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把脈中國
現任路透社北亞首席記者林洸耀,正視中國大陸的未來趨勢,再次找出台灣發展新方向。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解讀現代中國不可或缺的著作!
完全剖析蔡英文的新對手:習近平
2016台灣必須面對的新挑戰
現任路透社北亞首席記者林洸耀,爬梳三十餘年記者生涯點滴,從各方角度觀察中國與現任領導人習近平的一舉一動,同時希望兩岸能夠不因誤解而兵戎相見。
他提醒台灣讀者:擺脫敵對思考,在事實中發掘真相;從權力運作出發,深入思索大國作為;知己知彼,正視中國大陸的未來趨勢,再次找出台灣發展新方向。
本書重點之一:對習近平與中國社會的看法。
從基層做起、痛恨貪腐的習近平提出「正能量」一詞,打擊貪汙、導正社會風氣與充實精神生活將是他任內厲行的政策。此舉對中國社會將產生何種影響?
重點之二:對中國經濟和外交的分析。
中國是二十一世紀全球經濟發展的重點國家。無論是擘畫「一帶一路」藍圖,或是創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都是習近平「中國夢」的一部分。但接二連三的中國股災,是否預視了「中國模式」不可行?
重點之三:對兩岸關係的預測。
二○一五年十一月七日的「馬習會」,是兩岸領導人在分隔六十六年之後,首度在公開場合會面。兩岸問題是習近平任內必須面對,也是新任台灣總統蔡英文無可迴避的歷史共業。究竟兩岸能否在習近平與蔡文的帶領下,走出新路線?
目錄
推薦序 從事實中尋找真相的新聞人 裴士高
推薦序 獨立、客觀、冷靜的第一手中國觀察 王豐
自 序
第一部 全面剖析習近平
命運多舛的早年
佛緣深厚的父子
敢作敢當的諸侯
志同道不合的太子
反貪腐:老虎蒼蠅一起打
習近平是蔣經國還是戈巴契夫?
左右逢「緣」的主席
習近平治下的解放軍
中國的「後達賴喇麻時代」
中美關係新發展
第二部 兩岸政界風雲會
台灣,統戰還是內戰?
李登輝――鬥智鬥勇的武士
陳水扁――以小博大的梟雄
馬英九――「愛台」、「賣台」的書生?
蔡英文――與龍共舞的才女?
星雲大師――問政不干治的法王
江澤民――眼高手低的核心
胡錦濤――有為有守的管家
第三部 中國的未來,亞洲的未來
佳話還是假話?
亞投行:中國改變世界?
從鄧麗君和侯德健談起
中朝的恩恩怨怨
「中國崩潰論」應休矣?
尾 聲 《推背圖》的啟示
後 記
序/導讀
推薦序一
從事實中尋找真相的新聞人
林洸耀「為龍把脈」已經有三十年。觀察中國政治的人當然有理由可以期待,中國高層政治在此期間已經變得更加開放,畢竟這個國家施行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經濟改革,而其他政府部門也朝更為透明的方向發展。然而,中國在選拔政治菁英上仍是黑箱作業。維持表面上的團結,仍是中國共產黨黨紀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很大程度上,中國領導階層仍然相信他們有權利決定民眾能或不能知道什麼。這不可避免地讓很多優秀的記者時不時陷入與中共宣傳部門的對立當中。林洸耀身為路透社駐北京記者,儘管面對障礙,他依然維持客觀立場,把最後「診斷」與「開藥方」的權力留給讀者。
林洸耀可說是我們這一代的新聞社派駐中國的記者中,最傑出的。他毫無畏懼地報導中共高層的決策內幕,帶給讀者少見的融合內外觀點的新聞報導。憑藉著毅力與無盡的好奇心,以及對中國政治深刻而明晰的觀察,這些年來他在路透社報導的一系列獨家新聞獲獎無數,為路透社提供了許多迅速、準確、不失公正的第一手新聞,成為全球媒體倚賴的消息來源。
早在一九九五年,林洸耀就率先報導了北京市委書記陳希同的垮台,以及北京市副市長王寶森自殺的消息。
