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願意聆聽(新版)(精裝)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開學季特談價惠JBL耳機68折起、溫控快煮杯結帳驚喜價↓點我去逛逛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作者於本書中將其與焦慮和憂鬱症親身搏鬥的經歷娓娓道來,讓讀者從四十篇以默想形式撰寫的小品文中獲得新的見解、釋放與希望。每一篇小品文包含一段經文、一段默想,以及一段祈禱文。作者柯百黎希望透過閱讀本書,讀者得以從中獲得「只要再多活一天」的安慰與決心。
目錄
推薦序:憂傷靈的良藥
前言:概觀
我的親身經歷
第一天:再多等一天
第二天:緊緊抓住
第三天:照顧自己
第四天:未來
第五天:帶著神的形象
第六天:無法可施時,請尋找群體
第七天:日常供應的備用計畫
第八天:認識艾笛
第九天:憤怒
第十天:神差派的同行者
第十一天:向真理看齊
第十二天:覺得受孤立
第十三天:為生活留白
第十四天:羈絆
第十五天:如履薄冰
第十六天:快樂
第十七天:治癒
第十八天:冒險
第十九天:患難之交
第二十天:溺水的救生員
第廿一天:事情不似表面所見
第廿二天:康復是你的工作
第廿三天:我的院子,你的院子
第廿四天:猶豫不決
第廿五天:能見度零
第廿六天:設法通過
第廿七天:懼怕
第廿八天:深陷泥沼
第廿九天:新常態
第三十天:高度最低的那塊木板
第卅一天:受傷的醫治者
第卅二天:分散注意力
第卅三天:夢想與現實
第卅四天:神的供應
第卅五天:船舵
第卅六天:威脅評估
第卅七天:肉體中的刺
第卅八天:將情緒收拾整齊
第卅九天:以手邊現有的資源來做
第四十天:贏家!
結論
給路薏絲阿姨的一封信
附錄
序/導讀
《只要再多活一天》的相關評論:
「這是一本親身經歷焦慮與憂鬱症的基督徒所寫的靈修書籍,對那些正為同樣疾病所苦的人,本書可協助他們敞開心胸與人分享痛苦。我誠摯希望本書能有機會接觸到大多數有此需要的讀者。」
--羅納德.卡爾森博士 (RONALD CARLSON, PSY.D)
臨床心理學家
「妳記錄焦慮與憂鬱症的真貌,加上自身的經歷,給予讀者堅不可摧的希望與連結感。妳精采的見解,以及妳個人旅程中所觀察到的細微差別,闡明最私人、同時也是最普遍的事實,對此我十分感謝。相信妳的書會有許多不同年齡的讀者。」
--葛林.麥克萊倫博士 (GLENN MCCLELLAN, PH.D)
心理學家
「對那些為憂鬱症所苦的人,我強力推薦這本靈修書籍,也相信它是非常重要的資源…作者試著證實讀者正在經歷的憂鬱症是真實的,並在給予希望的同時,承認憂鬱症伴隨著高低起伏的心理與情緒上的痛苦…本書會打破患者的孤立感,讓他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道恩.安傑力克 (DAWN K. ANGELICH)
持照婚姻與家庭治療師(LMFT)
「作者運用描述的語言、生動的比喻和個人軼事,敘述當她的心靈與大腦似乎癱瘓,再也無法前行時的諸般痛苦。百黎親切邀請讀者與她一起採取簡單且實用的步驟,共同邁向康復之路。她以患者的身分,詳細說明罹患憂鬱症時可能碰到的掙扎,字裡行間散發令人耳目一新的透明感。」
--芭芭拉.波崔格 (BARBARA BORNTRAGER)
「職場事工」牧師
推薦序
憂傷靈的良藥
憂鬱症是一個古老的疾病,因為古老的典籍和《舊約聖經》都有類似憂鬱症狀的描述;同時憂鬱症也是一個文明病,因為在現代的社會壓力更大,周圍的支持系統更加薄弱。從最近幾年看診的狀況,可以明顯感受憂鬱症個案數的增加及年齡層的下降。同時,憂鬱症也與癌症及愛滋病並列為廿一世紀的三大疾病。
憂鬱症的病因為何仍不清楚,一般認為是個人體質,加上社會心理因素的影響,如:不愉快的童年經驗、人格特質、人際問題及生活壓力…等,這些因素對不同人有各自不同的影響比重;基督徒既無法免除這些因素影響,所以也無法免疫於憂鬱症。
憂鬱症的治療方式主要有藥物治療及心理∕認知治療兩種。在台灣的醫療制度下,精神科醫師常常半天門診需要看幾十個個案,所以藥物治療是主流,少數的個案才會轉介作心理治療。藥物與心理治療有相似的療效,若能合併兩種治療方式會有更好的效果。個人從事精神醫學廿七年也漸漸體會,除了藥物與心理的治療,信仰也能成為憂鬱症個案很大的幫助。有些個案透過信仰的幫助,憂鬱症的改善超乎預期。
本書的作者是位基督徒,也是長期的憂鬱症患者。因為自身的經歷,所以她能深深體會到憂鬱症患者的絕望與掙扎,還有各樣的憂鬱症狀。從內文可以看到她有家庭的憂鬱症病史,所以體質因素對她的憂鬱症有很重要的影響。有些憂鬱症患者的病情會反覆發作或是部分的改善,對他們來說,憂鬱症是長期必須面對的問題。從本書四十天的默想課程與配合相關的《聖經》經文,可以看出作者對於憂鬱症心理的深刻體會。憂鬱症常會伴隨焦慮的症狀,個案的症狀若符合憂鬱症的診斷條件或是以憂鬱症症狀為主,通常精神科醫師會下憂鬱症的診斷,而抗憂鬱藥本身除了治療憂鬱的情緒外,對焦慮症狀也會有幫助。
