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不孤單一起走
與其致力於「矯正問題」,不如幫助他們「發揮天賦」!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與其致力於「矯正問題」,不如幫助他們「發揮天賦」!
最懂孩子的光頭老師,一段回顧與陪伴的真誠告白。
擁有過動特質的體制外特教老師曲智鑛,
從7個習慣,幫助大人開啟正向教養旅程,
21個不藏私分享,協助孩子揮別行為溝通、課業學習困境,
但願每位孩子的潛能都能得到啓發,沒有一個孩子被放棄!
「與其強硬改變孩子,不如教他們如何與自己的特質相處。」
「家長的狀態愈好,孩子走得愈順;父母先走出來,孩子才有希望。」
小時候總是闖禍、最讓爸媽老師頭疼的曲智鑛,卻陰錯陽差的在大學唸了特教系;
也正因為過去是「過動」特質的孩子,他更能體會特殊兒與家長的心境。
他從小數學不好,卻為均一教育平台錄製了上千支數學教學影片;
面對理解數序有困難的孩子,他透過翻字典念頁碼的方式,讓孩子熟悉數字順序;為了排除孩子對數學的恐懼,他用「法老密碼」練四則運算,用「上流社會」體驗大數計算。
他花近四個月,從中國大陸遼寧省一路滑行、行走到海南島,帶著孩子走入真實生活;
他與孩子一起單車環島台灣,只因他相信一位特教老師「必須要有豐富的生命經歷」。
這位學生群年齡橫跨6~22歲、身懷絕技的特教老師這麼說:
很多人說我是很「特別」的老師,
的確,比起坐在教室裡,我更喜歡帶孩子走出去,
在各種真實的場合、通過真實的體驗去學習。
課堂的學習固然重要,
然而只有歷經實際體驗,學習才是真的。
如果我們的著眼點是未來,希望孩子融入真實世界,
就必須創造讓他們練習的機會。
~本書版稅全數捐贈公益,用於特殊需求家庭的陪伴與諮詢計畫。~
本書特色
特色1自身經驗X管理思維:10餘年的親師生溝通經驗,融合管理學大師史帝芬•柯維的主動積極、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與不斷更新的「7個習慣」思維,轉化並整理出實用的父母心法。從今天起,立刻啟動正向教養的陪伴旅程。
特色2生命經驗X教育思索:從作者自身的過動特質與生命故事出發,闡述多年來貼近教育現場的深度思索。透過故事與論述相輔相成,幫助我們更深層思考教育的本質與初衷。
特色3師生對話X問題解決:從日常生活、課業學習、人際感情的20+個常見困擾,特教老師不藏私一次傾囊相授;故事與論述中亦穿插師生對話小品,培養「神回覆」的幽默感,你就是孩子最好的麻吉。
目錄
推薦序
一與一萬,哪個重要?方新舟
行動力超強的小太陽卓惠珠
讓孤獨變得不孤獨明金蓮
用真誠的心陪伴孩子吳佑佑
激勵人心,也是極佳工具書林照程
用健康的方式帶孩子看見希望紀政
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桂綸鎂
運動有改變世界的力量彭臺臨
生命中的擺渡人童堯
最懂孩子的光頭老師葉丙成
親子間最善良的翻譯蒟蒻廖雲章
作者序
陪孩子走一段路
Part1 我的成長路
最讓老師頭疼的人
該流的血,哥都替你們流了
反思與父母的關係
開始認真面對學習
誤打誤撞念了特教系
跟自己和解
Part2 翻轉吧,孩子
實際體驗,學習才是真的
像偵探般找到問題根源
心態由自己決定
放下面子,成為孩子的後盾
態度永遠在技巧前面
成功,從定義成功開始
參與均一,看到教育的願景
身懷絕技的特教老師
看見孩子的蛻變
你好,我也好
Part3 伴你同行,走向未來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
學習成為好的陪伴者
像揹著炸彈的十二天旅程
創造孩子「為別人服務」的機會
讓我們不孤獨地行走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環島行的學習
在旅程中看見自己
成年身心障礙者的未來
區隔,可以是為了更好的融合
Part 4 7個習慣,啟動正向教養旅程
習慣1主動積極
習慣2以終為始
習慣3要事第一
習慣4雙贏思維
習慣5知彼解己
習慣6統合綜效
習慣7不斷更新
同場加映疑難雜症21問
讓師長難以應付的人際行為問題
Q1 孩子常反覆問同樣的問題,該如何幫助他調整?
