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2008年李明璁第一本書《物裡學》,登上誠品暢銷榜,獲選《聯合文學》年度散文、法蘭克福書展台灣館主題選書。該書文章曾被大學學測納入國文科閱讀測驗。13年後,在李明璁主持公視人氣節目《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敲響金鐘、大獲好評時,《物裡學》終於完成增補改寫、重新攝影、精裝設計,以復刻新版之姿,重磅回歸。
人不僅創造了各式各樣的物件,同時也被各式各樣的物件,塑造了自己。是以,我們對待事物的方式與態度,也會展現出我們和他人與自己的關係。
當一個人藉由採集收納物品,來堆疊形塑自我;物品便會在參與這個人日常生活的同時,也獲得獨特的新生命。狹義的消費,並非連結人和物的唯一方式,還有更多複雜的記憶、情感、思緒、想像……在時空交錯的旅程中,深刻銘記。
於是一方斗室,也能成為社會人類學的研究田野。在書林几案與坐臥起居間,目光凝視著物之生成流變,進而嚴謹梳理物用脈絡。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經此考察反思,平凡事物閃現光采,艱澀知識親近生活。
本書於2008年初版發行,十餘年來,書中文章已被多本高中國文教材收錄。作者創新自由、不受侷限的寫作風格,將深入淺出的理論解析、與雅俗共賞的抒情隨筆,巧妙而精準地融合一塊。重新復刻的新版,不僅修訂、收錄這些精彩作品,更加入上萬字的新寫篇幅,以及作者本人重新攝影的近百張相片。
內容共分十章──影像之物、聲音之物、飲食之物、裝扮之物、居所之物、行旅之物、秩序之物、解放之物、象徵之物、閱讀之物。涵蓋日常事物的諸多典型與變貌。全書時而溫柔時而批判、帶點詼諧也適切感傷、私密對話同時宏觀思考、提供療癒又指向雋永。
李明璁作為台灣當前最具跨界創作能量的公共知識份子之一,這本書絕對是理解他思想與行動的關鍵起點,也是透過他的銳利雙眼、重新審視日常消費文化的一扇窗戶。
在此全球疫情膠著、人類未來渾沌不明之際,新大陸或許不在遠方,而在你重新發現事物的目光。
人不僅創造了各式各樣的物件,同時也被各式各樣的物件,塑造了自己。是以,我們對待事物的方式與態度,也會展現出我們和他人與自己的關係。
當一個人藉由採集收納物品,來堆疊形塑自我;物品便會在參與這個人日常生活的同時,也獲得獨特的新生命。狹義的消費,並非連結人和物的唯一方式,還有更多複雜的記憶、情感、思緒、想像……在時空交錯的旅程中,深刻銘記。
於是一方斗室,也能成為社會人類學的研究田野。在書林几案與坐臥起居間,目光凝視著物之生成流變,進而嚴謹梳理物用脈絡。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經此考察反思,平凡事物閃現光采,艱澀知識親近生活。
本書於2008年初版發行,十餘年來,書中文章已被多本高中國文教材收錄。作者創新自由、不受侷限的寫作風格,將深入淺出的理論解析、與雅俗共賞的抒情隨筆,巧妙而精準地融合一塊。重新復刻的新版,不僅修訂、收錄這些精彩作品,更加入上萬字的新寫篇幅,以及作者本人重新攝影的近百張相片。
內容共分十章──影像之物、聲音之物、飲食之物、裝扮之物、居所之物、行旅之物、秩序之物、解放之物、象徵之物、閱讀之物。涵蓋日常事物的諸多典型與變貌。全書時而溫柔時而批判、帶點詼諧也適切感傷、私密對話同時宏觀思考、提供療癒又指向雋永。
李明璁作為台灣當前最具跨界創作能量的公共知識份子之一,這本書絕對是理解他思想與行動的關鍵起點,也是透過他的銳利雙眼、重新審視日常消費文化的一扇窗戶。
在此全球疫情膠著、人類未來渾沌不明之際,新大陸或許不在遠方,而在你重新發現事物的目光。
目錄
物哀浪漫/林予晞 推薦序
啟蒙、安頓與創造/詹偉雄 推薦序
安靜的物,大聲訴說自由。/《物裡學》2021年新版・李明璁自序
PART 1 影像之物
自拍照
軟片
X光片
A片
啟蒙電影
PART 2 聲音之物
隨身聽
耳機
鍵盤
PART 3 飲食之物
咖啡館
玻璃杯
筷子
叉子
碗
泡麵
冰棒
PART 4 裝扮之物
牛仔褲
T恤
鈕扣
夾角拖鞋
和服
口紅
PART 5 居所之物
燈泡
榻榻米
