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向臺大百年學術傳承講座II:台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論文集(精裝)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內容簡介
1928(昭和3)年3月17日,在第十一任總督上山滿之進任內,發佈敕令第30號依〈帝國大學令〉正式成立臺北帝國大學。臺北帝大以人文及自然學科並重為旨創校,是以理農學部於帝大成立時即設置。本書所收錄18篇論文,內容為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之研究,分述化學、物理、氣象、動物、植物、昆蟲、畜產、農化、農藝、農工等講座之建置過程、歷史遞嬗及學術傳承。
目錄
發行人序:開啟第二個百年新頁╱陳文章
總編輯序:究極真理 裨益民生╱吳明賢
策畫人序:明古知今 脈絡可循╱鄭貽生
臺北帝大理農學部簡介╱林秀美
理學部
從臺北帝大化學科到臺灣大學化學系的傳承╱彭旭明
野副鐵男教授在臺北帝大及臺灣大學的研究╱蔡蘊明
野副鐵男教授與臺灣╱羅銅壁 譯者/蔡蘊明
劉盛烈教授的學術追求與傳承──培育、理想、實踐╱劉緒宗
日本核物理的先驅──與二戰原子彈擦身而過的荒勝文策╱劉煥彥、張慶瑞
重啟時光寶盒 再入克洛爾教授的心流大海╱林夏玉、陳美燕
從帝大到臺大的動物學研究傳承和變革╱曾萬年
臺北帝國大學植物學研究的開創與拓展╱謝長富
農學部
臺北帝大氣象學講座與臺灣氣象及氣候研究的開端╱洪致文
昆蟲學.養蠶學講座到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一段學術傳承的歷程╱吳鑫餘、曾書萍、林柏安
臺大土壤調查百年傳承先驅──澀谷紀三郎教授╱吳卓穎、許正一
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農藝化學科研究╱陳瑜 譯者/吳智琪
利水傳承──農業工程在二戰前後的承續╱鄭克聲、李榮棟、許少瑜、余化龍
耕耘臺灣的農機先鋒──高坂知武教授的學術生涯與貢獻╱盧福明、李允中
臺北帝國大學農學部製糖化學講座與農業化學系的誕生與發展╱賴喜美
磯小屋半段殘夢──市島吉太郎的四倍體水稻研究╱謝兆樞
1920-1945臺北帝國大學與豬隻產業╱張庭睿、陳靜宜
主編後記:不忘初心 合一的真諦╱林秀美
總編輯序:究極真理 裨益民生╱吳明賢
策畫人序:明古知今 脈絡可循╱鄭貽生
臺北帝大理農學部簡介╱林秀美
理學部
從臺北帝大化學科到臺灣大學化學系的傳承╱彭旭明
野副鐵男教授在臺北帝大及臺灣大學的研究╱蔡蘊明
野副鐵男教授與臺灣╱羅銅壁 譯者/蔡蘊明
劉盛烈教授的學術追求與傳承──培育、理想、實踐╱劉緒宗
日本核物理的先驅──與二戰原子彈擦身而過的荒勝文策╱劉煥彥、張慶瑞
重啟時光寶盒 再入克洛爾教授的心流大海╱林夏玉、陳美燕
從帝大到臺大的動物學研究傳承和變革╱曾萬年
臺北帝國大學植物學研究的開創與拓展╱謝長富
農學部
臺北帝大氣象學講座與臺灣氣象及氣候研究的開端╱洪致文
昆蟲學.養蠶學講座到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一段學術傳承的歷程╱吳鑫餘、曾書萍、林柏安
臺大土壤調查百年傳承先驅──澀谷紀三郎教授╱吳卓穎、許正一
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農藝化學科研究╱陳瑜 譯者/吳智琪
