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攝影:跨越百年歷史的不朽影像剖析
內容簡介
                        
歷時一個世紀.精選全球80位名攝影師.
收錄超過90張留名青史的經典之作
全球五大洲,八大國家攝影人共同推薦,
2012年最具收藏價值的經典攝影書籍
安瑟.亞當斯-雄壯風景攝影作品
曼.雷-充滿實驗精神的不朽影像
荒木經惟-詭譎的情色氛圍
羅伯.卡帕-戰地攝影的悲傷
布列松-寫真一瞬間的堅持
全球五大洲,八種語言同步製作 (台灣、北美、英國、澳洲、西班牙、保加利亞、俄羅斯、法國、義大利、日本)
全世界有超過百萬名攝影愛好者創作出無數的攝影作品,但卻只有少數的影像能夠獨特新穎,吸引注眾人的目光,並且超越時空永留千史。
《這才是攝影》選出令人驚讚的80名在各個領域、歷史上具代表性的攝影師,重點式地闡述其攝影作品的獨到和成功之處,以及為人稱讚和超脫的攝影技巧;經由倫敦攝影傳播學院的院長法爾.威廉斯的專業解說,將一張歷史上為人稱道的好照片徹底剖析:一張絕佳的照片到底包含了何種重要的特質,跨越超過百年的攝影歷史,帶領讀者們在懂得拍照之時,也懂得去詳解和辨別何謂重要的攝影作品,以及在人像、風景、裸體寫真、新聞攝影、超脫影像創作…等不同的領域中,到底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攝影精神和創作品質。
書中提及攝影師如下:
安瑟.亞當斯(Ansel Adams)
荒木經惟(Nobuyoshi Araki)
伊芙.阿諾德(Eve Arnold)
蜜芮安.巴克斯卓(Miriam Backstrom)
羅傑.拜倫(Roger Ballen)
蒂娜.巴尼(Tina Barney)
賽西爾.比頓(Cecil Beaton)
伊恩.貝瑞(Ian Berry)
理查.畢林漢(Richard Billingham)
瑪格麗特.伯克-懷特(Margaret Bourke-White)
比爾.布蘭特(Bill Brandt)
布拉塞(Brassai)
賴瑞.布洛斯(Larry Burrows)
安德魯.布希(Andrew Bush)
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
亨利.卡提爾-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克拉斯.克來門特(Krass Clement)
布魯斯.戴維森(Bruce Davidson)
萊涅克.迪克斯特拉(Rineke Dijkstra)
威廉.伊格斯頓(William Eggleston)
沃克.伊凡斯(Walker Evans)
菲.高德溫(Fay Godwin)
吉姆.郭德堡(Jim Goldberg)
南.戈汀(Nan Goldin)
保羅.葛拉漢(Paul Graham)
恩斯特.哈斯(Ernst Haas)
賈桂林.哈辛克(Jacqueline Hassink)
佛羅倫斯.亨利(Florence Henri)
路易斯.海因(Lewis Hine)
霍斯特(Horst P. Horst)
艾瑞克.哈斯金(Eric Hosking)
喬治.霍寧根-胡恩(George Hoyningen-Huene)
菲力浦.瓊斯.葛瑞費斯(Philip Jones Griffiths)
速尼.瓊森(Sune Jonsson)
柯比.卡茲(Colby Katz)
安德烈.柯特茲(Andre Kertesz)
喬瑟夫.寇德卡(Josef Koudelka)
桃樂絲.蘭格(Dorothea Lange)
葛雷絲.劉(Grace Lau)
