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有法:給書寫實踐者的循本之徑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內容簡介
「習字」可以「靜心」?
習字本裡頭的硬筆「美字」又從何而來?
只學「造形」不識「筆法」真的是寫字嗎?
書法之「法」,所指為何?
古代書論是深奧的玄學?抑或生動的描述?
作者承襲家學,自幼寫得一手好字,卻在成年時遭遇一個非她所知的書法世界:
怎麼也臨不像的孫過庭《書譜》、
和自身體悟對不上號的古代書論、
從來沒見過的運筆方式……
由此展開一連串的解惑歷程。
這本書以日記寫法,記述自身習書過程中的疑惑與發現,並以出土文物為解祕線索,推演出歷代書論中常被誤解卻生動實際的所指。
書中前半部分別以用筆(執筆、運筆方式)、書寫工具、姿勢等面向,考證出書「法」的完善過程;後半則從「法」的完成、變革及消失,談到以轉筆發力「取勢」的運筆方法在書論中各種形象化的詮釋,最後辯證了書法筆法與繪畫的關係,並探討中國書畫的本質。
全書六十個篇章,一篇一釋疑一提問,一步步解開通往書「法」的連環祕中祕。
本書特色
1.本書不是藉由經典「書論」來闡述書法;而是以自身實踐、實驗來重新解讀歷代書論。
2.作者從千古不易的「人」這個主體(的生理條件、運作機能)為線索,來推敲書法(筆的運用、字的造形)在不同時代(書寫工具、方式)、不同書家(性格、運筆習慣)的流變。
3.一般認知的書法詞彙、口訣(如:懸針與垂露、內擫與外拓)在作者的驗證中卻指向了諸如「轉筆發力之勢」、「書寫動作的連續狀態」這般與實踐相符的鮮活描述。
4.無論是想入書法之門,或是習書多年的讀者,都可以順著本書60個短捷的篇章指引出自己書學途中與古法相契的返本之道。
目錄
前言
年自序
1.「中國」不如譯成Calligraphy
2.引起困惑的三件事
3.「請循其本」
4.「便捷」是指什麼
5.盲人摸象
6.懷疑「永字八法」
7.先說執筆
8.「五指」還是「五字」
9.「撥鐙」極其形象
10.用「筆法」書寫的字才叫「書法」
11.「人是萬物的尺度」
12.筆法產生的動機之一:裹鋒與連續書寫
13.筆法產生的動機之二:沒有依託的書寫
14.大膽地推理
15.筆桿的直徑
16.筆毫的長短軟硬
17.紙的起源與「動」、「舉」、「握」、「染」
18.《鍘美案》的啟示
19.筆法成於書寫姿勢
20.「古法」的絕唱
21.不自覺的喪失
22.桌子的功與過
23.「八分書」的解釋
24.「向背」出形勢
25.好大一頭象
26.「章草」是書法演變的句號
27.「隸化」與「美化」的生理極限
28.三根細繩搓成一根粗繩──完法
29.瞭若指掌,爛熟於心──尚法
30.結字因時而傳,用筆千古不易──變法
31.最不願承認的現實──無法
32.書法是視覺藝術嗎
33.「屋漏痕」、「坼壁之路」、「折釵股」、「錐畫沙」、「印印泥」解密
34.「無垂不縮,無往不收」答疑
35.「內擫」、「外拓」詞詮
36.最後有行書
37.「個性」是這樣形成的
38.為「意在筆先」正言
39.轉筆決定豎寫左行
40.「指實掌虛」的傳訛
41.「眇者不識日」
42.無意間「指鹿為馬」
43.「帖學」的潰塌
44.重審「碑學」
45.求形似必墮「畫字」
46.日本書法史略
47.何謂書法 何謂繪畫
48.書法的本質──沒有結果的討論
49.書法的萬能鑰匙
50.汽車上的頓悟
51.中國畫的困惑
52.「骨法」即筆法
53.「書畫」在這裡「同源」
54.無筆法不成畫
55.自古華山一條路
56.「文人畫」是一座撲朔迷離的遠山
57.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
58.紙抄紙
59.真實與無奈
60.箕子的故事
修訂版後記
後記──臺灣繁體第二版
序/導讀
自序(二〇〇二年)
要算學習書法的年齡,至今已有四十四年,那種熱愛似乎就長在我的身上。
這可能主要得益於家庭的薰染,還有自幼嚴格的書法訓練。小時候,我母親從來不問我的功課,每天卻要檢查我的毛筆字。我看過她二十歲時寫在稿紙上的鋼筆字,真是好。我父親說,他當年就是為此看上了我母親。