利水傳承──農業工程在二戰前後的承續╱鄭克聲、李榮棟、許少瑜、余化龍
耕耘臺灣的農機先鋒──高坂知武教授的學術生涯與貢獻╱盧福明、李允中
臺北帝國大學農學部製糖化學講座與農業化學系的誕生與發展╱賴喜美
磯小屋半段殘夢──市島吉太郎的四倍體水稻研究╱謝兆樞
1920-1945臺北帝國大學與豬隻產業╱張庭睿、陳靜宜
主編後記:不忘初心 合一的真諦╱林秀美
序/導讀
發行人序:開啟第二個百年新頁
陳文章(國立臺灣大學校長)
2028年,臺灣大學即將迎來創校百年。對臺大、乃至對臺灣來說,是歷史性的一頁,具有多重意義。
臺大是臺灣第一個現代大學。西方的大學經過千年發展才趨於成熟,直到1810年柏林大學建立,主張結合研究與教學,並確立了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的原則,被認為是現代大學的開端。一百年後,日本領有臺灣不久,開始籌設臺北帝國大學,所有師資人選都是在日本完成學業後,再分派至德、英、法、美等國家進修或取得博士學位。由教授主持的講座肩負研究與教學,享有獨立自主。雖說臺北帝國大學成立的目的之一是為日本南進政策效力,然不容否認的是,臺北帝大對臺灣和東南亞地區開展前所未有的田野調查與科學研究並累積了第一手資料,具有開創性,更是知識的寶庫;這可從《迎向臺大百年學術傳承講座Ⅱ: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論文集》一書得到充分印證。
當然,累積和大量儲藏系統化的知識只是大學的目的之一,大學的首要使命在培養人才。從柏林大學所強調的「研究與教學合一」可知,大學所要培養的人才不單是知識的接收者,還要成為真理的探究者,因為他們是社會未來的中堅,影響國家發展至鉅。據統計,臺北帝大理農學部臺籍畢業生不到40人,他們進入社會服務,各有所成,產業界如林挺生先生,開創大同公司盛世,眾人耳熟能詳;更多是留在臺大成為誨人不倦的教師,如本論文集提到的劉盛烈教授,是第一位博士,承繼著臺北帝大到臺灣大學對追求知識的一貫熱忱;劉盛烈教授稱之為「理悅」,個人深有同感。二戰後,臺北帝大被接收成為臺灣大學,不少日籍教授本著教育的使命留任,甚至服務至退休如高坂知武教授,讓臺大在動盪時期發揮了穩定社會的力量。
所以,臺大在迎向百年之際,要回首創校之初的奠基過程,然後展望未來。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5年發表「迎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報告書,指出人類面臨的諸多衝擊,期待教育成為「一個必要的理想國」(the necessary Utopia);雖然教育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卻是滋養和諧社會、減少衝突的最有效途徑。而在「仁川宣言──面向2030年的教育」論壇則進一步主張──確保受教機會平等以及養成終生學習能力──兩大核心理念。作為傳遞和創新知識,發展和分享研究成果,從而促進文明進步的高等教育機構,大學本身就是實踐SDGs的重要場域。本著教育為公共財,臺大當以保障弱勢族群為優先,培養受教者終生學習的能力,也是符應學習型社會的需要。百年臺大將以此自勉,與全體師生和有志者合力規劃共同的未來,建構一個開放而多元的校園環境,使每一個人都能夠充分發揮其所學和才能,達成人生的目標與成就生命的意義,為實現全人類自由、和平與正義的理想國而努力。
祝臺大生日快樂!