浴缸
垃圾桶
鑰匙
PART6 行旅之物
行李箱
地圖
車站便當
汽車
自動販賣機
雨傘
明信片
PART 7 秩序之物
手錶
迴紋針
影印機
日誌本
PART 8 解放之物
大麻
旋轉咖啡杯
抗議物件
PART 9 象徵之物
招牌
無印良品
小玩意
PART10 閱讀之物
書架
書,之一(溺水曬乾的)
書,之二(不合時宜的)
過期雜誌
MOOK
書,之三(無限蔓延的)
後記
「李明璁」(古董鐘所寫)
啟蒙、安頓與創造/詹偉雄 推薦序
安靜的物,大聲訴說自由。/《物裡學》2021年新版・李明璁自序
PART 1 影像之物
自拍照
軟片
X光片
A片
啟蒙電影
PART 2 聲音之物
隨身聽
耳機
鍵盤
PART 3 飲食之物
咖啡館
玻璃杯
筷子
叉子
碗
泡麵
冰棒
PART 4 裝扮之物
牛仔褲
T恤
鈕扣
夾角拖鞋
和服
口紅
PART 5 居所之物
燈泡
榻榻米
浴缸
垃圾桶
鑰匙
PART6 行旅之物
行李箱
地圖
車站便當
汽車
自動販賣機
雨傘
明信片
PART 7 秩序之物
手錶
迴紋針
影印機
日誌本
PART 8 解放之物
大麻
旋轉咖啡杯
抗議物件
PART 9 象徵之物
招牌
無印良品
小玩意
PART10 閱讀之物
書架
書,之一(溺水曬乾的)
書,之二(不合時宜的)
過期雜誌
MOOK
書,之三(無限蔓延的)
後記
「李明璁」(古董鐘所寫)
序/導讀
【自序】
安靜的物,大聲訴說自由。
《物裡學》2021年新版李明璁自序
「真實之物是包裹起來的,得要打開它才行。那些意象、趣味與摸索,我們就是為此而打開一切的。這一刻,記憶深入微而又微之物……在這微觀世界中所呈現出來的,卻是愈發強而有力之物。」──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1935)
如果沒有十三年前某個春日週末,一場彷彿只有在蔡明亮電影裡才會出現的莫名水患,這本書可能不會以如此形式,出現在這個世界上。那天午後,水悄悄從我當時任教的系館走廊排水口湧現,沒有人發覺,緩緩自門縫流進了研究室。待我發現時已是黃昏,滿屋子瀰漫濕漉漉的腐朽氣味。
即使擦拭擰乾、連續除濕了兩天,滯留在裡面看不見的水,還是三不五時就從地板縫隙探出頭,隨機形成一個又一個小水窪。接下來的一星期,每天都想著,要怎麼修繕重整?又如何抽出時間、擠出經費?這些問題搞得我心煩意亂,直到有天我走到窗邊放空發呆,突然好久沒留意到的馬口鐵機器人,跟我說起話(是皮克斯動畫看太多嗎)。
他是個歷史悠久的鐵皮玩具,飄洋過海從曼徹斯特被賣到神戶,一度又被我帶去劍橋,最終隨我落腳台北此處。即使這位小機器人年過半百,只要轉上幾圈發條,仍會喀吱喀吱地搖晃行走。
那天他一如往常靜靜站在矮櫃上,外頭春陽暖暖,光線穿過窗外的樹梢,把他投射得神采奕奕,即便連銹斑都有了光澤似的。我凝視著小機器人,才發現他全身滿佈灰塵(這主人真不應該)。有趣的是,當下這些粉塵非但不令我覺得髒污生厭,在日照中竟然產生一種如亮粉加乾冰般的氤氳。
彼時瞬間,我有一種難以言喻、而別人也不太理解的奇異滿足感。我知道那就像村上春樹在《蘭格漢斯島的午後》中所描述,「抽屜裡塞滿了折疊整齊捲好的乾淨內褲」、或「將嶄新散發著棉花味道的白色汗衫從頭上套下來」的時候,某種名之為「小確幸」的奇妙感受──微小但明確的幸福感,是這個後來被大量濫用、甚至誤用的詞彙之原意。
「小確幸」在其原始語義脈絡,有著與消費主義截然不同路徑的想像邏輯。相對由廣告行銷、品牌認同與從眾行為所驅動的物質慾望,「小確幸」訴諸的卻是個體生活與物件生命的互動連結,同時也讓物人關係不只停留在消費購買,更是各種私我感官經驗的細密對話。原本帶有多重意義的「小確幸」,淺薄流行在台灣商業遊戲與媒體語境裡,被截頭去尾地簡化成一個文案標籤,有點大不幸。
也就是說,當資本主義無所不用其極、鼓吹人們透過消費來追求各種大眾認可的所謂幸福(比如買房買車、擁有名牌物件等等),「小確幸」卻反向直指自我,而且也不全然是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的「偽個性化」,它只是任性表示: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不假外求的獨特幸福感,甚至可以簡樸到你和物的「一期一會」、或者「無用之藏」,這樣就足夠。
