洄瀾紀事: 花蓮時光記事簿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內容簡介
1. 風土之美:以花蓮的山海景致作為背景,讓讀者重新認識土地。
2. 日常書寫:細膩刻畫街角、聲音、人物,衍生出地方生活的溫度。
3. 圖文並呈:畫作與文字相互呼應,讓閱讀體驗多一層視覺深度。
4. 記憶留痕:透過個人視角,將生活片段化為共同的文化印象。
《洄瀾紀事》是一部獻給花蓮的深情書寫,也是一次文字與圖像的雙重創作。洄瀾,是花蓮的古稱,也是詩人陳克華的出生地。本書以詩與散文為經,作者親繪的彩色畫作為緯,共同織成一幅關於故鄉的完整圖景。
在文字裡,花蓮的山海被轉化為會呼吸、有靈魂的存在。從群山到縱谷,從海口到小鎮,詩人以凝視與回望,捕捉土地上的美麗與滄桑。在畫筆下,印象則化作線條與色彩,帶領讀者進入另一種視覺的詩意。
本書並非單純的地方紀錄,而是把花蓮放進生命與時代的脈絡中加以凝視。它既是旅行者的眼,也是歸鄉人的心。透過一首首詩、一次次的反覆,讀者看見的不只是地理風景,而是人與土地之間永難割捨的情感。
《洄瀾紀事》動人的地方,在於它讓故鄉既具體又抽象:它是山川,是大海,是街角的日常;同時,它也是記憶、是歸屬、是難以命名的鄉愁。陳克華用文字與畫筆告訴我們:即使漂泊,心中總有一個「洄瀾」作為靈魂的港口。
這是一本可以閱讀、可以凝視、也值得珍藏的作品。對花蓮人而言,它是土地的溫柔紀錄;對非花蓮人而言,它是一面照見自己根源與情感的鏡子。
2. 日常書寫:細膩刻畫街角、聲音、人物,衍生出地方生活的溫度。
3. 圖文並呈:畫作與文字相互呼應,讓閱讀體驗多一層視覺深度。
4. 記憶留痕:透過個人視角,將生活片段化為共同的文化印象。
《洄瀾紀事》是一部獻給花蓮的深情書寫,也是一次文字與圖像的雙重創作。洄瀾,是花蓮的古稱,也是詩人陳克華的出生地。本書以詩與散文為經,作者親繪的彩色畫作為緯,共同織成一幅關於故鄉的完整圖景。
在文字裡,花蓮的山海被轉化為會呼吸、有靈魂的存在。從群山到縱谷,從海口到小鎮,詩人以凝視與回望,捕捉土地上的美麗與滄桑。在畫筆下,印象則化作線條與色彩,帶領讀者進入另一種視覺的詩意。
本書並非單純的地方紀錄,而是把花蓮放進生命與時代的脈絡中加以凝視。它既是旅行者的眼,也是歸鄉人的心。透過一首首詩、一次次的反覆,讀者看見的不只是地理風景,而是人與土地之間永難割捨的情感。
《洄瀾紀事》動人的地方,在於它讓故鄉既具體又抽象:它是山川,是大海,是街角的日常;同時,它也是記憶、是歸屬、是難以命名的鄉愁。陳克華用文字與畫筆告訴我們:即使漂泊,心中總有一個「洄瀾」作為靈魂的港口。
這是一本可以閱讀、可以凝視、也值得珍藏的作品。對花蓮人而言,它是土地的溫柔紀錄;對非花蓮人而言,它是一面照見自己根源與情感的鏡子。
目錄
目錄
【序詩】我願我的死是在花蓮的冬季…………8
【代序】某個南濱午後…………12
第一部 詩我花蓮
往天祥路上…………16
北廻線上…………22
海豚搖籃曲—憶你在花蓮海岸…………24
那隻貓不再出現—寫給在花蓮Sun-Cat…………28
死者—我既完全明白,為何我還為你哭?(林徽音)…………30
不遠的花蓮港—仿流行歌曲歌詞而作…………32
末日記(四首)…………34
七七—寫給父親…………44
擱淺…………52
你走後仍然很忙…………56
回家…………58
標點—我感覺葬禮在腦海裡進行(艾彌莉.狄金遜)…………60
窮盡…………62
