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誕生的時候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一種如同「未來森林」般的住居
超越現代的嶄新建築哲學
「過去複雜的東西將會變得單純,而單純的東西將變得複雜;過去一切都能完全控制的建築裡頭,將會有無法加以絕對控制的他者進到裡面來。
而就在這當中,將有全新的建築現身。」--藤本壯介
跨越現代主義從外而內的大秩序,從「部分與部分」的關係出發,尋找建築之間的曖昧空間──這就是藤本壯介的建築。他以「未來的森林」這樣的意象,逐步勾勒出他心目中的理想建築樣態:「猶如森林般的存在,多樣性與單純性共存、被不自由與契機所充滿的狀態。那兒有光,有場域。」
從精神病院的病棟、作業療法的工作坊建築出發,藤本壯介在早期就從這些同時是住居空間、但又帶著都市多樣性的建築案中,發展出「既是家、也是都市」的思維,重新定義住居的空間。居住的屋舍對他來說,不再只是以牆面來區隔外界、劃分內部,而是將建築視為一種關係的結構,透過內部空間彼此間的連結,從部分之間搭建出的微型新秩序,從而構建出建築整體。
這樣的建築,就像是樹林中,單獨的樹與樹之間,彼此連結起來而成為森林;具有著森林的樹這樣整體的單純性,但同時又有著林間不同樹構成的多樣複雜。這樣既單純又多樣的雙面性,成為藤本式建築哲學的核心──他所嘗試的並非是以外部框架套入定義,而是從微型的關係進入細緻地將搭築出空間地形、延展了住居與空間的可能性。
在這本書中,藤本壯介提出「作為場所的建築」、「不自由的建築」、「沒有形的建築」、「部分的建築」、「之間的建築」五個提問,並且使用「沒有線的五線譜」這個著名的比喻,發展「現代建築」的新座標系。
不管是居住者透過自身的行走、在都市中形成的「網絡般的領域」、精神病院中「是家也是都市」的空間,或是充滿孔洞、溶解了家屋與都市界線的「house N」住宅的三重子母結構,藤本壯介的視線始終投注在灰色、模糊的「之間」,鬆動了都市∕住家以及人際之間的關係結構,也鬆動了現代建築的框架,產生了獨特的「弱建築」美學。
在藤本壯介這些無形的、充滿關係動態的不自由建築中,我們看見嶄新建築的原初之源。
超越現代的嶄新建築哲學
「過去複雜的東西將會變得單純,而單純的東西將變得複雜;過去一切都能完全控制的建築裡頭,將會有無法加以絕對控制的他者進到裡面來。
而就在這當中,將有全新的建築現身。」--藤本壯介
跨越現代主義從外而內的大秩序,從「部分與部分」的關係出發,尋找建築之間的曖昧空間──這就是藤本壯介的建築。他以「未來的森林」這樣的意象,逐步勾勒出他心目中的理想建築樣態:「猶如森林般的存在,多樣性與單純性共存、被不自由與契機所充滿的狀態。那兒有光,有場域。」
從精神病院的病棟、作業療法的工作坊建築出發,藤本壯介在早期就從這些同時是住居空間、但又帶著都市多樣性的建築案中,發展出「既是家、也是都市」的思維,重新定義住居的空間。居住的屋舍對他來說,不再只是以牆面來區隔外界、劃分內部,而是將建築視為一種關係的結構,透過內部空間彼此間的連結,從部分之間搭建出的微型新秩序,從而構建出建築整體。
這樣的建築,就像是樹林中,單獨的樹與樹之間,彼此連結起來而成為森林;具有著森林的樹這樣整體的單純性,但同時又有著林間不同樹構成的多樣複雜。這樣既單純又多樣的雙面性,成為藤本式建築哲學的核心──他所嘗試的並非是以外部框架套入定義,而是從微型的關係進入細緻地將搭築出空間地形、延展了住居與空間的可能性。
在這本書中,藤本壯介提出「作為場所的建築」、「不自由的建築」、「沒有形的建築」、「部分的建築」、「之間的建築」五個提問,並且使用「沒有線的五線譜」這個著名的比喻,發展「現代建築」的新座標系。
不管是居住者透過自身的行走、在都市中形成的「網絡般的領域」、精神病院中「是家也是都市」的空間,或是充滿孔洞、溶解了家屋與都市界線的「house N」住宅的三重子母結構,藤本壯介的視線始終投注在灰色、模糊的「之間」,鬆動了都市∕住家以及人際之間的關係結構,也鬆動了現代建築的框架,產生了獨特的「弱建築」美學。
