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片之路:世界級金獎製片人如何找到足夠資金與一流人才,克服各種難題,讓想像力躍上大銀幕
內容簡介
電影是團體創作的成果,
但真正決定電影能夠開拍的關鍵人物,
就是製片人。
製片人是電影製作的核心,也是電影從前製到發行過程中的全方位推手。
他們對許多觀眾來說是陌生的,但他們掌握的絕對控制權,
連最大牌的導演都夢寐以求。
不過,製片人的角色卻很難定義。
因為隨著每部電影的製作地點和方法的差異,
他們往往必須身兼數職,工作內容五花八門:
他負責聘用以導演為首的所有演員和工作人員;
他參與劇本開發、籌措資金、策劃電影行銷等活動。
他有時像個魔術師,有時又像是維持馬戲表演進行的指揮,
不斷折衝協調合作團隊在創意和財務上的要求。
他必須有精明的財務頭腦,能夠「變出現金」;
他也必須有足夠的魅力,讓創意團隊相信他們有能力拍攝某部電影,
讓金主相信電影會在時間和預算內完成。
也因此,《你是我今生的新娘》、《BJ單身日記》製片人提姆.貝文會說:
「製作電影時,導演是負責掌控的人,
製片人則在資金或創意層面打造出空間,
讓導演能在其中盡情揮灑。」
這是第一本專門談論「電影製片工作」的專業書籍,
兩位資深媒體工作者對16位世界頂尖製片人進行獨家訪談,
請他們分享身為製片人的養成背景、工作心得、專業技巧,
以及對電影業的深刻見解,例如:
・《醫院風雲》製片人阿貝克.詹森製作的第一部電影在丹麥只賣了69張票,讓他花了12年才還清債務。他回顧與拉斯・馮提爾的初次合作,「感覺就像海洋中兩個快溺死的人,努力互助求生」。
・《鋼琴師和她的情人》、《璀璨情詩》的製片人珍.查普曼認為,研讀英國文學的經驗是她從事製片的基礎,她判斷戲劇作品能否成功的因素,則根植於她的文學知識。
・羅倫佐.迪.博納文圖拉籌拍《變形金剛》時被拒絕了許多次,很多人對他說:「那個點子挺蠢的,一個男孩和他的機器人?什麼跟什麼嘛!」
・《推手》、《囍宴》的製片人泰德.霍普成立製片公司後,看了李安在紐約大學的學生電影,和同事詹姆斯.夏慕斯一起去找李安的經紀人,但對方對他們不感興趣。後來李安親自拜訪霍普,三人才展開之後的一系列合作。
・《藍白紅三部曲》的製片人馬林.卡米茲原本是激進的左翼分子,在一九七○年代被列入黑名單,導演生涯因而中止。沒想到,這位與革命運動息息相關的理想主義電影工作者,後來卻成為精明的電影老闆和商人,但他幾乎只製作「作者型」導演的電影。
・《廚師、大盜、他的太太和她的情人》製片人基斯.卡桑德挑選劇本的原則只有兩個:必須具有強烈印象且適合坎城或威尼斯影展,或必須適合在荷蘭的耶誕節期間上映(因為那段期間的營收占全年的40%)。
・香港製片人江志強開始籌拍《臥虎藏龍》時,香港產業正值蕭條。江志強開玩笑地表示,當時他苦尋技術人員不著,「因為大家都轉行去當計程車司機了」。
・強.蘭道讀代號「冰凍星球」的《鐵達尼號》劇本時哭了。他認為隨著數位技術的進展,這可能是以老派方式拍攝好萊塢電影的僅存機會──實際建造場景,找二千名臨時演員,而且電影主軸是個不凡的愛情故事。¬
・《海灘》一片雖然票房告捷,卻因為遭控對泰國國家公園的環境造成損害,製片人安德魯.麥當勞被迫上了法庭。
本書深入訪談的製片人:
1. 彼得.阿貝克.詹森(Peter Aalbæk Jensen):
《歐洲特快車》(1991)、《醫院風雲》(1994)、《破浪而出》(1996)、《在黑暗中漫舞》(2000)、《厄夜變奏曲》(2003)、《撒旦的情與慾》(2009)、《驚悚末日》(2011)、《性愛成癮的女人》(2013)、《總有一天》(2016)。
2. 提姆.貝文(Tim Bevan):
《豪華洗衣店》(1985)、《你是我今生的新娘》(1994)、《豆豆秀》(1997)、《新娘百分百》(1999)、《BJ單身日記》(2001)、《愛是您,愛是我》(2003)、《魔法褓母麥克菲》(2005)、《贖罪》(2007)、《安娜.卡列妮娜》(2012)、《悲慘世界》(2012)、《決戰終點線》(2013)、《丹麥女孩》(2015)、《BJ有喜》(2016)。
3. 珍.查普曼(Jan Chapman):
