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人情咖啡店

  • 9 414
    460

出版情報

一點都不優雅,粗暴得很。

2017/06/12 某年夏天旅行至義大利西西里島,跟當地媽媽學做地方菜,來自北義的旅伴一臉肅然提醒我:勿帶貴重物品出門。我不以為意,認為是北義人的驕傲情結作祟。在造訪當地家庭前,我得空四處溜搭,遊客中心工作人員也耳提面命告誡:「這幾個街區有很多美食,只要顧好隨身物品,大可放心玩耍。但這裡以南……」他用手指點了點地圖,語氣下沉,說:「一步都不要踏入,這裡是黑手黨集散地,連警察都不敢去。」 我轉頭踱進隔壁小食店寫明信片回台灣:這裡一切都好,前有活火山艾特納、後有黑手黨夾攻,我感到精神抖擻,非常有冒險性! 場景回到倫敦市中心的義大利餐廳,一天我被主廚差到吧檯請求緊急支援新鮮水果,邊等吧檯經理清點存貨,邊偷聽客人對話,這群江湖味濃厚的客人顯然認為一個亞洲女孩大抵聽不懂義大利文,正大方談論他們的豐功偉業:欺行霸市巧取豪奪樣樣來,不時替天行道讓麻煩人物消失。 話鋒一轉,逞凶一哥說起:「那天我兒子在看《地獄廚房》,你們看過沒?他媽媽的,那主廚在廚房裡可兇了,把廚師都罵哭了欸!」 「有、有!我有看過!我還聽說他們會在廚房拿東西砸人。」逞凶二哥回,帶著不可置信的語氣。 「小姪子喜歡做菜,我出錢送他去廚藝學校,餐廳實習回來後,竟然不願意學了,說做廚師一點都不如想像中優雅。粗暴得很。」逞凶三哥接話,一臉驚魂未定。 大夥兒瞄了身著廚師服的我一眼,沉默下來,若有所思。而我也不禁思考,究竟是什麼把我帶上這條路的? 好友常問我,認識這麼久,卻不知道妳轉行的原因?雖然他們後來接受了我從寫新聞稿、辦記者會、採訪影人的印象中,轉換成蓬頭垢面、油膩膩的舞刀弄火之人。但我自己思索半天,卻還是找不到適當的答案。 幼時家中有一套漢聲出版的青少年讀物,我日夜捧著勤啃,其中一系列由羅蘭‧英格斯‧懷德寫的自傳式小說,是我長年的最愛。那年我大約十歲,卻神迷於主角小時在美國西部開墾時,物質不豐的時代,人們用勞力與心血將餐桌填滿,在爐火光照映下吃著珍貴美食的畫面。一家人聚集在柴火前取暖,享用裝在牛皮紙袋中,由印地安人帶來的珍貴爆米花,以及父親用勞力換來的肉品、由母親細細調製成的美味。這種生活細節與製造美食的過程從小便深深迷惑著我。 出社會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電影雜誌當採訪編輯,月底截稿時,加班到凌晨四、五點回家,幾小時後回到辦公室繼續截稿是家常便飯。前輩開玩笑:雜誌社工作,女的當男的操,男的當狗操。後來進入電影公司,繼續半夜寫稿、白天身兼粗工家庭代工兼電影明星小跑腿,不時要對媒體噓寒問暖,將自我縮自最小,我自嘲是從一個坑跳入另一個坑。