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西廂》、《王西廂》突出之“編劇 '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抽絲剝繭研究董、王兩個版本的“改編”,並佐莎士比亞的劇作,更能突出董、王編劇的功力。
◎繼上一冊探討人物之形象,本冊接者研究《董西廂》、《王西廂》的編劇特色。
“改編”延續戲劇的生命,譬如莎士比亞延續古希臘、古羅馬劇作的生命,
而中國多部戲劇經過“改編”後,也成為曠世之作,
本書研究的《董》劇和《王》劇,就是成功的“改編”範本,
此外“西廂”故事的趨勢,也影響臺灣的兩大劇種——歌仔戲和崑曲,
想深入理解“西廂”和“改編”的讀者,
本書可以帶你一探究竟。
◎繼上一冊探討人物之形象,本冊接者研究《董西廂》、《王西廂》的編劇特色。
“改編”延續戲劇的生命,譬如莎士比亞延續古希臘、古羅馬劇作的生命,
而中國多部戲劇經過“改編”後,也成為曠世之作,
本書研究的《董》劇和《王》劇,就是成功的“改編”範本,
此外“西廂”故事的趨勢,也影響臺灣的兩大劇種——歌仔戲和崑曲,
想深入理解“西廂”和“改編”的讀者,
本書可以帶你一探究竟。
目錄
序言
摘要
目錄
第壹章 緒論
第壹節 研究董、王《西廂記》的動機
第貳節 小戲
第叁節 西方戲劇
第貳章 “變文”和“說話”伎藝
第壹節 “變文”
第貳節 “說話”伎藝
第叁章 唐“詩”、宋“詞”及唐宋“雜劇”→“院么院本”→元“雜劇”
第壹節 唐“詩”、宋“詞”
第貳節 唐宋“雜劇”→“院么院本”→元“雜劇”
第肆章 莎翁的劇作與董、王《西廂記》的“編劇”
第壹節 波折的莎翁劇
第貳節 “諸宮調”和元“雜劇”
第叁節 起、承、轉、合的運用
第伍章 結論
第壹節 “西廂”故事的“改編”走向
第貳節 臺灣家喻戶曉的劇種
參考書目
摘要
目錄
第壹章 緒論
第壹節 研究董、王《西廂記》的動機
第貳節 小戲
第叁節 西方戲劇
第貳章 “變文”和“說話”伎藝
第壹節 “變文”
第貳節 “說話”伎藝
第叁章 唐“詩”、宋“詞”及唐宋“雜劇”→“院么院本”→元“雜劇”
第壹節 唐“詩”、宋“詞”
第貳節 唐宋“雜劇”→“院么院本”→元“雜劇”
第肆章 莎翁的劇作與董、王《西廂記》的“編劇”
第壹節 波折的莎翁劇
第貳節 “諸宮調”和元“雜劇”
第叁節 起、承、轉、合的運用
第伍章 結論
第壹節 “西廂”故事的“改編”走向
第貳節 臺灣家喻戶曉的劇種
參考書目
序/導讀
第貳冊著重在董、王《西廂》的“編劇”及演變中產生的劇種;“變文”和“說話”伎藝係延續第壹冊“唐宋說唱體”。莎士比亞的劇作,“改編”自古希臘、古羅馬的作品,其時,相當於中國的元、明朝。
結論,論“西廂”故事的趨勢,臺灣的兩大劇種—歌仔戲和崑曲,歌仔戲在臺灣的流行,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由於,白先勇老師不遺餘力的奔走兩岸,崑曲逐漸為人接受。
