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川普掀起的反民主風潮,讓世界秩序搖搖欲墜;
當強權大國跨越道德的界線,我們未來的路該怎麼走?
在國家利益與全球公益之間,強國領導者如何抉擇?
「情緒智商」和「情境智商」是極大關鍵!
在好萊塢電影裡總能看見美國以強權者的角色維護世界正義,展現獨有的美國精神。而美國人民也經常針對總統及其外交決策做出道德評斷,不幸的是,許多評估都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奈伊在《強權者的道德》中,針對1945年以來14位總統的外交政策進行精闢分析,透過意向、手段、結果這三個面向來評估道德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根據奈伊的計分卡來評斷歷屆美國總統在外交政策上,道德與有效性的表現,評斷如下:
前段班:小羅斯福、杜魯門、艾森豪、老布希
中段班:雷根、甘迺迪、福特、卡特、柯林頓、歐巴馬
後段班:詹森、尼克森、小布希、川普(任期未完觀察中)
自二戰結束以來,美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總統始終具有領導才能和影響力。但川普上任後,將民粹主義運用到外交政策上,隨著中國崛起,以及其他國家民族主義式的民粹主義興起,自由國際秩序已經結束。
對未來的美國總統來說,領導力所涉及的道德抉擇勢必變得更加重要,也攸關世界局勢的平穩與動盪。而臺灣在未來以合作為主軸的全球秩序中,也必須從道德面向認真思考我們的外交政策。
目錄
導讀
前言
謝辭
第一章 導論:美國的道德主義
美國特殊主義
威爾遜的自由主義
二戰後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
第二章 什麼是道德外交政策?
我們如何做道德評斷
雙重標準與骯髒的手
世界的心理地圖與道德外交政策
合乎情境的最佳道德選擇:計分卡
第三章 建立美國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創始人
小羅斯福──美國世界角色的改造者
杜魯門──美國道德主義的堅守者
艾森豪──為美國創造和平與繁榮
第四章 越戰時期
甘迺迪──改變冷戰氛圍的偉大溝通者
詹森──升高越戰造成重大傷亡,以致於放棄競選連任
尼克森──終結越戰,付出極高的道德代價
第五章 越戰後的退守
福特──期望當個好總統,而不是偉大的總統
卡特──外交政策強調人權,提升美國軟實力
第六章 冷戰的終結
雷根──善於利用機會終結冷戰
老布希──成功從雙極世界轉為單極世界
第七章 單極時刻
柯林頓──積極維持與創造和平,但對恐怖主義反應不足
小布希──啟動全球對付恐怖主義的戰爭
第八章 二十一世紀的權力移轉
歐巴馬──在自由主義與現實主義之間力求平衡
川普──摒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
第九章 外交政策與未來選擇
評估二戰以來的道德外交政策
情境智商與道德選擇
美國道德傳統的起伏升沉
未來道德外交政策面臨的挑戰
結語
注釋
序/導讀
【導讀】
和一群友人聚餐時,有人問起我最近在忙什麼?我說,我正在寫一本有關總統、道德和外交政策的書,她笑說,那一定不會太長。另一位朋友則比較嚴肅地說:「我不以為倫理道德有多大的作用。」這種一般見解不僅充斥在餐桌上的討論,也充斥在政治分析之中。在網路上搜尋,意外發現沒有太多書籍討論總統的道德觀點如何影響他們的外交政策,以及這如何影響大眾對他們的評斷。華爾澤(Michael Walzer)是個重要的例外人士,他形容一九四五年以後美國研究院的訓練為:「雖然有少數作家捍衛利益是一種新道德,但是道德論證仍與通常所遵循的學科規則背道而馳。」針對美國三大國際關係重要期刊過去十五年的文章進行調查,發現涉及此一主題的文章只有四篇。有位作者指出:「重量級學者……並未認真注意,研究道德價值對國家行為的影響。」對年輕的學者而言,它不是有助於專業晉升的主題,但對於我這樣一個從事實務工作、又鑽研美國外交政策多年的學術工作者而言,它長久以來一直吸引著我。
對許多人而言,懷疑的理由很明顯。固然歷史學者大書特書美國例外論和道德主義,像肯楠(George Kennan)這些外交官和理論派,早就對美國重道德、講法理的傳統帶來的惡劣結果提出警告。國際關係是一片無政府之地,沒有一個世界政府提供秩序。各個國家必須自力捍衛,面臨生死存亡關頭時,則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在毫無有意義的選擇之下,就不會有倫理道德可言。哲學家說:「應該,意謂著可以。」沒有人會因為你沒去做不可能的事而責備你。本於此一邏輯,把倫理道德和外交政策結合在一起,是一種歸類錯誤,彷彿問刀好不好而不問它是否切得利,或是問掃把能否舞動而不是它能否掃地。本於這個邏輯,在評斷一個總統的外交政策時,我們應該只問它是否奏效,而不是也問它是否合乎道德。
