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茶心是我的心,也是一切心,
也是你的心!你又何曾離開過茶心?
泡茶是什麼?把水燒開,心也開了!
把心壺的蓋子打開,讓心水如光明般,
把如月輪的壺充滿無餘!
再把這大悲心茶,無礙的倒出來分享、奉飲!
大家開心一飲而盡,
杯也空了,心也空了,煩惱也空了!
泡茶,只是將你原本糾結的心舒展開來而已,
這般平常的事,誰不會?
泡茶就是讓你開心、開悟的事!
不會,繼續泡茶!
會了,奉茶去!
作者雲禪茶心,一生中不斷思維茶道的核心思想,三十年來,喝茶,參禪,悟道,生活。2005年決定以茶為事業主體,以茶心為號。
作者將其一生對茶的理解、一切以茶文化、茶相關產品、茶事業、工作經驗的觀察與體悟,以及恩師洪啟嵩先生的禪法教授等,統攝融匯,以其細膩、深邃、輕鬆又富饒妙趣之筆,完成了這本近十萬字震撼茶界之書《大悲心茶》。
本書分成七大章節,一、人,二、茶,三、道,四、空,五、大悲心茶,六、行茶,七、做個茶主人。
第一到四章的人、茶、道、空是來自佛法中三輪體空的法義,人是造作的主體,茶與茶相關的人、事、物、境是所緣的對象,道、法是人與茶操作的介面與方法,而這三者的全體放下,就是空,空不是沒有,是無執,是生心無住,是對人、事、物、境、道、法的無縛,這無縛是對自己、對一切眾生最究竟的悲心、寬容與和諧。依此法義能令眾生隨茶的緣起悟入真空,體入根本。
第五章、大悲心茶是作者在2008年、2010年在菩提伽耶,由根本上師洪啟嵩老師所主持的兩次禪七當中,所體悟空悲不二的法義,將這個理趣依託茶緣及融攝世間一切茶事總持成「大悲心茶」一百零八頌,這裡著重的是菩提心的勸發,願力的成就,依願而出生妙有,也是所謂的「心即是茶」
第六章、行茶論是將一個茶人在行茶的過程中的心、行、事、理、德融攝於一,讓茶人於行茶法之精要體會於心而不惑於相。
「大悲行茶」,是融攝世間現有的行茶法所創發一套人人可用的行茶法,也是讓行茶者,知福、惜福,出生感恩之心,累積福德的方法。
「六大行茶法」,則是提供給習禪多年,有禪定基礎的朋友們,將法界外六大及自性內六大依藉茶緣將茶水、心水合一,而能得到身心的自在解脫,讓行者具足度眾方便,出生功德之法。這裡講的是「茶即是心」
七、做個茶主人,為作者在茶堂裡的隨心隨筆。祈願這些在法界中一切的茶心,能發大願,以茶會友,以茶度眾,攜手同行智慧大道,讓茶路直達解脫的彼岸,圓滿智慧方便,成就方便智。
目錄
推薦序1 喝禪解茶地球禪者洪啟嵩
推薦序2 「奉茶」中的修行十方禪林基金會董事楊光祚
推薦序3 大悲茶甘露心采雲軒主阮小婉
作者序
導讀
第一章
人
•本來面目
•活著
•走
•極慢經行
第二章
茶
•茶論
水
•水論
•定水
器
•器論
•杯論
境
•境論
•茶之華
•茶之樂
•茶之食
客
•客論
第三章
道
•茶道論
•倒茶論
•奉茶論
•飲茶論
•飲茶贖命訣
第四章
空
•說空-空悲智茶一
•真修實證
第五章
大悲心茶
•大悲心茶一○八頌
•釋義
第六章
大悲行茶
•行茶論
•大悲行茶八法及口訣
•六大行茶法
第七章
做個茶主人
•與癱瘓喫茶
•禪茶一味論
•童蒙茶觀序
•無師論
•茶心
•茶人之德
•茶堂雜記
•「茶堂閒話」詩文七則-戊子
•「茶心雜記」二則-庚寅
•「無道人集」二則-辛卯
•「聖胎教言集」一則-己丑
•「茶堂雜想」雜詩若干-庚寅
•「葛藤茶」二則-庚寅
•如何是好茶
•於茶葉農藥、重金屬殘餘的反思及去除茶葉中農殘的技術開發
序/導讀
【推薦序1】
喝禪解茶
地球禪者 洪啟嵩