總編輯序:究極真理 裨益民生
吳明賢(臺大醫院院長)
科學,是經過檢證而形成的系統性知識。根據維基百科定義,現代所說的「理學」,是指研究自然物質運動基本規律的科學,如: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天文、地質、地理等;這大致符合目前大學的理學院範疇。19世紀,人類各領域的知識受科學影響,紛紛強調科學化,各自建立一套科學研究方法論,並以「促進社會進步,邁向更好的未來」為共同的方向。我想這應該就是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首任部長大島金太郎的理想,以「理農一體精神」設置理農學部,除了究極真理,在知識的研究上力求創新,更希望基礎和自然科學研究能應用在農學,促進農業相關科學領域的發展,最終造福人類的生活。
為迎接臺大創校百年,《臺大校友雙月刊》在2019年啟動十年計畫,通過辦理「臺北帝大學術傳承講座」研討會並出版論文集,追溯臺大前身──臺北帝國大學各學部、學科和講座的歷史,旨在探討這所臺灣第一個大學如何奠基,及其辦學理念與追求學問的精神的形成,而後能持續發揮領頭羊的角色,帶領臺灣前進的腳步。2020年校慶期間,本刊舉辦了第一屆臺北帝大學術傳承講座,主題為文政學部,同時出版論文集;這是十年計畫的第一本。原定每兩年辦理一次的研討會,後因疫情影響而稍有延宕,睽違三年,2023年校慶,本刊如期辦理理農學部學術傳承講座並出版論文集。
這本論文集有幾個特色。一是幾乎都是為了此次主題所做的調查研究,撰稿時間不足一年。二是撰稿者都是各別領域學者,之所以特別一提,是因為爬梳文獻寫歷史本就不是科學研究者的強項。三是從他們的觀點來探討其領域的研究發展,有別於外人的眼光,多有獨到之處。四是從部分論文發現大島金太郎的理農一體精神的體現。雖說理農學部後來還是分家,但其實在當時就有跨講座、跨學部研究,如農藝和氣象講座合作,研究改良水稻品種;為了研發甘蔗渣紙漿,製糖、生化和氣象學講座教授合作;而化學和醫學更因跨部合作,而在肺結核問題有令人驚喜的意外發現。
宋元明以「理學」著稱,或稱道學、義理之學,強調內在修行,圓滿人格。然個人生命的圓滿與否,除了道德實踐,實與利他相關;這是人生的意義所在。這本論文集所呈現的是臺大各個學科創始者本著對學問的熱忱與追求,在臺灣所做的調查研究與成果,他們為圓個人的理想而來到臺灣,而他們的研究除了承先,更貢獻民生良多,經世致用。
這本書雖說是論文集,但超乎想像中的耐讀,值得細細咀嚼。我想做學問的樂趣就在於此,個人的經驗是,在歷史文獻中探索也能看見許多亮光。非常感謝策畫本書的三位老師:理學院副院長葉素玲教授、生農學院副院長李達源教授和生命科學院副院長鄭貽生教授。三位副院長召集各學院會議,邀請老師撰稿,從無到有,才能讓這本書誕生。也感謝每位撰稿者,辛勤耕耘,為臺大百年歷史學術資產留下珍貴的文字紀錄,非常具有意義。期待下一本論文集,焦點在醫學部。
策劃人序:明古知今 脈絡可尋
鄭貽生(臺大生命科學院副院長)
2019年起,《臺大校友雙月刊》開始展開「迎向臺大百年學術傳承講座」計畫,籌劃臺北帝國大學時期成立的講座和學術研究發展軌跡論文集,於2020年完成《臺北帝大文政學部論文集》出版,2019年底至2023年經歷新冠病毒COVID-19全球流行,讓大家感受到生物技術快速發展,有助於短時間內對於新冠病毒的認識,並了解這株病毒的傳播、病毒顆粒、感染途徑與疫苗的開發。惟全球的活動,也因COVID-19病毒的肆虐而減緩。2022年6月雙月刊續規劃「臺北帝大理農學部論文集」,本人為生命科學系教授兼校友雙月刊編輯委員,深知臺北帝大時期理農學部在學術開拓與發展歷史的重要性,因此當雙月刊交付了理農學部的學術傳承任務,即邀請生命科學系前身—動物系與植物系的資深教授曾萬年老師及謝長富老師,協助撰寫臺北帝大時期理農學部「植物學講座」與「動物學講座」發展的脈絡與軌跡。
藉由曾教授與謝教授的逐一探究與發掘,臺北帝大動植物學講座的發展慢慢呈現在大家的眼前。臺灣於日治時期做為南向基地與熱帶資源研究,動植物物種豐沛,因此1928年臺北帝大理農學部成立,設立生物學科教室(今臺大一號館),其中動物學第一講座平坂恭介,為海洋動物學專家﹔動物學第二講座青木文一郎,為小型哺乳類鼠類專家;植物學第一講座工藤祐舜、正宗嚴敬,為植物分類學專家;植物學第二講座日比野信一,為植物生理學專家;以上講座對於臺灣動植物物種調查奠定基礎,所採集的動植物標本,亦作為本校動物博物館、魚類標本館與植物標本館的重要館藏,可供現代動植物科學研究的比對之用。隨著時間的推移,1943年理農學部分家為理學部與農學部,理學部增設植物學第三講座吉川涼,為植物形態學專家,至此臺北帝大理學部分為化學、動物、植物、地質學4科,共計15個講座。曾教授與謝教授在本論文集中一一記述臺北帝大動植物講座教授的生平事蹟與研究成果,同時亦紀錄了生物學科在這個時期的重要教學與調查結果,值得對本校生物學發展有興趣的同好細細玩味。
