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電子書】性別作為動詞:巷仔口社會學2

這本書寫給女人,也寫給男人、寫給異性戀者,也寫給同性戀者、寫給為人父母和為人子女的你
  • 245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性別從來不(該)是安靜、乖巧、柔順的名詞;
性別是動詞,是在人類的歷史、文化和集體的社會行為中形成的,
更可以用當下的行動去創造、翻轉與建構。


「看起來什麼樣子,才像是男人╱女人?」「穿裙子的能不能當總統?」「為什麼同性結婚讓這些人感到焦慮?」「婚姻是不是就是幸福的唯一可能?」「當爸爸媽媽是本能還是需要學習?」「台灣需要什麼樣的性別教育?」其實我們的身邊有太多性別問題,也存在太多關於性別的偏見,可是我們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永遠太少,甚至往往對這些偏見視而不見……

這些關於性別的問題與偏見並不是憑空誕生的,它是日積月累逐漸形成的,鑲嵌在人類歷史、文化與社會的脈絡中。我們對於性別的認知與想像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由社會建構的;社會對於男人應當如何?女人應當如何?在愛情婚姻家庭中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在工作職場受到什麼樣的期待?甚至是在政治領域中可以有什麼樣的表現?都有一套既定的意識型態。

然而性別不是僵固不變的,性別不是安安靜靜的名詞;性別是動詞,關於性別的概念與認知總是隨著時代改變,因為行動而改變。作為動詞的性別讓我們看到了希望,既然性別是「做」出來的,因而能夠透過當下的努力,翻轉不合理的制度與現實,創造屬於這個時代的性別實踐。

▌這本書寫給女人,也寫給男人
這本書寫了女性的許多角色,是家庭的照顧者也是國家裡的公民,看見不同身分的女性的力量。這本書是寫給女人的,同時也是寫給男人的,在父權社會中喘不過氣的男性也是體制的受害者,對於女性的解放,其實也是對男性的解放。

▌寫給異性戀者,也寫給同性戀者
這本書一方面向在社會中占據主流位置的異性戀者喊話,期待異性戀者能夠看見不同於自己的不同的生命經驗,另一方面也從各種角度論述多元成家及婚姻平權的理念,讓同性戀者有更多與社會對話的能量。

▌寫給期待婚姻、已經進入或不打算進入婚姻的人
這本書談論愛情,但並不以婚姻作為愛情的唯一終點,而討論了婚姻的更多面向,包括:離婚、婆媳問題、家庭暴力等議題,釐清婚姻的現實面,讓想要進入婚姻、已經進入婚姻或不打算進入婚姻的讀者,都更能面對婚姻。

▌寫給為人父母和為人子女的你
母職對女人而言,可以是壓迫、限制和剝奪,也可以是滋養、力量和充權,對於父親的角色來說,也是如此;養育、教養子女是最甜蜜的負荷。這本書寫出了親職的焦慮與美好,不論是身為父母或身為子女,都能在其中想起自己的子女與父母。

▌寫給關心自己,以及關心這個社會的你
性別不只是「家務事」,更是公領域的公共議題,例如學校裡的性別教育、職場上的性別歧視與性騷擾、政治上的性別平等參與,以及國家的托育、人口政策,每一項都與我們的生活切身相關,身為公民的我們有權利也有義務去關心。

「巷仔口社會學」是國內最知名的社會學知識普及平台,由「巷仔內」的學者站出來,把社會學的觀念以深入淺出、平易近人的方式講述給徘徊在「巷仔口」的大眾讀者。性別研究不僅是社會學研究中的熱門議題,在「巷仔口社會學」的網站上,性別議題也一直是發燒的課題,這反映了性別問題無所不在,性別是關於生活、關乎生命、關乎人生的命題。本書是「巷仔口社會學」精采文字的第二度集結,以性別為主軸,討論了婚姻與家庭、多元成家、父職與母職、親子教育以及性別在勞動、政治與醫療等不同場域的問題,將再度打開我們的社會學之眼,拆除僵化停滯的性別迷思,看見不一樣的思維與世界。

「巷仔口社會學」網站:twstreetcorner.org/

作者

主編

 

戴伯芬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現任輔仁大學社會系教授兼系主任、台灣社會學會理事長。曾任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第一屆理事長。主要研究領域為:東亞城市的比較研究、環境與發展研究。

 

作者群

(依文章順序排列)

 

廖珮如╱屏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游美惠╱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楊佳羚╱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王佳煌╱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教授