小舟行月 法界自常春
但看萬劫風塵 點沙成星明
銀瀑天水 烹茶飲清寧
江空明秋月 億萬經卷藏心
一種平懷 念蒼生 愍有情
認識詹老師三十年了。當時他擔任淡江大學正智佛學社社長,隨學於我,邀請我到淡江大學授課。因為這個因緣,我在淡大講授了「大乘修行法門」。這是我首次將一生中對佛法最重要的體悟進行公開宣講,之後結集成《佛菩薩修行法門》。
由於這個因緣,他常來親近隨學,跟在我身邊泡茶待客。漸漸地,他對茶的認識深了,眼界也開闊了。如今他將自己所學,整理成《大悲心茶》一書,我感到十分讚歎與歡喜。
生命在一起,總是很深的緣。從我五歲開始,父親就教我對來訪家中的長輩、賓客奉茶。茶的因子深刻地種在我心中。雖然我稱不上懂茶,但是自然一直在茶的世界中生活著,自小隨著父母喝茶,也稱不上有任何特別。如今每天早上從眼睛一張開,到晚上入睡前,24小時都和茶在一起,也可稱得上是「茶人」:浸在茶中的人。
喝茶總是喝心的。由於一生習禪,所以對茶的體悟,總是從心開始。2005年,詹老師在上海成立博茶堂,請我題字留念,於是題以「茶者,心水,飲之暢靈。」
茶,如此貼近天地、時空、人心,能用此性情去修證、悟道。與其說是「喝茶解禪」,不如說是「喝禪」來「解茶」。
茶是伴隨人類文化最深層的飲品,是一種能修鍊心性的特別因緣。因此,喝此禪,也體會了真正的茶味。
2008年印度聖地禪旅,我在菩提伽耶主持禪七,帶領來自世界各地百餘位學人,在佛陀悟道地禪修,並朝禮佛陀出生、說法、涅槃等聖地。
禪旅圓滿當晚,我在印度阿格拉的飯店裏,用著飯店的熱水瓶,親自執壼,將台灣烏龍茶、鐵觀音,加上陳年普洱茶,及印度大吉嶺紅茶等混合,泡出「百納茶」供養大眾,名之為「百納茶」,相應於僧眾所穿之「百納衣」,為福田之意。「百納茶」。普納各種茶,泡出的是平等無別的一味。
2013年,癸巳年,適逢世界文化遺產雲岡石窟開鑿26甲子,我在雲岡石窟舉辦了「月下雲岡三千年」盛會,地球菁英雲集。當天茶宴以總茶齡逾三千歲之「千歲百納茶」,用雲岡寒泉煎煮,供養大眾,願眾飲之長壽,共創人間下一個黃金千年。
單獨的茶,好喝,把所有的茶混在一起,也真妙。
喝著禪,解著茶。
風來了,雨停了,人也空了。
【推薦序2】
「奉茶」中的修行
十方禪林基金會 董事楊光祚
認識詹先生是因為洪啟嵩老師的關係。大約在一九八八年左右,那時他還是個大學生,每次拜訪洪老師時,常常見他總是隨侍泡茶。他人雖然長得英挺偉岸,泡茶姿態動作卻是細緻優雅,靜默安定,很少說話。
因為我虛長幾歲,總以長輩相待,有好茶就送給我分享,我會開始喝普洱茶,就是詹先生贈送的,尤其二○○五年開始,在上海經營博茶堂,專賣陳年老普洱茶後,更常喝到頂極的老普洱茶。受到他夫妻倆的濃情盛意,還真愧不敢當!
近年每去上海,一定會拜訪威海路的博茶堂,看起來不及二十坪的小店面,佈置得古樸典雅,每次到訪,店裡總是客人滿滿,詹先生或太太若蓁烹茶奉茶,滿室茶香。而在品茗喝茶間,店主人總是闡述佛理禪機,喝茶解禪。閣樓更提供給茶客打坐修禪,這裡宛然就是個修行道場。
最近詹先生告訴我說:他要出版一本有關茶與修行的著作,要我寫一篇序,雖然我愛茶,愛喝茶,信佛學佛,但是並不識茶,不懂茶。但為報答多年的厚愛,便樂予為之序。
記得小時候,家父總是天不亮就出門耕田,都要帶上一壷茶,那時候種田耕地非常辛苦,無論鋤地翻土除草,播種插秧,都是靠人力,除了耕牛外,沒有任何現代機械輔助工具,在烈日下耕地,正如古人形容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時口渴,能喝上一口茶,沁涼痛快,值如甘露!