蘇珊.里波(Susan Lipper)
艾斯克.曼尼科(Esko Mannikko)
曼.雷(Man Ray)
羅傑.梅因(Roger Mayne)
蘇珊.梅塞拉絲(Susan Meiselas)
波利斯.米凱洛夫(Boris Mikhailov)
李.米勒(Lee Miller)
芭芭拉.摩根(Barbara Morgan)
尼克拉斯.尼克森(Nicholas Nixon)
賽門.諾福克(Simon Norfolk)
馬汀.帕爾(Martin Parr)
吉列斯.裴瑞斯(Gilles Peress)
安德斯.彼得森(Anders Petersen)
馬克.包爾(Mark Power)
馬克.里龐(Marc Riboud)
德瑞克.瑞傑斯(Derek Ridgers)
蘇菲.希斯黛雨貝(Sophie Ristelhueber)
湯瑪斯.魯夫(Thomas Ruff)
塞巴斯提奧.薩嘉多(Sebastiao Salgado)
奧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
辛蒂.雪曼(Cindy Sherman)
瑪格麗特.斯摩德(Margriet Smulders)
克里斯.斯帝爾-柏金斯(Chris Steele-Perkins)
愛德華.史泰欽(Edward Steichen)
喬.斯騰菲爾德(Joel Sternfeld)
阿爾弗雷德.史蒂格利茲(Alfred Stieglitz)
班哲明.史東爵士(Sir Benjamin Stone)
保羅.史川德(Paul Strand)
約瑟夫.休德克(Josef Sudek)
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
賴瑞.薩爾坦(Larry Sultan)
沃夫岡.提爾曼斯(Wolfgang Tillmans)
傑夫.沃爾(Jeff Wall)
尼克.瓦普林頓(Nick Waplington)
吉莉安.魏爾林(Gillian Wearing)
維吉(Weegee)
威廉.魏格曼(William Wegman)
愛德華.魏斯頓(Edward Weston)
麥諾.懷特(Minor White)
蓋瑞.威諾格蘭(Garry Winogrand)
唐納文.衛理(Donovan Wylie)
				收錄超過90張留名青史的經典之作
全球五大洲,八大國家攝影人共同推薦,
2012年最具收藏價值的經典攝影書籍
安瑟.亞當斯-雄壯風景攝影作品
曼.雷-充滿實驗精神的不朽影像
荒木經惟-詭譎的情色氛圍
羅伯.卡帕-戰地攝影的悲傷
布列松-寫真一瞬間的堅持
全球五大洲,八種語言同步製作 (台灣、北美、英國、澳洲、西班牙、保加利亞、俄羅斯、法國、義大利、日本)
全世界有超過百萬名攝影愛好者創作出無數的攝影作品,但卻只有少數的影像能夠獨特新穎,吸引注眾人的目光,並且超越時空永留千史。
《這才是攝影》選出令人驚讚的80名在各個領域、歷史上具代表性的攝影師,重點式地闡述其攝影作品的獨到和成功之處,以及為人稱讚和超脫的攝影技巧;經由倫敦攝影傳播學院的院長法爾.威廉斯的專業解說,將一張歷史上為人稱道的好照片徹底剖析:一張絕佳的照片到底包含了何種重要的特質,跨越超過百年的攝影歷史,帶領讀者們在懂得拍照之時,也懂得去詳解和辨別何謂重要的攝影作品,以及在人像、風景、裸體寫真、新聞攝影、超脫影像創作…等不同的領域中,到底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攝影精神和創作品質。
書中提及攝影師如下:
安瑟.亞當斯(Ansel Adams)
荒木經惟(Nobuyoshi Araki)
伊芙.阿諾德(Eve Arnold)