陳婉琪╱台北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孔祥明╱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副教授

唐文慧╱中山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社會學系合聘教授

龔宜君╱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教授

王宏仁╱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陳美華╱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吳秋園╱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生

張宜君╱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楊靜利╱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梁莉芳╱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助理教授

高子壹╱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生

曾凡慈╱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陳逸淳╱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何明修╱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王舒芸╱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副教授

王兆慶╱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

周怡君╱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石易平╱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戴伯芬╱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藍佩嘉╱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張盈堃╱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姜貞吟╱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副教授

林宗弘╱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田晶瑩╱澳洲國立大學中華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陳伯偉╱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姜穎╱致理科技大學休閒遊憩管理系助理教授

何撒娜╱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許甘霖╱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范代希╱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助理教授

施麗雯╱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助理教授

黃于玲╱成功大學醫學系助理教授

吳嘉苓╱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目錄


巷仔口發現性╱別差異◎戴伯芬
 
第一篇:性別社會學
性別社會建構的四堂課◎廖珮如
「異性戀霸權」是什麼?◎游美惠
性/別化的種族歧視◎楊佳羚
愛情•社會•學◎王佳煌
 
第二篇:結婚萬歲!?
離婚真的不好嗎?解析「為了孩子不離婚」的迷思◎陳婉琪
自己婆媳的關係自己救!◎孔祥明
家暴丈夫委屈有理?從張德正事件看「家暴防治」體制◎廖珮如、唐文慧
什麼時候,男人也會怕女人?◎龔宜君
 
第三篇:家,不只一種模樣
所有婚姻制度都是歷史偶然:解構反同婚神話◎王宏仁
異性戀常規性下的民調政治:解讀老綠男◎陳美華、吳秋園
同婚之後會怎樣?國際統計分析◎張宜君
同居、婚姻與生育:人口學觀點的多元成家◎楊靜利
 
第四篇:誰當爸爸?誰當媽媽?
為母則強:母職作為改變社會的場域◎梁莉芳
子女的成績是媽媽的考績?從家教看母職的實踐◎高子壹
當幼兒發展成為母親的風險事業◎曾凡慈
誰得了「不專心」的病?注意力缺失症的社會學觀察◎陳逸淳
學習成為行動者:一位新手爸爸的觀察◎何明修
不只是婆婆媽媽的事:以公共托育取代失靈的手◎王舒芸、王兆慶
 
第五篇:學著當男女人?
你小孩居然在寫這種東西,我們需要談談嗎?德國與台灣小學的學習與生活◎周怡君
寒暑假作業的意義◎石易平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性別平等教育?◎戴伯芬
「兒童節」的社會學◎藍佩嘉
玩具可動員志氣嗎?兼論日本玩具的奇幻與可愛◎張盈堃
 
第六篇:性別即政治
女總統跟她的內閣們:女性人才哪裡去了?◎姜貞吟
總統的性別◎林宗弘
女人的貞潔,男人的政治:性別意識與名人道德◎田晶瑩
 
第七篇:勞動、運動與性別
你嘛用心洗:美髮沙龍的身體工作◎陳美華
不只是「會陰保養」:Gay Spa文化中的情╱慾勞動與照顧倫理◎陳伯偉
找回女人味:女性與運動的矛盾情結◎姜穎
韓國女性的「火病」:我們所受到的壓迫,身體都知道◎何撒娜
 
第八篇:醫院裡的性別課
尖刀砍進你身體以成為最美麗的人:生活風格醫療的社會特徵◎許甘霖
為什麼沒人說「老祖母」的秘方?談女性與另類醫療◎范代希
誰來陪產?從酒吧到產房◎施麗雯
人口學知識、生殖科技與少子女化的東亞◎黃于玲、吳嘉苓

序/導讀

主編序

巷仔口發現性別差異

巷仔口最常看到的是女人,也就是俗稱為「婆婆媽媽」的那一群人,那些被我們視而不見的人,是支撐整個社會運作的主力。我們都是被婆婆媽媽,或者是別人的婆婆媽媽撫養長大的,但是卻不了解她們,只有在她們罷工時才意識到家務的重要性,往往到了母親節才謳吟她們的偉大。當女人開始不安於室,走出家庭之後,大家才驚覺舊時代三從四德的女性已成為過去,女力時代正在崛起。

