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我們的島
臺灣首部長期記錄環境變遷的巨構,1980~2017追蹤超過三十五年的報導全紀錄。內容簡介
臺灣首部長期記錄環境變遷的巨構,1980~2017追蹤超過三十五年的紀實報導。
縮時總覽今昔土地、山川、河流、海洋變遷的樣貌,史詩般撼動人心的紙上紀錄片。
以環境史時間軸的比對方式,觀看土地利用型態對環境、生物與人的影響;並透過海陸交界、生物與人的關係、離島樣態、山林聲息、災難啟示等,清楚揭露島嶼長時間變遷歷程。
柯金源~
經常有人問我,耗費這麼大的心力,長期提供環境資訊,真的有用嗎?我想,如果大家手中握滿了鈔票,卻必須再拿來買健康的環境、乾淨的空氣與水,那所為何來?如果出不起錢買健康的弱勢者,他們該怎麼辦?如果,階級不會流動?財富不會流動?那空氣、水、陽光這生命三大要素,也會分貴賤、族群嗎?我認為,只要真實記錄、傳播,人心與環境就有改變的可能性,只要持續地去做,先不要問成敗!
環境事件不是突如其來的災難現場,就是長時間的累積變化。耕耘環境新聞超過三十年的導演柯金源,以報導者的眼與心,穿梭於每一個現場;以行腳的毅力,不斷重返超過一百個樣區,他銜接起臺灣經濟奇蹟發展下,一條過去不被重視的敘事,叫作環境變遷。
本書從海岸線與海陸交界為開始,一一探究天災、汙染、山林資源、離島與指標物種的生滅,最後則回顧三十年間的環境運動,以及曾為環境抗爭、倡議的人。本書不只是柯金源累積的二十萬張照片、數十萬報導文字的精華,更是以環境寫史,映照特屬於臺灣的美麗與哀愁,也是你我過去三十年也參與其中的環境啟示錄。
因此《我們的島》並不是一本記錄災難與崩壞之書,而是企圖成為一本呼喚生命之書,當我們因瞭解而深刻熱愛我們的島時,也將是一切環境意識的起點,這是屬於當代臺灣、以鏡頭寫成的《沙郡年紀》。
是我們的故事。
目錄
	推薦序
	陳玉峯
	吳晟
	馮賢賢
	何榮幸
	
	第一章     引言──環境紀錄工作者的執著
	
	第二章    水線──失落的地平線    
	#導言    海陸交界地帶的驚嘆    
	#樣區    
	1 河口海岸<1>淡水河口南岸<2>曾文溪口<3>秀姑巒溪口<4>花蓮溪口、南濱公園
	2 海岸線    <1>嘉義布袋好美寮<2>臺南黃金海岸<3>高雄旗津<4>屏東後灣海岸
	3 海岸公路<1>花東臺11線<2>臺26線
	4 海岸水泥化
	
	第三章  跨界──新世界的迷思
	#導言    美麗與貧匱的海岸新世界
	#樣區    
	1 濱海工業區 <1>桃園觀塘工業區<2>彰濱工業區<3>台塑麥寮工業區<4>高雄南星計畫
	2 海埔新生地<1>新竹港南地區,客雅溪口<2>彰化海埔地
	3 港口    <1>新北市和美漁港<2>花蓮鹽寮漁港<3>臺東大武漁港
	4 海岸線    <1>臺9線<2>西海岸
	
	第四章  群像──眾生的喧嘩
	#導言    生物與人交織出的海岸浮世繪
	#樣區
	濕地群像    蝦猴、鱟、陸蟹、寄居蟹、彈塗魚、蚵農、鳥類
	
	第五章 天命──天大地大的啟示
	#導言    天大地大的啟示
	#樣區
	1 颱風與水患    
	<1>海岸線<2>雲林口湖<3>嘉義東石網寮村 圍潭村<4>高雄嘉興<5>高雄荖濃溪<6>水線之下<7>屏東佳冬<8>花蓮紅葉村<9>新竹五峰鄉<10>臺中后豐<11>臺北 內湖 汐止 林肯大郡 三重
	2 山居的挑戰    
	<1>廬山<2>南投神木村<3>南投新中橫<4>南投合作村<5>南投水里與竹山<6>新北市烏來
	3 地震            
	<1>    集集 草嶺──1999年921大地震<2>臺南──2016年2月大地震<3>三峽白雞──1995年坡地災害
	4 山中傳奇    達娜伊谷
	5 複合災害 <1>水庫變遷 <2>盜採砂石    <3>停電    <4>漂流木<5>氣候異常    
	
	第六章 土殤──生命要素的體檢
	#導言    生命的救贖來自一口新鮮空氣、一方乾淨土壤
	#樣區
	1 水土汙染        <1>河川<2>重金屬<3>農地<4> 地下水與土壤汙染
	2 河海交界汙染    <1 >重金屬<2>工業廢水 
	3 海洋汙染        <1>核能效應<2>油汙
	4 空氣汙染        <1>工業區<2>外來因素
	5 廢棄物         <1>垃圾汙染<2>工業汙染
	
