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股市大探索(上)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21世紀全球經濟重心已從過去成熟的歐、美、日轉移到新興市場。從G20取代G8,新興市場在國際經濟中所扮演的角色愈來愈吃重,尤其以中國為主軸的亞洲新興市場表現,相對受到市場注意。
◆中國股票市值(上海加深圳)已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中國也取代德國,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中國2010年新股IPO,也取代美國及日本,成為世界第一。而中國也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近期更一躍從「世界工廠」變為「世界市場」。中國股市市值,將在未來幾年內超過美國。
◆作者綜觀分析兩岸中港台證券市場的投資前景,帶領投資者認識大中華證券市場,以及中、台、港證券市場相關資訊。趨勢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作者給了讀者一把開啟大中華證券市場的鑰匙,投資者可以從書中瞭解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趨勢與投資機會,對中國的投資是危機,還是充滿機會,您可以藉由本書判斷。
◆市場很難再創造出另一位「巴菲特」,若有,那很可能是出現在中國。國際知名投資大師,如: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索羅斯(George Soros)、羅傑斯(Jim Rogers)與邱永漢等,都積極地在世界各地尋找新的投資標的與機會,大家不約而同的都將目光朝向大中華地區。我們何其幸運,正身在其中。本書是投資者「研究」及「錢進」大中華證券市場的最佳指引與導覽。
目錄
1、快速崛起的淘金地
飛躍的巨龍—中國
中國的門戶—香港
蛻變中的科技島—台灣
2、兩岸股市初接觸
兩岸證券市場發展概況
證券周邊事業與市場參與者
3、交易所與主要的投資工具
兩岸交易所與交易的場所
證券市場上的投資工具
4、證券市場慣用術語與資訊的取得
兩岸證券市場的慣用術語
市場資訊的公布與取得
5、瞭解兩岸重要的股價指數
股價指數的編制與運用
台灣證券交易所主要股價指數與指數成分股
香港證券交易所主要股價指數與指數成分股
上海證券交易所主要股價指數與指數成分股
深圳證券交易所主要股價指數與指數成分股
中國其他重要的股價指數
外資所編制的大中華相關股價指數
6、深入瞭解兩岸產業與板塊
主流產業大不同
7、兩岸證券市場的遊戲規則
認識交易商品的證券代碼
兩岸證券市場的交易制度
8、踏進股市第一步 — 開戶
9、兩岸股市的選股與投資策略
兩岸股票評價方式的差異
配對交易
結語
附錄
參考資料
飛躍的巨龍—中國
中國的門戶—香港
蛻變中的科技島—台灣
2、兩岸股市初接觸
兩岸證券市場發展概況
證券周邊事業與市場參與者
3、交易所與主要的投資工具
兩岸交易所與交易的場所
證券市場上的投資工具
4、證券市場慣用術語與資訊的取得
兩岸證券市場的慣用術語
市場資訊的公布與取得
5、瞭解兩岸重要的股價指數
股價指數的編制與運用
台灣證券交易所主要股價指數與指數成分股
香港證券交易所主要股價指數與指數成分股
上海證券交易所主要股價指數與指數成分股
深圳證券交易所主要股價指數與指數成分股
中國其他重要的股價指數
外資所編制的大中華相關股價指數
6、深入瞭解兩岸產業與板塊
主流產業大不同
7、兩岸證券市場的遊戲規則
認識交易商品的證券代碼
兩岸證券市場的交易制度
8、踏進股市第一步 — 開戶
9、兩岸股市的選股與投資策略
兩岸股票評價方式的差異
配對交易
結語
附錄
參考資料
序/導讀
自序
