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之昇華
內容簡介
「在這些義大利墓園的情色雕塑中,我看到了愛欲與死亡這兩股人類經驗中最強烈力量的交匯。」張燦輝教授多年來研究死亡哲學,促使他遊歷歐洲各地墓園,在那些安靜的石徑間尋找人類面對終極課題時的智慧與慰藉。酷愛攝相的他,將鏡頭對準墓園內栩栩如生的雕像,展開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與雕塑家對話,與被紀念的逝者對話,與自己的死亡恐懼和生命渴望對話。本書集結了張燦輝教授歐洲墓園雕像黑白攝相作品精,及他撰寫的生死哲學論文,並邀請多位中外哲學學者以論文、隨筆或詩歌回應,一同探索人類面對死亡時如何昇華。這本跨類型的攝相作品及文集,不僅是藝術的記錄,更是一場關於生命與死亡、愛欲與永恆的深刻哲學對話。
目錄
序言 邢福增 亡者的話
Fuk-Tsang Ying Words of the Dead
郭恩慈 藝術哲學
Jackie YC Kwok Philosophy of Art
前言
張燦輝
Chan-Fai Cheung
I
愛欲與死亡:墓地中的情色雕塑 張燦輝
Eros and Thanatos: Erotic Sculptures in Cemeterie Chan-Fai Cheung
義大利紀念公墓情色雕塑的探索 張燦輝
On the photos: An exploration of monumental cemetery sculpture in Italy Chan-Fai Cheung
雕塑風格的說明 張燦輝
On the Style of the Sculptures Chan-Fai Cheung
II
第六印與第七印之間 李展強
Between the Sixth and the Seventh Seal Chin-Keung Li
III
攝相與死亡的沉思 百里浩
Musings on Photography and Death Gerhold K. Becker
死亡的昇華? 高諦芬
Sublimatio Mortis? Steven Crowell
生死與地方的自我決定:張燦輝攝相與西田幾多郎哲學之間 古亦飛
Life-and-Death & Self-Determination of Place: Between Cheung’s Photography and Nishida’s Philosophy Filip Gurjanov
Memento Mori:攝相與死亡的思考 Ľubica Učník
Memento Mori: Reflections on Photography and Death Ľubica Učník
凝視死亡呈現生機 江大惠
Life in staring at Death Joseph Kaung
災難絮語 戴遠雄
A murmur about the disaster Jacky Tai
圖片索引
Photo Index
Fuk-Tsang Ying Words of the Dead
郭恩慈 藝術哲學
Jackie YC Kwok Philosophy of Art
前言
張燦輝
Chan-Fai Cheung
I
愛欲與死亡:墓地中的情色雕塑 張燦輝
Eros and Thanatos: Erotic Sculptures in Cemeterie Chan-Fai Cheung
義大利紀念公墓情色雕塑的探索 張燦輝
On the photos: An exploration of monumental cemetery sculpture in Italy Chan-Fai Cheung
雕塑風格的說明 張燦輝
On the Style of the Sculptures Chan-Fai Cheung
II
第六印與第七印之間 李展強
Between the Sixth and the Seventh Seal Chin-Keung Li
III
攝相與死亡的沉思 百里浩
Musings on Photography and Death Gerhold K. Becker
死亡的昇華? 高諦芬
Sublimatio Mortis? Steven Crowell
生死與地方的自我決定:張燦輝攝相與西田幾多郎哲學之間 古亦飛
Life-and-Death & Self-Determination of Place: Between Cheung’s Photography and Nishida’s Philosophy Filip Gurjanov
Memento Mori:攝相與死亡的思考 Ľubica Učník
Memento Mori: Reflections on Photography and Death Ľubica Učník
凝視死亡呈現生機 江大惠
Life in staring at Death Joseph Kaung
災難絮語 戴遠雄
A murmur about the disaster Jacky Tai
圖片索引
Photo Index
序/導讀
亡者的話
邢福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學者
「今夕吾軀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這是刻在香港跑馬地天主教聖彌額爾墳場(St. Michael's Catholic Cemetery)大門外一對廣為人熟悉的中式對聯。有墳場愛好者從一八七八年的法國報章中找出數幅 臨摹自相片的素描畫,見到當時墳場正門的門拱上,原來刻有拉丁文「HODIE MIHI CRAS TIBI」(Today Me Tomorrow for You),跟現在中文對聯的意思相同。不論是拉丁文或中文,均道出死亡作為生命本相的必然性。生與死看似是對立與矛盾,卻又具有不可分割的連貫性。如何面對死亡,成為古今不同文化共同探索的嚴肅課題,並在哲學、宗教與藝術領域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產。
