性情識之說。認為一氣而生萬物,因氣而有陰陽、五行,五行生五臟,五臟生精、神、魂、魄、意五神。五神具,而後產生:性、心、意、識、情等察照及認知作用。性清靜無為,屬未萌;心則已萌,能觀照萬物;意念紛起,能分別而起認知作用的識,因識的認知而有美醜是非論斷,於是而有喜怒哀樂愛惡欲之情。因情而拘繫於外物之時與空,將氣化之萬物,執為實有不可變,因而以無為有。
為此,關尹子在《關尹子.五鑑篇》談到了「善去識者,變識為智」之說,其意以為:性,清靜無為,自然運作;心,屬神、火,起心觀照,為有為;意,屬土,重覺知;識,以認知作用為主,有美醜是非之執著;情,有喜、怒、哀、懼、愛、惡、欲等情緒。心由性起,意由心生,性未萌,心已萌,因心而有意;意紛雜,由意而生識;識有美醜是非之認知作用,因而有喜怒哀樂之六情。修道重在以智慧遣識,由意返心,由心返性,以性來觀照萬物,自然無為,因任而不執著。此為關尹子變識為智之說。而以性觀照,任運自然,然後才能「以神存氣,以氣存形」,兩者相須而行。
有人以為關尹子「變識為智」即是佛教的「轉識成智」,其實二說有極大不同。佛教以識為認知本體,和關尹子以識為認知作用者不同,關尹子認知的本體為精、神、魂、魄、意五神,佛教則以識為本體,由本體而起作用。
小乘《阿含經》中原只有六識,至大乘世親(西元400-480年)等人擴增為八識,更或出現九識、十一識之說。
世親的年代,約在中國東晉安帝至齊高帝間。世親晚年撰《唯識三十頌》,傳唯識學說,其後傳至護法等十大論師,護法傳戒賢;唐太宗時,玄奘自中土至印度,拜戒賢為師學唯識,今《大正新修大藏經》三十一卷所收《成唯識論》經題下標「護法等菩薩造,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護法即是戒賢之師,標明「護法等菩薩造」,表示不僅護法一人而已,其實《成唯識論》是依據世親《唯識三十頌》之說,由唐代著名高僧玄奘三藏法師以護法學說為主,揉合印度十大論師的詮釋,編成唯識學集大成之書《成唯識論》。《成唯識論》編撰的年代,是在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閏十月至十二月。
玄奘《成唯識論》,其成書也晚。在識智說上,小乘僅有六識,至大乘而發展成八識,至《成唯識論》而有轉識成智之說。
轉識成智,即是將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第六識意識轉變為妙觀察智,第七識末那識轉變為平等性智,第八識阿賴耶識轉變成大圓鏡智。此為轉八識為相應之四智,轉有漏之世間法,成無漏之出世間法。轉識成智說出現在玄奘《成唯識論》,其流傳,更在唐高宗顯慶四年之後。
因此以內容及撰成年代先後來看,關尹子的「變識為智」,重在以清靜無為之「性」來觀物,不以意生識,不因識而有六情,不因六情而為外物所囿。此與佛教以識為認知本體者,有大不同;亦與佛教轉八識成四智說不同。佛道識、智之說,自是相異,不能渾而一之。
蕭登福謹序於臺中大里
2021.10.19
試閱
第一章 關尹子其人及其思想
摘 要
關尹子是老子的學生,也是讓老子撰寫《道德經》以留世的重要功臣。雖然先秦子書中有多篇章談到關尹子的學術主張,但他的生平事跡則至司馬遷《史記》及劉向《列仙傳》,才漸為人所知,而二書敘述關尹子的文字仍嫌短小。漢末至六朝時,隨著老子化胡故事的發展,逐漸踵事增華,至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八》為尹喜立傳時,竟然發展成將近八千字的長篇傳記。
關尹子的思想,來自老子,而他的重心則在壹性、養氣、全神,主張在己無居,心不留物,動如水,靜如鏡。呂不韋《呂氏春秋》用「關尹貴清」來說明他在修道治國方面的主張。
關鍵字:關尹子 周代 老子 紫氣東來
壹、周世至漢代文獻中的關尹子其人