在藤本壯介這些無形的、充滿關係動態的不自由建築中,我們看見嶄新建築的原初之源。
名人推薦
台東縣副縣長 張基義 教授
亞洲大學副校長 劉育東 教授
交通大學、東海大學建築所 曾成德 教授
交通大學建築所所長 龔書章 教授
淡江大學建築系主任 賴怡成 教授
中原大學建築系主任 曾光宗 教授
成功大學建築系主任 鄭泰昇 教授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系主任 阮慶岳 教授
打開聯合工作室主持人 劉國滄 建築師
共同推薦
亞洲大學副校長 劉育東 教授
交通大學、東海大學建築所 曾成德 教授
交通大學建築所所長 龔書章 教授
淡江大學建築系主任 賴怡成 教授
中原大學建築系主任 曾光宗 教授
成功大學建築系主任 鄭泰昇 教授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系主任 阮慶岳 教授
打開聯合工作室主持人 劉國滄 建築師
共同推薦
編輯推薦
閱讀建築中的理性詩意
《建築誕生的時刻》這本書,不管是懂建築的人也好、不懂建築的人也好,只要靜下心來閱讀,都很難不被這位日本新銳建築師藤本壯介的文字感動。他的書寫如同他的建築,儘管抽象,卻充滿纖細的比喻與充滿理性的詩意。
或許這樣的說法顯得矛盾:「理性的詩意」,然而這卻是他的建築作品與文字的基本調性;在設計建築師,他回到建築的本質尋找其中充滿有機的本質,並將那樣的本質理性化實現,卻又在這種實踐中以富含詩意的想像創造出最後的成品。在那些充滿感受性的比喻中(比如他形容建築是「未來的森林」,或者他將自己最具代表性的作品house N描述為「由曖昧的抑揚頓挫所創造出來的居住地形」,在增建案上他說「這並不是建築的增建,而是讓屋子的一部分『膨脹』起來」,裡頭有「光的濃淡」),在這些詩意的詞彙裡,我們好像可以呼吸到那些建築中的空氣。
書的第二部分,不同於前書以自己的案子為敘述對象,而是以自己作為一個觀察家的身分來描述別的建築師的作品,如丹下健三的代代木競技場令人屏息的完美,如藝術家野口勇的工作室中凝滯的時光,如東京河岸的櫻花流帶。我們彷彿跟著建築觀察家,看見了他目光的轉移,看見他所看見的物事,並且撫摸到他在那些物事背後看見的線索與痕跡-那些在微微動靜之中流光轉變的一切。(文/田園城市企劃編輯C. L.)
目錄
中文版序∕建築誕生的時刻│藤本壯介
推薦序∕建築就是未來的森林│阮慶岳
推薦序∕一種看似安靜的噪音│龔書章
譯序∕我的藤本壯介印象│謝宗哲
1
PRIMITIVE.FUTURE (原始.未來)
NETWORK BY WALK
是家,同時也是都市
由部分與部分間之關係性所形成的新秩序
在森林中敞開的「弱建築」
「作為曖昧領域之建築」的嘗試
部分的建築
曖昧性的住宅 為了居住的地形
「之間」的突顯
一個形,數個關聯性
居場所、距離感
是一個空間,同時也是很多的場所
猶如「膨脹」般的增建方法
部分與全體
人的居住場所的再定義
沒有意圖的空間(Space of no Intention)
分離、連結、之間的無數個階層與調性
可能性的地形
新的構成
新的座標系
創造出「動搖」──開放系統、空間的原型
最精密的東西是最曖昧的,最有秩序的東西也是最雜亂的
關係性的庭園.叢林的幾何學
在東京建造如東京般的建築
內部與外部之間的曖昧場所
追溯在家與城市及自然尚未分別前的某個狀態
未分化的這件事
一種素材、一種方法
只藉由場域所創造的建築
作為人類居住場所之總體的建築
猶如生態系般的構成
2
在物與光分別開來以前的場所
野口勇的時光
作為絕對他者的建築
永遠與日常的聯繫
被打開的完美
Louis Kahn
東京的櫻花
邁向「曖昧性的建築」
空間.秩序.虛弱 與建築
期待創造出新的「構成」
言葉與建築之間
附錄 台灣塔競圖
推薦序∕建築就是未來的森林│阮慶岳
推薦序∕一種看似安靜的噪音│龔書章
譯序∕我的藤本壯介印象│謝宗哲
1