小時候,因家住偏鄉僻野,距離小學校遙遠,去回需一時辰有餘,路途中,有棵大樹,枝葉繁茂,夏日常有路過人,在樹䕃下乘涼休息,就有戶善心人家,煮好一大壷茶水,擺在樹下並置一磁碗,且在樹幹上綁一塊紅色布條,寫著「奉茶」兩字。當時因鄕野地方,人少屋稀,若行路人口渴,很難找到水喝。我每天放學路過,也常在樹下停留休息,至今「奉茶」兩字仍然清楚記得。
説到奉茶,想到在風水界流傳膾炙人口的故事:僻遠山邊的一戶人家,總是提供過路旅人、山客茶水,但供應是熱茶,並且在茶水灑上米糠,譲人喝茶時,邊喝邊吹米糠和熱氣。某天,一位風水師,翻山越嶺從此地經過,既喘氣又口渴,見到有人供茶,急著大口喝,却看到茶上面浮著一層米糠,又太熱。只好邊吹散米糠和熱氣,慢慢小口啜飲,他心生恨憤:這供茶人家,故意折磨人,不懷好意?一定要設法報復一下,譲這家人不得好過。於是找到這家人,説明自己是風水大師,他看到一塊風水寳地,建議他們的祖墳葬在那裏,可以發達富貴。其實那是一塊絶地,如葬墳會致其後人家敗人孤。這家人相信風水師是好心,就將祖先骸骨葬在那裏。
數年後,這位風水師又路過此地,再來探訪這家人, 看看是否已如預料。沒想到,見面後大為驚訝,這家人對他感激不盡,因為自從葬墳後,家運興旺,兒女也漸漸發達,個個功成名就。因為與自己預期完全相反,便再到墳地查看,發現原來的絶地,山形地勢都改變了,已是一個富貴大地。於是回頭探詢這戶人家,才恍然大悟,供人茶水既熱又灑米糠的原因,原來山路行人到此,多數囗乾舌燥,氣喘如牛,如果大口喝冷茶,易傷脾肺,因此用此方法,不使傷人。而墳地是在葬後不久,一陣風雨後改變的。地理師深覺慚愧!天心人心,天理人理地理!
茶,奉茶,喝茶,如甘露,如心水,不就是一杯茶,就是喝一杯茶!是一心!是一念!
俗語說:酒斟滿杯,茶七分。從來茶倒七分滿,留下三分是人情。茶滿七分不燙手,為人處事留餘地,這是易經謙卦之道。滿招損,謙受益人生之理。烹茶煮水,水上火下,潤下炎上「旣濟」之卦,事之已成,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自古以來,文人雅士,方外人多愛茶,愛其香,愛其味,愛其淡然雅趣!
幾年前,我與作者伉儷一起到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有天晚上在一友人家,詹先生泡茶招待在座的中外朋友,幾位外國朋友覺得今晚喝的茶,特別甘甜香醇有𩐳味,詹先生趁機講解:茶者心水,泡茶三昩,喝茶三昧之道。外國朋友疑惑不解,以為茶外加香料。後來詹先請外國朋友倒開水和自己倒的開水比較,喝來味道就是不同,大為訝異!好奇詹先生的雙手,以為是魔術!
詹先生愛茶、識茶,藏茶,賣茶,烹茶,喝茶。以茶即修行,修行即茶,入茶三昧,完全此《大悲心茶》一書,內容涵蓋:一切的茶事,茶兿茶道,以茶養生養性,修禪修心,入茶三摩地,自古以來未曾見到的茶著作。非常值得細細品讀,甚至每章每節都可以擷取應用,對於愛茶之士,一定會有莫大助益。本書的出版對茶界一定會有深遠的影響,是非常值得推薦的一本好書。
詹先生的老師洪啟嵩先生,佛法精深,博學多聞,著作等身,四海弘法,利益群生,畫超大佛,展現大器,而其門下學生,也是個個頭角崢嶸,各有專精擅長,將修行溶於工作專業裡,實踐於日常生活之中,生活即修行,修行即生活,無二無別。洪老師的弟子們在禪法、茶道
試閱
第二章 茶
「茶者心水,飲之暢靈」我、飲、茶與水,若欲暢靈,全體皆空,三輪不空,總有諸般不是,一般俗稱喝茶,嚴格來説應該是喝茶水或者說喫茶湯,因爲千年前茶葉大部分的時候當成藥,需要熬煮,有一陣子又如菜一般,加蒜、蔥、加上鹽巴等各種佐料及配料放在鍋釜裏煮茶湯,拿著大碗,喫茶湯,所以有時候茶葉叫茶菜,例如擂茶就是點茶加上各種佐料,是由釜裏煮茶湯跟唐宋點茶的綜合體,純泡茶,就是明代以後的事,近代講茶,應該就是純泡茶了!當代人論茶,大概是指以華人區為代表,或受華人喝茶習慣影響的純喝茶了!這裡把茶跟水分開來談,因爲這的確是兩個物質,茶論與水論將把喝茶這個所緣的對象直述論之,並將茶器、茶境、茶席的主客以通論的形式作一完整的觀照、表述!