Q2 孩子說話常無法控制音量。該如何幫助他調整?
Q3 孩子習慣不舉手就發言,公然糾正老師,該怎麼引導?
Q4 上課總是不斷離開座位,怎麼協助孩子?
Q5 孩子常忘東忘西,可以怎麼幫助他?
Q6 孩子容易發脾氣,我可以做些什麼?
Q7 孩子很固執,不願意改變怎麼辦?
Q8 孩子進入青春期,變得很難溝通,我該怎麼辦?
Q9 孩子做錯事,該怎麼跟他談,他才容易聽得進去?
Q10 學校發生的事,孩子回家都不跟我們說。怎麼辦?
Q11 發現孩子開始與異性交往,該怎麼辦?
Q12 特殊兒與手足間常有衝突,該如何協助調解?
Q13 該如何與孩子討論使用3C產品的規矩?
Q14 孩子不喜歡運動、不喜歡出門,我該怎麼辦?
令孩子百般挫折的課業學習問題
Q1 對許多孩子來說,數學是難過的關卡,如何突破?
Q2 寫作業總是拖拖拉拉怎麼辦?
Q3 如何緩解孩子考試前的焦慮?
Q4 如何協助孩子彌補學習落差?
Q5 孩子學習有問題為什麼不問我?
Q6 孩桌遊店對孩子的學習有什麼好處?
Q7 我該如何引導孩子發掘興趣與天賦?
後記 生命的鬆綁與療癒劉湘吟
序/導讀
【作者序】
二○一六年的九月二日到十二月二十日,我帶著一位台灣孩子,到中國大陸參加「為了不孤獨的行走」活動,和一群老師、志工,以及在外界眼中有「特殊需求」(special needs)的孩子,一路從東北遼寧省丹東市,沿著海岸線南行到海南島的三亞市,旅途中並在大連、天津、青島、南京、上海等城市舉辦公益分享,傳遞此趟行走活動的理念與經驗收穫分享。
這趟將近四個月,嚴格說起來是一百一十天的「海岸滑行」旅程,孩子跟我都必須面對並習慣各式各樣的變化。平均一天要走六十公里,若碰上傾盆大雨的天氣,或必須趕赴公益分享講座時,就得隨機改搭其他交通工具赴約。這段特別的經歷,讓我體會了人生的另一種生活方式;與孩子這樣長時間相處,也讓我有許多機會回頭思考、與自己過去十年的經驗對話。
我一直認為,「行走」是一種透過實踐行動來促成改變的方式:一是讓更多社會大眾能夠理解﹁特殊需求﹂的孩子;二是我認為實際的生活體驗對孩子學習有極大幫助。就像愛因斯坦所說:「我從不教導我的學生,僅試著提供最佳的學習場所。」這也是我長期組織活動、帶孩子出門的原因。讓孩子身處一般環境,培養他們真實生活的能力。
*在生活中學習
與孩子一起生活後,我發現許多孩子在與一般環境融合上的「障礙」,大多源自基礎的生活規矩與社會禮儀。我認為,這不完全能歸咎於自閉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特質,更多是從小養成的習慣。
行走結束後兩個多月,我去學校拜訪參加行走活動孩子的輔導老師。老師告訴我,孩子這學期有非常大的進步,不僅可以與老師認真且有品質地談話,遇到問題會思考解決策略,面對同學挑釁也逐漸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整體狀況都很穩定。
老師好奇問我︰到底是怎麼辦到的?說實話,我覺得沒什麼特別,但心裡著實興奮。前一個學期,這孩子還因為在校與同儕衝突,瀕臨被勸退的景況;沒想到四個月時間,就讓學校老師感受到孩子的轉變。謝謝孩子的努力,我們要把這樣的好習慣維持下去。
*與自己的特質和平共處
陪伴「特殊需求」的孩子十餘年,我自己也不斷在成長。從一個從小不斷闖禍、令父母師長頭疼的「過動兒」,到成為一名特教老師,直到今天,我認為我的特質並沒有消逝或改變,它們仍然在我的生命裡——差別只在於,我已經學會了如何與它們和平共處。
這本書彙整了我個人十年來的經歷和思索,希望能提供給父母、師長們一些參考,更希望有對話的可能。當中的第四部分,是我融合了自身輔導經驗,以及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7個習慣」概念。這套理論淺顯易讀,對於大人長期陪伴孩子非常有幫助。