PRIMITIVE.FUTURE (原始.未來)
NETWORK BY WALK
是家,同時也是都市
由部分與部分間之關係性所形成的新秩序
在森林中敞開的「弱建築」
「作為曖昧領域之建築」的嘗試
部分的建築
曖昧性的住宅 為了居住的地形
「之間」的突顯
一個形,數個關聯性
居場所、距離感
是一個空間,同時也是很多的場所
猶如「膨脹」般的增建方法
部分與全體
人的居住場所的再定義
沒有意圖的空間(Space of no Intention)
分離、連結、之間的無數個階層與調性
可能性的地形
新的構成
新的座標系
創造出「動搖」──開放系統、空間的原型
最精密的東西是最曖昧的,最有秩序的東西也是最雜亂的
關係性的庭園.叢林的幾何學
在東京建造如東京般的建築
內部與外部之間的曖昧場所
追溯在家與城市及自然尚未分別前的某個狀態
未分化的這件事
一種素材、一種方法
只藉由場域所創造的建築
作為人類居住場所之總體的建築
猶如生態系般的構成
2
在物與光分別開來以前的場所
野口勇的時光
作為絕對他者的建築
永遠與日常的聯繫
被打開的完美
Louis Kahn
東京的櫻花
邁向「曖昧性的建築」
空間.秩序.虛弱 與建築
期待創造出新的「構成」
言葉與建築之間
附錄 台灣塔競圖
序/導讀
台灣版序
建築誕生的時候
對於本次我的著作「建築誕生的時候」能夠在台灣翻譯出版的這件事,在此向付出心力與奉獻的每一位夥伴致上最誠摯而深刻的謝意。
這本書是我從大學畢業之後不久的那時候一直到現在,對於應該到來的未來建築,在如同親手碰觸、進行著摸索的過程中,一步一步走過來所留下的記錄。
像這樣試著以年代順序來加以排列,或許就宛如可以看見從一開始到之後的發展的整個脈絡。然而實際上在寫著每一篇文章時,當時所想的事情有什麼樣的意義、什麼是重要的、以及究竟什麼會變得那麼重要都是在不知道的狀況下,只是相信自己的感覺、而將未來交託給一個個字彙的這種心情下所寫出來的東西。就這個意義上而言,即使是這個當下的我也仍然是處於追求著未來建築的旅程途中。因此現在與接下來的日子裡,我想自己也還是會一直夢想著未來建築的誕生而持續地進行建築的思考的吧。
因此這本書,既是我建築思考的開始,也是原點,同時更是帶領我自己持續邁向未來的一道從始而終的光。
就這樣,對我而言非常重要的這本著作,能夠交給從很久以前就認識的友人謝宗哲先生來翻譯成台灣版,是非常喜悅的。然後,與此同時,我在去年(2011年)在國際競圖中贏得首獎的台灣塔這個案子也已經開始啟動進行了。對我來說,台灣的存在也變得越來越巨大。在這樣的時機上,這本著作在台灣的出版,除了讓我感受到這當中帶有某種命運的同時,也深刻地實際體會到以台灣塔作為開始,對於今後在台灣的活動有著非常重大的責任。
在此,要誠摯地邀請在台灣對於建築抱有遠大志向與理想的每一位務必拿起本書,衷心期盼您們可以從這些文字中感受到建築的樂趣以及對於未來的希望。
二○一二年四月 在櫻花滿開的東京
藤本狀介
推薦序1
建築就是未來的森林∕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系主任 阮慶岳
藤本壯介應是我此刻最感興趣的日本新生代建築師。
基本上,我把他與另一位我同樣關注的塚本由晴,一起歸為日本的「後泡沫世代」建築師。「後泡沫世代」的用語,是來自塚本由晴的一本書名,用來指稱日本在經濟泡沫化時代裡長大的族群,因為目睹經濟的崩盤,因而對於大政府∕大計畫開始排斥,也對高消費∕高科技有所質疑,並轉而相信一己的微型作為,以及認為必須認真地面對現實與本質所在,才是解決問題與挑戰的關鍵。
循著這樣的脈絡來看藤本壯介,他的特質就似乎顯現也易辨,也就是:微觀、不依賴高科技、對本質的探索。其中對於本質的探索,應是最大的重點;藉此他不斷挑戰建築與空間的本質為何,對我們已經熟悉的觀念與習性,不斷提出有趣的質疑與再定義。包括對最簡單的家,從功能到空間分劃,都有著令人意外的思考與答案,完全不因襲沿用;而對於單體建築與都市的關係,也有著獨特的觀點,意圖讓單體建築的內部,能顯現出都市空間的群性關係,藉此豐富單體的內在,也強化其與都市間的對話關係。