關尹子其人,周世子書或稱為關尹喜,或稱關尹,或稱關尹子。難以知其姓氏名諱。西漢時,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劉向《列仙傳》皆稱之為「關令尹喜」;「關令」是他的官職名稱,為守關之官吏,則其姓名應是尹喜。東漢順帝時李尤《函谷關銘》及南北朝.崔浩皆稱為「尹喜」。 歷代老子化胡故事的流傳,也稱為關令尹喜,以尹喜為關令之姓名,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八.尹喜》更明確說:「無上真人尹喜,字公文。」不僅說他姓尹名喜,字公文,還說他的從弟為尹軌,字公度。 關令尹喜的字號及從弟之說,應是老子化胡故事中所衍變而來的。
關尹子其人,最早見於記載者為《列子》、《莊子》、《呂氏春秋》等周代子書。雖然有三種子書、有多篇載述關尹子的事蹟,但大都偏向關尹子的學術思想的敘述,由子書中,僅知列子曾向關尹子問修道之方(《列子.黃帝篇》、《列子.仲尼篇》、《列子.說符篇》、《莊子.達生篇》),及射箭之法(《列子.說符篇》)。這些記載,可以說明關尹子是列子的老師。因此在傳承上,是由老子傳於關尹子,關尹子傳列子。而《莊子》書中多載述列子事蹟,則莊子之道學,應來自列子。
在周代的子書中,大概可以釐析出關尹子的學術傳承,但對關尹子的生平事蹟,則付之闕如。諸書都只載述關尹子的學術思想,而不談關尹子的行事事蹟及生平。現存文獻中,記載關尹子生平事蹟較早較詳盡的,當為西漢.司馬遷《史記》及劉向《列仙傳》。西漢的這些關於關尹子的記載,應該是漢代當時保留的史料尚多,所以能為其立傳。其中劉向更為《關尹子》一書九篇,做了校正工作。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說: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迺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迺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關尹子的傳記,附載於〈老子韓非列傳〉中,所見的文字甚少,說是老子去周,至關時,遇守關的關尹子,應其請求,而為他撰寫《道德經》五千言。《史記》僅說「至關」,至於是何關?後人爭議頗多。
唐.司馬貞《索隱》說:
李尤《函谷關銘》云:「尹喜要老子,留作二篇。」,而崔浩以尹喜又為散關令是也。
唐.張守節《正義》:
抱朴子云:「老子西游,遇關令尹喜於散關,為喜著《道德經》一卷,謂之《老子》。」或以為函谷關。《括地志》云:「散關在岐州陳倉縣東南五十二里。函谷關在陝州桃林縣西南十二里。」
由上述所見,老子所出的關,有人說是函谷關,有人說是大散關(也稱散關)。張守節引東晉抱朴子葛洪之說,主張是散關,司馬貞則引李尤及崔浩說,函谷關、散關兩存其說。
函谷關,今在河南省三門峽市的靈寶市境內,屬於河南的最西部,在陝西東部。大散關在今陝西省寶雞市西南十七公里大散嶺上。如由周地出函谷關,則是往東方走,通往戰國時之六國,戰國時之六國也是由函谷關攻秦。因為老子出關是往西而去,所以老子不是由函谷關出關。
老子所出的關,應是陝西寶雞的大散關。相傳老子為關尹說經的樓觀臺,即在陝西省西安市周至縣,老子為關尹子說經後,關尹子隨他西行,也應是由大散關入甘肅,往河西走廊而去,所以才會有老子化胡之說。因此老子出關,應是指大散關,才能和「紫氣東來」,老子西去的概念相合。
《史記》而外,劉向《列仙傳》保留了較多關尹子的史料,特別為他立了傳。西漢.劉向《列仙傳.關令尹喜》說:
關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內學,常服精華,隱德修行,時人莫知。老子西遊,喜先見其氣,知有真人當過,物色而遮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為著書授之。後與老子俱游流沙,化胡,服苣勝實,莫知其所終。尹喜亦自著書九篇,號曰《關令子》。
尹喜抱關,含德為務。挹漱日華,仰玩玄度。
候氣真人,介焉獨悟。俱濟流沙,同歸妙處。
上文是收入《正統道藏》的劉向《列仙傳》,但其文字,顯然較劉宋.裴駰所見的本子,簡略了許多,文末增加的讚頌,疑是後人所增。《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在老子為關令尹喜說經後,而去,「莫知其所終」下,劉宋.裴駰《集解》引《列仙傳》云:
《列仙傳》曰:「關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內學星宿,服精華,隱德行仁,時人莫知。老子西游,喜先見其氣,知真人當過,候物色而跡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為著書。與老子俱之流沙之西,服巨勝實,莫知其所終。亦著書九篇,名《關尹子》。」
將今本《列仙傳》和劉宋.裴駰《集解》引《列仙傳》兩相比較,裴駰之本子顯然比今本詳盡。
又,唐.司馬貞《索隱》云:
《列仙傳》是劉向所記。物色而跡之,謂視其氣物有異色而尋跡之。又按:《列仙傳》:「老子西游,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
唐.司馬貞《索隱》所引的《列仙傳》,又多了「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說老子是坐青牛過關,這段記載至關重要,成為老子騎青牛的重要依據,原出於《列仙傳》,但今本已佚去其文。
關尹子的生平事蹟,至司馬遷《史記》及劉向《列仙傳》才開始有較詳細的記載。漢後大抵沿承二者之說未變,但漢末至晉世,老子化胡說興起,隨著《老子化胡經》及老子化胡故事的發展,關尹子的事蹟也逐漸增多。
貳、漢末至六朝,隨老子化胡故事發展的關尹子事蹟
老子化胡的故事,肇源於《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說老子至關,為關尹子所留,「迺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史記》說老子出關後,莫知所終,而劉向《列仙傳》而說關尹子「後與老子俱游流沙,化胡,服苣勝實,莫知其所終。」明顯點出了老子西去,是為了化胡,關尹子隨同老子一起去化胡。老子化胡說,後來被佛教初來中國傳教時所援引,以方便於傳教。
佛教何時傳入中國,眾說紛紜,一般正史較採東漢明帝時候傳入的說法。佛教初傳中國,由於出家及剃髮,和中國儒教「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及「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觀念相反,傳教的速度甚為緩慢。初期傳入中國的佛教,為了生存和發展,先依附於黃老,尤其是以老子為主的道教神仙信仰。《後漢書.卷四十二.楚王英傳》說楚王英:「晚節更喜黃老,學為浮屠齋戒祭祀」、「楚王英通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佛陀)之仁祠。」文中的黃老,以《後漢書.卷三十下.襄楷傳》同樣的用語,而桓帝所祀為老子看來,黃老乃指老子;東漢.王充《論衡.雷虛篇》說:「道士劉春,熒惑楚王英,使食不清。」可見楚王英所信者為以老子為主之道教,浮屠只是依附於道教,不能獨存。浮屠,與佛陀同是音譯,指佛教。近人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說:「佛教最初為道術之附庸,讀桓帝延熹九年(166)襄楷所上之書,益得明徵。……在襄楷心目中,黃老浮屠同屬一『道』,亦已明甚。其疏雜引《四十二章經》及《太平經》義以證成道必須去慾,其末復繼云:『今陛下婬女艶婦杜天下之麗,甘肥美飲單天下之味,奈何欲如黃老乎?』上引佛書而下言奈何欲如黃老乎,則浮屠為道教之一部分,確然無疑也。」 湯氏之言,明白的說出在漢代佛教只是道教的附庸,屬於道教的一部分,不被視為獨立宗教。
湯用彤明言佛教在漢世依附老子以傳教。而黃老(老子)、浮屠(佛陀)所以可以共祠,除了佛教初期為了傳教,刻意依附老子外;《老子.六十七章》說:「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即仁愛、慈悲;儉,即清心寡慾;不敢為天下先,即是謙卑;和佛教的重慈悲、戒貪、謙卑相同;可以相比附。另外,黃老浮屠可以合祀,也可能和當時流傳老子入胡後,變化為浮屠(佛陀,指釋迦牟尼)有關,既是老子、浮屠(佛陀)同為一人,自然可以共祠。《後漢書.卷三十下.襄楷傳》襄楷上書桓帝說:
又聞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虛,貴尚無為,好生惡殺,省慾去奢,今陛下嗜欲不去,殺罰過理,既乖其道,豈獲其祚哉?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愛,精之至也。
老子在東漢桓帝時被當成統御天界的天帝一般,以淳金釦器及郊天樂來祭拜。 而由上引《後漢書.襄楷傳》:「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說明了何以楚王英和桓帝會將黃老(老子)、浮屠(佛陀)共祀,其原因在於老子入胡後化為浮屠(佛陀,釋迦牟尼),既然老子即是佛陀釋迦牟尼,所以黃老浮屠可以合祀。由此可以約略推測出早期佛教徒依附於老子以傳教之情形。這種情形,以史書所見,應是從東漢明帝楚王英起,至桓帝時,都是如此。
由漢代,將釋迦(浮屠)比附為老子化身,也說明了當時的佛教傳教不易,難以有進展。不僅傳教速度緩慢,甚至譯經也是至桓帝時來華的安世高才開始大量譯經。佛教自明帝傳入中國,至桓帝前,大都只是依附在道教之下,僅在少數人之中流傳,並沒有明顯的經文譯本傳世。桓帝、靈帝之世,才開始有大量佛經的翻譯出現。
化胡經隨著漢明帝至桓帝時老子化胡說的發展,開始有人將它撰寫成經,較著名的是西晉道士王浮的《老子化胡經》;而佛教至西晉之世,由於名士名僧的交遊,般若學攀援玄學,提高了佛教的地位,於是開始有僧人反對老子化胡之說。雖然由於僧人的大力反對,但今敦煌出土寫卷及《正統道藏》所收錄和老子歷代化身為帝王師,及老子化胡相關的經典,約有下述:《老子變化經》、《化胡經》、《太上妙始經》、《西昇經》、《太上靈寶老子化胡妙經》、《老君變化無極經》、《老子化胡經》、編於武后朝的敦煌寫卷本《老子化胡經》十卷等。
由這類老子化胡的經典,可以大略窺探老子化胡事蹟的衍變。而關尹子的事蹟,即依附在老子化胡的故事中來發展。其中以唐.王懸河《三洞珠囊.卷九.老子化西胡品》所引鬼谷先生撰《文始先生无上真人關令內傳》,內容較完整,影響較大,引錄於下:
鬼谷先生撰《文始先生无上真人關令內傳》云:
周无極元年,歲在癸丑冬十有二月二十五日,老子之度關也。關令尹喜勑門吏曰:「若有老公從東來,乘青牛薄板車者,勿聽過關。」在後果見老公如是,求度關,關吏不許,以關吏之言白之。老公曰:「吾家在關東而田在關西,欲往採樵,幸聽度之。」關吏再不許入,白關令。令即出迎,設弟子之禮。老公故辭欲去,關令殷勤北面事之。老子許之,住也。老子時有賃客,姓徐名甲,日雇錢一百。老子先與約語,當頓還卿直,然須吾行達西海大秦安息國,歸以黃金頓備錢限。甲既見老子方欲遠遊,疑遂不還其直。爾時有美色女人聞甲應得多錢,蜜語甲曰:「何不急訟,求其直,吾當為子妻。」甲惡意因成,即舉詞詣關令,訴老子求錢。關令以甲詞呈老子。老子曰:「吾祿貧薄,无僕役,前借此人,先語至西海大秦安息國歸,頓還黃金備直限,其何負約,見訟耶?」甲隨老子二百餘歲,應還七百萬。老子謂甲曰:「吾昔語汝,至西海大秦安息國歸,頓以黃金相還,云何不能忍辱?今便興詞訟我,汝隨我已二百餘歲,汝命早應死,賴我太玄長生符在爾身耳。」言畢,見太玄長生符飛從甲口出,還在老子前,文字新明,甲已成一聚白骨。喜既見甲違心便死,意復欲觀老子起死人。因曰:「喜當代還此直,即具錢來,伏願赦甲往罪,賜其更生。」老子愍之,曰:「善!此本非吾瞋甲,甲負先心,道自去之。」老子復以向符投其枯骨,甲即還生如故。喜具為說之,甲方叩頭謝罪。老子令還汝直,謝遣之也。老子以上皇元年歲在丁卯正月十二日丙午下為周師也。周道將衰,王不修德,弗能以道德治民,此淫亂之俗不可復,師故微服而行,吾將遠遊矣!喜復作禮曰:「願大人為我著書,說大道之意,喜得奉而修焉。」老子以无極元年歲在癸丑十二月二十八日日中作《道德經》上下二篇,以授喜。老子辭別欲行。喜曰:「願從大人遠遊,觀化天地間可乎?」老子曰:「我行无常處,或上天,或入地,或登山,或入海,或在戎狄蠻貊非人之鄉、鬼神之邦、嶮難之中,觀化十方,出入無間,坐在立亡,子以始受道,諸穢未盡,焉得隨吾遠行耶!子且止誦此二卷經萬遍,道成乃可從吾遠遊。子道欲成時,自當相迎,今未得去也。」