一九九七年,林洸耀在中共最高領導人鄧小平去世前三天,透過路透社向全球發布了他病危的消息。在官方媒體沒有透露任何異樣之時,他的報導就指出鄧小平辦公室已經遭到裁撤。之後在他的北京記者生涯中,他又在新聞公開前,搶先披露北韓的第一次核子試驗。
二○○五年,林洸耀第一個報導了趙紫陽的死訊。趙紫陽因為在一九八九年反對血腥鎮壓天安門的抗議民眾而下台,更被中共軟禁了十五年之久。四年之後,林洸耀又率先發布消息,稱趙紫陽的祕密回憶錄將在香港出版。
透過路透社,林洸耀還是第一個告訴全世界,習近平將在二○○七年與李克強一起進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的記者。在中共官方公開發布之前,他就準確報導了當屆政治局常委委員名單,也因此獲得路透社的年度全球獨家新聞獎。
二○一一年,林洸耀因為財經報導獲得路透社年度最佳記者獎;他曾獲得亞洲出版協會(SOPA)年度卓越新聞獎三次榮譽獎。二○一四年,他憑藉香港佔中抗議行動的報導,共享路透社年度報導團隊獎。二○一五年,林洸耀更名列奧斯本.艾略特亞洲卓越新聞獎決選名單。
林洸耀對兩岸關係深入、獨特的觀察是這本書的主題。他從中華民國在一九八○年代民主和平轉變的新聞報導中,獲得許多與此相關的經驗與磨練。
林洸耀一九五九年誕生於菲律賓,父母來自中國福建,年輕時他就讀於在中國革命時期被驅逐出來,遷至馬尼拉的天主教耶穌會學校。之後他在菲律賓和台灣的知名大學就讀工業管理工程系與企管系,但都沒有完成學業,反而去研究當時他所處的台灣正在萌芽的民主政治。
林洸耀在一九七九年從打字員和校稿員出發,在台灣的《中國郵報》開始他的記者生涯。這份工作讓他可以從旁觀察,在蔣經國治下從一黨政治體制逐步開放的台灣。
蔣介石的國民黨懷抱著「反攻大陸」這個不切實際的夢想,在《戒嚴令》的規範下,從二戰結束的一九四五年一直到蔣介石過世的一九七五年,一直統治著台灣。此時的國民黨無法容忍反對黨的存在。
當全球主要大國考量到外交關係正常化的代價,紛紛轉與中共建交,斷絕與台灣的外交關係時,蔣經國發現在台灣逐漸陷入政治孤立的情況下,讓台灣政治逐步邁向多元化對其是有利的。一九七九年林洸耀任職於《中國郵報》時,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於同年一月一日正式斷絕與台灣的邦交,同時全面建立與中共的外交關係。
當林洸耀在《中國郵報》與「法新社」任職,在記者路上繼續前行時,他目睹了在蔣經國治下逐步自由化的台灣政治,這個風潮導致一九八六年民進黨的成立,以及一九八七年的解嚴。一九八八年,林洸耀報導了蔣經國的死訊;《中國郵報》與「法新社」都認為他的報導――台灣政治將在蔣經國的繼任人選李登輝的領導下和平過渡――表現傑出。
一九九一年,林洸耀接受路透社台北分社社長安德魯.托基亞(Andrew Torchia)的邀請,加入路透社台北分社。當時我擔任台北分社的總經理。
當時,中國大陸仍以政治理由為藉口,拒絕給來自台灣、並為外國新聞社工作的記者頒發簽證。路透社為台北分社招募新人時並沒有忘記這一點,林洸耀是通曉多國語言的中國專家,同時他的菲律賓國籍也確保他未來能夠在中國大陸獲得記者證。這是我二十八年的職業生涯中,為路透社所做的最好決定之一。
三年後,路透社將林洸耀派駐北京,他很快就了解到自己身為調查記者的使命,著重報導異議份子入獄的消息;一九九八年,他率先報導了中國著名異議份子魏京生遭流放的新聞。
二○○○年,林洸耀回到台灣擔任路透社台北分社社長,他專訪了當時的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副總統呂秀蓮和行政院長游錫堃等人。二○○二年他回到北京擔任政治與綜合新聞的首席記者。
