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電子書】單一文化的陷阱

經濟成長成為我們理解世界的單一文化,然而經過了幾十年的努力,我們真的變得更幸福了嗎?
紙本絕版書 Readmoo 電子書
  • 175

內容簡介

經濟成長成為我們理解世界的單一文化,
它主宰了我們的價值觀,
卻又不讓我們察覺它的存在!
 
◎榮獲George Orwell圖書獎
◎「大西洋」雜誌年度最佳心理學作品
 
原本我們以為追求經濟效益,可以增加國家和企業的收入,能夠推動更多的福利和提升人民所得。然而經過了幾十年的努力,我們真的變得更幸福了嗎?
 
以往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在公共事業上為國民做出貢獻的人才,然而在經濟效益的視角下,現在教育已變成是一項薪資報酬率的投資;往以職場工作有固定的任務和時數,然而在經濟效益的要求下,職員的任務隨著公司資金流動而變化,且工作時數也不斷提高,幾乎無暇和家人好好相聚……
 
每個時代都有一則主導我們理解世界、社會和生活的故事,它壓倒其他的故事,成為那個時代唯一的價值標準。十七世紀時,人類相信科學可以戰勝大自然;我們這個時代則相信,經濟成長就會創造幸福。然而過度遵循經濟成長的故事,反而讓我們忽視了人性中其他價值,例如家人之間的親情、教育對社會的改造、企業和員工之間的保護和忠誠等,都被經濟成長這單一價值所抹滅,並產生了質的變化。
 
作者以廣博的歷史、經濟學和文化知識,從教育、企業、宗教、醫療等和我們生活交織的六大面向,探討了一味追求經濟效益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和價值觀,最後並提出了,如何在個人生活中落實更多元價值、更人性化的生活方式。

譯者

黃煜文
 
專職譯者,譯有《留不住人才,你就賺不到錢!》、《耶路撒冷三千年》、《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文明:決定人類走向的六大殺手級Apps》、《當世界又老又窮》與《城市的勝利》等書。

目錄

推薦序 破解「拚經濟」的迷思 李尚仁
 
第一章 什麼是單一文化?
社會裡的某個敘事取代了其他敘事,不僅減少了多樣性,也形成單一文化。當你置身於某個歷史時期的主宰故事裡,你會傾向於接受主宰故事對現實下的定義。它主宰了我們,卻又不讓我們察覺到它的存在。
 
第二章 經濟故事改變一切
經濟故事說,國內生產毛額增加,生活水準上升,國家人均收入增加,你的孩子最終會比你獲得更多機會。醫療獲得經費、教育獲得經費、藝術獲得經費、社會計畫獲得經費。簡言之,經濟成長促成社會成長。
 
第三章 越來越不穩定的工作環境
在經濟故事裡,公司延長既有員工的工時,要比僱用更多員工更省成本;因為每增添一名新僱員,就會增添額外的管理費用。百分之七十七的美國員工每星期工作超過四十小時,對於主收入工作環境「非常滿意」的人不到一半。據估計,每年約有六十萬人因超時工作而死亡。
 
第四章 忙到沒時間經營親人關係/自然世界變成投資對象
經濟故事告訴我們,應該保護自然,因為這麼做很「划算」。從經濟的角度來說,這是雙贏。但是,一旦保護自然「不划算」,那麼經濟故事對於保護自然便興趣缺缺了。
 
第五章 公部門開始追求經濟效益
經濟故事說,原本負責公共服務的公務員應把工作外包給私部門,並且從執行的角色轉變成監督的角色。然而私部門不對民主程序負責,因此外包有可能引起一些疑慮,例如社群、民主與公共利益是否會隨著公務員基本信條的消失而遭受損失。
 
第六章 醫療產業鼓勵民眾看病/十字架變成宗教商標
經濟故事認為醫療是產品,醫院與醫生是賣方,病人、政府與保險業者是買方。醫生是企業家,他們必須與其他醫生競逐病人。做為商業的一環,醫療產業不斷針對產品推陳出新,宣傳各種狀況,把一切問題「醫療化」,激勵民眾看病的動機。
 
第七章 接受教育只為更高的月薪
經濟故事說,教育可以協助個人在人生中取得領先位置。教育很重要,但不是因為教育可以協助你成為健全而有教養的公民,使你能成功地參與社會,而是因為教育可以幫你找到更好的工作,賺更多的錢與改善你的生活品質。
 
第八章 創意從無價變成天價
經濟故事認為,藝術家成了藝術企業家,藝術家成功與否,是以他的作品在市場上的表現而定。藝術家原本應該超越市場之上──藝術家是受內心的驅使而創作,不是為了取悅買家而創作。
 
第九章 單一文化狹隘了我們的生活體驗
我們失去了曾在某些生活領域使用的「語言」──家庭與人際關係的語言、自然世界的語言、藝術與精神層面的語言、衛生與健康的語言、公共利益與共同利益的語言。經濟語言把這些語言全取代掉了。
 