•茶論
茶為幻物,以其幻,成其真;以其虛,成其實,天地造化,皆因願起,願緣念生,遂成世間!覺者知其幻,念念護生,迷者以爲實,時時壞有!覺、迷,德之別,在於念恩、惜恩!天地懷憫衆生苦厄,遂生苦物治苦心,而茶為上首,常以衆生清涼!性清涼故無熱惱,致氣中和,人致中和,天地象和,一團和氣,入於混沌,覺念當空,現成本初!
天、地、人、茶同修,修一大同,天下太平,始於一盅,茶之為用,大矣!
茶在四方,因地制宜,先天之成,後天之作,天、地、人、空四相缺一不在!
茶從物論,茶機兼故,融水土、天地、萬象於味,故茶味五行利於五臟,茶之造,施作有爲,不可違逆陰陽,需順勢化之、潤之,其必化者,先天寒涼之性,其必潤者,後天造作之燥,其餘五味自能調和臟腑,不必過分造作。
今人茶傷,咎不在茶,在人之不知也!今人賞茶,唯喜甘、愛香,畏苦、厭澀!
利之所趨,匠、商造茶,唯存高香、甘膩,豈不知,高香伴火,過則傷金肺,甘為土,溢則害土脾,更有甚者,以外物促香、進甜,其心行持已逆天倫,天地之炁始納於金肺,穀食之氣始收於土脾,高香甘溢為人心趨利造作之氣,香太過,甘太滿,其性已濁,其行為斥,其害则阻天地罡炁納藏于鼻肺,其弊致絕穀食蘊氣收合于胃脾,茶之行者,無論匠造、商賈、執事、道傳諸德,豈能不深思究省,不自迷亦不令他迷於機巧下味!茶之飲,康健爲首,五官覺受次之,求利者,必置此念於第一,一切以利大衆為先,如此人神天地共悅共樂,是人,必得大利,何以故?順天、地、人、情、道、法爾!
茶依心論,茶性幻故,和七情、禮教、道法於一,是茶心六度化育十方,茶之德,無作無爲,不避順逆怨親,宜隨緣飲之、用之,其必利者,直趨本然之清,其必益者,增長息脈之淨,其他作用自雅于華、香、書、畫、琴、樂諸道,孤和皆宜。
今人情浮,謬非習藝,實心之外馳矣!今人行茶,必伴花、香、蕭、琴,金銀名器,欲攀豪奪!營賈販器,必擁價高珍翫,豈不知,器華境繁,神意旌搖,心海如波,茶味已損,佈席貪景,華而不實,奢不堪用,早離茶意,行茶最忌,人、器、境奪茶位,主客易座,茶味蕭蕭,意已遠颺!行茶做主者,禮必合情,節忌墨守,人、茶、情兼顧,和樂融融!
古人論茶,見茶說物,立見上下,分毫馬虎不得,無由人情!今造茶論,見茶說人,即心用心,亦如履薄冰,唯恐自誤誤他!論茶茶論,不遺兩邊,是中道爾!
【茶論釋義】
茶如果從究竟意義的來觀察,它跟法界的一切相同,都是虛妄幻化的現象,因爲它的本質是如幻的,所以能依附於一切因緣成就其真切妙用。以它的現象是無實虛妄的,所以它轉換調劑的作用能促化實在的現成,法界造化天地、宇宙生成萬物,都是從一念願起而開始作用,這樣的願依念念緣起而生,遂輾轉易變成就世間萬象!
一個真正覺悟的人,知道這一切都是如幻的現象,因爲悲心的緣故,不忍傷害衆生的感受,反而能夠念念都善加守護不害其生,而一個迷於世間以爲一切都是實在的人,因爲執著的緣故,無時不刻都以爲可以擁有抓取,這樣的念頭與實相抵觸的結果,反而破壞當下的一切,加速現有的毀滅!
覺與迷之間,德性的差別,在於念一切恩、惜一切恩!天地因爲懷憫衆生種種違緣苦厄,於是生出種種苦物療癒衆生受苦的心,而茶葉在種種苦物當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能帶給衆生無比的清涼!茶葉因爲本性清涼的緣故,可以幫助衆生除去熱惱,致使身心氣機中平和合,人們整體如果氣機能養中和,天地氣象與人象感應道交的結果,天地人一團和氣,天地人合一入於無別混沌,這時一念覺照當體現空,圓成本初究竟大覺,天、地、人、茶沒有分別,同體修持,修入如如大同,天下太平、一切無我,如果這樣究竟的境界從我們泡的一盅茶開始,那這茶的作用,實在是大啊!
茶在東西南北四方都有它的種植,因爲土地水文的約制宜合,使茶葉在先天上就已經成就療癒身心的大用,加上茶人們後天精進合宜的制作烘焙,一泡好茶事實上已經具備了天、地、人、空四種因緣相,缺一都無法成就上妙好茶!