二○○八年他擔任路透社北京分社社長,在北京奧運會之前,他訪問了當時的中共領導人胡錦濤。
林洸耀目前的職務是北亞首席記者。二○一二年,在薄熙來的妻子谷開來毒殺英國公民海伍德後,林洸耀第一個報導了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的垮台。他同時也引導新聞風向,報導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失勢的消息。
好記者很少有給政治體制對症下藥的「藥方」,他們能做的是報導。但他們也知道,這樣做不一定會讓他們成為更好的記者。林洸耀的成功,在於耐心耕耘中國的消息來源與建立互信。這些關係,來自於他尊重各方的觀點。林洸耀並不認為自己能提供讀者關於「兩個中國」難題的解方,但很少有人能像他一般洞悉雙方的不同觀點。
或許未來有一天,中共政府及其高層會決定以「開放」與「誠信」的原則對待異見。但基於歷史上中國社會濃厚的不安全感與脆弱性,目前為止仍沒有哪屆中共政府願冒這個風險。就像中國俗諺「騎虎難下」所描述,騎虎人一旦下虎,就會被吃掉。
與此同時,全世界都需要像林洸耀這樣從事實中尋找真相,以及願意「為龍把脈」的人,幫助我們了解中國今日的複雜與其特殊的現象。
裴士高(Richard Pascoe)
(1976-2003 任職於路透社)
推薦序二
獨立、客觀、冷靜的第一手中國觀察
有這樣一種說法:每一位資深的駐華外國記者,在其新聞生涯的關鍵節點都要寫一本關於中國的書。在多數情況下,這是一本非小說作品,是這位新聞人在華多年的調查報導和深思熟慮之精華總結,不但會成為作者本人職業生涯中重要的里程碑,還能為同行和世界各地的中國研究者提供重要資訊、經驗和方法論,更是給廣大中國人提供一面換個角度觀察自身的鏡子。
可以想見,對曾經在華工作、數以千記的外國媒體人來說,寫出一本能被譽為「關於中國不可或缺的著作」(the essential China book),也成了一項事關職業成就和個人形象的關鍵競爭。很多有野心的外國記者,甚至在來華之初就開始積攢材料,為自己未來那本書做準備。十幾年前,我聽到一位年輕外國記者朋友慨歎說,時任《紐約客》雜誌駐華記者的何偉(Peter Hessler)寫書的成功,讓他有種「既生瑜,何生亮」的尷尬感覺。「他寫得比我早了一步,文筆也更加精彩,簡直是搶先寫出了我想寫的東西,讓我自己如何下筆啊?」這位記者說。
這位朋友說的是二○○一年出版,在中國新聞界和文化界膾炙人口的《江城》(River Town)。此書不但讓何偉成為暢銷作家,更激發無數年輕外國記者和作家的想像力:只要他們在中國的經歷夠獨特精彩、對中國話題的思考夠深刻,他們完全可以不必等上十年、八年,就能寫出「關於中國不可或缺的著作」,並一舉成為業界景仰的「中國專家」。
何偉的「中國三部曲」固然令我印象深刻,但對我影響最大的,還是幾本相對更加「傳統」的外國記者作品,譬如《紐約時報》資深記者與專欄作家紀思道(Nicholas Kristof)與他的華裔太太伍潔芳(Sheryl WuDunn)合著的《驚蟄中國》(China Wakes);前《華爾街日報》記者麥健陸(James L. McGregor)的《與龍共舞:十億顧客的商機與挑戰》(One Billion Customers);以及《金融時報》前北京分社社長馬利德(Richard McGregor)的《中國共產黨不可說的祕密》(The Party)。
幾個月前,我在北京與林洸耀先生一次小聚時,初次聽說他將在台灣出版《把脈中國》一書,不由得立刻將它與上述幾本我心目中「關於中國不可或缺的著作」進行對比。儘管當時還未看到書稿,但我的第一感想是:「此書必將成為眾多『外國記者寫中國』的書籍中最具影響力之一!」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