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臺北帝大改制為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部改制為理學院,動物學系、植物學系設於理學院,動植物學系承襲原有動植物學的研究主軸及當時生物學研究的發展方向,在發展初期師資、學生、設備及空間均極為缺乏。研究教學教授於動物學系有朱洗為細胞和胚胎學專家;徐錫藩為血吸蟲專家;王友燮為蜈蚣專家。於植物學系有羅宗洛為植物生理學專家,亦為臺大第一任校長;李惠林為植物分類學專家;李順卿為植物生態學專家;沈毓鳳為植物形態學專家。1952年美國國家安全署指派Dr. Willis H. Rich來臺,並建議重視漁業發展,因此在1954年,動物學系設動物生物組與漁業生物組招生;於1986年成立漁業科學研究所。動植物學系也陸續培養出許多基礎科學研究的傑出人才,成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各國內外大學教授,研究人員及教師,亦在生技產業扮演重要的推手。
由於生物科學研究日益進步,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及生物物理學技術加速對生物機制的了解,因此開始有整合現有動植物學系的建議,成為新的生命科學研究,以因應未來對於生命科學的全面深化與跨領域技術對生物的認識。2000年陳維昭校長任內接受建議發展生物科技,於2003年整併理學院動物學系及植物學系,成立生命科學院,將原有植物學系與動物學系合併為生命科學系負責大學部招收學士班,成立動物學研究所、植物科學研究所、漁業科學研究所、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負責碩博士班等人才培育;另將農學院農化系與理學院生化科學研究所整併入生命科學院成為生化科技學系,成立生化科學研究所及微生物與生化學研究所,生命科學院的初步架構成形。臺灣大學生命科學院隨著時代的轉變,仍持續的在調整現有架構,以因應生物科學的快速發展,正體現這個世界不變的真理就是「改變」,改變現有對於生物科學研究與作用機制的認識,提供生物技術發展的潛力。
陳文章(國立臺灣大學校長)
2028年,臺灣大學即將迎來創校百年。對臺大、乃至對臺灣來說,是歷史性的一頁,具有多重意義。
臺大是臺灣第一個現代大學。西方的大學經過千年發展才趨於成熟,直到1810年柏林大學建立,主張結合研究與教學,並確立了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的原則,被認為是現代大學的開端。一百年後,日本領有臺灣不久,開始籌設臺北帝國大學,所有師資人選都是在日本完成學業後,再分派至德、英、法、美等國家進修或取得博士學位。由教授主持的講座肩負研究與教學,享有獨立自主。雖說臺北帝國大學成立的目的之一是為日本南進政策效力,然不容否認的是,臺北帝大對臺灣和東南亞地區開展前所未有的田野調查與科學研究並累積了第一手資料,具有開創性,更是知識的寶庫;這可從《迎向臺大百年學術傳承講座Ⅱ: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論文集》一書得到充分印證。
當然,累積和大量儲藏系統化的知識只是大學的目的之一,大學的首要使命在培養人才。從柏林大學所強調的「研究與教學合一」可知,大學所要培養的人才不單是知識的接收者,還要成為真理的探究者,因為他們是社會未來的中堅,影響國家發展至鉅。據統計,臺北帝大理農學部臺籍畢業生不到40人,他們進入社會服務,各有所成,產業界如林挺生先生,開創大同公司盛世,眾人耳熟能詳;更多是留在臺大成為誨人不倦的教師,如本論文集提到的劉盛烈教授,是第一位博士,承繼著臺北帝大到臺灣大學對追求知識的一貫熱忱;劉盛烈教授稱之為「理悅」,個人深有同感。二戰後,臺北帝大被接收成為臺灣大學,不少日籍教授本著教育的使命留任,甚至服務至退休如高坂知武教授,讓臺大在動盪時期發揮了穩定社會的力量。
所以,臺大在迎向百年之際,要回首創校之初的奠基過程,然後展望未來。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5年發表「迎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報告書,指出人類面臨的諸多衝擊,期待教育成為「一個必要的理想國」(the necessary Utopia);雖然教育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卻是滋養和諧社會、減少衝突的最有效途徑。而在「仁川宣言──面向2030年的教育」論壇則進一步主張──確保受教機會平等以及養成終生學習能力──兩大核心理念。作為傳遞和創新知識,發展和分享研究成果,從而促進文明進步的高等教育機構,大學本身就是實踐SDGs的重要場域。本著教育為公共財,臺大當以保障弱勢族群為優先,培養受教者終生學習的能力,也是符應學習型社會的需要。百年臺大將以此自勉,與全體師生和有志者合力規劃共同的未來,建構一個開放而多元的校園環境,使每一個人都能夠充分發揮其所學和才能,達成人生的目標與成就生命的意義,為實現全人類自由、和平與正義的理想國而努力。
祝臺大生日快樂!