茶如果從物質現象來談,茶葉本身植物的有機質能夠吸收兼納的緣故,它能夠融水土裏的有機、無機物、天地氣候天文的變化、地方人文萬象於一味,所以茶的酸、苦、甘、辛、咸五行之味能調宜,利於五臟!
所以茶葉的製造,不管如何加工或烘焙,均不可以違逆陰陽五行生剋的道理,並且需要順植物的藥理特性及先天具有的稟賦勢能依照人體的需求來烘焙製作,如果與人的體質相剋的要懂得化解它、如果藥性有益但是作用太強烈或焙火產生的燥氣也要懂得潤澤它,其中一定要化解掉得,就是茶葉當中與生俱來先天寒涼的成分及特性,而一定要去潤化的就是後天在加工的流程中所產生的燥氣,其餘茶葉本身具足的五行五味自然能夠調和臟腑,不必過分加工造作。
現代人因爲茶而產生的傷害,錯不在茶,而是因爲人們不去了解及研究茶的特性,不知道如何和茶成爲好朋友!現代的人欣賞茶葉的標準窄化了,只喜歡甘甜、偏愛高香,害怕討厭苦澀味!
由於商業利益利趨動之下,茶匠、茶商在生産加工茶葉的時候,更多的是考量茶葉是不是能夠迎合客戶的需求,賣出好價格,所以最後茶葉的使用被引導成,讓人感覺只有高香、甘膩的茶才是好茶,但是卻不知道,在陰陽五行講究平衡的觀點來看,心念太過粘滯在追求香氣,鼻根嗅覺也全力在這樣的香氣上過度發展,因爲茶葉的香,伴隨的是火性。火剋金,其實這樣的欲望驅使造作反而是不利于肺吸納茶葉其他能量的,另外,甘甜味屬於土性,土甘太多反而抑制了脾土的作用,另外,土性剋水性,這也是喝茶爲何一直想上厠所,因爲水分一直流失,也就是所謂的利尿!所以現代的健康營養學家業這樣建議,喝茶的人,也要多喝水,事實上,就黃帝内經論及的五行作用,這是一個正確的看法。
在茶葉生産的過程中,更過分的是,以外來的添加物來促進香氣與甜度的提升、,這樣的居心行爲動作已經違逆天地萬物自然運行的倫理,天地之間自有清淨罡炁,在我們呼吸時,他進入體内的第一關就是納炁於息在肺部作交換然後再進入體内,而大地所生養的五穀雜食之氣是由脾胃收納,茶的高香甘溢為人心趨利造作之氣,香韻太過,甘膩太滿,其茶性已經染濁,嗅覺因爲茶香太過鼻根過度收攝,自然阻絕了其他味道的吸納,這樣就會阻隔天地正炁納藏于鼻肺!同樣的道理,甘膩太過就會導致穀食蘊氣不易收合于胃脾!
與茶事相關的行者,無論茶匠造茶、商賈販茶、執事泡茶、茶師道傳教茶等諸位大德,對於這樣的問題,豈能不正確思維、認真研究、深刻反省茶理,除了自己不能迷惑於世間投機取巧的旁味之外,也要教育有緣的人,不令他人迷惑在不正確的觀念上面!
茶葉作爲湯飲,最重要的就是要讓身心健康,五官的刺激享受的感覺要排在第二位,以茶作爲營生謀利的人,一定要把這樣的觀念置於第一位,一切的茶飲製作及沖泡,一定要考慮如何對衆人有利為先,能這樣做,人神歡喜、天地得到養護,大自然與人的關係也越來越和諧,這樣的人,必然能夠得到無上的大利,爲什麽?因爲這個茶人的所做所為都合乎順應天、地、人、情、道、法運轉的理則!茶如果依法界心性來論述,茶性是究竟如幻的,所以它可以和七情、禮教、道法融而於一,所以茶心成就六度波羅蜜,並且無礙的在十方度化教育一切有緣的衆生,茶的德性,無造作、無修整、捨分別、一切平等,順逆因緣、怨親愛憎都一視同仁,所以我們對待茶也是一樣,也要學習茶的德行,碰到不同的茶種都應該隨緣飲用嘗試,不必太執著於固定的滋味,這樣的心境喝茶,最大的利益是利用喝茶來鍛煉自己的心性,這種無分別的鍛煉就是最好的修行,能夠讓我們的心直接趨入本然的清淨,而這樣的修持最大的利益,是這樣的心性隨著茶氣五行之性,自然能夠增長身、息、脈的清淨通暢,其他與世間因緣的互動作用,自和雅事於華、香、書、畫、琴、樂等各種藝道,不管一人獨樂或與大衆和樂都非常的適宜。
