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你認識印尼嗎?對於真實的印尼,你了解多少?
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當今地球上每30個人就有一人以它為家
豐富的天然資源引發各國覬覦,長年飽受殖民剝削與衝突戰爭蹂躪
踏入這個不可思議的萬島之國,走遍13000餘座島嶼,揭開它神祕多變的面紗……
《華爾街日報》與《經濟學人》雜誌「2014年最佳著作」
李美賢(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前《四方報》總編輯)強力推薦
1945年的印尼獨立宣言曾許諾:「將盡速解決權力轉移及其他事宜。」70年後的今天,這個全世界人口第四多的國家仍在處理「其他事宜」,並熱烈擁抱民主,致力多元發展。印尼雖有8000萬居民無電可用,臉書用戶卻多達6400萬人。它是地球上資源最富裕、最迷人的國家之一,但也因為政治腐敗無能而千瘡百孔、百廢待興。
印尼人口約2億5千萬,是南亞地區最大的經濟體,從西北的蘇門答臘開始,與新加坡、馬來西亞為界,向東延伸將近5000公里,與東帝汶、巴布亞新幾內亞相鄰,海域直到澳大利亞北方。在綿延數千里的廣闊領域中,充滿了文化的多樣性,有360個不同民族和719種語言。
歷史上,印尼曾出現佛教與印度教王國,但穆斯林商人所帶來的伊斯蘭教,讓印尼成為今天世界上擁有最多穆斯林人口的國家。荷蘭東印度公司殖民統治印尼長達350年(1596-1942),基督教因而進入印尼。二次大戰期間又被日本統治三年半。
華人到印尼發展的歷史也有幾百年,明朝鄭和下西洋,曾停留在印尼三寶瓏(Semarang)、Demak與Tuban。19世紀末,從福建、廣東開始有大量的華人移民。今天印尼華人大約有2千萬人,但卻控制了印尼的經濟。1960年代蘇哈托主政期間開始對華人採取強硬同化政策,禁用中文。1998年5月,因為亞洲金融風暴引發的經濟動盪,轉化為激烈的排華暴動,華人慘遭迫害。
在這複雜的殖民經驗、多種族、多語言、多宗教的龐大國家中,獨立後的印尼一路走來備極艱辛。1998年蘇哈托下台,結束32年的軍事威權統治,印尼開始進入民主化的改革時期,解除對華人的許多壓制規定。
2014年9月的印尼總統大選成為舉世矚目的大事。新總統佐科威接掌政權,比之於緬甸、寮國、柬埔寨、越南、泰國,讓世人對這個南亞最大的民主國家另眼相看。佐科威也展現了強大的企圖心,計畫五年內停止輸出女傭,2019年提供全民健保、十二年義務教育、福利家庭儲蓄計畫、簡化投資手續,期待建立一個海洋大國。
對於這樣一個崛起中的南亞大國,我們了解多少?
