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設計一堂思辨式的課程有許多方式。就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會透過四個階段做規劃。第一階段是針對特定品德,設定整體教學目標。我們可以從參與者的「需要」(比較欠缺該項品德哪些面向的思考或實踐)和「想要」(比較關心哪些面向和議題)這兩方面來構思。就此而言,儘管對於勇氣作為一項品德,大家並不陌生,但許多人誤以為毫無畏懼且敢做別人不敢做的事就是有勇氣,也沒有仔細想過培養勇氣對個人和社會的重要性。因此,本書在「需要」這方面設定了三個教學目標,分別是:瞭解什麼是勇氣(What),為什麼需要培養勇氣(Why),以及如何培養勇氣(How)。此外,在「想要」這方面則透過人們都很重視的親情、友情、愛情關係及日常生活情境,帶領參與者思考在具體情境裡,怎麼做才是勇氣的展現,進而反思自己的勇氣實踐。第二階段則根據整體教學目標以及參與者的特性,尋找合適的教學素材,例如引發爭論的國內外新聞案例、小說故事、YouTube影片、電影片段等。此外也可以融入參與式的學習活動,例如個別問答、分組討論、辯論、情境模擬、角色扮演或小遊戲。就此而言,本書在暖身活動裡以談論勇氣的繪本作為素材。在個人和社會層次的勇氣思辨裡,則以分區站位的小遊戲和電影裡的校園故事片段,搭配個別問答與分組討論。最後透過手印約定的活動,讓參與者彼此勉勵,引發實踐勇氣的動力。第三階段是針對各單元、使用的教學素材和參與式學習活動,設計多個提問和討論的問題。教學者可以先依據各教學目標的關連來建立整體架構,確定每個單元想透過提問和討論,帶領參與者思考特定品德的哪些面向。在問題設計方面,本書採取了幾項原則:首先,每個問題只問一件事,把不同面向的考量拆成不同問題,且盡可能使用簡潔明確的文字用語。其次,提問的關切範圍是從參與者比較有感且有切身體驗的個人層次出發,再逐步擴展到團體和社會層次。第三,提問涉及的考量由淺顯到深刻,從日常具體經驗擴展到比較抽象或沒那麼熟悉的事物。最後,把相同單元裡的不同問題以及不同單元欲推論出的結論串連起來,讓它們具有推論上的連結性和層次性。第四階段是在實際進行教學前,向教學團隊夥伴或同儕進行模擬試教,測試各個提問和討論能否順利引導參與者朝規劃的方向做思考。當提問無法導向設定的思辨方向時,則需修正問題的問法或順序。此外,試教過程得到的回應還可以協助教學者釐清哪些提問可以再做水平延伸(擴大納入的考量面向)或垂直延伸(深入情境的細節,反思判斷背後隱含的原則或價值)。如果出現離題的回答,則可預先構想延伸提問或概念補充,適時把討論焦點引導回欲思辨的主軸。要特別提醒的是,思辨式的教學雖然會透過事先規劃來設定思考和推理的引導方向,但並不預設唯一的標準答案。讀者可依自身教學需要,設定其他思辨目標。此外,思辨式的教學不預設單一的標準流程。要帶領參與者推論出某個概念或想法不會只有一種提問與討論的引導方法。本書嘗試呈現的僅是其中一種教學方式,讀者可根據教學需要和對象,設計出不同的提問和參與式學習活動。
《跑不快也沒關係》的主角是一隻兔子菲力亞,他是一隻不夠聰明、沒有信心、還跑得特別慢的兔子,跑不快還算一隻合格的兔子嗎?菲力亞不太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兔子?但他知道自己很渴望被愛,所以他想,如果他可以跟森林中那隻「黑旋風」跑得一樣快,應該就可以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於是,他啟程前往森林深處,去尋找跑得快的秘訣……這是一本融合多個兒童思辨議題的故事,主要討論「你長大後想成為一個怎麼樣的人?」,同時會思考「生命的價值」、「自由與限制」、「懷疑與真實」、「愛與被愛」等問題,閱讀並思辨本書帶出的議題可以幫助孩子在屬於自己的生命旅程中,找到自己獨一無二的步伐。