本書第一天課程,主題是「再多等一天」,憂鬱症最大的挑戰就是放棄自己或是自殺。生病的過程是很辛苦和絕望,但是活下去就有希望,在這個絕望的關口一定要挺住。就如書中所描述,有些曾經企圖輕生的個案後來都很慶幸當時自殺沒有成功。憂鬱症個案常「不想見人」(第六天)、「自我控告」(第八天)、「自覺低人一等」(第十二天)、「很在意他們怎麼看我」(第廿一天)、「很難下決定」(第廿四天)、「扭曲的想法」(第卅六天)等等。作者透過自身的經歷,提供面對的方式及合適的《聖經》經文。若能用心體會,對憂鬱症的改善和學習共處會很有幫助。
處於憂鬱期常使人無法專心或是思考不流暢,本書每一天的課程不多,包括《聖經》經文、默想、步驟、禱告及日記,可以逐日慢慢完成;本書也可以用讀書會的方式在小組中彼此分享,因為每個人的症狀及環境不一樣,有不同的調適方式。
憂鬱症除了藥物、心理的治療與信仰的操練,運動對憂鬱症也很有幫助。一開始可能很勉強,因為不想出門,但是養成運動的習慣後,憂鬱症也會跟著改善。有些人甚至可以不再需要藥物的治療,因為運動在大腦可產生類似抗憂鬱藥物治療的腦細胞成長。
希望每位憂鬱中的朋友能夠堅持下去,因為「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聖經)。願上帝幫助你使用這本書來改善憂鬱症。
蔡世仁
臺北榮總成人精神科科主任
國立陽明大學精神學科部定教授
前言
概觀
本書的標題 ── 《再多活一天:焦慮與憂鬱症患者的心靈處方》,是我在絞盡腦汁找尋能以一言概括親身經歷、章節標題與附錄的最佳詞句時,腦海裡所浮現的句子。每個人在思考如何以一句話描述自己的人生時,或許都能從中得到些許安慰。若要我選出描述我人生的一句話,那必會是「再多活一天」無疑。這也是為何第一章以此為開頭:選擇再多活一天,讓我熬過深不見底的黑暗時光;看見另一絲希望的微光,讓我能繼續堅持下去。
最近我問一位知名的精神科醫師,焦慮與憂鬱症主要是源於環境的影響,還是生理上化學不平衡所致。他的回答是:「通常兩者兼具。」其他的專家學者則抱持著不同的見解。我相信患者原本在生理上可能有先天與生俱來的傾向,而主要的誘發事件則透露出早已存在的焦慮與憂鬱情緒,進而引發「憂鬱症」(major depressive episode) 發作。雖然誘發事件甚難掌控,但我們可以學習如何採取更好的方式來因應。
不久前與一位朋友促膝長談時,他告訴我:「我不想當我自己了。」在這種「精神痛苦」中掙扎的人往往並不想如此受苦,就像病人不想生病一樣,但這樣的患者常常孤立無援。我誠摯希望本書能為上述患者提供因應技巧,以及精神上的鼓勵。
我從未懷疑過自己在上帝整體計畫中的意義,直到第一次憂鬱症發作。我失去了所有存在的意義,因為意義與外界事物有關,個人與之相比則相對顯得渺小。我開始認為我的生命沒有貢獻,充其量只是白佔土地,由別人取代我的位置一定能有更好的發揮,因此在內心最深處不斷反覆苦思自己存在的意義。一位執教於耶魯大學、才華橫溢的教授曾向我解釋懷疑與信心可以共存,但真正的敵人是不信。在基督徒的存在意義之外,我無法為自己找到更好的活下去的理由。盡管身處懷疑與信心並存的糾葛之中,我依然相信自己在上帝整體計畫中有其意義。
另一個焦慮與憂鬱症患者所必須辛苦面對的困境是表面上喪失潛能。做父母的,眼睜睜看著兒女在人生的黃金時期,不敵這些疾病所帶來的錯綜複雜後遺症,以致於生命的能量被吸乾,不得不重擬計畫與夢想,他們為孩子失去了潛力而憂傷;為焦慮與憂鬱症所苦的成人,則為自己喪失了潛力而感悲痛。回顧焦慮與憂鬱的來時路,我們只看到所失去的一切,而看不見所得的收穫,人生中短短數年寶貴的時光,彷彿就此被這些惱人情緒掠劫一空!經過漫漫的長路,現在我才終於明白:我的價值並不會因為做得較少而有所減損,外在的世界只不過是以與神不同的標準在運行而已。依據表現來計算我們的價值有多少,並非神衡量的方式。對祂而言,我們「是怎樣的人」和「做些什麼」一樣重要,畢竟最終,生命的價值在於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你會注意到本書中我提到的「愛心探病餐」。我是在《暗影之聲:在心理疾病中找到希望》(Shadow Voices: Finding Hope in Mental Illness)這部紀錄片裡,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美國國家心理
試閱
創造有價值的談話
也許我們常常有機會跟孩子談話,但回想一下,我們所談的內容多半是什麼樣的句子呢?是「趕快來吃飯!」「快點去洗澡!」的「命令句」嗎?是「你功課做完了嗎?」「你到底有沒有聽到我說話?」的「疑問句」嗎?是「你穿這樣會冷喔!多加點衣服。」「吃飽一點喔!」的「問候句」嗎?還是「我跟爸爸今天下午要去參加一個宴會,你跟弟弟自己去外面吃。」「剛剛小毛打電話給你。」的「陳述句」呢?