回到淹水的研究室,我決定擱置整修計畫,放棄由此機會改造室內風格的浮誇想像。忙碌的工作重新啟動,隆起的地板、隱晦的水漬、潮腐的氣味,逐漸被日常的起伏、身體的活動,撫平、抹去、稀釋。相對的,我開始利用餘暇,逐項檢視堆積在房裡的各類物件。甚至,一樣一樣地書寫它們。
這些東西有的實用、有的卻很沒用;有的貼近地面、有的盤踞高處,無論如何都不捨晝夜環繞著我。它們是這個物質文明小宇宙裡,一顆顆無足輕重、孤寂存在卻又發散溫暖的星球。
或許,人對某物的擁有,與其說是擁有它「作為工具」的這個實用層次,不如說,是擁有某種從它特定功能中抽象而出的事物。如此,物(thing)才會真正成為人的「物件∕對象」(object)。而既然這房間裡的所有物件都面向著我、成為我的「對象」,它們之間也就巧妙地相互指涉。本來沒關係的物件,此時此地都有了新的意義聯結。
「要成為消費的對象,物品必須成為符號」,法國社會學家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以此為物人關係的研究樹立了里程碑。也就是說,物的存在,可能不再是需求使用或商品交易,更涉及深刻的象徵文化。如今,意義(meaning)已逐漸重於使用(using),成為消費欲望與行為的判準。
布希亞於是以「符號價值」(sign-value)概念,增補了馬克思(Karl Marx)所建立「使用價值 vs. 交換價值」的二元框架。他的名著《物體系》與《消費社會》,和他老師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的《符號帝國》與《神話學》,是我在博士留學期間開始研究物質文化的出發起點。
尤其是巴特的《神話學》,鉅細靡遺透視日常物件,找出它們看似純真中立、其實內藏主流社會意識形態(ideologies)的教化效果。深刻的反思,凝縮在時而犀利幽默、時而柔軟私語、夾議夾敘的自由寫作風格中。如果沒有這些跨時代的巨人肩膀,我無法遠望,也不懂近觀。
物人關係,毫無疑問就是文明演進的縮影。最初,人類為了維生,採集與狩獵自然生物,進而製造各種工具,當成身體的延伸、強化或替代。廣義的「設計」誕生了。然後漸漸地,物(things)從單純的物自身,變成了可交換的貨物(goods)。而貨幣,更進一步將世間之物抽象化,使之能彼此進行等值化的對價關連。由此,物再演化成可交易的商品(commodities)。
摧枯拉朽的資本主義,讓多數物件都商品化(commodification),馬克思悲憫又科學地指出,每一分勞動的辛苦投入、及其剩餘價值的剝削,其實都是商品價格的核心構成,但這在消費社會裡卻被掩蓋起來。
比如一件貴重精品、或一款手機行銷,都不曾述說它帶著血汗的生產流程。商品必須神秘化,才能成就一種新時代「拜物教」(fetishism)──「由於這種轉換,勞動產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覺而又超感覺的物。」馬克思睿智如是說。
改變世界的《資本論》由此揭穿騙局:讓物品能產生交換價值的龐大勞動投入,卻被「商品拜物教」故作模糊神秘的話術所遮蔽;有時甚至還會刻意將昂貴的價格,直接本質化到它的使用價值屬性(比如「因為此物所使用之原料珍貴稀有」)。如此,人們才不會看穿自己投入在創造物件價值的勞動,是如何被剝削,當然也就不會萌生反抗。甚至,為了購買廣告推銷的商品,普羅大眾心甘情願做牛做馬。
我對物人關係的探問之心,其實源自這樣苦澀的關懷、解放的想像。
然而某次,當我讀到馬克思曾因生活困窘而將高級外套拿去典當、隨後又奔走借錢將它贖了回來,我知道那件外套之於這位思想巨人,絕對不只是暖身的物用意義,肯定還有更多的象徵、記憶與認同情感。這也意味著,我對物人關係的研究,同時打開了另一扇饒富風景的大窗。
那是與思想家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各類著作相遇、且深受其影響改變的人生機緣。回想彼時某個隆冬,陷在書堆而慌張不已。偶然掉入班雅明對巴黎拱廊街的研究筆記,熱切著迷於那種蒐尋、收藏、凝視、剖析細瑣物件的奇趣,我幾乎忘卻了屋外大雪紛飛、以及報告火燒屁股。
