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電子書】大偽裝者

一旦被貼上思覺失調的標籤,假病患就再也無法將標籤撕下。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371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在精神病院裡,想獲得自由,他們必須證明自己沒有瘋。」
一個臥底精神病院的心理學家與八個假病人
顛覆「瘋狂」的祕密任務

★ 入圍英國皇家學院科學圖書獎
★《衛報》、《每日電訊報》、《泰晤士報》評為年度最佳圖書

繼《我發瘋的那段日子》暢銷全球,作家蘇珊娜‧卡哈蘭最新精彩鉅作!
被譽為美國最勇敢的年輕記者之一,
決定深入調查,這個改變了現代精神醫學的戲劇性實驗,
並發現了背後令人震驚的秘密……

要成為一個精神病人,有多簡單?
他們順利潛入精神病院,行為表現正常,不再有幻聽,也不自稱瘋子
卻沒有任何醫護人員識破他們!?
在這個地方,只有瘋子才能看出誰是正常人……

8名假病人,12次入院紀錄
主訴症狀:幻聽,那些聲音說著「砰、空洞、空虛」等字眼
平均入院天數:19日
醫師診斷:7人判為思覺失調症,1人被判為躁鬱症

「一旦被貼上思覺失調的標籤,假病患就再也無法將標籤撕下。
這張標籤會大幅影響旁人對患者與其行為的感知。」──大衛‧羅森漢恩(David Rosenhan)

數世紀以來,醫生們一直試圖定義精神疾病——如何診斷治療?如何分辨瘋狂與理智?到底什麼是精神疾病?為了尋找答案,1970年代,一位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大衛‧羅森漢恩說服八位心智健全的男女自願潛入美國各地的精神病院臥底,測試精神診斷與標籤的可信度與合理性。而且他們必須證明自己精神正常,才能被釋放。他們之中有男有女,職業多元,包括,精神科醫師、心理師、家庭主婦、畫家及研究生。令人震驚的是,這群人一致被判定患有精神疾病,入院後也被所有醫護人員理所當然地視為「瘋子」。隨著臥底時間越久,更揭露出種種不安的精神病院內幕故事……

我們逐漸掌控世界的奧祕——征服外太空、癌症以及不孕症,
卻始終未能適切回答這個問題:什麼是精神疾病?
或換個更好的方式問:什麼不是精神疾病?

暢銷作家蘇珊娜‧卡哈蘭身為自體免疫腦炎的倖存者,一度被診斷為精神失常,那段曾與精神疾病為伍的經歷,以另一種方式觸碰了卡哈蘭靈魂的某一塊,她彷彿成了正常世界與精神疾病的橋樑,這股無法斷開的聯繫,令她開始回頭檢視精神疾病診斷的標準,試圖找到這個世界判斷誰才是與瘋狂為伍的界線,因此她決定深入調查,這個改變了現代精神醫學的震憾實驗。

羅森漢恩實驗(Rosenhan Experiment)不僅顛覆整個精神醫學界,深刻影響精神疾病診斷標準,更間接顛覆世人對精神健康的認知。然而,隨著作者卡哈蘭在偵探過程所揭露的驚人發現,這個傳奇的冒險故事並不如它看起來的那樣權威。那扇緊閉的精神病院門後,到底發生了什麼?對於今日我們對精神疾病的理解又有什麼意義?卡哈蘭的傑出調查,不僅試圖解開近半世紀前的瘋狂謎題,另一方面,也帶來心理健康與精神醫療體系的全景觀察,探討精神疾病及其標籤所帶來的束縛與不公。這本書既是歷史,也是謎團,是哲學,也是對社會變革的吶喊。

「我們否認自己是剛開始學習的新手,不停替患者貼上『思覺失調』、『躁狂抑鬱』和『瘋狂』等標籤,彷彿在使用這些字詞的同時,我們已經完全理解精神醫學的精髓了。事實上⋯⋯我們根本無法分辨所謂的理智與瘋狂。」──大衛‧羅森漢恩

