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搖籃到搖籃:綠色經濟的設計提案【ESG永續暢銷三版】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 金石堂強力推薦、博客來選書、誠品選書★
★ 誠品暢銷榜 ★
好的設計就像大自然,沒有浪費這回事!
想像一下,河流想要怎樣的肥皂?櫻桃樹又會怎樣設計一棟房子?
在大自然裡,沒有需要丟棄的東西──當一棵櫻桃樹開滿花朵、而這些花朵又紛紛落地時,沒有人會覺得資源被浪費了──因為所有枯枝、落葉、落花,都將回到土壤,再度成為養分,培育出新的花朵和果實。
如果人類社會是由櫻桃樹所繁衍的,世界將會是怎樣的情景?那樣一來,我們所思考的,將不再是如何減少對環境的汙染、如何減少資源的浪費、如何減少廢棄物的排放……;而是回到源頭去想,如何從一開始,就像棵櫻桃樹一樣,縱然繁花落盡,卻依然生生不息。
只要所有事物的設計,都依循「從搖籃到搖籃」概念,而不是一生產出來,就走向墳墓!
第一次工業革命時,大自然的資源一經開採,就注定了一條直線的「從搖籃到墳墓」之路:加工、製造、使用、拋棄、汙染。而如今,搖籃到搖籃的設計(C2C design)觀點,為我們帶來第二次工業革命!無論是產品的材質、設計乃至都市規劃,在設計之初,就先考慮如何像大自然一樣,不斷循環利用,依然不減其價值(甚至還能增值利用),從搖籃持續走向搖籃。
想像一下,以C2C概念設計出來的各項物品:
用壞了的地毯,可以丟棄在花園裡,提供土壤所需的養分;
用肥皂洗滌過的廢水,可以成為河流的養分;
買一台車,可以在五年後款式過氣時丟棄,也毫不可惜,因為所有材料都能回收,另創價值;
而紙張,將不再只是回收一次兩次,而是重複使用一百次、兩百次………。
從搖籃到搖籃的新典範,不僅對生態友善,對經濟成長同樣抱持正面思維:東西得以不斷推陳出新、將舊有的完全回收來製造新一代的產品。在我們將打造東西的方法重新打造時,創意、美學和精湛的工業技術,都受到了鼓勵,充滿嶄新的刺激與挑戰。
這場革命不是理想家的空談,目前已開發出600多種C2C產品:福特將推出由大豆和玉米所建造的汽車;Nike設計出了可回收的球鞋;全球最符合人體工學的辦公椅製造商Herman Miller製造了幾乎可以百分百再利用的椅子;波特蘭gDiapers公司生產出不含毒素的棉質尿布,內層可在100 天內由土壤分解;中國開始進行永續發展的造城試驗、荷蘭更進入「C2C狂熱」中,著手打造全球第一個徹底實踐從搖籃到搖籃的國度。
這將是一次全球國家競爭力和工業技術力的轉移,藉由大自然的循環概念,使地球資源和人類的經濟社會,處處有生機,共同晃動生態和產業的搖籃。
重要事件
•史蒂芬‧史匹柏捐款200萬美金以示支持和感佩,並著手拍攝紀錄片
•布萊德‧彼特讚譽此書為「每個人一生必讀的書!」
•2008年11月,法蘭克福將展出第一屆Cradle to Cradle產品展——The car is a chair
•2008年宜蘭綠色影展,計畫放映Cradle to Cradle紀錄片:《下一波工業革命》
•中國大陸於2005年開始以此書概念為基礎,展開「可持續發展重點城鄉示範計畫」
•荷蘭環境部長宣稱,荷蘭將是世界第一個Cradle to Cradle國家,並以南部農業大省Limburg兩百五十萬人為範圍,大規模推動相關計畫
本書特色
•本書內頁使用永豐餘清荷高白環保道林紙,通過歐盟RoHS(有害物質限用指令)檢測,並獲行政院環保署環保標章
•本書書衣及書腰使用駿揚日本環保風雲紙
•本書使用大豆油墨印製,可降低印刷品及印製過程中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排放
名人推薦
導讀:梁中偉(曾任Intelligent Times總編輯)
共同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列):
施顏祥(經濟部前部長)、陳昭義(中央銀行理事、經建會前副處長)、黃正忠(政大企管所副教授、企業永續發展協會前祕書長)、黃秉德(政大NPO-EMBA平台計畫主持人、企管系副教授)、鄭崇華(台達集團創辦人暨榮譽董事長)
國際評論