美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作家與評論家之一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曾形容愛書成癡的班雅明──「藏書並非為了專業用途,而是藉以當作冥想的對象物、和引發沈思的媒介」。此外,班雅明也說過自己喜歡舊的玩具、郵票、明信片,以及「輕輕搖動裡頭就會出現飄雪小鎮」的玻璃球。
孤獨的班雅明,絕對是、卻也不完全是個馬克思主義者。他和當時講求科學與宏觀的左派主流方法論背道而馳,反倒是默默進行著一種顯微鏡式的日常觀察,用他的「第三隻眼」窺看這個由物與人共構的大千世界。
細微瑣碎的小物件,對班雅明(具有收藏家與漫遊者的雙重身份)來說,是可以隨身攜帶、便於遷移的適切「對象」。此外,事物的微型化也意味著對所謂正常狀態的扭曲、打碎和重組,於是成了有利於他凝視與冥想的對象物。而這一切,不只構成班雅明特異奇巧(以致不受學院青睞)的研究主題,其實也是在他長期抑鬱的人生歲月裡,延續某種生趣的小確幸。
「溫暖正從物體中逐漸消失。我們日常使用的東西竟悄悄而頑強地排斥著人……為了不至於因靠近它們而被凍僵,人必須用自己的熱能去抵消它們的冰冷;為了不至於被它們的刺扎破流血,人必須用無限的靈活性捉住它們。」每次重看班雅明在1928年寫的這段話,內心都有冷熱交織的複雜溫度。
班雅明的著作也讓我重新認識了波特萊爾(Charles P. Baudelaire),原來他不只是玩世不恭的浪漫文人,還是思想前衛的評論家。如果說,波特萊爾是浪遊在城市邊緣、尋找詩意碎片的拾荒者,班雅明便是個擁有自己小宇宙的收藏者(儘管他的生活並不闊綽)。「拾荒者和詩人,這兩種人都與無用的廢物產生關聯。他們都在城市居民酣沈夢鄉的夜裡獨自撿拾東西,兩者的姿態其實很像。」班雅明如是寫道。
班雅明喜好的「收藏」,並不是指那種藉由買取商品以炫耀自身、甚或等待增值以求取利潤的資產階級嗜好;相反的,是希望讓物品得以逃脫商品化的市場禁錮,納入擁有者自己的價值與意義體系。
班雅明如此宣稱收藏擁有一種奇妙的政治意義:「讓東西不僅僅是為日常生活世界所需所用,更讓它們從實用而單調乏味的苦役中解放出來」。不難想像,這般(會令傳統左派學者皺眉的)論述實在過於超前部署,他彷彿在1930年代,就說著五十年後人們才能理解的想法。
從消費社會學轉向的脈絡來看,的確一直要到1980年代以降,西方世界才逐漸開啟物人關係的另一視角。比如英國社會學家坎貝爾(Colin Campbell),反轉了韋伯(Max Weber)的經典命題「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提出不同的「浪漫倫理」(romantic ethic)如何重視個體意識和自我表達,與不斷追求體驗愉悅的消費主義精神結合起來。據此,人擁有物的動機,已不只是「需求滿足(效用)」,更是「體驗追求(感受)」。
而另一位社會學大師包曼(Zygmunt Bauman)更宣稱:我們的社會正在從工作倫理導向,過渡到消費美學至上。人們的自我認同不再被固定職業所單向決定,更取決於彈性零碎的消費選擇。換句話說,「我消費,所以我存在」──我選擇與擁有的物,投射了我是誰。
於此同時,我所身處的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系,教導我更豐富也更貼近現實生活世界的田野調查方法學,這是我切入剖析物人關係的最後一把研究利刃。
受封英國女爵士的人類學家瑪麗.道格拉斯(Mary Douglas)在其經典《物品的世界》中,開宗明義說:「物是中性的,但其效用卻是社會的。物可被當作圍籬也可以是橋樑……物是溝通的符碼。」另一位物質文化研究大師丹尼爾.米勒(Daniel Miller),則在《購物的理論》中一錘定音:人們決定如何購物前,會去感受與物品合而為一的感覺──你讓它進入自己生命,自然地成為「你的一部份」。
這趟漫長辛苦的學術(更是生命)旅程,讓我重新發現當代消費社會的複雜性。年少時心心念念的馬克思批判命題,不斷經歷各家精彩的修補。有識之士經常擔心──會將文化事物同質化的資本意圖與商品力量,其實並不會完全抹煞個人對事物賦予特殊化(反之亦然)的獨特意義。或許可以說,這兩者其實並行不悖。