蜜芮安.巴克斯卓(Miriam Backstrom)
羅傑.拜倫(Roger Ballen)
蒂娜.巴尼(Tina Barney)
賽西爾.比頓(Cecil Beaton)
伊恩.貝瑞(Ian Berry)
理查.畢林漢(Richard Billingham)
瑪格麗特.伯克-懷特(Margaret Bourke-White)
比爾.布蘭特(Bill Brandt)
布拉塞(Brassai)
賴瑞.布洛斯(Larry Burrows)
安德魯.布希(Andrew Bush)
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
亨利.卡提爾-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克拉斯.克來門特(Krass Clement)
布魯斯.戴維森(Bruce Davidson)
萊涅克.迪克斯特拉(Rineke Dijkstra)
威廉.伊格斯頓(William Eggleston)
沃克.伊凡斯(Walker Evans)
菲.高德溫(Fay Godwin)
吉姆.郭德堡(Jim Goldberg)
南.戈汀(Nan Goldin)
保羅.葛拉漢(Paul Graham)
恩斯特.哈斯(Ernst Haas)
賈桂林.哈辛克(Jacqueline Hassink)
佛羅倫斯.亨利(Florence Henri)
路易斯.海因(Lewis Hine)
霍斯特(Horst P. Horst)
艾瑞克.哈斯金(Eric Hosking)
喬治.霍寧根-胡恩(George Hoyningen-Huene)
菲力浦.瓊斯.葛瑞費斯(Philip Jones Griffiths)
速尼.瓊森(Sune Jonsson)
柯比.卡茲(Colby Katz)
安德烈.柯特茲(Andre Kertesz)
喬瑟夫.寇德卡(Josef Koudelka)
桃樂絲.蘭格(Dorothea Lange)
葛雷絲.劉(Grace Lau)
蘇珊.里波(Susan Lipper)
艾斯克.曼尼科(Esko Mannikko)
曼.雷(Man Ray)
羅傑.梅因(Roger Mayne)
蘇珊.梅塞拉絲(Susan Meiselas)
波利斯.米凱洛夫(Boris Mikhailov)
李.米勒(Lee Miller)
芭芭拉.摩根(Barbara Morgan)
尼克拉斯.尼克森(Nicholas Nixon)
賽門.諾福克(Simon Norfolk)
馬汀.帕爾(Martin Parr)
吉列斯.裴瑞斯(Gilles Peress)
安德斯.彼得森(Anders Petersen)
馬克.包爾(Mark Power)
馬克.里龐(Marc Riboud)
德瑞克.瑞傑斯(Derek Ridgers)
蘇菲.希斯黛雨貝(Sophie Ristelhueber)
湯瑪斯.魯夫(Thomas Ruff)
塞巴斯提奧.薩嘉多(Sebastiao Salgado)
奧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
辛蒂.雪曼(Cindy Sherman)
瑪格麗特.斯摩德(Margriet Smulders)
克里斯.斯帝爾-柏金斯(Chris Steele-Perkins)
愛德華.史泰欽(Edward Steichen)
喬.斯騰菲爾德(Joel Sternfeld)
阿爾弗雷德.史蒂格利茲(Alfred Stieglitz)
班哲明.史東爵士(Sir Benjamin Stone)
保羅.史川德(Paul Strand)
約瑟夫.休德克(Josef Sudek)