本書作者皮莎妮精通印尼語,曾於25年前擔任路透社駐印尼特派記者,10年後又以衛生組織的醫學研究者身分返回故地。2011年,她再度重遊印尼,跑遍印尼的大城小鎮、窮鄉僻壤,不僅發現印尼綻放著數不盡的魅力,也找到這個充滿歧異的國家緊密相連的環節。她旅行一年有餘,以摩托車、公車、渡輪探訪印尼群島各地方,甚至以冒險方式鑽探許多走到一半就沒有的路,以及絕大多數印尼人也不曾去過的巷弄與社區,無疑是對這個國家和地方分權自治後各地狀況的巡禮。皮莎妮跋山涉水兩萬公里,途中曾拜會地方顯要,留宿農民、漁夫、牧人和護士家中,那些人的住處往往坐落在地圖沒有標示出來的蕞爾小島上。她觀察印尼人民生活的實際狀況,不僅親訪被遺忘的地區,更是融入當地原住民的生活當中,參與他們的傳統儀式,以幽默、有趣的筆調,描述這個多樣性島嶼國家的種種奇特文化。
自1997年金融風暴導致三十年威權統治的強人蘇哈托下台,1999年通過地方自治相關法案、2001年開始實施以來,印尼正式進入地方分權自治的新時代。省和地區自此擁有前所未有的高財政預算和行政自主權。印尼近年來是個受國際媒體關注、充滿發展機會與希望的「金磚」大國,是不可錯失的投資地。印尼擁有1億1千萬名年齡低於25歲的青年人口,這些讓人覬覦的年輕勞動力在做什麼?皮莎妮在本書中給了讀者非常多而鮮明的畫面,但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她發現隨著民主化的進展,政治權力的去中央化已經很明顯。各地方的語言重新被肯定,各個種族的傳統文化再度被挖掘。
《印尼etc.:眾神遺落的珍珠》一書共分前言、結論和一至十三章,皮莎妮將所見所聞編織在一起,並深入剖析印尼近代歷史、貪汙政治制度、種族宗教認同、僵化官僚體制,以及傳統「黏稠」文化。膽大而風趣的她透過細膩觀察和生花妙筆,描繪出一個令人心醉神馳的國家。
目錄
推薦序一 「模範生」和她的「壞男友」/李美賢
推薦序二 以印尼作為方法/張正
前言 印尼,我迷人的壞男友
第一章 不可思議的國度
第二章 多元而統一
第三章 黏稠的傳統文化
第四章 來自他鄉的居民
第五章 天高皇帝遠
第六章 幸福大家族
第七章 大地之母的寵兒
第八章 冰上的利潤
第九章 一頁滄桑史
第十章 蘇門答臘異世界
第十一章 族群對立與暴民正義
第十二章 你的真主,我的上帝
第十三章 爪哇剪影
結語 印尼精神
資料來源及延伸閱讀
序/導讀
推薦序一
「模範生」和她的「壞男友」/李美賢(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印尼幅員廣大,由一萬數千個島嶼組成,住著360個族群,說著719種語言。這樣一個充滿多元與異質性的國家,卻可能也是這世界上大部分人們無法在地圖上指認的「大國」。甚至有許多人是在準備出發前往有「度假天堂」之稱的峇里島時才發現,「喔,原來峇里島在印尼」,也因為「度假天堂」的加持,才願意對印尼有一點點正面的觀感。
通常,周遭朋友去印尼會跟隨旅行團,搭乘舒服有冷氣的遊覽車、小巴、安全的觀光遊艇。人們猶如鑽進氣球裡,在氣球內享受星級的舒適,行走安全的行程,品嘗萬無一失的料理,更謹慎一點的,上飛機前先打個預防針,再帶上胃腸藥。氣球隔絕了自己與印尼的真實接觸,更多時候錯失了品味多層次又迷人的印尼的機會。許多去過峇里島的人用「鼓起勇氣」來敘述自己品嘗當地風味料理「髒鴨」的經驗,飽足之餘仍不忘批評一句:「髒鴨?幹嘛不取個美味一點的名字?」總之,印尼,即便是如度假天堂峇里島,大家總有說不完的負面印象與恐懼。如果有誰像本書作者皮莎妮一般,隨便在路旁就喝一杯冰涼椰子水,恐怕就會引來「太過『冒險』」的指謫。如果還像皮莎妮那樣騎摩托車、搭破公車、乘坐充滿暈吐味的渡輪,走過兩萬三千公里路,路途中還任意與人攀談(包括原本伺機要搶劫她的人),以「凡事點頭就對了」的態度進入許多社區,睡臥偶遇百姓人家的地板,這些行徑恐怕已不是「太冒險了」這幾個字足堪警戒了。但皮莎妮的「冒險」故事卻充滿意外與驚喜,例如在距離首都特區雅加達遙遠的東部外島邊陲地區,皮莎妮讓與她攀談的人任意滑動瀏覽她iPad裡1988年在印尼拍下的照片,意外連結了一個社區、一個世代的成長與變遷;在臨時借宿的眾多人家的住家地板上,如何親密地分享他們的希望與恐懼。「凡事點頭就對了」不僅直白透露了皮莎妮的大勇大仁,也讓長期被「經濟與文化勢利眼」蒙蔽的素樸人情,動人地編織了起來。
