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高齡醫學權威最新力作
首部高齡醫學台灣本土研究與因地制宜的健康增齡指引
與國際接軌,結合生物醫學、AI人工智慧、以及可實踐的介入措施
建構長壽未來新願景
終於告別2020,卻揮不走「人口從2020年開始呈現負成長」這項事實。
國發會推估台灣將在2025成為超高齡社會,已在不遠處,退無可退。
大家都準備好了嗎?
你又如何看待「老」呢?
面對人類歷史首見的長壽現象,陳亮恭醫師在本書裡顛覆大眾對「老」的刻板觀念,從理論面、應用面與科技面切入,賦予老後「健康」更高的意義,完整揭示長壽社會的理想樣貌。
《解鎖無齡》是一本記錄陳亮恭醫師近乎二十年旅程的著作。
其中包含了他領軍的團隊研究成果,以及他對國內外高齡議題的前瞻思維與反思,論理清晰、觀點獨具,發人深省。
他形容,這趟解鎖旅程不輸雲霄飛車,翻騰迴旋。
在高齡醫學還沒成為當紅顯學之前,陳亮恭醫師已全力投入。
足跡從診間、研究室而起,飛往英國牛津進修,吸納歐美國家精髓後,返回台灣帶領高齡醫學團隊南征北討,結合臨床治療與研究,將論述化為實踐,建置符合台灣本土需求的高齡照護模式,試圖解決一些高齡長壽或老化科學的未解之謎。
循著閱讀軌跡,彷彿也跟著他笑與淚,走過二十年青春歲月。如果你也關切老化議題、想避免失智失能,嚮往高齡長壽,不妨一起來體會這場奇幻之旅。
本書特色
**完整闡述健康長壽新知
**台灣本土研究新發現:「衰弱亞型」與「身智衰退症」
**從青壯年開始,預防失智失能的關鍵做法
**AI人工智慧在醫療與失智症照護上的最新應用
**收錄陳亮恭醫師參訪日本「國際電氣通信基礎技術研究所」機器人實驗室與美女聊天機器人ERICA實況對話
首部高齡醫學台灣本土研究與因地制宜的健康增齡指引
與國際接軌,結合生物醫學、AI人工智慧、以及可實踐的介入措施
建構長壽未來新願景
終於告別2020,卻揮不走「人口從2020年開始呈現負成長」這項事實。
國發會推估台灣將在2025成為超高齡社會,已在不遠處,退無可退。
大家都準備好了嗎?
你又如何看待「老」呢?
面對人類歷史首見的長壽現象,陳亮恭醫師在本書裡顛覆大眾對「老」的刻板觀念,從理論面、應用面與科技面切入,賦予老後「健康」更高的意義,完整揭示長壽社會的理想樣貌。
《解鎖無齡》是一本記錄陳亮恭醫師近乎二十年旅程的著作。
其中包含了他領軍的團隊研究成果,以及他對國內外高齡議題的前瞻思維與反思,論理清晰、觀點獨具,發人深省。
他形容,這趟解鎖旅程不輸雲霄飛車,翻騰迴旋。
在高齡醫學還沒成為當紅顯學之前,陳亮恭醫師已全力投入。
足跡從診間、研究室而起,飛往英國牛津進修,吸納歐美國家精髓後,返回台灣帶領高齡醫學團隊南征北討,結合臨床治療與研究,將論述化為實踐,建置符合台灣本土需求的高齡照護模式,試圖解決一些高齡長壽或老化科學的未解之謎。
循著閱讀軌跡,彷彿也跟著他笑與淚,走過二十年青春歲月。如果你也關切老化議題、想避免失智失能,嚮往高齡長壽,不妨一起來體會這場奇幻之旅。
本書特色
**完整闡述健康長壽新知
**台灣本土研究新發現:「衰弱亞型」與「身智衰退症」
**從青壯年開始,預防失智失能的關鍵做法
**AI人工智慧在醫療與失智症照護上的最新應用
**收錄陳亮恭醫師參訪日本「國際電氣通信基礎技術研究所」機器人實驗室與美女聊天機器人ERICA實況對話
目錄