本書的文字和插畫都在說故事,同時發揮各自的功能,插畫明亮、細緻、充滿幻想和時空的轉換,除了可以啟動兒童思考力,也能提升兒童美的鑑賞力。現代的孩子身處於捉摸不定的價值潮流下,究竟該如何定義自己?《跑不快也沒關係》繪本的核心精神是「即使我很平凡而渺小,即使我可能還是不夠好,但我仍值得被愛和成為我自己。」
★ 台灣原創兒童思辨叢書,父母、老師都必備的教養書。 ★ 培育孩子的批判性思考與問題解決,促進思辨能力! ★ 親子同樂,增進親密互動,讓思考變成自然而然的日常習慣! ★ 隨書附思想單位概念篇別冊,解析思想單位的來源與應用,並提供示範教材。 ★ 用智慧手機掃 QR Code,亦可欣賞《貓道上的哲學家》思辨節目。 《蘇菲 Sophie》是華人原創的第一套兒童思辨叢書,以童話故事提問,教您用五個問題建立有意義的思想體系。 故事中的蘇菲一路上拜訪小美人魚、白雪公主、灰姑娘和愛穿新衣的國王等童話人物,經歷了一趟充滿驚奇的思辨冒險之旅。 本書還結合了GOOD TV好消息電視台的兒少思辨節目《貓道上的哲學家》,在閱讀親師本的同時,可用您的智慧手機掃書中的 QR Code,欣賞該主題的思辨節目。 現在就與蘇菲一起踏進思辨的奇妙旅程吧! ◆ 《蘇菲 Sophie》親師繪本 ◆ 以四個童話故事連載、分七回合,五個思想單位提問、綜合整理以及蘇菲對話錄等,可供帶領教學的參考。 〈小美人魚〉是個關於「成長」和「愛」的反省;〈白雪公主〉,更改了白雪的設定,使白雪是個中性的孩子,在其間探索「做自己」和「公平」,所有人都獲得相同事物就是公平嗎?〈灰姑娘〉是孝順的探問:「孝順與追夢真的不能同時兼得嗎?」;〈國王的新衣〉是美與誠實的討論。最美是否存在?也反思「所有的誠實都是正義」嗎?我們是否應該考慮情境和方式呢? 思辨的樂趣就在於因「人」而異,每個人都不同,不同年齡、不同家庭、或是來自城鄉的不同背景,這些差異會帶出許多有趣的內容,因此所需的時間也不一樣。每一回的「蘇菲對話錄」,是其他兒童們真實的思辯對話,您可以從其中取得素材,帶領子女或學生挖掘更深的內涵。討論完之後,也可以掃描 QR Code,一起觀賞由文化部支持、GOOD TV播出的兒童思辨節目《貓道上的哲學家》。 ◆ 《蘇菲 Sophie》思想單位(概念篇)別冊 ◆ 由作者黃書平老師專訪台大哲學系李賢中教授,深入淺出地解析「思想單位」的來源與應用,並有示範教材可供參考,帶領子女或學生有系統的重新思考一些熟悉的故事,並能實際應用在生活中和時代議題裡。 透過五個思想單位:有什麼?是什麼?為什麼?會怎樣?要怎樣?作為課程設計架構並有條理的輸出,來進行思考、討論。無論是家長或老師,都能有效地掌握每個單位所要完成的任務並帶領有意義的思辨討論。 好評推薦 「本書的問世,讓我看見華人培育下一代思辨能力的希望。要在華人世界裡,找到一套擁有精彩故事、紮實理論與犀利繪畫的『兒童哲學』書籍,是非常困難的,更可貴的是,本書完全原創,並非翻譯作品。」──蘇飛哥哥 《貓道上的哲學家》節目主持人 「這本書的價值,除了提升小孩、大人的思辨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同情心與同理心,藉著這本書的閱讀、操作,父母、老師可以了解孩子在想什麼,是怎麼想的,他們的焦慮是什麼?他們的期待又是什麼?這是一本讓大人、小孩了解自己,也了解別人、進而相互瞭解的一本書,越能活用,越能產生更大的價值。」──李賢中 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台灣大學文學院副院長