總編輯序:究極真理 裨益民生
吳明賢(臺大醫院院長)
科學,是經過檢證而形成的系統性知識。根據維基百科定義,現代所說的「理學」,是指研究自然物質運動基本規律的科學,如: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天文、地質、地理等;這大致符合目前大學的理學院範疇。19世紀,人類各領域的知識受科學影響,紛紛強調科學化,各自建立一套科學研究方法論,並以「促進社會進步,邁向更好的未來」為共同的方向。我想這應該就是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首任部長大島金太郎的理想,以「理農一體精神」設置理農學部,除了究極真理,在知識的研究上力求創新,更希望基礎和自然科學研究能應用在農學,促進農業相關科學領域的發展,最終造福人類的生活。
為迎接臺大創校百年,《臺大校友雙月刊》在2019年啟動十年計畫,通過辦理「臺北帝大學術傳承講座」研討會並出版論文集,追溯臺大前身──臺北帝國大學各學部、學科和講座的歷史,旨在探討這所臺灣第一個大學如何奠基,及其辦學理念與追求學問的精神的形成,而後能持續發揮領頭羊的角色,帶領臺灣前進的腳步。2020年校慶期間,本刊舉辦了第一屆臺北帝大學術傳承講座,主題為文政學部,同時出版論文集;這是十年計畫的第一本。原定每兩年辦理一次的研討會,後因疫情影響而稍有延宕,睽違三年,2023年校慶,本刊如期辦理理農學部學術傳承講座並出版論文集。
這本論文集有幾個特色。一是幾乎都是為了此次主題所做的調查研究,撰稿時間不足一年。二是撰稿者都是各別領域學者,之所以特別一提,是因為爬梳文獻寫歷史本就不是科學研究者的強項。三是從他們的觀點來探討其領域的研究發展,有別於外人的眼光,多有獨到之處。四是從部分論文發現大島金太郎的理農一體精神的體現。雖說理農學部後來還是分家,但其實在當時就有跨講座、跨學部研究,如農藝和氣象講座合作,研究改良水稻品種;為了研發甘蔗渣紙漿,製糖、生化和氣象學講座教授合作;而化學和醫學更因跨部合作,而在肺結核問題有令人驚喜的意外發現。
宋元明以「理學」著稱,或稱道學、義理之學,強調內在修行,圓滿人格。然個人生命的圓滿與否,除了道德實踐,實與利他相關;這是人生的意義所在。這本論文集所呈現的是臺大各個學科創始者本著對學問的熱忱與追求,在臺灣所做的調查研究與成果,他們為圓個人的理想而來到臺灣,而他們的研究除了承先,更貢獻民生良多,經世致用。
這本書雖說是論文集,但超乎想像中的耐讀,值得細細咀嚼。我想做學問的樂趣就在於此,個人的經驗是,在歷史文獻中探索也能看見許多亮光。非常感謝策畫本書的三位老師:理學院副院長葉素玲教授、生農學院副院長李達源教授和生命科學院副院長鄭貽生教授。三位副院長召集各學院會議,邀請老師撰稿,從無到有,才能讓這本書誕生。也感謝每位撰稿者,辛勤耕耘,為臺大百年歷史學術資產留下珍貴的文字紀錄,非常具有意義。期待下一本論文集,焦點在醫學部。
策劃人序:明古知今 脈絡可尋
鄭貽生(臺大生命科學院副院長)
2019年起,《臺大校友雙月刊》開始展開「迎向臺大百年學術傳承講座」計畫,籌劃臺北帝國大學時期成立的講座和學術研究發展軌跡論文集,於2020年完成《臺北帝大文政學部論文集》出版,2019年底至2023年經歷新冠病毒COVID-19全球流行,讓大家感受到生物技術快速發展,有助於短時間內對於新冠病毒的認識,並了解這株病毒的傳播、病毒顆粒、感染途徑與疫苗的開發。惟全球的活動,也因COVID-19病毒的肆虐而減緩。2022年6月雙月刊續規劃「臺北帝大理農學部論文集」,本人為生命科學系教授兼校友雙月刊編輯委員,深知臺北帝大時期理農學部在學術開拓與發展歷史的重要性,因此當雙月刊交付了理農學部的學術傳承任務,即邀請生命科學系前身—動物系與植物系的資深教授曾萬年老師及謝長富老師,協助撰寫臺北帝大時期理農學部「植物學講座」與「動物學講座」發展的脈絡與軌跡。