第壹章緒論分三節,第壹節研究動機,兩部著作成功的改變〈鶯鶯傳〉“傳奇”體,向戲劇邁進。第貳節的小戲,找尋少數的“倡優戲”、“角觝戲”、“參軍戲,“陸參軍”與南下的元“雜劇”結合為“南戲”,因此,“南戲”有北“曲”的影子。第叁節,西方戲劇主要指的是古希臘、古羅馬的戲劇,這節說明形成的過程以及劇作家的作品。
第貳章的二節分別研究“變文”和“說話”,“說話”是“變文”的一部分,隋唐時,有少量的“說話”資料呈現;宋代,記載“話本”的文獻是〈清平山堂話本〉、〈京本通俗小說〉。羅振玉考證“變文和話本”,〈敦煌零拾〉指出:“說話”「此風肇於唐而盛於宋兩京」 。佛經的民間講解 ,就是“俗講”。(《東京夢華錄》卷五)
第叁章第壹節由古體詩切入,至近體詩(唐“詩”),再到宋“詞”;第貳節分析“諸宮調”、元“雜劇”的前身金元“院本”,已有戲劇的架式,胡忌氏認為“院本”是過渡至元“雜劇”的戲劇;“諸宮調”的曲文為宋“詞”,宋“詞”由唐“詩”進化,又稱“詩餘”。
中、唐期,已有優秀的“詞”作,宋“詞”佳作倍出,一闕“詞”代表一首樂調。〈菩薩蠻〉為唐、宋作家喜歡的“小令”。
唐代擅作〈菩薩蠻〉者,移到序言,宋代的“詞”作,編在第貳節,筆者選擇有音樂家之稱的周邦彥、文武雙全的辛棄疾。
第肆章有三節,重點在“編劇”,第壹節寫莎翁的劇作,採提綱挈領式;第貳節介紹“諸宮調”與元“雜劇”;“諸宮調”以“唱”開場,《王》劇的“雜劇”有五齣,可單獨排演。第叁節探究《董西廂》和《王西廂》的“改編”本。
王作的單元劇分別為:〈張君瑞鬧道場雜劇〉,鋪排做醮儀式、在“賴婚”後,有〈崔鶯鶯夜聽琴雜劇〉、張自聽琴,始微恙,故有〈張君瑞害相思雜劇〉、張投宿“草橋”而驚夢,產生〈草橋店夢鶯鶯雜劇〉、張一舉及第,鄭恒造謠,杜助張團圓,最後一個單元就是團圓劇〈張君瑞慶團圞雜劇〉。
第伍章主述“改編”的走向,第壹節的《董西廂》,成功打造一正一邪的角色;受薰陶的《孫飛虎搶親》,利用陌生人的隨性閒話,帶出故事的梗概。《王》劇在第一個“楔子”裡,編排鶯鶯、紅娘去佛殿散心,巧見張,為劇情留下伏筆。《曾西廂》參考《王西廂》越劇的提示型的語言,不著痕跡的轉到另一情節,拼接在同一個結構內。《陸西廂》雖說不抄襲《王西廂》,卻是在原著的架構下修改,枝節太多,失去重心。《錦西廂》編入孫飛虎的妻子,為夫報仇的橋段,誤擄到琴童,琴童因禍得福,成山寨王,張落第,紅娘下嫁鄭恒。第貳節是在寶島發展成功的兩個劇種。
結論,論“西廂”故事的趨勢,臺灣的兩大劇種—歌仔戲和崑曲,歌仔戲在臺灣的流行,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由於,白先勇老師不遺餘力的奔走兩岸,崑曲逐漸為人接受。
第壹章緒論分三節,第壹節研究動機,兩部著作成功的改變〈鶯鶯傳〉“傳奇”體,向戲劇邁進。第貳節的小戲,找尋少數的“倡優戲”、“角觝戲”、“參軍戲,“陸參軍”與南下的元“雜劇”結合為“南戲”,因此,“南戲”有北“曲”的影子。第叁節,西方戲劇主要指的是古希臘、古羅馬的戲劇,這節說明形成的過程以及劇作家的作品。
