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電子書】黑土

一直以來我們誤會大屠殺的真正成因:生態恐慌和國家毀滅!
  • 312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已故歷史學家東尼賈德:史奈德是我一九八九年之後一直期待的那類人的典範:研究東歐的一代美國學人。……
史奈德的敘事功力,令人想起同樣任教於耶魯大學歷史系的中國史學家史景遷(Jonathan Spence)教授。

這是歷史的幽靈徘徊不去的亂世
大濫殺、強制滅絕、滅種、滅族再度上演?!當今世界現況已和希特勒所處的世界愈來越像!
地球人口爆炸、乾淨水源短缺、糧食危機,外加全球氣候變異、天災人禍頻傳……
一直以來我們誤會大屠殺的真正成因:生態恐慌和國家毀滅!
原來,人人都可能是滅絕的幫凶!!

★全球東歐史研究領域最著名的重量級歷史學專家
★耶魯大學開授東歐史課程,選修人數動輒逾兩百人的知名教授
★《紐約時報》年度暢銷書&編輯選書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 Editors’ Choice
★《華盛頓郵報》、《經濟學人》、《出版者週刊》 2015年度好書
★入圍英國最著名非小說圖書獎「塞謬爾‧約翰遜」獎(Samuel Johnson Prize)決選
★亞馬遜網站(Amazon)歷史圖書類長年高踞 Top 20 的暢銷歷史作家
★普立茲獎得主安妮‧艾普鮑姆(Anne Applebaum)、歷史學家伊恩‧克索(Ian Kershaw)、歷史學家黛博拉‧利普斯塔特(Deborah Lipstadt)、前美國國務卿亨利‧季辛吉(Henry Kissinger)、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推薦

「生存競爭」這個赤裸原始的課題又逐漸浮上檯面。
如果人失去了成為「人」的條件,非常有可能再度形成「清洗」世界的危機!
人們長久以來對二戰大屠殺的刻板印象是,納粹德國透過精密的計畫,對領地進行全面控制,對外侵略的同時也對內屠殺。因此人們以為,形成大屠殺機制的關鍵因素是,一個高效能的國家威權,宣傳極端的種族偏見,運用極致冷酷的科學理性來進行種族清洗──在今天,這些因素似乎不太可能重現。

知名歷史學專家提摩希‧史奈德的《黑土:大屠殺為何發生?生態恐慌、國家毀滅的歷史警訊》,正是為了打破上述迷思,嘗試將當前國際時局發展如何與二戰發生關聯,提出新的見解,震撼國際史學界!在《黑土》如史詩般、講述種族滅絕和生存歷史一書中,提摩希‧史奈德替這一樁二十世紀最殘暴的行動提出了新的解釋,並揭示接下來的二十一世紀人類將面臨的挑戰。他根據來自東歐的最新研究資料,這一場浩劫倖存者所提供、早已被人遺忘的證詞,提出了猶太人大屠殺事件仍然離現今人類一點都不遠,不但比想像中更易於理解而感同身受,也更加令人不寒而慄。

大屠殺的概念始於希特勒幽暗但不難理解的腦海深處,認為消滅猶太人能恢復世界平衡,讓德國人取得迫切需要的資源。這種世界觀只有在德國摧毀其他國家的情況下才可能實現,所以希特勒的目標是在歐洲掀起一場殖民大戰。在無國界地區,幾乎所有猶太人都喪失性命。唯獨少數正義之士,在沒有組織機關援助下,幫助被迫害的猶太人。《黑土》一書中有部分最新研究是致力於理解這些非凡難得的個人行為。他們面臨種種難以超越的艱難,只能更加確認──當國家毀滅和生態恐慌招致危險,這些人的義行固然值得效法,但處於相似情況下的人類,往往很難會有如此做法。

