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1013_10月選書

戲劇顧問:連結理論與創作的實作手冊

DRAMATURGY IN THE MAKING:A User,s Guide for Theatre Practitioners
  • 9 405
    450

活動訊息

金石堂,總有一本書懂你,邀您同遊解憂秘境!

內容簡介

戲劇顧問如何透過戲劇構作的思考,讓創作、團隊、劇院間產生動態的對話關係?本書以50個歐美各個領域範疇的實際案例,探討現代劇場中:文本、製作、翻譯、舞蹈、策展、集體創作等,高度溝通與多面相的新形態工作模式。

戲劇顧問將評論功能納入創作過程,協助作品與觀眾保持對話。
戲劇構作是一種持續對話的過程,挖掘作品深度與各種關聯性。


本書提供對三個主要實踐領域的全面調查――場館╱機構的戲劇顧問、製作的戲劇顧問,以及舞蹈的戲劇顧問――透過廣泛的案例說明,描繪了當代戲劇構作的實踐,以展現今日戲劇顧問不同的工作方式,並闡釋各部分的方法,協助讀者發展屬於自己的「戲劇顧問工具箱」。

此外,更以五十位歐美重要專業人士在實際工作上的豐富案例,包括:英國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前文學監督傑克.布萊利(Jack Bradley)、阿喀郎.汗舞團(Akram Khan Company)戲劇顧問茹絲.莉透(Ruth Little)及布魯塞爾弗蘭德皇家劇院(Royal Flemish Theatre)戲劇顧問希兒德夏.德.菲思特(Hildegard De Vuyst)、日舞劇場實驗室(Sundance Institute Theatre Lab)前總監羅伯.布雷克(Robert Blacker)……等,讓我們能詳細、深入地了解各場館或機構中戲劇顧問的工作。一窺倫敦阿喀郎.汗舞團、根特比利時當代舞團(les ballets C de la B)、倫敦國家劇院及皇家宮廷劇院(Royal Court Theatre)、柏林雷寧廣場劇院(Schaubühne)以及猶他日舞劇場實驗室等藝術工作團隊,他們的創作歷程。 

本書特色
近幾年來「戲劇顧問」這個新興的職務,已在歐美劇場界逐漸受到認可予尊重,尤其在舞蹈界更是普遍的受到重視。本書作者除了研究「戲劇顧問」的起源與實踐基礎外,更實際走訪歐美五十位藝術家、機構團隊等,進行田野調查,將他們與戲劇顧問間的工作方法做詳實的介紹,相當具有參考價值。

名人推薦

從一個動詞到下一個動詞、一個情境到下一個情境。戲劇顧問,像角色以及那些扮演他們的演員一樣,執行這個簡單的句型:「現在我知道了,然後……」這個連接詞恰如其分地,一方面幾乎看不到,同時又顯然是關鍵。一次又一次,本書探討的正是戲劇構作中的這個「然後」。
——傑夫.普勒爾(Geoff Proehl)
美國菩及海灣大學(University of Puget Sound, USA)
(摘自本書前言)

本書特色在於提供了歷史總覽、地域多元性,以及劇場和舞蹈的當代案例研究。可以看到對這麼多發展過程的細節描述,並聽到過程中核心共同創作者關於戲劇構作各種不同的觀點令人耳目一新、增長見聞。
——迪迪.庫格勒(DD Kugler)
加拿大西門菲沙大學(Simon Fraser University, Canada)