	第七章 源鄉──傾聽山林聲息
	#導言    珍貴的生態多樣性基因庫
	#樣區
	1巨木林     <1>玉山圓柏<2>紅檜<3>扁柏<4>臺灣杉<5>蕨響侏儸紀
	2 海岸林    熱帶雨林
	3 山居智慧    原住民的生活智慧
	4 森林危機 <1>狩獵與盜伐 森林保育<2>採礦<3>農業上山<4>觀光災害
	
	第八章 島群──世界的中心
	#導言    永世共同的「島嶼記憶」
	#樣區
	1 東部與北部海域    <1>綠島<2>蘭嶼<3>三仙台<4>龜山島<5>北方島嶼
	2 臺灣海峽與西南海域    <1>澎湖    <2>小琉球<3>外傘頂洲
	3 軍管離島    <1>東沙島<2>太平島<3>烏坵嶼
	 
	第九章 生滅──多元價值的啟示
	#導言    由萬物譜寫出的奏鳴曲    
	#樣區
	1 臺灣獼猴2鳥類3珊瑚4珊瑚礁魚 5馬尾藻林6綠蠵龜7黑鮪魚8鯊魚9鯨鯊10大翅鯨11瓶鼻海豚12白海豚13龍王鯛14牛港鰺15人工魚礁16軟絲產房護育
	
	第十章 空想──未竟之戰
	#導言    一場為維護環境必須不斷前進的未竟之戰
	
	後記
	
	報導者之心──訪問柯金源
	作者簡介
	附錄、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大事記
序/導讀
	推薦序
	
	臺灣的山海大經
	
	世界上沒有幾雙行腳,如同柯金源導演那般,徹底走過六百萬年的臺灣出海時空,而且絲絲入扣內裏結構,以理性、中性、客觀地敘述臺灣的環境變遷。雖然這本書中,柯導已經加進第一人稱,也著墨了些許個人情感,然而,整體說來,作者謹守報導者的倫理,為臺灣環境史寫下一部冷靜、平實的典範之作。
	
	2016年11月6日至13日,我跟隨柯導上雪山、翠池;2017年2月17日至21日,我偕同柯導,前往日本的中央高地,探訪臺灣檜木的原鄉。在高山的帳蓬下,在異國白雪紛飛、古老驛站內小酌,柯導娓娓道來他的人生志業,也就是他三十年環境紀錄的心路歷程。如同在本書導文中,他的自我要求:
	
	「……放下成就自我的追尋,深切體悟到環境紀錄的核心意義,是在促進人類更加瞭解自然界的脈動,以及人類發展與自然永續矛盾衝突之省思……」
	
	我不知道別人如何解讀,在我看來,這簡直是「環境地藏王」永世的救贖,絕非常人的志業,只要人類還存在地球上,柯導的志業就沒完沒了!
	
	這樣的志業,加上他在公共電視的職業,他必須確保他使用的工具可以永續。他做到了;他成為臺灣龐多環境運動者的護持者,或者更精確地說,他是環境運動終身職兼報導者。
	
	因此,他避開了繁瑣艱深的理論或論證,以感人有溫度的旁白下註解,而將劇烈控訴的語言,交由畫面進行沉默的抗爭;他也捨棄了表面上激情慷慨的陳義,四平八穩地讓當權或財閥暗自驚心。也因此,他大量採用官方的數據,即令他自己有時候也不相信它們的真實度。
	
	柯導的堅持是溫柔的,細水長流的;他要的公義呼籲,近乎物理、化學的定律,不隨世間的紛紛擾擾而消減其力道,數遍數十年臺灣報導見證界,他是第一人。
	
	這本書只是他終身志業的側記,卻已勾勒出臺灣的一部山海大經。
	
	當我接到出版社寄來的書稿,一翻閱,真是百感交集!因為這陣子以來,我恰好從雲嘉南海岸的世紀傷痕,寫上高雄馬頭山事業廢棄物即將掩埋的悲劇。柯導畫龍點睛的書寫,配合大量直擊的畫面,既含蓄也露骨地,震撼我的中樞神經。
	
	柯導溫文敦厚,足跡從極圈到赤道,而情定自家鄉土守望。
	
	柯導的EQ值破表,讓人永遠如沐春風,他的同事都尊稱他為柯師父。他的人格特質如同大海潮流,恢弘流走卻不興波浪。他的文字或語言,恰如其人,坦白說,要我寫推薦序,我處處受制,很難揮灑,因為我壯年時的熾烈,恰與柯導成兩端,我生怕脫韁而扭曲他的平易近人。他,就像我昔日的感受:從來沒有一顆晶瑩剔透的露珠,是為了炫耀而存在。他將滿腹的熱血、熱情,唱成山間日麗風和中的涓涓細流。
	
	我相信,這本忠實平和的臺灣大地史詩,必將為臺灣文化注入前瞻的基因。
	
	奉臺灣之名,我樂於向國人推薦柯導的真情!
	
	陳玉峯(生態學者;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教授兼主任)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