然而這些年中,想尋求出口的心意在當時的日記中早已見端倪:「十一月底剛截完稿,我撐過三次試圖靠爆食減輕壓力、三次試著想藉由撞牆或染上H1N1來逃避截稿(這時我盡責的美編總說:想被車撞死沒關係,至少等截完稿再去死。)……」,或是「去廚房熱了昨天燉的雞湯,下了最後一點白麵,捧著碗工大口大口吃掉,如果說有什麼能真的治癒人心,非食物莫屬。」 漸漸地,此症頭越來越嚴重。我除了寫新聞稿、辦活動之外,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吃飯跟煮飯,睡前讀物也漸漸變成食譜跟美食書,代替小說散文詩集的地位;買衣服、看電影的錢開始投資在鍋碗瓢盆上。覺得一事無成時,只有在廚房裡才感到踏實。時常,周末的一天是這麼過的:中午做白酒蛤蠣義大利麵,下午放下讀到一半的小說,進廚房做馬鈴薯千層派、烤約克夏布丁,新買的小說進行到第四章,主人公就著燭光吃將起來……我嘆口氣,起身去廚房用義大利生火腿(當然彼時我並不知道那並不是義大利進口的生火腿,對它的製造過程更一無所知)與生菜做三明治吃。就這麼晃晃悠悠地,晚間九點三十分,才驚覺十分鐘後有一場已買票的金馬影展場次。而我從來不錯過任何電影場次。 記得我曾對一位公司前輩說:「這才是生活,才是能夠讓現在的我心滿意足地重要的事。」他笑了,說:「年紀輕輕就這樣,怪沒出息一把的。」當然,進入專業廚房後,才發現喜歡做菜,跟以做菜為職,根本是天差地遠兩回事。而這樣的覺悟,絕大多數已寫進這本書裡。 其實在出發前往義大利學做菜時,我並無心轉職,只是習慣性地像頭固執的牛,一旦著手做起喜歡的事情,其他事都不管了,只懂得往前。這種個性當然讓我在廚房裡吃了不少苦,前輩廚師曾苦惱地說:妳的頭跟這不鏽鋼台一樣硬。一邊用指節用力敲著檯面,似乎這樣就能把我敲醒。 過程中遇到挫折時(內容當然就在之後的這些文章裡),朋友勸我:這件事妳開始做了,不代表不能放棄,回頭做老行業就好。遺憾的是,我的程式設定只有向前進,回頭這選項太丟臉,頭洗了一半,頂著滿頭泡沫想退場,連想都不敢想。 於是就這樣開啟我的廚師生涯了。 本書裡的食譜,多是跟文章情境有所連結的菜色,換句話說,它們都曾在我的異鄉生活中,留下刻痕,呼應當下的喜怒哀樂。有些菜我到現在都還常做,譬如獵人燉雞、巴西里蒜味番茄麵、南瓜燉飯跟紅酒燉豬頰肉,它們都不難做;有時候越簡單的事物,反而越能慰藉人心。 本書的文章,跟在美食頻道裡那種,優雅又快樂的做菜不同,如果你尋求的是那種無憂無慮的美食書籍,大概翻錯書了。我能分享的,是對喜愛事物的熱誠與偏執,跟美好事物表象之下的真實情境。 一點都不優雅,粗暴得很。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總說好東西需要時間的沉澱,

