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我說你聽」的講述法,
已不再是有效教學的唯一首選!
缺乏適當認知引導的討論與提問,
可能會讓學習者產生焦慮感!
孩子說,玩中學,讓我更想學!
遊戲式學習正當道,
帶出孩子主動學習、探索知識的樂趣與渴望,
讓我們一起啟動孩子的學習大未來!
侯惠澤,
從小就立志要當個好老師,
現在是兩個孩子的爹,
也是台科大應科所科學教育與數位學習領域教授,
更是台科大網路學習研究中心迷你教育遊戲研究團隊主持人。
如果說他是研究遊戲式學習的達人,那麼陪伴孩子玩遊戲就是他人生最大的樂趣。
「爸爸玩時間」是他和兩個小孩最親密的時刻,
看著孩子玩他設計的遊戲,沉浸在遊戲世界裡,渾身散發期待與新奇感,
這一刻讓他感受到,「玩」的魅力讓人動容,孩子自主學習的潛能全面被喚醒。
如果說愛玩是人的天性,在學習的路上,我們就順著天性發展吧!
現在的學生,每天面對繁忙的課業、緊繃的升學壓力,
學習過程充滿焦慮與不安,原本就不易被喚起與維持的動機,就這樣不斷地被削弱……。
學習時若能適時注入遊戲,配合引導、給予表現機會,將能激發孩子無限的潛能與素養。
玩中學能夠營造歡樂的學習氣氛,讓學習變得簡單,幫助學習者思考!
為了要讓學生學得快樂、又能同時擁抱學習成效與能力培養,
侯惠澤和他的研究團隊,設計多款10-20分鐘內即可完成的微翻轉遊戲,
在不影響課程進度下,用遊戲巧妙搭配進行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分組討論活動。
教學領域豐富又多元,涵蓋「自然科學類、人文史地類、資訊科技類……」,
書中介紹的迷你教育遊戲類別廣泛,各種學科實例包羅萬象。
暢銷桌遊《走過‧台灣》、《化學事》指導教授──侯惠澤,
十年「微翻轉遊戲」設計祕技傾囊相授,歡樂學習任你行!
玩過遊戲的人都知道,遊戲世界有一種讓玩家無法自拔的魔力。
喜歡玩遊戲的人,常常也會想要自己設計遊戲,
沒有身體力行,往往只是害怕設計學習型遊戲的門檻太高,不容易創造成功經驗。
其實設計學習式遊戲很簡單,跟著作者step by step,就會發現原來設計遊戲so easy!
翻開本書,讓我們一起玩遊戲、設計遊戲,進入遊戲式學習的「微翻轉」歡樂殿堂吧!
本書特色
‧ 第一本兼顧理論與實例的「遊戲式學習」專書,是家長、教師運用遊戲教學的最佳指導手冊。
‧ 詳細介紹15款教育遊戲的內容與使用說明,無論是父母陪玩,或是老師帶玩,都能玩一次就上手。
‧ 設計教學遊戲step by step,只要四步驟「擬定學習目標→設定遊戲規則與情境→進行認知分析→著手設計遊戲」,創遊設計者就是你。
‧ 親身體驗玩中學!書中各段內容,搭配積分遊戲,看書搶積分,讓您即時體驗遊戲式學習的樂趣與奧妙!
目錄
推薦序
用遊戲翻轉教育 張國恩
記得這些,微翻轉帶給我們的鼓動 劉力君(南瓜妹)
微翻轉,讓學習充滿歡喜的生命力 王嘉萍
微翻轉遊戲,讓學習變得有趣且有意義 劉輝龍(龍老)
自序 記憶猶新!那一年,在課室中,我們一起玩過的遊戲!