這種新可能性的出現,他稱之為「不自由的建築」。是某種藤本壯介認為「可以喚起行動、令人愉快的某種異質元素或物件之存在,所造成的不自由。而這時候的不自由是帶有可能性的。」也就是說,必須藉著「異質元素或物件」的創造與介入,才能對空間的既有定義與慣性,激發出新的破解與挑戰,也可以說是透過行為的不自由來重獲空間自由的一種建築手法。
另外,藤本壯介也提到「部分的建築」,他說:「不是來自於全體,而是從局部的秩序來進行設計,使建築當中的曖昧、不完全與秩序,得以同居的方法。」其中,透露了他對於由整體控管所生單一性的抗拒,因為真正「全新的單純」,應該是建基於「容許自己所無法控制、作為他者之要因的那種多樣性場所的建築」,也正是他稱之為「猶如『未來的森林』般的場所」,那是一種藤本壯介所嚮往的「猶如自然般複雜而多樣的東西」。
藤本壯介相信這樣的複雜,必須來自於從局部啟始的自然生成,與持衡地存在於未完成與變動中的狀態,是一種動態的秩序觀。這觀念的辯證重點大約是:單純∕控制、家∕都市、部分∕整體、曖昧∕秩序、開放系統∕空間原型、自然∕城市等,可說相當精闢也準確地點出了現代建築所面臨的問題所在,也認真以自己的作品,不斷做出破解與回答。
像藤本壯介與塚本由晴等,這樣所謂日本「後泡沫世代」的建築師,讓我們見到一種新的建築可能,這是一種更貼靠近現實的操作,並以局部∕微觀的作為,來回答宏大的時代走向議題,思路清晰也銳利,能擺脫對形式美學與科技材料的迷戀與侷限,並以日常來挑戰永恆,相當具有進步意義與啟發性。
我對藤本壯介高度期待。因為,他的思維與操作,都將繼續同步衝擊我們對建築與城市的想像。
推薦序2
一種看似安靜的噪音∕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龔書章
「沒有什麼比未知裹得更密!」
這是《渾沌》和《資訊》的科普作者James Gleick對於這個人和科技資訊交融共生、且眼花撩亂的世代,所下的一個時代性的定義。我們從藤本壯介這本《建築誕生的時候》 當中的論述和作品,則同樣強烈地感受到這位新一代的日本青年建築師對「未知」一直帶著激動地探索,但同時也擁有著冷靜而不尋常的心智思考。
他對建築的「凝視」;
他總是讓瞳孔一直在聚焦和失焦當中來回擺動;
他總是支持豐富的意義,而非清晰;
他總是寧可「包括在內」,而非「排除在外」;
他總是寧可相信「兩者並同時存在」,而勝過於「兩者間的一方」;
他總是喜歡以一系列「碼」的概念,生產形成一種「集合的集合」;
他總是喜歡對於真實的系統作精確定義及扭曲,而建構出一系列有關數學和邏輯的空間地景;
藤本壯介的作品,總是如「弱建築」一般地滲透著不明確-空間計劃既簡單又複雜、建築形態既清晰又曖昧、而形式則總存在於靜定與靜不定之間,既互相依存又游離擺盪-但卻表達出一種強烈且不可忽視的「迫力」。
「建築誕生的時候」,這不僅是一個溫和的宣言,更是一個看似安靜的噪音。
譯序
我的藤本壯介印象
第一次知道藤本壯介這號人物,是從一位熱愛建築設計的早稻田大學留學生友人口中得知。那時候是2003年,藤本擊敗日本境內的各個建築強豪、贏得那時極受矚目的安中藝術環境(Anaka Art Forum)建築競圖,並且也開始用沒有五線的樂譜來談建築的時候。
在那個我仍然受安藤建築旋風所影響,同時也還未受伊東建築洗禮的「前建築時期」,我必須承認當時的自己的確是無知的,並且也尚未能很進入狀況地去吸收這位在那時就已經嶄露出其身為新一代日本建築領航者暨開拓者的前衛論述與過人的見解。可以說對於藤本壯介的存在,其實還不那麼地以為意。
2年後,隨著我逐漸溶入日本建築學界與業界的過程中,我因緣際會下深受伊東豐雄建築論的洗禮,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建築思維體質、建立全新的建築知識論與價值觀之後,我後來很榮幸地受邀擔任TOTO 20週年慶所舉辦的「日本現代住宅1985~2005台灣巡迴展」系列活動之「住宅論研討會」的主持人,才終於有了與西澤立衛及藤本壯介等人直接碰面交談的機會。由於我和藤本年齡相仿、加上氣味相投並對建築帶有夢想、憧憬與遠大的理想性,因此就趁著藤本來到台灣與會,在會後邀請他前來台南結識另一位重要的建築夥伴—劉國滄先生,共同分享關於建築創作之路上的點點滴滴,而在理念上有著始料未及的深度共鳴。於是,從那一刻開始了一份我和藤本及國滄之間的、君子之交般的雋永情誼。
