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哈佛教會我的社會生存力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說:
「我在哈佛一年,勝過MIT五年,那是人生一場可帶走的盛宴。」
一個在高中畢業前,不曾出國念書、英文也不夠輪轉的女生,
考進哈佛大學後,如何跟上這群世上最頂尖的精英、甚至競爭?
不但以第一名成績畢業,接著更進入茱莉亞音樂學院,成為首席畢業生。
她現在除了演奏家身分之外,還創業經營一家公司。
「這一切,都來自我在哈佛見識到的生存能力。」
──本書作者廣津留菫
作者廣津留菫三歲就學小提琴,高中畢業後考進哈佛大學,堪稱人生勝利組。
然而,哈佛的學習風氣跟日本非常不同,
讓作者最初難以跟上課程。為了不被淘汰,
她拚了命的觀察同學,並這樣訓練自己:
◎搶在其他人之前發表意見:
哈佛老師上課從不點名,但如果你都不發言,老師就當你缺席,
還有,如果你的意見都跟同學一樣,只會說「我也這麼認為」
那也是零分。所以,作者學會的生存之道是 :
就算會引發衝突,也要搶先說點跟別人不同的。
◎為了跟上頂尖同學,我這樣訓練自己:
天天寫待辦事項,大小事困難事都寫,然後逐一破解。
而且一有靈感,馬上寫下,作者至今仍用手寫筆記,藉此強化記憶。
人總有倦怠、想苟安的時候,怎麼逼出自己的幹勁?替自己找個對手,做良性競爭。
◎學業、社交、睡眠,哈佛人只能選兩種:
在哈佛,地頭力比考試考滿分更重要,什麼是地頭力?
你以為哈佛學生特別聰明?錯,都是被教授逼出來的,
因為這裡的考試沒有正確答案,只有當下的最佳解答。
很多哈佛人天天開派對,你以為他在玩樂?
其實他在練習怎麼創業。(跟陌生人自我介紹和找資源)
終生受用的「生存能力」往往跟考試無關,像是
哈佛人必學習的五段落小論文寫作,可以強化邏輯思維;
他們也常找人討論電影劇情,磨練感性和思考力。
看多了應徵求職履歷表的人都明白:
求學階段的人生勝利組,出身名校到底是高成就的助力還是阻力?
聽聽世界最高學府哈佛畢業生,在那裡學會的生存必備能力。
各界推薦
「關鍵評論網」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鍾子偉
《不是資優生,一樣考取哈佛》作者/曾文哲
目錄
序/導讀
前言
從沒出國留學的我,都跟哈佛同學聊什麼?
大家聽過「Out of comfortable zone」嗎?
中文直譯是「走出舒適圈」,不安於現狀,能挑戰新的事物。
我生長於日本的大分縣大分市,從當地的公立高中畢業後,應屆考取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並以第一名成績畢業。之後我就讀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The Juilliard School of Music),也是第一名畢業。
我現在住在紐約,擔任小提琴家,除此之外,我在紐約開設音樂顧問公司,擔任公司的執行長。
在18歲進入哈佛就讀之前,我完全沒有海外生活或留學的經驗,唯一的就學經歷只有公立國小、國中和高中,我甚至沒去過補習班。此外,我非常沉迷從3歲開始學習的小提琴。
對於在大分市過著平凡生活的我來說,突然飛到美國就讀哈佛,就是走出自己的舒適圈。
進入哈佛之後,我的日常被澈底推翻:就算是等紅燈,只要沒車,就可以放心過馬路;上課期間,有機會就要舉手發問;見面時,要先握手;對話要不斷提及對方的名字……即便是這些被現在的我認定為常識的事情,在當時,我拚命的仿效,讓自己盡快適應環境。
其中最令我驚訝的是,哈佛同學的高度求知欲和思考力。多數人和朋友在餐廳交談時,不同於一般的閒話家常。他們談論的,不是專業生物學,就是投資公司運用的應用數學公式等。