臺灣十六家開業於上個世紀的老咖啡店,

每一位至今仍堅守崗位的老闆,

用咖啡寫下一則則人與人之間的人情故事......

 

隱身高雄鹽埕埔小巷裡,有一間開業三十多年的咖啡店,堅持用從冰箱拿出的濕捲毛巾招呼客人、多年來煮同一間廠的豆子、叫同一家瓦斯行、每天提供免費早餐......;別人笑老闆娘傻時,她總一派爽朗笑聲地回說:「比起賺錢,人跟人的感情才是一輩子的投資。」

 

乍看之下,這種老闆親自與客人互動的小咖啡店,在各種新式咖啡連鎖店的席捲下,已經逐漸被人淡忘。但其實,在這裡上演的故事、老闆對咖啡的堅持與信念、凝結在老咖啡店裡的時代風貌,都讓人感受到老式咖啡的無窮魅力。

 

本書精挑細選十六家開業於上個世紀的臺灣老咖啡店,這十六家店除了年份傲人,重要的是,老闆都仍在店內服務,親自為要端給客人的咖啡品質把關。以十年為計算單位堅守著崗位的老闆們,可以驕傲地說,他們經營的不僅是店家服務,更多的是信任與堅持。

 

有感於各家老咖啡店幾乎沒有留下任何照片,許多已歇業的咖啡店僅存一段佳話,身兼專業攝影師的作者Hally,這次也帶著相機跑遍臺灣和離島,透過超過120張相片,記錄下這十六家咖啡店的老闆、咖啡、餐點和店內風景,訪談過程中也挖掘出不少封存在老闆們家中的歷史照片,無疑是台灣老咖啡店文化的珍貴重要記錄。

 

如果你曾拜訪日本,一定會對各地的昭和風咖啡留下深刻印象,這些店家已然成為日本重要文化資產。回頭看看臺灣,臺灣一樣擁有豐富特殊的咖啡文化,存留在全臺各地一家家的老店裡。我們希望藉著本書的十六篇文章,引領讀者走進這些咖啡店。從老闆端出的濕毛巾、充滿磨痕的桌面、隔壁桌老顧客的聲音,我們將認識到在風格咖啡店、連鎖咖啡店出現之前,有一杯杯用Siphon煮的深培咖啡,以強勁深厚的香氣,說著一個個充滿人情味的故事。

編輯推薦

用咖啡寫下人與人之間的人情故事,看見老闆與客人互動出信任與堅持。

「年歲洗盡鉛華之後,我們在心裡留有一塊最柔軟的部分,我稱它為人情。幾百年來,無論咖啡怎麼演變,製作過程始終一樣。從樹上摘下酸甜的咖啡果實、除去果肉,經過日曬水洗、火烤熱風,蛻去了一層銀皮,再用熱水沖煮,變成一杯甘醇咖啡。想想你我的人生,不也是如此?」──摘自《人情咖啡店》前言

《人情咖啡店》介紹台灣十六家開業於上個世紀的老咖啡店,包括位於雲林的吾愛吾家,基隆的上島,高雄的小堤,澎湖馬公的巴里園,台中的巧園、華泰、中非,以及台北的明星、蜂大、南美、聯禾、優?咖啡……除了「咖啡倉庫」於二?一四年一月閉店,其餘的店家仍營業中。

這種老闆親自與客人互動的小咖啡店,在各種新式咖啡連鎖店的席捲下,已經逐漸被人淡忘。但其實,在這裡上演的故事、老闆對咖啡的堅持與信念、凝結在老咖啡店裡的時代風貌,都讓人感受到老式咖啡的無窮魅力。一家家老咖啡店的故事,是作者Hally Chen單純想把這個時代見到的風景連同照片一起留下的心意,也是台灣老咖啡店文化的珍貴重要記錄。(文/編輯部整理)

目錄

前言

 

蜂大咖啡──臺北西門町。一九五六年開業

巴里園──澎湖馬公。一九五七年開業

優の咖啡──臺北八条通。一九七四年開業

中非咖啡──臺中四維街。一九七七年開業

青島蜜蜂咖啡──臺北青島東路。一九七八年開業

聯禾咖啡──臺北景美。一九七九年開業

基隆上島咖啡──基隆信二路。一九七九年開業

小堤咖啡──高雄鹽埕。一九七九年開業

吾愛吾家咖啡專門店──雲林斗六。一九八一年開業

巧園咖啡──臺中自由路。一九八三年開業

華泰咖啡──臺中三民路。一九八四年開業

黑豆坊咖啡──臺北士林。一九八八年開業

王義咖啡──臺北三条通。一九九二年開業

咖啡走廊──臺北中山北路。一九九二年開業

咖啡倉庫──臺北忠孝東路。一九九五年開業

四季咖啡──臺北天母。一九九八年開業

 

附錄一、老咖啡店道具小圖典

附錄二、火柴盒上的咖啡記憶

 

