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壓抑的戒嚴時期,臺灣人依然奮力追尋民主的春天☆★
☆★陳健民(香港占中三子之一)、陳俊宏(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專文推薦☆★
#本書原名《百年追求卷三.民主的浪潮》
上個世紀七○到八〇年代,臺灣處於嚴峻的國際情勢和獨裁統治的雙重壓迫,黨外人士無懼白色恐怖的威脅,以各種形式爭取民主與言論自由的空間,也不斷重複著被捕與受難的命運。種種橫逆不曾使他們放棄,政權愈壓迫,民主運動的動能愈綻放。
中壢事件、美麗島事件、林宅血案、陳文成、鄭南榕、黑名單,是彼時臺灣的重要關鍵字。從社會、媒體到校園,臺灣幾乎每個層面都在民主改革的浪潮中奮勇向前。在不間斷的追求與衝撞之下,臺灣終於打破一黨獨裁的政治局面,黨外諸多力量匯聚、成立正式的反對黨,也迫使獨裁政權做出讓步,結束三十八年又五十六天的戒嚴時期。民主、平等與自由的夢想,三代臺灣人的「百年追求」,自此終有成果。
目錄
【推薦序】
驚心動魄的臺灣民主運動 陳健民
【推薦序】
一段臺灣人必須共同擁有的公共記憶 陳俊宏
【作者序】
民主路上的微光和哨音
第一章 ‧ 苦悶的臺灣
第二章 ‧ 蔣氏父子
第三章 ‧ 回歸本土
第四章 ‧ 選舉萬歲
第五章 ‧ 講沒完的政見
第六章 ‧ 沒有黨名的黨
第七章 ‧ 大逮捕
第八章 ‧ 大審判
第九章 ‧ 血雨腥風
第十章 ‧ 黨外再起
第十一章‧ 狂飆年代
第十二章‧ 我思故你在
第十三章‧ 組黨
後語
參考資料
序/導讀
【作者序】
民主路上的微光和哨音
本書開場自一九七〇年四月二十四日黃文雄在紐約行刺蔣經國。
多年後我讀史,得知蔣介石從一九四八年起,在中國南京,就任第一任總統,「轉進」臺灣,繼續當第二任、第三任、第四任、第五任總統。垂垂老矣時,他的兒子蔣經國強勢接班,臺灣眼見將有第六任、第七任「蔣總統」……約莫今日北韓模式。臺灣留學生黃文雄等人,意圖打破蔣氏王朝部署,趁蔣經國訪美,在紐約廣場大飯店前,開槍行刺。對我而言,刺蔣那一槍,驚天動地,為七〇年代掀啟新頁。
「刺蔣案」是國際大新聞,但當時臺灣人,絕大多數不知此事。那年我十二歲,後山偏鄉的小學六年級學生,當然也不知此事。七〇年代, 世界轟轟然向前翻轉,新芽破土,百花綻放,臺灣在高壓統治下,閉鎖且扭曲,苟苟活著。
國民政府被逐出聯合國時,我憂心時局會不會影響高中聯考。「民族救星」蔣介石過世時,我讀北一女,學校帶我們去「國父紀念館」排隊瞻仰遺容。 「 先總統蔣公」出殯,全校師生,在介壽路旁,下跪迎靈。我始終不敢讓父親知道: 從國父紀念館經仁愛路、介壽路到桃園慈湖,長長漫漫、黑壓壓的跪拜人海當中,有他的女兒。
我並不叛逆。我是國民黨黨國教育體制下的模範生。小時候在臺東老家,聽父執輩低語罵老蔣、罵政府,我非常哀傷,認定父親是漢奸,是賣國賊。
高中時,我隻身在北,大量閱讀「文星叢刊」等書。心裡的問號,愈來愈多。幾經思量,決定讀歷史系,處理我的困惑。在臺大念書時,哲學系事件餘悸猶存,校園控制嚴密,學生只是組讀書會或辦電影會,教官也會來找麻煩,更別提幾年後蓬勃發展的社團或學運。那時我個性孤僻,少與人交往,幾乎是獨自在黑暗隧道中探索。苦悶是學生時代的關鍵詞。
轉捩點是一九七七年底的中壢事件。五項公職選舉,國民黨公然做票,當場被逮,積累多年的民怒,一次大爆發,群眾包圍中壢分局,火燒警車,警察噴射催淚瓦斯,開槍打死人,星火燎至全臺,選舉結果一夕翻盤。謊言世界,紙牌般崩塌。臺灣政治,時代巨輪,快速向前。
大學生我,因緣際會,也捲入浪潮。林世煜彼時是政治大學政治所研究生,受黨外立法委員康寧祥之邀,到《八十年代》雜誌當編輯。高雄事件隔天,林世煜來宿舍找我,細述高雄現場種種,他如何身披布條拿火把,群情如何沸騰,警民如何對峙車拚。之後他和林義雄律師同車深夜返北,覺得臺灣就要不一樣了。不多久,大逮捕,又不多久,林宅血案。我不知不覺有夜哭習慣,躲在宿舍棉被哽咽落淚到天明。(未完待續)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