皮莎妮出生於美國,在歐洲數個國家受教育,是牛津大學中國文學碩士。其後擔任路透社及《經濟學人》駐外記者,1988至1991年間派駐印尼。其後生涯大轉變:在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流行病學系攻讀博士,成為流行病學家。2001至2005年間任職印尼健康衛生部,從事愛滋病相關研究工作,如她所說:「性與毒」就是她工作的全部。會說流利的法語、西班牙語、中文以及印尼文。跨域知識與多語文能力,讓她擁有探索科學、政治與文化膠著纏繞的複雜課題。以世俗的「模範」標準來看,說皮莎妮是一位「模範生」實不為過。這位「模範生」,卻在1988年到印尼擔任特派記者後,深度迷戀、無法自拔地愛上印尼這個「壞男友」。2011年皮莎妮以研究休假的名義暫離愛滋病的研究崗位,重返印尼。皮莎妮為期一年重探印尼,以摩托車、公車、渡輪探訪了三十三個省份中的二十六個省,像蟲一般地鑽探許多走到一半就沒有的路,以及絕大多數印尼人也不曾去過的巷弄與社區。皮莎妮像蠕蟲(worm’s-eye view)般行走二十六省,無疑也是對地方分權後各地狀況的巡禮。
自1997金融風暴導致三十年威權統治的強人蘇哈托下台,1999年通過地方自治相關法案、2001年開始實施以來,印尼正式進入地方分權自治的新時代。省和地區自此擁有前所未有的高財政預算和行政自主權。此一重大改變,雖被認為是民主化最具體的作為,讓印尼各省擁有自我發展的機會,然而一般認為這是為了減緩分離主義活動造成的緊張局勢,以期保持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因殖民統治而形成的國族國家的一統性,不致走向分裂。以總體經濟指標鳥瞰(bird’s view),印尼近年來是個受國際媒體關注、充滿發展機會與希望的「金磚」大國,是不可錯失的投資地。此時的印尼,有一億一千萬名年齡低於二十五歲的青年人口,這是令無數面臨發展停滯的已開發國家嫉妒也覬覦的年輕勞動力。這些年輕人在做什麼?這本書給了我們非常多而鮮明的畫面,但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
印尼擁有兩億五千萬人口,主要集中在爪哇島上的首都雅加達及幾個大城市。有一大群擠在爪哇島上的年輕人,對臉書上癮,也熱愛上社交網站。雖然如此,伊斯蘭宗教復興運動也旺盛地開展,仍有數百萬人花很多時間參加閱讀《可蘭經》的課程,這些人反對西方國家政治霸權,以及占據經濟主導地位,他們摒棄西方國家的生活方式,希望回歸以「伊斯蘭作爲生活方式」。女神卡卡(Lady Gaga)風靡無數的印尼年輕人,但在另一批印尼年輕人眼中,卡卡是汙穢、不道德的,因此必須阻撓女神的造訪,以具體行動履行穆斯林的職責與義務,重整伊斯蘭教的信念。可以說,「世俗道德秩序vs.宗教道德秩序」二元對立的現象,正在人口密集的爪哇島上演。有趣的是,公務員是大家共同追求的夢想職業──穿上制服,享受公務人員的福利與安定,這或許是這個國家唯一能提供的穩定且可溫飽的工作。
離開都市,尤其是進入更邊陲的東部外島社區,集體合作主義完全沒有受到國家現代化發展方案夾帶的個人主義影響。集體合作、長年在地、族人緊密凝聚,編織成安身立命的安全網。在那些一間醫院都沒有的地方,集體合作互助之外,只能依靠祖先與聖靈的保佑。在這些地方,要他們破除「迷信」,停止「奢華」葬禮,不就等於剝奪了他們的安全感,情何以堪?尤其印尼三十多年的「發展與現代化」的雨露,完全沒有降落在東部這些外島,外島人民的生活品質與國家的發展與現代化,是兩個沒有交集的畫面。