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歷經2000年的科技泡沫與2008年的次貸風暴後,美國已經不是全球最理想的投資市場,美元也再不是市場追逐的強勢貨幣或避險標的;而日本與歐盟亦陷入各自的泥淖中,市場的焦點開始從西方轉向東方,資金也從成熟市場流向新興市場。現在的中國好似20餘年前的台灣一樣,市場過多的資金正追逐著少數的投資標的;不同的是,此時,中國開放的腳步比當時的台灣更為快速、也更為進步。尤其是在金融風暴席捲全球之後,全球經濟普遍呈現衰退,中國市場卻保持穩定增長,中國已成為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成為許多國家經濟增長和企業維持生存的關鍵因素之一。此時的中國已經是全球公認的經濟大國,任誰也不能忽視它的存在。
這幾年,臺灣市場上的發燒話題之一,也開始轉變為「投資中國」。除了有許多上市、櫃公司紛紛將重心轉移到中國大陸外,臺灣有十餘家投信業者不約而同的發行或已發行與中國相關的股票型基金,而投資者買股票,也都與中國概念相聯結。這股熱潮早已延燒至全世界,從巴菲特買進中國石油(00857.HK)、高盛提出金磚四國報告及中國開始實施QFII制度時,就有人開始注意這塊處女地,只是您還沒有發現。現在,亞洲抑或全球的股、匯市,莫不緊盯中國的政經局勢,投資中國相關股份與基金,也成為市場上的一門顯學。
中國經濟的高成長,不但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也吸引了全球的資金。您或許來不及參與台股二十餘年前的那波大行情,也或許您錯估了十餘年前那波科技類股的狂飆年代,那您不應該再錯過這次中國股市的長期增長機會。市場很難再創造出另一位「巴菲特」,若有,那很可能是出現在中國。
8% vs. 4%的差異
有兩家銀行,一家銀行的存款利率是8%,另一家銀行的存款利率是4%,那您會把錢存放在哪一家銀行?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把錢存在利率比較高的銀行,因為回收的利息會比較多一些。
我們在上投資學課程的時候,老師都會告訴我們:錢是有時間價值的。當市場利率越高、存款時間越久,那存款的複利效果就會愈顯著,我們所累積的財富就會愈大。如果您沒有感覺,沒關係,我們或許可以試著從複利終值的變化來瞭解一下(詳見下表一)。如果您有100萬,試著將您的本金乘以不同利率時,所相對應的年期時,就可以得到屆時您投資所累積的本利合。
就當我們的投資持續了十年吧!如果在利率4%的情況下,我們所累積的本利合是148萬;如果是在利率8%的情況下,我們所累積的本利合就可以暴增至216萬,這差距不能算小喔!而且,時間愈久差距愈大,不然您以為巴菲特的財富是從哪裡來的?
經濟成長率與利率的觀念類似。持續高成長的國家比較容易吸引外來的資金與投資,投資再帶動經濟成長,形成良性循環。如20年前的臺灣就是如此,只是現在位置已換人坐看看。成熟國家的經濟成長,大致上已經穩定,年增率能維持3%上下就算不錯了;而新興市場,就像一個正在成長的孩子,年增率在8%上下都不為過,這就是為什麼這幾年全球的目光都朝向新興市場的原因。中國就像個正在成長的小孩,朝氣蓬勃、潛力無窮;香港雖已成熟,但被包養著、試圖抓著青春的尾巴;臺灣逐漸步入成熟,但能否轉型、能否抓住每次的機會,就看大家是否努力。
這時後,您可以有不同的選擇,因為有很多人已經這麼做了。在台灣,一般人比較少接觸到海外證券市場,這當然包括了離我們最近的香港及中國。雖然在電視上我們可以常常聽到香港股市XX股票又再創歷史新高、台灣的 XX企業要往香港掛牌上市、中國的XX銀行發行A+H股成為全球最大的IPO。聽到這些消息的您,是不是有種霧裡看花越看越模糊的感覺,到底香港市場長得是什麼模樣?中國又有那些證券交易市場與投資商品?本文將為大家揭開中港證券市場的迷霧,帶領投資者認識咱們咫尺天涯的鄰居 -- 中國及香港。
事實上,在外國人的眼中,亞洲人長得都是一個樣,誰管您是日本人、韓國人、中國人還是臺灣人。就像他們對中國股票的觀念也是一樣,不就是「會漲的」跟「會跌的」嗎?那顧得了股票還可以分成那麼多種型式,您分得出來嗎?