不可思議的是,我在2007年7月底與未婚妻從東京羽田機場搭著Air Do航空準備前往北海道旅行的時候,竟然會在同一班飛機上與藤本壯介相遇。(那時候的他有著很性格的光頭,所以我從後面一看馬上就知道了)趨上前去彼此熱情地打了招呼後,讓我感受到某種「命運」式的悸動與莫名的愉悅,畢竟這是難以計算的機率下所產生的奇蹟。而日後某次到東京事務所採訪他的時候,我原本只是禮貌性地邀請他2008年到台南來參加我的婚禮,沒想到他竟然真的遵守著那時的約定,在百忙中在當天搭著飛機前來參加我的結婚晚宴,並在隔天一早馬上又飛回日本去(一天一夜的行程)。事隔多年之後,我才從其它日本友人口中得知,藤本那天行程上的坎坷。他其實早就知道隔天返回東京的班機已經客滿,但卻願意先搭飛機從名古屋中部空港抵達日本,然後再轉搭新幹線回東京的這件事,令我感動不已。藤本這份對於我的情義,或許一直到我人生的最後一刻都是難以忘懷的吧。
話說回來,那麼藤本建築又有何過人之處呢?
我一直都記得2006年藤本首次台灣行之後,在回到東京我過去採訪他的時候,他很開心地拿了一個製作完成的草模給我看。他說「謝桑,這就是我到台灣去旅行後的記錄與回憶喔」。在我眼前所出現的就是類似像台灣都市風景裡到處都能常見的那種生猛有機並充滿爆發力的違章建築般的構成。他雙眼閃閃發亮、洋溢著興奮之情地告訴我在台灣看到了這種充滿生機的建築風景,並且認為這樣的空間狀態也非常東京,於是就把這樣的記憶與印象透過模型再現出來。過了一段日子之後,當我有再度去採訪他時,沒想到他竟然還找到業主,幾乎直接地把那個概念模發展成真實的建築設計案並蓋了出來,就是紅透半邊天的Tokyo Apartment,著實令我震撼不已,因為這是一種非常人所能及的實踐力。而另一個令我讚歎的案子,便是日後完成的那棟他岳父與岳母的、位於九州大分縣的House N。這個房子藉由三個殼的內外空間辯證手法來探討「領域」這個建築學中的本質性議題,在藤本的詮釋與創作之下,我終於理解到所謂的居住,或說住宅與都市間的關係的處理上,其實除了用一片牆來作一刀兩斷式的阻隔,還不如透過不同層次的介入來創造出領域的階層與濃度是更加接近真實自然界狀態的作法。而事實上從完成後的狀態也可以讀到一種閒居於室內與室外之間的、既曖昧又模糊的空間情境。那份難以言喻的清新與優雅,無疑再一次地刷新了世人對於住宅空間中之生活體驗的認知。
另一個令人覺得無比暢快的藤本建築案,則是我與國滄一起邀請他操刀設計座落在台南的佳佳西市場設計旅店的公共空間部分(樓梯間與屋頂)。藤本很敏銳地察覺佳佳旅店外的那棵老樹其實與飯店樓梯間之間存在著某種對話的可能性,於是很直接地就把原本相對封閉的樓梯間打開,藉由在樓梯間裡張貼大量鏡面鋼板來反射樹中的情境,把原本疏於被使用的樓梯間重新創造成一個讓爬樓梯這件事就宛如在爬樹般的行為與空間奇觀,因此成功地把一個負面的空間轉化成正面而討喜的空間;至於屋頂的部分,在藤本極具膽識的設計提案裡,原本是建議大量採用台灣家家戶戶都有的銀色不鏽鋼水塔,藉由在屋頂周遭配置懸吊將近200個大大小小的水塔來創造出一種「很台灣的」、同時也猶如有著祥雲飄浮在半空中的奇幻意象,大膽而敏銳的設計構想著實令人驚艷,奈何不敵台灣風水師傅對於民俗禁忌的提點與關切下而終告無法實現。但藤本建築的爆炸性設計發想卻已深植在我們的心裡。
不出所料的是在多年之後的2011年裡,藤本一舉贏得世界中各大重要的建築競圖,而其中與我們最密切相關的便是座落於台中的「台灣塔」。台灣塔特殊的造形與發想再次顛覆了世人對於塔型建築的想像,並
建築誕生的時候
對於本次我的著作「建築誕生的時候」能夠在台灣翻譯出版的這件事,在此向付出心力與奉獻的每一位夥伴致上最誠摯而深刻的謝意。