墳場或墓園不僅是活人世界專供埋葬亡者的空間,更折射出活人對死亡及死後世界的探索、想像與建構,並以不同形式呈現出生與死、此世與他世的連結。有學者借用傅柯(Michel Focault)的說法,指亡者在這片「異域」(hétérotopie)「被放置在一種延續在個人生命以外的社 會關係之中」。踏進墳場或墓園,既可追思與懷緬在這片土地與時間線上留下各種痕跡的人物,也可從獨特空間中切身感受歷史與人文傳承的厚度。不論從哲學或宗教角度反思人生與死亡,或是領悟墓園與墓碑的文化藝術所承載的生命輕重,誠然是研習人生哲學、生死教育,以及城市歷史的最佳流動教室與另類文本。
燦輝兄多年來於教學與研究領域深耕,是著名的哲學學者。除專研胡塞爾(Edmund Husserl)和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哲學外,對死亡哲學課題也產生濃厚興趣,先後出版《凝視死亡:死與人間的多元省 思》(與梁美儀合編)、《悟死共生:死亡之哲學反思》、《生死愛欲》 (上下篇)等著作。他不僅從哲學層面思考死亡,也致力發掘藝術文化呈現的死亡課題。二○二二年五月,他在中文大學退休前上的最後一課, 即以「年老哲學」為題,反映死亡哲學在其學人之路上的重要位置。死亡與《死之昇華》一書,正是結合哲學與藝術探究的嘗試,通過文字及鏡頭,記錄及捕捉義大利墓園情色雕塑的藝術呈現,並反映人類如何以美感及愛欲來面對死亡的恐懼與陰影。同時,書中亦收入幾位學者的文 章,恰好從哲學與藝術角度作出配搭,有助豐富讀者對主題的思考。
記得四十年前(一九八五年)在香港中文大學辰衝書店購買了《將上下又求索——給明慧的二十封信》一書,作者正是張燦輝與周兆祥。 書中對人生不同問題的思考及分享,正好為青年學生上了啟蒙一課。沒想到,第一次有機會與燦輝兄交談,要到二十年後(二○○五年),那時我剛回到母校任教不久,先在夏其龍神父主持的墳場研究講座中,有幸聽到燦輝兄分享鏡頭下的墓園故事。後來夏神父又相約中大內有興趣墳場研究者一聚。自此便開始我對香港基督教墳場的研究,並於二○ 一二年出版《此世與他世之間:香港基督教墳場的歷史與文化》(二○二四年增修)。從求索人生到探究墳場,成就了燦輝兄與我的連結。這次蒙其邀請為《死之昇華》賜序,晚輩卻之不恭。 自二○二三年底退休後,多次在臺北與燦輝兄交流,談山城與我城,同為花果飄零的離散世代,如何在艱險時代中活出真實,有幸從這位緊貼時代的哲人中聆聽教誨。此次得以先睹《死之昇華》書稿,他在自序中提到必須要持守「在承認死亡必然性的同時,依然能夠發現和創造美,依然能夠愛與被愛,依然能夠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無限的意義」的生活態度,讀後感悟良多。
墳場內的亡者,仍然以不同方式向我們說話。
是為序。
作者序
多年來對死亡哲學的探索,促使我踏足歐洲各地的墓園,在那些安靜的石徑間尋找人類面對終極課題時的智慧與慰藉。當我將鏡頭對準那些精美的雕塑,特別是義大利紀念公墓中那些令人驚嘆的情色雕塑時,我意識到這不僅是一次藝術的探訪,更是一場關於生命與死亡、愛欲與永恆的深刻對話。
這本攝相集的誕生,得益於眾多友人的支持與鼓勵。首先,我要感謝百里浩教授,他從現象學的角度為這些相片提供了深層的哲學解讀, 闡明了攝相與死亡沉思之間的內在關聯。他對黑白攝相本質的洞察,讓我更清楚地認識到這種藝術形式在表達存在與虛無、光明與黑暗這些根本對立中的獨特力量。
高諦芬教授以其精練的哲學思辨,從「昇華」概念的多重含義出發, 深入剖析了「死之昇華」這一主題的豐富內涵。他提醒我們,藝術作品不僅是關於某種事物的,更是表達了對所描繪事物的特定觀點。這種觀點的雙重隱喻性質,讓我們在觀看這些雕塑相片時,既看到了石頭的物質性,也感受到了藝術的精神性。
古亦飛博士從西田幾多郎的場所邏輯出發,為我的攝相實踐提供了東方哲學的視角。他指出,在攝相創作中,攝相者與被攝者之間存在著相互決定的關係,這種關係超越了主客觀的二元分裂,體現了場所邏輯中主觀與客觀交織的共同體驗。這種理解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這些雕塑之間的關係,認識到攝相不僅是記錄,更是一種深度的對話與交融。Ľubica Učník 教授從攝相理論的角度,闡述了這些墓地雕塑相片作為「引述的引述」的意義。她的分析讓我明白,當我們將已經在時間中 「凍結」的雕像再次透過攝相凍結時,我們創造的是一種超越感傷的文 化傳統保存方式,一種對永恆思想的反思。
江大惠先生以其生命的親身體驗,為這本書增添了深刻的人生感悟。他關於「凝視死亡呈現生機」的思考,讓我們看到面對死亡並非逃避,而是一種對生命更深層的理解與珍惜。他對搖滾世代「活在刀口」哲學的回憶,以及他本人與死亡擦肩而過的經歷,都為這本書增添了生命的溫度。戴遠雄教授透過對「災難」概念的深入分析,揭示了死亡作為一場無人可以倖免的災難的本質。他引用布朗肖、魯益師等思想家的洞見,讓我們看到死亡不僅是個人的終結,更是一種持續的缺席狀態,一種需要我們學習與之共存的存在境況。 李展強先生的詩作〈第六印與第七印之間〉,以其深刻的詩意表達,為這本攝相集增添了文學的維度。詩中對死亡的直面與對話,體現了藝術家面對終極命題時的勇氣與智慧。
