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記者不是你想的那樣
從事新聞工作二十年,蕭彤雯回顧一路走來,她說:「新聞就是人的故事。」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曾擔任壹電視主播的蕭彤雯,一直擁有高人氣,其專業形象亦深植人心。理性與感性兼具的她,無論在新聞現場或主播臺上都不做「讀稿機」,對新聞事件有自己的判斷,也敢於表達想法。
本書從蕭彤雯從業的初心開始,寫下二十年的精華,困難與驚險的過程,堅持的態度,讓人瞭解她身為記者所秉持的理想,與未曾妥協的價值核心。
從事新聞工作二十年,蕭彤雯回顧一路走來,她說:「新聞就是人的故事。」
如今,她從傳統媒體走入新媒體,展現更積極的力量。
目錄
自序:說故事的人
第一章:每個夢想都有一顆種子
故事一:小記者VS大導演
父親的記者夢,是深埋的種子
為自己與父親拚上第一志願:政大新聞系
進入政大:關於自我意向的摸索與探求
大一的筆記公主vs大二的創社元老
理論與實務:影響我最深的兩位老師
「理論」與「實務」的激盪
有夢最美,築夢踏實
新聞工作的本質是什麼?
第二章:每個選擇背後都是故事
故事二:小記者的第一次
採訪香港九七竟是生平第一次出國
精神體能都超過負荷的一場戰役
人生第一次昏厥就在香港立法局前
不好意思說出口的第一份工作
當記者的第一天就目睹雙屍命案
進入全新氣象的飛碟電臺
為了採訪九七,婉拒TVBS挖角
第三章:新聞工作的專業與態度
故事三:災難記者進階成災難主播
遠赴英國採訪倫敦連環恐怖攻擊事件
倫敦採訪憋尿憋出敗血症
難以啟齒的慣性職業病
巨大的壓力讓人身心俱疲
新聞編輯室:隨時可能爆炸的壓力鍋
最該被勞動檢查的行業就是新聞業
對真相的渴求,是一路走來的最大動力
第四章:理性與感性之間
故事四:主播檯上的淚水
一場撼動人心的記者會直播
記者及主播掉淚就是不專業?
那一夜,天崩地裂
一家十一口,只剩一口
希望與勇氣:九二一屆滿半年的追蹤報導
無法承受失去至親的痛而選擇輕生
經濟壓力使人走上絕路
孩子就是活下去的理由
災後的心靈重建
理性因子承襲於父親
感性因子源自於母親
壹電視時期:黎老闆的賞識與鼓勵
理性的主播專業,感性的人文情懷
第五章:社會觀察家
故事五:這不是人間煉獄,這是我們的家
記者的同理心
記者的社會職責
儘量少用「形容詞」
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責任
新聞工作者該有的態度
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
新聞工作真有倫理與道德?
遙控器掌握在閱聽人手中
哪些是社會大眾該知道或不該知道的「真相」?
理論與實務必須相輔相成
第六章:採訪現場生死一瞬間
故事六:原來我和死亡曾經那麼近
狂風暴雨中我們朝死亡之路走去
第一次近距離接近槍戰現場
初生之犢不畏虎常讓自己陷入險境
警方與媒體在白案後終於建立現場採訪機制
工作重要還是命重要?
第七章:主播檯下的祕密
故事七:逼死人的HD時代來臨
HD高清影像:主播照妖鏡,一翻兩瞪眼。
鏡頭下看不見的祕密
一寸都不能胖的合身服裝
自信與專業才是主播最美的裝扮
穿高跟鞋也要衝現場
辦公室天天上演明爭暗鬥
美人心計
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只能整後浪?
提攜後進同時不斷地充實自己
平庸與出類拔萃你選擇哪一個?
第八章:從傳統媒體走向新媒體
故事八:客戶錯過班機,論壇主持人變主講人?
安胎生子人生轉捩點
當行車記錄器變成新聞主畫面
當爆料公社成為新聞主戰場
未經查證直接改寫,記者只能稱為網友
有圖不見得有真相
究竟是必要之惡?抑或自我膨脹?
新媒體的崛起與衝擊
自救第一帖藥方:回歸新聞業本質
內容才是王道讀者觀眾才是中心
自救第二帖藥方:以互聯網思維出發
新聞付費時代即將來臨
準備好成為自媒體了嗎?
後記:莫忘初衷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