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電子書】酒杯裡的謀殺:從飲酒文化到反酒駕運動的百年發展史

為什麼在無數的悲劇和重罰下,許多人還是輕易地選擇了酒駕?
  • 250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全球最權威的酒駕歷史及其防制全紀錄

為什麼在無數的悲劇和重罰下,
許多人還是輕易地選擇了酒駕?

不要酒後駕車──這條規則看似再簡單不過,卻太常被眾人所漠視。雖然消滅酒駕的歷史差不多和汽車的存在一樣久,但每一波阻止醉漢駕車的運動,總是被一個又一個醉鬼撞得顛簸難行。
對於這個議題,勒那博士講述了在美國拉鋸已久的兩種立論:強烈反對酒駕的一派,以及堅信酒駕問題被過度誇大與管控的另一派。身為公共衛生學教授和醫學史學家,勒那博士探究這兩種對立觀點存在的原因,並從美國人對飲酒、駕車、個人主義和公民自由的信念脈絡下,全面檢視酒駕問題。
即使酒駕造成的傷亡不斷增加,遭喪親之痛的人組成倡導團體,熱誠推動教育和立法,但是大多數人依舊不願採取更強勢的步驟來解決問題。勒那博士把這種態度歸因於人們對飲酒和駕車的熱愛、未完備的大眾運輸系統、酒商遊說團體的強勢,以及對禁酒令的反彈延燒至今。
本書引人入勝地探討了酒駕歷史、民間與專業人士終止酒駕的努力,以及民眾對個人自由極限一再的挑戰與測試。為什麼經過了數十年的警告,人們還是選擇在酒醉時駕車?本書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歷史教訓,有助於理解酒駕這古老的流行病,以及「分心駕駛」這新型的流行病。

作者

拜仁.勒那Barron H. Lerner


醫師、歷史學家、哥倫比亞大學醫療及公衛教授,著有《感染與隔離》(Contagion and Confinement)與《當病情見光時》(When Illness Goes Public),最為人所知的著作《乳癌戰爭》(The Breast Cancer Wars)榮獲美國醫學史學會的威廉.威爾施獎,並獲美國圖書館協會指定為年度好書。
他定期為《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哈芬頓郵報》、《Slate電子雜誌》等知名媒體撰寫臨床醫學、生物倫理學、醫學史等主題的文章。他也是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眾多節目中的常客,在醫學、環保、科學等類型的節目中擔任來賓。

林子忻(總審訂)


臺大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美國波士頓大學公共衛生碩士與醫療經濟學博士。現任臺大醫院創傷醫學部創傷外科主任、臺大醫院醫療糾紛關懷小組諮詢顧問醫師,以及臺灣外傷醫學會理事、金管會金融消費評議中心醫療諮詢委員、臺灣酒駕防制社會關懷協會監事。

譯者

林志懋


台灣大學物理系肄業、哲學系畢業,曾任職雜誌社、出版社,現專職翻譯。譯有《數學巨人哥德爾》、《光的故事》、《公尺的誕生》(合譯)、《補腦全書》、《巴西,如斯壯麗:傳奇總統卡多索回憶錄》、《萬物運動大歷史》等書。

目錄

各界讚譽
專文推薦 不再有下一個酒駕犧牲/柯文哲
專文推薦 喝酒是大代誌/陳為堅
專文推薦 讓駕駛者都「零酒駕」的開往幸福家門/陳敏香
導  讀 酒駕,沒有標準解答/黃俊雄
中文版出版說明 反酒駕是人權運動/林美娜

前 言
導 論 傷害何在?
.應酬飲酒與酒醉駕駛   .對酒駕的態度轉變

第一章 酒駕的發現
.從禁酒到解禁      .酒駕者的分類  
.酒醉測定器登場     .失能駕駛的準則  
.震驚全國的悲劇     .駕駛座上的殺手

第二章 科學與政府加入戰局
.過於寬容的罰則     .啤酒的銷售榮景  
.吐氣酒測儀的誕生    .轉型為公衛問題  
.法令的強化       .新的酒精與安全標準

第三章 反酒駕媽媽接掌大旗
.一波接一波的爭議    .酒精安全行動計劃  
.無人理會的哭喊聲    .艾肯的聖戰  
.被激怒的母親      .對酒駕宣戰
.反酒駕運動的巔峰    .反酒派反守為攻

第四章 運動的成熟與分裂
.嚇阻的效果       .預警原則與科學論證之爭
.另一道裂痕       .停止廣電酒促計劃  
.被忽略的飲酒情境    .分歧的見解
.爭議的邀請函      .研討會的建議

第五章 律師、自由意志論者與酒商說客反擊
.反酒駕要角投身敵營?  .質疑的聲浪  
.連續的抨擊與爭論    .新禁酒主義?  
.自由意志論者的怒火   .另一波反撲
.執行介入的效果

第六章 越來越多的悲劇
.浪漫與激情的推波助瀾  .司法並未收效  
.負責任飲酒的問題    .分心駕駛  
.究責怪罪的概念     .用科技預防酒駕  
.法令罰則VS.道德羞恥

後 記
謝 辭
註 釋

序/導讀

導論 

傷害何在?