第貳章的二節分別研究“變文”和“說話”,“說話”是“變文”的一部分,隋唐時,有少量的“說話”資料呈現;宋代,記載“話本”的文獻是〈清平山堂話本〉、〈京本通俗小說〉。羅振玉考證“變文和話本”,〈敦煌零拾〉指出:“說話”「此風肇於唐而盛於宋兩京」 。佛經的民間講解 ,就是“俗講”。(《東京夢華錄》卷五)
第叁章第壹節由古體詩切入,至近體詩(唐“詩”),再到宋“詞”;第貳節分析“諸宮調”、元“雜劇”的前身金元“院本”,已有戲劇的架式,胡忌氏認為“院本”是過渡至元“雜劇”的戲劇;“諸宮調”的曲文為宋“詞”,宋“詞”由唐“詩”進化,又稱“詩餘”。
中、唐期,已有優秀的“詞”作,宋“詞”佳作倍出,一闕“詞”代表一首樂調。〈菩薩蠻〉為唐、宋作家喜歡的“小令”。
唐代擅作〈菩薩蠻〉者,移到序言,宋代的“詞”作,編在第貳節,筆者選擇有音樂家之稱的周邦彥、文武雙全的辛棄疾。
第肆章有三節,重點在“編劇”,第壹節寫莎翁的劇作,採提綱挈領式;第貳節介紹“諸宮調”與元“雜劇”;“諸宮調”以“唱”開場,《王》劇的“雜劇”有五齣,可單獨排演。第叁節探究《董西廂》和《王西廂》的“改編”本。
王作的單元劇分別為:〈張君瑞鬧道場雜劇〉,鋪排做醮儀式、在“賴婚”後,有〈崔鶯鶯夜聽琴雜劇〉、張自聽琴,始微恙,故有〈張君瑞害相思雜劇〉、張投宿“草橋”而驚夢,產生〈草橋店夢鶯鶯雜劇〉、張一舉及第,鄭恒造謠,杜助張團圓,最後一個單元就是團圓劇〈張君瑞慶團圞雜劇〉。
第伍章主述“改編”的走向,第壹節的《董西廂》,成功打造一正一邪的角色;受薰陶的《孫飛虎搶親》,利用陌生人的隨性閒話,帶出故事的梗概。《王》劇在第一個“楔子”裡,編排鶯鶯、紅娘去佛殿散心,巧見張,為劇情留下伏筆。《曾西廂》參考《王西廂》越劇的提示型的語言,不著痕跡的轉到另一情節,拼接在同一個結構內。《陸西廂》雖說不抄襲《王西廂》,卻是在原著的架構下修改,枝節太多,失去重心。《錦西廂》編入孫飛虎的妻子,為夫報仇的橋段,誤擄到琴童,琴童因禍得福,成山寨王,張落第,紅娘下嫁鄭恒。第貳節是在寶島發展成功的兩個劇種。
試閱
第壹節 “西廂”故事的“改編”走向
一、突出次要角色的分量
⑴《董西廂》
“改編”本添加次要角色的戲份,但不是每一部新編的戲劇,都能像《董西廂》獲得讚揚;《董西廂》的次要角色有:斡旋在主角間的紅娘,正義形象的法聰。
〈鶯鶯傳〉是“西廂”故事的雛形,提及杜確的軍隊,“令於軍,軍由是戢”;《董》劇編寫杜與張生非比尋常的關係;劇裡,張幫忙解危,欲禮讓鄭恆,卻又為難 。
在〈鶯鶯傳〉中,鶯鶯沒有突出的個性,董作將其重塑,重塑後的個性,臨危不亂,堅強勇敢,挺身而出保護家人及僧侶的安危,願委身孫飛虎,夫人敷衍張,只允諾“繼子為親”。
近年,不遑多讓的著作,摻入西方的元素,《孫飛虎搶親》、《曾西廂》引入新嘗試。殊途的董、王《西廂》劇,喜劇的思維卻是同歸的。