香港與內地投資者,經過多年的薰陶,對陸、港市場都有較明確的認知,但美國、歐洲、臺灣及亞洲其他地區的海外投資者,從來不能分辨A、B、H、R、P… 等英文字母的定義。您又認得幾個?那些到海外掛牌的中資企業,有的還身兼A股、H股或紅籌股等多重身份。至於中國收成股是臺灣自己創造出來的用語,這收成股能帶給臺灣母公司多少收益,我們得隨時檢視才行。
本書共分成上下冊16個章節。本書的第一章,我們會來討論,為什麼我們要來瞭解兩岸三地的證券市場。在第一篇的第二、三、四章中,我們會讓投資人瞭解兩岸三地證券市場的發展概況及介紹兩岸主要的交易所與證券市場上主要的投資商品,並讓投資人在進入第五章之前,能先熟悉兩岸三地慣用地股票術語與用法上的差異,至少讓我們在看到這些資訊時,能夠從容地應對。
當我們清楚地瞭解了兩岸三地的證券市場後,我們必須來認識一下兩岸三地重要的股價指數與產業結構。第五章與第六章,就要為我們解開這個迷團。這幾年,指數化交易成為市場上的顯學,各種跨市場或特殊型式的指數,紛紛被市場開發出來,我們必須試著瞭解這些指數被開發的目的及認識這些指數編制公司。
有關產業結構,香港的主流產業一直是以金融、貿易與服務業為主,這十年來才逐漸加入中國的元素,這些中資股份或以金融、地產,或以製造、基礎建設為主,瞭解這些概念後,有助於我們進軍中國;而中國雖然有各式各樣的上市公司,但以製造業為主軸,若以規模或市值來看,最重要的還是在金融、地產與各領域的龍頭股,這得讓我們多花點時間去瞭解。臺灣則以電子股為主流,只有瞭解自己的強弱勢,我們才可以跟香港、中國,達到互補或加乘的效果。
投資朋友願意瞭解或認識兩岸三地的證券市場,最重要的也是想要尋找投資的機會,所以我們在第七、八、九等三個章節中,也會為投資朋友介紹兩岸三地證券市場的遊戲規則與選股策略,以方便讀者能對整個大中華證券市場有著初步的瞭解與認識。
在本書下冊的章節中,我們會為讀者介紹一些證券市場中除股票之外的投資商品,讓投資朋友在股票之外還有其他不同的選擇。第十章我們要談的是中國這幾兩年最熱門的基金類型與商品。中國這幾年基金市場的發展與日精進,中外基金公司已超過60家,基金商品更是零瑯滿目。臺灣有的,大陸幾乎都有;但大陸有的,臺灣不一定有。如具有槓桿倍數的創新型封閉式基金、上市開放型基金(Listed Open-end Fund;LOF)與各種指數化基金等,都已成為市場上熱門的焦點。
本書第十一章,要為投資朋友介紹,這十年來市場上發展最為迅速的商品之一--指數股票型基金ETF。指數股票型基金淺顯易懂,為投資朋友資產配置上的最新選擇。兩岸三地中,以香港市場上的ETF最為多元與豐富;中國 ETF最受市場注意;而臺灣的ETF商品正尋求積極突破之路,這中間當然存在著很多的寶藏
,等待我們去挖掘。
第十二、十三章,我們提到了市場新熱點 ~ 存託憑證(Depository Receipt)與REITs及資金最佳的避風港 ~ 債券,這可是保守投資者資金可暫時停泊的港灣,多看看、多瞭解,總不會錯的。在本書的第十四章我們簡單地介紹了藏身在證券市場中的衍生證券—權證與牛熊證。權證、牛熊證與選擇權的觀念類似,我們先作拋磚引玉的工作,日後會專文介紹兩岸三地主要的衍生性金融商品。 在第十五章中,我們將為投資朋友簡單地介紹兩岸三地主要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我們先把焦點擺在股價指數期貨身上,在後續的文章中,我們再找機會為投資朋友做更深入的解說。
最後一章,我們也不能免俗的,介紹了一些投資的管道與方法。您或許不喜歡、也或許不甚瞭解,但您必須試著去知道,兩岸三地金融市場的變化有多快,我們所面對的競爭與挑戰有多大!