在選擇黑白攝相這一表現形式時,我經過了深思熟慮。相比我早期作品《記憶與遺忘:對死亡的沉思》中的彩色相片,黑白影像為死亡這一主題開啟了全新的維度。正如百里浩教授所指出的,黑白色彩參照了表徵人類存在的根本對立,無論是在認識論還是形而上學上。這種對立並非簡單的二元分割,而是如中國哲學太極圖所示,黑與白的和諧共存,象徵著人類生活只能在絕對黑暗與光明豐盈之間的黃昏地帶展開。
黑白攝相排除了色彩可能引發的舒緩和包容體驗,讓觀者直面死亡的本質。當我們看到這些精美的情色雕塑以黑白形式呈現時,我們不再是在美麗的雕像和紀念碑公園中悠然漫步,而是直接面對生與死、愛與失去的根本張力。黑白影像的極簡性,讓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雕塑的形式、光影和質感上,而不會被色彩的視覺雜訊所干擾。
在這些義大利墓園的情色雕塑中,我看到了愛欲與死亡這兩股人類經驗中最強烈力量的交匯。正如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所言:「所有的快樂都追求永恆――追求深邃、深邃的永恆。」這些雕塑中的裸體形象,不僅是對人體美的讚頌,更是對永恆之愛的渴望的具象化。它們提醒我們,即使面對死亡的必然性,愛與美依然能夠超越時間的界限,在石雕的物理形式中獲得某種永生。
透過黑白攝相的鏡頭,這些情色雕塑失去了可能的肉欲色彩,而獲得了更為純粹的精神性表達。光與影的對比,讓我們看到的不再是簡單的身體形態,而是人類靈魂在面對死亡時的複雜情感――既有對失去的悲傷,也有對超越的渴望;既有對肉體消逝的恐懼,也有對精神永恆的希冀。
這種攝相選擇也體現了我對「死之昇華」這一主題的理解。昇華,無論是在化學意義上的物質狀態轉變,還是在心理學意義上的精神轉化,都指向一種從低層次向高層次的提升。黑白攝相正是這種昇華過程的視覺呈現:它將彩色的物質世界昇華為黑白的精神世界,將具體的雕塑昇華為抽象的沉思,將個別的死亡昇華為普遍的存在思考。
當我們凝視這些黑白相片中的情色雕塑時,我們實際上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我們與雕塑家對話,與被紀念的逝者對話,與我們自己的死亡恐懼和生命渴望對話。這種對話的深度,正是黑白攝相所能達到的境界——它超越了表面的美醜之分,直達人類經驗的核心。
在準備這本攝相集的過程中,我也深刻體會到攝相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獨特性。它既是對現實的記錄,也是對現實的詮釋;既是對時間的凍結,也是對永恆的追求。當我將鏡頭對準那些已經凍結在時間中的雕塑時,我創造了一種「時間的時間」——在永恆的雕塑中捕捉瞬間,在瞬間的相片中表達永恆。
這些情色雕塑所表達的,不是簡單的性慾或肉欲,而是人類對愛與連結的最深層渴望。在死亡面前,這種渴望變得更加純粹和強烈。正如柏拉圖在《會飲》中所說:「愛(eros)必須是對永生和美的渴望。」 在這些雕塑中,我們看到的是這種渴望的物質化表達,是人類試圖通過藝術來征服死亡、獲得永生的努力。
黑白攝相增強了這種表達的力度。當色彩的干擾被移除後,我們更能專注於形式本身的美,專注於光影變化所創造的戲劇性效果,專注於攝相師通過構圖和角度選擇所傳達的情感和思想。每一張相片都成為一首關於生死的詩篇,一場關於愛欲與永恆的沉思。
在這個意義上,這本攝相集不僅是對義大利墓園藝術的記錄,更是 對人類面對死亡時精神狀態的探索。它提醒我們,死亡不僅是生命的終結,也是生命意義的彰顯;愛欲不僅是肉體的衝動,也是靈魂的昇華;藝術不僅是美的表達,也是真理的追求。
感謝所有為這本書貢獻智慧的朋友們,感謝他們從不同角度為這一主題提供的深刻洞見。他們的思考豐富了這些相片的內涵,讓簡單的視覺影像獲得了深層的哲學意義。願這本攝相集能夠為讀者帶來不僅是視覺的享受,更是思想的啟發,讓我們在面對生命中最根本的問題時,能夠以更加從容和智慧的態度來應對。
在最終的分析中,「死之昇華」不僅是一個攝相主題,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在承認死亡必然性的同時,依然能夠發現和創造美,依然能夠愛與被愛,依然能夠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無限的意義。這正是這些義大利墓園中的情色雕塑所要告訴我們的:即使在死亡的陰影下,人類的精神依然能夠昇華,愛的力量依然能夠超越,美的創造依然能夠永恆。
最後還要衷心感謝邢福增和郭恩慈兩位好朋友賜序、責任編輯黎國泳的悉心處理本書中文和英文文稿,以及排列相片,當然更要多謝二◯四六出版社對此書的支持。
邢福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學者
「今夕吾軀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這是刻在香港跑馬地天主教聖彌額爾墳場(St. Michael's Catholic Cemetery)大門外一對廣為人熟悉的中式對聯。有墳場愛好者從一八七八年的法國報章中找出數幅 臨摹自相片的素描畫,見到當時墳場正門的門拱上,原來刻有拉丁文「HODIE MIHI CRAS TIBI」(Today Me Tomorrow for You),跟現在中文對聯的意思相同。不論是拉丁文或中文,均道出死亡作為生命本相的必然性。生與死看似是對立與矛盾,卻又具有不可分割的連貫性。如何面對死亡,成為古今不同文化共同探索的嚴肅課題,並在哲學、宗教與藝術領域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產。