史奈德認為忽視大屠殺的教訓,導致人類誤解了現代性,並危及未來。
二十一世紀初的現在已愈發近似二十世紀初,儘管人類不太願意承認,但此時此刻越來越像希特勒的世界。要拯救世界、拯救人類,我們必須正視大屠殺,並從歷史警訊中學習。

作者

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

耶魯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現代東歐史,畢業於牛津大學,曾在巴黎、維也納和哈佛大學擔任過研究員。曾獲漢娜‧鄂蘭獎章、萊比錫書展大獎、美國藝術文學院文學獎項,文章評論散見全美各大媒體、報章雜誌專欄。撰有多部備受稱譽的史學著作,包括《血色之地:希特勒與史達林之間的歐洲》、《論暴政》(On Tyranny)、The Road to Unfreedom: Russia, Europe, America等。同時也是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外交關係理事會暨良知委員會的成員、維也納人類科學研究中心的常駐研究員。

譯者

陳柏旭

現為耶魯大學東亞語文學系博士候選人,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學士、中央大學英美文學碩士。合譯有《酷兒政治與台灣現代「性」》。

目錄

導讀/從 「庸俗市儈」到「屠殺實驗場」/黃哲翰
推薦/關於罪行的記憶與被遺卻的罪行/戴達衛
譯序/作為隱喻的黑土──猶太大屠殺在東歐/陳柏旭

‧序曲
‧導論 希特勒的世界
‧第一章 生存空間
‧第二章 柏林、華沙、莫斯科
‧第三章 巴勒斯坦的應許
‧第四章 毀滅國家的人
‧第五章 雙重佔領
‧第六章 更大的邪惡
‧第七章 德國人、波蘭人、蘇聯人、猶太人
‧第八章 奧許維茲悖論
‧第九章 主權與生存
‧第十章 灰暗的拯救者
‧第十一章 神和人的游擊隊
‧第十二章 正直的少數人
‧結論
‧注釋

序/導讀

導讀

從庸俗市儈到屠殺試驗場

黃哲翰/udn《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我們正處於全球化的歷史高峰。週期性金融崩潰、貧富差距極端化、氣候變遷、資源逐漸枯竭、大規模遷徙流亡、族群衝突......等危機,也以史無前例的規模衝擊著人們的認知。危機所引發的反應,讓近年來全球政治氣氛丕變──就在「歷史終結」的三十年後,歷史的鐘擺再度傾向支持威權人格、劃清族群界線、乃至於拉起貿易壁壘。

人們對自由民主、資本主義、科技進步的樂觀一夕之間變色,「生存競爭」這個赤裸原始的課題則又逐漸浮上檯面。人類可能因此走向下一場大戰與屠殺,這個想像已不再只能是虛構情節了。不少時事觀察者都察覺到某種既視感:當前的處境,彷彿就是二戰前夕的翻版。近年來快速席捲歐美民主國家的右翼民粹勢力,更讓人聯想到當年歐洲各國的法西斯主義和德國的納粹。

但是在憂心的同時,人們也不免自問:這樣的類比是恰當的嗎?

相較於八十年前,現今的國家作為一部治理機器,效能已大幅縮減,並普遍將更多的權力讓渡給企業財團、遊說團體、公民組織、甚至網路社群。過去一套一套的政治意識型態,對於現今群眾而言,也失去了吸引力;事實上,當前風行的右翼民粹,與當年的法西斯和納粹之間的關鍵差異就在於,前者避免了一切極端化的大型政治計畫,始終都訴諸鬆散的、甚至前後不一致的直覺判斷。

有鑑於此,當我們把二戰具體地關連到當前脈絡時,它往往又顯得過於不現實,以致於讓我們困惑:對二戰前夕的既視感,是否只是戰後「反省文化」的過敏反應?

