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量論與識論(精裝):佛教哲學研究回顧

  • 79 553
    700
  • 分類:
    中文書宗教命理佛教藏傳佛教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劉宇光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繪者:周瑩 追蹤 ? 追蹤繪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繪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藏典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24/05/31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內容簡介

本書包含兩個單元,即「佛教量論:西方研究回顧」和「佛教識論:華文研究回顧」。單元一是針對西方學界關於量論或佛教因明的研究回顧;單元二則是針對華文學界關於大乘佛教唯識進行的研究回顧。

作者

劉宇光(Lawrence Y.K. Lau)

 

臺灣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聖嚴漢傳佛教講座教授 (2023 迄今)、加拿大麥基爾大學宗教學院沼田佛學客座教授 (Numata Visiting Professor, McGill University, 2022)、原復旦大學哲學院宗教學系副教授暨復旦佛教研究團隊主任、德國萊比錫大學 (Universität Leipzig) 客座教授 (2014)、泰國摩訶朱拉隆功佛教大學客座教授 (Mahachulalongkornrajavidyalaya University, 2016, 2018, 2019)、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人 (2014, 2017)、加州柏克萊大學馬愛德訪問學人 (E. Malatesta Visiting Scholar, U.C. Berkeley 2010)。

 

佛教哲學相關論著除在此的《量論與識論:佛教哲學研究回顧》之外,尚有《煩惱與表識:東亞唯識哲學研究》(臺灣:文津出版社2020年6月),及即將完成的《無知與遍智:東亞有相識論所知障概念哲學研究》(2024年)。

 

目錄

發行序/IX
作者序/XV

單元一 佛教量論:西方研究回顧/1
前言/5
第一節 西方的量論研究現況/9
第二節 印度及早期佛教知識論研究現況/33
第三節 印度佛教量論:陳那/49
第四節 印度佛教量論:法稱文本的譯研/67
第五節 印度佛教量論:法稱議題與辯題/89
第六節 印度佛教量論:法稱後學/113
第七節 論文集與期刋專輯/131
第八節 藏傳量論:攝類學/161
第九節 藏傳佛教的教派量論/177
第十節 藏傳量論議題的綜合研究/199
第十一節 藏傳量論:中觀學二諦的世俗諦/221
尾聲/227

單元二 佛教識論:華文研究回顧/229
前言/233
第一節 佛教識論:華文研究綜覽/235
一 回顧:商榷與重寫/235
二 學風:分流與轉折/240
三 論著:分佈與統計/248
四 研究:前世與今生/252
第二節 印度瑜伽行派經論/259
第三節 識論的輔翼:阿毘達磨與量論/285
一 部派佛學先驅/287
二 佛教量論/304
第四節 東亞識論/323
一 真諦舊譯/324
二 玄奘新譯/329
三 東亞識論新舊學之辯/336
第五節:東亞識論的三重變奏及其他/355
一 變奏:窺基與圓測的對揚/355
二 變奏:從明末唯識到江戶唯識/365
三 變奏:民國唯識的四層漣漪/370
第六節:大乘識論的其他議題/381
一 識論其他核心議題/381
二 識論比較研究:哲學、心理學、神學及美學/401
三 期刋、專輯、叢書及團隊/411
結語:評論與展望/419

序/導讀

作者序 

 

儘管在書寫的方式上,《量論與識論:佛教哲學研究回顧》(下簡稱《量論與識論》)不是據工具書的格式來編撰,但它還是起著類似工具書的作用。《量論與識論》當初的構思其實是源於筆者在實際的研究和教學過程出現的需要,而據議題為框架綜合地回顧西方學界對佛教量論(pramāṇavāda)和華文學界對大乘識論(vijñānavāda)的部册研究(book volume research)。 

 

筆者從撰寫以無明(avidyā)為主題的哲學博士論文,伸延到對唯識學煩惱障(kleśāvaraṇa)、所知障(jñeyāvaraṇa)、有相與無相識論(sākāra- / nirākāra vijñānavāda)及佛教量論等專題的後續研究,過程中不斷遇上大量現代的中、外學術著作。編撰書目本來純粹出於研究與教學的個人方便與需要。但後來機緣巧合,把所編書目按議題重組,並作系統的綜合評論,經數次資料更新與文字修訂,形成相當篇幅,才出現滙編成册以方便研究生參考的想法。 

 

顧名思議,《量論與識論》包括兩個單元,即「佛教量論:西方研究回顧」和「佛教識論:華文研究回顧」,無論在主題與語言的選取上,最初都只是為了個人研究和教學需要而做的前期預備,東亞唯識學及伸延的佛教知識論,一直都是個人在佛教哲學教、研上的重心之一。單元一的量論(pramāṇavāda)是華文學界特別陌生的佛教哲學領域,反之英、德學界卻成果豐碩,單元一即涉及約240部著作。當代華文的佛教哲學研究若繼續缺乏知識論的討論,這在哲學上其實是巨大的學理缺憾,所以綜合回顧西方學界的佛教知識論研究,期待有助促進華文學界正視其角色。 

 