前陣子我在給鄭陸霖老師新書《尋常的社會設計》寫序時,曾這麼歸納說道:「並不是『物』比我們以往認為的更有活力,而是它們在各種設計引導下,擁有更多的可塑性,以適應新時代意義的轉換與競爭,這些都是人類追求自由的能動性所賦予的。於是,一種物人關係的傳記式考察,就成了新世紀研究『我們與物的距離』最好的取向」。
的確,物和人一樣,都有其「生命」軌跡,必須細緻看待考察,因為他們彼此都會在不同階段相互影響。正如法國哲學家德瓦(Roger-Pol Droit)所說:
「我們對待事物的態度,也顯示出我們與自己的關係。假使事物擄獲我們、令我們著迷,我們便會不知自己身在何處;但如果拋棄並蔑視事物,我們也將偏離自我。或許我們該處於兩者之間,總是準備好與事物相遇,準備好讓它們混入我們之中,甚至侵吞我們所謂的自由空間。我們若想處於自我的『中心』,就只有忍受沒有這個中心存在的事實。」
如今,無論在晨間或深夜,每當我靜靜觀看自家或工作室裡的一書一物,或為之拂去灰塵,都會感到一種奇妙的慰藉和神秘的安定。在一切都可被機械複製、城市生活看似多樣、其實單調的年代,物被大量生產而消費、甚至丟棄;人則被捲進市場,和物一起受禁錮。
或許只有在我們不斷凝視與閱讀物件的練習裡,人才真正自由而心靈富足地擁有了這些對象物。研究極權主義的政治思想大師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說得動人:「這是對物的拯救,也是對人的拯救的補充」。
由此,自我和物件所共同構築的小小宇宙,是對我們所失去世界的小小補償。對物的收藏與解讀,成了一種建築工事,既是不同時間的堆疊、也是相異空間的混凝。在這裡頭,自我巧妙地被從外在世界的混亂與虛無中隔開,在記憶和想望的碎片中,悄悄而紮實地重建起來。
十三年前那場擾亂我生活秩序的小淹水、甚至三年前遭逢學院體制不當驅逐的大苦痛,都恍若隔世地煙消雲散了,但身體感官的記憶、以及太多銘刻在生活長流裡各種物件的歲月痕跡,卻帶著一種鮮明感,始終存在著。它們每一天都在安靜而大聲地,為我一次次反覆說著,關於自由。
是的,一個小小物件所偶然帶來的冥想,或者說,一顆平凡小星星引發我重新感受自己賴以生存的小宇宙,這樣的神秘體驗,足以抵禦一切不可預測的災難、以及日常無趣的反覆。
這本書,再次重寫給自己,重編給各位。這裡有一段悠長的旅程,在全球籠罩疫情、混沌不明、移動受限的時刻,我們無法走遠、不能像俄國作家果戈理(N. V. Gogol)所說「去發現自己的地理學」;但或許新大陸不在遠方,而在你重新發現事物的目光。期待我們打開書、放下書、又打開書、再放下書,蹲近生活每個不起眼的角落,重新探訪各種不特別的物件,嘗試建立屬於己身的、美妙的、自由的,物裡學。
安靜的物,大聲訴說自由。
《物裡學》2021年新版李明璁自序
「真實之物是包裹起來的,得要打開它才行。那些意象、趣味與摸索,我們就是為此而打開一切的。這一刻,記憶深入微而又微之物……在這微觀世界中所呈現出來的,卻是愈發強而有力之物。」──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1935)
如果沒有十三年前某個春日週末,一場彷彿只有在蔡明亮電影裡才會出現的莫名水患,這本書可能不會以如此形式,出現在這個世界上。那天午後,水悄悄從我當時任教的系館走廊排水口湧現,沒有人發覺,緩緩自門縫流進了研究室。待我發現時已是黃昏,滿屋子瀰漫濕漉漉的腐朽氣味。
即使擦拭擰乾、連續除濕了兩天,滯留在裡面看不見的水,還是三不五時就從地板縫隙探出頭,隨機形成一個又一個小水窪。接下來的一星期,每天都想著,要怎麼修繕重整?又如何抽出時間、擠出經費?這些問題搞得我心煩意亂,直到有天我走到窗邊放空發呆,突然好久沒留意到的馬口鐵機器人,跟我說起話(是皮克斯動畫看太多嗎)。
他是個歷史悠久的鐵皮玩具,飄洋過海從曼徹斯特被賣到神戶,一度又被我帶去劍橋,最終隨我落腳台北此處。即使這位小機器人年過半百,只要轉上幾圈發條,仍會喀吱喀吱地搖晃行走。
那天他一如往常靜靜站在矮櫃上,外頭春陽暖暖,光線穿過窗外的樹梢,把他投射得神采奕奕,即便連銹斑都有了光澤似的。我凝視著小機器人,才發現他全身滿佈灰塵(這主人真不應該)。有趣的是,當下這些粉塵非但不令我覺得髒污生厭,在日照中竟然產生一種如亮粉加乾冰般的氤氳。