※ 著名的羅森漢恩實驗(Rosenhan Experiment)被認為是對精神病患鑑定標準的重要批判,也引起許多爭議和討論,間接深刻影響了當代精神醫學。這項經典的研究幾乎出現在每本心理學教科書中,促使人們正視精神疾病的診斷標準、標籤汙名化的議題,以及精神健康照護機構的重要性、並因此推進了《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版的修正,是促進現代精神病學的一大推力。

作者

蘇珊娜‧卡哈蘭(Susannah Cahalan)

《紐約時報》暢銷書《我發瘋的那段日子》作者,這本回憶錄講述了她與罕見自體免疫腦炎的鬥爭。因大腦疾病一度被診斷為精神失常,那段曾與精神疾病為伍的經歷,以另一種方式觸碰了卡哈蘭靈魂的某一塊,她彷彿成了正常世界與精神疾病的橋樑,這股無法斷開的聯繫,令她開始回頭檢視精神疾病診斷的標準,試圖找到這個世界判斷誰才是與瘋狂為伍的界線,因而促成第二本著作《大偽裝者》。與家人現居布魯克林。

譯者

譯者簡介
温澤元


專職英德譯者,師大翻譯研究所畢,現於德國進修。
譯有《人脈複利》、《收入不平等》、《漫遊十七世紀古英國》、《監控資本主義時代》等書。
譯稿賜教:lars801011@gmail.com

目錄

前言 何謂真實,何謂虛假?

PartI 瘋狂的所在
01 鏡像
02 娜麗.布萊
03 瘋狂的源頭
04 失常之地的正常人
05 謎中之謎

Part II 瘋人院臥底實驗
06 大衛的本質
07 慢慢來,或是打消這個念頭吧
08 我可能不會被識破
09 入院安置
10 瘋人院中的九天

Part III 誰是正常人?
11 臥底進醫院
12 只有失常者才看得出誰是正常人
13 W.安德伍德
14 瘋狂八
15 十一號病房
16 冰冷的靈魂
17 羅絲瑪麗.甘迺迪

Part IV 精神醫學的革命
18 真相追尋者
19 其他問題都由此而生
20 檢視標準
21 SCID

Part V 大偽裝者
22 註腳
23 一切都源於心智
24 影子精神健康照護系統
25 關鍵論斷
26 傳染病
27 木星的衛星

結語
致謝
參考文獻

序/導讀

前言
何謂真實,何謂虛假?


以下故事亦真亦假。

編號五二一三病人初次住院安置。病人名叫大衛.盧里(David Lurie),三十九歲,廣告文案作家,已婚並育有兩子。他說有人在耳邊說話。

精神科醫師在接案初談時,問了一些問題來評估大衛的狀況:你叫什麼名字?你現在在哪裡?今天是幾月幾號?現任總統是誰?

大衛的答案都正確:大衛.盧里、哈維佛德州立醫院(Haverford State Hospital)、一九六九年二月六號、理查.尼克森(Richard Nixon)。

精神科醫師進一步詢問大衛提到的聲音。
患者表示人聲在耳邊說著:「這裡很空,什麼也沒有。空空如也,發出空洞低沉的雜音。」
「你認得那些聲音嗎?」精神科醫師問。
「不認得。」
「是男生還是女生的聲音?」
「都是男生的聲音。」
「你現在還有聽到嗎?」
「沒有。」
「你覺得這些聲音是真的嗎?」
「不是,我確定這些聲音是假的,但怎麼樣都關不掉。」

話題接著轉到患者的生活背景上。醫生跟患者談到,盧里心中隱約有股偏執、憤恨不平的感受,他總覺得自己比不上同儕。他們還聊到盧里的童年。他的雙親是虔誠的東正教猶太人,他與母親的關係過去非常緊張,如今已逐漸和緩。除了原生家庭,患者也談起婚姻問題,還說自己得努力克制暴躁的脾氣,有時還會把怒氣宣洩在孩子身上。接案初談就這樣進行了約莫三十分鐘,醫生寫了將近兩頁的筆記。