墳場或墓園不僅是活人世界專供埋葬亡者的空間,更折射出活人對死亡及死後世界的探索、想像與建構,並以不同形式呈現出生與死、此世與他世的連結。有學者借用傅柯(Michel Focault)的說法,指亡者在這片「異域」(hétérotopie)「被放置在一種延續在個人生命以外的社 會關係之中」。踏進墳場或墓園,既可追思與懷緬在這片土地與時間線上留下各種痕跡的人物,也可從獨特空間中切身感受歷史與人文傳承的厚度。不論從哲學或宗教角度反思人生與死亡,或是領悟墓園與墓碑的文化藝術所承載的生命輕重,誠然是研習人生哲學、生死教育,以及城市歷史的最佳流動教室與另類文本。
燦輝兄多年來於教學與研究領域深耕,是著名的哲學學者。除專研胡塞爾(Edmund Husserl)和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哲學外,對死亡哲學課題也產生濃厚興趣,先後出版《凝視死亡:死與人間的多元省 思》(與梁美儀合編)、《悟死共生:死亡之哲學反思》、《生死愛欲》 (上下篇)等著作。他不僅從哲學層面思考死亡,也致力發掘藝術文化呈現的死亡課題。二○二二年五月,他在中文大學退休前上的最後一課, 即以「年老哲學」為題,反映死亡哲學在其學人之路上的重要位置。死亡與《死之昇華》一書,正是結合哲學與藝術探究的嘗試,通過文字及鏡頭,記錄及捕捉義大利墓園情色雕塑的藝術呈現,並反映人類如何以美感及愛欲來面對死亡的恐懼與陰影。同時,書中亦收入幾位學者的文 章,恰好從哲學與藝術角度作出配搭,有助豐富讀者對主題的思考。
記得四十年前(一九八五年)在香港中文大學辰衝書店購買了《將上下又求索——給明慧的二十封信》一書,作者正是張燦輝與周兆祥。 書中對人生不同問題的思考及分享,正好為青年學生上了啟蒙一課。沒想到,第一次有機會與燦輝兄交談,要到二十年後(二○○五年),那時我剛回到母校任教不久,先在夏其龍神父主持的墳場研究講座中,有幸聽到燦輝兄分享鏡頭下的墓園故事。後來夏神父又相約中大內有興趣墳場研究者一聚。自此便開始我對香港基督教墳場的研究,並於二○ 一二年出版《此世與他世之間:香港基督教墳場的歷史與文化》(二○二四年增修)。從求索人生到探究墳場,成就了燦輝兄與我的連結。這次蒙其邀請為《死之昇華》賜序,晚輩卻之不恭。 自二○二三年底退休後,多次在臺北與燦輝兄交流,談山城與我城,同為花果飄零的離散世代,如何在艱險時代中活出真實,有幸從這位緊貼時代的哲人中聆聽教誨。此次得以先睹《死之昇華》書稿,他在自序中提到必須要持守「在承認死亡必然性的同時,依然能夠發現和創造美,依然能夠愛與被愛,依然能夠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無限的意義」的生活態度,讀後感悟良多。
墳場內的亡者,仍然以不同方式向我們說話。
是為序。
作者序
多年來對死亡哲學的探索,促使我踏足歐洲各地的墓園,在那些安靜的石徑間尋找人類面對終極課題時的智慧與慰藉。當我將鏡頭對準那些精美的雕塑,特別是義大利紀念公墓中那些令人驚嘆的情色雕塑時,我意識到這不僅是一次藝術的探訪,更是一場關於生命與死亡、愛欲與永恆的深刻對話。
這本攝相集的誕生,得益於眾多友人的支持與鼓勵。首先,我要感謝百里浩教授,他從現象學的角度為這些相片提供了深層的哲學解讀, 闡明了攝相與死亡沉思之間的內在關聯。他對黑白攝相本質的洞察,讓我更清楚地認識到這種藝術形式在表達存在與虛無、光明與黑暗這些根本對立中的獨特力量。
高諦芬教授以其精練的哲學思辨,從「昇華」概念的多重含義出發, 深入剖析了「死之昇華」這一主題的豐富內涵。他提醒我們,藝術作品不僅是關於某種事物的,更是表達了對所描繪事物的特定觀點。這種觀點的雙重隱喻性質,讓我們在觀看這些雕塑相片時,既看到了石頭的物質性,也感受到了藝術的精神性。
古亦飛博士從西田幾多郎的場所邏輯出發,為我的攝相實踐提供了東方哲學的視角。他指出,在攝相創作中,攝相者與被攝者之間存在著相互決定的關係,這種關係超越了主客觀的二元分裂,體現了場所邏輯中主觀與客觀交織的共同體驗。這種理解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這些雕塑之間的關係,認識到攝相不僅是記錄,更是一種深度的對話與交融。Ľubica Učník 教授從攝相理論的角度,闡述了這些墓地雕塑相片作為「引述的引述」的意義。她的分析讓我明白,當我們將已經在時間中 「凍結」的雕像再次透過攝相凍結時,我們創造的是一種超越感傷的文 化傳統保存方式,一種對永恆思想的反思。
江大惠先生以其生命的親身體驗,為這本書增添了深刻的人生感悟。他關於「凝視死亡呈現生機」的思考,讓我們看到面對死亡並非逃避,而是一種對生命更深層的理解與珍惜。他對搖滾世代「活在刀口」哲學的回憶,以及他本人與死亡擦肩而過的經歷,都為這本書增添了生命的溫度。戴遠雄教授透過對「災難」概念的深入分析,揭示了死亡作為一場無人可以倖免的災難的本質。他引用布朗肖、魯益師等思想家的洞見,讓我們看到死亡不僅是個人的終結,更是一種持續的缺席狀態,一種需要我們學習與之共存的存在境況。 李展強先生的詩作〈第六印與第七印之間〉,以其深刻的詩意表達,為這本攝相集增添了文學的維度。詩中對死亡的直面與對話,體現了藝術家面對終極命題時的勇氣與智慧。
在選擇黑白攝相這一表現形式時,我經過了深思熟慮。相比我早期作品《記憶與遺忘:對死亡的沉思》中的彩色相片,黑白影像為死亡這一主題開啟了全新的維度。正如百里浩教授所指出的,黑白色彩參照了表徵人類存在的根本對立,無論是在認識論還是形而上學上。這種對立並非簡單的二元分割,而是如中國哲學太極圖所示,黑與白的和諧共存,象徵著人類生活只能在絕對黑暗與光明豐盈之間的黃昏地帶展開。
黑白攝相排除了色彩可能引發的舒緩和包容體驗,讓觀者直面死亡的本質。當我們看到這些精美的情色雕塑以黑白形式呈現時,我們不再是在美麗的雕像和紀念碑公園中悠然漫步,而是直接面對生與死、愛與失去的根本張力。黑白影像的極簡性,讓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雕塑的形式、光影和質感上,而不會被色彩的視覺雜訊所干擾。