我從上小學到高中,每一本書的空白處都密密麻麻地寫滿字,畫滿畫。寫黑板報、大字報、海報,都是我的差事。小學四年級,教我們語文的是個女老師,姓劉,河南人,瘦長臉,板書寫得呱呱叫,我非常崇拜她。「文化大革命」中,我們全家被趕出軍區大院,我外婆到學校去幫我辦轉學手續,劉老師長歎一口氣,說捨不得。她現在也該八九十歲了,不知是否健在。
「文化大革命」期間,父母都被關了起來,杳無音信,為了瞞著舅舅和一些親戚,我模仿我母親的筆跡給他們寫信,我還模仿我外婆的口氣給我舅舅寫信,最後還顫顫巍巍煞有介事地寫上「母示」二字。我舅舅說當時把我的信別在帳子裡,天天看,居然也「騙」了他幾年。那時我大概十四五歲。
我外公是古文字學家、金石書畫家朱復戡,是浙江鄞縣人,與我外婆是同鄉。我外婆的外公叫張美翊,字讓三、蹇叟,是薛福成的幕僚,是上海寧波旅滬同鄉會會長,兩任上海南洋公學校長。前年我居然用我的字換到了他的兩本手稿,其中大多是論碑帖和起草的章程,第一篇就是給弘一法師的信。同時,還得到了張美翊兒子、民國錢幣學家張迥伯的《錢幣學》手稿(他當年在上海開明華銀行),娟秀的小楷,一絲不苟,裡面還不時地橫寫著英文。去年,又覓得我外公三十二歲時寫的扇面,上面的字持重老到,金石味十足;落款是「秦戡」(我外公四十歲前的用名),畫販不知是誰。
就像習武之家,後代們都得會翻幾個跟斗;梨園子弟,都會來幾嗓子;我從小就學書法,看來也很自然。我開始思考一些書法問題時,也曾想過:一個女流之輩,去承擔男人的使命幹嗎?太重了,太累了。可是我忍不住。我每天要寫字,每天要想,就像我現在每天要喝咖啡一樣,有癮。當然,此中自有快樂,因為我親身體驗過「發現」的含義。
我曾考過兩次大學,都泡了湯。沒有大學「學歷」,實在是件遺憾的事,很多事都為此受影響。好在並不影響我學習研究,並不影響我寫書。
這本《書法有法》寫於一九九八年一月至八月。從嚴冬寫到酷暑,那些日子過得很靜謐。午飯後,燒一杯咖啡,在熱氣的繚繞下打開電腦,夾滿紙條的書籍資料堆砌一桌,眼前只剩下一塊螢光屏。
應該說,書寫得蠻順暢。寫之前,我花了十分鐘寫了約二十條提綱,成書後大致不出左右。這些問題已經在我心裡搗鼓了許多年,一直搗鼓到四十三歲才寫出書來,說起來真是件慚愧的事。
二十世紀八〇年代,滿腦子想的都是書法問題,整天記日記,翻來倒去,總想寫些什麼,又找不到合適的形式和恰當的口氣。史論不是我的擅長,中學的歷史課,大都聽得打瞌睡,歷代的年號記不得,人名老是忘,何人何時做過何事,攪也攪不清。三十歲出頭時,曾嘗試寫了些理論文章給一位朋友看,他第二天對我說:「妳呀,只能寫寫日記。」我還記得他當時的眼神。
我太瞭解自己,我只是對可視、可觸、可行的現狀感興趣,對一切與人的功能以及生理心理有關係的事物與細節感興趣,對書法也是一樣。我從小就想,將來最大的願望,一是當醫生,二是當偵探。我非常喜歡看的電視節目「Discovery」,其中的推理探案就是根據最常被人忽視的具體的小細節,推演出根本的道理,根據人的自身來確立什麼是可能的,什麼是不可能的。
我不想做書法史論家,也做不好,我的所有研究都與實踐有關。解決實踐中的問題,換來一個清醒的、客觀的頭腦,這才是我研究的最終目的。我已習慣將書中的句號改成問號,然後經過思索、實踐,自己再畫上句號。我堅信,古來所有的觀念、所有的理論,都不是玄而又玄的,一定是由無數個實物構成,一定是非常樸素實在、具體可行的。這是我寫這本書的思路,也是信念吧。
我想重複一下書中引用的古希臘哲學家的話:「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面對一地璀璨的珠寶,我一直在找一根繩子,把它們串起來。古希臘哲學家的話就是我要找的這根繩子。
在這根繩子的串引下,我大致製作了這樣一根項鍊:中國書法筆法的起源、終止、失傳的原因,什麼是「八分書」、「楷則」,什麼是書法中的「勢」,「五字執筆法」該如何詮釋,古來若干譬喻(如「屋漏痕」、「折釵股」、「意在筆先」等)究竟何指,「筆法」圖解細釋,書寫工具、姿勢與書法發展的關係,「章草」與書法演變終止的關係,提出「美化」與「隸化」的概念,「完法」、「尚法」、「變法」、「無法」階段的劃分,「帖學」與「碑學」的實質,歷史上主要書家書寫風格破解,「書畫同源」的本意,何謂「文人畫」,書法和繪畫的分界線,等等。因此,這本書不是教科書,而是「尋」古來書法之「本」的書。