【中呂調.牧羊關】兼【尾】聲唱:「不稔色,村沙段:鶻鴒乾澹,向日頭貛兒般眼……鬢邊蟣蝨渾如糝,你尋思大小大腌臢!口啜似貓坑,咽喉似潑懺……早是轆軸來粗細腰,穿領布袋來寬布衫」、「莫難道詩骨瘦嵓嵓,掂詳了這廝趨蹌,身分便活脫下鍾馗一二三」;“不稔色”說鄭的容貌不俊,“村沙段”形容鄭的外貌,“腌臢”同“骯髒”,“口啜”指嘴,“貓坑”即毛坑,“潑懺”有破罐之意,是據《劉知遠諸宮調》,它稱瓦罐為“瓦懺”,似說鄭的聲音像從破罐裡發出,極難聽,“轆軸”就是碌碡,壓土、打稻的石滾,述鄭的腰很粗,“碌碡”是壓平青色小石的工具,“趨蹌”原是趨承獻媚,引申醜陋的行為,亦寫成“趨搶”,“活脫下鍾馗一二三”意指鄭像鍾魁,傳說:鍾馗是唐代人,考武舉不中,相貌甚醜,成捉鬼之神 。
鄭的形象不討好,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之徒。
【仙呂調.點絳脣】,「這箇將軍,英雄名姓非佌佌。嫌小官不做,欲把山河取」、「狀貌雄雄,人見森森地懼。法聰覷,恐這人臉上,常帶著十分怒」,【咍咍令】,「生得鄧虜淪敦著大肚,眼三角鼻大唇麄,額闊頦寬眉卓竪,一部赤髭鬚」。也麼咍咍。“非佌佌”意謂非同小可,“佌佌”是微小,“森森”指看了會害怕之意,“鄧虜淪敦”的“鄧虜”為圓的意思,“淪敦”是圓的副詞,也有“圓滾淪敦”之說,“卓豎”即直豎。
“警報響起”是重要的一節,每一個“改編”本都會有描述,“警報響起”的那一刻,僧侶們紛紛走避逃竄,張嚇得,不知如何應對;有些“改編”本不重視這一節,只輕描淡寫。
塑造多面向的法聰 ,他帶領三百餘武僧奮力一搏,賊兵折服,是孫可敬的對手。
上卷,夫人先安撫張,張會錯意,中卷,夫人有條件的同意婚事,末卷,夫人以為張名落孫山而反悔,應允鄭的請求。
⑵《孫飛虎搶親》
《孫》劇承襲《董西廂》的風格,並大改造了一番,原杜確,將軍一角,換成鄭恆,孫飛虎不再橫眉豎眼,經改造後的孫,有書生形象。在劇裡,結合多種小戲,穿插歌隊。
歌隊是古希臘戲劇的一環;是歌者和舞者的組合,在祭祀進行中,邊唱邊舞,這樣的演出型式被戲劇吸收,它擔綱串場、轉換場面、美化舞台的任務,以問話的方式,導出劇情,預報出場的人物,引導觀眾做正確的判斷,安撫觀眾情緒 。
陌生人的“抬槓”隱藏作者的構思,路人甲、路人乙聊天的同時,孫飛虎和張君銳現身。
盛夏的中午,路人甲、路人乙相遇於茶亭(自助式)門口,決定一起走到茶缸前取茶,互問對方欲往何處,路人甲要去蒲州,路人乙欲往長安城,為了,孫飛虎、鄭恆起爭執,未查覺孫飛虎、張君銳已一前一後進來。張聽到路人乙透露,鄭恆今日迎娶崔。
孫幫張的方法是,張穿上孫的衣服混入迎親隊伍。剩孫一人在舞台踱步。空擋片刻,上來一隊八至十六位的兒童 。
唱著中國味的兒歌,與迎親行列二部合唱,讓崔、阿紅有預備的時間。兒童們自右後方下場,換崔、阿紅入茶亭,崔一副我不想嫁鄭的樣子,她的表情木然,已經離開的路人乙,突然從右後方飛奔進來,慌張地,說了三聲:「強盜來了」,馬上轉身,走出茶亭。其他人沒有出聲,只有姿勢、表情、動作,像在演“默劇”。(第一幕)