店家資訊

序/導讀

最初拜訪這些上個世紀開業至今的咖啡店,是因為在寫前一本拙作《遙遠的冰果室》的採訪過程中,發現不少臺灣早期的咖啡店營利事業登記為「冰果店」。進一步了解才明白,當年除了政府以「特定營業管理規則」課徵高年費、和茶室一樣容許有「女性陪侍」的特種咖啡廳之外。並沒有單純咖啡店的分類。當時賣咖啡的地方不是國際大飯店、就是西餐廳,由於營業項目與課稅高低有關,不少小型咖啡店都是以冰果店或飲食店的項目登記。後來閱讀許多文人前輩的散文,文中所提起許多曾風采一時、已然消失的咖啡店,但留下的照片卻少之又少,讓我興起念頭,拜訪這些上個世紀開業至今仍現役的老咖啡店,留下這群頭家們口述的故事與目前店貌。

 

咖啡在國內外都並非主食,在世界各地卻總有老店存在,甚至經營上百年,真是一件耐人尋味的事。或許就因為來此的都不是為了填飽肚子,而是想在忙碌的日子中留下一杯咖啡的餘裕。如同藝術、文學等,在資本社會中所謂吃不飽的東西一樣,再現實的時代,精神也需慰藉。一如再辛苦的人生,終究有微笑一刻。友人問我,為何偏愛這些老店?別開玩笑了,我在乎的可不只是店老。時代是最好的篩選,任何能留下至今的老店,都是翻山越嶺,才來到你我面前,有其不可取代的原因。常年人與人交會之處,必有我輩最好的人生借鏡。

 

我在人生中第一次和咖啡接觸,大約在一九八六年左右,當時自己還是個三年級的國中學,臺灣仍處在第一波咖啡的時代,國際連鎖咖啡店和精品莊園咖啡都還沒出現。某天下午,母親不知被哪位阿姨帶去臺北辛亥路上的農產超市、一間名為「香蒂咖啡」的店嚐鮮。當時見老闆表演一手維也納咖啡,她喝完一轉身就變成咖啡狂熱者,當場買了一套賽風壺、酒精燈、咖啡豆回家。當天晚上在餐桌上現學現賣,煮了咖啡給全家喝。她先在咖啡杯底撒上一層薄糖,接著倒入煮好的熱咖啡,小心翼翼地放兩杓鮮奶油在表面,然後嚴格規定大家要像咖啡店老闆交代的喝法,絕對不能用湯匙攪拌,直接和著上層的冰鮮奶油和下層的熱咖啡一起入口。不知是否因為從來不曾喝過咖啡的緣故,還是當時全家體質太老土,那一夜喝完咖啡後,全家人連續失眠了兩夜沒人能闔上眼,我還因為火氣大流了鼻血。母親的咖啡狂熱,就在兩夜無眠中宣告結束。那個賽風壺只用過一次就被收進櫥櫃裡。多年後,我們搬離了老家,賽風壺連同發黃完整的包裝盒也一起被帶走,至今還安然躺在我的倉庫中。至今問起此事,母親仍歷歷在目,記得那間咖啡店老闆姓張。

 

高中時期,長達一年的時間,我每週一至週五早上都得去一間父親初中時也就讀過、名為美爾頓的英語學校上課。學校是一棟位在臺北濟南路和新生南路口的七樓建築,現今已經拆除了。那時,光華橋還在,光華商場就在橋下。每天早上我搭公車在對面下車,紅綠燈旁剛好就是老樹咖啡的臺北店,咖啡店深色的玻璃隱約透望著客人坐著皮椅、看報紙喝咖啡的氣派模樣,讓我第一次對大人去的咖啡店感到好奇。幾年前被臺中友人S君帶去平等街上一間她最鍾愛的咖啡店,才知道原來老樹咖啡的總店在臺中。除了布置上的小細節,臺中和臺北三間店的氣氛大致一樣。要說三間老樹咖啡中自己最喜歡的一家,是臺中平等街這間,光是門口矗立的參天大樹就充滿店名意境。來這裡喝咖啡,我最喜歡點「巧克力吐司」。店家將厚吐司塗上牛油再烤過,等切三份,然後再擠上鮮奶油和巧克力醬,一股老派華麗的畫面好對我的胃口。