結論…………64
我願做半夢半醒人…………66
聖嬰…………68
我們已然召喚聖嬰…………70
暴雨…………72
大雨之夜…………74
城市突然整個暗了下來…………76
霧霾㈠…………78
霧…………80
暴雨打在每個相似城市…………82
下雨天…………84
霧霾㈡…………86
反聖嬰年情事…………88
天…………90
脊椎麻醉…………92
末日俳句…………96
第二部 兩地書(台北—花蓮)
花蓮海嘯記…………102
去鯉魚潭看螢火蟲,好嗎?…………106
父親的蘭花…………110
暗夜豬隻…………112
山前山後百花開…………114
嬰兒房…………116
青青校樹待何時?…………118
為何對稱?…………122
早晨七點五十七分…………124
好樣的,Samuel…………126
「花蓮大理石」之家…………128
哲學家螞蟻…………132
無明最深,恐懼回頭…………134
兩個古巴…………136
永遠的綠光…………142
後記(三篇)
1.父親…………146
2.創作自敘…………154
3.閱讀自敘…………158
【附錄】
與詩人擦身而過,望著遠逝的背影,我們乃明白了生活/劉富良
…………162
【序詩】我願我的死是在花蓮的冬季…………8
【代序】某個南濱午後…………12
第一部 詩我花蓮
往天祥路上…………16
北廻線上…………22
海豚搖籃曲—憶你在花蓮海岸…………24
那隻貓不再出現—寫給在花蓮Sun-Cat…………28
死者—我既完全明白,為何我還為你哭?(林徽音)…………30
不遠的花蓮港—仿流行歌曲歌詞而作…………32
末日記(四首)…………34
七七—寫給父親…………44
擱淺…………52
你走後仍然很忙…………56
回家…………58
標點—我感覺葬禮在腦海裡進行(艾彌莉.狄金遜)…………60
窮盡…………62
結論…………64
我願做半夢半醒人…………66
聖嬰…………68
我們已然召喚聖嬰…………70
暴雨…………72
大雨之夜…………74
城市突然整個暗了下來…………76
霧霾㈠…………78
霧…………80
暴雨打在每個相似城市…………82
下雨天…………84
霧霾㈡…………86
反聖嬰年情事…………88
天…………90
脊椎麻醉…………92
末日俳句…………96
第二部 兩地書(台北—花蓮)
花蓮海嘯記…………102
去鯉魚潭看螢火蟲,好嗎?…………106
父親的蘭花…………110
暗夜豬隻…………112
山前山後百花開…………114
嬰兒房…………116
青青校樹待何時?…………118
為何對稱?…………122
早晨七點五十七分…………124
好樣的,Samuel…………126
「花蓮大理石」之家…………128
哲學家螞蟻…………132
無明最深,恐懼回頭…………134
兩個古巴…………136
永遠的綠光…………142
後記(三篇)
1.父親…………146
2.創作自敘…………154
3.閱讀自敘…………158
【附錄】
與詩人擦身而過,望著遠逝的背影,我們乃明白了生活/劉富良
…………162
序/導讀
【導讀】
花蓮,向來以山海相擁、景致壯闊而聞名。但《洄瀾紀事》所要帶領我們看到的,並不是旅人匆匆掠影的觀光風景,而是深藏在日常裡的細微呼吸。
在這本書中,陳克華用文字記下街巷的光影、人情的溫度,甚至連微小的聲音與氣味,都能被他溫柔收攏。這些篇章既像散文,也像一段段口述的記憶,讓讀者跟著走進花蓮的日與夜。與此同時,他以畫筆留下色彩,讓那些難以言說的瞬間,在紙上獲得另一種生命。