追根究柢,這個困惑源自人們長久以來對二戰大屠殺的刻板印象:納粹德國透過精密的計畫,對領地進行全面控制,對外侵略的同時也對內屠殺。因此人們便以為,形成大屠殺機制的關鍵因素是:一個高效能的國家威權,宣傳極端的種族偏見,並運用極致冷酷的科學理性來進行種族清洗──在今天,這些因素似乎不太可能重現。

本書正是為了打破上述迷思、並將二戰關連回當前時局所作。透過嚴謹的史料鋪展,作者精確地描繪出這場大屠殺令人訝異的複雜原貌,逐一顛覆各種刻板印象。

這一連串打破迷思的過程,從一個最基本的問題開始切入:納粹是什麼?

日常生活中有一種常見的市儈政治態度:競爭就是世界的現實,是非對錯都是相對的,只有贏家才是正義;一切號稱普世性的政治和道德概念,都是眾魯蛇們假惺惺地用來合理化競爭劣勢、並試圖將贏家拉下台的藉口。若將此態度推至極端,形成體系,它就是希特勒的思想、納粹的核心性格。

希特勒相信,人類種族無止盡的弱肉強食,正是自然的現實。各種世界觀與政治概念,不過是服務於種族鬥爭的工具。世界理當優勝劣敗,但自從猶太人出現後,他們引入善惡的道德知識,並且鼓吹和平、互惠、共存的政治理念,讓強者的種族失去鬥爭意識,而受制於作為弱者的猶太人。據此,希特勒認為猶太人不屬於自然,他們並非僅是低劣的種族,而是連「種族」都不是、連「人」都不是──他們是反自然的「瘟疫」、人類種族生態的災難。

一戰後德國的經濟蕭條被希特勒直接等同生物學上的種族生存危機,它是由於德意志人「感染」了「猶太瘟疫」所致。德意志種族唯一的生路就是藉由消滅猶太人,破除世上一切政治秩序、摧毀惺惺作態的布爾喬亞政治文化,恢復叢林般的自然秩序,讓強者稱霸、弱者餓死。

這種思想不同於捍衛國家至上的法西斯主義、也絕不只是當時歐洲普遍可見的反猶主義。它的原貌是個反國家的、暴力主宰的無政府主義。隨後為了獲取群眾支持,才包裝成貌似法西斯的國家社會主義。

本書打破的首要迷思,就是將納粹完全等同於國家威權的擁護者和單純的種族歧視者。納粹本質上既不同於後兩者,其所引發的大屠殺也並非「國家威權」和「種族歧視」這兩個因素所足以解釋的。

接著,作者以嚴謹而豐富的史料鋪展,論述讓大屠殺逐步成形的曲折機制。

出於無政府的暴力性質,納粹政權依循的行動原則是即興而非邏輯。儘管他們始終都不乏仇猶宣傳的靈感,但最初並無具體處置猶太人的通盤計畫。納粹所執掌的政府體制,亦在相當程度上限制了他們所欲施展的暴力。

推薦序

關於罪行的記憶與被遺卻的罪行

戴達衛(David Demes

國中的時候,我第一次走進毒氣室。當時,我是參觀我老家附近的哈達瑪爾(Hadamar)「安樂死中心」紀念館 。我記得那天剛好有一場演講,講者具體在談些什麼內容我早已記不得,但我印象深刻的是演講後的Q&A,有位當地的阿嬤分享她個人的見解,說她們當年不知道哈達瑪爾有這麼一個屠殺身心障礙者的地方,演講明顯令她十分激動,或是說那個演講似乎有點冒犯到她,因此她開始幫自己及其他當地人辯護。當她又要談起「我們並不知道……」時,場合的氣氛突然變了,坐後面一點的另外一位阿嬤站起來,開始大聲地反駁前者的言論,她說:「當年,我們誰沒有發現我們鄰居的兒女被帶走!誰不知道那些天天經過市中心的灰色巴士是在運輸誰!誰不知道巴士上山後的黃昏,精神病院的煙囪在冒著煙,全城都是人肉被燒掉的惡味。我們通通都知道!」