 

有一回,我在店裡遇見老闆娘,聽她一說才知道,這間老平房是日治時期留下來的,一九七八年他們因為門口的老樹而買下這裡當店面,那兩株樹就一直都是他們在照顧。兩株一大一小,原以為小株的會死掉還擔心著,想不到隨著時間挺拔茂盛的這株枝葉竟然伸展來瘦小的這株扶持,連長根都包覆過去。它們就像一對老夫妻。

 

臺北現役的老咖啡店中,若論資深要排出前三名,除了本書拜訪的蜂大,還有「南美」和「明星」咖啡店。我家住在天母,地緣上的便利,我比較熟悉士林文林路上的南美,這裡和成都路上那間是不同經營者,早晨時常坐滿習慣在此吃早餐的士林人,一杯咖啡、一份烤土司和一顆水煮蛋,還附上胡椒和鹽巴,好不高級。這三間元老級的咖啡店之中,就屬明星最老了。創立於上海、一九四九年在臺北重新開業的明星咖啡館,自己出生的太晚,沒趕上它聚集文人雅士的時代。不過,我曾經在這間咖啡館點過一道菜,至今仍難忘。那是二〇〇四年,在一場火災之後,二樓休業了十五年的咖啡館重新整理開幕。當時的我和其他臺北人慕名前往,菜單上有一款「明星湯」特別吸引我注意,當場請教了當時的店長,從店長口中得知背後典故。原來是文人們以前常聚集在明星一整天,就連家人有事也是直接打電話來店裡找人。文人口袋不深,老闆為了怕他們餓著,特地為他們設計了這款特別菜單。那是一盤熱湯,附上三片烤吐司,盤上同時放有牛油和果醬各一小坨,用完後附上一杯熱咖啡。那一年為了點那盤充滿故事的湯,我時常和朋友約在明星咖啡館相見,還慎重用底片機拍攝留下了照片。可惜,後來咖啡館轉型,聽說菜單上已經沒有這道湯品了。

 

在近三年的探訪過程中,我從這些老咖啡人的口中得知,不少在上個世紀經營得有聲有色、赫赫有名的咖啡業者,最後消失的原因都並非我們以為的市場低潮,反而是最光彩的時代轉投資其他行業,進而失敗拖垮了本業。以我粗略的估算,全臺灣上個世紀經營至今現存的老咖啡店只剩下二十來間,多數集中在都會區,五都之中,以臺北店最多、臺中次之。這些老店經營者多半有幾個共同的特質,除了養家活口的責任,不喜交際應酬,專心在自己的咖啡吧檯,他們和客人之間始終保持一種似近非近的關係。他們一生傾聽客人的故事,裝滿人情人暖,卻謹言慎行如一艘永不靠岸的貨輪,靜靜地繼續向前行駛。

 

本書除了重整二〇一三至二〇一四年之間,我於雜誌同名專欄連載兩年的文章和照片,今年開始又陸續重訪,並加上其他為店家。書中除了「咖啡倉庫」於二〇一四年一月閉店,其餘的店家仍營業中。誠如當年我開始執筆寫字,單純想把這個時代見到的風景連同照片一起留下的心意。自身的文字能力有限,加上囿於體力和書本的厚度,無法將市場上所有的時代老店一一拜訪,力有未逮。每個時代,每個人都有一間最鍾愛的店或老闆,如有疏漏您心目中理所當然的老店,盼請多多包涵。回想起來,最初我因為喜歡東洋的老咖啡店,而聯想紀錄臺灣的老冰果室,後來又因為尋找冰果室的資料中看見這些臺灣老咖啡店,又起念拜訪的念頭,最後竟寫了這本書,我想是命定的緣分。

年歲洗盡鉛華之後,我們在心裡留有一塊最柔軟的部分,我稱它為人情。幾百年來,無論咖啡怎麼演變,製作過程始終一樣。從樹上摘下酸甜的咖啡果實、除去果肉,經過日曬水洗、火烤熱風,蛻去了一層銀皮,再用熱水沖煮,變成一杯甘醇咖啡。想想你我的人生,不也是如此?