在這些義大利墓園的情色雕塑中,我看到了愛欲與死亡這兩股人類經驗中最強烈力量的交匯。正如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所言:「所有的快樂都追求永恆――追求深邃、深邃的永恆。」這些雕塑中的裸體形象,不僅是對人體美的讚頌,更是對永恆之愛的渴望的具象化。它們提醒我們,即使面對死亡的必然性,愛與美依然能夠超越時間的界限,在石雕的物理形式中獲得某種永生。
透過黑白攝相的鏡頭,這些情色雕塑失去了可能的肉欲色彩,而獲得了更為純粹的精神性表達。光與影的對比,讓我們看到的不再是簡單的身體形態,而是人類靈魂在面對死亡時的複雜情感――既有對失去的悲傷,也有對超越的渴望;既有對肉體消逝的恐懼,也有對精神永恆的希冀。
這種攝相選擇也體現了我對「死之昇華」這一主題的理解。昇華,無論是在化學意義上的物質狀態轉變,還是在心理學意義上的精神轉化,都指向一種從低層次向高層次的提升。黑白攝相正是這種昇華過程的視覺呈現:它將彩色的物質世界昇華為黑白的精神世界,將具體的雕塑昇華為抽象的沉思,將個別的死亡昇華為普遍的存在思考。
當我們凝視這些黑白相片中的情色雕塑時,我們實際上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我們與雕塑家對話,與被紀念的逝者對話,與我們自己的死亡恐懼和生命渴望對話。這種對話的深度,正是黑白攝相所能達到的境界——它超越了表面的美醜之分,直達人類經驗的核心。
在準備這本攝相集的過程中,我也深刻體會到攝相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獨特性。它既是對現實的記錄,也是對現實的詮釋;既是對時間的凍結,也是對永恆的追求。當我將鏡頭對準那些已經凍結在時間中的雕塑時,我創造了一種「時間的時間」——在永恆的雕塑中捕捉瞬間,在瞬間的相片中表達永恆。
這些情色雕塑所表達的,不是簡單的性慾或肉欲,而是人類對愛與連結的最深層渴望。在死亡面前,這種渴望變得更加純粹和強烈。正如柏拉圖在《會飲》中所說:「愛(eros)必須是對永生和美的渴望。」 在這些雕塑中,我們看到的是這種渴望的物質化表達,是人類試圖通過藝術來征服死亡、獲得永生的努力。
黑白攝相增強了這種表達的力度。當色彩的干擾被移除後,我們更能專注於形式本身的美,專注於光影變化所創造的戲劇性效果,專注於攝相師通過構圖和角度選擇所傳達的情感和思想。每一張相片都成為一首關於生死的詩篇,一場關於愛欲與永恆的沉思。
在這個意義上,這本攝相集不僅是對義大利墓園藝術的記錄,更是 對人類面對死亡時精神狀態的探索。它提醒我們,死亡不僅是生命的終結,也是生命意義的彰顯;愛欲不僅是肉體的衝動,也是靈魂的昇華;藝術不僅是美的表達,也是真理的追求。
感謝所有為這本書貢獻智慧的朋友們,感謝他們從不同角度為這一主題提供的深刻洞見。他們的思考豐富了這些相片的內涵,讓簡單的視覺影像獲得了深層的哲學意義。願這本攝相集能夠為讀者帶來不僅是視覺的享受,更是思想的啟發,讓我們在面對生命中最根本的問題時,能夠以更加從容和智慧的態度來應對。
在最終的分析中,「死之昇華」不僅是一個攝相主題,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在承認死亡必然性的同時,依然能夠發現和創造美,依然能夠愛與被愛,依然能夠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無限的意義。這正是這些義大利墓園中的情色雕塑所要告訴我們的:即使在死亡的陰影下,人類的精神依然能夠昇華,愛的力量依然能夠超越,美的創造依然能夠永恆。
最後還要衷心感謝邢福增和郭恩慈兩位好朋友賜序、責任編輯黎國泳的悉心處理本書中文和英文文稿,以及排列相片,當然更要多謝二◯四六出版社對此書的支持。
試閱
愛欲與死亡:墓地中的情色雕塑
引言
愛與死的互動一直吸引著歷史上的哲學家、藝術家和思想家。希臘文的eros(愛)和thanatos(死)以隱喻的方式概括了人類存在的雙重性,代表了對連結的渴望與失去的必然性之間的根本張力。在此背景下,墓園的情色雕塑成為這種二元對立的深刻表現,將感性與死亡結合在一起。本文旨在探討此類雕塑的意義、其歷史淵源以及透過各種藝術形式展現的哲學基礎,將尼采關於存在深處的豐富論述與人類激情的短暫性和失去的永恆性聯繫起來。
愛欲與死亡的藝術表現形式可追溯至古代文明,當時死亡不僅被視為終結,也被視為向另一個領域的轉變。在古希臘文化中,情色主題在雕塑、陶器和建築等各種藝術形式中非常普遍,反映了社會對愛、性和死亡的態度。在希臘化時期,葬禮藝術開始發展,融入了感官元素,以表現人類的經驗,暗示著儘管死亡是最終的結局,但愛情仍然存在。
文藝復興標誌著古典理想的復興,以及對人文主義和感官體驗的重新關注。米開朗基羅和貝尼尼等藝術家在其作品中融入了強烈的愛與死亡主題,在兩股力量之間創造出戲劇性的對比。對裸體和感官的探索與死亡主題交織在一起,身體被描繪成狂喜或安息的狀態,進一步闡明了愛欲與死亡之間密不可分的聯繫。
弗里德里希.尼采的哲學思考對生命、愛與死亡的本質進行了深刻探討。在他的著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尼采提出存在包含矛盾的力量,其中愛欲與死亡力量最為突出。他邀請人類透過承認體驗的深度來掌握存在的全部重量,並在其富有感染力的詩句中斷言:「世界是深邃的......比白天所想的更深邃。」他的思想暗示,不僅快樂與痛苦相互交織,而且真正的理解來自於認識到這種連結。尼采對永恆的強調證實,愛與悲傷都源自於永恆的渴望。短語「所有快樂都追求永恆」概括了人類對永久聯繫的渴望,尤其是透過超越時間界限的情色之愛。這種 求體現在墓園雕塑中對愛情的藝術表現中,對永生的渴望可以透過石雕的物理形式來表達。