這個觀點固然有理,它卻過分簡化、回避了艱巨的問題。沒有世界政府並不代表完全沒有秩序。某些外交政策涉及到我們國家的生存,但是大多數外交政策則不然。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介入好幾次戰爭,但沒有一次是出自我們生存所必需。而且許多涉及到人權、氣候變遷或網際網路自由的重要外交政策選擇,根本沒有涉及到戰爭。大多數外交政策議題涉及到多項價值的權衡取捨,需要做出選擇,並不是僵硬地採用「國家利益」(raison d’etat)的公式。有位激憤的法國官員曾經告訴我:「只要合乎法國的利益,就是我所界定的好。與道德毫不相干。」他似乎沒有察覺,他這句話就是一種道德評斷。再談所有的國家都試圖基於其國家利益行動,根本就是多此一舉的廢話。重要的問題是,領導人在不同情境下如何選擇去界定和追求國家利益。
猶有甚者,不論我們是否喜歡,美國人不斷地對歷任總統及外交政策做出道德評斷。川普政府上台,使得各界重新點燃何謂道德的外交政策之興趣,把它從理論上的問題提升到新聞頭版版面。譬如,沙烏地阿拉伯異議份子、記者哈紹吉(Jamal Khashoggi)於二○一八年在沙烏地駐伊斯坦堡領事館被殺害之後,川普總統被批評為對殘酷罪行的明顯證據視若無睹,以便與沙烏地王儲維持良好關係。自由派指責川普有關哈紹吉遇害的聲明是「無情的交易,罔顧事實」。保守派也發表社論批評:「我們知道,沒有一位總統——即使像尼克森或詹森這樣冷酷的務實主義者——會寫出這樣的公開聲明,完全不顧美國遵守的價值和原則。」取得石油資源、販售軍火武器,以及區域穩定,都是國家利益,但是吸引別人的價值和原則也是國家利益。它們要如何結合在一起呢?
不幸的是,許多關於倫理道德和外交政策的評斷都是隨興而發,並未經過深思熟慮,而且目前的論辯太過集中於川普的性格。觀察敏銳的資深記者哈珀曼(Maggie Haberman)曾對我表示:「川普並不獨特,他只是過於極端。」當我們檢視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所有美國總統的紀錄時,就會發現,他所採取的某些行動並非沒有先例。甚至更重要的是,美國人很少搞清楚我們要以什麼樣的標準去評斷合乎道德的外交政策。我們讚揚雷根(Ronald Reagan)這樣的總統,認為他的發言具道德上的明確性,彷彿言詞上的善良意圖就足以做出道德的評斷。然而,威爾遜(Woodrow Wilson)和小布希(George W. Bush)兩位總統卻顯示出,徒有善良的意圖,卻沒有妥當的方法去達成它們,將導致道德上的不良後果,譬如威爾遜在《凡爾賽條約》上,或是小布希進軍伊拉克,結果都淪於失敗。或者說,讓我們單純就結果來評斷一位總統。有些觀察家讚揚尼克森(Richard Nixon)結束越戰,但是他犧牲了兩萬一千名美軍士兵的性命,來創造一個聲譽不錯的「體面的間隔」(decent interval),最後卻證明它是走向失敗之路的暫停。
我在下面會提出論據,善良的道德推理,應該有三個面向:權衡總統決策的意圖、手段與結果。道德的外交政策不是意圖和結果相互對比的一樁事,而是必須涉及到這兩者,以及我們所使用的方法。甚且,良好的道德推理必須考量到一般行動的後果,譬如維持體制性的秩序,鼓勵道德利益,以及特別有新聞價值的行動,如協助在其他國家的人權異議份子或遭受迫害的團體。還有一點很重要,必須包括「不作為」的道德結果,譬如杜魯門總統在韓戰期間願意接受戰局僵持和國內政治挫敗,不肯接受麥克阿瑟將軍動用核子武器的建議。福爾摩斯有句名言:從一隻不叫的狗身上,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本書不是歷史書。我沒有刻意求全、求完整,或是舉出敘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歷任總統外交政策道德面向的一切文獻來源。我也沒有試圖涵蓋前幾世紀的美國外交政策。我在本書只是提出規範性的思考,運用到一九四五年以來的時期——這是美國居於世界最強大國家的時期,有時被稱為大美盛世(Pax Americana),或是自由主義的國際秩序(Liberal International Order)。許多評論家臆測這個時期即將終結,需要有新的外交政策來迎接新挑戰,這我將在最後一章提到。在辯論這些政策時,倫理道德將是我們會採用的論據之一。假裝倫理道德沒有任何作用,就和認為太陽明天不會升起一樣盲目。由於我們將對外交政策採用道德推理,我們應該學習做得更好。這本書分析和開發出來的計分卡,是朝這個方向邁進的一小步。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