我每年至少重看一次柯維的《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這本書。因為人是習慣的動物,我透過閱讀來提醒自己︰改變態度,努力實踐!在近年大小講座與親師互動裡,我也經常收到來自家長與老師的各式提問,因此在書末我以問答形式,收錄這些年來常遇到的師長或家長的困擾,並試著提供我的做法,尤其是針對孩子在學習、溝通上的困擾,希望我的個人經驗能為讀者帶來些許思考。
*接下來十年,我要修練的是「愛」
回顧十年來,我的工作強度頗大,經常從早上六、七點工作到晚上十二點,行程滿檔。可以長期這樣工作和生活,除了自己「過動」的特質外,另一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確實在這樣的工作裡得到許多收穫和成長,內心愉悅而充實。
前陣子的某一天,我終於理解自己為什麼那麼喜歡某個孩子了。除了覺得和他有很深的緣分外,其實我非常羨慕他,羨慕他在那麼小的時候,能有爸媽這樣的陪伴、給他這麼大的支持。
在我讀小學後,記憶裡鮮少出現這樣充滿「愛」的感覺,取而代之的是責備、批判、處罰,這些字眼充斥在我的求學生涯中。但這絕不是說爸媽不愛我、不關心我,或是對我不好,而是我真的不是個好帶的孩子。記得媽媽曾經告訴我:「你爸爸是在用他認為對你好的方式在教育你。」說真的,我能接受,也由衷感謝爸媽。
從小,我就不是在鼓勵中長大的孩子,到現在還不習慣有人稱讚我、說我的好話。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些許的情感障礙?還記得大一心理學曾讀到「逃避型的依附」,我認為自己是滿典型的︰內在渴望被重視、被接納、被理解、被需要,表現起來卻總是那麼地彆扭,經常使用的策略都是冷酷、平靜,甚至是尷尬地帶過這些時刻。
或許正因為這些奇妙經歷的「總和」,讓我多了一些敏感及同理,在遇到有困難的孩子時,下意識地希望自己能多做點什麼事。看到那個孩子與爸爸的互動,讓我很感動,心裡也感到很溫暖。或許,這也是讓我再次覺察、整理自己過往生命經驗的機會。
每次要和家長或孩子進行晤談工作時,心裡都覺得很溫暖,想到對方要在第一次見面的「陌生人」面前揭露自己的困難,真的打從心底佩服。我目前還找不到什麼合適的形容詞來描繪這樣的互動與關係,但能確定的是,我內心滿懷感恩。
謝謝孩子,謝謝你願意信任我,給我機會理解你。到底是我陪伴你,還是你陪伴我,那個界線已經不是那麼清楚了。
我常說,孩子是我的老師。我衷心感謝這些年陪伴我的孩子們,我認為其實是孩子帶領著我成長。謝謝大家的信任,我會繼續努力。
也衷心祈願,每一個孩子的潛能都能得到啟發,沒有一個孩子被放棄!
【推薦序1】葉丙成:最懂孩子的光頭老師
(本文作者為臺灣大學電機系教授、實驗教育機構無界塾創辦人)
自從幾年前與誠致教育基金會(均一教育平台)開始合作,我就與智鑛熟識。智鑛投注於教育的熱情,讓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後來更加熟識後,才知道智鑛從特教系畢業後創辦工作室,投身於輔導特殊需求的孩子已經十年。
我每次看到智鑛與特殊需求的孩子相處,總是深深折服於他與孩子之間的對話姿態、耐心陪伴、與相互信任。這些特殊需求的孩子,在他的陪伴下,不少孩子在生活與學習上都有讓人驚喜的進步。兩年前對岸的許多學校,都希望能引進智鑛在特教的長才。智鑛以他多年的經驗為基礎,在大陸幫助了很多孩子與特教老師,得到很大的迴響。也讓對岸許多特教老師看到了台灣在這方面的獨特之處。
在芬蘭,他們認為每個孩子都會有特殊的需求,只是程度大小差異而已。所以許多芬蘭老師都有特教的第二專長。也因此兩年前我們創辦中小學實驗教育機構﹁無界塾﹂時,雖然不是特教機構,但我一直很希望能邀請智鑛加入我們。
因為我深深知道,耐心的陪伴、用心的關懷、深入的對話,非僅特殊需求的孩子才需要,而是任何孩子都需要的。很有幸地,今年我們終於得到智鑛首肯,成為一起推動實驗教育的夥伴!