現在的人性情浮躁,他的錯謬並非在學習藝道,而是心不夠專注、馳散在外,只重外在問題,不去看本質問題!但看現在的人行茶過程中,一定要伴隨花道、香道、蕭笛、琴瑟樂道,金銀打造名貴的茶器,欲望攀緣、豪強奪取好像喝茶少了這些就無法自在!汲汲營求,希望擁有價高珍翫,這樣的作爲難道不知道,茶道器具過於華麗,泡茶的環境過於紛繁,精神意志就如同旌旗在風中一般飄搖不定,心情蕩漾如海上波浪,這樣分心的結果,茶味已經開始減損了,佈置茶席如果太貪著情境景觀的美好華麗奢侈,而沒有考慮行茶過程的實用順手,這樣的心境早已經背離享受一泡好茶的本意,行茶的過程當中最忌諱的是人、器、境篡奪茶位,主體與客體賓主易位,例如,來客過於重要,致使現場氛圍移轉,或茶器過於名貴顯眼吸引了衆人的眼光,抑或,現場情景太過造作,歌舞升平,衆人已渾然忘我,這時茶味雖好,茶情已然蕭蕭,茶意已經遠颺!以行茶招待賓客做主人的人,禮數必需合乎常情,節儀切忌墨守不化,人性、茶禮、情義兼顧,賓主必定和樂融融!古代的人論述茶事,把茶當成客觀實物來對待,所以茶的好壞,立即分出上下,分毫馬虎不得,絕對與人情無關!現在造了茶論,從茶事來說明人在行茶的過程中,對茶味所產生的影響,事實上,一個茶人行茶當下的心境作用,對茶湯表現的影響是相當大的,因此寫這些論述的心情其實是如履薄冰,唯恐自己有見解不周圓的地方, 耽誤了他人!但是,不管論茶抑或茶論,不落入兩邊,客觀地看待一切事物對茶對人的影響,這樣才是符合中道的見地!
「茶者心水,飲之暢靈」我、飲、茶與水,若欲暢靈,全體皆空,三輪不空,總有諸般不是,一般俗稱喝茶,嚴格來説應該是喝茶水或者說喫茶湯,因爲千年前茶葉大部分的時候當成藥,需要熬煮,有一陣子又如菜一般,加蒜、蔥、加上鹽巴等各種佐料及配料放在鍋釜裏煮茶湯,拿著大碗,喫茶湯,所以有時候茶葉叫茶菜,例如擂茶就是點茶加上各種佐料,是由釜裏煮茶湯跟唐宋點茶的綜合體,純泡茶,就是明代以後的事,近代講茶,應該就是純泡茶了!當代人論茶,大概是指以華人區為代表,或受華人喝茶習慣影響的純喝茶了!這裡把茶跟水分開來談,因爲這的確是兩個物質,茶論與水論將把喝茶這個所緣的對象直述論之,並將茶器、茶境、茶席的主客以通論的形式作一完整的觀照、表述!
•茶論
茶為幻物,以其幻,成其真;以其虛,成其實,天地造化,皆因願起,願緣念生,遂成世間!覺者知其幻,念念護生,迷者以爲實,時時壞有!覺、迷,德之別,在於念恩、惜恩!天地懷憫衆生苦厄,遂生苦物治苦心,而茶為上首,常以衆生清涼!性清涼故無熱惱,致氣中和,人致中和,天地象和,一團和氣,入於混沌,覺念當空,現成本初!
天、地、人、茶同修,修一大同,天下太平,始於一盅,茶之為用,大矣!
茶在四方,因地制宜,先天之成,後天之作,天、地、人、空四相缺一不在!
茶從物論,茶機兼故,融水土、天地、萬象於味,故茶味五行利於五臟,茶之造,施作有爲,不可違逆陰陽,需順勢化之、潤之,其必化者,先天寒涼之性,其必潤者,後天造作之燥,其餘五味自能調和臟腑,不必過分造作。
今人茶傷,咎不在茶,在人之不知也!今人賞茶,唯喜甘、愛香,畏苦、厭澀!
利之所趨,匠、商造茶,唯存高香、甘膩,豈不知,高香伴火,過則傷金肺,甘為土,溢則害土脾,更有甚者,以外物促香、進甜,其心行持已逆天倫,天地之炁始納於金肺,穀食之氣始收於土脾,高香甘溢為人心趨利造作之氣,香太過,甘太滿,其性已濁,其行為斥,其害则阻天地罡炁納藏于鼻肺,其弊致絕穀食蘊氣收合于胃脾,茶之行者,無論匠造、商賈、執事、道傳諸德,豈能不深思究省,不自迷亦不令他迷於機巧下味!茶之飲,康健爲首,五官覺受次之,求利者,必置此念於第一,一切以利大衆為先,如此人神天地共悅共樂,是人,必得大利,何以故?順天、地、人、情、道、法爾!
