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癲與文明套書(瘋癲文明史+歇斯底里)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誰定義了瘋狂?
▂▃▄▅▆這是一段困擾人類2000年的故事▆▅▄▃▂
「瘋癲」一直都是你我生活的一部分,
當不得不面對這最痛苦的孤獨時,人類都做了些什麼?
請和我們一起認識這段人類精神生活史:
《瘋癲文明史:從瘋人院到精神醫學,一部2000年人類精神生活全史》
任何想去看(或已看過)精神科醫師的人都該讀一讀。——德克.威特恩伯恩╱《亦藥亦毒》作者
瘋癲,今日稱為精神疾病。
它象徵社會中的失序,代表群體中的異常。
今日我們如此恐懼瘋癲的出現,
但回溯歷史,它早已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
◎繼傅柯《古典時代瘋狂史》以來最重要的精神醫學史著作
◎當代精神醫學史權威,完整梳理古今瘋癲的理論與治療
◎史詩級巨著,集結五十年來最新研究成果
◎從歷史脈絡檢視前人說法,提供更深度的辯證思考基礎
◎本書入圍2016年美國專業與學術傑出出版獎
◎收錄172張珍貴歷史插圖、照片
沒有人可以像史考爾一般,將精神醫學史寫得如此華麗,能同時吸引一般讀者與學界人士,這是近二十年來最用心的一本書。——大衛・希利(David Healy)/班戈大學精神醫學教授
本書從聖經時代討論到現代醫學,借鏡2000年精神疾病史,將和讀者一同思考:
*一個人是瘋了,還是怪異?日常生活中那條線如何劃定?
*「瘋了」是醫學問題?社會問題?抑或是時代問題?
*現代精神病患的平均壽命只減不增,醫學治療為何陷入困境?
*面對這「最痛苦的孤獨」,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診斷與治療,與其說是信任科學,不如說是信心多一些
今日我們遭遇精神疾病的困擾,通常會選擇找醫生拿藥。但開藥等同於科學方法嗎?事實上,對於大多數的精神疾病病因,人類仍然是一無所知。而且許多精神藥物其實不怎麼有效,卻成為消耗量最大的藥品。
當隨時代演進,精神疾病患者的平均壽命只減不增。要如何驗證醫生的診斷?治療的成效怎樣追蹤?因精神疾患受苦的人有其他選擇嗎?這些問題持續在眾人心中盤桓不去,成為精神醫學、藥物使用等面向不斷反覆思辨的命題。
本書作者提出,現代藥物革新還無法真正有助於精神醫學的發展。且精神科醫師如果只是執著在「大腦」找尋答案,恐怕也無法突破困境。其實大眾認知、人際關係等社會脈絡仍是無法忽視的重要環節。一度被揚棄的心理學,以及對社會環境的理解,都應當納入精神治療與理解的一環,社會政策的轉變才是讓精神病院淨空的良方。而我們的今日與未來部分都由過去所組成,回溯「瘋癲」的歷史,便是尋找答案的一種方式。
*200年的精神醫學史,如何治療我們?
19世紀,隨微生物的發現,以科學佐證的醫學開始建立起專業地位,醫師在社會上獲得名聲。但難以確定診斷與療效的精神醫學,則長期處於尷尬地位,只能努力與其他醫學發展接軌。當19世紀末精神醫學專科確立後,生物性治療(投藥、開刀)也順理成章變為主流。不過,直到20世紀,其診斷的精確性仍備受質疑,於是美國有《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作為判斷的基準,不但在醫界受到重視,也在大眾心中留下印象,更成為保險業的給付標準。
但,這200年來也不全由生物性治療當家作主,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雖然盛行的地區有限,時間也不長,卻對社會大眾影響深遠。只是當他們拒絕將病人標籤化之後,卻也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問世之際,被排拒於專業之外。到了20世紀後半,以大腦為醫治對象的生物精神醫學又重回主場。
*2000年的精神生活史,怎樣定義瘋癲?