本教案的主要目標,便在於透過思辨讓參與者了解:尊重的判準並不在於當事人是否喜歡一個行為,而是在於當事人有沒有被當成一個「人」來對待。除了開場的暖身活動以外,教案討論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先透過欣賞「海上鋼琴師」的電影片段並作討論,讓參與者快速凝聚「一個行為是否尊重,要以當事人的喜好作判斷」這個看似合理的常識性判準。這個判準並不是本教案真正要達到的結論,而是之後要挑戰並反思的對象。第二部份從欣賞皮克斯短片「For the birds」開始,進行分組對抗的趣味競賽。並藉由討論讓參與者發現自己在判斷行為是否尊重時,並不是以當事人主觀認定來作判斷。於是在此否定了第一部分凝聚的常識,並引發參與者動機,想進一步思考尊重的真正標準為。第三部分討論人的尊嚴所在。透過三個假想情境,讓參與者發現「不讓我決定」、「對我沒禮貌」以及「被朋友欺騙」之所以是不尊重的行為,是因為我們的尊嚴被否定了。這些尊嚴是指某些我們擁有,同時也希望他人承認我們擁有的特質與能力:包括有理性做自主判斷、對自我價值有所欲求,以及有能力判斷真偽。當一個行為肯認對方具有這些特質時,就是尊重他人;反過來說,當一個行為否定對方的這些特質時,就是對他人不尊重。最後一個部分,要從第三部分整理出來的尊嚴與特質,歸結出尊重的真正意涵與標準。如果尊重是指重視一個人的尊嚴,又如果人的尊嚴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特質,那麼尊重的真正意義,就是要重視對方身為一個人的特質。換句話說,尊重就是要「把人當人看」:只有當我們肯認對方具有作為人的完整特質與能力時,才是真正尊重一個人。這不需要由當事人主觀認定,而是所有人在客觀上都能做出判斷。
整個思辨的過程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在於認識同理心的特徵。同理心強調與他人感同身受,而人天生的生理結構雖然能幫助我們直覺感受他人的情緒,但是容易形成偏見,落入刻板印象。正確了解什麼是同理心之後,才有可能適當地發揮。首先掌握同理心的四個特徵:從對方觀點看待事物、不加以評論、理解對方的感受、與對方交流溝通。接著透過幾個假設情境的衝突,深入了解什麼是同理心:同理心蘊含的目的是長期且多數的善;同理對方不等於同意對方;同理不是一種百分之百理解他人的能力,而是透過經驗累積、自我反思,以及持續練習所培養出來的習慣。第二部分在於了解同理的理由。掌握同理心的特徵不代表我們就會培養出同理心這種品德,亦不表示我們因此就願意發揮同理心。反思實際案例後,我們嘗試找出足以說服自己和他人培養同理心的理由:每個人都希望被當成有尊嚴的人看待。因為希望自己被善待和理解,所以願意彼此同理,建立穩固的人際連結。並且,當同理的範圍擴大至整個社會,我們才可能享有一個更安全、和諧的環境,降低彼此的生活成本,避免不必要的社會成本浪費。第三部分在於思考同理心的落實。了解同理心也願意培養同理心之後,從日常生活的角度出發,練習掌握情感與認知的平衡,進一步發現容易被我們忽略的對象與關鍵時刻。如果只發揮同理心的情感面向,容易讓人產生偏見;如果只發揮認知面向,容易讓人忽略對方的情緒感受,兩者缺一不可。同理心的落實不只在於給予弱勢者協助、給予心情低落者溫暖,更多時候是理解每個人行為背後的原因、成長環境、文化差異,避免人與人之間的摩擦。每個人如果能多站在他人立場嘗試理解對方的態度和行為,也比較能夠化解自己的負面情緒。人人常保心情愉悅平穩,衝突和對立自然也就減少了。培養「同理心」這項品德的關鍵在於:充分了解同理心對於個人及社會的正面影響,並且完整認識同理心的特徵,避免先入為主地下判斷,嘗試感同身受,發揮同理心去對待家人、朋友、弱勢群體、陌生人,甚至願意進一步去同理犯錯者(犯罪者)。