單元二以華文學界(亦括少量教界僧侶學人)對大乘佛教識論(vijñānavāda)或一般所說唯識(vijñapti-mātra, 唯表識)的學術研究為範圍,並以議題為框架進行回顧,這是因為英文、德文及日文學界的研究,一直都有定期更新的書目與評論出版,但華文的研究卻一直欠缺系統回顧,當中甚至由於不同原因而造成基本資訊不完整與偏誤。另一個原因是東亞或漢傳識論無論在文本和義理上,常涉及所謂新譯與舊譯,或今學與古學之對揚,而此一對揚在現存梵文或藏文的資料與討論上,遠不如東亞的豐富而自成系統與傳統,從而東亞唯識在傳承、文本、觀點,及其現代研究上,均有異於國際學界較偏重以梵、藏文為載體的印藏傳統。雖然近年較之於過去,國際學界對東亞或漢傳識論的獨特性之正視已逐漸有所提高,但華文學界仍然有需要對現代的華文識論研究進行階段性的綜合回顧,亦方便教、研工作上的參考。 

 

出處說明

 

單元一「佛教量論:西方研究回顧」的最早版本題為〈西方學界的佛教論理學-知識論研究現況回顧:(上篇)專書、論文集及研究院學位論文〉,集中討論專著(monograph)、論文集 (essay collection)、期刊專輯(special issue of journal),及研究院學位論文(thesis),尤其博士論文(Ph.D. dissertation)。此一最早版本以簡體中文刊於廣州中山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編《漢語佛學評論》第一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年9月),頁197-288,並在2009年1月5日在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邏輯與認知研究所作報告,然後是同年1月9日在臺灣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佛教知識論」計劃作另一次報告。而收在眼前的正體中文版是在2009年的初版基礎上,作出大幅度補充與修訂而成。 

 

本來的規劃還應該包括處理分佈在不同期刊、論集和專著內,討論量論的單篇論文(article)和書章(book chapter),筆者和上海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專事佛教因明量論研究的舊同事湯銘鈞博士在數年前曾建立一包括近800篇英、德、法語論文或書章的名單,但礙於教、研事務纏身,一直未能有時間處理,為免過於延誤,唯有暫擱期刋單篇論文部份,待他日另作安排,特此說明。 

 

單元二「佛教識論:華文研究回顧」的原稿,最早是在2010年2月受邀參與由哈佛大學南亞研究系(Department of South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所組織,旨在回顧唯識研究現狀的書寫計劃,2013年6月以英文Lawrence Y.K. Lau, “Chinese Scholarship on Yogācāra Buddhism since 1949”發表於烏爾里克‧克格(Ulrich T. Kragh)主編的論集《瑜伽行派的基礎:佛教《瑜伽師地論》及其在印度、東亞及西藏的攝受》(The Foundation for Yoga Practitioners: The Buddhist Yogācārabhūmi Treatise and Its Adaptation in India, East Asia, and Tibet)頁1092-1165,這論集屬哈佛大學南亞研究系《哈佛東方叢刊》(Harvard Oriental Series)第75册,由麻省哈佛大學出版社(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assachusetts)出版。該論集是唯識學界為慶祝唯識文獻學家,德國漢堡大學舒密特豪森(Lambert Schmithausen)教授七十大壽而刊行的賀壽論文集,其主要內容本來是2008年10月13-14日韓國金剛大學(Geumgang University)舉行《瑜伽師地論》及瑜伽行派(The Yogacārabhūmi and the Yogācāras)國際學術會議的與會論文。 

 

除了英文版,中文版最早是以簡體中文與英文版同步發表於廣州中山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編《漢語佛學評論》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年6月),頁232-314,和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編《佛教史研究的方法與前景》(《復旦文史專刊之七》,北京:中華書局 2013年6月),頁110-177,題為〈漢語學界唯識學研究一甲子回顧:1949-2011年〉,簡體中文版內容較英文版稍豐。從英文與簡體中文版出版迄今歷十年,眼前的正體中文版是在已刊簡體中文版之基礎上進行大幅度修訂、補充及重組而成。  

 

致謝

 

筆者在撰寫與修訂這部量論與識論的手册式回顧的不同階段,先後獲得林鎮國、寓濟宣(Je-son Woo)、禇俊傑、鄭偉宏、劉震、孤鶴(Eberhard Guhe)、李勝海、任小波、何建興、鞠實兒、廖本聖、陳一標、慧仁法師、林倩、李宗馥(Jongbok Yi)、金泰洙 (Taesoo Kim)、湯銘鈞、阿難比丘(Phramaha anro Padao)、羅勁松(寶僧法師)、程朝俠、茅宇凡、方嵐、董飛、雒少鋒、李晶晶(Jingjing Lee)、趙菲、蘭原等多位學界師長、同仁及學生幫忙,更正初稿錯誤、提供文獻、代核資料等,此外還有感謝本聖兄的梵、藏文把關及子慧的辛勞編務,凡此一切因緣才能使這冊書得以出版。筆者在此表達最誠謝意。當然,內容如有錯謬,責任自然全在筆者手上。   

 

劉宇光

2023年07月26日 文山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軟精裝
    • ISBN
    • 9786269836635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444
    • 商品規格
    • 18開17*23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25 出貨 參考庫存量:1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