藉由曾教授與謝教授的逐一探究與發掘,臺北帝大動植物學講座的發展慢慢呈現在大家的眼前。臺灣於日治時期做為南向基地與熱帶資源研究,動植物物種豐沛,因此1928年臺北帝大理農學部成立,設立生物學科教室(今臺大一號館),其中動物學第一講座平坂恭介,為海洋動物學專家﹔動物學第二講座青木文一郎,為小型哺乳類鼠類專家;植物學第一講座工藤祐舜、正宗嚴敬,為植物分類學專家;植物學第二講座日比野信一,為植物生理學專家;以上講座對於臺灣動植物物種調查奠定基礎,所採集的動植物標本,亦作為本校動物博物館、魚類標本館與植物標本館的重要館藏,可供現代動植物科學研究的比對之用。隨著時間的推移,1943年理農學部分家為理學部與農學部,理學部增設植物學第三講座吉川涼,為植物形態學專家,至此臺北帝大理學部分為化學、動物、植物、地質學4科,共計15個講座。曾教授與謝教授在本論文集中一一記述臺北帝大動植物講座教授的生平事蹟與研究成果,同時亦紀錄了生物學科在這個時期的重要教學與調查結果,值得對本校生物學發展有興趣的同好細細玩味。
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臺北帝大改制為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部改制為理學院,動物學系、植物學系設於理學院,動植物學系承襲原有動植物學的研究主軸及當時生物學研究的發展方向,在發展初期師資、學生、設備及空間均極為缺乏。研究教學教授於動物學系有朱洗為細胞和胚胎學專家;徐錫藩為血吸蟲專家;王友燮為蜈蚣專家。於植物學系有羅宗洛為植物生理學專家,亦為臺大第一任校長;李惠林為植物分類學專家;李順卿為植物生態學專家;沈毓鳳為植物形態學專家。1952年美國國家安全署指派Dr. Willis H. Rich來臺,並建議重視漁業發展,因此在1954年,動物學系設動物生物組與漁業生物組招生;於1986年成立漁業科學研究所。動植物學系也陸續培養出許多基礎科學研究的傑出人才,成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各國內外大學教授,研究人員及教師,亦在生技產業扮演重要的推手。
由於生物科學研究日益進步,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及生物物理學技術加速對生物機制的了解,因此開始有整合現有動植物學系的建議,成為新的生命科學研究,以因應未來對於生命科學的全面深化與跨領域技術對生物的認識。2000年陳維昭校長任內接受建議發展生物科技,於2003年整併理學院動物學系及植物學系,成立生命科學院,將原有植物學系與動物學系合併為生命科學系負責大學部招收學士班,成立動物學研究所、植物科學研究所、漁業科學研究所、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負責碩博士班等人才培育;另將農學院農化系與理學院生化科學研究所整併入生命科學院成為生化科技學系,成立生化科學研究所及微生物與生化學研究所,生命科學院的初步架構成形。臺灣大學生命科學院隨著時代的轉變,仍持續的在調整現有架構,以因應生物科學的快速發展,正體現這個世界不變的真理就是「改變」,改變現有對於生物科學研究與作用機制的認識,提供生物技術發展的潛力。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