 

1984 年6 月3 日,《紐約時報》長島版讀者有機會拜讀當地薩福克郡社區學院副教授凌克的讀者投書。凌克的投書標題為〈飲酒與駕車可並行不悖〉,文章一開頭,描述他如何在上周六晚間合法酒醉駕車回家。接著他繼續寫道:「我在那之前的周六,還有再前一個周六,都酒醉駕車回家。打從我拿到駕照開始,過去25 年來,大概已經成了相當一貫的模式。」但凌克寫道,他從未被攔下來或逮捕,他有很多朋友也同樣如此。因此,他得到一個結論:酒醉駕駛是有可能一路平安。

 

凌克這篇文章出現的時機並非巧合。那幾年,美國對於酒醉駕駛及所造成傷害的關注激增。「反酒駕媽媽」(Mothers Against Drunk Drivers, MADD)成立於1980 年,是最知名的運動團體,但早兩年創立的「驅逐酒醉駕駛」(Remove Intoxicated Drivers, RID)則以紐約為大本營。這位副教授稱許這些團體帶起酒駕議題,並推動通過更強有力的法令,但他擔心他們可能做得有點過火了。

 

凌克的投書觸及了一系列的議題,這些議題終將妨礙反酒駕聖戰的發展。例如他和他的朋友似乎能夠帶著醉意開車,暗示著酒駕或許不是這麼嚴重的社會問題。凌克也強調適量飲酒的概念,拿他自己童年飲酒的經驗與歐洲的情況做類比,歐洲的兒童從小就學會「明智且負責任地」享受酒飲。與此相關的是「負責任飲酒」的概念,其中所蘊含的意思是適量飲酒不會造成傷害性的後果,這個概念將一再被援引,因其無關乎酒駕,遂可為人接受。

 

凌克的文章也帶有自由派的味道,削弱了另一類可能出現的反對意見。他寫道,「反酒駕媽媽」、「驅逐酒醉駕駛」和各州立法機關所提的某些主張,是「嚴重侵害絕大多數紐約人權利及自由的嚴酷手段」。相較之下,真正的自由「蘊含著自我監督的實質責任」。凌克把當前的做法拿來與早期的反酒運動做類比,這並不令人意外。「且讓我們畢其功於一役,」他宣稱:「把導致禁酒令和基督教婦女禁酒聯合會(Women’s Christian Temperance Union, WCTU)這類蠢事的心態所衍生有關酒飲的迷信與迷思剷除掉。」

 

不知道《紐約時報》收到多少封回應凌克的信。可能有一些表示支持,但刊登出來的那三封信作者非常反彈。一位作者指出,1983 年有25,000 名美國人死於酒類相關的車禍,光是薩福克郡就有97 人。尤其令人遺憾的是,身為教授居然公開提倡酒後駕駛(drinking and driving),他再加上一句:「對年輕人的危害甚鉅。」另一篇回應文寫道:「把我嚇得半死的是,凌克先生毫不掩飾的態度。」

 

本書是第一本有關美國酒駕及酒駕管控作為的歷史著作,針對一般公民所犯下最具爭議性的罪行之一,做了一世紀之久的長篇紀錄。 乍看之下,酒駕屬於最明確的罪行:失能個人明知故犯,讓自己坐在一旦失控就會造成破壞的交通工具駕駛座上。但正如凌克投書所揭露,這種觀點衝撞了其他因子,顯而易見的是美國人愛喝酒、愛開車,比較抽象的則是對於不受規限與個人自由的熱愛。

 

本書所講述的故事涵蓋一群立場相異的個人:

 

•醫生及為酒精成癮者辯護的人:他們在禁酒令廢除後的年代推廣了「酒精成癮」這個帶有同情意味的概念;

•科學家和政策制定者:他們最先將酒駕概念化為重大卻不知為何一直被漠視的公共衛生問題;

•酒精飲料業代言人:他們推廣負責任飲酒的觀念,同時小心翼翼地確保其產品持續販售;

•媽媽們及其他酒駕受害者:她們對於罰則寬鬆的怒氣,最後變成純道德性的憤恨;

•學院派:他們雖然反對酒駕,卻也對某些賦予新興運動正當性的統計數據提出質疑;

•自由意志論立場的批評者:他們嘲諷「反酒駕媽媽」這類組織為父權式和新禁酒主義;

•酒駕者本人:他們從明星運動員到工廠工人、家庭主婦都有,全都明知故犯地做出既違法且道德上有問題的行為。

 

有一個老笑話是這麼說的:所謂保守派,就是有人請他喝過酒的自由派。或許可以同樣這麼說:自由意志論者就是從未在酒駕車禍中失去至愛的人。當然,重點在於熱血堅持的信念比較可能是奠基於情緒,而非理性。因此,酒駕的這段歷史不會改變任何人關於此一主題的信念。

 

那些原本就激烈反對失能駕駛的人,他們從這些故事中看到的是無謂的死亡與錯失的機會。在他們看來,不管是對哪一種酒後駕駛的寬容想法,始終是不知所云。另一方面,其他讀者則會在凌克的文章中找到共鳴。儘管他們或許不會對他的實際行為給予喝采,但還是傾向於對他那兩項非常「美國式」的主要論點表示諒解:個人責任與拒絕政府介入公民生活。就像老派籃球術語說的:「沒人受傷不吹哨。」即使本書最終改變不了幾顆腦袋,但還是提供了一個機會,顯示我們是如何變成一邊譴責酒駕、一邊加以寬容的社會。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869312585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04
    • 商品規格
    • 21*14.8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品無額外回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