《洄瀾紀事》不追求宏大的敘事,而是將日常的片刻視為值得保存的風景。它所傳遞的,不只是個人的懷想,更是一種土地的氣息——每一幅畫、每一段文字,都在提醒我們:真正的花蓮,不僅存在於壯麗山海之間,也潛伏在轉角的微笑與午後的光裡。
對讀者而言,無論是否來過花蓮,都能在字裡行間與畫布之間找到共鳴:對土地的依戀、對離別的感傷、對歸屬的追問。這些經驗超越地域,成為普遍的人生議題。
因此,《洄瀾紀事》既是花蓮的紀事,也是每個人的紀事。它提醒我們:故鄉不是靜止的座標,而是隨著生命不斷變化的情感風景。而文字與圖像,正是將這份風景留存下來的最好方式。
【代序】某個南濱午後
我是在花蓮海邊長大的。一九六○年代的花蓮的海,和廿一世紀的今日,非常,非常不同。拜二○○六年太平洋詩歌節之賜,我以偷閒的心情重遊了從港口至南濱這段海岸。童年的感覺有一些些回來了,但物換星移,滄海桑田之感嘆,其實更多。童年的花蓮海邊佈滿了神奇的鵝卵美石,在海水浸溼下映著天光,每一顆都有如寶石一般。無怪乎每次去總滿口袋石頭回來,也自小薰染了花蓮人玩石、玩漂流木等「靠海吃海」的習性。台灣經濟起飛時,花蓮海岸的鵝卵石也大舉外銷,我的國小、國中同學們的暑假打工,便是在海邊撿石頭。
而這時,花蓮海濱的沙灘長度竟大幅縮短了,從前跨過堤防還得走上長長一段路才能踏到浪,而今,竟只有數十呎之遙。高一時花中外海頗具歷史的白燈塔被炸燬了,花蓮港區延伸向南濱。花中高三在停課準備聯考時,同學時常翻及腰的短牆出去,到海邊捕熱帶魚。經常滿滿一塑膠袋子花花綠綠、奇形怪狀的魚帶回教室。如今,當然是絕不可能了。但二○○六年從亞士都飯店向北,越過港區,朝已成觀光景點的七星潭走,其實遠比不上往南濱方向,朝南濱市埸及公園走這一段來得美。而這一段海灘,也正好也是我童年留連忘返的遊戲場。
如今我揹著略顯突兀的相機,邊走邊試著拍下每一顆石頭、每一道浪潮,每一吋天光,但其實是試圖捕捉童年的記憶。並非週末,又非假期,一路行人稀少,四下靜悄,只有海浪拍岸聲分明,走到了開闊處,有人騎腳踏車前來,把車停在堤上,就坐在石頭上怔怔地看海。不知為什麼這樣尋常的景像帶給我極大的震動—原來,幾十年來,花蓮人看海的姿勢沒有改變!海變了,
沙灘短了,鵝卵石少了,堤防加高了,又多了醜陋的消波塊,人也該不是當年的看海人了?—但花蓮人看海的姿勢、眼晴,看海的那顆心,幾十年赫然沒變!真如佛家言:「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時間並未真正帶走一切!如今反而是看海人的那姿勢安慰了我。冬天花蓮的海天總是清一色地陰沉沉,不似夏天時有寶石礦般有層次複雜的藍。我拍完照,騎上腳踏車,似乎不再像來時那麼失落了,原來在海邊看海的那中年男子,不知何時已經走了,我把單車騎上堤防,單腳點地,迎著獵獵海風,將視線投向海天極遠處,天地悠悠,人類的存在渺如滄海之一粟。除了這些尋常感慨,我並不知道每個花蓮人騎腳踏車看海時,都看到了什麼?
我把單車停在堤上,在岩石上坐下來,遞補了方才那人的位置。
2008⁄2⁄26
花蓮,向來以山海相擁、景致壯闊而聞名。但《洄瀾紀事》所要帶領我們看到的,並不是旅人匆匆掠影的觀光風景,而是深藏在日常裡的細微呼吸。
在這本書中,陳克華用文字記下街巷的光影、人情的溫度,甚至連微小的聲音與氣味,都能被他溫柔收攏。這些篇章既像散文,也像一段段口述的記憶,讓讀者跟著走進花蓮的日與夜。與此同時,他以畫筆留下色彩,讓那些難以言說的瞬間,在紙上獲得另一種生命。