許多義大利雕塑,尤其是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的雕塑,生動地體現了愛神和死神的主題。描繪天界天使擁抱死者或與小天使互動的雕塑,反映了情慾與哀悼的融合。人物的性感與葬禮目的之間的微妙互動,極大地幫助觀眾理解生命、愛情和不可避免的失去——這證明了尼采關於快樂與痛苦同時存在於人類境遇中的論點。對墓園中情色雕塑的探索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深刻的視角,讓我們思考愛與死亡交織在一起的世界。透過將歷史視角、哲學洞察力和藝術表達交織在一起,我們開始欣賞eros 和thanatos 對人類存在的深刻影響。尼采對快樂與痛苦的深度探索為理解這些文化遺產提供了指導原則,突顯了痛苦中的美麗以及伴隨愛而來的失去之痛。
在反思情色雕塑所表達的主題時,我們不僅承認對生命和愛情的慶祝,而且承認人類經驗中固有的悲傷。在接受狂喜和悲傷的同時,我們意識到死亡的不可避免性,同時欣賞超越時間和記憶的人類聯繫的深刻內涵。
I
大多數人認為墓地是埋葬死者的地方。我們只會在特定時間去墓園參加葬禮或紀念祖先或親人。人們普遍將對死亡的恐懼與墓地連繫在一 起。墓地是死者的安息之地。它們是哀悼和紀念的場所。對於香港或臺灣的大多數人來說,除非必要,否則去墓地似乎是一種令人不快的活動。 墓地應該遠離我們的生活空間。這是因為墓地、死亡及所有相關現象都被視為不祥之物,不應在日常生活中提及。由於粵語中「四」的發音與「死」相似,香港大多數建築物沒有四層、十四層或廿四層。沒有人願意住在「死」樓。面向墓地的房屋通常價格較低。死亡,儘管是生命中不可避免且普遍的事實,卻是個禁忌。
但我喜歡參觀墓園。這已成為我旅行計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多次參觀歐洲和美國的著名墓地後,如巴黎的拉雪茲神父墓地、米蘭的紀念墓園、熱那亞的聖阿格尼奧墓園、漢堡的奧爾斯多夫墓園、波士頓的奧本山墓地、華盛頓特區的阿靈頓國家公墓以及香港的大部分墓地, 尤其是香港公墓和跑馬地天主教墓地,我逐漸相信,不是真正為死者而設,而是為生者而設。儘管死者被埋葬在墓穴中,但「死亡」在墓地中無處可見。我從未見過任何暴露的骸骨或屍體。我只看到陵墓、墓碑、十字架和雕塑。許多墓園出乎意料地美麗而寧靜。與西方墓地相比,大多數中國墓地在墓穴形狀上看起來相當相似。然而,西方墓地在景觀設計和呈現方式上存在顯著差異。
墓地長期以來被視為莊嚴的場所,主要用於安葬逝者,與哀悼和強烈的失落感緊密相連。對許多人而言,造訪這些神聖之地僅限於儀式、紀念活動或具有深厚情感意義的場合。在香港或臺灣等文化中,對死亡的恐懼滲透於社會規範與結構之中,墓地更會引發強烈的死亡禁忌感。 然而,仔細觀察會發現,墓園具有雙重功能:既是逝者的紀念場所,也是活人文化意義與連結的反映。人類學研究表明,基於儒家思想的中國哲學框架強調對祖先的尊重,同時對死亡營造出社會污名。這種文化二元性為理解墓地作為紀念與不適並存的場所增添了複雜性。對許多人而言,墓地的存在是死亡的持續提醒,促使人們迴避而非面對。儘管墓地聲名狼藉,但它們是集體記憶與文化認同的守護者。它們作為歷史的重要載體,透過無數存在痕跡講述社區的故事。
然而,墓園為我們提供了獨特視角,揭示了所在地的社會價值觀和歷史敘事。例如,參觀巴黎著名的拉雪茲神父公墓(Cimetière du Père Lachaise),不僅會被其寧靜的美景所包圍,還會被其強大的歷史敘事所震撼。吉姆.莫里森、奧斯卡.王爾德和弗雷德里克.蕭邦等名人的墓地吸引著希望與這些文化偶像建立聯繫的遊客。旅遊與紀念的融合反映了人們對死亡的廣泛文化關注,證明墓地可以在培養敬畏之心的同時,吸引人們去探索。
相較之下,香港墓地的建築特色,如跑馬地天主教墓地,反映了香港多元的殖民歷史和宗教背景,重申了它們在香港發展大敘事中的作用。不同文化墓地設計的並置,構成了當地與殖民影響碰撞的豐富圖像。除了作為紀念場所的實用性外,墓園也展現出與原初目的相反的美學品質。漢堡的奧爾斯多夫公墓(Ohlsdorf)或米蘭的紀念公墓(Cimitero Monumentale)以寧靜的景觀、獨特的雕塑和引人注目的建築而聞名,表明這些空間可以因其美感而被欣賞,而不是因與死亡的關聯。這種視角可以促進人們將墓地視為公共公園——反思、和平和個人參與的空間, 而不是僅限於哀悼的場所。參觀這些空間為超越死亡的陰鬱聯想提供了機會。寧靜的環境讓人可以沉思生命、愛情和遺產等主題,使個人能夠以更存在主義的方式面對死亡。
II
在我見過的西方墓地裡的文物中,有一種雕塑特別讓我印象深刻。 當然,還有美麗的天使、雕像和英雄人物,但裸體雕塑在墓地中顯得格外獨特。確實,當面對熱那亞墓地中那座美麗的裸體雕塑時,人們會感到非常驚訝。我們期待看到哀悼和悲傷,但情色與死亡似乎不相容。我們傾向於認為此類雕塑應屬於博物館而非墓地,在其他墓碑之間看到這座裸體雕塑會感到某種不適。然而,這些似乎僅限於西歐墓地,尤其是義大利紀念性墓地的情色雕塑,在圖像學上具有重要意義。它們的出現必定有其原因。將性引入死亡的表象本身就頗具趣味。愛與死亡、厄洛斯與塔納托斯在這獨特的葬禮藝術中必定有著某種連結。
幾個世紀以來,基督教的興起開始重塑死亡的藝術表達。傳統的表現形式轉向了陰鬱的圖像——十字架、聖徒和天使——重點放在救贖和哀悼死亡。然而,十九世紀,特別是在浪漫主義和相關藝術運動中,古典主題,包括裸體,重新流行起來,藝術家們開始將情色和感性融入他們的作品中。墓園裸體雕塑討論的核心是裸體形式所蘊含的象徵意義。在許多文化中,裸體帶有純潔、脆弱和真實的意義。身體擺脫了遮蔽的衣物,成為刻畫生命與死亡敘事的畫布。在裸體的情況下,由於其性暗 示,一個悖論浮現:情色與死亡的莊重如何關聯?