社會上最不被看見的是酷兒,也就是泛稱的同志以及跨性別社群,那些隱藏在差異性別身體的靈魂,最容易成為媒體獵巫對象,經常掛在新聞刑台上被眾人指指點點。作為異性戀霸權中一員,我們不了解同志,只有當他們在同志大遊行中集體現身,才讓多數人看到他們的存在,提醒大眾性別不是非黑即白的男女之分,具有多樣化的光譜。

在政治上,女性治理成為新潮流,台灣出現第一位女性總統,政府部門中女性公務人員約占四成;在全球企業中女性擔任高級主管的比例已近四分之一,女性企業家占四成,而女性專業人員比率已超越男性;在社會場域中,同婚議題沸沸揚揚,挑戰保守主義者所謂亙古以來的家庭自然律,而少子女化危機、醫療以及高齡化的照顧問題,也由於性別角色的改變而變得更複雜,或者說打破傳統性別價值觀之後,人類最原始的家庭制度發展出更多可能性,以因應迎向未來社會的挑戰。

回顧巷仔口社會學的主題,性別一直是發燒的課題,不僅在學院內成為顯學,也反映了社會大眾對於性別議題的關注。本書除了引介性╱別概念之外,環繞著日常生活中最常碰到的性別議題開展,包含婚姻與家庭、多元成家、父職與母職、親子教育以及性別在勞動、政治以及醫療等不同場域的作用,一方面檢視家庭結構變遷中在婚姻以及家庭角色中的變與不變,另外一方面也探討不同社會領域中性別變遷所帶來的影響。

社會學觀看性╱別的視角

廖珮如老師寫的性別社會建構的四堂課,說明性別不是天生的,在XX與XY之外還有其他多種可能性,而游美惠告訴我們性別是在異性戀霸權下建構起來的概念。對於理論有興趣的讀者,楊佳羚進一步告訴我們性別不平等如何與族群相互作用,而對於少數族群中的特定性別形成壓迫;王佳煌提供了愛情社會學的讀本介紹,讓大家可以按圖索驥進階閱讀。

傳統異性戀婚姻制度正搖搖欲墜,而有關同婚╱反同婚的論戰,更引爆台灣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場性別革命。陳婉琪以嚴謹的社會調查分析來解答離婚對於子女影響的疑惑,挑戰過去「勸和不勸離」的觀念;孔祥明傳授我們現代的婆媳關係的交戰守則,如何化雙方的暴戾為祥和;除了女性之外,廖珮如與唐文慧關注社會對於家暴男的刻板印象,希望降低對於他們的歧視,而龔宜君深入越南的台商研究,帶我們一窺台灣跨國婚姻中的新夫妻關係,顯示性別研究不單關心女人,也關心同樣被父權壓迫到喘不過氣來的男人。

經自由戀愛、組成一夫一妻制的異性戀家庭是當前社會的主流,但王宏仁的文章指出這樣婚姻形式在歷史上是非常晚近的事,用以反駁由一夫一妻組成的家庭才「合乎自然」的「神話」,陳美華、吳秋園從民意調查來詮釋同婚議題正、反雙方的民意,張宜君對於跨國的同婚制度比較,進一步駁斥了同婚帶來生育危機、愛滋病蔓延以及自然災害降臨的謬論,楊靜利從人口學的觀點說明了多元成家與人口之間的動態,主張伴侶關係的多樣性是提高生育率可能的出路之一。

社會學家視婚姻為一種因應社會變遷的變態制度,沒有必然的形式,異性婚或同性婚也好,都是個人之間的社會契約,不應有既定的形式,而家庭之內也可以打破既定的社會性別角色, 夫妻、婆媳之間的關係因不同家庭而異,不再演出婆悍媳柔或夫強妻弱的傳統性別角色,因此,如何「做性別」,恰如其分地扮演自己的角色,成為當代人重要的生命課題。

看見性╱別差異

常聽到有人說,女人是世界上最複雜的動物,這種說法一方面貶抑了女性作為人的主體性,但另外一方面也說明女性生理與心理的複雜性遠遠超過生理男性,女性在生理期的情緒焦慮、哺乳期的壓力,以至於空巢期的失落,這些獨特經驗只能在女性書寫中再現;同樣地,男性在異性戀霸權中必須力爭上游,男兒有淚不輕彈,男性的喜怒哀愁也成為被壓抑、不可言說的議題。但是隨著性別解放的風潮,男性研究正方興未艾,酷兒社群被壓抑的性,不僅成為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主題,也在小說、電影以及新媒體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