隨時代變遷,在不同社會中,瘋癲有不同定義,正常與瘋癲的界線也非固定。瘋癲早在聖經時代就有記載,當時瘋癲被視為神的懲罰。古希臘時期則由體液說來解讀瘋癲的成因與治療。中世紀則將瘋癲看成人類墮落的結果。進入工業化時代,現代文明的墮落成為另一種解釋因素。
19世紀以前,「瘋癲之人」還能在原有社群裡生活,但啟蒙時代後,國家權威與資本理性,將瘋癲隔絕於文明社會之外。當這些瘋癲之人被關入專屬機構,人人都開始害怕受其有形或無形(家族名聲)的傷害,更擔憂自己被歸類於瘋癲的一員。而這類以收容機構解決精神病人問題的大監禁現象,更延續了一世紀之久,及於二十世紀末及今日的你我。且為了對抗瘋癲,在漫長歷史中更有過無數嘗試:驅魔、催眠、電擊、道德療法,甚至直到上世紀中還存在的開顱手術。
這段看似瘋狂的瘋癲治療史,卻說明了一件事:瘋癲從來不只與大腦有關,也無法只靠大腦解決。它是社會所形塑與定義,是文明社會的一部分。人類的藝術創作、情感憂慮,有時與瘋癲只有一線之隔。
*為精神醫學困境尋找答案
作者史考爾是精神醫學史的殿堂級人物,此為其畢生研究之成果。相較於過去以歐美為主的近代精神醫學史研究,史考爾將本書討論的時間跨度往前拉到聖經時代,更將案例擴及中國、印度等歐美以外地區。他以幽默華麗的詞藻,充滿想像力與創意的解說,分析討論數十年來精神醫學史領域的關鍵問題:從古至今精神疾病與社會的關係、近代機構安置與藥物使用、精神醫學的現況與未來。這本2000年的瘋癲文明史,將帶領讀者認識這段和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歷史,也意圖從中為陷入困境的精神醫學找到答案。
《歇斯底里:從魔鬼附身到心理治療,一段困擾人類2000年的歷史》
心理諮商、創傷研究……雨後春筍的心理學
都起源於百年前對歇斯底里的研究
心理諮商已成為許多現代人的需求,創傷研究、心理治療也為人提供許多幫助。但你知道嗎?現代心理諮商與治療,其實起自佛洛伊德對「歇斯底里」的研究。而歇斯底里在人類歷史上其實已存在了2000年,卻在佛洛伊德辨識出它的「真貌」後,於20世紀淡出醫學的舞台……
*最怪異、歷時悠久的疾病……起自於子宮的原罪
有人說歇斯底里的出現,是因為魔鬼附身或女巫詛咒,但也有人從古希臘以降的體液說,論證都是子宮惹的禍。這些歐洲社會上出現的歇斯底里「瘋女人」,讓婦科醫生束手無策,為了治療據稱因為「性慾高漲」而引發的疾病,各種殘忍不合理的治療方式被發明出來:摘除子宮、切除陰蒂……但不論手段如何極端,歇斯底里依舊無從解決,眾人也依然對它一知半解。17世紀起有人試圖從「神經系統」去理解「歇斯底里」,但也有人會認為這些都只是騙人的伎倆,那些歇斯底里的病人只是在裝瘋賣傻、博取關注。
*催生心理治療,卻消失於舞台
20世紀初,社會上出現了一群因為戰爭創傷而歇斯底里的男人,世人才明白這並非女性才會得到的病。而以男性的歇斯底里為研究對象的佛洛伊德,也將這個神祕難懂的疾病從生理治療轉向探究心理成因,比如以「心理創傷」解釋歇斯底里。精神分析學派也因為對歇斯底里的探究與治療而創立。但隨著精神分析的治療效果受到質疑,這個延續2000年的疾病也跟著消失。
*消失的病名,未消失的疾患
今日歇斯底里不再被視為一種疾病,未列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但是,許多現代的精神疾病過去可能都是放在「歇斯底里」這個框架之下,而當年佛洛伊德所研究的創傷性歇斯底里也就是今日熟悉的PTSD(創傷性壓力症候群)的前身。
今日精神醫學與心理治療往往更在意使用新治療方法,不那麼重視疾病本質的了解與探討,本書爬梳歷史上對歇斯底里的理解與治療,從精神病學和精神分析、文學研究、女性主義和批判理論等領域對歇斯底里症提出深思熟慮的見解。歇斯底里病患不論過去還是現代都是精神門診與心理諮商的最大宗,本書有助於深化讀者對歇斯底里的認識。
▂▃▄▅▆這是一段困擾人類2000年的故事▆▅▄▃▂
「瘋癲」一直都是你我生活的一部分,
當不得不面對這最痛苦的孤獨時,人類都做了些什麼?