試閱

聯禾咖啡──1979年開業。臺北興隆路。

「以我的學識閱歷,說當年決定從事咖啡是興趣或品味實在太抬舉。那個年代每個人都是為了養家活口,攢錢過日子。」聯禾咖啡廖老闆淺淺地說。

廖模棟先生今年六十五歲,出身西螺人。虎尾高中畢業那年落榜,父親不甘要他拿了錢隻身到臺北補習重考。不料隔年又落榜,便留在臺北。當兵退伍後,當時臺北後車站到中山北路國華大樓一帶都是介紹所,他憑著電線桿上的廣告,到一家「臺灣穩拿咖啡」幫忙送貨。當年咖啡市場封閉,市內的大飯店都指定進口咖啡豆,像是迪化街的麥斯威爾,或是MJB,想打入著實不易。穩拿的陳文長老闆手腕好、膽識高,成功爭取國賓和希爾頓國際飯店的生意。跟在一旁的廖先生也學了不少商場技巧,當年他月薪八百,人生第一次和咖啡交手。

後來廖先生離開穩拿,進入味全工作。某個機緣下進入當時臺北知名的咖啡商「中非咖啡」擔任業務。中非咖啡在當時是北部最具規模的咖啡批發商,公司就在當時的黑松汽水公司臺北廠(今日微風百貨)對面。後來遇上國際咖啡豆狂漲,從一磅五十元漲到兩百五十元,老闆從開小貨車換成賓士,公司獲利大幅成長。一樓炒咖啡豆,二樓是業務單位,三樓是董事長和會計的辦公室,四樓倉庫,一整棟都是中非公司。

當年他的老闆說:「咖啡是百年事業,有人的地方就有咖啡。」這句話廖老闆至今仍印象深刻。

早期咖啡競爭少,不是誰都可以做進出口,需要有點關係才能取得貿易資格。當時還有外匯管制,做貿易都得先去中信局申請外匯。政府考慮外交,配合關稅優惠,軟硬兼施要貿易商優先向哥斯大黎加、宏都拉斯、薩爾瓦多等南美洲邦交國採購咖啡豆。

民國六十八年,許多同事陸續辭職創業,業績出色的他眼見時機已到,跟著離開自己打江山。最初店取名「聯禾」,全因當時大夥一句「同門師兄弟出來創業,記得要聯合一下,別自相殘殺」的玩笑話。為了方便烘豆排煙,剛創業的廖先生在當時成群木平房的景美景行公園,找到有煙囪的日式房舍作為辦公室。剛創業沒資金買烘焙機和生豆,只能從行銷中盤開始。三年後遇上政府拆屋建公園,民國七十二年店遷移到斜對面的景中街十九號,今日「聞山咖啡」的位置,買進了當時臺灣第一臺富士皇家遠紅外線烘焙機,為此還去生產力中心上課。次年以法定最低資本額登記了聯禾食品行,那年他三十三歲。回想起創業唯艱,廖先生自嘲:「說來漏氣,那時候連櫃檯都是復興北路卡地亞觀光理容院換裝潢時不要,我花三百元找發財車、半截露在後面載回來的。」

咖啡豆烘焙是有錢也不定能學到的工夫,廖老闆炒豆的技術來自多方。景中街創業初期他找了中非退休的前廠長,還有當年航海家咖啡的師傅、待過力代、中非的陳明義先生來教他。以前要學炒咖啡豆得飛去日本,成本不低。腦筋變通得快的臺灣人便利用與日本廠商買烘焙機時,廠商會派員來臺灣試車運轉,從火苗有無危險、到瓦斯壓力是否正常。每回日本那頭的技術人員過來,趁著示範操作當下,拼命提問烘焙的關鍵技巧,之後再和國內其他師傅的經驗結合。為了讓這些技術人員捨不得走,可以多學兩天,準備許多美味的臺灣水果是慣用的伎倆。當時日本人來臺示範,要求嚴格。連掉地上的咖啡豆都得依巴西、哥倫比亞等,一一歸回原來的麻布袋。看似整人,日後才明白是為了教育學會依豆種不同、烘法也不同。