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
賴瑞.薩爾坦(Larry Sultan)
沃夫岡.提爾曼斯(Wolfgang Tillmans)
傑夫.沃爾(Jeff Wall)
尼克.瓦普林頓(Nick Waplington)
吉莉安.魏爾林(Gillian Wearing)
維吉(Weegee)
威廉.魏格曼(William Wegman)
愛德華.魏斯頓(Edward Weston)
麥諾.懷特(Minor White)
蓋瑞.威諾格蘭(Garry Winogrand)
唐納文.衛理(Donovan Wylie)
目錄
						前言
照片主題
工作-WORK
勞工
城市風景
力量
靜止的時間
群眾
權力
故事-STORY
張力
框架
容顏
角色扮演
靠近
親密
記憶
美麗-BEAUTY
浪漫
曲線
自拍人像
人物側寫
形體
卑微
廣闊
風格
邊界
靜物
靜止的瞬間
關係-RELATIONSHIP
並列
戲劇性
儀式
友誼
童年
告解
居家生活
凝視
照顧
偽裝
日常生活-EVERYDAY
色彩
社會
群眾
分離
肉體
冷峻
家庭-HOME
細節
簡約
私人生活
虛構情節
姿勢
精確
真實的虛構
衝突-CONFLICT
制高點
遭遇
格網
比例
反射
對比
張力
瞬間之前
面具
諷刺
廣大
出乎意料-UNEXPECTED
不協調
關係
複雜對話
對比
事件
表情
神祕感
人像照
動作-MOVEMENT
形狀
飛行
空間與形狀
身體型態
出乎意料
戶外-OUTSIDE
譬喻
舞蹈
暫停
細節
永垂不朽
痕跡
地點
控制
如畫的場景
攝影師簡介
年表
圖片資訊
檢索
				照片主題
工作-WORK
勞工
城市風景
力量
靜止的時間
群眾
權力
故事-STORY
張力
框架
容顏
角色扮演
靠近
親密
記憶
美麗-BEAUTY
浪漫
曲線
自拍人像
人物側寫
形體
卑微
廣闊
風格
邊界
靜物
靜止的瞬間
關係-RELATIONSHIP
並列
戲劇性
儀式
友誼
童年
告解
居家生活
凝視
照顧
偽裝
日常生活-EVERYDAY
色彩
社會
群眾
分離
肉體
冷峻
家庭-HOME
細節
簡約
私人生活
虛構情節
姿勢
精確
真實的虛構
衝突-CONFLICT
制高點
遭遇
格網
比例
反射
對比
張力
瞬間之前
面具
諷刺
廣大
出乎意料-UNEXPECTED
不協調
關係
複雜對話
對比
事件
表情
神祕感
人像照
動作-MOVEMENT
形狀
飛行
空間與形狀
身體型態
出乎意料
戶外-OUTSIDE
譬喻
舞蹈
暫停
細節
永垂不朽
痕跡
地點
控制
如畫的場景
攝影師簡介
年表
圖片資訊
檢索
序/導讀
						  前言
自十九世紀中發明攝影術以來,此藝術形式改變了我們眼中所理解的世界,攝影更是首度可呈現過去繪畫所強調「真實的相似」概念,讓那些在工作中、街頭、戰場上、玩樂中以及居家生活的人們與事物,能夠被精確地記錄下來。所以為求效率,攝影師們需善用攝影技術,將所看到的轉換為有力的影像,以便讓照片效果完整地被呈現出來。
本書中所有的照片都是「創作」,無論是用在商業和時尚攝影、報導攝影、人像攝影,或是呈現攝影師她/他們那如詩詞般的意念上,亦即是為了產生某些效果而拍,所以即使《這才是攝影》中的照片被分為許多類別,卻沒有任何高低優劣的差異。舉例來說,時尚攝影師─霍斯特(Horst P. Horst)、報導攝影師─維吉(Weegee),和藝術攝影師─波利斯.米凱洛夫(Boris Mikhailov)、杉本博司(Sugimoto Hiroshi),或者紀實攝影師─瑪格麗特.伯克─ 懷特(Margaret Bourke-White)、桃樂絲.蘭格(Dorothea Lange)等人的作品,均為同等重要的好照片。而書中收錄的照片也是攝影師精心設計的作品,並可藉由它們讓大家更了解攝影的能耐,以及這種藝術長久以來打破既有定義、跨領域的表現力。