以上這些句子都不是我們所要探討的「談話」,因為它們大多是單向的、臨時的傳達訊息,而我指的「談話」是雙向、互動的,並具有既定的目的、方法和過程,也就是:以關懷兒童為目的,以正確的聆聽為方法,幫助孩子了解、接納自己,並學習用正向的態度面對困難及心理的需要,以致能更健康的成長。「談話」的確是一個能影響人的過程,從這二、三十年來,以「談話」為主的心理諮商蓬勃地發展,就可以看出它的重要性和價值。其實早在幾千年以前,上帝就常透過一對一的談話,幫助摩西、大衛、以利亞、彼得、保羅等屬靈偉人,從低落的自我形象和挫折沮喪中走出來,能夠承接上帝的使命,完成艱鉅的任務。選擇用正確的方式跟孩子談話,可以引導他們更了解、接納自己,並用正向的態度面對事物。因此,創造一個具有價值和意義的談話,正是我們要努力的目標。然而,我們要如何開始呢?是把孩子叫來好好教導一番嗎?或是為孩子開個心理課程?還是儘量滿足他們一切的需要,讓孩子快快樂樂、沒有煩惱呢?事實上,這些都不是孩子最想要的。
「兒童心靈照護」報告(2004)顯示,有八成八的小朋友希望有人願意傾聽自己的心聲,但也有三成以上的孩子表示自己是無人可「談」的,也就是當他們有煩惱及壓力時,沒有人可以聽他們說話,試著了解他們的心情。若是孩子常常處在有苦無處訴的狀況下,日後他們就會選擇把問題及煩惱留在心底。長期的累積不處理,孩子心靈上的傷口會愈來愈大,也會扭曲了日後的成長,產生不良的影響。
也許我們常常有機會跟孩子談話,但回想一下,我們所談的內容多半是什麼樣的句子呢?是「趕快來吃飯!」「快點去洗澡!」的「命令句」嗎?是「你功課做完了嗎?」「你到底有沒有聽到我說話?」的「疑問句」嗎?是「你穿這樣會冷喔!多加點衣服。」「吃飽一點喔!」的「問候句」嗎?還是「我跟爸爸今天下午要去參加一個宴會,你跟弟弟自己去外面吃。」「剛剛小毛打電話給你。」的「陳述句」呢?
以上這些句子都不是我們所要探討的「談話」,因為它們大多是單向的、臨時的傳達訊息,而我指的「談話」是雙向、互動的,並具有既定的目的、方法和過程,也就是:以關懷兒童為目的,以正確的聆聽為方法,幫助孩子了解、接納自己,並學習用正向的態度面對困難及心理的需要,以致能更健康的成長。「談話」的確是一個能影響人的過程,從這二、三十年來,以「談話」為主的心理諮商蓬勃地發展,就可以看出它的重要性和價值。其實早在幾千年以前,上帝就常透過一對一的談話,幫助摩西、大衛、以利亞、彼得、保羅等屬靈偉人,從低落的自我形象和挫折沮喪中走出來,能夠承接上帝的使命,完成艱鉅的任務。選擇用正確的方式跟孩子談話,可以引導他們更了解、接納自己,並用正向的態度面對事物。因此,創造一個具有價值和意義的談話,正是我們要努力的目標。然而,我們要如何開始呢?是把孩子叫來好好教導一番嗎?或是為孩子開個心理課程?還是儘量滿足他們一切的需要,讓孩子快快樂樂、沒有煩惱呢?事實上,這些都不是孩子最想要的。
「兒童心靈照護」報告(2004)顯示,有八成八的小朋友希望有人願意傾聽自己的心聲,但也有三成以上的孩子表示自己是無人可「談」的,也就是當他們有煩惱及壓力時,沒有人可以聽他們說話,試著了解他們的心情。若是孩子常常處在有苦無處訴的狀況下,日後他們就會選擇把問題及煩惱留在心底。長期的累積不處理,孩子心靈上的傷口會愈來愈大,也會扭曲了日後的成長,產生不良的影響。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