請和我們一起認識這段人類精神生活史:
《瘋癲文明史:從瘋人院到精神醫學,一部2000年人類精神生活全史》
任何想去看(或已看過)精神科醫師的人都該讀一讀。——德克.威特恩伯恩╱《亦藥亦毒》作者
瘋癲,今日稱為精神疾病。
它象徵社會中的失序,代表群體中的異常。
今日我們如此恐懼瘋癲的出現,
但回溯歷史,它早已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
◎繼傅柯《古典時代瘋狂史》以來最重要的精神醫學史著作
◎當代精神醫學史權威,完整梳理古今瘋癲的理論與治療
◎史詩級巨著,集結五十年來最新研究成果
◎從歷史脈絡檢視前人說法,提供更深度的辯證思考基礎
◎本書入圍2016年美國專業與學術傑出出版獎
◎收錄172張珍貴歷史插圖、照片
沒有人可以像史考爾一般,將精神醫學史寫得如此華麗,能同時吸引一般讀者與學界人士,這是近二十年來最用心的一本書。——大衛・希利(David Healy)/班戈大學精神醫學教授
本書從聖經時代討論到現代醫學,借鏡2000年精神疾病史,將和讀者一同思考:
*一個人是瘋了,還是怪異?日常生活中那條線如何劃定?
*「瘋了」是醫學問題?社會問題?抑或是時代問題?
*現代精神病患的平均壽命只減不增,醫學治療為何陷入困境?
*面對這「最痛苦的孤獨」,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診斷與治療,與其說是信任科學,不如說是信心多一些
今日我們遭遇精神疾病的困擾,通常會選擇找醫生拿藥。但開藥等同於科學方法嗎?事實上,對於大多數的精神疾病病因,人類仍然是一無所知。而且許多精神藥物其實不怎麼有效,卻成為消耗量最大的藥品。
當隨時代演進,精神疾病患者的平均壽命只減不增。要如何驗證醫生的診斷?治療的成效怎樣追蹤?因精神疾患受苦的人有其他選擇嗎?這些問題持續在眾人心中盤桓不去,成為精神醫學、藥物使用等面向不斷反覆思辨的命題。
本書作者提出,現代藥物革新還無法真正有助於精神醫學的發展。且精神科醫師如果只是執著在「大腦」找尋答案,恐怕也無法突破困境。其實大眾認知、人際關係等社會脈絡仍是無法忽視的重要環節。一度被揚棄的心理學,以及對社會環境的理解,都應當納入精神治療與理解的一環,社會政策的轉變才是讓精神病院淨空的良方。而我們的今日與未來部分都由過去所組成,回溯「瘋癲」的歷史,便是尋找答案的一種方式。
*200年的精神醫學史,如何治療我們?
19世紀,隨微生物的發現,以科學佐證的醫學開始建立起專業地位,醫師在社會上獲得名聲。但難以確定診斷與療效的精神醫學,則長期處於尷尬地位,只能努力與其他醫學發展接軌。當19世紀末精神醫學專科確立後,生物性治療(投藥、開刀)也順理成章變為主流。不過,直到20世紀,其診斷的精確性仍備受質疑,於是美國有《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作為判斷的基準,不但在醫界受到重視,也在大眾心中留下印象,更成為保險業的給付標準。
但,這200年來也不全由生物性治療當家作主,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雖然盛行的地區有限,時間也不長,卻對社會大眾影響深遠。只是當他們拒絕將病人標籤化之後,卻也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問世之際,被排拒於專業之外。到了20世紀後半,以大腦為醫治對象的生物精神醫學又重回主場。
*2000年的精神生活史,怎樣定義瘋癲?
隨時代變遷,在不同社會中,瘋癲有不同定義,正常與瘋癲的界線也非固定。瘋癲早在聖經時代就有記載,當時瘋癲被視為神的懲罰。古希臘時期則由體液說來解讀瘋癲的成因與治療。中世紀則將瘋癲看成人類墮落的結果。進入工業化時代,現代文明的墮落成為另一種解釋因素。
19世紀以前,「瘋癲之人」還能在原有社群裡生活,但啟蒙時代後,國家權威與資本理性,將瘋癲隔絕於文明社會之外。當這些瘋癲之人被關入專屬機構,人人都開始害怕受其有形或無形(家族名聲)的傷害,更擔憂自己被歸類於瘋癲的一員。而這類以收容機構解決精神病人問題的大監禁現象,更延續了一世紀之久,及於二十世紀末及今日的你我。且為了對抗瘋癲,在漫長歷史中更有過無數嘗試:驅魔、催眠、電擊、道德療法,甚至直到上世紀中還存在的開顱手術。