《闔家不歡》(1992)、《鋼琴師和她的情人》(1993)、《愛的小夜曲》(1996)、《聖煙烈情》(1999)、《言行一致》(2000)、《愛情無色無味》(2001)、《我行我愛》(2004)、《完美罪案》(2006)、《璀璨情詩》(2009)、《隱形超人》(2010)、《女兒》(2015)。
傳奇大師 麥可.巴爾康(Michael Balcon)
4. 羅倫佐.迪.博納文圖拉(Lorenzo di Bonaventura):
《變形金剛》(2007)、《變形金剛:復仇之戰》(2009)、《特種部隊:眼鏡蛇的崛起》(2009)、《特務間諜》(2010)、《超危險特工》(2010)、《變形金剛3》(2011)、《特種部隊2:正面對決》(2013)、《超危險特工2》(2013)、《怒火地平線》(2016)。
5. 泰德.霍普(Ted Hope):
《難以置信的事實》(1989)、《推手》(1992)、《囍宴》(1993)、《他們和他們的情人》(1995)、《冰風暴》(1997)、《幸福》(1998)、《意外邊緣》(2001)、《兩個故事一個啟示》(2001)、《靈魂的重量》(2003)、《親情觸我心》(2007)、《黑馬馬力夯》(2011)、《眼觀六路,耳聽八方》(2015)。
6. 馬林.卡米茲(Marin Karmitz):
《通俗劇》(1986)、《包法利夫人》(1991)、《藍色情挑》(1993)、《白色情迷》(1994)、《紅色情深》(1994)、《風帶著我來》(1999)、《不義之徒》(2000)、《迷幻公園》(2007)、《愛情對白》(2010)、《黑色維納斯》(2010)、《雲端求愛記》(2011)。
傳奇大師 大衛.歐.塞茲尼克(David O. Selznick)
7. 基斯.卡桑德(Kees Kasander):
《一個Z和兩個O》(1986)、《淹死老公》(1988)、《廚師、大盜、他的太太和她的情人》(1989)、《魔法師的寶典》(1997)、《魔法聖嬰》(1993)、《枕邊書》(1996)、《八又二分一的女人》(1999)、《塔斯魯波的手提箱》(2003)、《夜巡林布蘭》(2007)、《發現心節奏》(2009)、《高俅斯和鵜鶘公社》(2012)。
8. 強.基里克(Jon Kilik):
《節拍》(1988)、《為所應為》(1989)、《愛情至上》(1990)、《叢林熱》(1991)、《黑潮麥爾坎》(1992)、《四海情深》(1993)、《輕狂歲月》(1996)、《歡樂谷》(1998)、《在夜幕降臨前》(2000)、《畫家波拉克》(2000)、《亞歷山大帝》(2004)、《愛情,不用尋找》(2005)、《火線交錯》(2006)、《臥底》(2006)、《潛水鐘與蝴蝶》(2007)、《飢餓遊戲》(2012)、《烈火邊境》(2016)。
9. 江志強(Bill Kong):
《臥虎藏龍》(2000)、《小城之春》(2002)、《英雄》(2002)、《十面埋伏》(2002)、《千里走單騎》(2005)、《霍元甲》(2006)、《滿城盡帶黃金甲》(2006)、《色,戒》(2007)、《海洋天堂》(2010)、《寒戰》(2012)、《捉妖記》(2015)、《寒戰 2》(2016)。
傳奇大師迪諾.德.羅倫提斯(Dino De Laurentiis)
10. 強.蘭道(Jon Landau):
《校園人》(1987)、《大地英豪》(1992)、《異形3》(1992)、《窈窕奶爸》(1993)、《魔鬼大帝:真實謊言》(1994)、《金剛戰士》(1995)、《鐵達尼號》(1997)、《索拉力星》(2002)、《阿凡達》(2009)、《阿凡達續集》(暫訂2018-2023)、《銃夢》(暫訂2018)。
11. 安德魯.麥當
名人推薦
名人推薦
徐立功(縱橫國際影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葉如芬(資深電影監製)
焦雄屏(電影監製)
專業推薦
FilmCraft系列,各界好評
˙「……這些書精彩且值得一讀。」──STUFF WE LIKE網站
˙「……聚焦電影製作的各種技藝,充滿資訊與智慧。」──MAKING THE MOVIE網站
