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不當行為
將行為經濟學應用在生活各個層面中,將會徹底改變你對經濟學、自己,以及整個世界的看法。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行為經濟學之父,理查‧塞勒半自傳性代表作!
「塞勒博士是『行為經濟學』先驅,將心理學的研究應用於經濟學的決策分析中。
他的實證研究和理論洞見,加速行為經濟學的擴展,亦為經濟研究和政策方面帶來深遠影響。」
──2017年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
◎ 美國亞馬遜、《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冠軍
◎ 《經濟學人》年度選書
◎ 《金融時報》、麥肯錫年度最具影響力6本書之一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丹尼爾‧康納曼、羅伯‧席勒 共同推薦
◎ 台大經濟系副教授馮勃翰 審定
人類會做出不符經濟學預測的行為?當我們談到經濟時,真該把自己擺進算式裡!
行為經濟學無所不在,諸如國家政策、企業管理,以及逛超商要不要買「第二件半價」等思考模式,皆與這門學科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英美各國政府、世界頂尖大學、金融界已將行為經濟學應用在政策執行與規畫管理上。
傳統經濟學假設經濟人是理性的,以追求最大利益為前提,但是行為經濟學之父塞勒博士指出,人類並非完全理性,我們不如愛因斯坦聰明,也沒有苦行僧的自制力,而是有熱情有偏見有衝動的人類。我們會在發薪日去大血拚,還會因為股市短期獲利而影響判斷,所做的決定反而與經濟學家假設的標準性模型相去甚遠,更有甚者,這種不合理行為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因此,經濟的核心是人──可預測卻易犯錯的個人,我們需要的是以真實人類為主體的經濟模型,才能有助於個人、企業,以及政府做出更好的決定。
本書行文幽默風趣,塞勒博士的研究貼合現實,能夠引導讀者在日趨複雜難懂的世界中做出更聰明的決定,並且將行為經濟學應用在生活各個層面中,包括理財、購物、投資等,將會徹底改變讀者對經濟學、自己,以及整個世界的看法。
我們每一天都在應用行為經濟學……
◎300元購入的紅酒現增值為3,000元,收藏家不願賣出,只偶爾開一瓶來喝,也不想花3,000元買酒。為何他寧願喝現值3,000元的酒,卻不想花同樣金額買酒或賣掉原先的收藏?
→這就是「機會成本」。無論喝掉藏酒或買新酒,機會成本是一樣的,可是一般人很難在機會成本和掏出現金之間畫上等號。放棄賣出賺錢的機會,感覺不像從皮夾裡拿出錢來那麼難受,相較於親手奉上實實在在的現金,機會成本既模糊又抽象。
◎黎妮雅願意開十分鐘的車去買原為500元,折價後少100元的鬧鐘,卻不願意為了定價5萬元的電視機,開十分鐘的車買折價100元的同樣商品。
→儘管這十分鐘都價值100元,但是我們較願意為了定價500元的鬧鐘多跑一趟,正是因為電視機省下的錢算不上是「最小可覺差異」。一般人對於獲得和損失皆呈現敏感度遞減,面對獲得,我們抱持著風險規避態度,面對損失,卻抱持風險偏好態度。
◎文斯付了3萬元的室內網球場會員費,他罹患網球肘後依然忍痛繼續打了三個月,只因不想浪費已繳的會員費,直到疼痛變得完全無法忍受才決定放棄。
→繼續打球對財務有助益嗎?或只是覺得「浪費錢」而有罪惡感?傳統經濟學家認為應該忽略沉沒成本,偏偏人們無法忘懷。如果花錢買了卻沒用,感覺很像實際損失那些錢。我們應該要知道忽略沉沒成本是完全符合理性,甚至是必要的。
◎學校在數學大考前五天傳簡訊通知家長,此作法提升數學測驗成績的程度相當於額外多上一個月的課。家長與學生們都說他們希望該作法能持續下去,顯然他們挺樂意被輕輕推一把。
→「推力」是吸引我們注意力和影響行為環境的某些小功能。人會犯下可預測的錯誤,如果我們能夠預期這些錯誤,就能先想辦法以減少錯誤發生,或提醒人們可能會忽略的事情,發簡訊就是方法之一。
目錄
各界熱烈迴響
前言 行為經濟學的有趣之處
第1部 緣起:尋找更周延的經濟學研究方式(1970年~1978年)
1. 無關勝有關
2. 稟賦效應:人類更看重已擁有物品的價值
3. 人類的「不當行為」清單
4. 我們對損失比獲得更加敏感?