人應該怎麼活比較精彩?也許你找不到標準答案,但是這卻是一個沒有人能夠迴避的問題。除非你一輩子完全不會遭受任何挫折,生活中從來沒有經歷過憂苦愁煩,否則這個問題一定會在你每一個難過的日子、傷心的夜晚,以各種形式、不知不覺在你心裡浮現。林火旺教授常說:「苦難和挫折是人生的常態。俗話說:『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所以如何面對和處理不如意,才是人生的主要課題。」 更重的是,沒有人可以替別人過活,每一個人都必須自己活這一生,因此如何經營一個充實、有意義的幸福人生,只能靠自己。怎麼活比較好?這不是別人的課題,而是每一個會思考者必須思索的問題。再版本書,就是希望每個人都能為自己的生命找到努力的方向。 林火旺教授,一直充滿高度生命熱忱和知識份子的濟世心腸。他是台灣研究倫理學、自由主義、社會正義、多元文化、公民理論等的重要學者。他常常能把聽起來冰冷而深奧的西洋學術殿堂名詞,轉化為充滿溫度和熱度的語言。 他的另一本著作《道德-幸福的必要條件》已印了二十幾刷,深受社會各階層的喜愛和肯定,火旺老師也常常深入各地學校、企業、醫院、社區演講,他以熱情的語言、透徹的分析、淵博的知識、精彩的實例,一次又一次的和大家分享人生的價值、道德的深義,以及處於社會亂象中哲學思考的必要。 很多人聽完他的演講總覺得意猶未盡,希望他能好好為生命說個道理,於是,我們再版了這本書,並收錄了12篇火旺教授的專欄文章,相信大家看完之後,會更珍愛自己的生命,也更尊重他人的生命。
一般來說,我們不會把「友情」當成是一種品德, 但是要得到真正的友情,則一定需要品德。友情是一種 人際關係,也是人與人之間情誼的表現。我們會為了交 到朋友而高興,失去朋友而哀傷。能否擁有真實友情與 人生是否幸福是息息相關的。 友情,是我們人生中極其美好的寶物。快樂分享給 對方,快樂加倍了;痛苦向對方傾訴,痛苦減少了。 每個人都想要結交知心好友,知心好友卻為何如此難尋? 世上有這麼多傳頌友情的格言與文學作品,教導我們與 朋友相處的秘訣,為何堅實的友情卻仍然如此難得到? 或許,是我們遺漏了什麼重要的事情! 我們衡量友情時,常常只看到屬於情感的那一面, 像是喜歡、討厭,卻忽視了友情還關係到「品德」,許 多友情的獲得與失去都跟品德有關。 所以,在這個主題中,我們將與參與討論的學員一起思考友情與品德的相關性。我們將會發現,友情雖非品德,卻非常需要品德。 例如:信任、體貼、關懷、尊重、守時等等。 22 在思辨過程中,首先要從對案例的分析,來探討友情對人生的重要性。接著,我們要透過學員自己與朋友相處的經驗,一同去檢視友情建立與維持的過程如何跟品德有關。享受真摯的友誼並不一定需具備「所有」的 品德,但是一定需要具備「某些」品德,例如:誠實、 善良、正義、同理心、公平、尊重等等。 事實上,不同的人所在意的核心品德可能不同,所以結交的朋友也不同,但是無論如何,能夠成為長久的、 或值得結交的朋友,一定是透過某些品德的連結。最後, 我將從交友的相互性,指出我們對朋友的品德要求,同時也應該是我們對自己的要求。