這本書是我從大學畢業之後不久的那時候一直到現在,對於應該到來的未來建築,在如同親手碰觸、進行著摸索的過程中,一步一步走過來所留下的記錄。
像這樣試著以年代順序來加以排列,或許就宛如可以看見從一開始到之後的發展的整個脈絡。然而實際上在寫著每一篇文章時,當時所想的事情有什麼樣的意義、什麼是重要的、以及究竟什麼會變得那麼重要都是在不知道的狀況下,只是相信自己的感覺、而將未來交託給一個個字彙的這種心情下所寫出來的東西。就這個意義上而言,即使是這個當下的我也仍然是處於追求著未來建築的旅程途中。因此現在與接下來的日子裡,我想自己也還是會一直夢想著未來建築的誕生而持續地進行建築的思考的吧。
因此這本書,既是我建築思考的開始,也是原點,同時更是帶領我自己持續邁向未來的一道從始而終的光。
就這樣,對我而言非常重要的這本著作,能夠交給從很久以前就認識的友人謝宗哲先生來翻譯成台灣版,是非常喜悅的。然後,與此同時,我在去年(2011年)在國際競圖中贏得首獎的台灣塔這個案子也已經開始啟動進行了。對我來說,台灣的存在也變得越來越巨大。在這樣的時機上,這本著作在台灣的出版,除了讓我感受到這當中帶有某種命運的同時,也深刻地實際體會到以台灣塔作為開始,對於今後在台灣的活動有著非常重大的責任。
在此,要誠摯地邀請在台灣對於建築抱有遠大志向與理想的每一位務必拿起本書,衷心期盼您們可以從這些文字中感受到建築的樂趣以及對於未來的希望。
二○一二年四月 在櫻花滿開的東京
藤本狀介
推薦序1
建築就是未來的森林∕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系主任 阮慶岳
藤本壯介應是我此刻最感興趣的日本新生代建築師。
基本上,我把他與另一位我同樣關注的塚本由晴,一起歸為日本的「後泡沫世代」建築師。「後泡沫世代」的用語,是來自塚本由晴的一本書名,用來指稱日本在經濟泡沫化時代裡長大的族群,因為目睹經濟的崩盤,因而對於大政府∕大計畫開始排斥,也對高消費∕高科技有所質疑,並轉而相信一己的微型作為,以及認為必須認真地面對現實與本質所在,才是解決問題與挑戰的關鍵。
循著這樣的脈絡來看藤本壯介,他的特質就似乎顯現也易辨,也就是:微觀、不依賴高科技、對本質的探索。其中對於本質的探索,應是最大的重點;藉此他不斷挑戰建築與空間的本質為何,對我們已經熟悉的觀念與習性,不斷提出有趣的質疑與再定義。包括對最簡單的家,從功能到空間分劃,都有著令人意外的思考與答案,完全不因襲沿用;而對於單體建築與都市的關係,也有著獨特的觀點,意圖讓單體建築的內部,能顯現出都市空間的群性關係,藉此豐富單體的內在,也強化其與都市間的對話關係。
這種新可能性的出現,他稱之為「不自由的建築」。是某種藤本壯介認為「可以喚起行動、令人愉快的某種異質元素或物件之存在,所造成的不自由。而這時候的不自由是帶有可能性的。」也就是說,必須藉著「異質元素或物件」的創造與介入,才能對空間的既有定義與慣性,激發出新的破解與挑戰,也可以說是透過行為的不自由來重獲空間自由的一種建築手法。
另外,藤本壯介也提到「部分的建築」,他說:「不是來自於全體,而是從局部的秩序來進行設計,使建築當中的曖昧、不完全與秩序,得以同居的方法。」其中,透露了他對於由整體控管所生單一性的抗拒,因為真正「全新的單純」,應該是建基於「容許自己所無法控制、作為他者之要因的那種多樣性場所的建築」,也正是他稱之為「猶如『未來的森林』般的場所」,那是一種藤本壯介所嚮往的「猶如自然般複雜而多樣的東西」。
藤本壯介相信這樣的複雜,必須來自於從局部啟始的自然生成,與持衡地存在於未完成與變動中的狀態,是一種動態的秩序觀。這觀念的辯證重點大約是:單純∕控制、家∕都市、部分∕整體、曖昧∕秩序、開放系統∕空間原型、自然∕城市等,可說相當精闢也準確地點出了現代建築所面臨的問題所在,也認真以自己的作品,不斷做出破解與回答。