5. 加州夢:初晤康納曼與特維斯基
6. 舌戰群英
第2部 心理帳戶:一般人如何思考金錢?(1979年~1985年)
7. 撿便宜與宰客
8. 我們應該忽略沉沒成本?
9. 家庭財務管理的盲點:心理帳戶的兩面性
10. 牌桌上的賭性
第3部 自我控制:理性經濟人與人類的差別(1975年~1988年)
11. 意志力?沒問題!
12. 計畫者與行動者
插曲
13. 真實世界中的不當行為
第4部 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共事(1984年~1985年)
14. 何種價格才算合理?
15. 公平遊戲:民眾會懲罰行為不公的企業?
16. 你願意賣掉已擁有的馬克杯?
第5部 擂鼓鳴金號召戰友(1986年~1994年)
17. 行為經濟學的第一次論戰
18. 解釋傳統經濟學中的異例
19. 組隊出擊
20. 上東區的狹窄框架
第6部 行為偏誤對金融市場造成的影響(1983年~2003年)
21. 選美比賽
22. 股市反應過度了嗎?
23. 對過度反應的反應
24. 股價是錯的?
25. 封閉型基金之戰
26. 果蠅、冰山,以及負股價
第7部 歡迎來到芝加哥(1995年迄今)
27. 融合法律觀點的行為經濟學
28. 挑選辦公室的行為經濟學
29. 美式足球選秀的祕密
30. 如何在競賽節目中脫穎而出?
第8部 援軍已至(2004年迄今)
31. 退休儲蓄:明天存更多?
32. 推出你的影響力:走向群眾
33. 英國政府的行為洞察團隊
結語 接下來呢?
序/導讀
前言 行為經濟學的有趣之處
進入正題之前,我想先聊聊兩位與我亦師亦友的認知心理學家:阿莫斯.特維斯基與丹尼爾.康納曼。透過幾樁關於他們的往事,或許能讓各位對於本書要表達的內涵略有掌握。
◎挖空心思討好特維斯基
即使是像我們這種老記不得上回把鑰匙放在哪裡的人,生命中仍不乏難以忘懷的時刻。有些是公開事件,譬如年齡與我相仿的人,就不會忘記甘迺迪總統被暗殺的那一天(當時我還是大一新鮮人,正在學校體育館的籃球場裡鬥牛)。對於年紀大到能夠閱讀本書的人,難忘的時刻應該包括2001年9月11日(我剛起床,聽著國家公共廣播電台,設法搞懂事件的來龍去脈)。
有些難忘時刻則屬私人回憶,從婚禮到一桿進洞皆為此類。對我而言,一通來自康納曼的電話就是這樣的時刻,雖然我們常交談,彼此之間也已打過數百通不復記憶的電話,但是我到現在仍清楚記得接到這通電話時,自己正站在什麼地方。
1996年初,康納曼來電來通知我,他的朋友暨研究夥伴阿莫斯.特維斯基已經癌末,壽命只剩六個月。聽到惡耗,我錯愕到必須把話筒交給內人,到一旁設法讓自己恢復冷靜,好友性命垂危的消息總是令人震驚,但是特維斯基不像那種五十九歲便將辭世的人,他的行文立言向來一絲不苟,書桌上只擺著鉛筆與便箋,而且整整齊齊地平行排放,怎麼可能是行將就木的人?