《洄瀾紀事》不追求宏大的敘事,而是將日常的片刻視為值得保存的風景。它所傳遞的,不只是個人的懷想,更是一種土地的氣息——每一幅畫、每一段文字,都在提醒我們:真正的花蓮,不僅存在於壯麗山海之間,也潛伏在轉角的微笑與午後的光裡。
對讀者而言,無論是否來過花蓮,都能在字裡行間與畫布之間找到共鳴:對土地的依戀、對離別的感傷、對歸屬的追問。這些經驗超越地域,成為普遍的人生議題。
因此,《洄瀾紀事》既是花蓮的紀事,也是每個人的紀事。它提醒我們:故鄉不是靜止的座標,而是隨著生命不斷變化的情感風景。而文字與圖像,正是將這份風景留存下來的最好方式。
【代序】某個南濱午後
我是在花蓮海邊長大的。一九六○年代的花蓮的海,和廿一世紀的今日,非常,非常不同。拜二○○六年太平洋詩歌節之賜,我以偷閒的心情重遊了從港口至南濱這段海岸。童年的感覺有一些些回來了,但物換星移,滄海桑田之感嘆,其實更多。童年的花蓮海邊佈滿了神奇的鵝卵美石,在海水浸溼下映著天光,每一顆都有如寶石一般。無怪乎每次去總滿口袋石頭回來,也自小薰染了花蓮人玩石、玩漂流木等「靠海吃海」的習性。台灣經濟起飛時,花蓮海岸的鵝卵石也大舉外銷,我的國小、國中同學們的暑假打工,便是在海邊撿石頭。
而這時,花蓮海濱的沙灘長度竟大幅縮短了,從前跨過堤防還得走上長長一段路才能踏到浪,而今,竟只有數十呎之遙。高一時花中外海頗具歷史的白燈塔被炸燬了,花蓮港區延伸向南濱。花中高三在停課準備聯考時,同學時常翻及腰的短牆出去,到海邊捕熱帶魚。經常滿滿一塑膠袋子花花綠綠、奇形怪狀的魚帶回教室。如今,當然是絕不可能了。但二○○六年從亞士都飯店向北,越過港區,朝已成觀光景點的七星潭走,其實遠比不上往南濱方向,朝南濱市埸及公園走這一段來得美。而這一段海灘,也正好也是我童年留連忘返的遊戲場。
如今我揹著略顯突兀的相機,邊走邊試著拍下每一顆石頭、每一道浪潮,每一吋天光,但其實是試圖捕捉童年的記憶。並非週末,又非假期,一路行人稀少,四下靜悄,只有海浪拍岸聲分明,走到了開闊處,有人騎腳踏車前來,把車停在堤上,就坐在石頭上怔怔地看海。不知為什麼這樣尋常的景像帶給我極大的震動—原來,幾十年來,花蓮人看海的姿勢沒有改變!海變了,
沙灘短了,鵝卵石少了,堤防加高了,又多了醜陋的消波塊,人也該不是當年的看海人了?—但花蓮人看海的姿勢、眼晴,看海的那顆心,幾十年赫然沒變!真如佛家言:「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時間並未真正帶走一切!如今反而是看海人的那姿勢安慰了我。冬天花蓮的海天總是清一色地陰沉沉,不似夏天時有寶石礦般有層次複雜的藍。我拍完照,騎上腳踏車,似乎不再像來時那麼失落了,原來在海邊看海的那中年男子,不知何時已經走了,我把單車騎上堤防,單腳點地,迎著獵獵海風,將視線投向海天極遠處,天地悠悠,人類的存在渺如滄海之一粟。除了這些尋常感慨,我並不知道每個花蓮人騎腳踏車看海時,都看到了什麼?
我把單車停在堤上,在岩石上坐下來,遞補了方才那人的位置。
2008⁄2⁄26
試閱
那隻貓不再出現
—寫給在花蓮Sun-Cat
那隻貓不再出現,很久
很久以後你才察覺,久過
一隻狗。你提著
狗的沉重的屍體來到水邊
想起貓
貓的重量當不至如此
想起貓一向的不留痕跡
以至當牠已消失好一陣子—
像是對人心的一種考驗似地:
你有多愛貓?
愛到能理解並
尊重一隻貓天賦的自由?
並能時刻牢記牠的 在
與不在,並能
完全接受牠的
不給任何理由?