有關本書所提到的股票,我們會盡量地都附上股票代號,以便投資朋友查閱。如(.TW)即代表在台灣掛牌的商品、(.HK)表示在香港上市、(.SH)與(.SZ)則分別代表在上海與深圳掛牌,其它在海外上市的商品,我們也盡量地附上交易的場所;至於兩岸用語的差異,我們在第四章中已做了說明與比較,也盡量附上英文原文,希望投資者能夠熟悉。而股市的資訊與法規的變化也很快速,我們蒐集的資料截止時間大致上以2010年6月或7月底為準,爾後市場如有最新的變化,我們也會盡量的在網路上更新,以提供投資人最新的訊息。至於所引用的圖表、數據,我們都盡量確認再三,並說明來源及出處,但忙中難免有誤,也希望讀友們能夠海涵並不吝給予賜教與指正。
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歷經2000年的科技泡沫與2008年的次貸風暴後,美國已經不是全球最理想的投資市場,美元也再不是市場追逐的強勢貨幣或避險標的;而日本與歐盟亦陷入各自的泥淖中,市場的焦點開始從西方轉向東方,資金也從成熟市場流向新興市場。現在的中國好似20餘年前的台灣一樣,市場過多的資金正追逐著少數的投資標的;不同的是,此時,中國開放的腳步比當時的台灣更為快速、也更為進步。尤其是在金融風暴席捲全球之後,全球經濟普遍呈現衰退,中國市場卻保持穩定增長,中國已成為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成為許多國家經濟增長和企業維持生存的關鍵因素之一。此時的中國已經是全球公認的經濟大國,任誰也不能忽視它的存在。
這幾年,臺灣市場上的發燒話題之一,也開始轉變為「投資中國」。除了有許多上市、櫃公司紛紛將重心轉移到中國大陸外,臺灣有十餘家投信業者不約而同的發行或已發行與中國相關的股票型基金,而投資者買股票,也都與中國概念相聯結。這股熱潮早已延燒至全世界,從巴菲特買進中國石油(00857.HK)、高盛提出金磚四國報告及中國開始實施QFII制度時,就有人開始注意這塊處女地,只是您還沒有發現。現在,亞洲抑或全球的股、匯市,莫不緊盯中國的政經局勢,投資中國相關股份與基金,也成為市場上的一門顯學。
中國經濟的高成長,不但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也吸引了全球的資金。您或許來不及參與台股二十餘年前的那波大行情,也或許您錯估了十餘年前那波科技類股的狂飆年代,那您不應該再錯過這次中國股市的長期增長機會。市場很難再創造出另一位「巴菲特」,若有,那很可能是出現在中國。
8% vs. 4%的差異
有兩家銀行,一家銀行的存款利率是8%,另一家銀行的存款利率是4%,那您會把錢存放在哪一家銀行?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把錢存在利率比較高的銀行,因為回收的利息會比較多一些。
我們在上投資學課程的時候,老師都會告訴我們:錢是有時間價值的。當市場利率越高、存款時間越久,那存款的複利效果就會愈顯著,我們所累積的財富就會愈大。如果您沒有感覺,沒關係,我們或許可以試著從複利終值的變化來瞭解一下(詳見下表一)。如果您有100萬,試著將您的本金乘以不同利率時,所相對應的年期時,就可以得到屆時您投資所累積的本利合。
就當我們的投資持續了十年吧!如果在利率4%的情況下,我們所累積的本利合是148萬;如果是在利率8%的情況下,我們所累積的本利合就可以暴增至216萬,這差距不能算小喔!而且,時間愈久差距愈大,不然您以為巴菲特的財富是從哪裡來的?
經濟成長率與利率的觀念類似。持續高成長的國家比較容易吸引外來的資金與投資,投資再帶動經濟成長,形成良性循環。如20年前的臺灣就是如此,只是現在位置已換人坐看看。成熟國家的經濟成長,大致上已經穩定,年增率能維持3%上下就算不錯了;而新興市場,就像一個正在成長的孩子,年增率在8%上下都不為過,這就是為什麼這幾年全球的目光都朝向新興市場的原因。中國就像個正在成長的小孩,朝氣蓬勃、潛力無窮;香港雖已成熟,但被包養著、試圖抓著青春的尾巴;臺灣逐漸步入成熟,但能否轉型、能否抓住每次的機會,就看大家是否努力。
這時後,您可以有不同的選擇,因為有很多人已經這麼做了。在台灣,一般人比較少接觸到海外證券市場,這當然包括了離我們最近的香港及中國。雖然在電視上我們可以常常聽到香港股市XX股票又再創歷史新高、台灣的 XX企業要往香港掛牌上市、中國的XX銀行發行A+H股成為全球最大的IPO。聽到這些消息的您,是不是有種霧裡看花越看越模糊的感覺,到底香港市場長得是什麼模樣?中國又有那些證券交易市場與投資商品?本文將為大家揭開中港證券市場的迷霧,帶領投資者認識咱們咫尺天涯的鄰居 -- 中國及香港。
事實上,在外國人的眼中,亞洲人長得都是一個樣,誰管您是日本人、韓國人、中國人還是臺灣人。就像他們對中國股票的觀念也是一樣,不就是「會漲的」跟「會跌的」嗎?那顧得了股票還可以分成那麼多種型式,您分得出來嗎?