目錄

致謝
前言:我們扮演的角色 傑夫.普勒爾


第一部分
機構的戲劇構作

第一章
機構的戲劇構作:
初創期

第二章
方法:
策展

第三章
方法:
戲劇構作與翻譯

第四章
方法:
新戲劇的發展

第二部分
製作的戲劇構作

第五章
製作的戲劇構作:
理論概述

第六章
方法:
成品導向的製作戲劇構作

第七章
方法:
過程導向的製作戲劇構作

第三部分
舞蹈的戲劇構作

第八章
舞蹈創作學:
舞蹈中戲劇構作思維的歷史

第九章
舞蹈的戲劇構作:
舞蹈戲劇顧問角色的發展

第十章
方法:
工作中的舞蹈戲劇顧問

結論:關於戲劇構作的兩件事
註解
參考書目
索引

序/導讀

和戲劇構作這團謎首度相遇時,我十九歲。那時的我是布達佩斯一個青年劇團的成員,劇團由一群關係緊密的青少年組成,我們當時和團長與指導老師們正在慶祝跨年。那時已是深夜,大家沒力氣再開心慶祝,只想好好享受靜靜討論的時光,所以我們有些人就坐在角落,圍著劇團的戲劇顧問談了起來。突然,一個演員對她說:「我一直想問你:戲劇顧問是做什麼的?」戲劇顧問深吸了一口氣,然後一路說到天亮……
十年後,我搬到了英國,在那裡開始了戲劇顧問的工作,現在是我一而再被問到這個問題。身為戲劇顧問網絡(Dramaturgs’ Network)的共同創辦人,後來又被選為網絡的主席,於是接下來我花了十年試著去描述我的工作。
我在英國所接觸到的那種在戲劇構作領域的重新論述促成了我的研究及這本書。由於戲劇顧問的角色在英國是個相對晚近才出現的現象(在一九六○年代才出現),關於這項專業的對話依然清新,瑪莉.拉克荷思特(Mary Luckhurst)、凱西.透納(Cathy Turner)及辛.貝恩特(Synne K. Behrndt)近來針對這個主題所發表的文字也促進了這些對話。新的論述試圖在英國劇場實踐中為戲劇構作這個詞定調,同時,這個領域中相當新的理論區塊(表演研究)、實踐(集體創作的劇場、舞蹈劇場)與新的用語(新戲劇構作、後戲劇劇場、新媒體的戲劇構作)也各自留下了痕跡。在這之中,我看見了戲劇構作在當代劇場與表演(performance)脈絡中,重新思考、改寫自身條件與實踐的機會,甚至或許可藉此重新恢復活力。
我的動力還來自手上由美洲文學監督與戲劇顧問協會(Literary Managers and Dramaturgs of the Americas, LMDA)所整理之「戲劇顧問是什麼?」的兩則書籤。其中一則寫道:「做這些工作時,你就是在做戲劇顧問的工作」,接著條列出各種不同的工作項目,從「協助劇季規劃」、「委託創作新作品」,到譬如「校勘、刪節、追蹤、編輯、改寫、建構、配置」等等的動作。另一則寫道:「使用這些詞彙時,你便在做戲劇構作」,緊接在後的是一長串詞彙,包括:行動(action)、角色、概念、形式/內容、旅程/弧線、動機、部分和整體的關係、節奏、張力等等。
我喜歡這兩則書籤的地方在於,它們並沒有試著透過drama和ergon曖昧不明的語源涵義來解釋戲劇顧問這個角色,也不是藉由釐清dramaturgy這個詞各種不同的意義與層次,透過進一步區分這個詞作為一項功能、一個角色,或作為定語(attribute)的差異來說明,這兩則書籤以一種實際的方式,聚焦於這份工作所包含的種種活動。
這樣的改變讓我從「戲劇顧問是做什麼的?」這個問題轉移到「戲劇顧問怎麼工作?」、「戲劇構作怎麼做?」、還有「我們在『戲劇顧問的工具箱』裡需要什麼」?如果戲劇構作確實是一門技藝(與藝術),那麼某些學習之後可以做得更好的方法、技巧和能力必定存在;以成為一位「稱職的」戲劇顧問(向布魯諾.貝特漢致意)。
當然,不像平整包裝的家具,戲劇構作並沒有「組裝說明書」,這種說明書「既會造成反效果又侷限,而且對我們身為藝術家集體的發展有害」,戲劇顧問馬克.布萊(Mark Bly)說。不過我深信在關於我們工作的個別案例研究、訪問集錦或現場觀察報告之外,一條指出方向的「紅線」必定存在。如果我檢視幾個戲劇顧問的工作過程,也許就能夠劃出我們工作方式中不同的潮流與趨勢,甚至找出一些模式?
基於這份研究的目的,我將戲劇構作的領域分為三條支線:機構的戲劇構作、製作的戲劇構作和新型態的戲劇構作。我從各支線中選出在歐美非營利劇院和劇團工作的重要專業人士,針對他們近來參與的一項戲劇構作工作進行訪談,細細審視在工作的不同階段中他們從事戲劇構作的種種過程。我進行了五十次訪談,訪問的劇場專業人士來自澳洲、比利時、英國、加拿大、德國、匈牙利、荷蘭與美國,受訪的劇團包括倫敦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 London)、柏林雷寧廣場劇院(Schaubühne)、布魯塞爾弗蘭德皇家劇院(Royal Flemish Theatre)以及日舞劇場實驗室(Sundance Institute Theatre Lab)等。