愛到給牠完整的孤獨
像給自己那般理所當然。在冥河般的水邊
我們放走狗的屍體
彷彿那是我們的靈魂
擅於吠咬,防衛,討好,和爭食—
只有貓
只有貓能統御
全宇宙的安靜—
此刻有無數出生與死亡
卻分毫無損的安靜;
我們彷彿感受到
神正踩著貓一般無聲的步子
出現在不遠處,微顫的樹稍……
海豚搖籃曲
—憶你在花蓮海岸
海豚躍出於你瞳之海面
瞬間閃逝
短暫如在你身上殘留的
年輕男孩善泅的背影—
為了守住與海豚重逢的誓言
我日夜守住大海
以眼睛巡弋
一瞬繞行千匝
(是的,那如精靈一般出沒海上的男孩
我眼見 卻無以為憑
口說,卻只能
以至深的抽象音樂 做為語言)
而宇宙始終奇異底靜默
袖手旁觀
無視我經年勞苦
在夜空植滿晶瑩的想像—
想像之外
只有海豚。
因此我守住了大海 守住
守住—
直到我懷疑 曾有那麼一刻
所有海豚都睡著了
在沉澱著厚厚的夢的海底
漸漸,水母的歌聲歇止了
死水漫至耳際,我的呻吟
化身一株株虛弱 背陽的海草:
「那曾經成群追逐過我
又被我苦苦追逐過的……」
我至愛的深藍啊—海豚曾偷偷
偷偷尾隨 接近我
試圖教我
真正大塊豐饒的 大自由的
大遊戲與大歌唱的
那一隻年輕矯健的海豚—
頻頻高舉起他智慧而頑皮的長吻
向我致意……
我問海︰都那裡去了?今夜
鄉愁被海豚歌聲所治癒的水手如我
寂寞被海豚歌聲所挑動的星球
記憶的沉船
躺在幽深的死海海底
泛著人魚骨骸的燐光……
「你來……如果你真的前來
你該明白其實
你也是一隻海豚……」
我清楚聽見你說
但我猶豫
望著時光一去不返的方向
我只有不停旋轉
像所有被地球眺望過的星球
無法停下祂們
各自公轉與自轉—
終於那是海豚不曾再出現的海面
我燈塔般昇起的凝視
如深埋夜霧裡的星星
八方霧角如歌如泣︰
「你聽,海豚都睡著了……」
此際,海豚偎在我身邊
一如我偎住整座海洋
且確信流星因負荷不住過多願望
而墮入另一個黎明—此刻
我聽見
只有兒童才能聽見的
海豚搖籃曲……
〈山前山後百花開〉
2008年社區羊蹄甲一連開了四次。潦潦草草地。從沒有見過那麼垂頭喪氣,潰不成軍的羊蹄甲。據我的「花開日記」,2009年的大事之一,便是家居附近的櫻花居然七月開了一陣子。看那鋪陳在鳳凰木下的滿簇粉紅,像一蓬熱騰騰的妖氣。
2010年在花蓮老家過春節,年初三騎腳踏車在一處昔日林業局貯木場改建的公園水池邊,發現整片盛大綻放的紫蓮花,覆滿整個池面。豔陽炙烈,曬得我週身發癢,躲到樹蔭下拍照,不能置信這是農曆臘月景象。
2012年過完年去中正大學演講,照例拜訪校園著名的黃金風鈴木,卻發現花和篋同時掛在樹梢。「這己是今年第二次開花了,怪的是天氣冷下去又立刻回暖,居然又開了一次,」老師語重心長告訴我:「從沒有看過風鈴木花篋同在,今年嘉義怕有天災……」
我才笑他鐵口直斷,之後果然五月豪雨,下到嘉義縣首次封路。
而今年冬天感覺比往年冷一點,北美歐洲也傳來大風雪的訊息,春暖時節友人約上陽明山洗溫泉,山腰上竟然還能見到櫻花盛開。
「這山櫻會不會太晚謝了……」朋友說:「都快四月了……」
才驚覺溫泉旅館的花木,皆怪異地掛著幾朵花苞,首先山茶不知何時開了,不旺但懶懶還在,應時的杜鵑半開,但只是意思到了;還有秋天才飄香的桂花,竟然滿樹崢嶸,更不說花期長的扶桑芙蓉,加上提早降臨的炮仗花,還真眼花撩亂。
「這……」朋友不安地打趣:「真的是百花盛開了!」
懷著這不安到六月,往福建武夷一遊,卻發現一路青翠異常,原來是毛竹的新竹已成,滿山遍野的新鮮粉綠,想起台北家裡露台上的竹子,也正好長成這個模樣。
不知為什麼,這樣一想,心頭彷彿一塊石頭落地。
—寫給在花蓮Sun-Cat
那隻貓不再出現,很久
很久以後你才察覺,久過
一隻狗。你提著
狗的沉重的屍體來到水邊
想起貓
貓的重量當不至如此
想起貓一向的不留痕跡
以至當牠已消失好一陣子—
像是對人心的一種考驗似地:
你有多愛貓?
愛到能理解並
尊重一隻貓天賦的自由?
並能時刻牢記牠的 在
與不在,並能
完全接受牠的
不給任何理由?