自序 寫自己喜歡的書
第1章
年齡的涵義
傳統社會對「老」的定義
西方人對「Aging」的定義
重新定義「老人」的年齡
年齡不該是社會永續發展的阻力
身心狀態決定你的生理年齡
第2章
高齡者的健康定義
與時俱進的高齡健康觀念
革命性的抗老研究
影響老化的因素
第3章
長壽社會的最佳模式
成功老化(Successful Aging)
活躍老化(Active Aging)
健康老化(Healthy Aging)
到老也要抱持著夢想、勇於追夢
身心功能老化的衰弱表徵
關鍵新發現:衰弱亞型
身智衰退症候群
第4章
健康長壽的介入方案
避免失能、失智,就能健康長壽
芬蘭的FINGER研究
荷蘭的preDIVA研究
台灣的THISCE研究
運動提升認知功能,防失智
維持骨骼肌強健有活力,防失能
運動是維持體能的關鍵
全身養肌循環鍛鍊
骨關節與肌肉健康的營養關鍵
補充蛋白質維持體能健康
預防失智的飲食策略
第5章
人工智慧推動健康長壽
人工智慧發展的挑戰
健保大數據與人工智慧
科技應用在失智症照護的創新嘗試
科技照護新里程碑
結語 二十年的道路
第1章
年齡的涵義
傳統社會對「老」的定義
西方人對「Aging」的定義
重新定義「老人」的年齡
年齡不該是社會永續發展的阻力
身心狀態決定你的生理年齡
第2章
高齡者的健康定義
與時俱進的高齡健康觀念
革命性的抗老研究
影響老化的因素
第3章
長壽社會的最佳模式
成功老化(Successful Aging)
活躍老化(Active Aging)
健康老化(Healthy Aging)
到老也要抱持著夢想、勇於追夢
身心功能老化的衰弱表徵
關鍵新發現:衰弱亞型
身智衰退症候群
第4章
健康長壽的介入方案
避免失能、失智,就能健康長壽
芬蘭的FINGER研究
荷蘭的preDIVA研究
台灣的THISCE研究
運動提升認知功能,防失智
維持骨骼肌強健有活力,防失能
運動是維持體能的關鍵
全身養肌循環鍛鍊
骨關節與肌肉健康的營養關鍵
補充蛋白質維持體能健康
預防失智的飲食策略
第5章
人工智慧推動健康長壽
人工智慧發展的挑戰
健保大數據與人工智慧
科技應用在失智症照護的創新嘗試
科技照護新里程碑
結語 二十年的道路
序/導讀
【自序】
寫自己喜歡的書
又出書?對於出版社的提議,我心中非常抗拒,出書並非我今年的工作計畫,在《逆齡餐桌》之後,本以為自己應該會有很長一段時間不再出書。
我對於出版健康書不是真的很有熱情,科學進步雖然日新月異,但也不是真的一日千里,還是要積累一段時間才有些完整的知識分享。尤其對於閱讀的民眾而言,很多科學上的發現並不是可以輕易轉換,也不見得有感,更何況有些原創的科學研究發現還經常翻盤,需要更多資料佐證才能論斷,而我也不是很喜歡儘說些重複的內容。
然而,出版於2015年一月的《真逆齡》距今已經六年,部分內容也確實有修改的必要,大原則雖然沒變,但細項部分以及新科技應用都有新的發展。因此,在《康健出版》的建議之下,我是以《真逆齡》改版的想法開始動筆。
當我開始進行《真逆齡》改版,每看一段總覺得應該要補充些內容,而一旦開始就不可收拾,整本書思考的架構與邏輯都翻新,結果就變成一本新書。《真逆齡》中有關營養的建議在《逆齡餐桌》中已有詳盡演示,而《真逆齡》中運動的部分強度較低,這是當年寫書時的設定,因為不知道讀者的狀態,所以採取較保守的策略。不過,現今的運動著重強度與肌力鍛鍊,所以這部分的內容也做了修正。