醫生收他入院時,將他診斷為患有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情感型。
不過事情沒這麼單純。大衛.盧里根本沒有幻聽。他不是什麼文案作家,也不姓盧里。大衛.盧里壓根就不存在。

這名女子的姓名不是重點,只要把她想成是你認識或深愛的人就好。二十多歲時,她的世界開始天崩地裂。她沒辦法專注工作,開始失眠,在人群中越來越不自在,慢慢躲在公寓裡足不出戶。但是她也在公寓中聽見、看見不存在的事物,不具形體的雜音使她發狂、恐懼、憤怒。她在公寓中來回踱步,覺得自己快爆炸了。因此她離開公寓,在熙來攘往的市區街道遊蕩,試著閃避行人猛烈的目光。

家人越來越擔心,把她邀來家裡一起住。但她深信家人也參與了邪惡的陰謀,目的是要把她毀掉,因此試圖逃離家人的住處。他們把她送進醫院,她逐漸與現實脫鉤。倦怠的醫護人員限制她的行動,讓她服用鎮靜藥物。她開始出現痙攣症狀,手臂胡亂擺動,身體瘋狂顫抖,醫生看傻了眼,全都束手無策。他們只好提高抗精神病藥物的劑量。她做了無數次醫學檢查,每次都無疾而終。她的精神越來越錯亂,也變得更加暴力。就這樣過了好幾個禮拜。突然間,她像被刺破的氣球,精力一洩而空。她失去閱讀和書寫能力,也不再開口說話,成天眼神空洞地盯著電視。有時突然激動起來,雙腿還會因為痙攣而彎曲抽動。院方認為他們無力診治這名患者,便在她的病歷上寫下轉送精神科醫院。

醫生在病歷表上寫下確切診斷:思覺失調症。

* * *

這名女子跟大衛.盧里不同,她是活生生存在的人。八歲大的男孩、八十六歲的老嫗和青少年,他們都親眼見過這名女子。她也存在於我之中,躲在靈魂最漆黑、陰暗的角落。她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要不是有細心、不拘泥窠臼的醫生查出生理病症,發現我的大腦正在發炎,助我逃離誤診的險境,讓我躲過被送進精神病院的終極手段,二十四歲的我隨時有可能落入這種局面。能透過治療而痊癒的自體免疫疾病偽裝成思覺失調症,若非診斷幸運翻盤,我有可能會迷失在那不健全的精神健康體系中,更有可能從此受其所害。

我後來得知,虛構的「大衛.盧里」就是第一批「假病患」。近五十年前,八位心智健全的男子和女子自願接受精神病院安置,測試醫生和護理人員是否能清楚區分正常與失常,大衛.盧里就是前鋒。他們參與的這份科學實驗相當創新,在一九七三年,這份研究不僅顛覆整個精神醫學界,更徹底改變全美對精神健康的認知。這份名為〈失常之地的正常人〉(On Being Sane in Insane Places)的研究徹底重塑精神醫學界,更激起各方討論,思索該如何適當治療精神疾病,並如何定義、運用精神疾病這個乘載既定觀點的詞彙。

雖然我跟大衛.盧里的情況有許多差異,但基於各種原因,我們的角色可說頗為類似。我們是連接精神正常與精神失常這兩個世界的使者,協助他人理解這兩個世界的區別,知道何謂真實、何謂虛假。

至少,我是這麼想的。

醫學史家愛德華.肖特(Edward Shorter)曾說:「精神醫學史如同一片地雷區。」讀者可得留意腳下的砲彈碎片。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865511555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400
    • 商品規格
    • 18開17*23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品無額外回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