如何去欣賞、判斷一張好的照片,與我們的文化背景、年代,以及對攝影這個媒介的理解都有關係。像是速尼.瓊森(Sune Jonsson)這張照片,拍攝的即是住在瑞典北部偏遠鄉下的老人,也是1930年代以來最具代表性的紀實攝影風格之一。隨著歲月的累積,照片中那充滿詩意的影像和空間與其中要表達的意義會因此更加深邃和豐富,並逐漸讓人了解其文化上的重要影響,當然這也與我們利用自身的經驗和文化背景去詮釋有關。如果當初尼克拉斯.尼克森(Nicholas Nixon)在1975年只拍了一張布朗姊妹(the Brown Sisters)的照片,或許很快就會被歷史遺忘;但是他每年持續為這幾個姊妹們拍攝相同姿勢的人像照,最後成為一個系列作品。這樣重複拍攝同一場景與人物,也使得作品與最早拍攝的照片不斷地產生呼應與對照,或許每張照片單獨來看也是不錯的作品,但真正的力量其實來自於它們共同組成的整個系列。
成功的照片可開啟我們的想像空間。拿蓋瑞.威諾格蘭(Garry Winogrand)在1969年所拍攝紐約市動物園的觀光客照片為例,其獨到之處可以分成幾個層次來說明。首先大眾對動物園都很熟悉,幾乎是每個人的共同童年回憶,並且也是一種人與動物之間所轉換和過度的空間,更是一個以娛樂和賞玩為主的地方。所以我們在觀賞威諾格蘭的照片時,多少都會帶著許多孩提時代的深刻回憶,和動物互動的情景、看到那些珍禽異獸的心情,以及觀看著畫面的感動,也因為如此,他的照片讓人看到的其實不是動物園,而是我們自己。
好的作品絕不只是把各種優點集合在一起就可以,而是要取決於攝影師構圖的能力,以及如何使用最適合這張照片的拍攝器材;除此之外,也和觀察的視角、與被攝主體間的互動,還有最重要的是拍攝的想法和理念有關。舉例來說,安瑟.亞當斯(Ansel Adams)在1948年攝於加州死亡谷國家公園的作品「日出沙丘」,就和觀光導覽手冊或旅遊攝影書裡,在同一個地方所拍的照片完全不一樣。亞當斯並沒有對拍攝地點加以提示,而是讓觀賞者了解,當攝影要用藝術的方式表現之時,可以做到什麼程度。他本人在進行攝影之前,就已經知道想要拍出什麼樣的照片,然後才仔細地計畫,加上科技的輔助和自己的藝術眼光,最後成就了那些以抽象藝術所表現出的自然偉大作品。亞當斯並不光是走上沙丘然後按下快門這麼簡單,而是精心挑選了一個最適合的拍攝地點,不僅可以完美地表達其攝影哲學,也可呈現出他眼中的自然世界。
本書中收錄的攝影作品當中,有很多照片之所以成為好,是由於攝影師融入了與其所拍攝的社區、環境或團體。奧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在1920年代曾經進行一個專題,專拍德國人和其職業,並用單張照片來呈現一種職業,因此造就了在1928年所拍的「泥水匠」,後來即成為代表所有勞工的象徵。在桑德斯結合了被攝者的姿勢、優異的攝影技術和其攝影師之眼,成就了這些永恆的偉大作品之時,其他攝影師所創作出偉大的作品,也均是因為能獲得被攝者的信任和合作,才以接近對方去拍到平常所拍不到的照片。
像是波利斯.米凱洛夫(Boris Mikhailov)拍攝烏克蘭貧窮社區的系列作品─「個案的歷史」的例子,攝影師即是和社區居民相處了很長的一段時間,與其成為共同合作的夥伴,才能拍下這些人所生活的極端惡劣環境,因此利用這些作品來替這些人悲慘的生活發言。至於紐約攝影師蒂娜.巴尼(Tina Barney),她拍攝的對象就是自己最親近的家人和朋友,也在拍攝過程中獲得最大的合作和支持。無獨有偶,來自西岸的攝影師賴瑞.薩爾坦(Larry Sultan)也是和自己最親近的家人合作,共同探索彼此共有的回憶和家族歷史,因此他可以隨心所欲地與自己的父母合作拍攝,而這個系列也成為一段長達十年之久的攝影探索之旅。