鄭急忙調集親信,臨走前,囑咐張照顧崔。
“默劇”幫助了動畫這個行業的發展。亞里斯多德的《詩學》第一章述:「……這一切總得來說都是模仿……」。“默劇”由“啞劇”而來,“啞劇”的模仿較易理解,“默劇”不僅利用脊椎的彎曲,動作的範圍也較廣、較抽象。西方的“默劇”成形於古希臘,“啞劇”跟著希臘戲劇傳進羅馬 。
幕啟時,仍是前幕的坐姿,三人如木偶般一動也不動,重複同樣的話,有點像鸚鵡。
沒注意,茶亭出現三位瞎子;安排瞎子的作用在暗喻,暗喻三人什麼都看不清,只會等待別人的擺佈。
熱心的路人乙,不知不覺的又來到茶亭,跟他們說:「有一夥強人」,朝這裡來,嚇得他們直打哆嗦,路人乙怕鬧出人命,不再回茶亭。
鄭雖然回來了,卻不願保護崔,只想到一個主意||崔扮婢女,阿紅扮小姐,其實是,鄭害怕被孫擄走。
孫自右後方上場,調來三頂轎子,將三人請上山。(第二幕)
這一幕借用“皮影戲”的表現方法,帷幕上,顯現的是抬轎嘍囉的影子,帷幕後是火把照著抬轎嘍囉。
正在等待時,三人竟為了鄭恆爭吵,張認為,鄭恆恐怕不會帶兵來,因為他膽小。
孫恢復第一幕的裝扮,著文士的服飾,三人不認識站在面前的人,崔不習慣侍候人,想把衣服換回來。
孫現出強盜的面目,命令張穿他的衣服,張不得已,只好照辦。(第三幕)
姚作採前後一貫的寫法;三個月後,一個深秋的中午,與第一幕的景物相同,正巧,路人甲、路人乙又在茶亭相遇,路人乙從那天孫來搶親說起,鄭趕緊搬大軍,奪回他的夫人,孫被五花大綁,遊街示眾,路人甲不相信路人乙說的,快打了起來。自舞台的右後方上來一群手挽手、邊唱邊跳的兒童,人數、裝束和第一幕相同,跳著面無表情的“木偶舞”。
《孫》劇編改主要角色,也編改次要角色。君銳的考運不濟,屢試不中,因而自卑、退縮,崔不諒解。鄭、孫有不錯的家世,孫為飢荒所逼,淪為盜匪,把崔、張擄到山上,不知擄到的是阿紅,他為避官兵的追補,第二度興起換衣的念頭。鄭是將軍之子,追捕孫,一直落空,這回又抓錯人(抓到的是張) 。崔、張、鄭、孫無望的收場,沒有結局的設計,創造另類的悲劇。
曾永義師認為“傀儡戲”、“皮影戲”以及“布袋戲”,也和“說唱”、戲曲有關係。“木偶戲”中的“木偶”,手足須有人以線操持。古時有活人殉葬的習俗,因太殘忍,改用“偶”,演變為表演,供娛樂大眾 。
以上內容節錄自《《董西廂》、《王西廂》突出之“編劇”》邱安慈◎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3645431.pdf
一、突出次要角色的分量
⑴《董西廂》
“改編”本添加次要角色的戲份,但不是每一部新編的戲劇,都能像《董西廂》獲得讚揚;《董西廂》的次要角色有:斡旋在主角間的紅娘,正義形象的法聰。
〈鶯鶯傳〉是“西廂”故事的雛形,提及杜確的軍隊,“令於軍,軍由是戢”;《董》劇編寫杜與張生非比尋常的關係;劇裡,張幫忙解危,欲禮讓鄭恆,卻又為難 。