.「從搖籃到搖籃」認證最具影響力的地方會是企業採購,那將形成一種新的合作夥伴和商業策略──《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
在正興起的綠色工業設計界中,《從搖籃到搖籃》已成了最重要的宣言──《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麥唐諾和布朗嘉共同為企業創造出具備生態智能的設計……他們倡導「從搖籃到搖籃」的模式,在這當中,資源和材料可以在工業圈當中無止盡的循環利用,同時不會傷害我們的環境和健康。──《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
.麥唐諾對未來的願景包括了安全到不需要規章的工廠、可不斷重複製造商品的新材料,所以,也就沒有必要減少消費(當然就沒有失業問題)。這一切聽起來很瘋狂,但他正和《財富》(Fortune)五百大企業合作,要讓這夢想實現。──Newsweek
.這對雙人組將在中國大陸實現他們的願景,他們將負責七個城市的發展計畫,那代表全新的建築材料。並進一步將綠色屋脊的概念發展為農田,使得建築物不再與農業用地相衝突。我們知道這兩人正準備晃動十三億人的搖籃。──《時代》雜誌TIME
好評推薦
一個不顧慮生態系統的工業模式,終將反噬人類健康生存的根基,是本書給予我們最大的啟示;關心自身及後代健康的人不能不讀,有志將自己的企業帶入永續未來的企業主不能不讀。──鄭崇華(台達集團創辦人暨榮譽董事長)
從氣候暖化到石油漲價,又是低碳、又是節能,千頭萬緒,似乎理不出一個有系統、可以遵循的理論或思路。環保議題幾乎成了末世警訊的符號,恐懼之外,只有無助的感覺。
布朗嘉透過詼諧的方式,指出實踐環保不應是等於少用,不能像禁慾主義;而應該是用創意,去建構一個新的文明,是歡愉的、生意盎然的。這個新文明是向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生態循環去學習,從新的生活方式與新的生產方式著手,透過創意的設計,不再有所謂的廢棄物。所有的產出(Output),都是另一個流程的輸入(Input)。因此資源不斷循環,一個價值創造另一個價值,生生不息。
我們推介這個生生不息的模式,讓創意取代恐懼,讓新的文明孕育更多的人性價值。布朗嘉說,讓我們去慶祝一個新文明的誕生吧!好好讀這本書,讓你我都成為新文明的設計者。讓我們一起慶祝吧!──黃秉德(政大企管系副教授、NPO-EMBA主持人)
目錄
繁體中文版導論:下一波工業革命/梁中偉(曾任Intelligent Times總編輯)
緒論:這本書不是一棵樹 The Book Is Not a Tree
.邁向下一波工業革命
.麥唐諾的故事
.布朗嘉的故事
Chapter 1 問題出在設計 A Question of Design
第一次工業革命,所設計出來的體系是每年將百萬頓的有毒物質排放到大自然中、消耗並浪費無數的資源、
產生無數的廢棄物、千篇一律的風格則破壞了世界各地文化的多樣性、也破壞了生物多樣性。
然而這不是一個刻意導致的結果,而是一個悲劇性的選擇,一開始的設計,就是錯的。
.工業革命簡史
.「不為人所動的本質」
.從搖籃到墳墓
.千篇一律的設計風格
.蠻力
.文化的單一
.活動等同於繁榮
.拙劣產品
.讓悲劇延續,還是選擇革新
Chapter 2 減少破壞,並不會變好 Why Being “Less Bad” Is No Good?
為了彌補這樣的錯誤,過去環保人士喊出了3R的口號:Reduce減少、Reuse再利用、Recycle回收。
但有毒物質依舊排放、資源依舊消耗。所謂的生態效率,只是在延緩死刑,將產品的生命週期,
拉長兩倍、三倍,但終究是條從搖籃到墳墓的路途。
.減量、再生、回收和法規
.生態效率的目標是什麼?
Chapter 3 生態有效性 Eco-Effectiveness
生態效率是不夠的,比較不壞、並不會變好。我們需要的是生態有效性,如果我們能蓋一幢可以自然呼吸、
保持涼爽、吸收太陽能、並讓動植物生長的房子呢?這樣人們還會嫌棄都市裡過多的房子破壞生態嗎?
我們可以從一開始設計時,就去思考能重覆使用一百次的紙張,而不是為了回收紙槳而造成更大的汙染。
.櫻桃樹的思考
.什麼是成長?