這段看似瘋狂的瘋癲治療史,卻說明了一件事:瘋癲從來不只與大腦有關,也無法只靠大腦解決。它是社會所形塑與定義,是文明社會的一部分。人類的藝術創作、情感憂慮,有時與瘋癲只有一線之隔。
*為精神醫學困境尋找答案
作者史考爾是精神醫學史的殿堂級人物,此為其畢生研究之成果。相較於過去以歐美為主的近代精神醫學史研究,史考爾將本書討論的時間跨度往前拉到聖經時代,更將案例擴及中國、印度等歐美以外地區。他以幽默華麗的詞藻,充滿想像力與創意的解說,分析討論數十年來精神醫學史領域的關鍵問題:從古至今精神疾病與社會的關係、近代機構安置與藥物使用、精神醫學的現況與未來。這本2000年的瘋癲文明史,將帶領讀者認識這段和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歷史,也意圖從中為陷入困境的精神醫學找到答案。
《歇斯底里:從魔鬼附身到心理治療,一段困擾人類2000年的歷史》
心理諮商、創傷研究……雨後春筍的心理學
都起源於百年前對歇斯底里的研究
心理諮商已成為許多現代人的需求,創傷研究、心理治療也為人提供許多幫助。但你知道嗎?現代心理諮商與治療,其實起自佛洛伊德對「歇斯底里」的研究。而歇斯底里在人類歷史上其實已存在了2000年,卻在佛洛伊德辨識出它的「真貌」後,於20世紀淡出醫學的舞台……
*最怪異、歷時悠久的疾病……起自於子宮的原罪
有人說歇斯底里的出現,是因為魔鬼附身或女巫詛咒,但也有人從古希臘以降的體液說,論證都是子宮惹的禍。這些歐洲社會上出現的歇斯底里「瘋女人」,讓婦科醫生束手無策,為了治療據稱因為「性慾高漲」而引發的疾病,各種殘忍不合理的治療方式被發明出來:摘除子宮、切除陰蒂……但不論手段如何極端,歇斯底里依舊無從解決,眾人也依然對它一知半解。17世紀起有人試圖從「神經系統」去理解「歇斯底里」,但也有人會認為這些都只是騙人的伎倆,那些歇斯底里的病人只是在裝瘋賣傻、博取關注。
*催生心理治療,卻消失於舞台
20世紀初,社會上出現了一群因為戰爭創傷而歇斯底里的男人,世人才明白這並非女性才會得到的病。而以男性的歇斯底里為研究對象的佛洛伊德,也將這個神祕難懂的疾病從生理治療轉向探究心理成因,比如以「心理創傷」解釋歇斯底里。精神分析學派也因為對歇斯底里的探究與治療而創立。但隨著精神分析的治療效果受到質疑,這個延續2000年的疾病也跟著消失。
*消失的病名,未消失的疾患
今日歇斯底里不再被視為一種疾病,未列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但是,許多現代的精神疾病過去可能都是放在「歇斯底里」這個框架之下,而當年佛洛伊德所研究的創傷性歇斯底里也就是今日熟悉的PTSD(創傷性壓力症候群)的前身。
今日精神醫學與心理治療往往更在意使用新治療方法,不那麼重視疾病本質的了解與探討,本書爬梳歷史上對歇斯底里的理解與治療,從精神病學和精神分析、文學研究、女性主義和批判理論等領域對歇斯底里症提出深思熟慮的見解。歇斯底里病患不論過去還是現代都是精神門診與心理諮商的最大宗,本書有助於深化讀者對歇斯底里的認識。
目錄
【瘋癲文明史】
導讀 瘋癲的意義 王文基/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1 面對瘋癲
2 古代世界中的瘋癲
3 黑暗與黎明
4 憂鬱症與瘋癲
5 瘋人院跟瘋子醫生
6 神經與神經質
7 大禁閉時代
8 退化與絕望
9 半瘋之人
10 令人失望的治療手段
11 意義深遠的插曲
12 精神醫學的革命?
【歇斯底里】
序曲:子宮的窒息
1 神祕病
2 神經學
3 英國病
4 身不由己的瘋狂
5 美國神經質
6 歇斯底里馬戲團
7 佛洛伊德氏歇斯底里
8 戰爭的創傷
9 歇斯底里之死
導讀 瘋癲的意義 王文基/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1 面對瘋癲
2 古代世界中的瘋癲
3 黑暗與黎明
4 憂鬱症與瘋癲
5 瘋人院跟瘋子醫生
6 神經與神經質
7 大禁閉時代
8 退化與絕望
9 半瘋之人
10 令人失望的治療手段
11 意義深遠的插曲
12 精神醫學的革命?
【歇斯底里】
序曲:子宮的窒息
1 神祕病
2 神經學
3 英國病
4 身不由己的瘋狂
5 美國神經質
6 歇斯底里馬戲團
7 佛洛伊德氏歇斯底里
8 戰爭的創傷
9 歇斯底里之死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