在〈鶯鶯傳〉中,鶯鶯沒有突出的個性,董作將其重塑,重塑後的個性,臨危不亂,堅強勇敢,挺身而出保護家人及僧侶的安危,願委身孫飛虎,夫人敷衍張,只允諾“繼子為親”。
近年,不遑多讓的著作,摻入西方的元素,《孫飛虎搶親》、《曾西廂》引入新嘗試。殊途的董、王《西廂》劇,喜劇的思維卻是同歸的。
【中呂調.牧羊關】兼【尾】聲唱:「不稔色,村沙段:鶻鴒乾澹,向日頭貛兒般眼……鬢邊蟣蝨渾如糝,你尋思大小大腌臢!口啜似貓坑,咽喉似潑懺……早是轆軸來粗細腰,穿領布袋來寬布衫」、「莫難道詩骨瘦嵓嵓,掂詳了這廝趨蹌,身分便活脫下鍾馗一二三」;“不稔色”說鄭的容貌不俊,“村沙段”形容鄭的外貌,“腌臢”同“骯髒”,“口啜”指嘴,“貓坑”即毛坑,“潑懺”有破罐之意,是據《劉知遠諸宮調》,它稱瓦罐為“瓦懺”,似說鄭的聲音像從破罐裡發出,極難聽,“轆軸”就是碌碡,壓土、打稻的石滾,述鄭的腰很粗,“碌碡”是壓平青色小石的工具,“趨蹌”原是趨承獻媚,引申醜陋的行為,亦寫成“趨搶”,“活脫下鍾馗一二三”意指鄭像鍾魁,傳說:鍾馗是唐代人,考武舉不中,相貌甚醜,成捉鬼之神 。
鄭的形象不討好,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之徒。
【仙呂調.點絳脣】,「這箇將軍,英雄名姓非佌佌。嫌小官不做,欲把山河取」、「狀貌雄雄,人見森森地懼。法聰覷,恐這人臉上,常帶著十分怒」,【咍咍令】,「生得鄧虜淪敦著大肚,眼三角鼻大唇麄,額闊頦寬眉卓竪,一部赤髭鬚」。也麼咍咍。“非佌佌”意謂非同小可,“佌佌”是微小,“森森”指看了會害怕之意,“鄧虜淪敦”的“鄧虜”為圓的意思,“淪敦”是圓的副詞,也有“圓滾淪敦”之說,“卓豎”即直豎。
“警報響起”是重要的一節,每一個“改編”本都會有描述,“警報響起”的那一刻,僧侶們紛紛走避逃竄,張嚇得,不知如何應對;有些“改編”本不重視這一節,只輕描淡寫。
塑造多面向的法聰 ,他帶領三百餘武僧奮力一搏,賊兵折服,是孫可敬的對手。
上卷,夫人先安撫張,張會錯意,中卷,夫人有條件的同意婚事,末卷,夫人以為張名落孫山而反悔,應允鄭的請求。
⑵《孫飛虎搶親》
《孫》劇承襲《董西廂》的風格,並大改造了一番,原杜確,將軍一角,換成鄭恆,孫飛虎不再橫眉豎眼,經改造後的孫,有書生形象。在劇裡,結合多種小戲,穿插歌隊。
歌隊是古希臘戲劇的一環;是歌者和舞者的組合,在祭祀進行中,邊唱邊舞,這樣的演出型式被戲劇吸收,它擔綱串場、轉換場面、美化舞台的任務,以問話的方式,導出劇情,預報出場的人物,引導觀眾做正確的判斷,安撫觀眾情緒 。
陌生人的“抬槓”隱藏作者的構思,路人甲、路人乙聊天的同時,孫飛虎和張君銳現身。
盛夏的中午,路人甲、路人乙相遇於茶亭(自助式)門口,決定一起走到茶缸前取茶,互問對方欲往何處,路人甲要去蒲州,路人乙欲往長安城,為了,孫飛虎、鄭恆起爭執,未查覺孫飛虎、張君銳已一前一後進來。張聽到路人乙透露,鄭恆今日迎娶崔。
孫幫張的方法是,張穿上孫的衣服混入迎親隊伍。剩孫一人在舞台踱步。空擋片刻,上來一隊八至十六位的兒童 。