至今,德國仍然有不少人不願意面對這段歷史,更不願意面對自己所背負的責任。史奈德教授在《黑土》正是終結了這七十年之久的謊言:不管是親身前往東歐戰場參與屠殺的幾百萬軍人、黨衛隊、警察,目擊屠殺的民政官員和女性幫手,還是留在家鄉剝奪猶太鄰居財產的德國人,大家其實都很清楚猶太人及其他弱勢群體的遭遇(詳第八章)。即便當年沒有親身參與壓迫猶太人,當時德國家家戶戶都有一本希特勒的《我的奮鬥》,希特勒在書中宣揚他的種族優生學及對東歐「生存空間」(請參考譯序)的渴望,難道還有人能夠對壓迫猶太人佯作不知?即便如此,在終結謊言的同時,史奈德並沒有指責當時的加害者,他反而認為,在類似的生活條件及歷史脈絡之下,每個人都很有可能成為加害者,這也正是他在本書書名所提的「警示」,而這些條件為何,正是《黑土》最重要的理論貢獻。

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在書評中,稱《黑土》不僅是猶太大屠殺的重要歷史著作,更是一部政治理論作品。確實,史奈德所提出的理論,挑戰了很多過去對猶太大屠殺的主流歷史論述。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在她的經典著作《平凡的邪惡》中,批判納粹德國的官僚體系導致幾百萬人的大屠殺。反之,史奈德認為,官僚體系的衰頹才使得屠殺成為可能。他的核心論點是,在二戰期間,國家制度發揮了保護猶太人的關鍵作用。他主要辨識的國家制度有三:公民身分(citizenship)、官僚體系(bureaucracy)、及對外政策(foreign policy)。從統計數據來看,享有德國公民身分的猶太人,在二戰時期的生存率往往高於東歐國家的猶太人,因為後者的國家制度被德國消滅,使他們喪失國家的保障。公民身分讓人們得到官僚體系的保護。同時,獨立的對外政策讓納粹德國的邦交國有空間改變針對猶太人的政策,從原先配合德國要求逮捕猶太人,到二戰末期轉向與同盟國合作,選擇不配合德國將猶太人押解送至集中營。公民身分、官僚體系、及對外政策等三個要素,減慢了納粹德國屠殺猶太人的速度,最終也阻擋了希特勒殺死全歐洲大陸猶太人的計畫。

反觀,大屠殺得以實行的關鍵前提,是德國鄰近國家政體被摧毀,史奈德稱這個戰略為「國家之消滅」(state destruction)。一九三八年,當奧地利總理宣布「德奧合併」(Anschluss),奧地利實質上就毀滅了,並陷入了一種無法無天的狀態。宣布合併的隔天,維也納猶太人開始被侮辱,財產也被強制徵收(詳第四章)。到了一九三九年,希特勒與史達林分別入侵波蘭。按照納粹政權的邏輯,波蘭這個國家從未存在,其法律不僅無效,也被視為從未存在過。據此,波蘭人(包含波蘭籍猶太人在內)一下子失去公民身分及由此而來的權利和保障。對希特勒而言,波蘭及其他東歐國家只是一片空空如也的土地,而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原居民只不過是「次人類」(subhuman)。這樣的邏輯和推論,源於歐洲各國在非洲、美洲等地殖民主義的意識形態。史奈德將希特勒的意識形態及其對東歐「生存空間」的追求,放回殖民主義的脈絡裡,並將其理解為一種歐洲大陸境內的殖民主義計畫。

譯序(節錄)