一般而言,人民的生活具有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兩 個面向,在公共領域部分,由於個人行動會影響到社會 上其他人,因此為了讓人與人之間不會發生衝突,就需 要共同遵守一套公共道德的行為規範,所以公共領域中 的行為需要對社會大眾負責;在私人領域部分,因為個 人行動僅涉及自己或較親近的他人,而非影響到社會上 其他人,因此較不需對社會大眾負責,人在私領域中也 具有較大的自由做決定。 因此,公德不同於私德,公德主要是指涉及公共事 務的道德,具體呈現是公共道德對個人行為產生的規定 和限制。當我們說一個人具備公德心時,意味著他願意 考慮到其他社會大眾的權益與感受,願意在公共領域中 遵守公共道德規範,不會為了私人利益而不當損害他人 權益。 由於本書思辨主題是公德,因此以下所討論的內容 就不涉及私德問題,僅把焦點放在公德的討論上。首先, 我們會先澄清公德的基本意涵,除了指出公德是「涉及公共事務的道德」之外,關於公共道德的行為規範之界 定,可以透過「行為是否影響到非特定他者應有的權益」 這個標準來判定。此外,公共道德規範的功能是促進、 維護整體社會成員的公共利益,而非多數人的私人利益。 其次,我們要從「個人」的角度出發,思考自己如 何培養公德心,以及個人應該培養公德心的理由是甚 麼。接著,我們要從「社會」的角度出發,思考有什麼 理由支持社會大眾共同培養公德心。最後,由於公德心的培養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因此我們在生活中也需要以身作則,並對缺乏公德心的人給予糾正;然而,如何適當地糾正他人行為也是值得思考的一件事。
帶領思辨目標: 1. 釐清感恩的概念。 2. 找出感恩的原因和對象。 3. 了解如何將感恩化為具體實踐。 思考邏輯說明: 帶領孩子或學生思考時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在於釐清感恩的概念,擺脫一般人對於感恩的刻板印象,並將自我感覺良好、小確幸等心態與感恩區分開來。首先,從生活的抱怨與失落感之「比上不足」,到我其實比其他人擁有更多之「比下有餘」,看出感恩的發端在於:對於自己已經擁有的感到滿足與感謝。但是如果永遠只看到自己擁有的,容易喪失進步的動力,陷入自我感覺良好;如果只以生活中一個動作或是一件小事作為幸福感的來源,容易忽略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與關聯,則會陷入小確幸的短暫愉悅感,兩者都不足以讓我們意識到他人的協助,也無法引發感謝之意,因此不能作為感恩的理由和正確方式。 第二部分,從個人的自身經歷出發,找出感恩的真正原因。每個人都至少有一件感到自豪的成功經歷,若要指出過程中受到的幫助,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親朋好友與師長,但只有自己的努力和這些人的幫助其實並不夠,還需要更多人事物的支撐,包括未曾謀面的人與無形的社會國家環境。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各種人事物的支撐架構下活動著,這才是人必須懂得感恩的真正原因。 第三部分,感恩不能只有心中充滿感謝之意,還必須透過實際行動來表示和回饋:對身邊的人可以直接表達感謝,無法直接面對面的人事物,則可以透過循環和傳遞的方式,讓彼此之間的善意連結越來越穩固,最終大家都能夠受惠。 培養「感恩」品德的關鍵在於:打破過去對於此德目的刻板印象與狹隘認知,從個人經驗出發,釐清感恩相較於自我感覺良好、小確幸的不同。了解世界的每一個支撐層如何協助我們完成想做的事,藉此充分理解感恩的原因和對象,並將此感謝之意化為具體的行動,回饋每層支撐網中的人事物。