歷史上,各種理論認為,愛(eros)和死亡(thanatos)是人類經驗中相互交織的元素。西格蒙德.佛洛伊德提出,這兩種力量是人類行為的基本要素。這種連結為分析墓園裸體雕像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視角。這些雕塑中蘊含的情色元素可能會促使觀眾反思自己與愛與失去的關係,挑戰人們對哀悼和悲傷的典型聯想。
墓園訪客對裸體雕塑的接受程度會因文化和社會政治背景而大不相同。在西方社會,謙遜和保守的觀念普遍存在,在傳統上用於哀悼的空間中面對裸體可能會引起不適或不安。這些雕塑激發的直覺反應可以作為關於社會對身體和衰亡的規範的對話催化劑;裸體成為反思死亡的機會。此外,現代的身體積極主義潮流和打破裸體社會禁忌的趨勢也影響了人們對這些雕塑的看法。藝術批判論述的演變使人們越來越能夠理解裸體不僅僅是性符號,而是生命的體現。 (節錄)
引言
愛與死的互動一直吸引著歷史上的哲學家、藝術家和思想家。希臘文的eros(愛)和thanatos(死)以隱喻的方式概括了人類存在的雙重性,代表了對連結的渴望與失去的必然性之間的根本張力。在此背景下,墓園的情色雕塑成為這種二元對立的深刻表現,將感性與死亡結合在一起。本文旨在探討此類雕塑的意義、其歷史淵源以及透過各種藝術形式展現的哲學基礎,將尼采關於存在深處的豐富論述與人類激情的短暫性和失去的永恆性聯繫起來。
愛欲與死亡的藝術表現形式可追溯至古代文明,當時死亡不僅被視為終結,也被視為向另一個領域的轉變。在古希臘文化中,情色主題在雕塑、陶器和建築等各種藝術形式中非常普遍,反映了社會對愛、性和死亡的態度。在希臘化時期,葬禮藝術開始發展,融入了感官元素,以表現人類的經驗,暗示著儘管死亡是最終的結局,但愛情仍然存在。
文藝復興標誌著古典理想的復興,以及對人文主義和感官體驗的重新關注。米開朗基羅和貝尼尼等藝術家在其作品中融入了強烈的愛與死亡主題,在兩股力量之間創造出戲劇性的對比。對裸體和感官的探索與死亡主題交織在一起,身體被描繪成狂喜或安息的狀態,進一步闡明了愛欲與死亡之間密不可分的聯繫。
弗里德里希.尼采的哲學思考對生命、愛與死亡的本質進行了深刻探討。在他的著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尼采提出存在包含矛盾的力量,其中愛欲與死亡力量最為突出。他邀請人類透過承認體驗的深度來掌握存在的全部重量,並在其富有感染力的詩句中斷言:「世界是深邃的......比白天所想的更深邃。」他的思想暗示,不僅快樂與痛苦相互交織,而且真正的理解來自於認識到這種連結。尼采對永恆的強調證實,愛與悲傷都源自於永恆的渴望。短語「所有快樂都追求永恆」概括了人類對永久聯繫的渴望,尤其是透過超越時間界限的情色之愛。這種 求體現在墓園雕塑中對愛情的藝術表現中,對永生的渴望可以透過石雕的物理形式來表達。
許多義大利雕塑,尤其是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的雕塑,生動地體現了愛神和死神的主題。描繪天界天使擁抱死者或與小天使互動的雕塑,反映了情慾與哀悼的融合。人物的性感與葬禮目的之間的微妙互動,極大地幫助觀眾理解生命、愛情和不可避免的失去——這證明了尼采關於快樂與痛苦同時存在於人類境遇中的論點。對墓園中情色雕塑的探索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深刻的視角,讓我們思考愛與死亡交織在一起的世界。透過將歷史視角、哲學洞察力和藝術表達交織在一起,我們開始欣賞eros 和thanatos 對人類存在的深刻影響。尼采對快樂與痛苦的深度探索為理解這些文化遺產提供了指導原則,突顯了痛苦中的美麗以及伴隨愛而來的失去之痛。
在反思情色雕塑所表達的主題時,我們不僅承認對生命和愛情的慶祝,而且承認人類經驗中固有的悲傷。在接受狂喜和悲傷的同時,我們意識到死亡的不可避免性,同時欣賞超越時間和記憶的人類聯繫的深刻內涵。
I
大多數人認為墓地是埋葬死者的地方。我們只會在特定時間去墓園參加葬禮或紀念祖先或親人。人們普遍將對死亡的恐懼與墓地連繫在一 起。墓地是死者的安息之地。它們是哀悼和紀念的場所。對於香港或臺灣的大多數人來說,除非必要,否則去墓地似乎是一種令人不快的活動。 墓地應該遠離我們的生活空間。這是因為墓地、死亡及所有相關現象都被視為不祥之物,不應在日常生活中提及。由於粵語中「四」的發音與「死」相似,香港大多數建築物沒有四層、十四層或廿四層。沒有人願意住在「死」樓。面向墓地的房屋通常價格較低。死亡,儘管是生命中不可避免且普遍的事實,卻是個禁忌。
