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電子書】你都沒在聽

人人都會說,但不見得會聽。在資訊爆量的年代,交流看似容易,人卻更加孤立。
  • 224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金石堂強力推薦書 !

 

●以幽默的筆調,結合心理、腦科學、溝通與社會觀察,點出當代生活缺乏聆聽的嚴重性,堪比蘇珊‧坎恩《安靜,就是力量》進階版。

●剖析「發聲-聆聽」的雙向機制,讓讀者重新認識聆聽行為背後的理論、真實情境,進而自我調整,提高認知的敏銳度。傾聽不只是保持沉默,主動傾聽才是溝通的王道。


聆聽才是溝通的王道
但為什麼我們失去了聆聽的能力?

在工作場合上,主導對話才能出頭。
在社群媒體上,敘述力決定個人魅力。
交際應酬時,人人都在搶話說。政治人物也一樣。
我們從不好好聽人說話。
也沒人好好聽我們說話。

真正的聆聽表現在你如何回應──
你是否正確理解對方的發言?
你是否明白對方的情緒?
{獻給曾經被誤解,以及覺得被誤解的人}

◆內容簡介
──到底有誰在聽你說話?
《紐約時報》撰稿人凱特‧墨菲詢問了來自五大洲的受訪者這個問題,卻迎來一片尷尬的沉默。大家想不出如今還有誰可以真正專心聆聽,而不恍神、瞄一下手機,或急著插話、表達意見。許多人自認並非善解人意的聆聽者,大多數人更無法描述何謂合格的聆聽者。

現代數位科技讓我們隨時都能與人溝通交流並產生連結。然而,周圍似乎沒有人認真傾聽,甚至也不知道如何傾聽。於是,交談變得前所未有地容易的同時,我們卻反而更寂寞、更孤立,也比以往更無法容納異己。本書作者凱特‧墨菲的工作就是聽人說話,她想探究這樣的結果究竟是如何造成的。

在這本發人省思、幽默有趣的著作中,作者深入探討我們為什麼不聽人說話、缺乏傾聽能力對我們有何影響,而我們又該如何扭轉這樣的趨勢。她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傾聽的心理學、神經學和社會學原理,也帶我們認識當今最擅長傾聽的專家,包括中情局探員、焦點團體主持人、酒保、廣播節目製作人,還有頂尖家具銷售員。書中有文化觀察,有科學研究,也鼓勵人採取行動,並提供許多實用的建議。

作者發現,聆聽者乍看是對話中溫順的一方,實際上卻處於溝通中更有力量的位置。只要願意傾聽,就會學到新東西。聆聽,是與他人連結、合作、感同身受、談戀愛的基礎,說到底,也是我們每天選擇去做或不做的事。聽人說話顯得勢在必行,但是聆聽能力的優劣、選擇聽誰說話、在什麼情境下聆聽,在在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要走的人生道路。

◆本書特色
★在資訊爆量的年代,交流看似容易,人卻更加孤立。人人都會說,但不見得會聽。
★筆調輕鬆、沒有艱澀的理論,以生活化的案例,逐步闡釋有效聆聽的關鍵與情境,找回傾聽的動機。
★擴展聆聽能力,才能掌握準確的訊息、適切地反應,也是許多領域的生存法則,甚至是經營伴侶、家庭關係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
★除了傾聽他人,也要能夠傾聽內在的聲音,辨識真實的情緒,重新理解自己的價值與立場。
★這是一本兼具自我成長、深化交流,又可加強人際、職場能力的傾聽指南。

作者

凱特‧墨菲(Kate Murphy)

記者,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經濟學人》、《法新社》及《德州月刊》,目前定居於德州休士頓。她寫的文章兼容並蓄,流傳甚廣,題材包羅萬象,舉凡健康、科技、科學、設計、技術、航空、商業、金融、時尚、餐飲、旅行和房地產,應有盡有。她擅長以平易近人的語言解釋複雜難懂的題材,特別是人類互動背後的科學原理,幫助讀者瞭解人類行為的由來。此外,她也擁有商業飛行執照,受託前往偏遠地區報導時,即能派上用場。

譯者

譯者簡介
謝佩妏


清大外文所畢,專職譯者。

目錄

前言

1當周圍的人不再傾聽
2契合的感覺──傾聽的神經科學
3跟幼兒學習──因為好奇而聽
4我知道你要說什麼──用偏見把耳朵塞住
5人為什麼寧可跟狗說話──充耳不聞
6說話如龜,思考如兔──說與想的落差
7為什麼感覺像是被追殺──傾聽對立意見的時候
8大數據時代該怎麼聽──專注在重要的事情上
9跟即興劇場學習傾聽──團隊成功的關鍵
10第三隻耳朵──主持人、總統和騙子的共同點
11腦中的聲音──傾聽自己與逃避自己
12支持型vs.轉移型──兩種不同形態的回應
13錘骨、砧骨和蹬骨──聲波化為腦波的過程
14當注意力超出預算時──分心上癮
15沉默值兩個銅板──無聲的力量
16為什麼八卦對人有益──傾聽的道德問題
17什麼時候該停止傾聽
結語

致謝
註釋

序/導讀

前言

你上一次傾聽別人說話是什麼時候?而且是真正的傾聽,不去想接下來要說什麼、不低頭瞄手機、不急著發表意見。上一次有人真正的傾聽你說話又是什麼時候?認真聽你要表達的事,給的回應一針見血,讓你覺得自己真正被理解。