我接著透過比較的方法來研究所選支線中戲劇顧問工作的每個階段。我將這些比較案例研究與我自己身為戲劇顧問的經驗放在一起呈現,這麼做的想法是希望透過將某些戲劇構作的過程依主題分組、並把不同的方法與工作過程並置在一起,某種有機的系統,或至少是某種張力和傾向(模式)便會以一種有助於實踐戲劇構作的方式顯露出來。這些案例研究有文本分析、事實根據,以及劇場和表演理論的支持――這是我七年研究的成果,包括使用肯尼斯.泰南(Kenneth Tynan)與倫敦國家劇院的檔案資料庫。
我在書中交替使用「劇場」(‘theatre’)、「劇場作品」(‘piece of theatre’)、「展演」(‘show’)、「演出」(‘performance’)這些詞彙,意指一個為觀眾演出、可重複的劇場或舞蹈事件,無論演出本身是以文本為基礎、集體創作或編舞的形式。
使用「戲劇構作」這個詞時,我的理解是超越「戲劇的佈局」(‘composition of drama’)這樣的傳統意義的。我將其用在表演的整體經驗上,也因此我視其為一個張力系統內部的流動。
神經科學家與心理學家認為辨識模式是人類生存的重要工具。我們看著發生的事件或看似隨機的資料,和我們過去經歷過的、或學過的事情做比較,然後辨識出一種模式。一旦識別完成,我們便會賦予那種模式意義,藉此來詮釋和理解我們自身,以及周遭的世界。
經驗藝術作品(譬如一部劇場作品)時也很類似,我們試著去辨識有助於我們創造意義的一種或多種模式。接近不熟悉事物的好奇,並試圖讓它們與我們熟悉的事物形成關聯、能夠辨識的愉快及理解的喜悅、與藝術作品連結並讓作品成為我們自己的這份投入:這些是享受藝術最重要的部分。
創作藝術作品時的過程同樣類似:在產出的素材中,我們開始看出一些模式、節奏與張力,然後我們透過素材的配置來強調這一點,在熟悉與不熟悉、刺激與安心之間創造出獨特的魔力。
戲劇構作是透過辨識與配置模式創造意義的動作。今日的劇場視演出為一個動態的、持續的整體,我們是在這樣的脈絡下來理解戲劇構作這種佈局與建構的動作。提姆.艾丘斯(Tim Etchells)把它叫做「處理時間」(‘doing time’),尤金諾.芭芭(Eugenio Barba)則稱其為「行動的編作」(‘the work of the actions’)。
談及「進行戲劇構作」或「戲劇顧問的工作」時,我指的是專業人士與劇場創作者、劇團或劇院形成一種動態的對話關係;一個協作的、詮釋的(hermeneutical)、促進的角色,高度溝通是其特質。這些人不一定被稱為戲劇顧問。
沒有一個製作不涉及戲劇構作――不過一個製作可能沒有戲劇顧問。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在於(記得美洲文學監督與戲劇顧問協會那兩則書籤)這是一個過程、一種關係、一種工作方法,一個可部份或全部由專業人士來扮演的角色。重點不在於職稱,而是在過程中採用的技巧與態度。某製作(或某劇院)中戲劇構作的工作有時是由過程中不同的參與者共同分擔的。
我在選擇訪問對象時也記得這一點。因此,本書也包括導演、助理導演和編舞家的想法。
本書所檢視的是我有親身工作經驗,因而有自信談論的那些屬於這行的領域。或許因為我古典的、歐陸的訓練背景,本書很重視以文本為基礎的劇場及傳統的戲劇構作。我認為傳統或以文本為基礎的戲劇構作不僅是我們這行在十八世紀起源時的重要部分,同時也是當代戲劇構作重要的參照。在「對抗」或「拋棄」,或是在發展不同形式的戲劇構作之前,先對「古典的」、以文本為基礎的工作有充分的認識並理解其過程是必要的。
我對本書在地理上的侷限是有意識的――有人去紀錄戲劇構作在西方傳統之外的實踐的話會很值得……
「戲劇構作往往是關於把情感轉為知識、知識轉為情感」,戲劇構作是「藝術與科學之間的模糊地帶」,戲劇顧問瑪莉安娜.凡.柯寇芬(Marianne Van Kerkhoven)寫道。傑米.柯辛(Jayme Koszyn)和傑夫.普勒爾(Geoff Proehl)也提到,如果我們只考慮這個角色太陽神的面向――「因果、線性、具體性、反思、控制與建立法則」――並忽略其酒神的面向――「擁抱混亂、怪異、神祕、直覺、聯想、身體性、舞蹈、音樂和靈魂」,我們對戲劇構作的想法將會受到侷限。
同樣地,在本書中,我嘗試讓這兩條線交織在一起,太陽神和酒神的戲劇構作、理論和實踐,證明它們是一體兩面。因此,在書寫形式上也反映了這一點:本書的寫法比較接近散文這樣的文類(包括在一些部份出現的個人回憶),然而支持我論點的參考資料在章節附註中都找得到。由於我的研究聚焦於當代戲劇構作的實踐,我在本書中僅從實踐的角度檢視理論文字,以詮釋這些理論書寫對今日戲劇顧問而言所隱含的意義。
本書包含了戲劇顧問工作的三個重要領域:機構的戲劇構作、製作的戲劇構作和舞蹈的戲劇構作。