然而,在紀實和報導攝影領域,這種歸屬感和合作的過程就顯得不是那麼必要。保羅.葛拉漢(Paul Graham)的主題系列是1980年代英國領失業救濟的辦公室,因為偷拍,加上他利用傾斜的角度來加強自己獨具批判性的觀點,並且讓相機成為一種調查的工具即是此系列成功的主因。另一個例子是伊恩.貝瑞(Ian Berry)在1970年代拍攝雀兒喜花卉展的觀光客。此照片的成功之處來自他作為新聞攝影師的紮實訓練,包括對場景的判斷、快速構圖,以及準確捕捉被攝者驚訝的瞬間等能力。而這種拍攝方法也被其他攝影師廣泛利用,例如安德烈.柯特茲(Andre Kertesz)1920年在布達佩斯拍攝一對從圍牆偷窺馬戲團帳棚的情侶;比爾.布蘭特(Bill Brandt)1935年在雅士古賽馬場拍攝賣馬票的人;以及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1936年在西班牙畢爾包(Bibao)拍攝路人看著德軍戰機飛過頭頂的照片等。這些照片的主題均是眾人聚集、彼此遭遇,還有稍縱即逝的事件和場景,而對新聞攝影和紀實攝影來說這也都是必要的拍攝元素。
				自十九世紀中發明攝影術以來,此藝術形式改變了我們眼中所理解的世界,攝影更是首度可呈現過去繪畫所強調「真實的相似」概念,讓那些在工作中、街頭、戰場上、玩樂中以及居家生活的人們與事物,能夠被精確地記錄下來。所以為求效率,攝影師們需善用攝影技術,將所看到的轉換為有力的影像,以便讓照片效果完整地被呈現出來。
本書中所有的照片都是「創作」,無論是用在商業和時尚攝影、報導攝影、人像攝影,或是呈現攝影師她/他們那如詩詞般的意念上,亦即是為了產生某些效果而拍,所以即使《這才是攝影》中的照片被分為許多類別,卻沒有任何高低優劣的差異。舉例來說,時尚攝影師─霍斯特(Horst P. Horst)、報導攝影師─維吉(Weegee),和藝術攝影師─波利斯.米凱洛夫(Boris Mikhailov)、杉本博司(Sugimoto Hiroshi),或者紀實攝影師─瑪格麗特.伯克─ 懷特(Margaret Bourke-White)、桃樂絲.蘭格(Dorothea Lange)等人的作品,均為同等重要的好照片。而書中收錄的照片也是攝影師精心設計的作品,並可藉由它們讓大家更了解攝影的能耐,以及這種藝術長久以來打破既有定義、跨領域的表現力。
如何去欣賞、判斷一張好的照片,與我們的文化背景、年代,以及對攝影這個媒介的理解都有關係。像是速尼.瓊森(Sune Jonsson)這張照片,拍攝的即是住在瑞典北部偏遠鄉下的老人,也是1930年代以來最具代表性的紀實攝影風格之一。隨著歲月的累積,照片中那充滿詩意的影像和空間與其中要表達的意義會因此更加深邃和豐富,並逐漸讓人了解其文化上的重要影響,當然這也與我們利用自身的經驗和文化背景去詮釋有關。如果當初尼克拉斯.尼克森(Nicholas Nixon)在1975年只拍了一張布朗姊妹(the Brown Sisters)的照片,或許很快就會被歷史遺忘;但是他每年持續為這幾個姊妹們拍攝相同姿勢的人像照,最後成為一個系列作品。這樣重複拍攝同一場景與人物,也使得作品與最早拍攝的照片不斷地產生呼應與對照,或許每張照片單獨來看也是不錯的作品,但真正的力量其實來自於它們共同組成的整個系列。
成功的照片可開啟我們的想像空間。拿蓋瑞.威諾格蘭(Garry Winogrand)在1969年所拍攝紐約市動物園的觀光客照片為例,其獨到之處可以分成幾個層次來說明。首先大眾對動物園都很熟悉,幾乎是每個人的共同童年回憶,並且也是一種人與動物之間所轉換和過度的空間,更是一個以娛樂和賞玩為主的地方。所以我們在觀賞威諾格蘭的照片時,多少都會帶著許多孩提時代的深刻回憶,和動物互動的情景、看到那些珍禽異獸的心情,以及觀看著畫面的感動,也因為如此,他的照片讓人看到的其實不是動物園,而是我們自己。