當年臺北咖啡業者大都只管烘焙不零售,備桌椅讓客人入內的經營方式在當時仍不多見。聯禾和其他同業一樣,只負責烘豆供應下游餐館或豪華理容院。店裡的大同電扇當冷氣用,一張餐桌兼咖啡桌。夏天烘豆溫度高,得穿著短褲工作,談不上高級,更別說沾有今日咖啡店的影子。進門喝一杯的都是朋友或過路客。怎料後來專程來喝咖啡的人愈來愈多,加上朋友慫恿,廖老闆正式賣起一杯咖啡十五元的生意。民國八十二年聯禾咖啡搬到現址,空間是現今的一半。由於自烘咖啡的風味保證,生意如日中天,滿室賓客,常有客人只能站著喝,或拉咖啡豆的木桶充當桌椅。那個年代臺灣沒有菸害防治法,有客人吸菸便要把門打開,這一來冷氣也跟著跑掉。說巧不巧,第二年遇上臺北市政府打擊八大行業,隔壁的電玩店應聲倒店。廖先生在兩位房東的首肯下打通兩側,重新裝潢,店內後方的空間也有了吸菸區,開始了聯禾閃亮的歲月。

為了打造理想中的咖啡店,廖先生找來整修保安宮的成大建築系盧圓華教授,全權設計店內空間及傢俱,前後耗資五百萬,外加設計費一成。為了讓店裡拱門和桌面,擁有和故鄉西螺大橋一樣的赭紅色,廖先生還特地回鄉,撿了一片大橋落漆當色樣。

「當時找盧教授來,前後討論就花了一年。我答應他除了燈光和顏色之外,其他都不干涉,他才願意幫我。盧教授要求高,一切照規矩,光打牆就得先找來結構師測量,確定安全無虞才用低噪音的水刀切鑿,花了一個月打穿。結果做好的拱門百分百吻合,你就知道這切孔有多精準。」二十年前的回憶,廖老闆聊起來像是去年才發生。

「動工前一年,他先到羅東找原木泡水備料。你看店裡這些桌椅,當年七十多個位子就花了快八十萬。為了防止物件掉落和碰撞,桌面四周用銅條圍邊。桌腳那一圈像卯釘的小半球,是為了解決地面不平,設計每顆都是能調整的金屬腳。你現在坐著的椅墊,是他在台灣找不到滿意的皮料,直接飛到英國找到的特選牛皮。他交代我所有的木器包括地板,都不能上任何化學漆,只能用柚木油保養。老實說當時這些錢並不小,不過這麼多年過去,這些傢俱還是那麼舒適耐用。現在回想起來,是他有遠見。」

民國八十五年勞動節,擴大後的聯禾咖啡重新開幕。給客人高級享受,一直是廖先生的初衷。除了高品質咖啡,他還推出以一百五十元的價格,享受當年甫登陸臺灣的哈根達斯冰淇淋,轟動一時!咖啡店就此川流不息,服務員分兩班制,從早晨忙到深夜,店裡擠滿了文山地區愛喝咖啡的居民。生意之好,有好幾年臺北多家店都掛著聯禾咖啡招牌,九○年代風靡臺北東區的「比利時皇家咖啡壺」風潮,也是從這裡開始。走過繁華,聯禾咖啡現在仍是當地老咖啡人的愛店。廖先生維持一貫每週兩回烘焙。在他眼中,喝咖啡是享受,好喝是最基本,心情和環境也重要。在咖啡是庶民飲料、便利商店隨時取得的今日,要像他們當年懂得珍惜箇中優雅的人反而漸少。