而且,一旦開始聊某個話題,會被迫跟著一起思考,直到找到真相為止。最不可思議的是,即便是最先進的生物學或是應用數學,只要是出自哈佛同學的嘴裡,內容就變得十分有趣,一點都不枯燥乏味。因此讓人產生滿滿的興趣,甚至希望能多聊一、兩個小時。
即便是再困難的領域,其根本的主軸仍然相同。正因為有高度的求知欲,所以即便話題並非自己的專業,仍然可以討論得十分火熱。最重要的是,正因熱烈討論,進而刺激思考,使每個人都有獨特見解,透過不同的解讀,碰撞出更深奧且有趣的談話內容。
在和哈佛同學討論的過程中,我也察覺到思考的樂趣。
每次思考都有全新的發現,跟朋友交換意見的過程中,又會產生新發現,就是這麼一個激動人心的循環。我認為在哈佛鍛鍊出的思考力,是帶領我進入茱莉亞音樂學院就讀,乃至於畢業後能順利創業的主因。
有些人認為,哈佛學生的生活與旁人截然不同,所以能力也有所不同,但事實上,這是因為多數哈佛學生有著滿滿的好奇心和思考力,所以同樣是看著某些事物,他們卻能有令人怦然心動的發現。
前往世界各地旅行時,你會結識各種不同的朋友,同時也會發現自己內心裡不曾察覺的部分。
思考就像在大腦裡踏上冒險旅程,那可能是一個人的旅行,也可能是和伙伴一起同行的旅行,不論是何種形式,肯定會有新的發現。
推薦序
在哈佛學會的能力,助你成為人生勝利組
《不是資優生,一樣考取哈佛》作者/曾文哲
看到這本書時,我眼睛為之一亮,作者不僅不藏私的分享世界名校的生存方式,也深刻剖析美國自由學風與日本保守公立學校的差異,要適應如此不同的環境,著實不容易。
當年我在哈佛大學念研究所時,也有類似的文化衝擊(cultural shock),特別是我跟本書作者一樣,從小到大都念公立學校,沒有受過私立貴族學校「國際專班」或「外籍教師」的洗禮,到國外頓時有種劉佬佬進大觀園的感受。
作者提到幾點我特別有感觸──首先是有問題就問,歐美學生不會等到下課或老師講完一個段落後才發問,他們只要有疑問,便馬上舉手提問。在臺灣,很多老師可能覺得這樣不禮貌,但在哈佛,大部分的教授都很習慣這樣的做法。如果老師真的沒時間回答,他會請你下課後再跟他一對一討論。在美國,教授與學生比較像是朋友關係,不會特別重視師長、長輩的尊嚴或禮數。
其次是批判性思考的重要性,作者說一定要提出跟其他人不同的看法,這對哈佛學生來說是家常便飯。臺灣教育習慣凡事都有標準答案,考完試大家對完答案,分數就呼之欲出,很少針對某個議題開放性的討論或辯論。即使是教科書的內容,美國學生往往充滿質疑,不會視為理所當然。事實證明,即使是教科書也常常會寫錯,更別提老師上課的內容了。
再來是滿滿的社交活動,當年我在哈佛念書時,每學期光學校的活動大概就參加了二、三十場,從開學的啤酒餐敘(包下餐廳,讓新生認識彼此)、Welcome party、冬季舞會,到遊艇派對(學校包下一艘大遊艇,從波士頓港口出航),這些場合不僅是認識其他師生的大好機會,更是拓展人脈(networking)的好機會,特別是如果預計留在美國工作的話。我當時有同學靠著舞會上認識的人脈,在沒有綠卡的情況下,成功進入世界五百大企業工作,領取令人稱羨的高薪,成為人生勝利組。
再來,作者提到習慣讀英文資料。同樣的主題,你用英文查到的資訊量是中文的好幾倍,如果是學術論文就更不用說了,國際期刊的論文幾乎都是用英文撰寫。習慣讀英文資料,你得到的資訊會是別人的好幾倍,同時也能訓練自己的英文閱讀能力,好處不勝枚舉。
最後一點是作者多次強調的靈感筆記,我在我的著作《不是資優生,一樣考取哈佛》及《高效讀書法》都曾提到靈感筆記的重要性。我們常常在某些時刻腦中會迸出一些想法,如果把它記錄下來,就會慢慢累積成一份珍貴的資產。現在世界經濟早已脫離勞力密集的型態,轉變成知識密集、創新密集,你有別人想不到的想法,就容易成功。想看看,若在二十年前網路剛發展時,你就開始發展電商,可能現在亞馬遜或樂天集團的董事長就是你了。
祝福大家都能從這本書裡得到一些靈感與啟發!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