企劃緣起 自己的小孩自己玩
PART 1 動腦玩玩 微翻轉
桌上遊戲
遊戲#01 走過‧臺灣
遊戲#02 化學事
數位遊戲
遊戲#03 犀利人夫
遊戲#04 微光心塵
遊戲#05 Valence Bond
遊戲#06 量子禁地
遊戲#07 逃出研究室
遊戲#08 蒸餾關頭
遊戲#09 曉明作冰棒
遊戲#10 CLUE
遊戲#11 皂甘那飛
遊戲#12 大稻埕之戀
遊戲#13 震撼湯米
數位遊戲編輯器
遊戲#14 密室解謎遊戲編輯工具
遊戲#15 情境式學習街景遊戲編輯器
PART 2 動手設計 微翻轉
寫在前面:闖三關,集滿100點,即為遊戲設計達人!
焦慮或喜樂?翻轉教學的挑戰
為何用遊戲?遊戲式學習活動的特色與心流經驗
微翻轉遊戲式學習模式簡介──自主學習、引導診斷與高層次認知討論
微翻轉設計入門三部曲──體驗、分析、設計
微翻轉教學遊戲設計原則
微翻轉遊戲範例說明與設計原則──以桌上遊戲《走過‧台灣》為例
微翻轉教學簡案設計與評估
附錄 快樂創遊 微翻轉
結語 將喜樂的教學活動帶入每一個課室中
序/導讀
推薦序
記得這些,微翻轉帶給我們的鼓動
兩年前著手設計《走過‧臺灣》時,每周的開會時間,我都會帶著測試用的歷史圖卡和初步玩法與研究團隊一同測試。惠澤老師是這款教學式桌遊的指導者,在長達1年左右的漫長研發期裡,總是鉅細靡遺地提醒著團隊,要從認知負荷、同儕互動中的動態分析,逐一驗證學習成效。
他常常和我分享,以商業、娛樂目的為首要考量的遊戲雖然好玩,卻不見得符合教學目標,也未必能帶出正向的學習動機。一款成功的教學遊戲,判斷標準絕對不能落於單純的主觀判斷是否好玩,或帶有刺激感。而是應該將設計完成的遊戲,直接施測於教學現場。藉由觀察學習者的投入程度,與教學引導者間的互動感應,不厭其煩地微調學習者認知設計、遊戲活動節奏(關卡),才能確實達成遊戲目標等於教學目標的理想。
老師的提點,是《走過‧臺灣》設計團隊一路以來的最高指導原則。這樣的嚴謹態度,在進入國中班級施測時,我們從最終實驗結果驗證了此目標。參與測試的學習者,高度沉浸於遊戲中,透過反覆的合作討論,不斷深化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走過‧臺灣》遊戲出版與推廣過程,我們有幸結識跨學科領域想要將遊戲運用於課程教學的老師們,各科微翻轉共備團陸續組成。社群裡的老師,不藏私地分享運用遊戲化活動在課堂的實戰經驗,這股小能量醞釀到2015年的暑假,有了一次小小釋放的成果展示舞臺。
猶記這場盛會──「臺科大微翻轉嘉年華」,聚集全臺超過120位老師。為期兩天的工作坊,緊鑼密鼓地安排一場又一場的研習課程。邀請大家進行迷你遊戲設計的角色扮演,嘉年華會的會場,每位初踏入研習教室的老師就像個美食家,在試玩過多款數位與桌上遊戲後,細細地品嚐出每款遊戲的特色,哪些因子會觸動求勝的內在動機,哪些環節又會讓人感到挫折與焦慮。
釐清遊戲帶來的正負向情緒後,老師們又轉換角色,變身為廚師。各自依照所屬學科領域分組調配食材,回想出教學生涯中趣味和情境鮮明高的主題,寫下簡明的教學計畫,以此為食譜設下不斷改良的基礎。除此之外,也試圖站在學習者的角度、高度,抓出學習此單元時容易混淆的知識,最終以工匠務實的精神把玩法製作成遊戲用的看板、地圖、卡片與計分代錢幣,透過緊湊的交叉測試,再三針對問題修正,追求遊戲運作更流暢。