老子臨去則告曰:「子千日以後於成都市門青羊之肆,尋吾乃可得矣。」喜奉教誦經萬遍,千日之後身乃飛行,入水蹈火並不熱溺,今道已成,乃往成都市門青羊之肆尋老子,經日不見,盡夜感念,到九日,見一人來買青羊,由是乃悟,問使人曰:「子何故日日買此青羊耶?」使人答曰:「吾家有貴客,好畜青羊,故使我買之也。」喜曰:「吾昔與彼客有舊,因期於此,子能為我達之不?」因以珍寶獻之。使人曰:「諾,君但隨我去,當為具白此意。」喜曰:「若然,白客言關令尹喜在外。」使人如其言白之。老子曰:「令前。」拂衣而起,登自然蓮華之座,問喜曰:「別後三年之中,子讀經何得何失?」喜拜而自陳曰:「奉教誦經,令喜得常存不死也。」老子曰:「子昔願從吾遠遊,道已成可以遊觀大地八紘之外也。」喜曰:「弟子宿願始申矣,無復所恨。」老子於是命駕遠遊天地之間,變化諸國也。後入罽賓國闍崛之山精舍中行道。罽賓王出遊,問曰:「此何等人?」侍者曰:「道士耳。」王曰:「道士乃幽隱在此乎?」後日復遊見之,王曰:「何修也?可以致福。」老子曰:「齋戒中食,讀經行道,上可得至真,不死不生,教化出入在意也;下可安國隆家,亦可從轉身得道,度世入无為。」王曰:「善哉!」後日出遊,復見之。王曰:「道士道法最何為貴耶?」道士曰:「吾道貴自然,清靜无為,及齋戒行中食,燒香可從生天,可從生王侯家,得可從道度世,以此為上。」王曰:「善!寡人欲請道士中食行道,可乎?」道士曰:「為欲請幾人耶?」王曰:「悉請也。」道士曰:「徒眾多,難可悉供也。」王笑曰:「寡人大國,何求不得,而云不能供耶?」道士曰:「吾道士固曰貧道,依附國王,致有珍寶,盡是王物。今先欲請王國人中食,以為百姓祈福,可乎?」王曰:「善!但恐道士无以供之。」道士曰:「足有供之,願王枉駕。」王曰:「刻日當到。」道士遂先請及群臣國人也,皆使仙童玉女及四方飛天人請男女一十四日,都畢,王歎曰:「貧道士尚能作大福如此,我大國王何所乏无而言不能供之耶?」刻日請道士徒眾,大會道士,到皆引諸天聖眾九品仙人,四十餘日,人來不盡,後方日日異類,或胡或傖,或吳或楚,或長或短,王倉庫已半,人猶未止。王曰:「如道士言,此人眾何其多?吾誠恥中殆,令无供具。」忽生惡念,曰:「吾恐此老公是鬼魅,非賢人。道士可速收縛,積薪市中,燒殺之,以示百姓。」於是遂縛老子徒眾等。老子爾時任其所作,聚薪都市。老子語喜及諸從真人:「卿但隨我上此薪上,傾國人悉來視之,終不能害我等也。」如是國人視之,其善心者皆難吒我王。何故強請道士而中道燒之,可憐可念!火起衝天,國人因見,老子亦放身光滿天下,老子與喜及諸真人在炭煙之中,坐蓮華之上,執《道德經》詠之。及火勢盛,猶在炭上,坐不去。王問:「老公已死耶?」使者曰:「老公故在炭上誦經。」王又令沉老公深淵。後隨王入淵,入淵不溺。國人見老子放光,神龍負之,龍光亦照淵,方誦經,並不能為害。王問:「道士等已死乎?」使者曰:「投之深淵,龍王出負之,老公放光,照滿國內,復不死不溺,當如之何?」王曰:「燒之不死,沉之不溺,吾末如之何?」王顧謂群臣曰:「恐彼老子將天師聖人乎?今欲事之,何如?」群臣曰:「善!恐老公徒嗔,將亡國也,願王卑詞謝之。」王曰:「正爾。」自詣卻說前事,謝罪云云。老公曰:「前我語王,恐王不能供之云云,而反燒我師徒,何逆天无道耶?上天不許王之橫殺无辜,此乃天見我无罪,故得度險難也。天將滅王國,不久當至也。」王大謝罪,願舉國事師,不敢中怠。老子曰:「王前有惡心,今雖叩頭千下,猶未可保信,恐後有悔,當何以為誓耶?」王曰:「今以舉國男女一世不娶妻,髠鬄鬚髮以為盟誓,約不中悔,中悔當死為證,何如?」老子曰:「善!」爾時推尹喜為師,令王及國人事之。王當以國事付太子伊梨,我當修道,捨家國,求道度世。老子曰:「善!既欲棄國學道,吾留王之師,號為佛,佛事无上正真之道。道有大法,若王居國學道,但奉五戒十善,自足致福,去卻不祥,常生人道,尊榮富貴,亦可因此得道度世,何必捨家也。」王及群臣一時稽首師前,男女同日奉道焉。為作三法衣,守攝其心,錫杖以驚蛇蟲,乞中食為節。老子復為造九萬品經戒,今日就誦之。老子曰:「授子道既備,吾欲速遊八方。」遂還東遊,幽演大道自然之氣,為三法:第一曰太上无極大道,第二曰无上正真之道,第三曰太平清約之道也。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