開始動筆時,嘗試將自己對於健康長壽的認知與想法做了較完整的闡述,也把這些年所見的議題、爭議或誤導做了些澄清。大家常用自己的語言去說「成功老化」、「活躍老化」與「健康老化」,因為文字上給人的直觀感覺,這幾個有明確定義的專有名詞總是被混用,所以便整理一下這些概念發展的緣由與脈絡。另外,長照2.0的實施使得「衰弱」變成熱門單字,也常被以字面感受解釋,忽略「衰弱」的概念在演進過程中所具有的思維與變化,常被大家混用的「衰弱」其實有著各種不同的意義,所以也在書中進一步闡述說明。
隨著文字的逐漸積累,內容轉到我過去這十餘年間的研究,我們的研究本來就是在解決一些高齡長壽或是老化科學的未解之謎,自然也呼應現今全球的研究重點,本書有很大一部分在整理我們研究團隊的發展脈絡,而我不免心生疑惑,「這本書會有人買嗎?」
我請《康健》評估書稿出版的可行性,因為出版已經是一門很難的事業,總不好砍了一堆樹而出版的書最後變成庫存,所幸,《康健出版》的總編輯林芝安總是再三告訴我這本書的好、很有內容,出版也是有理想性的,不是僅看銷售。類似的對話在寫書過程中出現好幾次,也感謝芝安的支持,這本書才有機會問世。
有人說高齡是當今的顯學,我並不是因為什麼議題成為顯學才投入近二十年歲月,近年來高齡議題確實成為焦點,但是,看著某些只以表面文字自我詮釋的議論,我有點哭笑不得,許多討論的熱情都針對沒被充分理解的題目,或是錯置國外的論述與現象,這些討論提升了關注,但對這個世界好像沒什麼幫助,或許,全世界有人的地方都是這樣吧?許多第一線業務面的觀察轉身變成論點,卻忽略了一開始的業務設計就已經偏誤,在表面的問題以及操作細節上耗費太多能量,問題的核心未被觸及,枝節談多了,視野也狹隘了。
能夠有空間暢談自己研究發展的脈絡是件奢侈的事,居然還有出版社願意花錢出版,感覺好像交代自己的前半生,也希望讀者可以跟我有著同樣的心情走過這些年的研究發想。一篇論文常只能突顯一個觀點,而集結這些研究而說一個故事並不容易,希望讀者也能興味盎然。寫這本書的過程,各種回憶湧上心頭,歷歷在目彷彿昨天,是從我的觀點而產生的回顧,重溫了每個開心與沮喪的瞬間,帶著笑和淚走過二十年。
若沒有動心的企劃,我想我短時間內應該不會再出書了。說這是封劍之作也言過其實,但確實要有更多發想才值得成為一本書,這不是忙碌與否的問題,而是希望動筆寫出自己會喜歡的作品。
《解鎖無齡》是一本記錄我近二十年旅程的書,其中包含了我們團隊的研究成果,也有我自己對於高齡議題的觀點。2015年我寫《2025無齡世代》,目的在為2025超高齡社會提出見解,近二十年來,我除了倡議也實際透過研究實踐我的論點,這趟解鎖的旅程不輸雲霄飛車的起伏迴旋,但時間來得更長,邀請您與我一起體會《解鎖無齡》中的點點滴滴。
寫自己喜歡的書
又出書?對於出版社的提議,我心中非常抗拒,出書並非我今年的工作計畫,在《逆齡餐桌》之後,本以為自己應該會有很長一段時間不再出書。
我對於出版健康書不是真的很有熱情,科學進步雖然日新月異,但也不是真的一日千里,還是要積累一段時間才有些完整的知識分享。尤其對於閱讀的民眾而言,很多科學上的發現並不是可以輕易轉換,也不見得有感,更何況有些原創的科學研究發現還經常翻盤,需要更多資料佐證才能論斷,而我也不是很喜歡儘說些重複的內容。