.從前從前,有一個屋頂
.超越控制
.與地球和諧共處
.新設計任務
Chapter 4 廢物即食物 Waste Equals Food
自然界沒有廢棄物的概念,一棵花實累累的櫻桃樹,當那些花朵掉落在地上時,並不是浪費,而是回到土壤中、化為養分。
如果我們用同樣的邏輯來設計產品,將所有的設計清楚的區分為生物養分和工業養分組成:
生物原料可以輕易的進入大自然中分解,養育其他的動植物;而工業養分則在工業圈內不斷循環利用。
我們不再有浪費,東西回收時,也不再是材料愈來愈糟的降級回收,而是愈來愈好的昇級回收。
.從「從搖籃到搖籃」到「從搖籃到墳墓」:養分流簡史
.怪誕複合物
.汙水的困惑
.從「從搖籃到墳墓」到「從搖籃到搖籃」
.兩種新陳代謝共存的世界
.生物新陳代謝
.工業新陳代謝
.當世界發生衝突
Chapter 5 尊重多樣化 Respect Diversity
在生產的過程中,我們尊重生物多樣性,同時,也注重材料的多樣性、文化的多樣性。
永續的發展是因地置宜的,針對在地的材料、文化、生態去思考,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套用,才能達到真正的永續。
.適者生存,最適者興旺
.永續性具有在地性
.就地取材
.連接自然能量流
.朝向多樣化和可再生的能量流
.利用風能
.需求和欲望的多樣性
.形式服從演化
.資訊反饋
.「主義」多樣性
.三重高標
.工業再革命
Chapter 6 將生態有效性付諸實踐 Putting Eco-Effectiveness into Practice
沒有人是完美的,生態效率是「減少汙染」,這是一 個惶恐的過程,因為我們作得永遠不夠、有毒排放可以更少、資源可以更精簡。
但生態有效性是正面的,是一個正向的過程,不用一開始就作到完美,我們可以分成幾個步驟,遂一實踐。
.實現生態效益的五個步驟
.第一步:淘汰「罪魁禍首」
.第二步:根據個人偏好來選擇
.第三步:建立一份「被動積極」清單
.第四步:啟用積極清單
.第五步:再創新
.五項指導原則
【繁體中文版獨家收錄】
.布朗嘉教授來台專訪/梁中偉
.一台汽車也是一張椅子——Cradle to Cradle示範產品/梁中偉、野人文化編輯部
序/導讀
【繁體中文版導讀】
.下一波工業革命/曾任Intelligent Times總編輯 梁中偉(節錄)
十月二十四日夜晚,德國麥克.布朗嘉教授本應在倫敦接受時代雜誌的「環保英雄」頒獎典禮,與英國王子同台受獎。但是他並未飛去英國,而是出現在台北政大公企中心的EMBA 班上,向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講解什麼是「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這個概念自從2002年以同名書問世後,震撼全球環保與商業界。但是對台灣而言,他帶來的訊息,卻仍是一項嶄新而充滿機會的提案。
對布朗嘉而言,過去三十年環保運動與各式各樣的方案,並不能終結地球的環境災難,也不能說服企業界真正投入環保。一方面,工業革命帶給 我們的真正遺產,並未從整體來分析瞭解,另一方面,科學家、產業界、環保人士所提出的解方,也仍然受困於負面思考,並未從正面來思考人類真正需要的產業模式。
他給未來的企業帶來的新問題是,「我們清楚顧客需要什麼樣的肥皂,但是河流又期望一種什麼樣的肥皂呢?」當恆河的婦女在河邊洗滌衣服,清潔劑流入河水,在光滑的魚鱗上會留下什麼?我們又會吃下什麼?
環境中的毒素,已經造成每年四百五十萬兒童死亡,只因為無法取得乾淨的用水;大量海豚瀕臨絕境,只因為暴露於海中的塑膠廢料。現在來談減少汙染,遠不能解決問題。「減少破壞」這種思考方式,「是人類想像力的失敗」,由這種觀點而描繪的未來圖景,是黯淡無光而令人沮喪的。
他提出的解決方案更為積極,不再是一點一滴彌補工業革命的傷害,而是邁向「下一波工業革命」(Next Industrial Revolution),新的工業系統必須謙卑的向大自然學習,在大自然裡,根本沒有廢棄物這個概念──所有的東西基本上都是養料,都可以回歸土壤,「要 像一棵櫻桃樹一樣花團錦簇,生生不息。」在一百五十人的會議室裡,布朗嘉展示一棵櫻桃樹的照片,滿滿的櫻桃花,「花朵遠超過果實的數量,會有人質疑太浪費嗎?」櫻桃花掉落草地,變為養料,化為土壤,自然裡沒有廢物,沒有人口過剩。
他不是在質問,為什麼企業不負責任,汙染環境。他問的是,「如果人類世界是由櫻桃樹繁衍的,這世界將是一幅怎樣的圖景?」