我既然最適合寫日記,寫了近四十年,駕輕就熟,就決定採用第一人稱,將我學書的經歷與困惑如實地告訴讀者,從哪個角度、哪個方式想到了哪些問題,解決了哪些問題,並加入了我親身的體驗,力圖增加可讀性。二〇〇〇年出版後,讀者的回饋,表明我採取的方式還是有效的。
我很幸運。其一,我生長在書香之家,從小得到「童子功」訓練,實踐的時間比同齡人要長得多;其二,我生活在這麼一個發達的資訊時代,過去看不到、找不到的所有的宮廷書畫瑰寶、史論資料,以及地下文物都能親眼目睹;其三,我身處藝術多元、寬鬆、自由的年代,碑帖並行,各擇所需,我可以放心地說道論理;其四,我能在畫院這樣清閒寧靜的專業環境中供職,還有那麼多的長者、同道、朋友給予我莫大的褒獎與鼓勵,並施以無私的幫助。
二〇〇二年十二月十九日夜於南京
試閱
我小時候,曾經玩過一種中國古老的玩具──九連環,規則甚是嚴密,要把九個環套進再套出,程式多而且不能錯,錯了一道就卡住。
困惑的解決就像是九連環,一環通了,接下去再連一環,哪一環不通都不行。
繼而,我面臨的困惑卻是:古人為何要使用轉動筆桿的方法寫字呢?究竟有什麼優越性呢?它與中國漢字的發展又有何關係呢?
史書關於此類記載,真是無從查起。半坡遺址,距今六七千年;仰紹文化,距今五六千年,彩陶器皿上手繪的圖案,無可辯駁地證明了毛筆的存在,那時漢字還處於胚胎之中,哪來的史書?我有心查閱有關文房四寶的史料,也是不著此邊際。問人,更無對象。當時確實有些絕望。到處皆是「未知數」。
但是,有一個「已知數」是毋庸置疑的。
半坡遺址以來的六七千年的人類,衣食住行與興趣愛好,整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唯一沒有變的,只有人的生理現象和生理功能。具體說,我們與六七千年前人一樣有臂(大臂、小臂),一樣有手(掌、五指),其功能、動作依舊。我自己的軀體,自己的臂,自己的手,自己的生理自然與感受,便是超越時空最直接的證明,最可信的依據。
我記得一位古希臘哲學家說過:「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我開始查閱大量實物資料,從自身的實驗和體會中一點一點得出結論。
一二、筆法產生的動機之一:裹鋒與連續書寫
元代陶宗儀《輟耕錄》記載,上古人類用獸毛做筆之前,曾「以竹梃點漆而書」,即指嫩竹尖上的絨絲為毫。古代筆毫有裹在筆桿外沿的,亦有將筆頭剖成數開,將筆毛夾於其中的。
當時古人不外乎用的是碳、墨、漆,即一些礦物質顏料。為了能聚多些墨或顏料在筆端,一次可多畫幾筆,筆畫又可粗可細,古人便自然選擇用獸毛或質地相似的植物材料做毫。
人類使用工具的習慣和方法,必然是從實踐中總結,優勝劣汰。我用不轉筆與轉筆兩種方式試了一下,果然效果各異:
前者寫不了兩筆,筆毛不是扁就是開叉,需要不停地把筆毫舔尖。後者筆鋒始終是裹著的,可以連續寫多字而不用舔筆。即使筆鋒開叉時,依舊可以寫出清晰的字。這正是古人筆法萌芽的最初動機之一。我們可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周青銅器的銘文上看到明顯的轉筆痕跡(圖18)。或能追溯到更早,比如在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彩繪陶罐上,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徒手繪製的不規則的幾何圖形(圖19),這就是後來發展成商周青銅器上具有代表性的饕餮紋(圖20)、雲雷紋(圖21)、夔紋(圖22)等的雛形,均呈螺旋式、圓轉的對稱紋路。
只有將筆桿左右轉動,才可能將筆毫隨時裹住,既快速又勻稱地畫出這樣的線條。正是由於筆法的起源,才造就了這些具有中華民族傳統特色的圖形。不信,我們動手試試?