為什麼父母和老師的品德教育常淪為口號?不重視論述是主因,所謂論述就是「講道理」,當你告訴孩子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時,一定要告訴他「為什麼」,而且當孩子挑戰你時,絕對不能說:「就是這樣,不要再問了」;如果你無法說服他、讓他心服口服,你的品德教育注定流於形式、徒勞無功。只有當孩子覺得你講的有道理時,才可能促成他去行動,這時候你的道理已經變成他自己的道理,這就是道德內化。 開始和孩子講道理、允許孩子對你的道理提出質疑,這就和孩子進入了一場思辨之旅。一個好的問題可以啟動大腦革命,整個思辨的帶領旅程就是不斷地「提問題」, 從一個大問題分解成幾個小問題,或先提出幾個小問題最後帶出一個大問題;從表面的問題引導到深入的問題,從思考的問題帶到實踐的問題,一直追問就對了!許多「想當然耳」的問題,經過思辨將會發現,問題不如想像中簡單;許多耳熟能詳的道理,深入思考才領悟它的真義。 但是引導問題不能隨便,人腦需要邏輯思維,需要按部就班。邏輯思維是一種理性活動,把感性所獲得的信息轉成概念,運用概念進行判斷、推理,進而產生新的認識。因此,我們提出的每個問題必須具有邏輯相關性,被帶領的人才能透過問題的回應,整理自己的思路,整個思路就會越來越透徹,最後可以達到「想通了」的境界。 本書的每一個德目的思辨歷程都是經過多次演練,收集了參與者的不同反應,也列出了各種可能性,對想要培養孩子成熟思考的父母和老師,極具參考價值。
教學目標: 1. 了解自主的重要特徵。 2. 了解自主的自我面向。 3. 了解自主的他人面向。 德目說明: 本單元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探討自主與不自主的差別,指出自主的重要特徵在於是否經過深思熟慮。而要判斷一個人是否經過深思熟慮,可從三個面向觀察:他的意識狀態如何?他處在怎樣的環境?他提供了怎樣的理由?第二、第三部分進一步探討深思熟慮的內容。第二部分指出要做出自主的決定,一個人無可避免地會思考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自己嚮往的幸福人生是什麼。因此,自主與認識自己、幸福人生之間有著密切關係,我們很難在對自我和幸福缺乏認識的情況下做出自主的決定。第三部分指出自主其實也與他人有關,一個真正自主的人不會只考慮自己,他同時也會考慮別人。這一方面是因為他人的想法可以幫助自己認識自己,但更重要的是,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一舉一動不可能不牽連到他人,而他人和自己的關係會影響到個人的幸福。為了成為一個能為自己行為負起責任的自主個體,人必須在行動前,思考這會對別人帶來怎樣的影響,將此做為決定行動的考慮因素之一。如此才是一個自主的人,而不是一個自私的人。
教學目標: 1. 瞭解正義的意涵。 2. 瞭解就個人層次而言,為什麼要打抱不平,反思伸張正義的勇氣和智慧,以及以暴制暴的問題。 3. 瞭解就社會層次而言,正義的社會為什麼要關懷弱勢族群。 4. 思考應如何面對並解決社會正義跟多數人福祉之間的兩難。 德目說明: 「正義」的意涵相當廣泛,本單元初步採以下定義:正義是讓每個人得到他應得的東西或待遇(包括:財物、資源、名譽、獎懲等)。這個定義的關鍵在於什麼是「應得」,在處理相關議題、瞭解正義的意涵之後,我們將進一步思辨,在不同情境下究竟應該怎麼做,才是「讓每個人得到他應得的東西或待遇」。 本單元將討論正義這項品德的兩個重要面向:打抱不平、關懷弱勢。討論主要分成三個部分,首先談個人層次的正義感發揮──打抱不平,將以學校裡的霸凌事件、公車上遇到色狼、捷運傷人事件、南非的私刑報復作為討論素材,帶領學員思辨伸張正義的勇氣和智慧,以及以暴制暴為什麼違反正義。 