像藤本壯介與塚本由晴等,這樣所謂日本「後泡沫世代」的建築師,讓我們見到一種新的建築可能,這是一種更貼靠近現實的操作,並以局部∕微觀的作為,來回答宏大的時代走向議題,思路清晰也銳利,能擺脫對形式美學與科技材料的迷戀與侷限,並以日常來挑戰永恆,相當具有進步意義與啟發性。
我對藤本壯介高度期待。因為,他的思維與操作,都將繼續同步衝擊我們對建築與城市的想像。
推薦序2
一種看似安靜的噪音∕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龔書章
「沒有什麼比未知裹得更密!」
這是《渾沌》和《資訊》的科普作者James Gleick對於這個人和科技資訊交融共生、且眼花撩亂的世代,所下的一個時代性的定義。我們從藤本壯介這本《建築誕生的時候》 當中的論述和作品,則同樣強烈地感受到這位新一代的日本青年建築師對「未知」一直帶著激動地探索,但同時也擁有著冷靜而不尋常的心智思考。
他對建築的「凝視」;
他總是讓瞳孔一直在聚焦和失焦當中來回擺動;
他總是支持豐富的意義,而非清晰;
他總是寧可「包括在內」,而非「排除在外」;
他總是寧可相信「兩者並同時存在」,而勝過於「兩者間的一方」;
他總是喜歡以一系列「碼」的概念,生產形成一種「集合的集合」;
他總是喜歡對於真實的系統作精確定義及扭曲,而建構出一系列有關數學和邏輯的空間地景;
藤本壯介的作品,總是如「弱建築」一般地滲透著不明確-空間計劃既簡單又複雜、建築形態既清晰又曖昧、而形式則總存在於靜定與靜不定之間,既互相依存又游離擺盪-但卻表達出一種強烈且不可忽視的「迫力」。
「建築誕生的時候」,這不僅是一個溫和的宣言,更是一個看似安靜的噪音。
譯序
我的藤本壯介印象
第一次知道藤本壯介這號人物,是從一位熱愛建築設計的早稻田大學留學生友人口中得知。那時候是2003年,藤本擊敗日本境內的各個建築強豪、贏得那時極受矚目的安中藝術環境(Anaka Art Forum)建築競圖,並且也開始用沒有五線的樂譜來談建築的時候。
在那個我仍然受安藤建築旋風所影響,同時也還未受伊東建築洗禮的「前建築時期」,我必須承認當時的自己的確是無知的,並且也尚未能很進入狀況地去吸收這位在那時就已經嶄露出其身為新一代日本建築領航者暨開拓者的前衛論述與過人的見解。可以說對於藤本壯介的存在,其實還不那麼地以為意。
2年後,隨著我逐漸溶入日本建築學界與業界的過程中,我因緣際會下深受伊東豐雄建築論的洗禮,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建築思維體質、建立全新的建築知識論與價值觀之後,我後來很榮幸地受邀擔任TOTO 20週年慶所舉辦的「日本現代住宅1985~2005台灣巡迴展」系列活動之「住宅論研討會」的主持人,才終於有了與西澤立衛及藤本壯介等人直接碰面交談的機會。由於我和藤本年齡相仿、加上氣味相投並對建築帶有夢想、憧憬與遠大的理想性,因此就趁著藤本來到台灣與會,在會後邀請他前來台南結識另一位重要的建築夥伴—劉國滄先生,共同分享關於建築創作之路上的點點滴滴,而在理念上有著始料未及的深度共鳴。於是,從那一刻開始了一份我和藤本及國滄之間的、君子之交般的雋永情誼。
不可思議的是,我在2007年7月底與未婚妻從東京羽田機場搭著Air Do航空準備前往北海道旅行的時候,竟然會在同一班飛機上與藤本壯介相遇。(那時候的他有著很性格的光頭,所以我從後面一看馬上就知道了)趨上前去彼此熱情地打了招呼後,讓我感受到某種「命運」式的悸動與莫名的愉悅,畢竟這是難以計算的機率下所產生的奇蹟。而日後某次到東京事務所採訪他的時候,我原本只是禮貌性地邀請他2008年到台南來參加我的婚禮,沒想到他竟然真的遵守著那時的約定,在百忙中在當天搭著飛機前來參加我的結婚晚宴,並在隔天一早馬上又飛回日本去(一天一夜的行程)。事隔多年之後,我才從其它日本友人口中得知,藤本那天行程上的坎坷。他其實早就知道隔天返回東京的班機已經客滿,但卻願意先搭飛機從名古屋中部空港抵達日本,然後再轉搭新幹線回東京的這件事,令我感動不已。藤本這份對於我的情義,或許一直到我人生的最後一刻都是難以忘懷的吧。
話說回來,那麼藤本建築又有何過人之處呢?