˙「……保證影響你思考電影的方式。」──THE AISLE SEAT網站
˙「……提供讀者精彩又內行的見解,也是電影業界人士可以運用在工作上的知識寶庫。」──GONE WITH THE TWINS網站
˙「以令人讚歎的視覺形式,提供業界菁英的深度見解。」──MASTERINGFILM網站
˙「靈感泉源都裝在此書系裡。」──FILM INTEL網站
˙「……深入淺出……電影迷的饗宴。」──《達拉斯新聞》(DALLAS NEWS)
˙「……圖文並茂且具突破性的研究…」──電影視野雙月刊(MOVIESCOPE)
˙「想從當今最受尊崇的電影業界人士獲得建議?看FilmCraft系列就對了。這套關於電影製作的最新書籍,透過每個領域備受敬重的專業人士的眼界來看各個主題,視覺設計也相當厲害。」──DIY電影節
目錄
彼得.阿貝克.詹森(Peter Aalbæk Jensen)_丹麥 12
提姆.貝文(Tim Bevan)_英國.. 22
珍.查普曼(Jan Chapman)_澳洲. 32
傳奇大師 麥可.巴爾康(Michael Balcon)_英國.. 46
羅倫佐.迪.博納文圖拉(Lorenzo di Bonaventura)_美國.. 48
泰德.霍普(Ted Hope)_美國. 60
馬林.卡米茲(Marin Karmitz)_法國. 72
傳奇大師 大衛.歐.塞茲尼克(David O. Selznick)_美國.. 82
基斯.卡桑德(Kees Kasander)_荷蘭. 84
強.基里克(Jon Kilik)_美國. 91
江志強(Bill Kong)_香港 104
傳奇大師 迪諾.德.羅倫提斯(Dino De Laurentiis)_義大利. 114
強.蘭道(Jon Landau)_美國 116
安德魯.麥當勞(Andrew Macdonald)_英國. 126
艾德華.R.普雷斯曼(Edward R. Pressman)_美國.. 138
傳奇大師 艾利希.帕馬(Erich Pommer)_德國.. 150
蘿倫.舒勒.唐納(Lauren Shuler Donner)_美國.. 152
傑瑞米.湯瑪斯(Jeremy Thomas)_英國 162
朗.耶克薩(Ron Yerxa)與艾伯特.柏格(Albert Berger)_美國.. 174
傳奇大師 亞歷山大.柯爾達(Alexander Korda)_匈牙利. 186
專有名詞釋義. 188
索引 192
序/導讀
前言
製片*的角色不易定義。這是個五花八門的工作:他必須身兼數職,而且隨著電影及製作地點、方法的不同,工作內容也會有很大差異。長久以來,少數明確的事實也許就是:只有掛名「製片人」 完整頭銜的人,才有資格上台領取奧斯卡「最佳影片獎」,不過近年來連這一點都受到質疑。
諷刺戴洛.F.賽納克(Darryl F. Zanuck)等電影 巨擘叼著雪茄的舊漫畫,至今仍深植大眾想像中;早期超級製片人的傳說也引人遐想,例如來自東 歐的貧窮移民、最後成為好萊塢舉足輕重大人物的阿道夫.朱克(Adolph Zukor),以及山繆.高德溫(Samuel Goldwyn)。觀賞米歇爾.哈札納維西斯(Michel Hazanavicius)執導的好萊塢背 景默片《大藝術家》(The Artist, 2011)時,你會在精打 細算的艾爾.季默(Al Zimmer,約翰.古德曼〔John Goodman〕飾演)身上隱約看見似曾相識的製片人原型──當年認為大眾想要的是「鮮肉」(fresh meat),判定默片明星喬治.瓦倫廷(George Valentin)過氣的,就是季默。
米高梅影業(MGM)「才子」厄文.托爾伯格 (Irving Thalberg)的控制癖和對創作的干涉,早已成為影壇傳說。他掌控一切,但從不在銀幕上掛名製片人,也是眾所周知的事。托爾伯格一直留在片廠系統,職涯適逢製片廠全盛期,似乎與本書訪談的製片人大相逕庭,不過,他的品味、堅持和理念等特質,無論在一九三○年代的庫爾弗城或現今的電影界,都一樣重要。