彼時瞬間,我有一種難以言喻、而別人也不太理解的奇異滿足感。我知道那就像村上春樹在《蘭格漢斯島的午後》中所描述,「抽屜裡塞滿了折疊整齊捲好的乾淨內褲」、或「將嶄新散發著棉花味道的白色汗衫從頭上套下來」的時候,某種名之為「小確幸」的奇妙感受──微小但明確的幸福感,是這個後來被大量濫用、甚至誤用的詞彙之原意。
「小確幸」在其原始語義脈絡,有著與消費主義截然不同路徑的想像邏輯。相對由廣告行銷、品牌認同與從眾行為所驅動的物質慾望,「小確幸」訴諸的卻是個體生活與物件生命的互動連結,同時也讓物人關係不只停留在消費購買,更是各種私我感官經驗的細密對話。原本帶有多重意義的「小確幸」,淺薄流行在台灣商業遊戲與媒體語境裡,被截頭去尾地簡化成一個文案標籤,有點大不幸。
也就是說,當資本主義無所不用其極、鼓吹人們透過消費來追求各種大眾認可的所謂幸福(比如買房買車、擁有名牌物件等等),「小確幸」卻反向直指自我,而且也不全然是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的「偽個性化」,它只是任性表示: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不假外求的獨特幸福感,甚至可以簡樸到你和物的「一期一會」、或者「無用之藏」,這樣就足夠。
回到淹水的研究室,我決定擱置整修計畫,放棄由此機會改造室內風格的浮誇想像。忙碌的工作重新啟動,隆起的地板、隱晦的水漬、潮腐的氣味,逐漸被日常的起伏、身體的活動,撫平、抹去、稀釋。相對的,我開始利用餘暇,逐項檢視堆積在房裡的各類物件。甚至,一樣一樣地書寫它們。
這些東西有的實用、有的卻很沒用;有的貼近地面、有的盤踞高處,無論如何都不捨晝夜環繞著我。它們是這個物質文明小宇宙裡,一顆顆無足輕重、孤寂存在卻又發散溫暖的星球。
或許,人對某物的擁有,與其說是擁有它「作為工具」的這個實用層次,不如說,是擁有某種從它特定功能中抽象而出的事物。如此,物(thing)才會真正成為人的「物件∕對象」(object)。而既然這房間裡的所有物件都面向著我、成為我的「對象」,它們之間也就巧妙地相互指涉。本來沒關係的物件,此時此地都有了新的意義聯結。
「要成為消費的對象,物品必須成為符號」,法國社會學家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以此為物人關係的研究樹立了里程碑。也就是說,物的存在,可能不再是需求使用或商品交易,更涉及深刻的象徵文化。如今,意義(meaning)已逐漸重於使用(using),成為消費欲望與行為的判準。
布希亞於是以「符號價值」(sign-value)概念,增補了馬克思(Karl Marx)所建立「使用價值 vs. 交換價值」的二元框架。他的名著《物體系》與《消費社會》,和他老師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的《符號帝國》與《神話學》,是我在博士留學期間開始研究物質文化的出發起點。
尤其是巴特的《神話學》,鉅細靡遺透視日常物件,找出它們看似純真中立、其實內藏主流社會意識形態(ideologies)的教化效果。深刻的反思,凝縮在時而犀利幽默、時而柔軟私語、夾議夾敘的自由寫作風格中。如果沒有這些跨時代的巨人肩膀,我無法遠望,也不懂近觀。
物人關係,毫無疑問就是文明演進的縮影。最初,人類為了維生,採集與狩獵自然生物,進而製造各種工具,當成身體的延伸、強化或替代。廣義的「設計」誕生了。然後漸漸地,物(things)從單純的物自身,變成了可交換的貨物(goods)。而貨幣,更進一步將世間之物抽象化,使之能彼此進行等值化的對價關連。由此,物再演化成可交易的商品(commodities)。
摧枯拉朽的資本主義,讓多數物件都商品化(commodification),馬克思悲憫又科學地指出,每一分勞動的辛苦投入、及其剩餘價值的剝削,其實都是商品價格的核心構成,但這在消費社會裡卻被掩蓋起來。