人類是聰明的,文字起源一開始就走上了「便捷」之路。
當然,還有動機之二。
一三、筆法產生的動機之二:沒有依託的書寫
「席地而坐」、「窗明几淨」這些詞語產生時,中國人還沒有使用桌椅。確切地說,有毛筆以來的七千年,起碼五千五百年是坐在地上,後來也只是坐在床上、榻上的。
中國古人的坐,是兩膝著地,腳掌朝上,屁股落在腳踝上。如今的日本人、朝鮮人仍這樣坐。當時在床榻上亦如是坐。到南北朝胡床、胡椅引進,才有了垂足坐。我們現在去日本、韓國,坐不慣,其實我們的老祖宗也是這樣坐的。
相傳在遠古有俎,是作為祭祀時切牲、陳牲的禮器。據說商周就有几,最初是馬襠形的憑几,是後來椅子扶手的雛形。晉代出現了圈几(圖23),是圈椅的雛形。俎很快發展成案,分長條案和方案,很低,均是席地而坐的產物。長條案到後來演變成高案,專門用來祭祀與擺設;方案則發展成高的方桌。
最早的椅子可以在敦煌壁畫中看到。當時,只是在少數貴族、僧侶中使用,尚未普及。唐到五代,出現了各式的椅子、凳子,是古老的「席地而坐」向垂足坐的過渡時期,但還是局限於上層。直到宋代,桌、椅、凳才真正普及到廣大老百姓。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依據。
先設想一下,古人當年「席地而坐」,左手持陶器或竹簡,右手執筆,沒有任何依託與支撐。如果要令用筆平穩,控制得當,必須使大臂夾緊在腰間,小臂作支撐,手掌虛空執筆。所書竹簡等物與眼睛的距離大約一尺,應該呈閱讀時的姿勢。我曾偶然看過一幀文物圖片,遂引起極大的興趣:
這是西晉永寧二年的青釉雙坐書寫瓷俑(圖24),一九五八年在湖南長沙出土。兩俑對坐,中間為一長方形几,上面放置著硯臺、筆與筆架。一俑似手捧幾塊板,這樣的板明顯是「牘」。古時的牘為薄木板所做,一尺左右,故為「尺牘」。另一俑則左手持一尺牘,右手執筆做書寫狀,正是閱讀時的姿勢。
這說明,當時的几並不作書寫時肘、腕的支撐和依託,僅用來置放器物與文具。兩瓷俑證明了西晉人的書寫姿勢,也證明了長達幾千年中國人都是在手臂、手腕無依託的情況下用此種姿勢書寫。
在北方,除了用桌子,炕上還沿用了几──炕桌,卻是盤腿而坐。古人的「坐」,自有榻、椅以來,已經失傳了一千年。
我第一次在博物館見竹簡上的蠅頭小字時,大為驚訝,駐足細觀良久。竹簡寬不過一公分,有的只有七、八公釐。奇怪的是,如此小字,筆筆流暢、順滑,無一筆顫抖、遲滯。鑒歷史年代,書寫姿勢無疑與西晉瓷俑同。
我們不妨席地而坐,以無依託的方式,做西晉瓷俑姿勢,用不轉筆與轉筆各一試,結果自然分明:
不轉筆即靠提按用筆,筆尖承受的力太大,因此把握吃力,不穩,易抖,且滯慢。正因為是左手持簡牘或紙,輔墊不能絕對穩定,筆尖的用力會使筆毫散開,影響速度與美觀。
轉筆則集力於手指捻轉,使筆尖的力分散,易控制筆畫粗細,令其圓轉光滑,且行筆快速。
由此可見,除了上一章所說的原因之外,為右臂、右手無依託的狀態設想一種最方便、最科學的用筆辦法,也正是古人「筆法」萌芽的動機之二。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