製片人既是江湖郎中,也是魔術師。他是維持馬戲表演進行的指揮,調解合作者在創意和財務上的要求。他需要精明的財務頭腦,也需要無畏的膽量。奧斯卡獎得主的英國製片人傑瑞米.湯瑪斯(《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 1987〕)曾說,製片人就是能夠「變出現金」的人。
製片人要有三寸不爛之舌,不斷推銷想法。他們的信念是:讓創意團隊相信自己有能力拍攝某部電影,也讓金主相信電影會在時間和預算內完成。製片人必須具備拿破崙般的敏銳邏輯、鑑定人才和資產負債表的眼光;他們必須有足夠魅力說服投資者,軟硬兼施,達成困難的交易,同時也要 有行銷的犀利直覺。然而,製片人操盤的場合多變,也影響他們的自主範圍及不同程度的責任。
過去幾十年來,好萊塢許多最大牌的製片人會簽訂「片廠合約」,通常在製片廠裡擁有個人辦公室,也會獲得開發基金和製作資金。近年來,雖然這種製片人合約已大幅減少,但是像傑瑞.布魯克海默(Jerry Bruckheimer)等級的王牌製片人(進駐迪士尼旗下多年),已有好一陣子不必為了幫自己的電影籌資而到處湊錢。另一方面,美國獨立製片人大多在片廠系統之外,所以還必須具備其他精細複雜的知識,如:銀行貸款、完片保證、減稅獎勵,以及國際銷售市場。
在歐洲與世界其他地區,電影製片人的操盤方式與美國獨立製片人類似。他們要負責集資,但在題材與合作對象方面卻有較多彈性。本書訪談的歐洲製片人安德魯.麥當勞(Andrew Macdon- ald)曾製作英國賣座片《魔鬼一族》(Shallow Grave, 1994)及《猜火車》(Trainspotting, 1996),就舉了一個絕佳例子來說明獨立與片廠之間的南轅北轍。他回想起第一次製作美國片廠電影時,那種既混亂又諷刺的感覺。當時他看了合約,很驚訝「製片人」似乎擁有至高的權力,但仔細閱讀後才明白,法律文件上所指的「製片人」根本不是他──片廠才是製片人。儘管他掛著「製片人」的頭銜,但只是受雇於人。
另一方面,在獨立製作世界,電影必須依賴為數不少的籌資者,各種製片頭銜以驚人速度擴增,除了製片人,還有監製(executive producer)、聯合製片人(co-producer)、助理製片人(associate producer),及助理監製(assistant producer)等。最近有一部歐洲聯合製作的電影在威尼斯影展放映,那位知名導演對媒體打趣說,冗長的製片人名單中他見過的沒幾個。其中有些人加入,是為了讓製作能利用各種歐洲的電影產製補助與獎助方案。
在奧斯卡獎之夜,「誰製作出最佳影片」的問題可能會節外生枝。例如,在二○○四年奧斯卡獎的頒獎典禮上,保羅.海吉斯(Paul Haggis)執導的《衝擊效應》(Crash, 2004)奪得大獎,引爆了籌資者與製片人之間的激戰,雙方互爭誰該掛名,並相互提告,纏訟多年。這樣的爭議正好突顯了「製片人」的概念已變得含糊不清。
在法國體系,由於對「作者」(auteur)的崇拜,因此導演在電影製作過程仍居關鍵地位,製片人常被視為管理人員。他們是導演的隨從,與理念無關。例如喬治.德.波爾格(Georges de Beauregard)在電影史上名不見經傳,但他製作過許多法國新浪潮(French New Wave)時期的重要電影,如《斷了氣》(Á Bout de soufflé, 1960)、《輕蔑》(Contempt, 1963)等。儘管幾乎不為後世所知,但他合作過的高達(Jean-Luc Godard)、克勞德.夏布洛(Claude Chabrol)、侯麥(Eric Rohmer)、安妮.華達(Agnès Varda)以及賈克.希維特(Jacques Rivette)等導演卻備受讚譽,且廣為人知。
英國電影工業相反,向來由製片人主導,從伊林製片廠(Ealing Studios)老闆麥可.巴爾康(Michael Balcon),到《火戰車》(Chariots of Fire, 1981)的奧斯卡獎得主大衛.普特南(David Puttnam),再到「暫定名稱」電影公司(Working Title Films)的奇才提姆.貝文(Tim Bevan)與艾瑞克.費納(Eric Fellner),這些製片人的名字經常搶過導演風頭,作品中也能嗅出他們的獨特印記。一九五○年代中期,巴爾康離開伊林製片廠時留下的匾額寫道:「在四分之一世紀的期間,這裡製作過許多代表英國及英國人物的電影。」