比如一件貴重精品、或一款手機行銷,都不曾述說它帶著血汗的生產流程。商品必須神秘化,才能成就一種新時代「拜物教」(fetishism)──「由於這種轉換,勞動產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覺而又超感覺的物。」馬克思睿智如是說。
改變世界的《資本論》由此揭穿騙局:讓物品能產生交換價值的龐大勞動投入,卻被「商品拜物教」故作模糊神秘的話術所遮蔽;有時甚至還會刻意將昂貴的價格,直接本質化到它的使用價值屬性(比如「因為此物所使用之原料珍貴稀有」)。如此,人們才不會看穿自己投入在創造物件價值的勞動,是如何被剝削,當然也就不會萌生反抗。甚至,為了購買廣告推銷的商品,普羅大眾心甘情願做牛做馬。
我對物人關係的探問之心,其實源自這樣苦澀的關懷、解放的想像。
然而某次,當我讀到馬克思曾因生活困窘而將高級外套拿去典當、隨後又奔走借錢將它贖了回來,我知道那件外套之於這位思想巨人,絕對不只是暖身的物用意義,肯定還有更多的象徵、記憶與認同情感。這也意味著,我對物人關係的研究,同時打開了另一扇饒富風景的大窗。
那是與思想家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各類著作相遇、且深受其影響改變的人生機緣。回想彼時某個隆冬,陷在書堆而慌張不已。偶然掉入班雅明對巴黎拱廊街的研究筆記,熱切著迷於那種蒐尋、收藏、凝視、剖析細瑣物件的奇趣,我幾乎忘卻了屋外大雪紛飛、以及報告火燒屁股。
美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作家與評論家之一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曾形容愛書成癡的班雅明──「藏書並非為了專業用途,而是藉以當作冥想的對象物、和引發沈思的媒介」。此外,班雅明也說過自己喜歡舊的玩具、郵票、明信片,以及「輕輕搖動裡頭就會出現飄雪小鎮」的玻璃球。
孤獨的班雅明,絕對是、卻也不完全是個馬克思主義者。他和當時講求科學與宏觀的左派主流方法論背道而馳,反倒是默默進行著一種顯微鏡式的日常觀察,用他的「第三隻眼」窺看這個由物與人共構的大千世界。
細微瑣碎的小物件,對班雅明(具有收藏家與漫遊者的雙重身份)來說,是可以隨身攜帶、便於遷移的適切「對象」。此外,事物的微型化也意味著對所謂正常狀態的扭曲、打碎和重組,於是成了有利於他凝視與冥想的對象物。而這一切,不只構成班雅明特異奇巧(以致不受學院青睞)的研究主題,其實也是在他長期抑鬱的人生歲月裡,延續某種生趣的小確幸。
「溫暖正從物體中逐漸消失。我們日常使用的東西竟悄悄而頑強地排斥著人……為了不至於因靠近它們而被凍僵,人必須用自己的熱能去抵消它們的冰冷;為了不至於被它們的刺扎破流血,人必須用無限的靈活性捉住它們。」每次重看班雅明在1928年寫的這段話,內心都有冷熱交織的複雜溫度。
班雅明的著作也讓我重新認識了波特萊爾(Charles P. Baudelaire),原來他不只是玩世不恭的浪漫文人,還是思想前衛的評論家。如果說,波特萊爾是浪遊在城市邊緣、尋找詩意碎片的拾荒者,班雅明便是個擁有自己小宇宙的收藏者(儘管他的生活並不闊綽)。「拾荒者和詩人,這兩種人都與無用的廢物產生關聯。他們都在城市居民酣沈夢鄉的夜裡獨自撿拾東西,兩者的姿態其實很像。」班雅明如是寫道。
班雅明喜好的「收藏」,並不是指那種藉由買取商品以炫耀自身、甚或等待增值以求取利潤的資產階級嗜好;相反的,是希望讓物品得以逃脫商品化的市場禁錮,納入擁有者自己的價值與意義體系。
班雅明如此宣稱收藏擁有一種奇妙的政治意義:「讓東西不僅僅是為日常生活世界所需所用,更讓它們從實用而單調乏味的苦役中解放出來」。不難想像,這般(會令傳統左派學者皺眉的)論述實在過於超前部署,他彷彿在1930年代,就說著五十年後人們才能理解的想法。
從消費社會學轉向的脈絡來看,的確一直要到1980年代以降,西方世界才逐漸開啟物人關係的另一視角。比如英國社會學家坎貝爾(Colin Campbell),反轉了韋伯(Max Weber)的經典命題「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提出不同的「浪漫倫理」(romantic ethic)如何重視個體意識和自我表達,與不斷追求體驗愉悅的消費主義精神結合起來。據此,人擁有物的動機,已不只是「需求滿足(效用)」,更是「體驗追求(感受)」。