育兒以及教育是性╱別研究中重要的課題,梁莉芳與曾凡慈以母親的角色,揭露了母職的實踐潛力以及必須承擔的風險,高子壹則指出子女成績不應成為母親的考績;陳逸淳對於兒童過動症的分析,可以看到醫療如何形成一種新的規訓力量,介入孩童的教養歷程;何明修則從女兒小梅身上,印證了社會化的學習經驗;在一個雙薪世代的來臨,托育問題已經從社會學者親身經驗的私領域困擾,逐漸轉化為公共議題,並形成公共托育政策的建言。

社會學家們擅長用他們的觀察來理解家庭中的親子關係以及教育的角色,周怡君從德國初等教育經驗來對比台灣教育嚴苛的競爭主義,充滿慈母詼諧的反思,石易平從暑假作業的存廢來討論教育的本質與功能,拆解暑假作業的意義,這兩位具母親身分的社會學者看到台灣升學主義如何扭曲孩童的學習本質,形成對於學生學習的壓迫。我對性別平等教育的批判,旨在解構一種基於保護式父權主義的性別平等教育法規,如何強化性別秩序的控管,加深校園中的性別對立。而藍佩嘉有關兒童節的分析,在歷史縱深中反思兒童如何從過去國家的主人翁,轉變成消費的主體,喪失了純真的童年,無獨有偶,張盈堃的玩具動員論同樣看到一個以玩具消費的主體建構,且已不限於兒童。

扭轉性╱別的社會實踐

2016年,台灣選出了有史以來第一位女總統,姜貞吟對於女總統以及她的男性閣員的批判,代表婦女團體對於新政治的期望落差,林宗弘對於跨國女總統施政的比較,仍肯定女總統是民主社會的表徵,她們在改善政治暴力以及提昇女權上做出貢獻。但整體而言,台灣目前女性的政治參與仍不易改變公共領域既存的性別階序,田晶瑩指出父權社會總是要求女性要保護好自己的貞潔,並習於將自己置於相對的高處去檢視名人和政治人物的道德瑕疵,不過一切沒有這麼理所當然,也沒有那麼簡單。

從家庭私領域到公共領域,女性以及性少數在不同場域仍處於相對弱勢地位。陳美華對於美髮業中的性別情緒勞動有細膩的描繪,陳伯偉對於Gay Spa的按摩服務,帶領讀者進入同志的性服務產業,呈現出當代情緒勞動中的性別操演,而姜穎對於運動員中失去女人味的女運動員分析,說明她們如何調和女性陰柔與運動陽剛條質之間的矛盾。何撒娜以韓國的火病為喻,說明了傳統家父長制加在女性身上家務重責、婆媳間的矛盾衝突、以及男尊女卑的思想壓迫等,形成一種女性獨特的病症──火病,她們的身體用各種病痛與不適,來進行抗議。雖然日常生活中的性別實踐有些可以逃逸於傳統性別價值觀之外,形成獨特的性別操演,有些卻仍深深捆縛於傳統性別角色中之中,難以掙脫。

最後,面對一個高度醫療化的社會,許甘霖指出了女為悅己者容的身體改造苦難,但是科技也有改造社會正面的功能,范代希看到女性在另類療法中學習到的解放。新的科技確實正在改變性別社會關係,施麗雯從產房中的男人看到性別角色的改變,黃于玲與吳嘉苓對於東亞低生育率提供了一個新的觀點,包含少子女化的勞力短缺可由高素質婦女勞動力替代,人工生育技術也可能支持新的婚姻形式,關鍵已經不在技術,而在於社會是否以及如何提供個人選擇的環境。

社會學眼中的性╱別不再成為每個人與生俱來、不可改變的特質,而是人與人、人與周遭社會環境相互作用下的產物。透過不同社會學者的性別研究,可以重新檢視社會複雜而多元的性╱別關係,更有助於揭露性╱別關係中的不平等,也期望讀者透過社會學的視窗,不僅可以建立自身的性別認同,也可以肯認不同性╱別傾向的他人。

這本書的出版,是循台灣社會學會王宏仁前理事長當初的公共書寫的理念的產物,必須感謝所有在百忙之中仍願意貢獻文稿的學界同仁,畢竟在一個斤斤計較的學術積點生產時代,巷仔口社會學提供大家掙脫學術全控場域,獻身公共領域的機會,僅以此書獻給被壓迫的女人、男人以及尚未取得婚姻平權的人。
 

戴伯芬◎本書主編、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869460347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56
    • 商品規格
    • 17*21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品無額外回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