作為隱喻的黑土──猶太大屠殺在東歐

陳柏旭


提摩希‧D‧史奈德(Timothy D. Snyder)是耶魯大學東歐史講座教授,一九九七年於牛津大學歷史系取得波蘭史博士學位。史奈德教授在布朗大學就讀大學部歷史系時正值一九八九年前後的「蘇東波」,也開啟了他對東歐史的研究興趣。近年來他固定於耶魯大學開設東歐史大學部課程,選修人數動輒逾兩百人;太太馬爾西.肖爾(Marci Shore)也是治中歐、東歐思想史的教授,偶爾會在史奈德教授的班上客座,夫婦兩人都致力於將被湮滅的東歐史帶回英語學界的視野。其歷史著作雖然大量徵引檔案材料與二手研究文獻,讀來卻不生澀,適合學術研究者與一般讀者大眾閱讀,其敘事功力令人想起華語讀者所熟知、同樣任教於耶魯大學歷史系的中國史學家史景遷(Jonathan Spence)教授。

史奈德教授的著作目前已翻譯為波蘭語、德語、法語、日語等三十多種語言。而在華文世界中,《黑土:大屠殺為何發生?生態恐慌、國家毀滅的歷史警訊》(Black Earth: The Holocaust as History and Warning)與同樣由聯經出版公司近日翻譯的《論暴政》(On Tyranny,該書顯然是對川普當選美國總統的回應)一同出版,是史氏在華文世界首度問世的完整著作。除此之外,史奈德教授只有為當時已不久於人世的東歐史學者東尼‧賈德(Tony Judt)教授訪談錄《思慮二十世紀:東尼.賈德思想自傳》(Think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所作的序言曾譯成過中文。不過東尼.賈德教授在跋該書時倒是頗為詳盡地交代了史奈德的治學背景,以及其學術養成當時的美國學術界東歐史研究情況,不妨在此略加引述:

史奈德是我一九八九年之後一直期待的那類人的典範:研究東歐的一代美國學人。……

史奈德教授熟諳幾乎所有的東歐語言,除了研究猶太大屠殺歷史所必備的德語之外,也能夠徵引俄語、波蘭語、烏克蘭語等十國語言的檔案史料,這點即令其他治東歐史學者(甚至許多出身於曾受大屠殺殃及的東歐國家移民第二代)都難以望其項背(見第五章註一)。除了學術著述之外,史奈德教授同時也是一名公共知識份子。二○一三年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的「烏克蘭危機」(Ukrainian crisis)發生時,史奈德教授固定在《紐約書評》(New York Review of Books)以及個人部落格上發表時政評議,建立其公眾知識分子的聲音。隨著本書以及《論暴政》的出版也開始接受較主流的電視節目採訪,進入美國公眾的視野。

烏克蘭問題正是斯耐德教授撰寫本書時的主要關切之一。事實上,本書標題的「黑土」指的就是當時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農耕沃土。黑土原是肥沃的農作土壤,但在二戰期間卻被挖成屍坑,其中的反差與矛盾意象不言可喻。本書以標題中的「黑土」為象徵符碼,在全書中主要只出現在兩處,一是導論,一是結論:烏克蘭的黑土是猶太大屠殺發生的地方,也是二○一四年俄羅斯併吞的土地。從這種首尾呼應的鋪陳中,史奈德教授以古鑑今的動機可見一斑,這樣的動機也反映在他為本書下的副標題上─作為歷史與警示的大屠殺。

由於史奈德教授徵引的語言龐雜,對於本書的翻譯自然也構成一定的挑戰。在此譯者僅針對其中若干用語提出解釋。首先是貫穿本書提及希特勒的世界觀就會提到的字眼─「星球」(planet,或形容詞「星球的」〔planetary〕)。雖然譯為中文不無拗口之嫌,但為求貼近希特勒原著中提出的字義,還是予以保留,而不另譯為「地球」或「全球」。對希特勒而言,星球是某種透過精準丈量出來的地球表面,是一個必須透過斬刈殺伐來征服的空間。星球的概念也直接涉及本書另一個關鍵概念─德語當中的「生存空間」(Lebensraum)。據史奈德徵引希特勒的定義,生存空間有兩重的意涵:一是「客廳」,二是「棲息地」。在此希特勒落入了循環論證,「自然無非是社會,而社會又無非是自然。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570851236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472
    • 商品規格
    • 18開17*23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品無額外回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