而另一位社會學大師包曼(Zygmunt Bauman)更宣稱:我們的社會正在從工作倫理導向,過渡到消費美學至上。人們的自我認同不再被固定職業所單向決定,更取決於彈性零碎的消費選擇。換句話說,「我消費,所以我存在」──我選擇與擁有的物,投射了我是誰。
於此同時,我所身處的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系,教導我更豐富也更貼近現實生活世界的田野調查方法學,這是我切入剖析物人關係的最後一把研究利刃。
受封英國女爵士的人類學家瑪麗.道格拉斯(Mary Douglas)在其經典《物品的世界》中,開宗明義說:「物是中性的,但其效用卻是社會的。物可被當作圍籬也可以是橋樑……物是溝通的符碼。」另一位物質文化研究大師丹尼爾.米勒(Daniel Miller),則在《購物的理論》中一錘定音:人們決定如何購物前,會去感受與物品合而為一的感覺──你讓它進入自己生命,自然地成為「你的一部份」。
這趟漫長辛苦的學術(更是生命)旅程,讓我重新發現當代消費社會的複雜性。年少時心心念念的馬克思批判命題,不斷經歷各家精彩的修補。有識之士經常擔心──會將文化事物同質化的資本意圖與商品力量,其實並不會完全抹煞個人對事物賦予特殊化(反之亦然)的獨特意義。或許可以說,這兩者其實並行不悖。
前陣子我在給鄭陸霖老師新書《尋常的社會設計》寫序時,曾這麼歸納說道:「並不是『物』比我們以往認為的更有活力,而是它們在各種設計引導下,擁有更多的可塑性,以適應新時代意義的轉換與競爭,這些都是人類追求自由的能動性所賦予的。於是,一種物人關係的傳記式考察,就成了新世紀研究『我們與物的距離』最好的取向」。
的確,物和人一樣,都有其「生命」軌跡,必須細緻看待考察,因為他們彼此都會在不同階段相互影響。正如法國哲學家德瓦(Roger-Pol Droit)所說:
「我們對待事物的態度,也顯示出我們與自己的關係。假使事物擄獲我們、令我們著迷,我們便會不知自己身在何處;但如果拋棄並蔑視事物,我們也將偏離自我。或許我們該處於兩者之間,總是準備好與事物相遇,準備好讓它們混入我們之中,甚至侵吞我們所謂的自由空間。我們若想處於自我的『中心』,就只有忍受沒有這個中心存在的事實。」
如今,無論在晨間或深夜,每當我靜靜觀看自家或工作室裡的一書一物,或為之拂去灰塵,都會感到一種奇妙的慰藉和神秘的安定。在一切都可被機械複製、城市生活看似多樣、其實單調的年代,物被大量生產而消費、甚至丟棄;人則被捲進市場,和物一起受禁錮。
或許只有在我們不斷凝視與閱讀物件的練習裡,人才真正自由而心靈富足地擁有了這些對象物。研究極權主義的政治思想大師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說得動人:「這是對物的拯救,也是對人的拯救的補充」。
由此,自我和物件所共同構築的小小宇宙,是對我們所失去世界的小小補償。對物的收藏與解讀,成了一種建築工事,既是不同時間的堆疊、也是相異空間的混凝。在這裡頭,自我巧妙地被從外在世界的混亂與虛無中隔開,在記憶和想望的碎片中,悄悄而紮實地重建起來。
十三年前那場擾亂我生活秩序的小淹水、甚至三年前遭逢學院體制不當驅逐的大苦痛,都恍若隔世地煙消雲散了,但身體感官的記憶、以及太多銘刻在生活長流裡各種物件的歲月痕跡,卻帶著一種鮮明感,始終存在著。它們每一天都在安靜而大聲地,為我一次次反覆說著,關於自由。
是的,一個小小物件所偶然帶來的冥想,或者說,一顆平凡小星星引發我重新感受自己賴以生存的小宇宙,這樣的神秘體驗,足以抵禦一切不可預測的災難、以及日常無趣的反覆。
這本書,再次重寫給自己,重編給各位。這裡有一段悠長的旅程,在全球籠罩疫情、混沌不明、移動受限的時刻,我們無法走遠、不能像俄國作家果戈理(N. V. Gogol)所說「去發現自己的地理學」;但或許新大陸不在遠方,而在你重新發現事物的目光。期待我們打開書、放下書、又打開書、再放下書,蹲近生活每個不起眼的角落,重新探訪各種不特別的物件,嘗試建立屬於己身的、美妙的、自由的,物裡學。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