第十章 另尋解決之道
當你開始遵循內心深處的價值生活,不去理會單一的經濟價值時,隨著時間一天天地過去,你的行動會產生更有系統、更有組織的結果……你不需要自主地放棄手上的任何事物,也不需要直接前往能超越單一文化的地方。獨立的生活可以涵蓋你做的任何事,你在的任何地方,以及你剛好已經在進行的任何活動領域。
 
後記

序/導讀

破解「拚經濟」的迷思

 

            李尚仁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曾有相當長一段時間,台灣最流行的一句話就是「拚經濟」。政治人物以此作為競選口號、立場宣示或批評對手,新聞評論以此批評時政、提出建言。「拚經濟」充斥著政壇與媒體,彷彿這三字真言是不證自明的真理。然而,把口號和呼口號者的政策、作為與利益對照檢視,很容易就可以揭露出,拚的通常是特定團體與個人的經濟利益,但對台灣大多數人的經濟或長遠利益反而是有害的。如此粗糙又帶有欺騙性的政治口號,卻能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成為台灣主導性的論述,這並不是因為人民幼稚容易上當,而是這樣的口號確實接軌了台灣某種主導的價值觀與普遍文化。

  台灣在過去經濟快速成長的歷史經驗所帶來的「發展主義」,以及經濟發展會導致財富下滲(trickle down)的不切實際信念,或許都助長了拚經濟的說服力;然而它的魔魅來源或許不僅於此。本書以一個又一個生動的實例與分析來告訴我們,經濟效益為主導的思維絕不僅限於台灣,更在歐美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中深刻地滲透,甚至主導了從自我定位、家庭生活,到宗教信仰、公益慈善、教育、政府等多個層面與機構,而形成了一個塑造人生觀與世界觀的單一文化。書中生動呈現其無遠弗屆與所造成的深刻弊端和傷害,令人怵目驚心。

   就其主題和論點,這本書可以聯繫上一個批判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傳統。青年馬克思指出勞動商品化所帶來的異化、社會學大師韋伯(Max Weber)則形容現代社會的理性化和官僚化將人們關入了「鋼鐵牢籠」、法蘭克福學派不只批判工具理性主導的現代社會,其大將馬庫色(Herbert Marcuse)在一九六○年代還提出「單向度人」(One-dimensional Man)這個說法,堪稱本書思想的先驅。本書則以平易生動的方式就當今自我、健康、家庭、宗教、慈善、公共等面向的狀況,進行細膩的描述、分析與批評,而提供了此種批判傳統更新版的細節。

  相較於馬克思的批評傳統,本書作者更強調意識與文化層面,但沒有進行政治經濟與權力的結構性分析。另一方面,在這個批評傳統的先驅中,韋伯以新教倫理帶來的心理焦慮來解釋資本主義的起源,受到精神分析啓發的法蘭克福學派則強調意識形態的重要;本書則更為強化甚至完全專注這種心理與文化的分析取向。作者結尾提出的慢食運動、非暴力溝通等,作為對抗單一文化的典範。然而,這類運動也是相當個人式的生活方式選擇,而非透過集體政治行動來促成體制的變革。本書這種更為強調從個人與社區做起的問題意識與回應方式,或許也反映了近年歐美左翼運動與社會民主黨派的衰退低迷。

  回頭看近年台灣社會對小確幸的嚮往追尋,不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事實上,藉由本書來反思台灣的現況是很有意思的。例如媒體與政治人物常呼籲要拚經濟不要拚政治,也常以此為由反對勞工運動、古蹟保存或環保運動;這不正是以經濟單一文化排擠了身份認同與憲政體制等政治的價值選擇,以及壓制公平正義、歷史文化、環境生態等不同價值觀?從這角度切入,在台灣閱讀此書可以具有很多啓發性的對照與呼應。

  最後要提的一點是,本書第一章提到,西方十七世紀出現了相信數學定律和物理法則足以解釋一切的科學單一文化,而伽利略遭受宗教審判正是新興的科學單一文化和舊的宗教單一文化的衝突。然而,近年科學史研究早已指出,過去常見以科學和宗教的衝突來理解科學革命,會扭曲歷史:伽利略是改革派的虔誠天主教徒,受審和教廷內部的政治鬥爭有密切關係;波以耳(Robert Boyle,一六二七至一六九一年)是虔誠的基督教徒,認為研究大自然造物的精妙正可彰顯上帝的全能。牛頓常被認為是以數學定律、物理法則理解萬物的機械式宇宙觀集大成者,但牛頓其實有著神祕主義的宗教信仰,他對玄力(occult force)與玄性(occult qualities)的信念,和他提出萬有引力的概念有密切關聯。

  西諺云:「上帝就在細節中。」在閱讀本書時,也需注意到單一文化內部的其實並不那麼單一,在一致的表象下有著各式各樣的差異、分歧與矛盾,或許也是轉化單一文化並使之豐富多樣的契機之一。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863591627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40
    • 商品規格
    • 15*21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品無額外回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