普特南的電影傾向於人道主義的史詩片,比如在異國拍攝的大規模電影《殺戮戰場》(The Killing Fields, 1984)及《教會》(The Mission, 1986)。貝文與費納則是橫跨主流和非主流,製作了大量新潮的獨立電影,同時也推出賣座的英國電影系列,包括《豆豆秀》(Bean, 1997),以及《BJ單身日記》(Bridget Jones’s Diary, 2001)系列。
本書訪談的幾位製片人來自各式各樣的背景。香港製片人江志強(《臥虎藏龍》〔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2000〕)從事戲院和發行數年後轉為製片。從洛杉磯起家的蘿倫.舒勒.唐納(Lauren Shuler Donner,《電子情書》〔You’ve Got Mail, 1998〕、《X戰警》〔X-Men, 2000〕),出道前曾擔任電視節目攝影機操作員。傑瑞米.湯瑪斯(Jeremy Thomas)原是剪接師。丹麥特立獨行的彼得.阿貝克.詹森(Peter Aalbæk Jensen,《歐洲特快車》〔Europa, 1991〕、《破浪而出》〔Breaking the Waves, 1996〕)本是巡迴搖滾樂團的道具管理員兼廣宣人員,但嚮往較平靜的生活。安德魯.麥當勞曾是胸懷大志的導演,但在拍攝短片時理解到,他做的其實是製片人應做的工作,例如取得預算、尋找地點、雇請人才等。
雖然有些受訪者曾就讀電影學校,但多數人表示,他們的技能在校園裡學不來,他們也不像導演、剪接師或電影攝影師,必須精通特定的創意和技術才藝。事實上,製片人強.蘭道(Jon Landau,《鐵達尼號》〔Titanic, 1997〕、《阿凡達》〔Avatar, 2009〕)還說,每部電影他都仍在學習。
這些製片人往往與合作的導演維持極緊密的關係,如蘭道與詹姆斯.卡麥隆(James Cameron)、 阿貝克.詹森與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麥當勞與丹尼.鮑伊(Danny Boyle),他們就像導演的搭檔一樣,而另一個共有的特點是擁有堅定的樂觀態度。他們堅守電影工作者理念,從不懷疑,儘管前方有重重障礙,但他們想拍成的電影一定會完成,也一定成果非凡。
他們之中有些握有製作電影的祕方,透過預售籌資,開拍前就確保預算無虞:那正是湯瑪斯製作《末代皇帝》及《遮蔽的天空》(The Sheltering Sky, 1990)等史詩大片的公式,但這個方法如今已行之不易。阿貝克.詹森擅長聯合製作,以及利用地區基金和避稅方式取得資金。製片人告訴投資者的電影成本,與告訴國外發行商的未必相同,而且彼此心知肚明。
擅長製造曝光是許多製片人擁有的另一項特質,他們利用大型影展讓自己的電影增加國際曝光度。有些人也許無法獲得製片廠等級的行銷預算,但卻懂得如何讓自己的計畫引人
試閱
製片*的角色不易定義。這是個五花八門的工作:他必須身兼數職,而且隨著電影及製作地點、方法的不同,工作內容也會有很大差異。長久以來,少數明確的事實也許就是:只有掛名「製片人」 完整頭銜的人,才有資格上台領取奧斯卡「最佳影片獎」,不過近年來連這一點都受到質疑。
諷刺戴洛.F.賽納克(Darryl F. Zanuck)等電影 巨擘叼著雪茄的舊漫畫,至今仍深植大眾想像中;早期超級製片人的傳說也引人遐想,例如來自東 歐的貧窮移民、最後成為好萊塢舉足輕重大人物的阿道夫.朱克(Adolph Zukor),以及山繆.高德溫(Samuel Goldwyn)。觀賞米歇爾.哈札納維西斯(Michel Hazanavicius)執導的好萊塢背 景默片《大藝術家》(The Artist, 2011)時,你會在精打 細算的艾爾.季默(Al Zimmer,約翰.古德曼〔John Goodman〕飾演)身上隱約看見似曾相識的製片人原型──當年認為大眾想要的是「鮮肉」(fresh meat),判定默片明星喬治.瓦倫廷(George Valentin)過氣的,就是季默。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