最後一天有超過200位挑戰者前來試玩各組產出的作品,惠澤老師就像個興奮的大頑童一樣,揮著繽紛的評分按讚貼紙,在川堂間來回穿梭引領著闖關的學生、爸爸媽媽、親友團,讓每位玩家逐一試玩老師們以光速成軍的30個遊戲研發攤位。這些遊戲包羅萬象,有「調配飲料濃度的化學實驗」「背包客環島競逐的數學挑戰」,以及「從花朵卡分辨季節的國文應用主題」。
我看到每一位師生、家人都露出欣喜的眼神,不時傳來得分的喝采,還能破解遊戲中的漏洞。被破解的設計團隊,組員們並不氣餒,積極採取謹慎的研究精神,立刻修正遊戲,讓遊戲完善度升級。這都是短短兩天內所發生的事啊!我見證了遊戲式學習的魅力,這股魅力凝聚跨世代的學習者優遊在關卡挑戰的張力與喜悅中,讓在傳統課堂教學疲憊不已的老師們,再次從玩樂中得到紓壓和釋放。
感人的一刻,讓惠澤老師多年來的堅持,逐漸結成甘美的果實。
這幾年看到惠澤老師奔走在各教師社群,他的理念是把喜樂帶給孩子,讓孩子們在教室一起玩遊戲的珍貴回憶,可以伴隨著彼此直到長大成人。無論未來會遇到什麼樣的難題,都期盼孩子保有強韌的信心,遇到難關時聚集同陣線的戰友一同奮鬥。這樣的共患難精神,就像我在微翻轉地理教師共備團裡,感受到的溫情。無論何時,只要我拋出提問,就會有數十位跨校老師紛紛提出看法與解決方案。若遇到提出的疑問無法立即解決,老師們立刻啟動揪團討論、研擬對策機制,讓教學者不再如同樹枝孤鳥般地孤軍奮鬥,反倒像交響樂團彼此襯托、協奏。
這本微翻轉教學的專書就像一本隨手可得的「迷你學習遊戲製造機」攻略本,跟隨惠澤老師的洞見和指引,在每個小單元中破關累積點數,讓讀者先看見自己逐步升級的喜悅,再把這份禮物帶回課堂中。透過「五個微翻轉教學步驟」,剖析認知和互動歷程背後的心理學原理,依據學習者的個別需求,客製多元、適性的教學活動。用遊戲發動學習引擎,為課程加溫、加料。
祝福閱讀此書的讀者,看完惠澤老師的新書後,慢慢釋放出我們在教學經驗中的獨門絕活,成為喜樂滿溢、創意無窮的「教學遊戲設計師」。
圖板遊戲推廣協會主任講師劉力君(南瓜妹)
企劃緣起
自己的小孩自己玩
在嘉義東石鄉下長大的我,從小沒太多的玩具,多數靠著雙手自創遊戲。記得有一次,媽媽買了一本摺紙書給我,我手巧,很快學會一些摺紙基本技巧,看到同學有模型飛機可以組成艦隊,就拿色紙折出20幾架飛機與戰艦,組成更大、更厲害的艦隊,既不用花錢,又可以自由變化。在這場遊戲中,「惠澤很『會折』!」讓我增強了不少成就感,直到現在,我還是常常在課堂上利用摺紙來教學。
回憶童年,我應該是個很會想「要怎麼玩」的孩子吧!遊戲的點子經常源源不絕,我和弟弟手上只要有一本空白作業本,這本作業本就可以變身為我們的遊戲冊,每一頁寫上一種自創遊戲,這一頁是餐廳煮菜、下一頁是搭火車,就連看雲都是一種遊戲,每天隨意翻開本子,決定當天要玩什麼。那些遊戲和現在的數位遊戲不同,沒有聲光刺激,只有隨意定下的遊戲規則或想像劇情。過了幾十年,雖然小冊子早已不知去向,我們對於兒時享受遊戲、喜歡遊戲的深刻記憶,從不曾忘懷。
爸爸玩時間,當孩子的玩伴
六年前,女兒出生,我默默許下一個心願,每天都要有一段「爸爸玩」時間。「爸爸玩」大多在晚餐之後、睡覺之前,短則半小時、長約一個半小時。這段時間,我是玩伴,不是監督者;我不是陪孩子玩,而是和孩子一起玩。有些成人喜歡讓孩子自己玩,訓練孩子獨自解決問題,卻忽視孩子的孤單。孩子需要自己玩,也需要跟同儕、跟父母玩。因為人們會和玩伴傾吐心事,卻不會和監督者談心訴苦。