「我喜歡歐洲的朋友說,上咖啡館前得先精神武裝。他們現在上咖啡館還是會準備好期待喝咖啡的心情,享受片刻。哪像現在的年輕人,匆匆忙忙拿紙杯喝咖啡,在我眼中那可算不上高級……」廖先生像是航行過五大洲、七大洋見過世面的老船長虔誠地說著。

**

上週我特地又去了景美一趟,為了親送連載專欄的雜誌給主角廖老闆。這兩個月來我因工作太忙耽擱太久,快讓新雜誌變舊刊了。

走進咖啡店,正在吃早餐的廖老闆要我也坐下來陪他一起吃。說到聯禾咖啡的早餐,那可是住附近的朋友跟我誇獎到彈舌的。早餐內容有土司和貝果、西瓜汁和牛奶兩種選擇,加上德國香腸、火腿等,再附上一杯綜合豆咖啡,讓人不愛吃早餐都難。

我們一面吃一面閒聊,最後忘了為何岔題,他忽然放下手裡的報紙,說起多年來幾乎快忘掉的遙遠回憶。

「我出來創業時臺灣還在戒嚴,普通人沒足夠條件,連支票簿都申請不下來。加上當時的人也不喜歡興訟,被倒帳就隱忍算了,因此商場上有一套自己的信貸方式。我在開店前得先有貿易商的保證,開口幫我打過招呼,取得大盤信任,才批得到生豆。我焙好豆子賣出去,再把拿到的支票當作鈔票,直接全給大盤清帳。一部分支票換現金回來,我拿回去家用,剩下的支票就扣抵機器和豆子的分期付款。大盤透過那些支票徵信,掌握我經營中盤的現狀,和誰做生意,有沒有打壞行情。」

「有一次我被客戶拉去打麻將,結果輸了兩萬多,當時我的大女兒才出世沒多久,很快消息就傳到大盤商的耳裡,他立刻打電話來求證是否屬實,並且要我不要再去打麻將,不然就不給我貨。在那個還沒有票據法或信用調查的年代,我們在商場上都是這樣看守著對方。」

「就在我剛從前公司出來創業沒幾年,當時我三十多歲,烘焙咖啡豆的中盤生意小有起色。有一天前公司的同事老陳上門找我,告訴我前公司倒閉的消息。」廖老闆喝了口咖啡繼續說:「老陳在前公司原本擔任送貨司機,當時已經快七十歲,家裡小孩還在唸書。我見他一副愁眉苦臉,開口邀他留下來一起吃飯。只見他苦笑婉拒,直說沒心情。接著問,能不能借他一些咖啡生豆。他說雖然公司倒了,手上還有不少餐廳客戶每週有咖啡豆的需求。有現貨交就有現金可收,放棄可惜。」

「聽他這麼說,我想起了以前在公司上班那些年,也受過老陳這些老前輩不少照顧。於是我告訴他,隔壁倉庫的門在哪裡,看需要多少豆子,就自己搬,臨走前關上門就行。事後我也沒記下數量,只想當作送老同事的江湖救急。後來我不曾再見過老陳,幾年後我甚至忘了這件事。」

六十多歲的廖老闆忽然挺起身子:「好多年之後的某天下午,突然有一位陌生的年輕人上門,自稱是老陳的兒子。他說他父親已經在日前去世,在離開人間的前一週,拿了紙筆寫下了我的名字和地址,告訴他多年前為了一時週轉,曾經跟我借過一批咖啡豆,要他務必找到我,把當年積欠的貨款還清。老實說我根本早忘得一乾二淨,結果在對方的堅持下,最後我只願收下一萬元聊作代表。直到那天我才知道,老陳一直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廖老闆側頭望向遠處,眼眶和門外快要下雨的天空一樣:「不知道為什麼最近時常想起這件事,年輕人你知道嗎?在我們那個時代,人與人就是這樣相互對待。」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精裝
    • ISBN
    • 9789869214179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68
    • 商品規格
    • 32開13*19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23 出貨 參考庫存量:1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