試閱


和戲劇構作這團謎首度相遇時,我十九歲。那時的我是布達佩斯一個青年劇團的成員,劇團由一群關係緊密的青少年組成,我們當時和團長與指導老師們正在慶祝跨年。那時已是深夜,大家沒力氣再開心慶祝,只想好好享受靜靜討論的時光,所以我們有些人就坐在角落,圍著劇團的戲劇顧問談了起來。突然,一個演員對她說:「我一直想問你:戲劇顧問是做什麼的?」戲劇顧問深吸了一口氣,然後一路說到天亮⋯⋯

十年後, 我搬到了英國, 在那裡開始了戲劇顧問的工作,現在是我一而再被問到這個問題。身為戲劇顧問聯盟(Dramaturgs’ Network)的共同創辦人,後來又被選為聯盟的主席,接下來我花了十年試著去描述我的工作。

我在英國所接觸到的那種在戲劇構作領域的重新論述促成了我的研究及這本書。由於戲劇顧問的角色在英國是個相對晚近才出現的現象(在一九六○年代才出現),有關這項專業的對話依然清新,瑪莉.拉克荷思特(Mary Luckhurst)、凱西.透納(Cathy Turner)及辛.貝恩特(Synne K. Behrndt)近來針對這個主題所發表的文字也促進了這些對話。新的論述試圖在英國劇場實踐中為戲劇構作這個詞定調,同時,這個領域中相當新的理論區塊(表演研究)、實踐(集體創作的劇場、舞蹈劇場)與新的用語(新戲劇構作、後戲劇劇場、新媒體的戲劇構作)也各自留下了痕跡。在這之中,我看見了戲劇構作在當代劇場與表演(performance)脈絡中,重新思考、改寫自身條件與實踐的機會,甚至或許可藉此重新恢復活力。

我的動力還來自手上由美洲文學監督與戲劇顧問協會(Literary Managers and Dramaturgs of the Americas, LMDA)所整理的「戲劇顧問是什麼?」兩則書籤。其中一則寫道:「做這些工作時,你就是在做戲劇顧問的工作」,接著條列出各種不同的工作項目,從「協助劇季規劃」、「委託創作新作品」,到譬如「校勘、刪節、追蹤、編輯、改寫、建構、配置」等動作。另一則寫道:「使用這些詞彙時,你便在做戲劇構作」,緊接在後的是一長串詞彙,包括:行動(action)、角色、概念、形式/內容、旅程/弧線、動機、部分和整體的關係、節奏、張力等等。

我之所以喜歡這兩則書籤在於它們並沒有試著透過「drama」和「ergon」曖昧不明的語源涵義來解釋戲劇顧問這個角色,也不是藉由釐清「dramaturgy」這個詞各種不同的意義與層次,透過進一步區分這個詞作為一項功能、一個角色,或作為定語(attribute)的差異來說明,這兩則書籤以一種實際的方式,聚焦於這份工作所包含的種種活動。

這樣的改變讓我從「戲劇顧問是做什麼的?」這個問題轉移到「戲劇顧問怎麼工作?」、「戲劇構作怎麼做?」、還有「我們在『戲劇顧問的工具箱』裡需要什麼」?如果戲劇構作確實是一門技藝(與藝術),那麼為了當一位「稱職」的戲劇顧問(向布魯諾.貝特漢致意),某些學習之後可以做得更好的方法、技巧和能力必定存在。

當然,不像平整包裝的家具,戲劇構作並沒有「組裝說明書」,這種說明書「既會造成反效果又侷限,而且對我們身為藝術家集體的發展有害」,戲劇顧問馬克.布萊(Mark Bly)說。不過我深信在我們工作的個別案例研究、訪問集錦或現場觀察報告之外,一條指出方向的「紅線」必定存在。如果我檢視幾個戲劇顧問的工作過程,也許就能夠劃出我們工作方式中不同的潮流與趨勢,甚至找出一些模式?