唱著中國味的兒歌,與迎親行列二部合唱,讓崔、阿紅有預備的時間。兒童們自右後方下場,換崔、阿紅入茶亭,崔一副我不想嫁鄭的樣子,她的表情木然,已經離開的路人乙,突然從右後方飛奔進來,慌張地,說了三聲:「強盜來了」,馬上轉身,走出茶亭。其他人沒有出聲,只有姿勢、表情、動作,像在演“默劇”。(第一幕)
鄭急忙調集親信,臨走前,囑咐張照顧崔。
“默劇”幫助了動畫這個行業的發展。亞里斯多德的《詩學》第一章述:「……這一切總得來說都是模仿……」。“默劇”由“啞劇”而來,“啞劇”的模仿較易理解,“默劇”不僅利用脊椎的彎曲,動作的範圍也較廣、較抽象。西方的“默劇”成形於古希臘,“啞劇”跟著希臘戲劇傳進羅馬 。
幕啟時,仍是前幕的坐姿,三人如木偶般一動也不動,重複同樣的話,有點像鸚鵡。
沒注意,茶亭出現三位瞎子;安排瞎子的作用在暗喻,暗喻三人什麼都看不清,只會等待別人的擺佈。
熱心的路人乙,不知不覺的又來到茶亭,跟他們說:「有一夥強人」,朝這裡來,嚇得他們直打哆嗦,路人乙怕鬧出人命,不再回茶亭。
鄭雖然回來了,卻不願保護崔,只想到一個主意||崔扮婢女,阿紅扮小姐,其實是,鄭害怕被孫擄走。
孫自右後方上場,調來三頂轎子,將三人請上山。(第二幕)
這一幕借用“皮影戲”的表現方法,帷幕上,顯現的是抬轎嘍囉的影子,帷幕後是火把照著抬轎嘍囉。
正在等待時,三人竟為了鄭恆爭吵,張認為,鄭恆恐怕不會帶兵來,因為他膽小。
孫恢復第一幕的裝扮,著文士的服飾,三人不認識站在面前的人,崔不習慣侍候人,想把衣服換回來。
孫現出強盜的面目,命令張穿他的衣服,張不得已,只好照辦。(第三幕)
姚作採前後一貫的寫法;三個月後,一個深秋的中午,與第一幕的景物相同,正巧,路人甲、路人乙又在茶亭相遇,路人乙從那天孫來搶親說起,鄭趕緊搬大軍,奪回他的夫人,孫被五花大綁,遊街示眾,路人甲不相信路人乙說的,快打了起來。自舞台的右後方上來一群手挽手、邊唱邊跳的兒童,人數、裝束和第一幕相同,跳著面無表情的“木偶舞”。
《孫》劇編改主要角色,也編改次要角色。君銳的考運不濟,屢試不中,因而自卑、退縮,崔不諒解。鄭、孫有不錯的家世,孫為飢荒所逼,淪為盜匪,把崔、張擄到山上,不知擄到的是阿紅,他為避官兵的追補,第二度興起換衣的念頭。鄭是將軍之子,追捕孫,一直落空,這回又抓錯人(抓到的是張) 。崔、張、鄭、孫無望的收場,沒有結局的設計,創造另類的悲劇。
曾永義師認為“傀儡戲”、“皮影戲”以及“布袋戲”,也和“說唱”、戲曲有關係。“木偶戲”中的“木偶”,手足須有人以線操持。古時有活人殉葬的習俗,因太殘忍,改用“偶”,演變為表演,供娛樂大眾 。
以上內容節錄自《《董西廂》、《王西廂》突出之“編劇”》邱安慈◎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3645431.pdf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