現代生活鼓勵我們要傾聽自己的內心、傾聽內在的聲音、傾聽直覺,卻很少鼓勵我們仔細、用心地傾聽他人。於是我們在雞尾酒會、工作會議上,甚至跟家人吃晚餐時,進行著一場又一場充耳不聞、雞同鴨講的對話,一心想要主導對話,而不是聽對方怎麼說。無論是在網路上或與人面對面,重點都在定義自己、描述自己,以及傳達自己的論點。於是,你投射了什麼成了價值所在,而不是你吸收了什麼。

然而,傾聽的重要性絕對不遜於表達。因為缺乏傾聽而引發戰爭、傾家蕩產、友誼破碎的例子所在多有。美國總統卡爾文‧柯立芝(Calvin Coolidge)說過一句名言:「從來沒有人因為傾聽過頭而丟了工作。」藉由傾聽,我們才能參與融入、理解他人、跟人聯繫、同理他人,並且成為一個成熟的人。成功的關係都少不了傾聽,於公於私皆然,政治領域也不例外。古希臘哲學家愛比克泰德(Epictetus)有言:「大自然給人類一張嘴、兩隻耳朵,無非是要我們多聽少說。」

由此可見,高中和大學有辯論社和教學生如何表達和說服的課,卻很少開教學生用心傾聽的課,這著實教人費解。你可以拿到口語傳播的博士學位,加入國際演講學會(Toastmasters)之類的社團精進演講技巧,卻沒有類似的學會或課程鼓勵人多傾聽並強調傾聽的重要。現代人對功成名就的想像,少不了麥克風和舞台,不然就是站在講台上發表演說。發表TED演說或畢業演說,就是夢想成真。

社群媒體給了每個人虛擬的麥克風,讓我們暢所欲言,還能過濾掉與我們相反的意見。大家漸漸覺得打電話會打擾別人,也不太用語音信箱,寧可互傳訊息或表情貼圖。就算在聽什麼,也很可能是戴著耳機,安全地躲在自己編排的聲音泡泡裡,在周圍築起高牆,耳朵裡的音樂就是自己為生活這齣電影挑選的配樂。

結果是疏離感和空虛感日漸蔓延,讓人滑手機滑得更凶。電子產品讓我們的腦袋隨時有事可忙,卻極少給它養分,更不用說培養情感的深度。畢竟情感的深度需要身心跟另一個聲音共鳴才能達成。而真正的傾聽,就是身體、心靈、理性、感性被另一個人的敘述給打動。

這本書除了讚揚傾聽的強大力量,也哀悼我們的文化似乎逐漸失去了傾聽的美德。身為記者,我採訪過各式各樣的人,從諾貝爾獎得主到街頭遊民都有。我自認是專業的傾聽者,但即使是我也有不足之處。因此,這本書同時也是一本提升傾聽技巧的指南。

這本書花了我兩年時間。大半時間我都在鑽研聆聽方面的學術研究,釐清傾聽過程中涉及的生物力學和神經生物學,以及對心理和情緒的影響。我的書桌上有個一閃一閃的外接硬碟,裡頭儲存了幾百個小時的訪談記錄,訪問對象從愛達荷的波夕到北京都有,這些人不是研究傾聽的教授學者,就是從事的工作跟我一樣需要大量傾聽,例如間諜、牧師、心理治療師、酒保、談判專家、理髮師、航管員、廣播節目製作人,以及焦點團體的主持人。

除此之外,我也回頭去找這些年來我寫過或訪問過的成功人士,包括演藝人員、執行長、政治家、科學家、經濟學家、時裝設計師、職業運動員、創業家、廚師、藝術家、作家和宗教領袖,向他們請教傾聽對他們的意義、什麼時候最願意傾聽、被傾聽是什麼感覺、不被傾聽又是什麼感覺。還有在飛機上、公車上或火車上碰巧坐在我旁邊,在餐廳、晚宴、棒球賽、雜貨店,或是我出門遛狗時遇到的人。我對傾聽最寶貴的觀察,有些就是聽這些人說話得到的收穫。

閱讀這本書,你會跟我一樣發現,傾聽不只是聽別人說什麼,也包括留意別人怎麼說、說話時的表情動作、在何種情境下說,以及說的內容如何打動你。傾聽並不是在別人滔滔不絕時保持沉默那麼簡單。剛好相反。所謂的傾聽,很多時候關乎你如何回應,能不能引導人清楚表達出內心的想法,並在過程中也讓自己的想法成形。若能認真、慎重地做好傾聽這件事,你對他人和周圍世界的理解都可能隨之改變,甚至進一步豐富自我、提升生命。這也是增加智慧、跟人建立深厚關係的一種方式。

傾聽是我們每天都在做(或不做)的事。或許你把它視為理所當然,但擅長傾聽的程度、傾聽的對象、在何種情況下傾聽,都會對人生造成影響——好壞皆有。放大來看,社會集體的傾聽或缺乏傾聽,也對政治、社會和文化影響深遠。我們每個人都是我們關注的事物的總和。母親的溫柔安慰、情人的呢喃細語、良師的指引、上司的責備、領袖的信心喊話、對手的嬉笑辱罵,都是形塑我們的力量。不懂得傾聽、選擇性傾聽,或是拒絕傾聽只會阻礙我們瞭解世界,也剝奪了我們進步提升的機會。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865549114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72
    • 商品規格
    • 15*20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品無額外回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