自從智鑛加入無界塾,在他的主導下,無界塾老師與孩子們開始每週定期深入的個別晤談。在晤談中,老師對孩子們有更全面的觀察,也與孩子們建立了越來越深厚的信任。在這樣的信任基礎下,老師更有機會幫助孩子們學習與成長,成效令人驚艷。
不管您面對的孩子是否有特殊的需求,我認為智鑛多年來與孩子們相處的經驗,對老師和父母而言都將是非常有參考價值。因此,我由衷地向您推薦這本書!
【推薦序2】「花媽」卓惠珠:行動力超強的小太陽
(本文作者人稱「花媽」,為「幫助高功能自閉與亞斯柏格」臉書社團發起人)
在這本書裡,作者智鑛說自己是用﹁行走﹂來實踐改變;但對多次與他合作的人來說,他其實不是走,根本是用跑的,甚至是用百米快跑的方式飛奔。
透露個「三娘教子」的小笑話。我跟宇寧身心診所吳佑佑醫師、特教專長的曲俊芳老師,都曾與智鑛合作接觸過,他的動作快到讓我們措手不及。三位娘子軍才聽到這大孩子天馬行空的計畫,還來不及稱讚,他就不知跑到哪個國度去了;等三娘們好不容易聚會相談,竟發現智鑛給我們的計畫各自都不一樣;我們正要開始理解事情的排序與進度、確認計畫順序時,卻發現他竟已到達終點,並開始進行下一個目標。
這就是他,一位跑好快、執行力超強的曲智鑛。
在特殊教育裡,用體制外方式實現理想並不難,最難的是訂下明確目標後,還要能順應時代、快速改變。智鑛不但自己快速求新,遇到瓶頸就求教,更不斷串連人脈,擴大成為更驚人的影響力。
他近年的成長,不僅像海綿,更像個磁鐵。面對特殊教育,他展現強大磁力,在面對長輩時不斷吸取所需磁力,再用各方經驗,整合落實成自己的想法,進而成為一個新磁場。對我來說,智鑛不僅帶著這群孩子不再孤獨,更帶著他們開辦各式各樣的同樂會,化不可能為神奇。
【推薦序3】桂綸鎂: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本文作者為知名影星、曲智鑛中學同學)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我也同樣走在認識自己的路上。」
「不是老師也不是前輩,我是與他們並肩同行的夥伴。」
多想保有孩子們的獨特性,那些奇特且不假思索的思維,那些純真也不掩飾的表情,但在讓他們理解這個世界的次序時,是否同時改變了他們的獨特?在我自己成長的過程中,時至今日,也還在面臨這個似乎不容易找到答案的問題。
當年,我將叛逆用在智鑛身上,實現了我高中時期想要剃頭髮的願望;而當年的智鑛則包容了我的任性,就像這些年,他陪伴那些需要被理解的靈魂。這是一趟認識他們、也認識自己的旅程吧!在他們努力掙扎地想與這個世界溝通時,我們的內心不也或有與社會價值的拉扯嗎?在理解他人的路上,我們不也發現了自己的侷限與脆弱?或許,他們才是引領我們了解人性的窗口,打開我們已然被制約的思想,是他們讓我們學習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接納自己,那麼,他們也應該有這樣的權利。
「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這句話想送給每一位我們。
每個人都有需求,在不同事件中,都有不同於他人的情緒和狀態。我們共同生活在這個時間和空間裡,如何讓每一個特別的靈魂有最合適安放的所在,需要我們學習同理他人,尊重有別於自己的個性,欣賞那些天性所譜出的美麗。我們和這些孩子們一樣,都試圖在找尋與這個世界最合拍的節奏,嘗試說著這個世界聽得懂得語言。只是,我們的速度似乎快了一點,那麼,我們陪著他們,慢慢走。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