香港與內地投資者,經過多年的薰陶,對陸、港市場都有較明確的認知,但美國、歐洲、臺灣及亞洲其他地區的海外投資者,從來不能分辨A、B、H、R、P… 等英文字母的定義。您又認得幾個?那些到海外掛牌的中資企業,有的還身兼A股、H股或紅籌股等多重身份。至於中國收成股是臺灣自己創造出來的用語,這收成股能帶給臺灣母公司多少收益,我們得隨時檢視才行。
本書共分成上下冊16個章節。本書的第一章,我們會來討論,為什麼我們要來瞭解兩岸三地的證券市場。在第一篇的第二、三、四章中,我們會讓投資人瞭解兩岸三地證券市場的發展概況及介紹兩岸主要的交易所與證券市場上主要的投資商品,並讓投資人在進入第五章之前,能先熟悉兩岸三地慣用地股票術語與用法上的差異,至少讓我們在看到這些資訊時,能夠從容地應對。
當我們清楚地瞭解了兩岸三地的證券市場後,我們必須來認識一下兩岸三地重要的股價指數與產業結構。第五章與第六章,就要為我們解開這個迷團。這幾年,指數化交易成為市場上的顯學,各種跨市場或特殊型式的指數,紛紛被市場開發出來,我們必須試著瞭解這些指數被開發的目的及認識這些指數編制公司。
有關產業結構,香港的主流產業一直是以金融、貿易與服務業為主,這十年來才逐漸加入中國的元素,這些中資股份或以金融、地產,或以製造、基礎建設為主,瞭解這些概念後,有助於我們進軍中國;而中國雖然有各式各樣的上市公司,但以製造業為主軸,若以規模或市值來看,最重要的還是在金融、地產與各領域的龍頭股,這得讓我們多花點時間去瞭解。臺灣則以電子股為主流,只有瞭解自己的強弱勢,我們才可以跟香港、中國,達到互補或加乘的效果。
投資朋友願意瞭解或認識兩岸三地的證券市場,最重要的也是想要尋找投資的機會,所以我們在第七、八、九等三個章節中,也會為投資朋友介紹兩岸三地證券市場的遊戲規則與選股策略,以方便讀者能對整個大中華證券市場有著初步的瞭解與認識。
在本書下冊的章節中,我們會為讀者介紹一些證券市場中除股票之外的投資商品,讓投資朋友在股票之外還有其他不同的選擇。第十章我們要談的是中國這幾兩年最熱門的基金類型與商品。中國這幾年基金市場的發展與日精進,中外基金公司已超過60家,基金商品更是零瑯滿目。臺灣有的,大陸幾乎都有;但大陸有的,臺灣不一定有。如具有槓桿倍數的創新型封閉式基金、上市開放型基金(Listed Open-end Fund;LOF)與各種指數化基金等,都已成為市場上熱門的焦點。
本書第十一章,要為投資朋友介紹,這十年來市場上發展最為迅速的商品之一--指數股票型基金ETF。指數股票型基金淺顯易懂,為投資朋友資產配置上的最新選擇。兩岸三地中,以香港市場上的ETF最為多元與豐富;中國 ETF最受市場注意;而臺灣的ETF商品正尋求積極突破之路,這中間當然存在著很多的寶藏
,等待我們去挖掘。
第十二、十三章,我們提到了市場新熱點 ~ 存託憑證(Depository Receipt)與REITs及資金最佳的避風港 ~ 債券,這可是保守投資者資金可暫時停泊的港灣,多看看、多瞭解,總不會錯的。在本書的第十四章我們簡單地介紹了藏身在證券市場中的衍生證券—權證與牛熊證。權證、牛熊證與選擇權的觀念類似,我們先作拋磚引玉的工作,日後會專文介紹兩岸三地主要的衍生性金融商品。 在第十五章中,我們將為投資朋友簡單地介紹兩岸三地主要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我們先把焦點擺在股價指數期貨身上,在後續的文章中,我們再找機會為投資朋友做更深入的解說。
最後一章,我們也不能免俗的,介紹了一些投資的管道與方法。您或許不喜歡、也或許不甚瞭解,但您必須試著去知道,兩岸三地金融市場的變化有多快,我們所面對的競爭與挑戰有多大!
有關本書所提到的股票,我們會盡量地都附上股票代號,以便投資朋友查閱。如(.TW)即代表在台灣掛牌的商品、(.HK)表示在香港上市、(.SH)與(.SZ)則分別代表在上海與深圳掛牌,其它在海外上市的商品,我們也盡量地附上交易的場所;至於兩岸用語的差異,我們在第四章中已做了說明與比較,也盡量附上英文原文,希望投資者能夠熟悉。而股市的資訊與法規的變化也很快速,我們蒐集的資料截止時間大致上以2010年6月或7月底為準,爾後市場如有最新的變化,我們也會盡量的在網路上更新,以提供投資人最新的訊息。至於所引用的圖表、數據,我們都盡量確認再三,並說明來源及出處,但忙中難免有誤,也希望讀友們能夠海涵並不吝給予賜教與指正。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