印尼自獨立以來,爪哇成為政經文化的中心,蘇門答臘扮演平衡區域代表性的配角,東部外島是永恆的「邊陲」。在蘇哈托被譽為「發展之父」那段印尼經濟高度成長的新秩序時期,東部外島省分經常默默吞忍「零成長」或「負成長」的果實,且持續扮演「資源提供者」的角色,這個嚴重的內部殖民現象不言而喻。改革教育、提高教育水平,成為每個階段印尼政府重要的施政方針。2003年,我也走過皮莎妮從坤甸到山口洋那一段路,當年我經過許多小學,眼前所見每個學校的學生似乎都在上足球課,當時司機先生感慨地釐清我的質疑:「老師薪水太低了,逼得老師都蹺課去打別的工,學生就自己玩……」。此一狀況是外島學校教育的普遍現象,且多數學生幾乎國中畢業就必須放棄學業,主因是必須通車到別的地方上高中,很少家庭可以負擔通車所需的交通費。一般被認為得以讓一個人甚至一個家庭階級流動或翻身的「教育」,在印尼的許多家庭就因為付不出「通車費」而被迫停止。少數人幸運地上了學院,往往也因為必須支付親人葬禮的禮儀費用而輟學。也才有人說:「如果印尼人能省下葬禮的開銷,就足以讓年輕人圓一個夢。」但這是「外人」的理性,我們應更謙卑地了解,他們願意慷慨放棄一個夢想,而把積蓄花費在葬禮上的深層的意義,或至少要能意識到文化霸權似乎總干擾著我們理解異文化的視域。
印尼社會的多元,毋庸置疑。多元並存與否,取決於是否擁有容忍異己的價值。從城市與鄉村,我們看到現代與傳統生活方式的強烈對比。現代生活方式是爪哇島城市裡年輕人的人生目標,現代生活方式也代表更多的個人主義、更多的自私、更多的你爭我奪,還有更多的連鎖企業。東部外島,傳統圖騰仍引導著人們的生活節序,集體主義下綿密的宗親網絡,成為安全感的基石。
這本書的主書名「印尼etc.」,擷取自印尼開國元老蘇卡諾寥寥數語的獨立宣言:「我們是印尼子民,在此宣告印尼獨立,將盡速謹慎完成權力轉移及其他事宜。」「etc.」這個「其他(未竟)事宜」所指為何?究竟要完成什麼?蘇卡諾慷慨激昂地陳詞之餘,交代了這個「其他事宜」。國家獨立之初,蘇卡諾即追求在一統印尼下開展現代性方案,透過現代性工程,樹立模範生。舉例來說,即便當時民生凋敝,眾生嗷嗷待哺,蘇卡諾規畫了現代大都會具備的豪華物質建設──「雅加達特區」。他說:「看看紐約、莫斯科或任何其他國家的首都,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你總是會發現,一個國家的偉大就在各式各樣的建築裡,那些令人引以為傲的物質建設裡」,且慷慨激昂地說,印尼的獨立紀念碑必須建得像「巴黎的艾菲爾鐵塔」那樣(Abdin Kusno, 2000: 56-58)。換言之,從獨立宣言就開啟了印尼向歐美現代化哲學與策略學習的現代化追趕之路,首都雅加達特區的建設成了印尼國家的門面,也成了印尼國家發展的指標性城市,以及各地方學習的「模範生」──這裡有人人可以預期與期待的一切,一個現代發達的國家應該擁有的一切。簡單來說,完成「其他事宜」,就是把印尼建設成另一個像強盛歐美國家那樣的國家──有雄偉的都市、現代化的典章制度,有秩序、有章法可循的幸福生活。
1956年蘇卡諾訪問美國,造訪當年的汽車大城底特律,意外發現停車場內數千輛的皮卡車(pickup truck)是當時工人們上下班的交通工具,也對他們整齊乾淨的社區印象深刻。蘇卡諾感嘆地自問:「印尼工人的生活水平,何時才能像美國的工人那樣?」當年的底特律工人,無疑是蘇卡諾心目中工人的模範生。印尼第二大城市泗水,近幾年脫胎換骨,越來越接近蘇卡諾心中的底特律。泗水自2010年麗斯瑪(Tri Rism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