茶依心論,茶性幻故,和七情、禮教、道法於一,是茶心六度化育十方,茶之德,無作無爲,不避順逆怨親,宜隨緣飲之、用之,其必利者,直趨本然之清,其必益者,增長息脈之淨,其他作用自雅于華、香、書、畫、琴、樂諸道,孤和皆宜。
今人情浮,謬非習藝,實心之外馳矣!今人行茶,必伴花、香、蕭、琴,金銀名器,欲攀豪奪!營賈販器,必擁價高珍翫,豈不知,器華境繁,神意旌搖,心海如波,茶味已損,佈席貪景,華而不實,奢不堪用,早離茶意,行茶最忌,人、器、境奪茶位,主客易座,茶味蕭蕭,意已遠颺!行茶做主者,禮必合情,節忌墨守,人、茶、情兼顧,和樂融融!
古人論茶,見茶說物,立見上下,分毫馬虎不得,無由人情!今造茶論,見茶說人,即心用心,亦如履薄冰,唯恐自誤誤他!論茶茶論,不遺兩邊,是中道爾!
【茶論釋義】
茶如果從究竟意義的來觀察,它跟法界的一切相同,都是虛妄幻化的現象,因爲它的本質是如幻的,所以能依附於一切因緣成就其真切妙用。以它的現象是無實虛妄的,所以它轉換調劑的作用能促化實在的現成,法界造化天地、宇宙生成萬物,都是從一念願起而開始作用,這樣的願依念念緣起而生,遂輾轉易變成就世間萬象!
一個真正覺悟的人,知道這一切都是如幻的現象,因爲悲心的緣故,不忍傷害衆生的感受,反而能夠念念都善加守護不害其生,而一個迷於世間以爲一切都是實在的人,因爲執著的緣故,無時不刻都以爲可以擁有抓取,這樣的念頭與實相抵觸的結果,反而破壞當下的一切,加速現有的毀滅!
覺與迷之間,德性的差別,在於念一切恩、惜一切恩!天地因爲懷憫衆生種種違緣苦厄,於是生出種種苦物療癒衆生受苦的心,而茶葉在種種苦物當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能帶給衆生無比的清涼!茶葉因爲本性清涼的緣故,可以幫助衆生除去熱惱,致使身心氣機中平和合,人們整體如果氣機能養中和,天地氣象與人象感應道交的結果,天地人一團和氣,天地人合一入於無別混沌,這時一念覺照當體現空,圓成本初究竟大覺,天、地、人、茶沒有分別,同體修持,修入如如大同,天下太平、一切無我,如果這樣究竟的境界從我們泡的一盅茶開始,那這茶的作用,實在是大啊!
茶在東西南北四方都有它的種植,因爲土地水文的約制宜合,使茶葉在先天上就已經成就療癒身心的大用,加上茶人們後天精進合宜的制作烘焙,一泡好茶事實上已經具備了天、地、人、空四種因緣相,缺一都無法成就上妙好茶!
茶如果從物質現象來談,茶葉本身植物的有機質能夠吸收兼納的緣故,它能夠融水土裏的有機、無機物、天地氣候天文的變化、地方人文萬象於一味,所以茶的酸、苦、甘、辛、咸五行之味能調宜,利於五臟!
所以茶葉的製造,不管如何加工或烘焙,均不可以違逆陰陽五行生剋的道理,並且需要順植物的藥理特性及先天具有的稟賦勢能依照人體的需求來烘焙製作,如果與人的體質相剋的要懂得化解它、如果藥性有益但是作用太強烈或焙火產生的燥氣也要懂得潤澤它,其中一定要化解掉得,就是茶葉當中與生俱來先天寒涼的成分及特性,而一定要去潤化的就是後天在加工的流程中所產生的燥氣,其餘茶葉本身具足的五行五味自然能夠調和臟腑,不必過分加工造作。
現代人因爲茶而產生的傷害,錯不在茶,而是因爲人們不去了解及研究茶的特性,不知道如何和茶成爲好朋友!現代的人欣賞茶葉的標準窄化了,只喜歡甘甜、偏愛高香,害怕討厭苦澀味!