愛到給牠完整的孤獨
像給自己那般理所當然。在冥河般的水邊
我們放走狗的屍體
彷彿那是我們的靈魂
擅於吠咬,防衛,討好,和爭食—
只有貓
只有貓能統御
全宇宙的安靜—
此刻有無數出生與死亡
卻分毫無損的安靜;
我們彷彿感受到
神正踩著貓一般無聲的步子
出現在不遠處,微顫的樹稍……
海豚搖籃曲
—憶你在花蓮海岸
海豚躍出於你瞳之海面
瞬間閃逝
短暫如在你身上殘留的
年輕男孩善泅的背影—
為了守住與海豚重逢的誓言
我日夜守住大海
以眼睛巡弋
一瞬繞行千匝
(是的,那如精靈一般出沒海上的男孩
我眼見 卻無以為憑
口說,卻只能
以至深的抽象音樂 做為語言)
而宇宙始終奇異底靜默
袖手旁觀
無視我經年勞苦
在夜空植滿晶瑩的想像—
想像之外
只有海豚。
因此我守住了大海 守住
守住—
直到我懷疑 曾有那麼一刻
所有海豚都睡著了
在沉澱著厚厚的夢的海底
漸漸,水母的歌聲歇止了
死水漫至耳際,我的呻吟
化身一株株虛弱 背陽的海草:
「那曾經成群追逐過我
又被我苦苦追逐過的……」
我至愛的深藍啊—海豚曾偷偷
偷偷尾隨 接近我
試圖教我
真正大塊豐饒的 大自由的
大遊戲與大歌唱的
那一隻年輕矯健的海豚—
頻頻高舉起他智慧而頑皮的長吻
向我致意……
我問海︰都那裡去了?今夜
鄉愁被海豚歌聲所治癒的水手如我
寂寞被海豚歌聲所挑動的星球
記憶的沉船
躺在幽深的死海海底
泛著人魚骨骸的燐光……
「你來……如果你真的前來
你該明白其實
你也是一隻海豚……」
我清楚聽見你說
但我猶豫
望著時光一去不返的方向
我只有不停旋轉
像所有被地球眺望過的星球
無法停下祂們
各自公轉與自轉—
終於那是海豚不曾再出現的海面
我燈塔般昇起的凝視
如深埋夜霧裡的星星
八方霧角如歌如泣︰
「你聽,海豚都睡著了……」
此際,海豚偎在我身邊
一如我偎住整座海洋
且確信流星因負荷不住過多願望
而墮入另一個黎明—此刻
我聽見
只有兒童才能聽見的
海豚搖籃曲……
〈山前山後百花開〉
2008年社區羊蹄甲一連開了四次。潦潦草草地。從沒有見過那麼垂頭喪氣,潰不成軍的羊蹄甲。據我的「花開日記」,2009年的大事之一,便是家居附近的櫻花居然七月開了一陣子。看那鋪陳在鳳凰木下的滿簇粉紅,像一蓬熱騰騰的妖氣。
2010年在花蓮老家過春節,年初三騎腳踏車在一處昔日林業局貯木場改建的公園水池邊,發現整片盛大綻放的紫蓮花,覆滿整個池面。豔陽炙烈,曬得我週身發癢,躲到樹蔭下拍照,不能置信這是農曆臘月景象。
2012年過完年去中正大學演講,照例拜訪校園著名的黃金風鈴木,卻發現花和篋同時掛在樹梢。「這己是今年第二次開花了,怪的是天氣冷下去又立刻回暖,居然又開了一次,」老師語重心長告訴我:「從沒有看過風鈴木花篋同在,今年嘉義怕有天災……」
我才笑他鐵口直斷,之後果然五月豪雨,下到嘉義縣首次封路。
而今年冬天感覺比往年冷一點,北美歐洲也傳來大風雪的訊息,春暖時節友人約上陽明山洗溫泉,山腰上竟然還能見到櫻花盛開。
「這山櫻會不會太晚謝了……」朋友說:「都快四月了……」
才驚覺溫泉旅館的花木,皆怪異地掛著幾朵花苞,首先山茶不知何時開了,不旺但懶懶還在,應時的杜鵑半開,但只是意思到了;還有秋天才飄香的桂花,竟然滿樹崢嶸,更不說花期長的扶桑芙蓉,加上提早降臨的炮仗花,還真眼花撩亂。
「這……」朋友不安地打趣:「真的是百花盛開了!」
懷著這不安到六月,往福建武夷一遊,卻發現一路青翠異常,原來是毛竹的新竹已成,滿山遍野的新鮮粉綠,想起台北家裡露台上的竹子,也正好長成這個模樣。
不知為什麼,這樣一想,心頭彷彿一塊石頭落地。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