基於這個研究目的,我將戲劇構作的領域分為三條支線:場館/機構的戲劇構作、製作的戲劇構作和新型態的戲劇構作。我從各支線中選出在歐美非營利劇院和劇團工作的重要專業人士,針對他們近來參與的一項戲劇構作工作進行訪談,細細審視在工作的不同階段中他們從事戲劇構作的種種過程。我進行了五十次訪談,訪問的劇場專業人士來自澳洲、比利時、英國、加拿大、德國、匈牙利、荷蘭與美國,受訪的劇團包括倫敦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 London)、柏林雷寧廣場劇院(Schaubühne)、布魯塞爾弗蘭德皇家劇院(Royal Flemish Theatre)以及日舞劇場實驗室(Sundance Institute Theatre Lab)等。

接著,我透過比較方法來研究這些戲劇顧問工作的每個階段。我將這些比較案例研究與我身為戲劇顧問的經驗放在一起呈現,這麼做是希望透過主題分組、並把不同的方法與工作過程並置在一起,某種有機的系統、或至少某種張力和傾向(模式)便會以有助於實踐戲劇構作的方式顯露出來。這些案例研究有文本分析、事實根據,以及劇場和表演理論的支持—這是我七年研究的成果,包括使用肯尼斯.泰南(Kenneth Tynan)與倫敦國家劇院的檔案資料庫。

我在書中交替使用「劇場」(theatre)、「劇場作品」(piece of theatre)、「展演」(show)、「演出」(performance)這些詞彙,意指一個為觀眾演出、可重複的劇場或舞蹈事件,無論演出本身是以文本為基礎,或是集體創作或編舞的形式。使用「戲劇構作」這個詞時,我的理解是超越「戲劇佈局」(composition of drama)這種傳統意義的。我將它用在表演的整體經驗上,視為一個張力系統內部的流動。

神經科學家與心理學家認為辨識模式是人類生存的重要工具。我們看著發生的事件或看似隨機的資料,和我們過去經歷過、或學過的事情做比較,然後辨識出一種模式。一旦識別完成,我們便會賦予那模式一種意義,藉此來詮釋和理解我們自身,以及周遭的世界。

體驗藝術作品(譬如一部劇場作品)時也很類似,我們試著去辨識有助於我們創造意義的一種或多種模式。接近陌生事物的好奇,並試圖讓它們與我們熟悉的事物形成連結、能夠辨識的愉快及理解的喜悅、與藝術作品連結並讓作品成為我們自己的這份投入,是享受藝術最重要的部分。

創作藝術作品時的過程也很類似:在產出的素材中,我們開始看出一些模式、節奏與張力,然後我們透過素材的配置來強調這一點,在熟悉與不熟悉、刺激與安心之間創造出獨特的魔力。

戲劇構作是透過辨識與配置模式創造意義的動作。今日的劇場視演出為一個變動的、持續的整體,我們是在這樣的脈絡下理解戲劇構作這種佈局與建構的動作。提姆.艾丘斯(Tim Etchells)把它叫做「處理時間」(doing time),尤金諾.芭芭(Eugenio Barba)則稱其為「行動的編作」(the work of the actions)。

談及「進行戲劇構作」或「戲劇顧問的工作」時,我指的是專業人士與劇場創作者、劇團或劇院形成變動的對話關係;一個共同合作的、詮釋的(hermeneutical)、促進的角色,高度溝通是其特質。這些人不一定被稱為戲劇顧問。

沒有一個製作不涉及戲劇構作—不過一個製作可能沒有戲劇顧問,原因在於(記得LMDA 那兩則書籤)這是一個過程、一種關係、一種工作方法,一個可部份或全部由專業人士來扮演的角色。重點不在於職稱,而是在過程中採用的技巧與態度。某製作(或某劇院)中的戲劇構作工作,有時是由過程中不同的參與者共同分擔的。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0498103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84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