特維斯基一直到他再也無法進辦公室工作,才對外公布病情,在此之前只有少數幾個人知情,包括我的兩位密友。除了我們的妻子,他不希望有任何其他人知道這件事,所以我們苦苦守了五個月的祕密,期間只能互相安慰打氣。
特維斯基之所以不願公開病情,是因為他不希望生命的最後幾個月都在扮演瀕死之人,他還有活兒要幹,打算與康納曼共同編輯一本書,針對他們為心理學領域率先開拓的判斷與決策研究,彙整他們自己與其他人撰寫的相關論文,並且將這本書命名為《選擇,價值和框架》。大部分時候,特維斯基只想做他喜歡的事:工作,與家人共處、看籃球賽。這段期間特維斯基婉拒會見前來表示慰問的訪客,但是他接受工作上的會晤,因此我得以在他去世前一個半月,以完成共同論文為由與他見上一面。我們花了點時間討論那篇論文,然後看了場美國職籃季後賽。
特維斯基的智慧展現在他生命中的幾乎各個方面,包括他如何面對疾病①。他與史丹佛醫學院的專家討論過預後的問題之後,認為將生命最後幾個月虛擲在無意義的治療,不但會把身體折騰得異常虛弱,最多也只能延長數週的壽命,這並非他想要的選項。他的頭腦仍相當清明,於是向腫瘤科醫師解釋癌症並非零和遊戲:「能消滅腫瘤的,不見得對我有益。」有天,我在電話上問他感覺如何,他說:「挺好笑的,平常感冒時,覺得自己簡直快死了,但是當你真的快死了,大部分時候倒感覺還不賴。」
特維斯基於六月溘然長逝,葬禮在他與家人定居的加州帕羅奧圖市舉行。他的兒子歐倫發表了簡短致詞,並且引述特維斯基過世前幾天寫給歐倫的一段話:
在最後的日子,我們互相聊了些軼聞往事,期望它們能夠被記在心裡,即使只有一陣子也好。我想這是個行之有年的猶太傳統,歷史與智慧的代代相傳靠的不是文獻書本,而是軼事趣聞與得宜的玩笑。
葬禮結束後,特維斯基一家在自宅舉辦了猶太傳統守喪儀式。那是個週日午後,職籃季後賽正熱鬧開打,幾個人紛紛移步至視聽室觀賞球賽最後幾分鐘。我們感到有些心虛,但是特維斯基的兒子塔爾表示:「若家父還在世,他會贊成把葬禮錄影起來,看球賽比較重要。」
自從1977年認識特維斯基,我總會在寫論文時自我審查:「特維斯基會同意這個論點嗎?」好友韋納.強生(本書稍後會再提到他)可以做證,我們共同合作的一篇論文被某個期刊接受後,又花了三年工夫才正式刊登。儘管審查人與韋納都對這篇論文頗為滿意,特維斯基卻對某個論點斟酌再三,而我希望能駁倒他的異議,於是我在這篇論文拚命下工夫,可憐的韋納只得在沒能用這份論文充實履歷的情況下爭取升遷。幸好韋納仍有許多其他內容堅實的論文作品,我的拖延才不至於妨礙了他的前途。最後,我終於讓特維斯基感到滿意。
撰寫本書的過程中,我將特維斯基留給歐倫的話時時放在心上。一般人預期經濟學教授會寫的內容與風格將不會出現在本書之中。我不談論述,也不進行論辯。當然了,我會針對研究做一些討論,而本書亦不乏趣聞、(或可算是)滑稽的故事,甚至冷笑話。
◎康納曼的品質認證
2001年初的某一天,我前往柏克萊登門拜訪丹尼爾.康納曼,一如既往,我們坐在他家客廳閒聊。接著,他突然想起有個電話採訪的邀約,對方是《紐約時報雜誌》記者羅傑.洛溫斯坦,正準備報導我的研究結果,他也是知名著作《天才的失敗:長期資本管理的興衰》的作者,自然會想向我的老友康納曼多多討教。這下可尷尬了,我該離開現場或留下來聽呢?「留下來。」康納曼說:「應該會很有趣。」
訪談開始。聽著朋友訴說關於自己的陳年往事,我有些坐立難安,何況聽別人讚美自己總是令人不自在,於是我隨手拿了些東西來讀,才能逐漸轉移注意力,直到我聽見康納曼說:「喔,塞勒最大的優點,也就是他最與眾不同的地方是,他很懶。」
什麼?真的嗎?我絕不會否認自己很懶,但是康納曼認為懶惰是我唯一的最大優點?我拚命對他搖頭揮手,他卻繼續吹捧我的懶人美德,直到今天他還堅稱那可是至高無上的讚美。他說懶惰促使我只投入足夠吸引人的問題,以克服完全不想勞神費力的糟糕天性。這世上能把我的懶惰變成資產的人,看來也只有康納曼了。
這下各位明白了吧。在你繼續往下讀之前,請記得本書作者是經過認證的懶鬼。根據康納曼的說法,好處是我只會提及夠有趣的事,至少是我自己覺得挺有意思的事。
①在特維斯基生前,心理學家之間廣為流傳的一則笑話是他想出了只有一道題的智力測驗:越早明白他比你聰明,你的智力就越高。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