然而,出版於2015年一月的《真逆齡》距今已經六年,部分內容也確實有修改的必要,大原則雖然沒變,但細項部分以及新科技應用都有新的發展。因此,在《康健出版》的建議之下,我是以《真逆齡》改版的想法開始動筆。
當我開始進行《真逆齡》改版,每看一段總覺得應該要補充些內容,而一旦開始就不可收拾,整本書思考的架構與邏輯都翻新,結果就變成一本新書。《真逆齡》中有關營養的建議在《逆齡餐桌》中已有詳盡演示,而《真逆齡》中運動的部分強度較低,這是當年寫書時的設定,因為不知道讀者的狀態,所以採取較保守的策略。不過,現今的運動著重強度與肌力鍛鍊,所以這部分的內容也做了修正。
開始動筆時,嘗試將自己對於健康長壽的認知與想法做了較完整的闡述,也把這些年所見的議題、爭議或誤導做了些澄清。大家常用自己的語言去說「成功老化」、「活躍老化」與「健康老化」,因為文字上給人的直觀感覺,這幾個有明確定義的專有名詞總是被混用,所以便整理一下這些概念發展的緣由與脈絡。另外,長照2.0的實施使得「衰弱」變成熱門單字,也常被以字面感受解釋,忽略「衰弱」的概念在演進過程中所具有的思維與變化,常被大家混用的「衰弱」其實有著各種不同的意義,所以也在書中進一步闡述說明。
隨著文字的逐漸積累,內容轉到我過去這十餘年間的研究,我們的研究本來就是在解決一些高齡長壽或是老化科學的未解之謎,自然也呼應現今全球的研究重點,本書有很大一部分在整理我們研究團隊的發展脈絡,而我不免心生疑惑,「這本書會有人買嗎?」
我請《康健》評估書稿出版的可行性,因為出版已經是一門很難的事業,總不好砍了一堆樹而出版的書最後變成庫存,所幸,《康健出版》的總編輯林芝安總是再三告訴我這本書的好、很有內容,出版也是有理想性的,不是僅看銷售。類似的對話在寫書過程中出現好幾次,也感謝芝安的支持,這本書才有機會問世。
有人說高齡是當今的顯學,我並不是因為什麼議題成為顯學才投入近二十年歲月,近年來高齡議題確實成為焦點,但是,看著某些只以表面文字自我詮釋的議論,我有點哭笑不得,許多討論的熱情都針對沒被充分理解的題目,或是錯置國外的論述與現象,這些討論提升了關注,但對這個世界好像沒什麼幫助,或許,全世界有人的地方都是這樣吧?許多第一線業務面的觀察轉身變成論點,卻忽略了一開始的業務設計就已經偏誤,在表面的問題以及操作細節上耗費太多能量,問題的核心未被觸及,枝節談多了,視野也狹隘了。
能夠有空間暢談自己研究發展的脈絡是件奢侈的事,居然還有出版社願意花錢出版,感覺好像交代自己的前半生,也希望讀者可以跟我有著同樣的心情走過這些年的研究發想。一篇論文常只能突顯一個觀點,而集結這些研究而說一個故事並不容易,希望讀者也能興味盎然。寫這本書的過程,各種回憶湧上心頭,歷歷在目彷彿昨天,是從我的觀點而產生的回顧,重溫了每個開心與沮喪的瞬間,帶著笑和淚走過二十年。
若沒有動心的企劃,我想我短時間內應該不會再出書了。說這是封劍之作也言過其實,但確實要有更多發想才值得成為一本書,這不是忙碌與否的問題,而是希望動筆寫出自己會喜歡的作品。
《解鎖無齡》是一本記錄我近二十年旅程的書,其中包含了我們團隊的研究成果,也有我自己對於高齡議題的觀點。2015年我寫《2025無齡世代》,目的在為2025超高齡社會提出見解,近二十年來,我除了倡議也實際透過研究實踐我的論點,這趟解鎖的旅程不輸雲霄飛車的起伏迴旋,但時間來得更長,邀請您與我一起體會《解鎖無齡》中的點點滴滴。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