我一直都記得2006年藤本首次台灣行之後,在回到東京我過去採訪他的時候,他很開心地拿了一個製作完成的草模給我看。他說「謝桑,這就是我到台灣去旅行後的記錄與回憶喔」。在我眼前所出現的就是類似像台灣都市風景裡到處都能常見的那種生猛有機並充滿爆發力的違章建築般的構成。他雙眼閃閃發亮、洋溢著興奮之情地告訴我在台灣看到了這種充滿生機的建築風景,並且認為這樣的空間狀態也非常東京,於是就把這樣的記憶與印象透過模型再現出來。過了一段日子之後,當我有再度去採訪他時,沒想到他竟然還找到業主,幾乎直接地把那個概念模發展成真實的建築設計案並蓋了出來,就是紅透半邊天的Tokyo Apartment,著實令我震撼不已,因為這是一種非常人所能及的實踐力。而另一個令我讚歎的案子,便是日後完成的那棟他岳父與岳母的、位於九州大分縣的House N。這個房子藉由三個殼的內外空間辯證手法來探討「領域」這個建築學中的本質性議題,在藤本的詮釋與創作之下,我終於理解到所謂的居住,或說住宅與都市間的關係的處理上,其實除了用一片牆來作一刀兩斷式的阻隔,還不如透過不同層次的介入來創造出領域的階層與濃度是更加接近真實自然界狀態的作法。而事實上從完成後的狀態也可以讀到一種閒居於室內與室外之間的、既曖昧又模糊的空間情境。那份難以言喻的清新與優雅,無疑再一次地刷新了世人對於住宅空間中之生活體驗的認知。
另一個令人覺得無比暢快的藤本建築案,則是我與國滄一起邀請他操刀設計座落在台南的佳佳西市場設計旅店的公共空間部分(樓梯間與屋頂)。藤本很敏銳地察覺佳佳旅店外的那棵老樹其實與飯店樓梯間之間存在著某種對話的可能性,於是很直接地就把原本相對封閉的樓梯間打開,藉由在樓梯間裡張貼大量鏡面鋼板來反射樹中的情境,把原本疏於被使用的樓梯間重新創造成一個讓爬樓梯這件事就宛如在爬樹般的行為與空間奇觀,因此成功地把一個負面的空間轉化成正面而討喜的空間;至於屋頂的部分,在藤本極具膽識的設計提案裡,原本是建議大量採用台灣家家戶戶都有的銀色不鏽鋼水塔,藉由在屋頂周遭配置懸吊將近200個大大小小的水塔來創造出一種「很台灣的」、同時也猶如有著祥雲飄浮在半空中的奇幻意象,大膽而敏銳的設計構想著實令人驚艷,奈何不敵台灣風水師傅對於民俗禁忌的提點與關切下而終告無法實現。但藤本建築的爆炸性設計發想卻已深植在我們的心裡。
不出所料的是在多年之後的2011年裡,藤本一舉贏得世界中各大重要的建築競圖,而其中與我們最密切相關的便是座落於台中的「台灣塔」。台灣塔特殊的造形與發想再次顛覆了世人對於塔型建築的想像,並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