但我喜歡參觀墓園。這已成為我旅行計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多次參觀歐洲和美國的著名墓地後,如巴黎的拉雪茲神父墓地、米蘭的紀念墓園、熱那亞的聖阿格尼奧墓園、漢堡的奧爾斯多夫墓園、波士頓的奧本山墓地、華盛頓特區的阿靈頓國家公墓以及香港的大部分墓地, 尤其是香港公墓和跑馬地天主教墓地,我逐漸相信,不是真正為死者而設,而是為生者而設。儘管死者被埋葬在墓穴中,但「死亡」在墓地中無處可見。我從未見過任何暴露的骸骨或屍體。我只看到陵墓、墓碑、十字架和雕塑。許多墓園出乎意料地美麗而寧靜。與西方墓地相比,大多數中國墓地在墓穴形狀上看起來相當相似。然而,西方墓地在景觀設計和呈現方式上存在顯著差異。
墓地長期以來被視為莊嚴的場所,主要用於安葬逝者,與哀悼和強烈的失落感緊密相連。對許多人而言,造訪這些神聖之地僅限於儀式、紀念活動或具有深厚情感意義的場合。在香港或臺灣等文化中,對死亡的恐懼滲透於社會規範與結構之中,墓地更會引發強烈的死亡禁忌感。 然而,仔細觀察會發現,墓園具有雙重功能:既是逝者的紀念場所,也是活人文化意義與連結的反映。人類學研究表明,基於儒家思想的中國哲學框架強調對祖先的尊重,同時對死亡營造出社會污名。這種文化二元性為理解墓地作為紀念與不適並存的場所增添了複雜性。對許多人而言,墓地的存在是死亡的持續提醒,促使人們迴避而非面對。儘管墓地聲名狼藉,但它們是集體記憶與文化認同的守護者。它們作為歷史的重要載體,透過無數存在痕跡講述社區的故事。
然而,墓園為我們提供了獨特視角,揭示了所在地的社會價值觀和歷史敘事。例如,參觀巴黎著名的拉雪茲神父公墓(Cimetière du Père Lachaise),不僅會被其寧靜的美景所包圍,還會被其強大的歷史敘事所震撼。吉姆.莫里森、奧斯卡.王爾德和弗雷德里克.蕭邦等名人的墓地吸引著希望與這些文化偶像建立聯繫的遊客。旅遊與紀念的融合反映了人們對死亡的廣泛文化關注,證明墓地可以在培養敬畏之心的同時,吸引人們去探索。
相較之下,香港墓地的建築特色,如跑馬地天主教墓地,反映了香港多元的殖民歷史和宗教背景,重申了它們在香港發展大敘事中的作用。不同文化墓地設計的並置,構成了當地與殖民影響碰撞的豐富圖像。除了作為紀念場所的實用性外,墓園也展現出與原初目的相反的美學品質。漢堡的奧爾斯多夫公墓(Ohlsdorf)或米蘭的紀念公墓(Cimitero Monumentale)以寧靜的景觀、獨特的雕塑和引人注目的建築而聞名,表明這些空間可以因其美感而被欣賞,而不是因與死亡的關聯。這種視角可以促進人們將墓地視為公共公園——反思、和平和個人參與的空間, 而不是僅限於哀悼的場所。參觀這些空間為超越死亡的陰鬱聯想提供了機會。寧靜的環境讓人可以沉思生命、愛情和遺產等主題,使個人能夠以更存在主義的方式面對死亡。
II
在我見過的西方墓地裡的文物中,有一種雕塑特別讓我印象深刻。 當然,還有美麗的天使、雕像和英雄人物,但裸體雕塑在墓地中顯得格外獨特。確實,當面對熱那亞墓地中那座美麗的裸體雕塑時,人們會感到非常驚訝。我們期待看到哀悼和悲傷,但情色與死亡似乎不相容。我們傾向於認為此類雕塑應屬於博物館而非墓地,在其他墓碑之間看到這座裸體雕塑會感到某種不適。然而,這些似乎僅限於西歐墓地,尤其是義大利紀念性墓地的情色雕塑,在圖像學上具有重要意義。它們的出現必定有其原因。將性引入死亡的表象本身就頗具趣味。愛與死亡、厄洛斯與塔納托斯在這獨特的葬禮藝術中必定有著某種連結。
幾個世紀以來,基督教的興起開始重塑死亡的藝術表達。傳統的表現形式轉向了陰鬱的圖像——十字架、聖徒和天使——重點放在救贖和哀悼死亡。然而,十九世紀,特別是在浪漫主義和相關藝術運動中,古典主題,包括裸體,重新流行起來,藝術家們開始將情色和感性融入他們的作品中。墓園裸體雕塑討論的核心是裸體形式所蘊含的象徵意義。在許多文化中,裸體帶有純潔、脆弱和真實的意義。身體擺脫了遮蔽的衣物,成為刻畫生命與死亡敘事的畫布。在裸體的情況下,由於其性暗 示,一個悖論浮現:情色與死亡的莊重如何關聯?
歷史上,各種理論認為,愛(eros)和死亡(thanatos)是人類經驗中相互交織的元素。西格蒙德.佛洛伊德提出,這兩種力量是人類行為的基本要素。這種連結為分析墓園裸體雕像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視角。這些雕塑中蘊含的情色元素可能會促使觀眾反思自己與愛與失去的關係,挑戰人們對哀悼和悲傷的典型聯想。
墓園訪客對裸體雕塑的接受程度會因文化和社會政治背景而大不相同。在西方社會,謙遜和保守的觀念普遍存在,在傳統上用於哀悼的空間中面對裸體可能會引起不適或不安。這些雕塑激發的直覺反應可以作為關於社會對身體和衰亡的規範的對話催化劑;裸體成為反思死亡的機會。此外,現代的身體積極主義潮流和打破裸體社會禁忌的趨勢也影響了人們對這些雕塑的看法。藝術批判論述的演變使人們越來越能夠理解裸體不僅僅是性符號,而是生命的體現。 (節錄)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