由於商業利益利趨動之下,茶匠、茶商在生産加工茶葉的時候,更多的是考量茶葉是不是能夠迎合客戶的需求,賣出好價格,所以最後茶葉的使用被引導成,讓人感覺只有高香、甘膩的茶才是好茶,但是卻不知道,在陰陽五行講究平衡的觀點來看,心念太過粘滯在追求香氣,鼻根嗅覺也全力在這樣的香氣上過度發展,因爲茶葉的香,伴隨的是火性。火剋金,其實這樣的欲望驅使造作反而是不利于肺吸納茶葉其他能量的,另外,甘甜味屬於土性,土甘太多反而抑制了脾土的作用,另外,土性剋水性,這也是喝茶爲何一直想上厠所,因爲水分一直流失,也就是所謂的利尿!所以現代的健康營養學家業這樣建議,喝茶的人,也要多喝水,事實上,就黃帝内經論及的五行作用,這是一個正確的看法。
在茶葉生産的過程中,更過分的是,以外來的添加物來促進香氣與甜度的提升、,這樣的居心行爲動作已經違逆天地萬物自然運行的倫理,天地之間自有清淨罡炁,在我們呼吸時,他進入體内的第一關就是納炁於息在肺部作交換然後再進入體内,而大地所生養的五穀雜食之氣是由脾胃收納,茶的高香甘溢為人心趨利造作之氣,香韻太過,甘膩太滿,其茶性已經染濁,嗅覺因爲茶香太過鼻根過度收攝,自然阻絕了其他味道的吸納,這樣就會阻隔天地正炁納藏于鼻肺!同樣的道理,甘膩太過就會導致穀食蘊氣不易收合于胃脾!
與茶事相關的行者,無論茶匠造茶、商賈販茶、執事泡茶、茶師道傳教茶等諸位大德,對於這樣的問題,豈能不正確思維、認真研究、深刻反省茶理,除了自己不能迷惑於世間投機取巧的旁味之外,也要教育有緣的人,不令他人迷惑在不正確的觀念上面!
茶葉作爲湯飲,最重要的就是要讓身心健康,五官的刺激享受的感覺要排在第二位,以茶作爲營生謀利的人,一定要把這樣的觀念置於第一位,一切的茶飲製作及沖泡,一定要考慮如何對衆人有利為先,能這樣做,人神歡喜、天地得到養護,大自然與人的關係也越來越和諧,這樣的人,必然能夠得到無上的大利,爲什麽?因爲這個茶人的所做所為都合乎順應天、地、人、情、道、法運轉的理則!茶如果依法界心性來論述,茶性是究竟如幻的,所以它可以和七情、禮教、道法融而於一,所以茶心成就六度波羅蜜,並且無礙的在十方度化教育一切有緣的衆生,茶的德性,無造作、無修整、捨分別、一切平等,順逆因緣、怨親愛憎都一視同仁,所以我們對待茶也是一樣,也要學習茶的德行,碰到不同的茶種都應該隨緣飲用嘗試,不必太執著於固定的滋味,這樣的心境喝茶,最大的利益是利用喝茶來鍛煉自己的心性,這種無分別的鍛煉就是最好的修行,能夠讓我們的心直接趨入本然的清淨,而這樣的修持最大的利益,是這樣的心性隨著茶氣五行之性,自然能夠增長身、息、脈的清淨通暢,其他與世間因緣的互動作用,自和雅事於華、香、書、畫、琴、樂等各種藝道,不管一人獨樂或與大衆和樂都非常的適宜。
現在的人性情浮躁,他的錯謬並非在學習藝道,而是心不夠專注、馳散在外,只重外在問題,不去看本質問題!但看現在的人行茶過程中,一定要伴隨花道、香道、蕭笛、琴瑟樂道,金銀打造名貴的茶器,欲望攀緣、豪強奪取好像喝茶少了這些就無法自在!汲汲營求,希望擁有價高珍翫,這樣的作爲難道不知道,茶道器具過於華麗,泡茶的環境過於紛繁,精神意志就如同旌旗在風中一般飄搖不定,心情蕩漾如海上波浪,這樣分心的結果,茶味已經開始減損了,佈置茶席如果太貪著情境景觀的美好華麗奢侈,而沒有考慮行茶過程的實用順手,這樣的心境早已經背離享受一泡好茶的本意,行茶的過程當中最忌諱的是人、器、境篡奪茶位,主體與客體賓主易位,例如,來客過於重要,致使現場氛圍移轉,或茶器過於名貴顯眼吸引了衆人的眼光,抑或,現場情景太過造作,歌舞升平,衆人已渾然忘我,這時茶味雖好,茶情已然蕭蕭,茶意已經遠颺!以行茶招待賓客做主人的人,禮數必需合乎常情,節儀切忌墨守不化,人性、茶禮、情義兼顧,賓主必定和樂融融!古代的人論述茶事,把茶當成客觀實物來對待,所以茶的好壞,立即分出上下,分毫馬虎不得,絕對與人情無關!現在造了茶論,從茶事來說明人在行茶的過程中,對茶味所產生的影響,事實上,一個茶人行茶當下的心境作用,對茶湯表現的影響是相當大的,因此寫這些論述的心情其實是如履薄冰,唯恐自己有見解不周圓的地方, 耽誤了他人!但是,不管論茶抑或茶論,不落入兩邊,客觀地看待一切事物對茶對人的影響,這樣才是符合中道的見地!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