其次則討論社會層次的正義感發揮──關懷弱勢,將以台籍漁船遭攻擊引發的仇菲事件作為討論素材,帶領學員思辨如何對待弱勢族群才符合正義,進而深入思考為什麼應該關懷弱勢族群。 最後將以臺北市萬華區的遊民驅離爭議作為討論素材,帶領學員思辨,當社會正義(幫助弱勢者)的考量跟多數人的福祉產生衝突時,持不同立場者應如何透過溝通和討論,嘗試達成合理的解決,化解正義的兩難。 總結而言,要培養學員具備正義這項品德,除了需要瞭解正義的意涵外,更重要的是學習理性思考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下,擁有伸張正義的勇氣和智慧,而能夠在適當時機,針對適當對象採取適當行動,來打抱不平、關懷弱勢。
作者於本書中將其與焦慮和憂鬱症親身搏鬥的經歷娓娓道來,讓讀者從四十篇以默想形式撰寫的小品文中獲得新的見解、釋放與希望。每一篇小品文包含一段經文、一段默想,以及一段祈禱文。作者柯百黎希望透過閱讀本書,讀者得以從中獲得「只要再多活一天」的安慰與決心。
從有人類開始便有了「人際關係」,人際關係和人類歷史一樣古老。 人與人的交往是人類的本能,人只有在彼此互動中才能分享快樂、分擔痛苦。 人的一生都活在關係中,最深的幸福和最大的傷害都來自「關係」! 人際關係是幸福人生和成功的關鍵。 遇見一位好友、找到終身伴侶、或認識一位卓越領袖都是很幸福的事,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跟對方發展出深度而成熟的美好關係,才能讓幸福無限延伸。 不過,太多膚淺的人際關係反而讓人感到厭煩,因為人所渴求的是深度的、成熟的、親密的關係。 本書《如果膚淺的關係讓你感到厭倦(舊約關係密碼)》將為你解開舊約聖經中的12個關係密碼,包括:關係黃金律、正面自我形象、理解、憤怒管理、守密、責任、寬容、饒恕、友誼、克服批評、說話和傾聽法則。 人際關係技巧是有原則可以發展的,除了本書之外,《如果膚淺的關係讓你感到厭倦(新約關係密碼)》也有10個人際關係的黃金原則,逐一操練,必能幫助你與人發展深度而成熟的人際關係,並能脫離關係破裂的痛苦,重享關係恢復的喜悅。
從有人類開始便有了「人際關係」,人際關係和人類歷史一樣古老。 人與人的交往是人類的本能,人只有在彼此互動中才能分享快樂、分擔痛苦。 人的一生都活在關係中,最深的幸福和最大的傷害都來自「關係」! 人際關係是幸福人生和成功的關鍵。 遇見一位好友、找到終身伴侶、或認識一位卓越領袖都是很幸福的事,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跟對方發展出深度而成熟的美好關係,才能讓幸福無限延伸。 不過,太多膚淺的人際關係反而讓人感到厭煩,因為人所渴求的是深度的、成熟的、親密的關係。 本書《如果膚淺的關係讓你感到厭倦(新約關係密碼)》將為你解開新約聖經中的10個關係密碼,包括:關係優先、鼓勵、溫柔、克服衝突、稱讚、親密、敏銳、感恩、等待和關係恢復法則。 人際關係技巧是有原則可以發展的,除了本書之外,《如果膚淺的關係讓你感到厭倦(舊約關係密碼)》也有12個人際關係的黃金原則,逐一操練,必能幫助你與人發展深度而成熟的人際關係,並能脫離關係破裂的痛苦,重享關係恢復的喜悅。
焦慮,是父母普遍共有的情緒。 大多數人都以為「擁有」什麼才會快樂,其實,快樂是一種「心態」,要找到真實而長久的快樂,必須材類心去找。 過度焦慮不但會影響孩子的成長,也會破壞家庭氣氛! 本書幫助您,不受焦慮控制,做個沉穩有智慧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