好的作品絕不只是把各種優點集合在一起就可以,而是要取決於攝影師構圖的能力,以及如何使用最適合這張照片的拍攝器材;除此之外,也和觀察的視角、與被攝主體間的互動,還有最重要的是拍攝的想法和理念有關。舉例來說,安瑟.亞當斯(Ansel Adams)在1948年攝於加州死亡谷國家公園的作品「日出沙丘」,就和觀光導覽手冊或旅遊攝影書裡,在同一個地方所拍的照片完全不一樣。亞當斯並沒有對拍攝地點加以提示,而是讓觀賞者了解,當攝影要用藝術的方式表現之時,可以做到什麼程度。他本人在進行攝影之前,就已經知道想要拍出什麼樣的照片,然後才仔細地計畫,加上科技的輔助和自己的藝術眼光,最後成就了那些以抽象藝術所表現出的自然偉大作品。亞當斯並不光是走上沙丘然後按下快門這麼簡單,而是精心挑選了一個最適合的拍攝地點,不僅可以完美地表達其攝影哲學,也可呈現出他眼中的自然世界。
本書中收錄的攝影作品當中,有很多照片之所以成為好,是由於攝影師融入了與其所拍攝的社區、環境或團體。奧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在1920年代曾經進行一個專題,專拍德國人和其職業,並用單張照片來呈現一種職業,因此造就了在1928年所拍的「泥水匠」,後來即成為代表所有勞工的象徵。在桑德斯結合了被攝者的姿勢、優異的攝影技術和其攝影師之眼,成就了這些永恆的偉大作品之時,其他攝影師所創作出偉大的作品,也均是因為能獲得被攝者的信任和合作,才以接近對方去拍到平常所拍不到的照片。
像是波利斯.米凱洛夫(Boris Mikhailov)拍攝烏克蘭貧窮社區的系列作品─「個案的歷史」的例子,攝影師即是和社區居民相處了很長的一段時間,與其成為共同合作的夥伴,才能拍下這些人所生活的極端惡劣環境,因此利用這些作品來替這些人悲慘的生活發言。至於紐約攝影師蒂娜.巴尼(Tina Barney),她拍攝的對象就是自己最親近的家人和朋友,也在拍攝過程中獲得最大的合作和支持。無獨有偶,來自西岸的攝影師賴瑞.薩爾坦(Larry Sultan)也是和自己最親近的家人合作,共同探索彼此共有的回憶和家族歷史,因此他可以隨心所欲地與自己的父母合作拍攝,而這個系列也成為一段長達十年之久的攝影探索之旅。
然而,在紀實和報導攝影領域,這種歸屬感和合作的過程就顯得不是那麼必要。保羅.葛拉漢(Paul Graham)的主題系列是1980年代英國領失業救濟的辦公室,因為偷拍,加上他利用傾斜的角度來加強自己獨具批判性的觀點,並且讓相機成為一種調查的工具即是此系列成功的主因。另一個例子是伊恩.貝瑞(Ian Berry)在1970年代拍攝雀兒喜花卉展的觀光客。此照片的成功之處來自他作為新聞攝影師的紮實訓練,包括對場景的判斷、快速構圖,以及準確捕捉被攝者驚訝的瞬間等能力。而這種拍攝方法也被其他攝影師廣泛利用,例如安德烈.柯特茲(Andre Kertesz)1920年在布達佩斯拍攝一對從圍牆偷窺馬戲團帳棚的情侶;比爾.布蘭特(Bill Brandt)1935年在雅士古賽馬場拍攝賣馬票的人;以及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1936年在西班牙畢爾包(Bibao)拍攝路人看著德軍戰機飛過頭頂的照片等。這些照片的主題均是眾人聚集、彼此遭遇,還有稍縱即逝的事件和場景,而對新聞攝影和紀實攝影來說這也都是必要的拍攝元素。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