最初在孩子零到兩歲時,「爸爸玩」只是一些功能性的遊戲活動,抱著孩子走動、開關燈、疊積木,我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帶孩子進入遊戲;隨著孩子長大,我們開始討論怎麼玩,分配玩偶的角色與任務、當場手做製造道具;在飯店遊戲中,房卡是隨手拿的紙片,門房與服務生都是透明人,全靠想像進行;我們還一起發明了一隻沒有尾巴的蜥蜴與一顆毛丸,他們參與許多活動,這隻蜥蜴與這顆毛丸也陪我們出去玩;女兒甚至設計了一款桌遊,由她教我玩,遊戲裡有山洞、池塘,還有「肚子海」,充滿童趣的手繪牌卡、圖版、數字骰子,加上蒙著眼睛的挑戰,不需要花大錢,我們就能玩得很愉快、盡興,這是因為我們把設計遊戲變成了一種新趣味。
兩年前,兒子出生,「爸爸玩」繼續擴充,我會想不同的遊戲給姐弟分開玩,也會與女兒一同設計給相差四歲的姐弟能夠一起玩的遊戲。現在女兒常常主動問:「爸爸,我們來討論一下等一下要玩什麼?」父女互動當下,我也會說明自己當天身體與精神狀況,納入遊戲的選擇考量,因為我們是關心彼此的玩伴。
在遊戲中,我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在輸贏間知道孩子對挫折的感受、會出現的情緒反應;我看見了孩子的特質,如康德所說,遊戲是自由的,遊戲裡有控制感、不確定性、新奇感和成就感。在許多研究中,我們已經知道這些因素所營造出來的環境,可以促進創造力、想像力、問題解決能力、思考表達能力與閱讀理解力,這不正是現代家長汲汲營營設法為孩子培育的重要能力與素養嗎?
成人也一樣享受遊戲時光
其實不只是孩子,成人也同樣需要遊戲,我和孩子一樣享受「爸爸玩」時間。與其說我影響孩子,不如說孩子一直在影響我;女兒每一個反應都刺激著我,腦海裡不斷思考,如何迸出更多遊戲靈感,要怎麼玩更好玩?接下來可以怎麼玩?
「爸爸玩」對我來說,是進修學習,也是心靈放鬆。女兒兩歲時,曾經拿著小熊來找我玩,口中直嚷著:「和爸爸一起玩,真好玩!」當下的驚訝、溫暖、悸動,已經不枉此生。我與孩子在遊戲中得到的滿足遠勝於人生其他成就,我變得有童心,生活快樂,教學也被啟發帶出更多靈感,更發現世俗間各種成就衡量的標準,往往是我們不容易理解、探究與遵循的,而我們所習慣的「只為自己理想拚命努力」,其實不一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
在孩子身上,我看見自己曾有過的單純美好,為什麼現在我變得如此世故、僵化?對知識探索感到疲憊無奈?曾經視為天職的工作,彷彿成了不得不去履行的人生義務。
我才了解,上天給我孩子,不只是讓我撫育他們,也讓我有機會學習,然後去影響這個社會。那些身為家長的官員、老師、教授、學者、企業家,他們有沒有好好和自己的孩子玩、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呢?他們真的知道下一代需要什麼,也知道該給孩子什麼嗎?
這就是為什麼我喜歡在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