布朗嘉在台灣不到一週的行程,三場workshop,一場與企業家、政府官員的對話,很多時候你覺得他不只是一個化學家,而且是一個詩人。但是千萬不要誤會他是一個浪漫主義者,他挑戰現成的觀念,提出堅實的研究成果、數字、理論說明,並且舉出企業成功的案例,他知道即使有最好的方案,但若不能給企業帶來利潤,是無法推行的。
他在不同場合反覆宣揚他的構想:要從產品的設計階段開始,就仔細構想產品的結局,如何成為另一個循環的開始。搖籃到搖籃的目標,不是在減少廢棄物, 而是將工業產品的廢棄物轉化為有用的養料──轉化為其他物質、其他產品,或是對其他地區、其他人有用的東西。不從一開始採取根本不同的產品設計哲學,只是在延緩惡化的腳步,這是過去生態主義者的失敗之處。
革工業革命的命
但是布朗嘉的創見,並不是做產品的有毒物質研究,而是分析工業革命以來整個產業生產的核心錯誤,並且試圖找出根本的解決之道。
兩個世紀前,當工業革命發生的時候,自然資源似乎取之不絕,「環境的脆弱性,還不是關心的議題。工業設計目標中既未考慮維持自然系統的正常運轉,也 未察覺到自然界中複雜、微妙的相互關係,」布朗嘉在《從搖籃到搖籃》這本已成為經典的書中,花相當篇幅分析工業革命以來的產業心態,「工業革命的思惟是直線型的,只關心如何把產品做出來,並且快速、廉價的送到消費者手裡。」
因為從工業革命以來的產品與工業系統設計,從設計之初,就未考慮到環境影響以及產品的生命週期,事後的補救不但於事無補,反而造成更大的災難。以回收為例,布朗嘉指出,今天我們做的其實是「降級回收」(down cycling)。例如製造汽車的高品質鋼材,具有高碳、高抗拉強度的特點,但是在汽車回收時,這些鋼材與汽車的其他零組件一起被熔化,包括汽車電纜中的銅、表面的油漆和塑料,因而降低了鋼材品質,再無法用來作為製造新車的材料。回收印刷紙張的情況也一樣,我們回收的既非單純紙張,也不是油墨,而是附有油 墨的紙張,混成紙漿後再製的紙,已經無法擁有原先的優良紙質。甚至為了要再製紙,還需添加會造成汙染的化學物質。原有材料所具備的「工業價值」,在混合後損失殆盡。
從設計之初,工業與生物材料就混雜不分,布朗嘉生動的比喻現代工業品大都是「科學怪人」(Frankenstein)產品,或是「怪誕複合物」(monstrous hybrid),一個產品中包含著難分難解的工業與生物原料,在生命週期結束的時候,無論有多完善的回收系統,都無法分拆成為有用的養料。原本應封閉在工 業循環裡的產品,進入自然界,又無法分解,就變成汙染,不論是地下掩埋場,或是焚化爐,都會產生毒性更高的致癌物質。「要瞭解什麼是我說的搖籃到墳墓,你只要走一趟堆積如山的垃圾掩埋場,或是焚化爐參觀就明白了!」設計的錯誤,再怎麼回收也沒有用。用焚化爐焚燒科學怪人產品,不但製造戴奧辛、多氯聯苯,也燒掉有價值的工業物質,看在布朗嘉這個化學家眼裡,簡直是莫大的愚昧,是針對一個錯誤系統的錯誤解法。
布朗嘉的分析核心,就在他認為地球上有兩個獨立的新陳代謝系統,應該涇渭分明,絕不相混。一個是生物新陳代謝,或者說生態圈、自然循 環,另一個是工業新陳代謝,或者說是工業循環。一個產品若來自於自然界,在生命週期結束的時候回歸自然界分解,成為生態圈的養料。但是很多工業產品,本來 就不可能自然分解,像是電視機、電腦、汽車,就應封閉在工業循環內,回收再製,成為有價值的工業養料繼續使用。
如果從製造設計之初,就考慮不同原料最後將進入不同的循環,則材料不但可以保持原有的性質,甚至可以做到升級回收(upcycling)。以塑膠瓶為例,原本含有銻、重金屬,如果在回收的過程中能去掉銻,就能變成更好的物質。「有廢棄物產生,就代表設計的失敗。」布朗嘉斬釘截鐵的說。
根據他的研究,一台電視機裡有四三六○種化學物質,有些是有毒的。消費者要買的是電視節目這種享受,從沒想過要把那四千多種化學物質一起買回家,並且在看電視的時候還一面呼吸這些物質。製造電視機的廠商除了要確保使用中的安全,更應該要負責回收物質。因此把產品變成服務,是最好的解決方案,「廠商賣的應該是窗明几淨的服務,不是玻璃窗。」電視機也好,玻璃窗也好,都可以由廠商回收為有用的工業養料,而不該變成垃圾掩埋場的廢棄物。
傳統的設計與商業模式,強迫顧客承擔汙染的後果,造成「利潤的私有化,汙染的社會化。」但這是傳統工業革命模式的根本難題,不見得是企業枉顧道德。麥克.布朗嘉相信九五%的企業都是好的,但需要合乎商業利益的解決方案,他在台北與一群企業家會面的時候說:「我不是綠色化學家,我是好化學家。」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